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20192019 数学高考知识点综合数学高考知识点综合 必修一必修一 一 一 集合与函数概念集合与函数概念 并集 由集合 A 和集合 B 的元素合并在一起组成的集合 如果遇到重复的只取一次 记作 A B 交集 由集合 A 和集合 B 的公共元素所组成的集合 如果遇到重复的只取一次记作 A B 补集 就是作差 1 集合的子集个数共有个 真子集有 1 个 非空子集有 1 个 非空的真子有 2 个 n aaa 21 2n2n2n2n 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 元素的确定性 2 元素的互异性 3 元素的无序性 非负整数集 即自然数集 记作 N 正整数集 N 或 N 整数集 Z 有理数集 Q 实数集 R 2 2 求 求的反函数的反函数 解出 互换 写出的定义域 函数图象关于 y x 对称 xfy 1 yfx yx 1 xfy 3 3 函数定义域 函数定义域 分母不为 0 开偶次方被开方数 指数的真数属于 R 对数的真数 0 0 4 4 函数的单调性函数的单调性 如果对于定义域 I 内的某个区间 D 内的任意两个自变量 x1 x2 当 x1 x2时 都有 f x1 0 a 1 M 0 N 0 那么 NMMN aaa logloglog NM N M aaa logloglog loglogRnMnM a n a 1 a10 a 图 象 6 5 4 3 2 1 1 4 2246 0 1 6 5 4 3 2 1 1 4 2246 0 1 1 定义域 R 2 值域 0 3 过定点 0 1 即 x 0 时 y 1 4 在 R 上是增函数 4 在 R 上是减函数 性 质 5 0 1 x xa 0 01 x xa 5 0 01 x xa 0 1 x xa 2 4 换底公式 0 10 10 log log log bccaa a b b c c a 且且 5 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8 8 幂函数 幂函数 函数叫做幂函数 只考虑的图象 xy 2 1 1 3 2 1 9 9 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如果函数在区间 a b 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一条曲线 并且有 xfy 那么 函数在区间 a b 内有零点 即存在 使得这个c就是方0 bfaf xfy bac 0 cf 程的根 零点函数与 x 轴的交点 0 xf 必修二必修二 一 直线一 直线 平面平面 简单的几何体简单的几何体 1 长方体的对角线长 正方体的对角线长 2222 cbal al3 2 球的体积公式 球的表面积公式 3 3 4 Rv 2 4 RS 3 柱体 锥体 台体的体积公式 h 为底面积 为柱体高 为底面积 为柱体高 柱体 VSSh 锥体 VSh 3 1 Sh 分别为上 下底面积 为台体高 台体 V 3 1 SSS ShSSh 4 点 线 面的位置关系及相关公理及定理 1 四公理三推论四公理三推论 公理公理 1 若一条直线上有两个点在一个平面内 则该直线上所有的点都在这个平面内 公理公理 2 经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 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公理公理 3 如果两个平面有一个公共点 那么它们还有其他公共点 且所有这些公共点的集合是一条过这个公共点的直 线 推论一推论一 经过一条直线和这条直线外的一点 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论二推论二 经过两条相交直线 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论三推论三 经过两条平行直线 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公理公理 4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2 空间线线 线面 面面的位置关系空间线线 线面 面面的位置关系 1 a10 a 图 象 3 2 5 2 1 5 1 0 5 0 5 1 1 5 2 2 5 112345678 0 1 1 3 2 5 2 1 5 1 0 5 0 5 1 1 5 2 2 5 112345678 0 1 1 1 定义域 0 2 值域 R 3 过定点 1 0 即 x 1 时 y 0 4 在 0 上是增函数 4 在 0 上是减函数 性 质 5 0log 1 xx a 0log 10 xx a 5 0log 1 xx a 0log 10 xx a 3 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相交直线 有且仅有一个公共点 平行直线 在同一平面内 没有公共点 异面直线 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 没有公共点 相交直线和平行直线也称为共面直线 空间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 空间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 1 直线在平面内 无数个公共点 2 直线和平面相交 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3 直线和平面平行 没有公共点 它们的图形分别可表示为如下 符号分别可表示为 a aA a 空间平面和平面的位置关系 空间平面和平面的位置关系 1 两个平面平行 没有公共点 2 两个平面相交 有一条公共直线 5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如果平面外一条直线与平面内一条直线平行 那么该直线与这个平面平行 符号表示 图形表示 a ba ab 6 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 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符号表示 图形表示 a b abP a b 7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 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与已知平面相交 那么交线与 这条直线平行 符号表示 图形表示 a aab b 8 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 那么它们交线的平行 符号表示 符号表示 9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 那么 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 符号表示符号表示 10 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 则这两个平面垂直 符号表示 符号表示 11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如果两条直线同垂直于一个平面 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符号表示 a ab b 12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如果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那么在其中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符号表示符号表示 13 异面直线所成角 平移到一起求平移后的夹角 直线与平面所成角 直线和它在平面内的射影所成的角 如右图 1414 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取值范围是 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取值范围是 90 0 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取值范围是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取值范围是 90 0 二面角的取值范围是二面角的取值范围是 180 0 两个向量所成角的取值范围是两个向量所成角的取值范围是 180 0 二 直线和圆的方程二 直线和圆的方程 1 1 斜率 斜率 直线上两点 则斜率为 tan k k 222111 yxPyxP 2 2 直线的五种方程 直线的五种方程 1 点斜式 直线 过点 且斜率为 11 yyk xx l 111 P x yk 2 斜截式 b 为直线 在 y 轴上的截距 ykxb l 3 两点式 11 2121 yyxx yyxx 111 P x y 222 P xy 12 xx 12 yy 4 截距式 分别为直线的横 纵截距 1 xy ab ab 0ab 21 21 yy k xx b a abab ababP la lbl ll lm lml P H l 4 ax2 bx c 0 a 0 5 一般式 其中 A B 不同时为 0 0AxByC 3 3 两条直线的平行 重合和垂直 两条直线的平行 重合和垂直 1 若 111 lyk xb 222 lyk xb 1 l 1212 bkkl且 2 b 22121 bbkkll 且重合时与 1212 1llk k 2 若 且 A1 A2 B1 B2都不为零 1111 0lAxB yC 2222 0lA xB yC 111 12 222 ABC ll ABC 121212 0llA AB B 4 4 两点两点 P P1 1 x x1 1 y y1 1 P P2 2 x x2 2 y y2 2 的距离公式 的距离公式 P1P2 2 12 2 12 yyxx 5 5 两点两点 P P1 1 x x1 1 y y1 1 P P2 2 x x2 2 y y2 2 的中点坐标公式 的中点坐标公式 M 2 21 xx 2 21 yy 6 6 点点 P P x x0 0 y y0 0 到直线 到直线 直线方程必须化为一般式一般式 Ax By C 0Ax By C 0 的距离公式的距离公式 d 22 00 BA CByAx 7 7 平行直线平行直线 Ax By CAx By C1 1 0 0 Ax By CAx By C2 2 0 0 的距离公式的距离公式 d 22 12 BA CC 8 圆的方程 标准方程 圆心 半径为 2 22 rbyax ba r 一般方程 配方 22 0 xyDxEyF 4 4 2 2 22 22 FEDE y D x 时 表示一个以为圆心 半径为的圆 04 22 FED 2 2 ED FED4 2 1 22 9 9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有三种 00 P xy 222 rbyax 若 则 22 00 daxby 点在圆外 点在圆上 点在圆内 dr Pdr Pdr P 1010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三种 0 CByAx 222 rbyax 0 交交rd0 交交rd 其中 0 交交rd 22 BA CBbAa d 1111 弦长公式 若直线 y kx b 与二次曲线 圆 椭圆 双曲线 抛物线 相交于 A x1 y1 B x2 y2 两点 则由 二次曲线方程 y kx m 则知直线与二次曲线相交所截得弦长为 AB 2 12 2 12 yyxx 2 1k 21 xx 21 2 212 41xxxxk 21 2 21 2 21 2 4 1 1 1 1yyyy k yy k a acb k 4 1 2 2 1313 空间直角坐标系 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 空间直角坐标系 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 xoy 平面上的点的坐标的特征 A x y 0 竖坐标 z 0 xoz 平面上的点的坐标的特征 B x 0 z 纵坐标 y 0 yoz 平面上的点的坐标的特征 C 0 y z 横坐标 x 0 x 轴上的点的坐标的特征 D x 0 0 纵 竖坐标 y z 0 y 轴上的点的坐标的特征 E 0 y 0 横 竖坐标 x z 0 z 轴上的点的坐标的特征 E 0 0 z 横 纵坐标 x y 0 P1P2 2 12 2 12 2 12 zz yy xx 14 14 立体几何中求点到平面的距离立体几何中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建立直角坐标系 求平面的法向量 再用两点距离公式求 法向量与该点坐标 z z y y x x F F E E D D C C B B A A X Y Z O 5 等体积法等体积法 将其看成一个四面体 顶点为所给点 另外三点为所给点射影平面上 将射影平面的三点构成的三角形为 底面三角形 再根据 求出 h h 即为点到平面的距离 锥体 VSh 3 1 必修三必修三 算法初步与统计 算法初步与统计 以下是几个基本的程序框流程和它们的功能 图形符号名称功能 终端框 起止框 表示一个算法的起始和结束 输入 输出框表示一个算法输入输出的信息 处理框 执行框 赋值 计算 语句 结果的传送 判断框 判断某一条件是否成立时 在出口 处标明 是 或 Y 不成立时标 明 否 或 N 流程线连接程序框 流程进行的方向 连接点连接程序框图的两部分 注释框帮助注解流程图 循环框程序做重复运算 一 算法的三种基本结构 1 顺序结构 2 条件结构 3 循环结构 二 算法基本语句 1 输入语句 输入语句的格式 INPUT 提示内容 变量 2 输出语句 输出语句的一般格式 PRINT 提示内容 表达式 3 赋值语句 赋值语句的一般格式 变量 表达式 4 条件语句 1 IF THEN ELSE 语句 5 循环语句 直到型循环结构 DO LOOP UNTIL 语句和当型循环结构和当型循环结构 WHILE WHILE WEND WEND 三 三种常用抽样方法 1 简单随机抽样 2 系统抽样 3 分层抽样 4 统计图表 包括条形图 折线图 饼图 茎叶图 四四 频率分布直方图频率分布直方图 具体做法如下 1 求极差 即一组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2 决定组距与组数 3 将数据分组 4 列频率分布表 5 画频率分布直方图 注 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小正方形的面积 组距组距 频频 率率 2 频率分布直方图 注意 不是小矩形的高度 频率小矩形面积 计算公式 频数 频率 样本容量 频数样本容量频率 频率 频率小矩形面积组距 组距 各组频数之和 样本容量 各组频率之和 1 3 茎叶图 茎表示高位 叶表示低位 折线图折线图 连接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小长方形上端中点 就得到频率分布折线图 4 刻画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 平均数 中位数 众数 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众数 将一组数据按照从大到小 或从小到大 排列 处在中间位置上的一个数据 或中间两位数据的平均数 叫做这 组数据的中位数中位数 5 刻画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 极差 极准差 方差 1 极差一定程度上表明数据的分散程度 对极端数据非常敏感 2 方差 标准差越大 离散程度越大 方差 标准差越小 离散程度越小 聚集于平均数的程度越高 3 计算公式 标准差 方差 222 12 1 n sxxxxxx n 2222 12 1 n sxxxxxx n 6 直线回归方程的斜率为 截距为 即回归方程为 x 此直线必过点 b a y b a xy 6 频率分布直方图 在频率分布直方图中 各小长方形的面积等于相应各组的频率 方长方形的高与频数成正比 各组频数之和等于样本容量 频率之和等于 1 五五 随机随机事件 事件 在一定的条件下所出现的某种结果叫做事件 一般用大写字母 A B C 表示 随机事件的概率概率 在大量重复进行同一试验时 事件A发生的频率 总接近于某个常数 在它附近摆动 这时就把 这个常数叫做事件A的概率 记作P A 由定义可知 0 P A 1 显然必然事件的概率是 1 1 不可能事件的概 率是 0 0 1 事件间的关系 事件间的关系 1 互斥事件 不能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叫做互斥事件 2 对立事件 不能同时发生 但必有一个发生的两个事件叫做互斥事件 3 包含 事件 A 发生时事件 B 一定发生 称事件 A 包含于事件 B 或事件 B 包含事件 A 4 对立一定互斥 互斥不一定对立 2 概率的加法公式概率的加法公式 1 当A和B互斥时 事件A B的概率满足加法公式 P A B P A P B A B互斥 2 若事件 A 与 B 为 对立事件 则 A B 为必然事件 所以 P A B P A P B 1 于是有 P A 1 P B 3 古典概型 古典概型 1 正确理解古典概型的两大特点 1 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基本事件只有有限个 2 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 性相等 2 掌握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 Am P A n 事件包含的基本事件个数 实验中基本事件的总数 4 几何概型 几何概型 1 几何概率模型 如果每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只与构成该事件区域的长度 面积或体积 成比例 则称这样的概率 模型为几何概率模型 2 几何概型的特点 1 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 基本事件 有无限多个 2 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 等 3 几何概型的概率公式 A P A 事件构成的区域的长度 面积或体积 实验的全部结果构成的区域的长度 面积或体积 必修四必修四 一 一 三角函数三角函数 1 1 弧度制 弧度制 1 弧度 1 弧度 弧长公式 为所对的弧长 为半径 180 1857 180 rl l r 正负号的确定 逆时针为正 顺时针为负 2 2 三角函数 三角函数 1 定义 y x x y r x r y cottancossin 22 yxr 3 3 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的角度 0 30 45 60 90 120 135 150 180 270 360 的弧度 0 6 4 3 2 3 2 4 3 6 5 2 3 2 sin0 2 1 2 2 2 3 1 2 3 2 2 2 1 01 0 cos1 2 3 2 2 2 1 0 2 1 2 2 2 3 1 01 tan0 3 3 13 3 1 3 3 0 0 4 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 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 1cossin 22 cos sin tan 1cottan 5 诱导公式 诱导公式 众变横不变 符号看象限 正弦上为正 余弦右为正 正切一三为正 正弦上为正 余弦右为正 正切一三为正 1 诱导公式一 2 诱导公式二 3 诱导公式三 tan2tan cos2cos sin2sin k k k tantan coscos sinsin tantan coscos sinsin 7 4 诱导公式四 5 诱导公式五 6 诱导公式六 tantan coscos sinsin sin 2 cos cos 2 sin sin 2 cos cos 2 sin 6 6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 余弦 正切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 余弦 正切 S sincoscossin sin S sincoscossin sin C sinsincoscos cos a C sinsincoscos cos a T tantan1 tantan tan T tantan1 tantan tan tan tan tan tan tan tan 1 tantan 1 tantan 7 7 辅助角公式 辅助角公式 x ba b x ba a baxbxacossincossin 2222 22 sin sincoscos sin 2222 xbaxxba 8 8 二倍角公式 二倍角公式 1 2 S cossin22sin 2 C 22 sincos2cos 1cos2sin21 22 2 T 2 tan1 tan2 2tan 2 降次公式 多用于研究性质 2sin 2 1 cossin 2 1 2cos 2 1 2 2cos1 sin 2 2 1 2cos 2 1 2 2cos1 cos2 9 9 在四个三角函数中只有是偶函数 其它三个是寄函数 指数 cot tan cos sin yyyy cos y 函数 对数函数是非寄非偶函数 1010 在三角函数中求最值 最大值 最小值 求最小正周期 求单调性 单调第增区间 单调第减区间 求对称轴 求对称中心点都要将原函数化成标准型 如 再求解 bxAy bxAy bxAy bxAy cot tan cos sin 11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函数 y sinxy cosxy tanx 图象 定义域RR 2 Zkkxx 值域 1 1 1 1 R 奇偶性奇函数偶函数奇函数 周期性 2 2 单调性 在增 2 2 22 kk Zk 在减 3 2 2 22 kk Zk 在增 2 2 kk Zk 在减 2 2 kk Zk 在 增 Zk 最值 当时 Zkkx 2 2 1 max y 当时 Zkkx 2 2 1 min y 当时 Zkkx 2 1 max y 当时 Zkkx 12 1 min y 无 对称性 对称中心 0 kZk 对称中心 0 2 k Zk 对称轴 kx Zk 对称中心 0 kZk 对称轴 无 8 对称轴 2 kx Zk 1212 函数 函数的图象 的图象 xAysin 1 用 图象变换法 作图 由函数y x sin 的图象通过变换得到y Ax sin 的图象 有两种主要途径 先平移后伸缩 与 先伸缩后平 移 法一 先平移后伸缩 yxyx sinsin 向左或向右 平移个单位 00 yxyx sinsin 向左或向右 平移个单位 00 1 sinyx 横坐标变为原来的倍 纵坐标不变 法二 先伸缩后平移 yx sin 横坐标变为原来的倍 纵坐标不变 1 纵坐标变为原来的 倍 横坐标不变 A yAx sin 当函数y Ax sin A 0 0 x 0 表示一个振动量时 A 就表示这个量振动时离开平 衡位置的最大距离 通常把它叫做这个振动的振幅 往复振动一次所需要的时间 它叫做振动的周期 单位 2 T 时间内往复振动的次数 它叫做振动的频率 x 叫做相位 叫做初相 即当 x 0 时的相位 21 T f 二 平面向量二 平面向量 1 1 平面向量的概念 在平面内 具有大小和方向的量称为平面向量 1 向量可用一条有向线段来表示 有向线段的长度表示向量的大小 箭头所指的方向表示向量的方向 2 向量的大小称为向量的模 或长度 记作 3A A 模 或长度 为的向量称为零向量 模为 的向量称为单位向量 401 与向量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反的向量称为的相反向量 记作 5a a a 方向相同且模相等的向量称为相等向量 6 2 2 实数与向量的积的运算律 实数与向量的积的运算律 设 为实数 那么 1 结合律 2 第一分配律 3 第二分配律 a a a a a ba a b 3 3 向量的数量积的运算律 向量的数量积的运算律 1 交换律 a b b a 2 3 a b a b a b a b ba c a c b c 4 4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如果 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 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一向量 有且只有一对实数 1 2 使 1 e 2 e 得 1 2 a 1 e 2 e 不共线的向量 叫做表示这一平面内所有向量的一组基底基底 1 e 2 e 5 5 坐标运算 坐标运算 1 设 则 2211 yxbyxa 2121 yyxxba 数与向量的积 数量积 1111 yxyxa 2121 yyxxba 2 设 A B 两点的坐标分别为 x1 y1 x2 y2 则 终点减起点 1212 yyxxAB 6 6 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1 A B d ABAB AB 22 2121 xxyy 2 向量的模 aaaaa 2 22 yx yxyx sinsin 向左或向右 平移个单位 00 纵坐标变为原来的 倍 横坐标不变 A yAx sin 9 3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注意 cos baba 00 a 00 a0 aa 4 向量的夹角 则 2211 yxbyxa 7 7 重要结论 重要结论 1 两个向量平行 baba R ba 0 1221 yxyx 2 两个非零向量垂直 0 2121 yyxxba 3 P 分有向线段的 设 P x y P1 x1 y1 P2 x2 y2 且 21P P 21 PPPP 则定比分点坐标公式 中点坐标公式 三 空间向量三 空间向量 1 空间向量的概念 空间向量与平面向量相似 在空间中 具有大小和方向的量称为空间向量 1 向量可用一条有向线段来表示 有向线段的长度表示向量的大小 箭头所指的方向表示向量的方向 2 向量的大小称为向量的模 或长度 记作 3A A 模 或长度 为的向量称为零向量 模为 的向量称为单位向量 401 与向量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反的向量称为的相反向量 记作 5a a a 方向相同且模相等的向量称为相等向量 6 2 实数与空间向量的乘积是一个向量 称为向量的数乘运算 当时 与方向相同 当时 a a 0 a a 0 与方向相反 当时 为零向量 记为 的长度是的长度的倍 a a 0 a 0 a a 3 设 为实数 是空间任意两个向量 则数乘运算满足分配律及结合律 a b 分配律 结合律 abab aa 4 如果表示空间的有向线段所在的直线互相平行或重合 则这些向量称为共线向量或平行向量 并规定零向量与任 何向量都共线 5 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 对于空间任意两个向量 的充要条件是存在实数 使 a 0b b ab ab 6 平行于同一个平面的向量称为共面向量 7 向量共面定理 空间一点位于平面内的充要条件是存在有序实数对 使 CA xyxy CA A A 8 已知两个非零向量和 在空间任取一点 作 则称为向量 的夹角 记作a b a A b A a b 两个向量夹角的取值范围是 a b 0 a b 9 对于两个非零向量和 若 则向量 互相垂直 记作 a b 2 a b a b ab 10 已知两个非零向量和 则称为 的数量积 记作 即 零向a b cos a ba b a b a b cos a ba ba b 量与任何向量的数量积为 0 11 等于的长度与在的方向上的投影的乘积 a b a a b a cos ba b 12 若 为非零向量 为单位向量 则有 a b e 1cos e aa eaa e 20aba b 3 a b ab a b a b ab 与同向 与反向 2 a aa aa a 4cos a b a b a b 13 量数乘积的运算律 1a bb a 2 aba bab 3 abca cb c 14 若空间不重合两条直线 的方向向量分别为 则 aba b abab abR 异面垂直时 0ababa b 15 若空间不重合的两个平面 的法向量分别为 则 a b ab ab 12 12 1 1 xx x yy y 12 12 2 2 xx x yy y 1212 2222 1122 cos x xy y xyxy 10 0aba b 16 直线 垂直 取直线 的方向向量 则向量称为平面的法向量 l la a 必修五必修五 一 解三角形一 解三角形 1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AbcBacCabSsin 2 1 sin 2 1 sin 2 1 2 正弦定理 CRcBRbARaR C c B b A a sin2sin2 sin2 2 sinsinsin 边用角表示 3 余弦定理 1 2 cos2 cos2 cos2 2222 222 222 cocCabbaCabbac Baccab Abccba 4 求角角 ab cba C ac bca B bc acb A 2 cos 2 cos 2 cos 222222222 5 直角三角形的内切圆半径 2 为斜边为直角边 cba cba r 一般三角形内切圆半径 s cba r 2 直角三角形外接圆半径 2 c r 二二 数列数列 1 1 数列的前 数列的前 n n 项和 项和 数列前数列前 n n 项和与通项的关系 项和与通项的关系 nn aaaaS 321 2 等差数列等差数列 1 1 定义 定义 等差数列从第 2 项起 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 1 daa nn 性质 等差中项 若 a b c 成等差 则 2b a c 若 则 mnpq mnp q qpnm aaaa 若 则2npq np q qpn aaa 2 2 2 通项公式 通项公式 其中首项是 公差是 dnaan 1 1 1 ad 3 3 前 前 n n 项和 项和 d 0 n S d nn na aan dna n 2 1 2 0 1 1 1 4 4 等差中项 等差中项 是与的等差中项 或 三个数成等差常设 a d a a dAabbaA 2 3 3 等比数列 等比数列 1 1 定义 定义 等比数列从第 2 项起 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 1 q a a n n 0 q 性质 等比中项 若 成等比数列 则aGb 2 Gab 若 则 mnpq mnpq aaaa 若 则2npq qpn aaa 2 2 2 通项公式 通项公式 其中 首项是 公比是 1 1 n n qaa 1 aq 3 3 前 前 n n 项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粉尘安全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2026届化学高一第一学期期中学业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
- 施工安全业务知识培训课件
- 乳制品奶源质量控制与品牌形象传播策略研究报告
- 施工员培训课件
- 有色金属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2025年产业链协同发展模式创新与产业链优化升级报告
- 供水管网施工期间居民供水保障方案
- 小学二年级角的综合练习
- 矿山安全生产管理操作指南
- 艺术品在线交易2025年平台创新与艺术品市场发展策略研究报告
- DZ∕T 0221-2006 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正式版)
- (正式版)JTT 1496-2024 公路隧道施工门禁系统技术要求
- 静脉输血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 胃管置入术课件
- 物业设施设备管理指南
- 《陆上风电场工程设计概算编制规定及费用标准》(NB-T 31011-2019)
- 国防共同条令教育与训练
-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圆》 大单元作业设计
- 余映潮阅读教学好课的设计读书
- 手机直播间搭建课程设计
- NB-T 11069-2023 柔性直流用全桥和半桥子模块混合换流阀技术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