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教学媒体理论.ppt_第1页
第2章++教学媒体理论.ppt_第2页
第2章++教学媒体理论.ppt_第3页
第2章++教学媒体理论.ppt_第4页
第2章++教学媒体理论.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2章教学媒体理论 2 1教学媒体的本质教学媒体是应用于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的媒体 是承载或传递教学信息的物质载体 教学媒体是教学信息的载体 教学媒体理论是关于教学媒体设计 开发和应用的理论 2 2 1 1教学中的信息 世界是由物质 能量和信息组成的 一 信息的本质涵义 一 在日常生活中 信息是指消息 情况和知识 信息有以下三层含义 1 信息是一种传播的消息 2 信息是一种能加以运算 加工处理的数据与符号 3 信息是一种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的知识 3 二 从信息的本质上 信息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与规律的表征 这个定义揭示了信息的本质 为我们揭示了正确认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几个重大问题 1 揭示了信息的普遍性2 揭示了信息的重要性3 揭示了信息对物质 能量的依赖性4 揭示了信息对于物质与能量的独立性 4 三 在信息论中 信息被定义为减少或消除一种情况不确定性的东西 信息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是它的客观性 绝对性 另一方面是它的主观性 相对性 申农 shannon 信息论的创始人 1984 通信的数学理论 5 总结 综上所述 信息是人们对一切事物的状态和特征的反映 通过对信息的获得 人们消除了不确定性 和外界进行了协调 信息是通过物质载体的可传递和可交换的数据 消息 资料 知识内容等 6 二信息的产生与形态 一 信息的产生1 信息在物质相互作用中产生信息源与信息体 2 相互作用的方式 1 物质直接作用方式 2 物质场的作用方式 3 发射与接收方式 7 3 作用的痕迹 信息 物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导致信息体自己的内在结构与运动状态产生变化 在信息体上留下了信源物存在方式的痕迹 信息 树木年轮年轮信息 8 二 信息的形态 同一信源物作用于不同的信息体 会留下不同的痕迹 这就导致信息有不同的呈现状态 信源物信息体痕迹 信息形态 天气变化树木年轮温度计水银柱刻度变化人类感觉到冷热结论 同一信源物 作用于不同的信息体 会呈现出不同形态 9 1 信息体类型 1 自然物信息体海岸沙滩 2 机器信息体这类信息体是人类设计与制造的仪表 仪器 如 照相机胶卷 温度计等 3 人类信息体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体 它不仅有接收感知信息的功能 而且具有对信息加工处理的能力 10 2 信息的形态 1 自然信息 信源物作用在自然物信息体上留下信源物存在方式的痕迹 2 机器信息 信源物作用在机器信息体上呈现出的痕迹 3 人类感知信息 信源物被人类感知 在人脑留下信源物存在方式的痕迹 4 人类思维信息 将感知信息在大脑中进行处理加工 转换成人为的符号信息 也称人工信息 再生信息 11 3 信息的特性 1 存储性通过信息的存储 信息得以传播 人类文明得以延续 存储媒体信息包括 纸质媒体 胶片媒体 磁媒体 光媒体 流动信息包括 电话 广播 电视 互联网 Web E mail 即时通讯和P2P文件共享 12 2 传递性时间传递 信息通过一定载体 使信息跨越一定时间限制的一种信息传递方式 空间传递 信息通过一定方式 使信息跨越空间限制的一种信息传递方式 3 共享性 4 相对性 5 时效性 13 14 同一信息源 作用于不同的信息体 呈现出不同的信息形态和特性 生物化石 15 三 教学过程中的信息 1学习者从信息到知识的转化信息并不等于知识 知识是关于事实和思想的有组织的 有系统的陈述 它提供某种经过思考的判断或某种实验的结果 教学过程的目的是使学习者获得知识 促进学习者从信息到知识的转化 16 2学习的发生 心理学的信息加工学派认为 学习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 3采集反馈信息改进教学和学习任何教学过程都包含4个要素 教师 学生 教学内容 教学媒体 这四者组成一个教学系统 在教学系统中 教师通过反馈回来的有关信息的处理 改进教学 学习者的学习也要通过反馈来进行 在自主学习和研究型学习中 反馈对于学习者尤为重要 17 2 1 2教学媒体使用的符号 一 符号的类型 教学媒体用符号去表征事物运动状态与规律的信息 一 语言符号 语言是由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符号系统 1 自然语言 口头语言 书面语言 自然语言是指在人类历史发展中 在社会成员的长期生活交际中而逐步形成的各种民族语言 它有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种表现形式 奇妙的动物语言动物语言翻译机 18 2 人工语言 人工语言是根据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而人为编制的符号系统 如专业符号语言 计算机程序语言等 就是属于人为编造的人工语言符号系统 它们同样具有词汇形式 语法规则 语句结构和语义内容等等 19 二 非语言符号 1 动作性符号包括人利用自身的器官和物件去呈现出来的传播的符号 存在于传播空间的一切人与物 无论是颜色 衣着 房间摆设等 都可看做是动作性符号 都是传递信息内容的一种符号 2 音响符号特定的音响 也可作为表达意义的符号 传递着一定的信息 20 3 图像符号 画出来的图画 拍摄出来的图像 具有原来人或物的形态 但它已不再是原物 只是一种代表的符号 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学院远景规划4 目视符号目视符号没有原来事物的形态 但象征性地代表了特定的意义 21 22 三类法分类 1 数序符号 包括口头语言 书写与印刷的文字符号 2 形状符号 包括图画 图表 地图等 它是一种实际事物的抽象符号 3 模拟符号 包括音乐或动作的符号 模拟符号又可分为视觉模拟符号和听觉模拟符号 数序符号也称语言符号 形状符号和模拟符号也称非语言符号 23 二 符号的本质 传播学家宣伟伯的定义 符号是人类传通活动的要素 符号代表事物 它能脱离参加传通关系的双方而独立存在 一 符号代表事物 二 符号的意义来自经验 三 符号的意义因人而异 因传播环境而异 24 三 教学媒体使用的符号 25 四 教学媒体与编码 译码 申农 韦伯的传播过程模式 26 五符号对学习的影响 施拉姆WilburSchramm的循环传播模式 1 传播者和受播者的角色 27 施拉姆在循环传播模式中指出 就传播活动而言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符号的世界里 他制成符号 同时也把符号还原 他接收信号 同时也传出信号 施拉姆的循环传播模式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交互性 并把传播双方都作为传播行为的主体 放在完全对等或平等的关系中循环传播模式能够体现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 却不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 施拉姆的循环传播模式 28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具备了系统模式的特点 在这一模式中 组成传播过程的双方分别是大众传媒和受众 传媒者与一定的信源相连接 通过复制大量的信息与大众相连接 受众是个人的集合体 这些个人又分属于各自的社会群体 个人与个人 个人与群体之间都保持着特定的传播关系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 29 2意义的共同空间 通过符号传递的意义交换前提是交换双方必须有共同的意义空间 1 对传播中使用的语言 文字等符号含有共同的理解 2 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A B AB 传播双方的意义空间 30 3符号提供的反馈 施拉姆的信息反馈模式 施拉姆提出的信息反馈模式表明 传播者不但可以从受播者那里得到反馈 而且也可以从自己发出的信号中得到反馈 在设计网络教学系统时 获得学习者的反馈是一个重要的设计元素 31 2 1 3教学媒体的本质 一 媒体的本质 麦克鲁汉关于媒体本质的观点1 媒介就是信息2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3 媒介有 冷 热 之分 32 媒体是人体的延伸 是一种工具 即人类传播信息 借以认识世界的工具 同时所有的媒体也是技术的结晶 技术的化身 媒体的进步 造成了媒体环境的改变 使得新环境深深刻上新媒体的烙印 这就是 媒体即环境 说法的实质 33 二教学媒体的特性 1 教学媒体的共同特性1 固定性2 扩散性3 重复性4 组合性5 工具性6 能动性 34 2 教学媒体的个别特性 1 表现力教学媒体具有传递信息的能力2 重现力教学媒体能记录和存储信息 并且可以多次重现信息 为学习者提供支持 3 广播力教学媒体具有扩散信息 突破时间空间限制的共性 4 易控性控制不同教学媒体存在不同的难易程度 5 互动性使用教学媒体时 学习者与媒体会发生某种程度的互动 35 教学媒体体特性一览表 教学特性 36 教学媒体本质 教学媒体是教学信息的载体 教学媒体只是信息发送的一种手段 教学媒体是学习者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37 2 2教学媒体的范畴和理论 2 2 1教学媒体理论的地位 1 媒体进步与教育变革2 教学媒体理论在教育技术学中的地位教育媒体理论是教育技术学的3个主要组成领域之一 媒体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元素和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38 教育技术学科的主要研究领域 教育技术学科的主要研究领域 39 2 2 2教学媒体理论的范畴 1 教学媒体理论的分类 教学中媒体理论可分为媒体艺术理论和媒体技术理论两大范畴媒体技术理论的研究内容包括传播理论 印刷理论 视听技术和计算机技术 媒体艺术理论的研究内容包括视觉文化 美学 音乐和美术理论 40 2教学媒体的研究层次 大体上 教学媒体研究可分为4个层次 1 教学媒体在教学中是否有用 2 如何有效地设计教学媒体材料 3 在教学中如何更好地使用教学媒体 4 将教学媒体和教与学过程中的各因素结合起来 对教学媒体的使用进行综合研究 41 教学媒体使用通用性的结论 1 媒体仅是教学的组成部分 不等于教育技术 2 运用媒体的方式 方法在相当大地程度上决定着学习效果 3 没有一项研究证明某一种媒体永远优于另一种媒体 也不存在能解决一切教育难题的媒体 4 根据媒体特征和学生特点 考虑教学的需要 经过仔细选择或编制的媒体 对学生的学习有明显的帮助 5 如果教师受过运用媒体的专门训练 媒体就可以得到更有效的运用 6 学校建立合乎要求的媒体中心 可以使媒体发挥更好地作用 42 3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关系 AECT94定义 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 开发 利用 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AECT04定义 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 使用和管理恰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来促进学习 提升绩效的研究和规范实践 43 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的过程 是学习者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教学内容的过程 存在于各科教学的实践活动中 教学资源是支持教学过程的硬件设备和软件资料等 广义的教学资源包括了一切为教学目的服务的人 财 物 教学媒体是教学过程的基本元素 同时也是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媒体的应用过程可分为设计 开发和应用三部分 其核心是媒体设计部分 44 2 2 3教学媒体理论的著名观点 克拉克 C1ark 认为教学媒体只是信息发送的一种手段 无论是电视 书本 还是面授 传递信息的内容没有什么不同 其教学效果也没有什么不同 所不同的只是信息的传递方式 能带来稳定且再三复现高质量教学的 与其说是所使用的媒体 不如说是软件的设计 一 克拉克的观点 45 二 安东尼 贝茨的观点 安东尼 贝茨 Antonv Bates 认为 1 媒体一般是灵活的和可替换的 焦点是在给定的条件下何种媒体最合适 2 每种媒体都有其内在的规律 即有一套能发挥其功能的固有法则 对每种媒体的特性有待去探索 从而去设计高质量的教学媒体 3 并不存在某种 超级媒体 所有媒体都有其长处和短处 而且一种媒体的长处往往正好是另一种媒体的短处 这个事实表明 采用多种媒体方案通常是极有希望成功的 4 对于某些具体的教学目标来说 还是存在某种媒体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其他媒体 46 三 布鲁纳的观点 罗姆 布鲁纳 J Bnrner 认为 媒体在传授知识方面的功能是相近的 几乎是毫无差别 而在发展技能方面是独特的 各个不同 如讲授事实 用电视 广播 印刷材料 面授都行 都容易达到目标 但如果要发展技能 那么 对于发展某一方面的技能 总会有一种相应的媒体比其它媒体更合适 更有效 47 四 戴尔的 经验之塔 观点 美国视听教育家戴尔 EdgarDa1e 1946年出版了专著 视听教学法 书中提出了 经验之塔 的理论 他认为人的经验有的是以直接方式得来的 有的是由间接方式得来的 种种不同 各种经验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十个阶层 48 E Dale经验之塔 49 戴尔经验之塔的主要观点 1 经验之塔最低层的经验最具体 越往上升 越抽象 2 教育应从具体经验入手 逐步过渡到抽象 3 教育不能止于具体经验 而要向抽象和普遍发展 要形成概念 4 在学校中 应用各种教育工具 可以使得教育更为具体 从而造成更好的抽象 50 戴尔经验之塔的主要观点 5 位于宝塔中层的视听教具 较言语 视觉符号更能为学生提供较具体和易于理解的经验 它又能冲破时空的限制 弥补其他直接经验方式的不足 6 如果教育太过于具体化 那就是没有达到对知识更普遍的充分了解 但在今日这种危险只是理论的 因为我们还没有开始做到在教学应用的具体程度 51 2 2 4教学媒体理论的研究热点 1教学中的多媒体 多媒体是指多种媒体服务于同一目的的应用 多媒体的本质就是通过多种媒体的融合 穿插使用 从各个侧面表达事物的多种状态和特征属性 以使受众获得更为深入的知识 关于学习比率的研究表明 在整个人生长河中 人类五官感受信息的比率分别是 视觉83 听觉11 嗅觉3 5 触觉1 5味觉l 关于记忆比率的研究 视听视听三小时后70 60 90 三天后40 15 75 这些数据为多媒体教学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52 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优势 1 扩充教学手段2 扩充课堂教学内容3 帮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4 因材施教 53 2教学中的知识媒体 知识媒体指计算机技术 电信技术和认知科学结合而来的技术 知识媒体能提供知识的环境和个人媒体 受播者个人也可以产生传播内容 媒体的开发者可以是媒体的组织者 普通受众可以提供反馈 也可以参与媒体开发 采用知识媒体的学习方式 往往统称为电子学习 E Lerning 相对于旧媒体 知识媒体又被称为新媒体 教育中的手机 PD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