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9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钢的热处理工艺 热处理工艺 通过加热 保温和冷却的方法改变钢的组织结构以获得工件所要求性能的技术操作 制定基础 热处理原理种类 普通热处理 退火 正火 淬火和回火 表面热处理 表面淬火和化学热处理 形变热处理预备热处理 最终热处理 第一节钢的退火与正火 毛坯生产预备热处理机械加工最终热处理机械精加工 预备热处理 退火 正火 最终热处理 淬火 回火 一般零件生产的工艺路线 一 钢的退火 定义 钢加热到临界点Ac1以上或以下 保温后随炉慢冷以获得近于平衡状态的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目的 消除铸锻焊件的内应力 均匀成分 组织 细化晶粒 改善钢的成型性 切削加工性 为淬火作组织上的准备 种类 如图2 1 退火 重结晶退火 完全退火扩散退火不完全退火球化退火 低温退火 再结晶退火去应力退火 按冷却方式分 等温退火和连续退火 按加热温度分 图2 1 二 退火工艺 1 完全退火完全退火 将工件加热到Ac3以上20 30 保温足够的时间 经完全奥氏体化后 随炉缓慢冷却 以获得近于平衡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1 适用钢种 亚共析钢 Wc 0 3 0 6 或合金钢的锻 铸 焊接件 2 目的 细化晶粒 消除应力 均匀组织 降低硬度 便于切削加工 低碳钢和过共析钢不适合于完全退火低碳钢 退火后硬度偏低 切削时易粘刀过共析钢 加热至Accm以上奥氏体化后缓冷退火时 会析出网状二次渗碳体 使钢的强度 塑性 韧性大大降低 7 工艺参数 加热温度 20 30 原则 得到单相的 又防止 晶粒的粗大 保温时间 与钢材成分 工件厚度 装炉量及方式有关 在箱式炉中 单位为min K 1 5 2 0min mm D 工件有效厚度mm 对锻 轧材 3 4 0 2 0 5 Q 单位为hour Q为装炉量 单位为t 冷却方式 炉冷 或随炉冷至500 以后出炉空冷 4 完全退火后的组织 性能 硬度低 塑性好 等温退火 将钢奥氏体化后 快冷至稍低于 r 的某一温度等温 使奥氏体转变为珠光体类型组织 转变结束后 空冷至室温的退火方法 适用于 高碳钢 合金工具钢 高合金钢优点 可有效缩短退火时间 保证工件内外在同一温度转变 有利于钢件获得均匀的组织性能 生产中常用等温退火代替完全退火 缺点 对大截面钢件和大批量炉料不适应目的 A转变为P类组织 通常得到索氏体组织等温温度根据钢的成分和要求的硬度 由该种钢的C曲线确定 不完全退火 亚共析钢在 c Ac3之间或过共析钢在 c Accm之间的两相区加热 保温 得到不完全奥氏体后 缓慢冷却以得到近于平衡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目的 细化晶粒 均匀组织 降低硬度 减小内应力 改善切削加工性 适用钢种 共析钢 过共析钢 亚共析钢中无大缺陷 工艺参数 加热温度 C1 20 30 优点 加热温度低 易操作 节能 降耗 提高生产率 4 球化退火 是使钢中的碳化物球化 获得粒状珠光体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用途 主要应用于共析钢 过共析钢和高碳合金工具钢 目的 降低硬度 均匀组织 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为淬火做准备 工艺参数 加热温度 c1 20 30 过高 过低 过共析钢球化退火后的组织 铁素体和球状渗碳体的混合物 叫做球状珠光体或粒状珠光体 用P粒表示 加热时间 一般为2 4小时或按公式计算冷却速度 炉冷或Ar1以下 20 长时间等温 600 以后出炉空冷 12 球化退火工艺类型 普通球化退火 等温球化退火 循环球化退火注意 普通球化退火效果较差 等温球化退火效果较好 而循环球化退火的效果最佳 但考虑到生产的成本 一般常用等温球化退火 成本不高 而效果又很好 图2 2 为什么将加热温度定于Ac1 Accm 过共析钢的室温平衡组织为 P Fe3C 不仅硬度高 而且增大了钢的脆性 所以切削加工困难 淬火时易变形 开裂 加热温度为Ac1以上20 30 在A中保留大量的未溶渗碳体质点 并造成A的碳浓度分布不均匀 在随后的缓冷过程中 或以原有的渗碳体质点为核心 或在A富碳区产生新的核心 均匀的形成颗粒状渗碳体 球化退火前 若二次渗碳体网较厚 可先正火 共析钢球化退火组织 化染 700 T10钢球化退火组织 化染 500 扩散退火 均匀化退火 定义 将钢锭 铸件或锻坯加热到稍低于固相线的温度 长时间保温 然后缓冷以消除化学成分不均匀现象的热处理工艺 目的 消除有害气体的危害 如氢致白点 使合金元素扩散均匀 改善或消除铸锭中的枝晶偏析及区域偏析 轧锻材中的带状组织 消除轴承钢中的液析碳化物 均匀成分 均匀组织 适用钢种 一些优质中 高合金钢或偏析严重的合金钢铸件及铸锭 工艺参数 加热温度 Ac3 Accm 150 300 碳钢1100 1200 合金钢1200 1300 18 保温时间 与钢种和偏析程度有关 一般为 30 60 min 25mm 或 1 5 2 5 min mm按装炉量Q计算 5 小时 装炉量 吨 一般为10 15 问题 一般扩散退火加热温度高 时间长 晶粒会粗大 不能作为淬火的预备组织 扩散退火之后要进行一次完全退火或正火来进行细化晶粒 消除过热缺陷 高温扩散退火周期长 能耗大 氧化脱碳严重 成本高故 尺寸不大的铸件或碳钢铸件 有时可采用完全退火来代替 偏析轻 去应力退火和再结晶退火 去应力退火 低温退火 一般是将工件随炉缓慢加热 100 150 h 至500 650 Ac1 保温一定时间后随炉缓冷 50 100 h 至200 出炉 目的 消除铸件 锻件你 焊接件 热轧件 冷拉件等的残余应力 稳定尺寸 防止变形和开裂 工艺 加热温度 铸件为500 550 焊件为500 600 大焊件用火焰或工频感应加热局部退火 保温时间 由工件的尺寸和装炉量决定 钢3min mm 铸铁6min mm 冷却 缓冷 以免产生新的应力 特点 在退火过程中没有相变 残余应力主要是通过钢在500 650 保温后缓冷过程中消除的 再结晶退火是将冷变形后的金属加热到再结晶温度以上 使变形的晶粒转变为均匀细小的等轴晶粒而消除加工硬化的热处理工艺过程 加热温度 T再 150 250 T再 成分 变形度 加热速度 保温时间有关 纯铁 450 钢 650 700 保温时间 1 3h 冷却方式 空冷 中间退火或最终热处理 二 钢的正火 正常化或常化 定义 是指将钢加热到 c3 或 Ccm 以上约30 50 保温 完全 化后 从炉中取出空冷以得到珠光体类型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称为正火 应用 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预备热处理 含碳低于0 25 的 HB140 190 低碳钢 消除热加工缺陷 为淬火做组织准备 中碳结构钢铸 锻 轧件 焊接件的魏氏组织 粗大晶粒 带状组织 消除过共析钢中的Fe3C 有利于球化退火的进行 抑制二次碳化物的析出 获得伪共析体 提高普通结构件的机械性能 作为最终热处理 代替调质处理 力学性能要求不高的中低碳钢和中低合金钢件 适用钢种 碳钢 低 中合金钢 工艺参数 加热温度 c3 或 Ccm 30 50 一些合金钢 c3 100 150 20CrMnTi 原则 晶粒不粗化的前提 加热时间 工件烧透 采用经验公式即可 考虑成分 原始组织 装炉量和加热设备 冷却 空冷 风冷 正火后的组织 S 少量 Wc 0 6 S Wc 0 6 1 4 正火的实质 奥氏体化加伪共析转变 正火与退火的比较 实质上 正火是退火的一个特例 共同点 扩散型相变 得到软韧组织 不同点 工艺上 冷却速度快些 转变温度低组织上 比退火组织细 性能上 钢的强度 硬度也较高 三 退火和正火的选取原则 1 0 25 的低碳钢 正火代替退火 利于切削加工 防止游离三次渗碳体的析出 提高工件的冷变形性 2 0 25 0 5 的中碳钢 也采用正火 硬度偏高 但因成本低 生产率高 3 5 75 的中高碳钢 一般采用完全退火 降低硬度 改善切削加工性 4 75 的高碳钢或工具钢 一般采用球化退火 若有网状二次渗碳体 先正火消除之 5 含碳量 合金元素高 奥氏体稳定性高 完全退火 易缓冷得到马氏体和贝氏体 应高温回火 工艺参数 第二节钢的淬火和回火一 钢的淬火 淬火 1 定义 将钢加热到临界点 c3或 c1 以上一定温度 保温后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的冷速冷却以获得马氏体 或下贝氏体 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目的 使奥氏体化的工件获得尽量多的马氏体 提高钢的硬度 强度 并配以不同温度的回火 以获得各种需要的性能 工艺特点 关键 加热温度 冷速足够大 带来的问题 内应力 2 淬火应力 热应力 工件加热或冷却时由于内外温差导致热胀冷缩不一致而产生的内应力 将工件加热到Ac1以下保温后快速冷却 其表面和心部温度及热应力 影响因素 冷速 加热温度 截面尺寸 导热系数 线膨胀系数 热应力 图2 3 2 组织应力工件在冷却过程中 由于内外温差造成组织转变不同时 引起内外比容的不同变化 而产生的内应力 奥氏体 珠光体 贝氏体 马氏体 比容逐渐增大 体积膨胀 与热应力正好相反 表面 拉 压影响因素 化学成分 冶金质量 钢件结构尺寸 导热性以及在马氏体温度范围的冷速和钢的淬透性等 3 实际工件的淬火应力是组织应力和热应力的迭加 很复杂 与钢中的碳和合金元素 工件尺寸 淬火介质 冷却方法有关 A C 高 马氏体的比容提高 组织应力提高 但C 高 Ms点下降 A残 组织应力下降 总之 含碳量越高 组织应力越大 B 合金元素 导热性下降 热 组应力均增加 奥氏体越稳定 组织应力越大 C 工件尺寸大 心部不易得到M 热应力越 D 淬火介质 高温区冷却快 热应力大 Ms点下冷却快 组织应力大 减小工件淬火应力的方法 温差减小 淬火加热温度 原则 得到均匀细小的 组织 以便冷却后得到均匀细小的马氏体组织 亚共析钢 c3 30 50 共析钢 过共析钢 c1 30 50 合金钢 低合金钢 c1或 c3 50 100 高合金钢 温度更高 合金元素的作用 淬火加热温度应相应的提高 以使合金元素的作用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组织 亚共析钢 细小的板条马氏体 少量残余奥氏体 过共析钢 隐晶马氏体 细小的碳化物 残余奥氏体 原因 若亚共析钢于 c3以下温度淬火 在淬火组织中将出现铁素体 造成软点 也不能超过Ac3太多 否则 晶粒粗大 淬火后马氏体粗大 若过共析钢于 cm以上温度淬火 奥氏体的含碳量提高 Ms和Mf点降低 残余奥氏体量增加 钢的硬度耐磨性降低 同时 粗化 将会在淬火组织中出现粗大的片状高碳孪晶马氏体 增加钢的脆性 例 球状珠光体的T8钢分别在600 780 1000 淬火 3 淬火冷却介质 1 理想淬火冷却介质 650 以上应缓冷 以降低淬火的热应力 650 400 应快冷 以通过过冷奥氏体最不稳定区 400 以下缓冷 以减小马氏体转变时产生的组织应力 常用的冷却介质 如表2 1所示 水 中 慢 低 快 使用温度 适用于 尺寸不大 形状简单的碳钢工件 盐水 碱水 中 快 低 快 使用温度 适用于 碳钢 低合金钢 油 中 慢 低 慢使用温度 适用于 合金钢 低温硝盐 50 KNO3 50 NaNO2 熔点 145 使用温度 160 500 适用于 油淬不硬 水淬开裂的碳钢 表2 1 4 常用的淬火方法 由于淬火冷却介质不能完全满足淬火质量的要求 所以在热处理方面还应从淬火方法上去加以解决 37 单液淬火法 如图中 所示 适用于 形状简单的碳钢 合金钢尺寸较大 水淬 尺寸小 油淬优点 简便 易于实现机械化 缺点 易变形 开裂 预冷淬火法 预冷至临界点稍上再入淬火介质 双液淬火法 水淬油冷或水淬空冷 先入强近MS后入弱 直至完成M转变 图 优点 减少变形 组织应力小 缺点 难以控制水中停留时间 5 6mm s 分级淬火法 如图中 所示 先淬入略高于Ms的盐浴或碱浴炉保温 工件内外温度均匀后 从浴炉取出空冷至室温 完成M转变 优点 减小内应力 减小变形 开裂 缺点 工件尺寸不能太大 适用于 尺寸较小 形状复杂的工件 4 等温淬火法 将奥氏体化后的工件在 点以上某温度等温足够长时间 使之转变为下贝氏体组织 后空冷 如图中 所示 等温温度 等温时间 根据 曲线确定 优点 与分级淬火相比 变形小 T等 比容 热应力组织应力小 减小变形和开裂 可不回火 适用于 尺寸小 薄厚不均 要求强度高 韧性好的工件 5 喷射淬火 喷射急速的水流 局部 图2 5不同的淬火方法 如图为一根较粗的45钢试棒 加热到A温度水淬 击断观察其断口 表面 细瓷状组织 心部 纤维状组织 表面 硬度高 心部 硬度低 表面 马氏体组织 心部 屈氏体组织 从表面到心部马氏体逐渐减少 5 钢的淬透性 淬透性概念 指奥氏体化后的钢在淬火时获得马氏体而不形成其他组织的能力 其大小用在一定条件下淬硬层深度来表示 淬透层 淬硬层 冷却速度大于临界淬火速度 淬成马氏体的部分 淬透性 如图所示 图2 7 淬透层的确定 由表面到 半马氏体 处的厚度 由钢的表面至内部马氏体组织占50 处 半马氏体区 的距离为淬硬层深度 影响淬硬层深度的因素 成分 介质的冷却能力 工件的尺寸 注意 淬透性与淬透层深度的区别 淬透性是钢的固有属性 钢的成分一定 则钢的淬透性就定了 不随冷却条件而改变 淬透层深度 工件表面到半马氏体区的距离 与具体条件有关 影响淬透性的因素 临界淬火速度Vk 是决定性的因素 Vk越小 C曲线越靠右 钢的淬透性就越好 含碳量的影响 亚共析钢 Wc C曲线右移 VC 淬透性 过共析钢 Wc C曲线左移 VC 淬透性 合金元素的影响 除Co之外 大多数合金元素的加入使C曲线右移 VC 淬透性 淬硬性 钢淬火时 获得的 的最高硬度 钢淬火时的硬化能力 取决于 马氏体中的含碳量 注意 淬硬性与淬透性的区别 例如 T10钢和20CrMnTi钢高碳工具钢的淬硬性很好 但淬透性很低 而低碳合金钢的淬硬性不高 但淬透性却很好 图2 8 钢中半马氏体的硬度主要取决于含碳量 如图所示 淬透性的测定方法 临界淬火直径法 GB227 63 指钢在某种淬火介质中能完全淬透 心部马氏体的体积分数为50 或90 95 的最大直径 Dc Dc越大 钢的淬透性越好 条件是淬火介质相同 Dc油 Dc水 但并非同种钢的淬透性变化了 该方法概念直观 但测定起来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意义 选择钢种 热处理工艺 淬火介质 51 末端淬火法 GB225 63 奥氏体化后 迅速放入实验装置 水温20 30 水柱高为65 5mm 两侧各磨去0 2 0 5mm 隔1 5mm一个点测硬度 图2 9 图2 10 52 根据淬透性曲线 通常用J HRC 表示钢的淬透性 例如 J 40 6 表示在淬透性带上距末端6mm处的硬度为HRC40 显然 J 40 6 比J 35 6 的淬透性要好 钢的淬透性对机械性能的影响 如图 淬透的钢回火后性能由表面到心部都一致 没淬透的钢 回火到与 同一硬度时 表 心组织不同 性能不同 心部的强度和韧性低 选材时应注意 受力 尺寸 形状 变形 开裂 淬透性 淬透性的大小对钢的热处理后的力学性能的影响 二 钢的回火将淬火钢加热到 以下的某温度 使其转变为稳定的回火组织 并以适当的方式 空冷 冷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过程称为回火 低温回火回火类型中温回火高温回火 回火的目的 消除脆性 降低淬火应力 调整淬火钢的力学性能 稳定零件的形状 尺寸 回火时组织转变 以共析钢为例分析 淬火后的组织为M A 它们都不稳定 有自发转变为铁素体和渗碳体的倾向 淬火钢在回火时就是这种转变 我们根据淬火钢在回火时的体积变化来研究回火时的相变 马氏体分解时 钢的体积减小 残余奥氏体转变时 钢的体积增大 1 碳化物的析出当回火温度T 100 时 钢的体积不变 所以淬火钢中没有明显的转变发生 只是马氏体中发生碳原子的偏聚 1 低温回火 100 250 回火M 过饱和F 薄片状Fe2 4C A 钢的体积减小 所以马氏体开始分解 M分解 M分解 固溶在M中的过饱和的碳原子脱溶析出 碳化物 并与M保持共格联系 碳化物 晶体结构为正交晶系 分子式 Fe2 4C 它不是平衡相 而是向渗碳体过渡相 此时由于温度较低 M中的碳原子并未完全析出 仍含有过饱和的碳原子 我们将这种转变叫做回火的第一次转变 或回火的第一阶段 单相过饱和的 固溶体 与母相共格联系的 碳化物叫做回火马氏体 用M 表示淬火应力 脆性 保持淬火后的高硬度 一般56 64HRC 用于高C钢 合金钢制造的工具轴承零件等 以及表面淬火及渗碳淬火的零件等 固溶体仍保持针状特征 回火马氏体形貌仍维持原马氏体形貌 只是易受腐蚀 颜色较暗 回火马氏体组织金相图 中温回火 残余奥氏体转变 碳化物转变 回火温度 350 500 回火组织 回火屈氏体用T 表示F 针状 Fe3C 无共格联系的细粒状 性能特点 在具有一定韧性的同时 兼有高的弹性和屈服极限 硬度为HRC35 50 适用于 各类高碳钢 合金钢的弹性零件 如各种弹簧 或弹性卡头等 60 高温回火 碳化物的聚集长大 固溶体回复与再结晶 回火温度 500 650 回火组织 回火索氏体用S 表示 多边形F 聚集长大的颗粒状碳化物 粗粒状 性能特点 综合机械性能优良适用于 各种轴类 连杆 连杆螺栓 汽车半轴 机床主轴及齿轮的热处理 调质处理 淬火 高温回火 工艺参数 回火时间 1 2 如图2 11所示 回火冷却 空冷 对于存在高温回脆的工件 空冷 水冷或油冷 低温回火 回火温度 要求的硬度越高 回火温度越低 高合金钢 600 680 软化退火 图2 11 三 淬火加热的缺陷 过热 加热温度过高 保温时间过长 造成A晶粒粗大的缺陷 危害 淬火裂纹 体粗大 补救办法 延长回火时间 轻 退火后重新加热淬火 严重 过烧 加热温度过高造成 的局部晶界熔化现象 设备失灵 只能报废 氧化 工件表面与O2 H2O CO2等反应生成氧化铁 使金属铁被损失掉 加热温度小于570 Fe3O4致密 大于570 FeO松散 危害 尺寸 性能不均 光洁度防止办法 低温短时加热 盐浴加热 保护气氛加热或刷涂料 脱碳 工件表面的碳参与反应而烧损 C Fe O2 CO2 C Fe CO2 2COC Fe H2O CO H2 C Fe 2H2 CH4危害 硬度 耐磨性 疲劳性 防止办法 改变炉内气氛 碳势 保护加热或刷涂料 第三节其它类型的热处理 一 钢的形变热处理是将塑性变形和热处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复合热处理工艺优点 强 塑 韧 节能分类 高温形变热处理低温形变热处理 67 1 高温形变热处理 如图所示 20 40 性能 强度高 塑性 低温韧性都提高 适用于 普通碳钢 低合金钢 强韧化原因 形变 位错 淬火薄壳状的A 包围的板条马氏体组织 图2 12 低温形变热处理 适用于 合金钢 性能 提高抗拉强度和疲劳强度强化原因 晶粒 亚晶细化 位错增加 K析出细小 Ms点降低 孪晶M减少 塑性 韧性提高 缺点 工艺难 用途 弹簧钢 轴承钢 图2 13 案例一 某减速器齿轮 要求齿面耐磨 心部要求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 材料选用45钢 请制定该零件的热处理工艺 并编写该零件加工的简明工艺路线 零件选用锻造毛坯 第十章钢的热处理原理与工艺 某减速器动画 二 钢的表面淬火 第十章钢的热处理原理与工艺 钢的表面淬火 加热 工件表面 淬火温度 表面淬火 化学热处理 1 钢的表面淬火 1 1概念 快冷 工件表面获得M 1 2目的 表硬心韧 将工件表面快速加热到淬火温度 迅速冷却后 使工件表面层获得淬火组织的热处理方法 71 钢的表面淬火 第十章钢的热处理原理与工艺 表面淬火的种类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 火焰加热表面淬火 电解液加热表面淬火 电接触加热表面淬火 激光加热表面淬火等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示意图 激光加热表面淬火示意图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概念是利用电磁感应现象 在工件表面产生密度很高感生电流 使工件表面迅速被加热的一种淬火方法 集肤效应一般电流的频率越高 加热深度就越小 加热速度越快 图2 14 73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的种类 高频加热表面淬火电流频率 80 1000KHz 硬化层深度 0 5 mm 适用于 中小模数齿轮 小轴 中频加热表面淬火电流频率 2500 8000Hz 硬化层深度 3 6mm 适用于 曲轴 凸轮轴 大模数齿轮 钢轨 工频加热表面淬火电流频率 50Hz 硬化层深度 10 15mm 适用于 大直径钢材 大工件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视频 钢的表面淬火 第十章钢的热处理原理与工艺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的特点 1 加热速度快 A转变温度范围扩大 转变所需时间缩短 2 感应加热时间极短 A不宜长大 因此淬火后表面形成隐晶马氏体 比普通淬火的硬度 耐磨性高 3 淬火后表层产生大的残余压应力 疲劳寿命提高 4 加热速度快 无保温 不易产生氧化和脱碳 心部未加热 变形小 5 生产率高 易于实现自动化生产 6 设备费用高 不适用于单件生产 工艺 淬火加热温度 AC3 150 200 不保温 冷却 喷水 低温回火 150 180 降应力 预处理 对于心部性能要求高的零件 调质处理 对于心部性能要求不高的零件 正火处理 适用于 中碳钢 中碳合金结构钢 第十章钢的热处理原理与工艺 概念 工件 放入 某种化学介质中 加热保温 改变表层的化学成分 原子扩散 热处理 表硬心韧 将工件放入某种化学介质中 通过加热 保温和冷却使介质中的某些元素的原子扩散到表层中 以改变表层的化学成分和组织 从而使其表层具有与心部不同的特殊性能的一种操作 三 钢的化学热处理 化学热处理的概念 钢的化学热处理 第十章钢的热处理原理与工艺 根据渗入元素的不同 可分为 渗碳 渗氮 碳氮共渗等 化学热处理的种类 钢的渗碳 气体渗碳法 固体渗碳法 液体渗碳法 井式渗碳炉外观 渗碳中的工件 化学热处理的基本操作 将工件加热到一定温度 从而有利于吸收渗入元素的 活性原子 由化合物分解或离子转变而得到渗入元素的 活性原子 例如 渗碳 CO CH4分解出 C 渗氮 氨气分解出 N 活性原子被吸附 并溶入工件表面 形成固溶体 在活性原子的浓度很高时 还可以形成化合物 渗入原子在一定温度下 由表层向内扩散 形成一定的扩散层 1 钢的渗碳 适用于低碳钢 定义 向钢的表面层渗入碳原子的过程 目的 使工件在热处理后表面具有高硬度和高耐磨性 而心部仍保持一定的强度和较高的塑性和韧性 分类 气体渗碳法 固体渗碳法 液体渗碳法 气体渗碳法 将工件置于密封的加热炉中 通入气体渗碳剂 如 滴入煤油 通入甲烷 丙烷等 在900 950 加热 保温 使钢件表面层增碳的过程 1 气相反应 CH4 C 2H2 2CO C CO2 CO H2 C H2O 活性碳原子溶入高温奥氏体中 而后向钢的内部扩散 实现渗碳 2 工艺参数 加热温度 Ac3以上50 80 即900 950 T 渗碳速度 渗碳层 温度过高 会使钢件中的晶粒长大 钢变脆 保温时间 所需的渗碳层 渗碳时间 3 渗碳后的组织 低碳钢渗碳后缓冷 表面层 P Fe3C 渗碳后表层的最佳含碳量为 0 85 1 05 心部 F P 心部为原材料的含碳量 0 1 0 25 中间过渡层 越靠近表面铁素体越少 如图所示 4 渗碳后的热处理 渗碳后应进行适当的热处理 以获得表硬心韧的性能 一般为淬火 低温回火 具体做法有 直接淬火法 一次淬火法 二次淬火法 图2 15 直接淬火法 渗碳 预冷到略高于Ac3 850 880 立即淬火 低温回火 180 200 热处理以后的组织 表层 针状回火马氏体 渗碳体 少量残余奥氏体 硬度为58 64HRC 心部 F P 普通低碳钢 如 15 20钢 硬度为10 15HRC 或低碳M F少 低碳合金钢 图2 16 2 钢的渗氮 钢的氮化 定义 向钢的表面渗入氮原子的过程 目的 使钢件获得比渗碳更高的表面硬度 可高达950 1200HV 耐磨性 疲劳强度 红硬性以及抗咬合性和抗蚀性 分类 气体氮化 液体氮化 离子氮化等 气体氮化定义 利用氨气作为渗氮介质在 500 570 加热分解出活性氮原子 被工件的表面吸收 并向内部扩散形成氮化层的过程 固溶体 氮化物 氮化处理的特点 在氮化之前一般进行调质处理 得到回火索氏体组织 所以氮化后 工件的心部往往有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 渗氮往往是最后一道工序 钢在氮化后无需进行淬火就具有很高的表层硬度及耐磨性 这是因为表层形成了一层坚硬的氮化物所致 氮化后 显著提高钢的抗疲劳强度 因为氮化层内有较大的残余压应力 处理温度低 工件变形小 氮化层具有较高的抗腐蚀能力 这是因为氮化层内有致密的氮化物所致 缺点 时间长 几十小时 氮与许多合金元素都能形成氮化物 如 CrN Mo2N AlN等 这些弥散的合金氮化物具有较高的硬度和耐磨性 同时具有高的抗蚀性 因此渗氮工艺在Cr Mo Al钢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如 最常用的渗氮钢为38CrMoAl 35CrMo 18CrNiW等 综上所述 渗氮在机械工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特别适用于许多精密零件的最终热处理 例如 磨床主轴 镗床镗杆等 3 碳氮共渗 氰化 用的较少 自学 思考题1 解释下列名词 退火 正火 淬火 回火 淬火临界冷却速度 淬透性 淬硬性 2 将20钢与60钢同时加热到860 并保温相同的时间 问哪种钢奥氏体晶粒粗大些 3 将 5mm的T8钢加热到760 并保温足够的时间 问采用什么样的冷却工艺可得到如下组织 P S T B上 B下 T M M 少量A 在C曲线上描出工艺曲线示意图 4 何谓球化退火 为什么过共析钢必须采用球化退火而不采用完全退火 5 确定下列退火工艺 并指出退火的目的和退火后的组织 经冷轧后的15钢钢板 要求降低硬度 ZG35的铸造齿轮 锻造过热的60钢锻坯 具有片状渗碳体的T12钢坯 6 一批45钢试样 尺寸15 10mm 因其组织 晶粒大小不均匀 需采用退火处理 采用以下几种退火工艺 缓慢加热到700 保温足够时间 随炉冷却至室温 缓慢加热到840 保温足够时间 随炉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SO/IEC 29168-2:2025 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 Part 2: Procedures for the object identifier resolution system operational agency
- 【正版授权】 IEC SRD 63301-2:2025 EN Smart city use case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 Water systems in smart cities - Part 2: Use case analysis
- 【正版授权】 ISO/IEC 18047-6:2025 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device conformance test methods - Part 6: Test methods for air interface communications at 86
- 浙江事业单位衢州市开化县定向培养粮油储检人员招考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河北沧州市审计局事业单位招考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养猪场工人合同范本
- 占地建设协议书模板
- 养生馆代理协议合同
- 出售门市房屋协议书
- 枯死树木移栽协议书
- 电气主管年终总结
- 2016京东集团年会策划方案
- 餐饮服务联合体招投标协议模板
- 2024全国二卷语文高考试题
- 住宅小区电梯采购与安装 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园艺病虫害防治》课件
- HG-T20678-2023《化工设备衬里钢壳设计标准》
- 教学能力大赛-教学实施报告《大学英语2c》
- 三农政策解读
- 企业咨询报告范文模板
- 《聪明的牧羊人》导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