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化工通用知识_III_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3.ppt_第1页
石油化工通用知识_III_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3.ppt_第2页
石油化工通用知识_III_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3.ppt_第3页
石油化工通用知识_III_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3.ppt_第4页
石油化工通用知识_III_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3.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篇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 3 2职业卫生健康 2 3 2 1职业病 3 2 1 1职业病的概念职业病是指企业 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 因接触粉尘 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通常所说的职业病是由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明文规定的职业病 又称法定职业病 3 3 2 1职业病 3 2 1 2职业病的种类按照国家卫生部 劳动与社会保障部2002年4月28日颁布的 职业病目录 职业病共分为10大类115种 包括尘肺 13种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 11种 职业中毒 56种 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 5种 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 3种 职业性皮肤病 8种 职业性眼病 3种 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 3种 职业性肿瘤 8种 其他职业病 5种 与石油化工行业生产密切有关的国家规定的职业病有 职业中毒 尘肺 职业性皮肤病 电光性眼炎 噪声性听力损伤 振动性疾病 放射性疾病等 法定职业病的诊断 确诊 报告等必须按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的有关规定执行 4 3 2 2工作场所中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3 2 2 1职业病危害因素在生产劳动过程中 因生产需要或伴随生产而产生的 能直接或间接地危害从业人员身体健康的因素 统称为职业病危害因素 职业病危害因素大致可分 生产过程产生的危害因素 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生产环境的有害因素三大类 这里只简要介绍生产过程产生的化学性因素 物理性因素 生物性因素 以及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5 3 2 2工作场所中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3 2 2 2化学性因素化学性因素包括生产性毒物 刺激性和致敏性物质 粉尘 1 生产性毒物生产性毒物都以气溶胶 气态或液态形式而存在 常见的有 有机溶剂 如苯 甲苯 二甲苯 汽油 甲醇 二硫化碳等 高分子化合物 如有机氟 丙烯睛和氯乙烯聚合物等 苯的硝基和氨基化合物 如三硝基甲苯 苯胺等 窒息性或刺激性气体 如一氧化碳 硫化氢 氰化氯 氯 二氧化硫等 等 6 3 2 2工作场所中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3 2 2 2化学性因素 2 刺激性和致敏性物质这类物质对人体虽不产生明显的中毒现象 但对皮肤黏膜产生明显的刺激现象或致敏现象 这些物质有的为气体或蒸气 多数为液体 如矿物油 煤焦油等 也有的呈粉尘状 如煤烟 胺系树脂固化剂 棉尘等 7 3 2 2工作场所中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3 2 2 2化学性因素 3 粉尘粉尘是能够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除对皮肤 黏膜有机械性刺激 阻塞作用外 某些粉尘尚有一定的致敏作用 特别是吸人呼吸道深部的某些粉尘 可引起尘肺病 无机粉尘中以含游离二氧化硅百分比高的矽尘危害最大 此类粉尘引起的尘肺称矽肺 硅酸盐中石棉粉尘引起的尘肺称石棉肺 滑石粉引起的尘肺称滑石肺 长期吸入有机性粉尘者 其X线片可能有改变 但其进展缓慢 8 3 2 2工作场所中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3 2 2 3物理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包括异常气象条件 电磁辐射 电离辐射 噪声及超声 振动以及空气离子与空调作业等 石油化工行业可能存在的物理性危害因素主要有 1 高温和低温等异常气象条件 高温 对于热环境的划分 总的原则是以气温的高低 热辐射强度的大小及其对人体作用的特点 如对热的主观感觉 体温或出汗量等为依据 来进行划分 9 3 2 2工作场所中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3 2 2 3物理性因素 1 高温和低温等异常气象条件根据车间或其他工作地点气象条件的特点 一般将高温作业分为三种类型 即高温强辐射作业 干热环境 高温高湿作业 湿热环境 夏季露天作业 可为高温低辐射环境 若遇相对湿度过大 风速小时 亦可形成高温高湿的闷热环境 10 3 2 2工作场所中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3 2 2 3物理性因素 1 高温和低温等异常气象条件 低温 低温的单独作用或与高湿相结合的作用 轻则影响各种活动的效率 重则导致各种类型的冻伤或诱发 加重某些病症 在影响到肢体末梢和脑部血液循环的环境温度条件下作业称之为低温作业 相对于环境气温10 以下 作用于人体的冷强度的大小取决于低温环境气象条件和人体状态 如活动强度 健康状况 饮食 防寒装备等 11 3 2 2工作场所中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3 2 2 3物理性因素 2 红外线 紫外线 高频及微波 激光等电磁辐射 由于红外线辐射可产生皮肤灼伤 在加热炉看火候的工人中可造成视网膜灼伤或白内障 强紫外线的直接照射 可使电焊操作人员发生电光性眼疾 接触沥青的人员在紫外线的同时作用下 有可能导致光感性皮炎 在高频及微波辐射作用下 可出现神经衰弱综合症 12 3 2 2工作场所中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3 2 2 3物理性因素 2 红外线 紫外线 高频及微波 激光等电磁辐射 激光具有方向性强 亮度大 单色性高和相干性好等物理特性 受其波长 剂量 模式和激光的运转方式的不同 可引起视网膜灼伤 眼炎及皮炎 视屏显示终端 VDT 显示或电视影像 对电子计算机显示终端的从业人员健康有一定的影响 可出现 VDT综合症 主要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症 肩颈腕综合症和视力改变 13 3 2 2工作场所中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3 2 2 3物理性因素 3 电离辐射如X射线和 射线 发生事故时可致急性放射性疾病及溃烂性皮肤病等 长期慢性影响可出现白细胞减少 再生障碍性贫血等造血器官损伤 甚至出现骨坏死及其他辐射损伤 14 3 2 2工作场所中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3 2 2 3物理性因素 4 噪声及超声波 工业噪声在一定条件下 如强度大或接触时间长 可对操作人员造成不同程度的职业危害 强烈噪声可造成急性鼓膜损伤 长期慢性作用可使听力降低乃至耳聋 在超声波的直接作用下 可出现指端坏死 15 3 2 2工作场所中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3 2 2 3物理性因素 5 振动振动有全身振动和局部振动之别 全身振动是通过身体接触振动的某一支撑面 如站位的足部 坐位的臀部等 传人整个身体的振动 某些车船工作人员 由于全身颠簸振动影响前庭器官功能 可出现以胃肠及心血管系统症状为主的全身振动病 16 3 2 2工作场所中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3 2 2 3物理性因素 5 振动局部振动或称手传振动 手臂振动 主要是指使用振动工具 手部直接接触冲击性 转动性或冲击一转动性工具 振动由手臂系统传导至全身的振动 某些长期使用风镐 风枪的作业人员 可出现手指和前腕部末梢血液循环 末梢神经或运动器官障碍等局部振动病症状 在寒冷条件下更为明显 17 3 2 2工作场所中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3 2 2 4生物性因素石油化工行业的某些职业 工种 经常密切接触的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等病原体 称为生物性有害因素 接触或处理动物 动物尸体 兽毛 皮革以及破烂陈旧污染物品时 可引起布氏杆菌病 炭疽等疾病发生 在林区工作可能患森林脑炎 在潮湿地带野外工作可能患钩端螺旋体病 18 3 2 2工作场所中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3 2 2 5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除上述三种与生产过程有关的危害因素外 还有与劳动过程有关的以下危害因素 1 由于作业时间过长 作业强度过大 劳动制度和劳动组织安排不合理而造成过重负担的体力劳动 可引起身体各部位的肌肉 肌腿 骨骼 关节乃至内脏器官的损伤或疾病 在搬运重物 长期保持紧张和采取极不自然的作业姿势或强迫体位等 可使腰部承受过度负担而引起腰痛或腰腿痛等 19 3 2 2工作场所中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3 2 2 5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除上述三种与生产过程有关的危害因素外 还有与劳动过程有关的以下危害因素 2 脑力劳动过度紧张可引起失眠 神经衰弱等全身性疾病 3 使用手指及上肢频繁紧张动作形成过度负担时 可引起手指痉挛 手指及前腕的肌键 键鞘或腿周围发炎 并可引起 肩 颈 腕综合症 等局部病症 4 劳动者从事与其身体状况不相适宜的工作时 可影响健康 20 3 2 3职业中毒 职业中毒是国家规定的职业病中的一类 它是由化学职业危害因素引起的一类职业病 职业中毒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有毒物质或有毒产品 以及生产中产生的有毒废气 废液 废渣引起的中毒 是石油化工行业生产中的主要职业危害 21 3 2 3职业中毒 3 2 3 1生产性毒物的存在状态生产过程中生产或使用的有毒物质称为生产性毒物在生产过程中 生产性毒物可以以原料 中间体 辅助材料 成品 副产品与废弃物等形式出现 有些毒物在某些车间以原料出现 如在合成聚氯乙烯车间 氯乙烯是原料 但在氯乙烯生产车间 它却是成品 22 3 2 3职业中毒 3 2 3 1生产性毒物的存在状态生产性毒物可以以固体 如氰化钠 液体 如汽油 苯等 气体 如氯气 硫化氢 一氧化碳 二氧化硫等 蒸气 如苯胺蒸气 粉尘 如三硝基甲苯粉尘 烟 如熔炼时产生的铅烟 和雾 硫酸雾 等不同状态存在 粉尘 烟和雾的区别在于粒子大小及存在的物理状态 粉尘的粒子直径多为0 1 10 m的固体 烟为直径小于0 l m的固体粒子 通常根据粒子大小称粉尘为飘尘 称烟为烟尘 23 3 2 3职业中毒 3 2 3 1生产性毒物的存在状态雾则为液体微滴 又称雾滴 如盐酸 浓硫酸等挥发出来的气体遇空气中的水分而生成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液滴称为有毒雾滴 在气体分散相中 粉尘 烟 雾三者统称为气溶胶 虽然不是气体 但也易进人人的呼吸系统 危害人体健康 24 3 2 3职业中毒 3 2 3 2职业中毒的介类在一定条件下 生产性毒物可引起职业中毒 常见的职业中毒按化学物质的种类 用途和毒性作用 可分为 铅 汞 锰 镉 铬等金属中毒 氨 氯 二氧化硫 二氧化氮 光气 硫酸二甲醋 臭氧等刺激性气体中毒 硫化氢 一氧化碳 氰化物 二氧化碳等窒息性气体中毒 醇类 脂类 氯烃 芳烃等有机溶剂中毒 苯的氨基 硝基化合物中毒 职业中毒还可以按中毒症状出现的快慢分为急性中毒 慢性中毒和亚急性中毒三类 25 3 2 3职业中毒 3 2 3 3急性中毒的概念进人人体能产生有害作用的化学物质叫 毒物 毒物对有机体的有害作用叫 中毒 毒物一般可以通过呼吸道 消化道和皮肤三个途径侵人人体 低浓度的毒物 长期作用于人体所发生的病变称慢性中毒 引起慢性中毒的毒物绝大部分具有蓄积作用 往往在接触毒物后 数月或数年才逐渐出现临床症状 26 3 2 3职业中毒 3 2 3 3急性中毒的概念在短时间内 大量毒物迅速进人人体后所发生的病变称急性中毒 在对急性中毒进行诊断时一定要注意毒物接触史 注意与内科疾病鉴别诊断 暂时难以肯定的急性中毒 可按可能性最大的诊断进行抢救 不可延迟治疗 亚急性中毒介于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之间 27 3 2 3职业中毒 3 2 3 3急性中毒的概念在决定职业中毒的三要素 毒物 机体与环境 中 毒物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 当毒物因素固定时 是否发生中毒 则取决于个人机体因素 个人年龄和身体健康状况等 同时 除毒物以外的温度 湿度和气压等环境因素仅起次要作用 毒物的毒性取决于其理化性质 相对分子质量 沸点 分散度 溶解度和挥发度是影响毒性的重要因素 而化合物的理化特性又取决于其化学结构 因而毒物的毒性最终取决于其化学结构 28 3 2 3职业中毒 3 2 3 3急性中毒的概念毒物的最高容许浓度是指毒物作业点的有毒物质浓度不应超过的数值 它是在目前医学水平上认为对人体不会发生中毒反应的限量浓度 是通过动物试验和临床观察及长期的卫生学调查等系统研究而制定的 在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GBZ2 2002 中 可查阅330种化学物的339项接触限值 47类粉尘的70项接触限值 以及1类生物因素和9类物理因素的接触限值 29 3 2 3职业中毒 3 2 3 3急性中毒的概念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容许浓度 包括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 8小时 最高容许浓度 指在一个工作日内任何时间都不应超过的浓度 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 15分钟 都是以每立方米空气中含毒物的毫克数表示 单位是mg m3 30 3 2 3职业中毒 3 2 3 4急性中毒的现场抢救措施发生急性中毒事故 应立即将中毒者送医院急救 护送者要向院方提供引起中毒的原因 毒物名称等 如化学物不明 则应带该物料及呕吐物的样品 以供医院及时检测 如不能立即到达医院时 可进行急性中毒的现场急救 31 3 2 3职业中毒 3 2 3 4急性中寺的现场抢救措施 1 吸入中毒者应消除毒物的继续作用 迅速将患者脱离中毒现场 向上风向转移至空气新鲜处 松开衣领 裤带 保证呼吸畅通 有条件的要进行输氧 清除患者身体各部位的毒物 检查病情移动时要冷静 注意安全和保暖 32 3 2 3职业中毒 3 2 3 4急性中寺的现场抢救措施 2 口服中毒者如为非腐蚀性物质 应立即采用催吐方法 使毒物吐出 现场可用自己的中指 食指刺激咽喉 压舌根的方法催吐 也可由旁人用羽毛或筷子一端扎上棉花刺激咽喉催吐 催吐时使中毒者尽量低头 身体向前弯曲 使呕吐物不呛人肺部 误服强酸 强碱 催吐后反而使食道 咽喉再次受到严重损伤 可服牛奶 蛋清等 另外 对失去知觉者 呕吐物会误吸人肺 误喝了石油类物品 易流人肺部引起肺炎 但是 有抽搐 呼吸困难 神态不清或吸气时有吼声者均不能催吐 33 3 2 3职业中毒 3 2 3 4急性中寺的现场抢救措施 3 患者呼吸困难时应立即输氧 患者停止呼吸时 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4 严重中毒昏迷不醒 心跳骤停时应立即做胸外挤压术 每分钟挤压60 70次挤压时不可用力过大 以防肋骨骨折 可同时进行人工呼吸或输氧 34 3 2 3职业中毒 3 2 3 4急性中寺的现场抢救措施 5 清除污染 防止毒物继续侵人人体 用大量清水冲洗皮肤的污染物 清除衣服上的毒物 如果有化学烧伤 在用大量清水冲洗 注意保暖 后 酸烧伤时用5 碳酸氢钠溶液冲洗 碱烧伤时用2 硼酸溶液冲洗 35 3 2 3职业中毒 3 2 3 4急性中寺的现场抢救措施 5 清除污染 防止毒物继续侵人人体 头面部受污染时 首先注意眼睛的冲洗 如眼内有毒物溅人时 应用大量清水冲洗 必要时请眼科医生诊治 化学毒物沾染皮肤时 应迅速脱去污染的衣服 鞋袜等 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15一30分钟 对一些能和水发生反应的物质 应先用棉花 棉布或纸吸除后 再用水冲洗 以免加重损伤 36 3 2 3职业中毒 3 2 3 4急性中寺的现场抢救措施 6 护送病人人院治疗 在现场抢救中 应及时通知医院做好必要准备 护送病人途中 应注意观察中毒者的呼吸 脉搏 血压以及有无昏迷 惊厥等异常情况 休克病人应平卧位 头部稍低 昏迷病人应保持呼吸道畅通 防止咽下呕吐物 37 3 2 3职业中毒 3 2 3 4急性中寺的现场抢救措施 7 对症治疗 休克 现场测量血压 如果血压降低 应立即采取抢救措施 如使患者平卧位 头低脚高 吸人氧气 输液 补充电解质 纠正酸中毒或者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和间经胺以提高血压 如休克较轻仅仅输液即可纠正 38 3 2 3职业中毒 3 2 3 4急性中寺的现场抢救措施 7 对症治疗 昏迷 缺氧和毒物刺激可高度抑制神经系统 使病人对于任何外界刺激均无反应而呈现昏迷状态 在现场处理时应首先检查病人的呼吸 循环 血压情况并给予相应处理 如有躁动 惊厥 抽搐等表现 可用镇静药物灌肠 39 3 2 4防尘防毒措施 40 3 2 4防尘防毒措施 3 2 4 1尘毒物质危害人体的主要因素尘毒物质在生产环境中对人的危害程度 主要与尘毒物质的理化性质 尘毒物质在空气中的浓度 接触尘毒物质的时间 工作岗位的劳动环境 个人因素 毒物的联合作用等因素有关 尘毒物质对人体的危害程度 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41 3 2 4防尘防毒措施 3 2 4 2防尘防毒管理措施企业必须有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 做好防尘防毒的管理和监督工作 1 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2 认真执行各项管理制度 3 开展职业安全卫生技术教育 4 做好尘毒监测和卫生保健工作 42 3 2 4防尘防毒措施 3 2 4 2防尘防毒管理措施 5 加强生产设备维护和及时检维修严格执行设备维护检修责任制 对设备进行定期维护保养 努力消除 跑 冒 滴 漏 防止粉尘和化学毒物等有害物质外泄 这对预防职业中毒有重要意义 43 3 2 4防尘防毒措施 3 2 4 2防尘防毒管理措施 6 消除二次尘毒源所谓 二次尘毒源 是指粉尘和毒物从生产过程中泄露或储运过程中散洒于车间或厂区内 这些积尘由于机器设备的振动或转动 车辆的来往 人员的走动以及车间内气流 由于通风或冷热气流对流而形成的气流 的带动就会再次飞扬起来 即二次扬尘 成为再次散发粉尘和毒物的来源 对于因 跑 冒 滴 漏 而散落地面的粉尘 固体 液体有害物质要加强车间管理 及时冲洗 清扫地面 尽量采用真空吸尘清扫的方法 实现文明生产 消除二次尘毒源 44 3 2 4防尘防毒措施 3 2 4 3防尘防毒技术措施防尘防毒治本的对策是使生产过程不产生尘毒等危害因素 根本的途径是工艺技术设备的改进和生产过程的机械化 密闭化 自动化 控制环境空气污染是当前最主要的卫生工程技术措施 1 改革工艺 2 以无毒或低毒原料代替有毒或高毒原料如合成氨生产过程中 原料气的脱硫 脱碳 过去用毒性很大的三氧化二砷 砒霜 现改用本菲尔特法脱碳 热碳酸钾法 彻底消除了砷的危害 45 3 2 4防尘防毒措施 3 2 4 3防尘防毒技术措施 3 采用新材料新设备在转动设备的密封上要使用新材料 目前已有聚四氟乙烯等多种新型材料得到广泛应用 4 生产设备密闭化和操作自动化如橡胶生产过程中 将炭黑 陶土和碳酸钙三种粉料在密闭设备和管道中进行负压气流输送 从运料到称量 加料均实现机械化 自动化 解决了尘毒危害的难题 46 3 2 4防尘防毒措施 3 2 4 3防尘防毒技术措施 5 隔离操作和远程控制隔离操作就是把操作人员与生产设备隔离开来 使生产工人不会被尘毒危害 隔离的方法 可以将全部或个别毒害严重的生产设备放置在隔离室内 室内保持负压状态使尘毒不能外逸 也可以把操作仪表 开关以及自动控制系统放在隔离室内 室内保持正压状态使尘毒不能进入 现在的操作室既具有隔离作用 而且具有程控功能 实现了计算机远程自动控制 不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同时也使操作人员免受尘毒及其他物理因素的危害 47 3 2 4防尘防毒措施 3 2 4 3防尘防毒技术措施 6 通风净化和排毒除尘生产过程中有毒物或粉尘逸人空气中 当尘毒物质浓度超过国家卫生标准时 采用通风净化方法使尘毒物质尽快排出 是降低作业场所空气中毒物和粉尘浓度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 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 全面通风和局部通风 在石化企业中 多采用机械通风方式 以降低作业场所空气中毒物和粉尘浓度 48 3 2 4防尘防毒措施 3 2 4 3防尘防毒技术措施 6 通风净化和排毒除尘通过通风措施的治理后 若毒物浓度仍高于排放标准 还应采用毒物净化措施进行处理 净化措施主要有脱硫 焚烧 吸附和吸收等方法 对于生产过程中的粉尘 还采用除尘设备从空气中除去粉尘 除尘设按其工作原理备主要有机械除尘 湿式除尘 过滤除尘 电除尘等四类 49 通风净化和排毒除尘设备 机械除尘 重力 惯性力 离心力等机械力将尘粒从气体中分离出来 湿式除尘 文丘里除尘器 湿式立窑除尘器 50 通风净化和排毒除尘设备 电除尘 过滤除尘 51 3 2 4防尘防毒措施 3 2 4 4施尘毒防护器材 1 过滤式防毒面具整套面具一般由橡胶面具 导气管 滤毒罐和背包四部分组成 也有面具和滤毒罐直接连接 没有导气管 的 过滤式防毒面具为自吸式 适用于空气中氧含量大于18 有毒气体浓度小于2 的环境 在使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52 3 2 4防尘防毒措施 3 2 4 4施尘毒防护器材 1 过滤式防毒面具各种过滤式防毒面具只能防止与其相应的一种或几种有害气体 有毒环境中的氧气占总体积的18 以下 有毒气体浓度占总体积2 以上的地方 各种过滤式防毒面具是不能起到防护作用 应禁止使用 使用中如果闻到微弱的有毒气体或发觉呼吸不畅时 要立即离开毒区 用后应将面罩 导气管用温水清洗晾干放入袋内 滤毒罐必须上盖下塞 储存于干燥通风处 过期应更换 53 3 2 4防尘防毒措施 3 2 4 4施尘毒防护器材 2 防毒口罩防毒口罩的防毒原理及其采用的吸收剂与防毒面具基本一样 使用防毒口罩时要注意选择恰当的防毒口罩类型 同时要注意毒物及氧的浓度及使用时间 在使用中若闻到有轻微的毒物气味应立即离开毒区 54 3 2 4防尘防毒措施 3 2 4 4施尘毒防护器材 4 空气呼吸器使用者自携储存空气的贮气瓶 呼吸时不依赖环境气体的一种自给式呼吸器 55 空气肺血液组织细胞 氧的供给过程 氧的摄取运输过程 氧的利用过程 CO2 H2O能量 经鼻咽喉气管 与Hb结合 经气体交换 经生物氧化 O2 O2 O2 O2 减少吸入气体中的氧含量单纯窒息性气体 氮气 甲烷 乙烷 乙烯 水蒸气等 阻碍血红蛋白携氧及释放氧血液窒息性气体 CO 苯的氨基或硝基化合物等 抑制呼吸酶活性阻碍细胞呼吸细胞窒息性气体 硫化氢 氰化氢等 阻碍血红蛋白携氧及释放氧血液窒息性气体 CO 苯的氨基 硝基化合物等 单纯性窒息性气体 化学性窒息性气体 血液窒息性气体 细胞窒息性气体 56 印度博帕尔事件 1984 12 13美国在印度农药厂 西维因 氨基甲酸酯类 储罐泄漏了甲基异氰酸酯 MIC 近40吨印度博帕尔25英里 2500余人丧生 20余万人中毒 50多万人受影响此后10年 死亡人数达6954人 约10万人终身致残流产和死产122例 77名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