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发展.ppt_第1页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发展.ppt_第2页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发展.ppt_第3页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发展.ppt_第4页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发展.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际贸易新理论旳发展综述 新贸易理论的起源与发展过程 D S模型 CES效用函数 PP ZZ模型 krugman新贸易理论 由行业间贸易向行业内贸易发展 给由资源禀赋差异形成的比较优势主导的贸易理论转化为以规模经济来解释国际贸易的新理论提供了研究的背景 不完全竞争规模收益劳动是唯一投入要素 新新贸易理论 Meliz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 新新贸易理论 Antras 企业内生边界理论 新新贸易理论指出自由贸易可以提高行业生产率水平和社会福利 同时 在不提高单个企业生产率水平的情况下 一国仍然可以通过贸易和开放来提高一个产业甚至全国的生产率水平 新贸易理论及新新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新理论发展背景过程综述D S模型 Dixit和Stiglitz PP ZZ模型 Krugman 新新贸易理论 Meliz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 新新贸易理论 Antras 企业内生边界理论 1 国际贸易新理论发展背景过程综述 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 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 如果产生国际贸易的根源在于资源禀赋的差异 那么各国之间的贸易将以 行业间贸易 为主 但二战后进出口同一类产品的 行业内贸易 却日益增加 行业内贸易指数 X和M分别代表一个行业 或同类产品 的出口价值和进口价值 IIT介于0和1之间 IIT值越高行业内贸易的程度就越高 一般而言 发达国家之间贸易的IIT值较高 产业内贸易 Intra industryTrade 是产业内国际贸易的简称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 在一段时间内 同一产业部门产品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 比如日本向美国出口轿车 同时又从美国进口轿车的现象 中国向韩国出口某种品牌的衬衣 同时又从韩国进口某种T恤衫的这种贸易活动 产业内贸易还包括中间产品的贸易 即是某项产品的半制成品 零部件在两国间的贸易 传统的贸易理论模式 本国 资本充裕 外国 劳动充裕 工业产品 农业产品 本国 资本充裕 外国 劳动充裕 产业内贸易 产业间贸易 工业产品 农业产品 传统的贸易理论模式 产业内贸易模式 0 100 产业内贸易的程度高 进口 出口的双向贸易 只有进口或者只有出口的单方向的贸易 行业内与行业间贸易的区别 行业间贸易反映比较优势 行业间贸易的模式就是资本充裕的国家成为资本密集型的制造品的净出口国家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净进口国 因此比较优势仍然是贸易的主要动因 行业内贸易不反映比较优势 即使两国拥有完全一样的资本劳动比率 它们的厂商仍然会生产有差异的产品 同时 消费者对不同产品的需求会继续促使两国进行行业内贸易 规模经济也导致各国独自生产所有的产品 因此 规模经济本身可以成为国际贸易的独立动因 行业内贸易的模式是不可预测的 行业间贸易的模式是由国家之间的内在差别所决定的 行业内贸易与行业间贸易的重要性取决于国家之间的相似性 如果本国和外国之间的资本劳动比率非常相似 产业间贸易将会很少 产业内贸易占居统治地位 产业内贸易的分类 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同质产品 HomogeneousProducts 是指 1 产品可以完全相互替代 2 生产区位不同 3 制造时间不同 异质产品 DifferentiatedProducts 的产业内贸易 异质产品指产品具有差别性特征 产品差别可具体表现在同类产品的质量性能差别 规格型号差别 使用材料的差别 色彩及商标牌号的差别 包装装潢的差别 广告 售前 售后服务的差别 企业形象与企业信誉的差别等等方面 如中国国产的红旗牌轿车与丰田 大众 沃尔沃 凯迪拉克牌轿车是不完全一样的 即便是碳酸饮料因不同厂家生产的品牌不同也被认为是差异产品 是产业内贸易理论的重点 消费者不但要求便宜还偏好多样化 内部规模经济 同样样式 品质的产品 先行进入后展开大规模生产的企业将处于领先 企业的竞争的中心将不是价格 而是以样式 品质为中心 产品差异化 封闭经济 A国N种类的产品 B国n 种类的产品 各国的要素禀赋有限可以生产的品种有限 贸易开始 A国N种类的产品 B国n 种类的产品 两国都可以消费 种类的产品多样性的利益 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贸易模型 那么 产业内贸易是如何产生的 为什么工业化国家之间贸易额增加 为什么产业领先地位会在国家之间转移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试图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 2 D S模型 背景介绍 新贸易理论和新增长理论是当前经济理论中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 它们的产生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则得益于迪克西特 斯蒂格利茨模型的启发 该模型是由迪克西特 A K Dixit 和斯蒂格利茨 Stiglitz 在1977年所发表的 垄断竞争和最优产品的多样性 论文中提出来的 规模经济 是D S模型核心 尽管人们可以在完全竞争的框架下对外部规模经济问题进行研究 但内部规模经济却无法和竞争性的市场结构相兼容 在D S模型提出以前 由于内部规模经济模型的求解极为复杂 且一般不能求出均衡解 从而更无法进行福利分析和比较 人们不得不借助于外部性 溢出效应和干中学等似是而非的概念 将研究局限于外部规模经济的分析 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在论文中指出 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是 一个市场解能否导致社会最优的产品数量和产品种类 分配不公 外部效应和规模经济都是导致不完全市场结构 并使得市场均衡解偏离社会最优解的原因 他们的主要目的 是对其中的 内部 规模经济情形进行分析 他们首先构造了著名的迪克西特 斯蒂格利茨效用函数 D S效用函数 后被引申为D S生产函数 然后依次在效用函数是不变弹性 可变弹性和非对称性的情形下求出其市场均衡解 并分别在每种情形下对市场均衡解和社会最优解进行了比较 参考文献 Dixit Stiglitz Monopolisticcompetitionandoptimumproductdiversity AmericanEconomicReview 1977 67 3 pp 297 308 设定垄断竞争的环境 目标 计算该行业生产的差异品牌的均衡数量 特征 消费者有同质偏好 或者能有喜欢消费各种品牌的单个消费者代表 潜在的生产品牌的数量无限 一个企业生产一种品牌 且该行业中生产各种品牌的企业的数量相当大 新品牌生产企业自由进入 零利润 基本模型 假设有一个生产差异品牌的行业 这些品牌以i 1 2 3 N表示 其中N是内生决定的生产品牌的数量 用表示品牌i的生产量或消费量 用表示品牌i的单价 消费者 在这个经济体系中 只有一个 代表性的 消费者 它的偏好显示出多样性的特点 正式地 该代表性消费者的效用函数由不变替代弹性 CES 的效用函数给出公式 1 因为在消费水平为零时 每个品牌的边际效用是无穷大 这类效用函数显示出喜欢多样性的特点 有公式 2 消费者的收入 I 由生产企业支付的全部工资 L 加上其利润总和 如果有的话 构成 用表示生产品牌i的企业的利润 工资率标准化为1 因此所有的货币值 都以单位劳动表示 预算约束为公式 3 在约束条件下消费者最大化其效用 构造拉格朗日函数公式 4 对每个品牌i的一阶条件为对每个品牌i的需求 价格和需求的价格弹性分别为 企业生产函数 每个品牌只有一个企业生产 企业生产的技术是相同的 且这种技术是规模报酬递增的 劳动是唯一的投入 一个生产单位品牌i的企业的总成本为公式 5 一个垄断市场结构 企业 每个企业对于其品牌像垄断者一样采取行动 也就是说 给定对品牌i的需求 每个企业选择以最大化利润 公式 6 消费者 每个消费者把其收入和价格看成是既定的 以公式 3 为条件 最大化其效用 就得到需求函数系统 自由进入 企业的自由进入将导致每个企业获得零利润 资源约束 生产所需要的劳动等于劳动的总供给 张伯伦 Chamberlin 垄断竞争均衡 三元数组 每个 现存的 品牌的生产企业面对的需求 依赖于该行业内品牌的总数量N 自由进入会增加品牌的数量 一直持续到每个企业面对的需求与其平均成本函数相切 切点处每个品牌的企业将获得零利润 进入停止 张伯伦相切条件 均衡时每个品牌的价格等于成本 均衡时所有品牌生产企业在平均成本曲线向下倾斜部分进行生产 因此在垄断竞争市场结构中 企业没有最小化平均成本 求解一个垄断竞争均衡 如果一个垄断者生产严格为正的产量 那么其价格将满足公式 7 因此每种品牌的均衡价格为零利润条件意味着因此这个经济体系中将生产多少品牌 资源约束条件意味着 结论 在一个有严格正的固定成本和边际成本的垄断竞争均衡中 只会生产有限数量的品牌 该均衡为如果固定成本大 生产的品牌种类就少 但每个品牌的生产 消费数量多 如果固定成本小 生产的品牌种类就多 但每个品牌的生产 消费数量少 D S模型是新贸易理论的基石 模型认为即使两国的初始条件完全相同 没有Ricardo所说的外生比较优势 但如果存在规模经济 两国同样可以选择不同的行业进行分工 开展贸易 市场结构是规模经济的中心问题 3 PP ZZ模型 Krugman 基本假定 企业具有内部规模经济 克鲁格曼假设劳动是唯一投入 但与古典理论不同的是 这里的成本函数中包含一个固定投入成本 这样的话 产品的平均成本就不再是一个常数 而是随着产量增加而递减的函数 垄断竞争市场 同行业各个企业之间的产品不是同质的而是具有替代性的差异产品 也就是说 各个厂商虽都同在一个行业中 但实际生产的不是同一种产品 劳动力是唯一投入 参考文献 PaulR krugman Increasingreturns monopolisticcompetitionandinternationaltrade 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 1979 9 4 pp 469 479 PaulKrugman 克鲁格曼模型 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下的国际贸易 企业根据MR MC的原则确定利润最大化产量 边际收益为 为需求价格弹性绝对值总成本为边际成本为 W 垄断企业竞争利润最大化均衡 PP曲线 企业的长期利润等于零 TR TC 0总收益等于价格乘以产量 Pixi总支出等于工资率乘以劳动投入Wli 垄断竞争企业长期均衡 ZZ曲线 推导出两个等式 在企业利润最大化原则下推导出来的等式 pp 和长期竞争下利润为零原则下推导出来的等式 zz 在这两个等式中 用工资单位衡量的产品价格 P W 都是产品需求量 c 的函数 在等式 pp 中 P W与c的关系是正相关的 也就是说 在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下 个人对产品的需求量越大 企业所能出售的产品价格就越高 因此 PP曲线的斜率为正 在等式 zz 中 P W与c的关系是负相关的 即个人对产品的需求量越大 企业的生产规模越大 产品的价格 在长期等于平均成本 亦越低 因此 ZZ曲线的斜率为负 PP线表示利润最大化条件 向上扬起的原因是假设每个生产者所面对的需求弹性会随产量扩大而缩小 ZZ线表示价格与成本的关系 即P LC 两条曲线的交点E决定了均衡价格p 每一种商品的人均消费水平为c 每个企业的产出以X0表示 可以通过用L乘以c0获得 在充分就业条件下 有 L n X0 或写作n L X0 此处的唯一的未知数是n 表示产品多样化水平 克鲁格曼的PP ZZ模型 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下的国际贸易 PP ZZ模型在贸易中的影响 当双方开放自由贸易时 对本国的任何一种商品都意味着一个更大的市场和更多的消费人口 由于技术是给定的 反映投入产出关系的系数 不会因为贸易而变化 所以在PP ZZ模型中 PP曲线没有影响 但是 贸易使每个产品的消费人口增加了L 导致ZZ曲线下移 或左移 在新的均衡点 Z Z PP 上 相对于工资的产品价格 P W 和每个人对任何一个产品的消费量 c 都下降了 虽然每个人对任何一个产品的消费量下降了 但每个产品的消费人口则大大增加了 从而使整个产量提高了 又可知道 消费人口L的增加 从L到L L 和每个商品消费量c的下降 从c 到c 意味着产品种类的增加 新的商品种类 比贸易前多 PP ZZ模型结论 首先 垄断竞争企业可以通过国际贸易扩大市场增加消费人口来扩大生产获得规模经济 降低平均成本和产品价格 其次 每个消费者对某种产品的消费量会有所减少 但消费品的种类则大大增加 消费者通过产品种类的增加提高福利 在以往的模型中 人们主要用社会无差异曲线和消费者 生产者剩余衡量贸易所得和社会福利水平 而在克鲁格曼模型中 他强调了 产品多样性 所带来的消费者福利 为衡量贸易所得提供了更多的工具 更重要的 克鲁格曼通过这一模型的分析指出了贸易的基础不一定是两国之间技术或要素禀赋上的差异而造成的成本价格差异 扩大市场获得规模经济也是企业愿意出口的重要原因之一 克鲁格曼的这一理论令人信服地解释了发达工业国家之间的贸易和行业内贸易的重要原因 补充和发展了国际贸易的理论 4 新新贸易理论 Meliz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 新新贸易理论产生 新新贸易理论主要研究的是企业层面的 它更关注企业的异质性与出口和FDI决策的关系 关注企业在国际生产中对每种组织形式的选择 新新贸易理论有两个分支 一是Melitz为代表的学者提出的异质企业贸易模型 另一个是Antras为代表的学者提出的企业内生边界模型 参考文献 M J Melitz TheImpactofTradeonIntra IndustryReallocationsandAggregateIndustryProductivity Econometrica Vol 71 No 6 Nov 2003 pp 1695 1725 新新贸易理论主要解决和回答的问题 基本假定 企业是异质的 不完全竞争 规模经济 新新贸易理论的贸易基础和贸易利益 贸易基础 新新贸易理论认为 由于企业的异质性存在 贸易会导致市场份额在产业内企业间的重新配置 市场份额向高生产率企业靠近 而那些最低生产率的企业被迫退出 从而提高行业生产率 使得那些在封闭经济中本可以继续生产的企业被迫退出市场 贸易利益 因为贸易会导致市场份额在产业内企业间的重新配置进而可以提高行业生产率 所以它可以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即使可能导致国内企业的减少 但也不影响国内消费者的福利 因为 国外市场可以提供价格更低且种类更丰富的产品 假设条件 存在两个对等的国家 两国均有一个生产部门 一种生产要素L 同时存在贸易成本和沉没成本 企业将分化为X型企业 ExportFirms D型企业 DomesticFirms 和N型企业 Non producers 其中 X型企业的生产率最高 其将同时在国内市场销售并出口国际市场 D型企业的生产率居中 其只能在国内市场销售 而N型企业因其生产率最低 成本过高而被淘汰出市场 梅里兹模型还假定效率最高的X型企业通过国内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 而那些效率低下的企业只能被淘汰出局 整个行业的效率都会因国际贸易的自由化而得到提升 梅里兹异质性模型 梅里兹模型的企业异质性主要表现为企业生产率 专用性技术 产品质量的差异 尤其是企业生产率的差异 梅里兹的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就是探讨异质企业是如何从事国际贸易 贸易对企业的生产率增长和福利究竟会产生哪些影响等问题 首先梅里兹模型是考虑企业的国际化策略是选择出口 FDI 或是只在国内市场销售 各个产业都是由生产率水平不同的异质性企业组成 其中生产率水平最高的企业会选择FDI或者出口或者二者结合 而生产率最低的企业则会被挤出市场 生产率居中的企业只能选择在国内市场销售 其次梅里兹模型将企业异质性的原因归结为生产效率的差异 并将竞争性技术 国际贸易成本 具备异质性技术水平的工人这三个因素归结为企业的异质性的原因 同时雇佣与该技术相匹配的拥有异质性技术水平的工人 这样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就具有异质性贸易优势 该模型还很好的解释了不断增加的技术溢价对异质性企业带来的额外收益 推导 Melitz模型是建立在D S垄断竞争条件之下的 产品市场上是具有水平差异性质的产品 每个生产者都在生产不同于其他生产者的产品 都具有一定的垄断能力 希望拓宽市场进而增加利润 消费者对各种产品的偏好是对称的 喜欢产品的多样性 产品种类越多效用则越大 企业的生产率是外生决定的 用字母 表示 企业是会根据自己的生产率水平做出决策的前瞻性决策者 进入国内市场和进入国际市场都面临着大于0的固定成本 消费者的效用函数是CES型效用函数 生产决策 在不考虑国际贸易的封闭经济条件之下 企业面临的决策集合是 生产 不生产 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只有在能够获得正的利润的时候才会选择开始进入该行业 而如果进入行业无利可图 则企业选择不生产 同时 已经生产的企业也有可能因为外部变量的冲击由盈利变为亏损 从而退出市场 那么 企业进入市场或者退出市场的条件是什么呢 企业在做决策的时候面临着一个大于0的进入市场的固定成本f 利润函数为 企业的利润函数为 式中 R代表在一定生产率水平 和价格水平P下的总支出 由于 代表异质性企业生产的差异化产品的替代弹性 越大则产品就越容易被替代 用来表示收益是为了说明 当企业的产品的不可替代性越强或者说垄断能力越强的时候 则企业的收益相应的越高 厂商之间产量和收入的比都与生产率比率正相关 基于以上的模型假设 Melitz分别研究了企业是否进行生产和是否进入国际市场两种决策 梅里兹异质性模型结论 梅里兹模型结论 贸易使停止营业点生产率提高到A 这使原来本可以获得利润的部分企业因为生产率低于停止营业点生产率而被迫退出 生产率较高的企业也不是都从事国际业务 只有那些生产率大于Ax的才能在国际市场上获得额外的高额利润 而生产率在A和Ax之间的企业 只能从事国内业务 除非它们的其他动机导致他们即使在国际业务亏损的情况下 也仍然不退出国际市场 最低生产率的企业退出市场 市场份额转移高生产率企业 从而使行业的整体生产率提高 同时国内企业数量降低 5 新新贸易理论 Antras 企业内生边界理论 企业内生边界理论 企业内生边界模型用来解释为什么海外生产通常发生在企业边界之内 而不是通过交易 外包或许可的方式进行 该模型考虑一个南北两国贸易的情况 并假定企业会选择不同的组织形式 不同的产权结构和不同的生产地 这些差异反映了企业异质性的存在 新的企业内生边界模型发现生产率差异影响了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决策 参考文献 Antras P firms constracts andtradestructure The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 2003 118 4 pp 1375 1418 Antras P Incompletecontractandtheproductcycle AmericanEconomicReview 2005 95 4 pp 1054 1073 假定企业的形式用两种 垂直一体化V和外包O 组织形式的不同 也造成了不同的固定成本 并且在南北之间存在差异 南方生产的固定成本大于北方 同时垂直一体化要求的固定成本大于外包形式下要求的固定成本对企业来说 他们的最优化行为是选择一种组织形式K K V O 和一个生产地I I N S 使企业利润最大化 这样行业利润为 和梅里兹模型一样 对于一个行业来说 必然存在一个停止营业生产率水平 使得利润刚好为零 即 X n 0 这就是停止营业条件 如果企业进入后生产率低于停止营业点的生产率水平 就会因为亏损而退出 当生产率高于 时 企业会获得利润 并且他们会通过组织形式的选择来使利润最大化 停止营业条件和自由进入条件决定了均衡的生产率水平 同时了企业的组织形式和选择的生产地 在该模型基础上 Antras通过对美国进出口行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 公司内进口占美国进口总额的比重较高 且出口企业往往具有较高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度 即值越大 容易在国际贸易中赢得比较优势 公司内出口占美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也很高 且出口企业的资本 劳动比例更高 这也表明企业的资本技术以及合约制度的异质性对企业选择国际化的重要影响 在此基础上 Helpman 2004 将Melitz 2003 的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和Antras 2003 的企业内生边界模型进行结合构建了一个新的理论模型 在该模型中 他们将企业进行国际一体化战略视为企业对内生组织边界的自我选择 即认为企业是否进行外包或一体化 是否选择国内或国外等决策 都是企业的内生组织选择 研究发现 资本和技术密集程度高的企业往往一体化现象更为明显 相应地会更多的采用母公司和子公司以及子公司之间的内部贸易 而很少依赖外部市场 同时该模型还有助于解释南北工资差距不断加大和中间贸易成本不断减少的影响 探讨了南方国家的贸易一体化远落后于北方国家的原因 从而有力地解释了现有的贸易模式和投资现象 在此之后Antras 2005 在Vernon 1966 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动态一般均衡的李嘉图南北贸易模型 解释了不完全国际合约导致产品周期的出现 在这个新的内生产品周期模型中 认为产品周期是由于南方国家合约的不完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