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贵贵 州州 大大 学学 2011 届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届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不同施氮量 密度和耕作方式对不同施氮量 密度和耕作方式对 黔油黔油 18 号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号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学位类别 农业推广硕士 专业 作物 中国 贵州 贵阳 2013 年 11 月 分 类 号 论文编号 密级 目目录录 摘摘要要 1 Abstract 3 1前前言言 4 1 1 国内外对油菜的研究现状 5 1 2 油菜产量构成因素影响 7 1 2 1 单位面积角果数 7 1 2 2 每果粒数 7 1 2 3 千粒重 8 1 3 影响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因素研究现状 8 1 3 1 品种 8 1 3 2 农艺措施 8 1 4 生态环境对油菜产量及品质影响研究 10 1 5 油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2 1 6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2材料与方法材料与方法 14 2 1 田间试验 14 2 1 1 试验地点 14 2 1 2 供试材料 14 2 1 3 试验设计 14 2 1 4 试验概况 15 2 1 5 测定项目及方法 15 2 2 技术示范 17 2 2 1 示范地点 17 2 2 2 示范概况 17 2 2 3 记载测定项目 17 2 3 技术推广 17 2 3 1 推广地区概况 17 2 3 2 推广方式和方法 17 2 3 3 推广概况 18 2 3 4 测定项目 18 3结果与分析结果与分析 18 3 1试验结果与分析 18 3 1 1不同氮肥施用量 密度 栽培方式对油菜经济性状的影响 18 3 1 2产量分析 20 3 1 2 1对油菜产量影响的直观分析 21 3 1 2 2对油菜产量的方差分析 21 3 1 2 3各因素水平对油菜产量的影响分析 21 3 1 2 4各处理经济效益分析 23 3 1 3试验小结 24 3 2示范结果及分析 25 3 2 1油菜经济性状表现 25 3 2 2油菜产量对比 25 3 2 3示范经济效益分析 26 3 2 4示范小结 27 3 3推广效果及分析 27 3 3 1推广地区油菜产量对比 27 3 3 2技术推广应用效益评价 28 3 3 2 1经济效益 28 3 3 2 2社会效益 29 3 3 2 3 生态效益 29 3 3 3推广小结 30 3 4总结黔油 18 号高产栽培技术 30 3 4 1高产栽培关键技术 30 3 4 2高产栽培技术配套措施 31 3 5推广应用前景分析 31 4结论与讨论结论与讨论 32 4 1结论 32 4 2讨论 33 致致谢谢 34 主要参考文献主要参考文献 35 附附录录 37 不同施氮量 密度和耕作方式不同施氮量 密度和耕作方式 对黔油对黔油 18 号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号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摘摘要要 针对贵州福泉市油菜种植水平落后 品种与栽培技术不配套这一普遍现象 开展了以 双低 杂交油菜 黔油 18 号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包括对其产量及 经济性状主要影响因素的试验研究 对试验所筛选的最优技术组合进行田间示范 研究 对试验示范最优技术方案进行推广研究 从而总结得出以最佳种植密度 最合理尿素施用量 最经济的耕作方式为主体的黔油 18 号高产配套技术 为大 面积推广使用提供参考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试验研究表明 不同氮肥 尿素 施用量 A 种植密度 B A B 氮 肥施用量 种植密度 对黔油 18 号的产量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 而耕作方式 C A C 氮肥施用量 耕作方式 B C 种植密度 耕作方式 A B C 氮肥施 用量 种植密度 耕作方式 对产量的影响呈不显著差异 A C 氮肥施用量 耕 作方式 B C 种植密度 耕作方式 A B C 氮肥施用量 种植密度 耕作方 式 间的交互作用并不明显 通过经济效益分析 选用综合表现最好的组合 A3B2C2 尿素施用量 450kg hm2 种植密度 6 75 万株 hm2 耕作方式为免耕移栽 经济性状的相关分析表明 单株产量与一次分枝 二次分枝 每角粒数 千 粒重与单株产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 单株角果数呈显著正相关 与株高呈正相关 但不显著 与分枝高呈负相关 对试验所得最优技术组合 A3B2C2进行示范 通过对技术示范和常规栽培的 对比 从经济性状 产量和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研究 表明高产栽培技术组合对 黔油 18 号经济性状有明显影响 增产效果达到显著水平 对技术示范和常规栽 培取得的经济效益对比分析 表明高产示范在总产值 纯收入及产投比上均明显 优于常规栽培 印证了田间试验结论 关键词 关键词 黔油 18 号 油菜 高产 栽培技术 试验示范 应用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NitrogenApplication Rate Density and Tillage Method on the Main Economical Character and Output of Qianyou 18 Abstract Given the backward oilseed rape planting level and the incompatibility between the variety and cultivation techniques in Fuquan Guizhou Province the author conducts a research on the Qianyou 18 high yield culture technique a double low hybrid rapeseed including the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productivity and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the economic character field demonstration study of the optimal technical combination and extension research of the optimal technical proposal Then it summarizes the Qianyou 18 high yield well matching technology featuring the optimum reasonable urea application rate and economical tillage method which coul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large scale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The major research achievements are listed as follows The experimental research shows that obvious influence of the different nitrogenous fertilizer urea application rate A planting density B and A B nitrogenous fertilizer application rate planting density on the output of Qianyou 18 while the tillage method C A C nitrogenous fertilizer application rate tillage method B C planting density tillage method and A B C nitrogenous fertilizer application rate planting density tillage method has indistinctive influence on the output However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 C nitrogenous fertilizer application rate tillage method B C planting density tillage method and A B C nitrogenous fertilizer application rate planting density tillage method is not that obvious Through the economic benefit analysis the best group A3B2C2 urea application rate 450kg hm2 plantingdensity67500 hm2andtillagemethodofno tillage transplanting with the best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 is selected The economic character related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yield per plant has an obvious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first branching secondary branching grain number per pod thousand seed weight and yield per plant unobvious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plant height but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branching height Through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echnical demonstration of the optimum technical group A3B2C2and the conventional cultivation and the analysis from the aspects of economic character output and economic benefits it shows that the technical group of high yield cultivation has exerted obvious influences on the economic character of Qianyou 18 thus maximizing the yield increasing effect however the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the technical demonstrationandconventionalcultivationindicatesthatthehigh yield demonstration is superior than the conventional cultivation in terms of total value of output net income and input output ratio and testifies to the results of the field experiment KeyWords Qianyou18 OilseedRape High Yield CultivationMethod Experimental Demonstration Application 1 1前言前言 油菜为十字花科 芸苔属 一年生草本 是世界上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 也 是我国传统的油料作物 在我国居五大油料作物之首 种植面积为600 700万hm2 面积和总产量均占全世界的 33 1 油菜是重要的食用油源和蛋白饲料来源 也 是重要的工业原料 其种子含量为其自身干重的 35 50 菜油含有 10 余种脂 肪酸和多种维生素 特别是维生素 E 的含量较高 营养丰富 菜油又是重要的 工业原料 硫化 氢化后可以用于橡胶 油漆 皮革生产 还可用做添加剂 化 妆品 录音磁带的原材料等 菜子榨油后得到的饼粕是家畜 家禽的良好精饲料 另外 由于油菜花期长 因而油菜产区也是重要的蜜蜂养殖区 故作为生产 加 工和消费的第一大国 油菜在我国农业及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油菜主要在冬季栽培 不与其它油料作物争地 具广泛的生产适应性 其根 系发达还能分泌有机酸 溶解土壤中难以溶解的磷素 提高磷的有效性 同时 生长阶段大量落叶落花以及收获后的残根和秸秆还田 能显著提高土壤肥力 所 以 油菜在复种轮作中具有重要位置 是粮食和经济作物的好前作 2 我国油菜的分布遍及全国 北至黑龙江 南至广东与海南岛 东至滨海山丘 平原 西至青藏高原和天山南北 全国 31 个省 市 自治区都有油菜生产 3 按农业区划和生产特点 中国油菜以六盘水和太岳山为界线 大致分为冬油菜和 春油菜两大产区 其中冬油菜的种植面积 总量约占全国的 90 以上 总产约占 全国总产量的 90 以上 20 多年来 贵州油菜播种面积和产量在全国油菜生产 中居 5 9位和4 10位 多数年份是在6 7位之间 4 面积由 80年代初的20hm2 左右扩大到 50 hm2万 总产达到了 74 万余吨 单产水平提高了近 40 5 随着人民的生活质量及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我国农业生产从数量型向质 量型 效益型转变 对食用油的需求早以突破了仅限于量的要求 提高油菜种子 质量和科技含量 是加速优质油菜产业化生产的发展方向和必备条件 从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开始 贵州已陆续选育一系列高产 高品质的优质杂交油菜新品种 近年来通过审定的杂交油菜新品种 集高产 黄籽 高含油量 高蛋白 低芥 低硫等优良性状于一体 为全省油菜产业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同时 高 产配套技术 如 培育壮苗 合理密植 合理施肥 防治病虫害 免耕栽培技术 等 随着新品种的陆续育成不断深化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推广应用 1 1国内外对油菜的研究现状国内外对油菜的研究现状 国内外对杂交油菜的研究 主要集中在对杂交油菜的品质育种 栽培管理措 施的研究 微量元素及病虫害防治对油菜产量及质量的影响 近年来 随着人们 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 油菜品质得到了很好的改良 使世界油菜籽产业发展迅 速 与其它主要农作物相比 科学的油菜育种工作开始较迟 据有文字记载的资 料 油菜育种工作 在中国和印度始于 30 年代 孙逢吉 1948 singh 1958 在欧洲也是始于 30 年代 Anderson and Olsson 1948 菜油能成为世界性主要 食用油之一 主要归功于品质改良 油菜品种改良始于加拿大 50 年代后期加 拿大学者提出对菜油脂肪酸成分进行改良 即将油中所含的主要脂肪酸之一的芥 酸帖45 以上减到1 以下 60年代前期育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甘蓝型低芥酸油菜 70 年代中期又先后培育出 双低 新品种 80 年代以来 又培育出了双低高产新 品种 如托宾 威斯塔等 历史上 中国以白菜型油菜为主 芥菜型油菜次之 甘蓝型油菜是在 30 年代中期由日本和欧洲引进的 自 1960 以来 中国的油菜育 种是以甘蓝型油菜为主开展系统研究 60 70 年代 20 年间育成甘蓝型油菜品种 173 个 80 年代 我国开始了油菜品质育种研究 到 1990 年止 全国育成甘蓝 型单 双低 低芥酸或低硫甙 或低芥酸和低硫甙 新品种 10 余个 如世 界 上 第 一 个 甘 蓝 型 黄 籽 油 菜 品 种 是 由 刘 后 利 等 1990 育成的华黄 1 号 已在生产上已得到了广泛示范推广 其含油量稳定在 45 以上 6 又如 1987 年 培育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杂交种秦油 2 号 是世界上第一个大面积成功应用于生 产的甘蓝型杂交油菜品种 该品种的成功选育 是一项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突 破性成果 推动了我国杂交油菜研究和应用的蓬勃发展 也对世界杂交油菜的科 研和生产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7 2001 年 涂金星 傅廷栋指出随着历史的不 断发展 油菜品种已不再局限于这 2 个指标 低芥酸 低硫甙 8 故产量 品质 抗病性等多个指标的提高和优化是现在及将来油菜育种的前进方向 而生物技术 的发展在油菜新品种选育进程 实现多目标性状快速聚合 提高育种效率等遗传 改良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应用 对提高油菜产量及品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油菜栽培技术的不断完美 科学种植水平的不断提高是促进我国油菜生产发 展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我国冬油菜栽培科学技术 发展是与甘蓝型油菜品种的遗传改良 示范推广紧密联系的 各地正在探索其栽 培管理技术 同欧洲一些高产国家相比 我国还存在生产机械化水平不高 施肥 水平较低 优质品种面积相对较小 油菜产品加工利用技术还比较落后等问题 面对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 从 20 世纪 80 年代末至 21 世纪以来 我国油菜生产 正在向双低化过渡 栽培科学技术向优质 高产 省力 节本 高效的方向发展 格外引人瞩目 大体上经历传统栽培 保优栽培和轻简化栽培等发展阶段 其中 传统栽培具高投入 高强度 效益不突出的特点 优质油菜栽培生理特性的研究 与品种的选育与应用基本上是同步的 9 具高投入 高强度 效益不突出的特点 轻简化栽培术是从板茬油菜发展起来的 10 具省工 省力 比较效益高的特点 近年来随着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节本增效的油菜轻简化栽培技术 取得了快速发展 传统的高投入 高强度 低效益的农业种植模式已不适应当前 农村经济发展和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探索轻型高效化 节约化的农业种 植方式已势在必行 免耕 少耕栽培技术在发达国家有着相当高的普及率 而在 我国的安徽 湖南 江西 陕西 贵州等地区得到了迅速发展 通过贵州省近几 年连续的试验 示范 推广结果证明 油菜的少 免耕种植是油菜栽培技术的一 项新突破 不仅可以省工 省钱 省力 而且还具有保持土壤团粒结构 保水保肥 减少水土流失的作用 能合理利用温 光 热等自然资源 能有效地调节和解决 前后作物之间的季节矛盾 是当前降低油菜籽生产成本 增加油菜市场竞争力和 农民收入的有效措施 我国油菜种植历史悠久 改革开放 20 年来发展迅速 1949 年全国油菜种植 面积 151 5 万 hm2 总产 73 8 万吨 1981 年油菜收获面积为 379 85 万 hm2 总产 406 66 万吨 2004 年种植面积 750 万 hm2 单产 1586 7kg hm2 总产 73 8 万吨 面积 单产和总产与上世纪 60 年代相比 分别增长了 5 09 6 03 和 30 67 倍 这一增长速度与栽培科学技术发展 品种改良与更新密切相关 我国油菜生产中 主要推广双低油菜及其高产栽培技术 各地区在生产技术 上都很有特色 在农业生产中也得以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我国油菜的栽培面积较 大 主要集中在遵义 安顺 黔南 黔东南等地 12 国内对双低油菜栽培措施的 研究已具有一定的水平 如贵州省玉屏县农技站 种子站杨艳琼 罗世良等人对 不同油菜品种稻田免耕栽培效果初报的研究 浙江省义乌市农业局朱和辉 刘惠 芳 何洪法 周维明等人对几个油菜品种在同等栽培条件下产量及性状对比试验 的研究 21 浙江省慈溪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慈溪市龙山镇农技站许开华 虞德 明 陈忠泽对稻田免耕机动喷雾机直播油菜栽培技术要点的研究 贵州省农业科 学院油料研究所李超 饶勇 陈静 肖华贵对黔油 18 号生态适应性分析的研究 江两省新建县农业局 新建县联圩乡农技站丁小满 杨晓莉 孙文霞 章蜴 张 国文对油菜一水稻两季直播高效栽培技术的研究等等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并得 以大面积的推广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1 2油菜产量构成因素油菜产量构成因素 油菜的产量由单位面积上的角果数 每果粒数和粒重 3 个因素所构成 油菜 的三个产量构成因素形成过程不是孤立的 而是相互协同发展也相互制约的 在 构成产量的三个因素中 以单位面积的角果数变异最大 不同栽培条件可相差 1 5 倍 因此它是大面积生产中调节潜力最大的产量因素 与产量形成一定的比 例关系 每果粒数变异幅度次之 也是提高产量的因素之一 而千粒重变异幅度 最小 有研究认为 在限制产量的众多因子中 总体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因子 限制着产量的提高 当这种主导因子被克服后 另一种因子就可能成为产量的主 要限制因子 因此 要因地制宜 采取相应措施 对症下药 解决好群体与个体 的矛盾 才能提高油菜产量 1 2 1单位面积角果数 单位面积角果数的增加依赖于单位面积株数和单株角果数的提高 单位面积 的株数通过增加密度来提高产量 但有一定的限度 超过一定密度 产量不仅不 能提高 甚至会适得其反 单株角果数主要由主花序 一次分枝和二次分枝角果 数构成 其中一次分枝角果数占整株角果数的 70 左右 因此可通过适时播种 培育壮苗 合理密植与施肥来提高成枝率 1 2 2每果粒数 油菜的每角粒数与每角胚珠数 胚珠受率和合子发育有关 每角胚珠数的多 少 除与品种特性有关外 与胚珠分化期间的植株长势和栽培条件也有很大影响 整株花的胚珠数约在现蕾前至开花期决定 每果合子发育率与油菜后期长势和栽 培条件好坏有关 1 2 3千粒重 油菜子粒养分来源于薹枝叶绿色部分的光合产物 绿色角果光合产物和植株 体内贮藏的物质 因此 要增加千粒重 必须保证油菜开花后叶片 茎枝和角果 皮有较旺盛的光合能力 并保持根系的活力 使子粒获得充足的营养 1 1 3 3影响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因素研究现状影响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因素研究现状 1 3 1品种 根据种类划分油菜主要分为白菜型 芥菜型和甘蓝型油菜 我国在生产上常 将油菜分为常规油菜 优质油菜和杂交油菜 不同品种的油菜 由于其农艺性状 如植株大小 茎粗 叶片大小 角果长短 抗逆性以及生理特征 如生育期长短 光合能力等 的差异 导致了产量和品质最终的差异 优质杂交油菜由于存在杂 种优势 产量相对较高 但因其制种困难 种子价格相对较贵 近年来我省推广 应用的优质杂交油菜品种较多 主要有油研 50 油研 1 号 油研 10 号 黔油 28 黔油 29 和黔黄油 21 等 1 3 2农艺措施 1 3 2 1种植密度 合理密植是夺取油菜高产的重要措施之一 油菜的种植密度应根据土壤肥 力 环境条件 品种特性 栽培水平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考虑 陈新军 戚存扣等 2001 认为栽培密度和单株产量对提高产量都很重要 提高栽培密谋尽管降低了 单株有效角果数 但通过提高群体有效角果数和千粒重 可最终达到高产的目的 合理密植主要在于充分利用地图和沟通 使个体和群体的生产力得到最大限 度的发挥 使营养生产与生殖生长的矛盾相对统一 能使每亩株数 每株角果数 每果粒数和粒重协调发展 并达最大值 能使油菜的主轴结角和分枝结角的矛盾 得到相对统一 因此能获得高产 11 1 3 2 2播种期 我国油菜种植面积大 分布广 自然条件复杂 耕作制度多种多样 油菜类 型 品种繁多 它们对生长条件的要求很不一致 所以油菜适宜播种期变幅较大 油菜适宜播种期确定 应考虑气候条件 种植制度 品种特性 病虫害情况等因 素 彭善立 范解玉 官春云 1994 认为提前播种能充分利用秋末冬初有限的 光温资源 张贵之 唐义军等 2003 认为 适期播种 不仅气温高 出苗快而 齐 且相对延长分枝和花芽分化时间 从而奠定高产基础 因此 不同播种期对 油菜产量的影响 其实质是通过在油菜生育期间形成不同的光 温条件而起作用 推迟播种 超过最佳播种期 会降低种子的产量和含油量 增加自由脂肪含量 1 3 2 3施肥量 油菜是需肥较多的作物 而在我国大面积油菜生产中仍存在施肥量不足的问 题 应该实行多种营养元素配合 如氮 磷 钾配合 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配合 有机肥与化肥配合等 以提高产量水平和肥料利用率 一定产量所需的施肥量 一般取决于油菜的吸肥量 土壤供肥量和所施肥料的利用率三个方面 12 追肥是 达到苗壮 枝多 角多 粒多 粒重目的的重要保证 同时 在追肥时要采取促 进和控制相结合的原则 在整个生育期中做到适时 适量 保证丰收 13 郁寅良 吴正贵 2001 发现 不同施氮处理的千粒重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说明千粒重与 氮素施用量关系密切 另有报道 钾肥对脂肪酸成分也有影响 施钾降低油菜籽 油酸 亚油酸 亚麻酸含量 增加芥酸 硫甙含量 14 因此 合理施肥不仅能 增加油菜产量 而且还能提高油菜品质 1 3 2 4播种方式 油菜播种方式包括育苗移栽和直播两种 近年来 随着农村农业劳动力的不 断转移 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数量逐年减少 质量也不断下降 研究省工节 本的高产栽培技术越来越迫切 育苗移栽油菜虽然产量高而稳定 但因其移栽费 工而面临直播油菜的挑战 直播油菜由于受到前茬作物的限制 往往不能适期播 种 冬前生长量小 常常因群体角果数不足或各产量因素不协调而产量较低 15 在前后作季节矛盾不大 很难保证移栽质量的地区和晚秋气温偏低 秋旱严重 移栽成活率低的地区 都宜采用直播 2 地处我国西南的云贵高原 年平均气温 较低 耕作制度多为一年两熟栽培 生长季节矛盾比较缓和 油菜仍以直播为主 直播油菜的主根一直向下生长 故深入土中 吸收下层水分的能力较强 能耐早 且不易倒伏 但其须根数量较少 吸收耕作层内土壤营养物质的能力较弱 直播 油莱不经过移栽后的生育停滞阶段抗病 抗冻害等能力也较强 还由于秋收冬种 季节紧 劳力紧张 直播 省工 抢季节 可以适期早播 提高播种质量 由于 以上原因 对直播油菜 如能采用正确的栽培技术 充分发挥其优点也可以获得 高额丰产 直播油菜其播种期可以较一般育苗移栽的推迟 10 天左右 好利用此 时机进行炕田整地 作好播种前的准备工作 16 育苗移栽能在苗床适时早播 充 分利用有利生产季节 有效地解决多熟制中油菜与前作的季节矛盾 又便于集中 精细管理 有利于培育壮苗 育苗移栽技术的研究和利用 有效地解决了晚茬地 种植油菜的季节矛盾 克服了晚播带来的苗小苗弱问题 实现了适期早播 壮苗 越冬 17 移栽到大田后能形成冬壮春发的长势长相 并且幼苗生长的苗床按照要 求配比了一定的肥料 增加了幼苗的营养 提高移栽苗的素质 移栽时可人为控 制幼苗的田间位置 合理调节单株分布 使单株有效营养面积呈最佳状态 有利 于通风透光 提高光能利于率 18 1 3 2 5耕作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耕作制度改革的广泛开展 间套种植模式化栽培迅速发展 加上现代化农业科技新成果的应用和生产条件的 不断改善 使之在技术有了新的创造和提高 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在 生产实践中 涌现出了许多高产高效种植模式 免耕是一种能防止土壤侵蚀 减 少对田地耕作踏压次数 不翻动表土 并全年在土壤表面留下足以保护土壤的作 物残茬的耕作方式 其类型包括不耕 条耕 根茬覆盖及其他不翻动表土的耕作 措施 免耕可以改善土壤水渗透性能 减少土壤压实 改善土壤耕性 还能提高 生物多样化 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减少 CO2 排放和空气污染 经研究 相对 翻耕来说 免耕能减少劳动强度 提高生产效率 增加农民收入 19 1 4生态环境对油菜产量及品质影响研究生态环境对油菜产量及品质影响研究 1 4 1光照 油菜是喜光 长日照的十字科作物 在生长期间必须满足一定长度的光照要 求才能现蕾开花 不同类型 不同品种的油菜感光性与其地理起源和原产地季节 中白昼的长短有关 如强感光性型春油菜对光照条件要求时间较长 开花前需经 过 14 16h 的平均日照长度才能开花 而弱感光性型冬油菜对光照时间要求较短 对光照条件不敏感 开花前需 11h 左右平均日照长度 研究发现 在种子形成期 较短的日照时数有利于芥酸的合成和积累 反之则有利于油酸 亚麻酸的合成和 积累 15 另有研究表明 光照时间的长短对油菜的结角率 每角粒数 千粒重 含油量高低有着明显影响 花角期日照充足时 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随日照增加 而降低 日照充足 产量增加 反之 产量随之减少 1 4 2温度 研究发现 温度高低对油菜灌浆有着明显作用 日均气温高于 21 22 灌 浆缓慢 成熟加快 日均气温低于 15 20 灌浆加快 成熟减慢 还有研究发 现 种子形成期的日平均温度 30C 的有效积温与含油量呈正相关 在种子形成 期 较低的日平均温度和 30C 的有效积温有利于芥酸的合成和积累 反之则有 利于油酸的合成和积累 亚麻酸的合成需要较低的日平均温度和较高 30C 的有 效积温 20 21 还有研究发现 角果籽灌浆是否充分 决定于成熟前 25 天的时 间内 因为种子重量的 70 和含油量的 90 是在 20 多天内积累真情煌 这是 遇到高温就会减产 所以应当选择适宜的播 栽期和栽培管理措施 调节生育进 程 在安全开花期的范围内 尽量将花期提早 将角果发育期调节在高温出现机 率最少的季节内 1 4 3水分 油菜是需水较多的作物 油菜在不同生育期日平均需水量各不相同 苗期 12 75m h h 蕾期 20 55m h 花期 28 35m h 角果期 18m h 油菜 薹花期是油菜一生中对水分反映最敏感的临界期 此期间缺水则分支短 花序短 花器脱落严重 产量明显降低 研究表明 花果期持续受渍 降低的有效角果数 千粒重等因素对油菜产量与含油量产生影响 随着持续受渍的加重 油菜产量呈 明显下降趋势 此外 花期的降水量与芥酸 油酸 亚油酸的主要气象因子之一 花期的降水量与芥酸 亚油酸呈不显著的正相关 与油酸吴不显著的负相关 现 蕾期的降水量与亚麻酸含量呈负相关 22 开花前后的干旱会降低油菜菜籽含油 量 增加菜籽蛋白质含量 大提高硫苷的含量 1 4 4土壤 油菜是根系发达 枝叶繁茂的作物 因而土壤质地 结构 酸碱度 腐殖质 含量 肥力状况等都对油菜品质有直接影响 23 24 研究指出 油菜最适在在弱 酸性或中性栽培 在 PH 值为 5 6 时含油量较高 菜籽含油量 蛋白质含量与土 壤中腐殖质含量呈正相关 土壤通气性的好坏 与油菜生长发育成正相关 1 4 5纬度和海拔 纬度和海拔呈油菜籽粒含油量正相关 随海拨和纬度的升高而升高 北方 西南 西北等省市的油菜籽含油量较高 以西藏的油菜籽粒含油量最高 湖南 湖北 安徽三省油菜籽粒含油量相对较低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为 33 37 华 中地区平均为 35 39 西北地区油菜含油量平均为 40 39 在长江下游 纬度 每增加一度 油菜油量含量增加 0 4432 沈惠聪 1989 高纬度地区的生态条件 有利于降低芥酸含量 提高油酸 亚油酸含量 而亚麻酸不受影响 沈惠聪 1990 据中国农科院油料所在湖北省原恩施地区的研究结果表明 同一油菜品种在不同 海拔高度地点种植 其含油量有随海拔增加而增高的趋势 海拔从450m到1500m 增加了 1050m 油菜含油量从 38 33 到 45 72 增加了 7 39 菜粒中的油酸和 亚油酸的含量随着海拨和纬度的升高而升高 蛋白质的含量随纬度和海拨的升高 而降低 1 5油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油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 5 1油菜籽生产成本高 中国油菜籽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一直较高 近些年来油菜籽生产成本呈逐年 增加的态势 其生产成本从 2000 年的 1 8 元 公斤增加到 2005 年的 1 94 元 公斤 增加了 7 8 加拿大 2004 2005 年度油菜籽的生产成本只有 1 35 元 公斤左右 仅相当于中国同期油菜籽生产成本的 41 2 中国油菜籽生产成本高的主要原因 在于 一方面与中国长期以来追求最高单产有关 使油菜生产不计投入 不讲经 济效益 从而导致了过高的生产成本 另一方面中国油菜籽生产过程中农药 化 肥 耕作方式等的不正确选择 使总收入与纯收入偏低 此外中国油菜种植户规 模太小 也是当前生产成本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1 5 2开发油菜新品种新技术的能力较弱 在油菜新品种选育方面 与国外先进的转基因等现代生物技术育种相比 中 国油菜育种技术和设备仍相对落后 单产仍然偏低 综合品质不高 抗病虫草害 和抗逆性有待提高 在油菜栽培技术的研发方面 生产还在沿用过去的传统油菜 栽培管理方式 不仅劳动强度高 劳动力投入较多 肥料 农药的过多施用 使得生产成本升高 生产效益偏低 环境受到污染 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下降 从 而降低了油菜种植户的利润和油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获利能力 1 6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本试验研究考虑到福泉土壤的地域差异较大 农民栽培技术水平较落后的特 点 要提高土地的生产力 高效农业是必然趋势 而油菜作为我市主要油料作物 之一 同时 也是我市农民在种植业增收的重要组成部分 探索其合理的高产配 套技术就成为高效农业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 本研究旨在通过试验 示范及推广 应用的结果 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 以期获得油菜氮肥施用量 种植密度和栽培 方式的交互关系及最佳方案 在此基础上 对双低油菜种植的农艺措施和经济性 状进行研究 探索实现双低油菜高产高效配套技术的重要途径 对提高油菜产量 和品质 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具有重要意义 2材料与方法材料与方法 2 1田间试验田间试验 2 1 1试验地点 田间试验在福泉市藜山乡罗坳村进行 海拔 937m 年平均温 14 年降雨 量 1033 1220mm 年积温 4574 5609 无霜期 245 78 天 属典型的亚热带湿 润季风气候区 油菜生长季节 10 5 月 平均气温为 11 1 适宜油菜生长 供 试地块地势平坦 排灌方便 肥力中上等 前茬为水稻 2 1 2供试材料 试验品种为黔油 18 号 系贵州省油料研究所用蜀杂 1 号 F2 代分离的不育株 与双低品种 R 8 杂交选育的双低不育系 SAB 3 作母本 与杂交德育的双低恢复 系双 19 作父本育成的半冬性 甘蓝型 双低杂交油菜新组合 20 该组合于 2003 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供试氮肥采用尿素 含氮量为 46 2 1 3试验设计 本试验采取三因素多水平随机区组设计 见表 1 试验因素与水平设计表 三因素分别为尿素施用量 A 种植密度 B 耕作方式 C 多水平依次是 氮肥施用量为 0 kg hm2 A1 225 kg hm2 A2 450 kg hm2 A3 675 kg hm2 A4 种植密度为 5 25 万株 hm2 B1 6 75 万株 hm2 B2 8 25 万株 hm2 B3 耕作方式为翻耕移栽 C1 和免耕移栽 C2 试验 24 个处理 设三次重复 共 72 个小区 小区面积为小区面积为 4 m 2 m 试验地面积 576 m2 不计保护行和 走道 区组排列见表 2 各处理中普钙 钾肥 Kcl 硼砂用量分别为 120 kg hm2 150 kg hm2和 12 kg hm2 均一次性作基肥施用 尿素以基肥 苗肥 薹肥 5 2 3 的比例施用 当全田有 2 3 的角果呈黄绿色 主轴中部角果呈枇杷色 全株仍有 1 3 角果显绿 色时收获 其他管理措施同大田 表 1试验因素与水平设计表 Table 1Design of test factor and level 因素水平 A 尿素施用量 A1 0 hm2 A2 225 hm2 A3 450 hm2 A4 675 hm2 B 种植密度 B1 5 25 万株 hm2 B2 6 75 万株 hm2 B3 8 25 万株 hm2 C 种植方式 C1 翻耕移栽 C2 免耕移栽 2 1 4 试验概况 本试验于 2009 年 9 月开始实施 2010 年 7 月结束所有田间及数据整理 除 施氮量 种植密度及耕作方式三个因素按照试验设计进行外 其他栽培措施实行 统一管理 主要采取的措施有 黔油 18 号于 9 月 20 日开始播种 播种后用清粪 水 3750 kg hm2泼施 并用作物秸杆覆盖苗床 以保持苗床湿度和温度 以利种 子出苗整体一致 10 月 24 日 5 6 片真叶 按苗大小分类移栽 移栽前按照尿 素施用处理的 4 个水平 对各小区施用尿素 施用比例为基肥 苗肥 薹肥 5 2 3 的 移栽成活后 观察其性状 当全田二分之一以上角果变成黄色 主轴 中部角果内籽粒变为该品种固有色泽时 及时收获 油菜整个生育期喷药防虫 3 次 此外免耕移栽未进行其它田间管理 而翻耕移栽处理整个生育期间中耕除草 并结合培土 2 次 2 1 5测定项目及方法 2 1 5 1油菜农艺性状观测 油菜成熟期株高 一次分枝数 二次分枝数 2 1 5 2油菜经济性状观测 单株角果数 每角粒数 千粒重 2 1 5 3油菜产量测定 各小区油菜产量测定 试验数据用 EXCEL 进行收集 整理 DPS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 表 2区组排列表 Table 2Block and Assortment 区组 1区组 2区组 3 A1B1C1A4B3C1A1B1C1 A1B1C2A4B2C1A2B1C1 A1B2C1A4B1C1A3B1C1 A1B2C2A3B3C1A4B1C1 A1B3C1A3B2C1A1B1C2 A1B3C2A3B1C1A2B1C2 A2B1C1A2B3C1A3B1C2 A2B1C2A2B2C1A4B1C2 A2B2C1A2B1C1A1B2C1 A2B2C2A1B3C1A2B2C1 A2B3C1A1B2C1A3B2C1 A2B3C2A1B1C1A4B2C1 A3B1C1A4B3C2A1B2C2 A3B1C2A4B2C2A2B2C2 A3B2C1A4B1C2A3B2C2 A3B2C2A3B3C2A4B2C2 A3B3C1A3B2C2A1B3C1 A3B3C2A3B1C2A2B3C1 A4B1C1A2B3C2A3B3C1 A4B1C2A2B2C2A4B3C1 A4B2C1A2B1C2A1B3C2 A4B2C2A1B3C2A2B3C2 A4B3C1A1B2C2A3B3C2 A4B3C2A1B1C2A4B3C2 2 2技术示范技术示范 2 2 1示范地点 示范地点选在藜山乡罗坳村 986 m 凤山镇竹王城村 750m 陆坪镇 浪波河村 930m 进行 示范点所在地气候及土壤类型较适宜油菜栽培 是福 泉油菜栽培主产区 三个示范点连片示范各 3 33hm2 2 2 2示范概况 示范于 2010 年 8 月开始 根据试验结果及所得结论进行 仍采用黔油 18 号为示范品种 根据试验所得的尿素施用量 种植密度及栽培方式最佳组合进行 示范 三个示范点同期管理 于 2011 年 5 月结束 2 2 3记载测定项目 2 2 3 1油菜农艺性状与经济性状观测 油菜成熟期株高 一次分枝数 二次分枝数 单株角果数 每角粒数 千粒 重 2 2 3 2油菜产量测定 在三个示范点各取 3 个具有代表性的上 中 下田块测定单产 2 2 3 3数据处理 示范数据录入 EXCEL 作后期处理 2 3技术推广技术推广 2 3 1推广地区概况 技术推广安排在福泉市藜山乡 凤山镇 陆坪镇 黄丝镇四个油菜主要栽培 乡镇进行 海拔在750 1000 m范围内 年平均气温13 150C 每个乡镇推广30 hm2 推广总面积为 120 hm2 2 3 2 推广方式和方法 根据田间试验及技术示范所得结论 通过福泉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以项目推 广方式在藜山乡 凤山镇 陆坪镇 黄丝镇四个乡镇进行推广 采取示范 培训 咨询 临田指导 物资补助结合等方法 集中对农民进行指导和传授推广 2 3 3推广概况 技术推广于 2011 年 9 月开始 以福泉市农技站为主体实施推广工作 安排 技术人员到示范点指导 2011 年 9 月 20 日组织播种 10 月 25 日安排移栽 一 切田间管理严格按照试验示范所得的高产栽培技术组合进行 2 3 4测定项目 每个推广乡镇抽取 3 个具有代表性的样本测定单产 共取 12 个样本点 每 个乡镇抽取 1 个村民组调查参加该项目的劳动力数据 同时收集项目实施前参加 生产的劳动力数据 收集各乡镇前三年油菜平均单产 数据录入电子表格作后期 数据分析的基础 3结果与分析结果与分析 3 1试验结果与分析试验结果与分析 3 1 1不同氮肥施用量 密度 栽培方式对油菜经济性状的影响 从表 3 可以看出 株高以组合 A4B1C2186 3cm 为最高值 其次为组合 A4B1C1 株高为 185 2 cm 最低是组合 A1B3C2 株高为 168 9 cm 最高与最低株高相差 17 4 cm 单株角果最多的是组合 A3B1C1 495 5 个 其次为组合 A3B1C2 479 1 个 单株角果数最少的是组合 A4B3C2 274 6 个 两个极值组合相差 220 9 个 每角粒数最大值为组合 A3B2C1 18 粒 其次为组合 A3B2C2 17 9 粒 最小值为 组合 A4B3C2 15 9 粒 两个极值组合相差 2 1 粒 千粒重最大值为组合 A3B1C1 3 85 g 最小值为组合 A4B3C1 3 68 g 两个极值组合千粒得相差 0 17 g 同时 在同一水平氮肥施用量 耕作方式下随密度的增加 株高 一次分枝数 二次分 枝数 单株角果数 千粒重反而减小 而在同一种植密度 同一耕作方式下 随 尿素施用量的增加 株高 一次分枝数 二次分枝数 单株角果数 都有所增加 但当氮肥施用量超过 450 kg hm2 株高 一次分枝数 二次分枝数 单株角果数 千粒重反而减少 从表 4 产量与经济性状的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 黔油 18 号的一次分枝 二 次分枝 每角粒数 千粒重与单株产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 单株角果数与单株产 量呈显著正相关 株高与单株产量呈正相关但不显著 而分枝高呈负相关 分枝 高与每角粒数呈负相关外 与其它性状呈正相关 一次分枝与二次分枝 单株角 果数 每角粒数 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 与株高呈正相关 二次分枝与单株角 果数 每角粒数 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 与株高呈负相关 单株角果数与每角 粒数 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 与株高呈正相关 千粒重与分枝高呈正相关 与 株高呈显著正相关 与其它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 从上分析可看出 经济性状与产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对于黔油 18 号 可以通过适当地增加密度或施肥量或二者兼顾 充分利用其杂种优势来提高 产量 表 3不同氮肥施用量 密度 栽培方式对油菜经济性状的影响 Table 3Effects of different nitrogen fertilizer density cultivation methods on economic traits in rapeseed 处理号 氮肥 施用 量 A 种植 密度 B 耕作 方式 C 株高 cm 分枝高 cm 一 次 分 枝 二 次 分 枝 单株 角果 数 个 每 角 粒 数 粒 千粒 重 g 理论产量 kg 667 m2 1 CK 111175 772 16 87397 216 63 785 39 3121175 278 26 66 5369 816 23 799 75 5131171 468 56 45 9278 316 23 6991 50 7211181 177 37 57 8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静夜思件说课稿教案
-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示范课市公开课百校联赛获奖教案
- 把栏杆拍遍教案(2025-2026学年)
-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看冰灯浙教版教案
-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技巧分享
- 银行信用卡业务操作规范及流程
- 售房合同范本简单版
- 多模态融合支付-洞察与解读
- 报废模具出售合同范本
- 小学体育课教学计划与安全保障
- 粤教版初中信息技术八年级上册全册课件
-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
- 20以内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口算练习
- 阿片类药物致痛觉过敏课件
- 煤化工技术专业设置可行性报告
- 教学课件 国际结算(第七版)苏宗祥
- GB/T 41973-2022工业通风机平衡品质与振动等级规范
- 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项目课件
- 华北理工口腔科学教案
- 三年级上数学老师家长会
- 静压桩施工方案三期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