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高中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_第1页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_第2页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_第3页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_第4页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物理 必修一 物理 必修一 知識考點知識考點 第一章 運動 描述第一章 運動 描述 考點一 時刻與時間間隔 關系考點一 時刻與時間間隔 關系 時間間隔能展示運動 一個過程 時刻只能顯示運動 一個瞬間 對一些關於時間間隔和時刻 表 述 能夠正確理解 如 第 4s 末 4s 時 第 5s 初 均為時刻 4s 內 第 4s 第 2s 至第 4s 內 均為時間間隔 區別區別 時刻在時間軸上表示一點 時間間隔在時間軸上表示一段 考點二 路程與位移 關系考點二 路程與位移 關系 位移表示位置變化 用由初位置到末位置 有向線段表示 是矢量 路程是運動軌跡 長度 是標 量 只有當物體做單向直線運動時 位移 大小等於路程 一般情況下 路程 位移 大小 考點三 速度與速率 關系考點三 速度與速率 關系 速度速率 物理意義描述物體運動快慢和方向 物理量 是矢 量 描述物體運動快慢 物理量 是 標量 分類平均速度 瞬時速度速率 平均速率 路程 時間 決定因素平均速度由位移和時間決定由瞬時速度 大小決定 方向平均速度方向與位移方向相同 瞬時速度 方向為該質點 運動方向 無方向 聯系它們 單位相同 m s 瞬時速度 大小等於速率 考點四 速度 加速度與速度變化量 關系考點四 速度 加速度與速度變化量 關系 速度加速度速度變化量 意義描述物體運動快慢和方向 物理量 描述物體速度變化快 慢和方向 物理量 描述物體速度變化大 小程度 物理量 是 一過程量 定義式 t x v t v a 0 vvv 單位m sm s2m s 決定因素v 大小由 v0 a t 決定 a 不是由 v v t 決定 而是由 F 和 m 決定 由 v 與 v0決定 v 而且 也tav 由 a 與 t 決定 方向與位移 x 或 x 同向 即物體運動 方向 與 v 方向一致 由或 0 vvv 決定方向tav 大小 位移與時間 比值 位移對時間 變化 率 x t 圖象中圖線 上點 切線斜率 大 小值 速度對時間 變 化率 速度改變量與所 用時間 比值 v t 圖象中圖線 上點 切線斜率 大 小值 0 vvv 考點五 運動圖象 理解及應用考點五 運動圖象 理解及應用 由於圖象能直觀地表示出物理過程和各物理量之間 關系 所以在解題 過程中被廣泛應用 在運動學中 經常用到 有 x t 圖象和 v t 圖象 1 理解圖象 含義 理解圖象 含義 1 x t 圖象是描述位移隨時間 變化規律 2 v t 圖象是描述速度隨時間 變化規律 2 明確圖象斜率 含義 明確圖象斜率 含義 1 x t 圖象中 圖線 斜率表示速度 2 v t 圖象中 圖線 斜率表示加速度 第二章 勻變速直線運動 研究第二章 勻變速直線運動 研究 考點一 勻變速直線運動 基本公式和推理考點一 勻變速直線運動 基本公式和推理 1 基本公式 基本公式 1 速度 時間關系式 atvv 0 2 位移 時間關系式 2 0 2 1 attvx 3 位移 速度關系式 axvv2 2 0 2 三個公式中 物理量只要知道任意三個 就可求出其餘兩個 利用公式解題時注意 x v a 為矢量及正 負號所代表 是方向 不同 解題時要有正方向 規定 2 常用推論 常用推論 1 平均速度公式 vvv 0 2 1 2 一段時間中間時刻 瞬時速度等於這段時間內 平均速度 vvvvt 0 2 2 1 3 一段位移 中間位置 瞬時速度 2 22 0 2 vv vx 4 任意兩個連續相等 時間間隔 T 內位移之差為常數 逐差相等 2 aTnmxxx nm 考點二 對運動圖象 理解及應用考點二 對運動圖象 理解及應用 1 研究運動圖象研究運動圖象 1 從圖象識別物體 運動性質 2 能認識圖象 截距 即圖象與縱軸或橫軸 交點坐標 意義 3 能認識圖象 斜率 即圖象與橫軸夾角 正切值 意義 4 能認識圖象與坐標軸所圍面積 物理意義 5 能說明圖象上任一點 物理意義 2 x x t t 圖象和圖象和 v t 圖象 比較 圖象 比較 如圖所示是形狀一樣 圖線在 x t 圖象和 v t 圖象中 x t 圖象 v t 圖象 表示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 斜率表示速度 表示物體做勻加速直線運動 斜率表示加速度 表示物體靜止 表示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 表示物體靜止 表示物體靜止 表示物體向反方向做勻速直線運動 初 位移為 x0 表示物體做勻減速直線運動 初速度為 v0 交點 縱坐標表示三個運動 支點相遇時 位移 交點 縱坐標表示三個運動質點 共同速 度 t1時間內物體位移為 x1 t1時刻物體速度為 v1 圖中陰影部分面積表 示質點在 0 t1時間內 位移 考點三 追及和相遇問題考點三 追及和相遇問題 1 追及追及 相遇相遇 特征 特征 追及 主要條件是 兩個物體在追趕過程中處在同一位置 兩物體恰能 相遇 臨界條件是兩物體處在同一位置時 兩物體 速度恰好相同 2 解解 追及追及 相遇相遇 問題 思路 問題 思路 1 根據對兩物體 運動過程分析 畫出物體運動示意圖 2 根據兩物體 運動性質 分別列出兩個物體 位移方程 注意要將兩物體 運動時間 關系反映在方程中 3 由運動示意圖找出兩物體位移間 關聯方程 4 聯立方程求解 3 分析分析 追及追及 相遇相遇 問題時應注意 問題 問題時應注意 問題 1 抓住一個條件 是兩物體 速度滿足 臨界條件 如兩物體距離最大 最小 恰好追 上或恰好追不上等 兩個關系 是時間關系和位移關系 2 若被追趕 物體做勻減速運動 注意在追上前 該物體是否已經停止運動 4 解決解決 追及追及 相遇相遇 問題 方法 問題 方法 1 數學方法 列出方程 利用二次函數求極值 方法求解 2 物理方法 即通過對物理情景和物理過程 分析 找到臨界狀態和臨界條件 然後列出 方程求解 考點四 紙帶問題 分析考點四 紙帶問題 分析 1 判斷物體 運動性質 判斷物體 運動性質 1 根據勻速直線運動特點 x vt 若紙帶上各相鄰 點 間隔相等 則可判斷物體做勻速直 線運動 2 由勻變速直線運動 推論 若所打 紙帶上在任意兩個相鄰且相等 時間內 2 aTx 物體 位移之差相等 則說明物體做勻變速直線運動 2 求加速度 求加速度 1 逐差法 2 123456 9T xxxxxx a 2 v t 圖象法 利用勻變速直線運動 一段時間內 平均速度等於中間時刻 瞬時速度 推論 求出各點 瞬 時速度 建立直角坐標系 v t 圖象 然後進行描點連線 求出圖線 斜率 k a 第三章第三章 相互作用相互作用 考點一 關於彈力 問題考點一 關於彈力 問題 1 彈力 產生 彈力 產生 條件 1 物體間是否直接接觸 2 接觸處是否有相互擠壓或拉伸 2 彈力方向 判斷 彈力方向 判斷 彈力 方向總是與物體形變方向相反 指向物體恢複原狀 方向 彈力 作用線總是通過兩物 體 接觸點並沿其接觸點公共切面 垂直方向 1 壓力 方向總是垂直於支持面指向被壓 物體 受力物體 2 支持力 方向總是垂直於支持面指向被支持 物體 受力物體 3 繩 拉力是繩對所拉物體 彈力 方向總是沿繩指向繩收縮 方向 沿繩背離受力物體 補充 物體間點面接觸時其彈力方向過點垂直於面 點線接觸時其彈力方向過點垂直於線 兩 物體球面接觸時其彈力 方向沿兩球心 連線指向受力物體 3 彈力 大小彈力 大小 1 彈簧 彈力滿足胡克定律 其中 k 代表彈簧 勁度系數 僅與彈簧 材料有關 kxF x 代表形變量 2 彈力 大小與彈性形變 大小有關 在彈性限度內 彈性形變越大 彈力越大 考點二 關於摩擦力 問題考點二 關於摩擦力 問題 1 對摩擦力認識 四個對摩擦力認識 四個 不一定不一定 1 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 2 靜摩擦力不一定比滑動摩擦力小 3 靜摩擦力 方向不一定與運動方向共線 但一定沿接觸面 切線方向 4 摩擦力不一定越小越好 因為摩擦力既可用作阻力 也可以作動力 2 靜摩擦力用二力平衡來求解 滑動摩擦力用公式來求解 N FF 3 靜摩擦力存在及其方向 判斷 靜摩擦力存在及其方向 判斷 存在判斷 假設接觸面光滑 看物體是否發生相當運動 若發生相對運動 則說明物體間有相 對運動趨勢 物體間存在靜摩擦力 若不發生相對運動 則不存在靜摩擦力 方向判斷 靜摩擦力 方向與相對運動趨勢 方向相反 滑動摩擦力 方向與相對運動 方向 相反 考點三 物體 受力分析考點三 物體 受力分析 1 物體受力分析 方法 物體受力分析 方法 1 方法 离出来进行分析究对象从周围物体中隔隔离法 将所确定的研 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整体法 以整个系统为 2 選擇 和运动时部某物体的力 内力 整体法 不涉及系统内 用及运动情况接体 内物体之间的作隔离法 研究系统 连 2 受力分析 順序 受力分析 順序 先重力 再接觸力 最後分析其他外力 3 受力分析時應注意 問題 受力分析時應注意 問題 1 分析物體受力時 只分析周圍物體對研究對象所施加 力 2 受力分析時 不要多力或漏力 注意確定每個力 實力物體和受力物體 在力 合 成和分解中 不要把實際不存在 合力或分力當做是物體受到 力 3 如果一個力 方向難以確定 可用假設法分析 4 物體 受力情況會隨運動狀態 改變而改變 必要時根據學過 知識通過計算確定 5 受力分析外部作用看整體 互相作用要隔離 考點四 正交分解法在力 合成與分解中 應用考點四 正交分解法在力 合成與分解中 應用 1 正交分解時建立坐標軸 原則 正交分解時建立坐標軸 原則 1 以少分解力和容易分解力為原則 一般情況下應使盡可能多 力分布在坐標軸上 2 一般使所要求 力落在坐標軸上 第四章第四章 牛頓運動定律牛頓運動定律 考點一 對牛頓運動定律 理解考點一 對牛頓運動定律 理解 1 對牛頓第一定律 理解 對牛頓第一定律 理解 1 揭示了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時 運動規律 2 牛頓第一定律是慣性定律 它指出一切物體都有慣性 慣性只與質量有關 3 肯定了力和運動 關系 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 原因 不是維持物體運動 原因 4 牛頓第一定律是用理想化 實驗總結出來 一條獨立 規律 並非牛頓第二定律 特例 5 當物體所受合力為零時 從運動效果上說 相當於物體不受力 此時可以應用牛頓第一 定律 2 對牛頓第二定律 理解 對牛頓第二定律 理解 1 揭示了 a 與 F m 定量關系 特別是 a 與 F 幾種特殊 對應關系 同時性 同向性 同體性 相對性 獨立性 2 牛頓第二定律進一步揭示了力與運動 關系 一個物體 運動情況決定於物體 受力情 況和初始狀態 3 加速度是聯系受力情況和運動情況 橋梁 無論是由受力情況確定運動情況 還是由運 動情況確定受力情況 都需求出加速度 3 對牛頓第三定律 理解對牛頓第三定律 理解 1 力總是成對出現於同一對物體之間 物體間 這對力一個是作用力 另一個是反作用力 2 指出了物體間 相互作用 特點 四同 指大小相等 性質相等 作用在同一直線上 同時出現 消失 存在 三不同 指方向不同 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不同 效果不同 考點二 應用牛頓運動定律時常用 方法 技巧考點二 應用牛頓運動定律時常用 方法 技巧 1 理想實驗法 2 控制變量法 3 整體與隔離法 4 圖解法 5 正交分解法 6 關於臨界問題 處理 基本方法是 根據條件變化或過程 發展 分析引起 受力情況 變化和狀態 變化 找到臨界點或臨界條 件 更多類型見錯題本 考點三 應用牛頓運動定律解決 幾個典型問題考點三 應用牛頓運動定律解決 幾個典型問題 1 力 加速度 速度 關系 力 加速度 速度 關系 1 物體所受合力 方向決定了其加速度 方向 合力與加速度 關系 合力只要maF 不為零 無論速度是多大 加速度都不為零 2 合力與速度無必然聯系 只有速度變化才與合力有必然聯系 3 速度大小如何變化 取決於速度方向與所受合力方向之間 關系 當二者夾角為銳角或 方向相同時 速度增加 否則速度減小 2 關於輕繩 輕杆 輕彈簧 問題 關於輕繩 輕杆 輕彈簧 問題 1 輕繩輕繩 拉力 方向一定沿繩指向繩收縮 方向 同一根繩上各處 拉力大小都相等 認為受力形變極微 看做不可伸長 彈力可做瞬時變化 2 輕杆 輕杆 作用力方向不一定沿杆 方向 各處作用力 大小相等 輕杆不能伸長或壓縮 輕杆受到 彈力方式有 拉力 壓力 彈力變化所需時間極短 可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