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 我国民族的基本情况我国民族的基本情况 很早以前 我国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 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共同缔 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 各族人民在政治 经济 文化上的密切联系 友好往来 共同建设祖国 共同反对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 是我国民族关系中的主要内容 秦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至两汉时期初步形成 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隋唐是我国多民族发展的重要阶段 各民族迅速 发展 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融合进一 步加强 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 形成中华民族大融合的高潮 明清时期在 统一政权下 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 文化联系加强 统一多民族的国家进一步巩 固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全国现有 56 个民族 统称为 中华民族 其中 汉族人口最多 有 11 3 亿 占全国总人口的 91 59 其余 55 个民族的人口为 1 04 亿 只占全国人口的 8 41 因为这 55 个民族所占的 比例小 人口少 所以 习惯上把汉族以外的各民族 统称为 少数民族 在我国 民族不分大小 一律平等 56 个民族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组成部 分 都是我们伟大祖国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 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的特点是 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 大杂居 小聚 居 相互交错居住 的局面 也可以表述为各民族 大分散 小集中 少数民族分布的这种 大杂居 小聚居 的状况 一方面 各民族都有大 小不同的聚居区 我国各民族的这种 大杂居 小聚居 的分布局面 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 的 第一 由于历代封建王朝的移民 屯田 屯军 汉族人民不断向边疆迁徙 第二 由于战争 起义失败或者自然灾害等原因 迫使少数民族四处迁徙 或者是汉族起义失败后逃入民族地区 第三 由于各民族之间的经济 文化交流的原因 形成各民族交错杂居的 局面 二 我国长期保持着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一形态二 我国长期保持着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一形态 我国自秦汉以后就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自此延绵不断 历经唐宋元 明清诸朝 直到今天 国家统一局面得到不断巩固和发展 像中国这样一个国土 长期保持统一且未被分裂 文化传统古老且未能割断的国度 在世界史上都是独 一无二的 中国之所以能够如此长久地始终保持着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一国家形 态 客观地说是与中国独特的地理条件 历史发展进程 以及中华民族强大的内 聚力亦即 共同性 的不断形成和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 概括起来 主要是由 以下几个因素所决定的 1 独特的地理环境 我们伟大祖国地处欧亚大陆的东端 她的东面是浩瀚无边的太平洋 长达近 两万公里的海岸线 对于古代农耕民族而言是根本无法逾越的巨大障碍 西面有 高耸云端的帕米尔高原 阿尔泰山等高原屏障 西南方向则是号称 世界屋脊 的青藏高原 众多山脉纵横其间 喜马拉雅山如同一扇巨墙 成为青藏高原与南亚 次大陆的自然分界 北面是著名的蒙古高原 那里多是戈壁沙漠 所谓 平沙万 里无人烟 环境异常恶劣 中华民族生存的这片地域 亦即一面邻海 三面为陆 上高 山或戈壁阻隔的地理状态 实际上是一个整体性的半封闭的地理 单元 基此 使中华民族的先人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生存和活动的地理空间 由于不能大规模地 与外部其他民族和地区进行交流 只能在自己内部环境中自我调节 独立发展 各 族间相互依赖 相互影响 以我之有易我之无 从而就使各民族心理素质一致的东 西越来越多 中国地理条件的这种整体统一性特点 对于古代中国政治 经济 文化和心理素质统一性的构筑 以及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产生了极大作用和影 响 2 互补型的经济结构 农耕经济和畜牧业经济的互补性特征是导致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 的重要经济基础 作为一个单独的地理单元 我国内部自然环境差异很大 活动 于不同地理环境中的各民族 基于各自所处的自然条件和文化传统 形成了各种 不同的经济类型 甚至同一经济类型的民族 也由于所处的自然条件不同 以及 发展程度的差异 形成各式各样的生产生活方式 这种地区之间和民族之间社会 发展的差异 使得数千年来国内地区之间 各民族之间为了达到经济生活上的相 互需要而彼此交往 相互补充 集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因为只有通过彼此 交往才能满足各自生产生活上的需要 正因为如此 各民族间的源远流长的经济 交往最终发展成为巨大的凝聚力 正如有学者指出的 历史上畜牧民族和农业 民族之间 自然形成了经常和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 这是我国形成统一多民族国 家的经济基础 正是在此基础上 各个民族共同缔造了多民族的国家 尽管在政 治斗争中多次出现分裂 最终仍归于一统 每次统一的版图大体相近 其根本原因 就在于经济文化的整体性 3 主体民族 汉族的凝聚力作用 在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进程中 汉族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华各民 族共同的凝聚核心 并在创立 巩固和发展中国独特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进程 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主要缘于以下几个因素 其一 汉族居住生存的地理环 境比较优越 其二 统一的国家政权和比较发达的社会制度使汉族社会稳定 政 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均处在其他各族前面 其三 汉地农业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 立国之基 汉族的经济相对发达 汉族在农业 手工业 商业以及社会形态等方 面都处于国内各民族前列 其四 汉民族文化传统历史悠久 博大精深 并且具有 极大的包容性和吸纳性特点 以上优势使汉人在与各民族交流和融合过程中往往处于优势地位 历史上大 量边疆少数民族不断地内迁并自然融化在汉人中 汉人由于吸收了其他民族的 成分 其人数和势力不断地得到发展壮大 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便发挥着 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 广纳百川的中华文化 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 以汉文化作为一种延续不 断的主导文化的中华文化传统 奠定了我国境内中华民族共同的思想文化基础 这种文化传统不仅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发展 同样也影响着中华民族整 体性的形成和发展 从文化史角度来看 中华古代文明在文化史上的发展连续性 在 整个世界史上都尤显突出 如中国的语言文字在发展过程中从未发生断裂 中华 文化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吸纳性 各民族长期共同生活 彼此吸收 对方的文化成果 文化的融会交流为统一国家的政治认同奠定了基础 使中华各 民族之间发展起持久而巨大的亲和力 凝聚力 5 源远流长的 大一统 的国家观 国家的形成有多种途径 因而也就不能否认国家观念的多样性 秦汉以后我 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不断发展完善的客观存在 使中华民族很早以前就 逐步形成一种朴素系统的国家统一的整体观念 亦即 多民族 和 大一统 的 国家观 这种中华民族整体性的意识和观念贯穿于中国历史始终 它既是中国历 朝统治者制定国内各项施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 和不断发展的精髓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大一统 的 思想观念表现在认识和处理民族关系上就是 华夷一统 中华整体 大一统 观念和中华民族整体意识是一种无形却有形的强大的向心力 大家以国家统一为 乐 以江山分裂为忧 都认为分裂是不正常的事情 所以 大一统 的意识数千 年来浸润着我国各族人民的思想感情 这是中国社会很早就实现了统一 并且越 来越走向大统一 大融合的坚实基础 中华民族各族都一直视国家的统一为自 己的职责 拥护统一而反对分裂 这种 大一统 的国家观念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 正是这 种思想和观念 使得我们伟大祖国数千年间虽然历经磨难 数历分裂 却始终都是 一个完整的整体 三 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前途 格局三 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前途 格局 纵观全世界的多民族国家历史 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过程中一般呈现出 三种现象 一是多民族国家中的各个民族分离 各自建立自己的民族国家 这样一 个多民族国家就会分成若干个单一民族国家 二是多民族国家中的各个民族融 合为一个民族 多民族国家转化为一个单一民族国家 三是多民族国家的各民族 长时期联合为一个多民族国家 中间当然不排除暂时的分裂 但即便暂时分裂形 成的也仍是一些多民族国家 通常这若干个多民族国家过一段时间又会统一 而 这三种现象 往往又会交织在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过程中 即这个多民族的国 家中 有的民族分出去了 建立了自己的民族国家 有的民族相互融合了 而有的 民族则不断经过分裂 统一 再分裂 再统一的过程中 长期共处于这个多民 族国家之中 因此 长期以来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民族结构上是 多元一体 即许多 个民族作为 多元 共同生活在统一多民族国家这 一体 之中 同时我国这 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政治结构上也是 多元一体 这种 多元一体 状况 至 今还是如此 到现在中国还是一个由 56 个民族这 多元 组成的一个多民族国 家 一体 至今在我国统一国家之下 还有一般省市县和自治区 自治州 自 治县 特别行政区多种形式 同时在社会性质上 一国多制 也属此类 综上所述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再生物资回收挑选工转正考核试卷及答案
- 砖瓦生产工职业考核试卷及答案
- 小企业大数据营销方案
- 建筑方案设计必须招标么
- 篮球馆地板翻新施工方案
- 白水奖励十佳营销方案
- 工会春季运动活动方案策划
- 农牧企业营销咨询方案
- 宋代建筑改造方案设计原则
- 彩钢围墙的施工方案
- 资料员之资料员基础知识题库及完整答案(各地真题)
- 微生物实验室病原微生物评估报告
- 穴位埋线疗法在代谢性疾病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估
- 学校各功能室使用情况登记表
- 气瓶检验员考试题
- 室内设计施工图图例与规范-课件
- 22G101系列图集常用点全解读
- 外研版初中英语单词总表(7~9)年级
- 商户二次装修管理方案及管控要点概述
- 液化气站年度安全教育培训计划及考试试题
- 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比较优质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