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怀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怀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 20202006 2020 年 年 第一章第一章 总则总则 第一节第一节 规划目的与依据规划目的与依据 一 规划目的 贯彻 十分珍惜 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的基本国策 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并重 提高政府利用土地资源进行宏 观调控的能力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维护农产品安全 落实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 有效控制新增非农建设用地 特 别是城镇村新增非农建设用地规模 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集约利用 改善土地生态环境 增进土地生态安全 调整土地利 用结构 优化土地利用布局 使用地结构向生活富裕 生产高效 生态文明的方向不断优化 保证怀化市经济社会持续 稳定 协调发展 二 规划依据 一 法律法规和文件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4 湖南省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办法 5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6 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数转换与各类用地布局指导意见 国土资厅发 2009 10 号 7 关于印发 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 的通知 国土资厅发 2009 51 号 8 关于明确市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几项具体工作的通知 湘国土规办发 2009 15 号 9 关于印发 湖南省市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审查细则 的通知 湘国土规办发 2009 19 号 二 相关规划标准 1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GBJ137 90 2 镇规划标准 GB50188 2007 3 湖南省新农村建设村庄布局规划导则 试行稿 4 湖南省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建设规划导则 试行稿 5 全国土地分类 过渡期间适用 三 相关规划成果 1 怀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997 2010 年 2 怀化市土地整理开发规划 2000 2010 年 3 怀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十一五 规划 4 怀化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7 2030 年 5 怀化市城镇体系规划 2004 2020 年 6 怀化市各县 市 区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997 2010 7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2006 2020 年 8 湖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 2020 年 9 怀化生态市建设规划 2005 2020 年 第二节第二节 规划原则规划原则 一 保护资源原则 要从维护经济安全 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战略高度 把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 部分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突出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 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 切实保护和改善土地生态环境 防治水土流失和石漠化 建立环境友好型的土地利用模式 促进人地系统的和谐发展 二 保障发展原则 怀化市地处湖南省西部欠发达地区 必须加快发展新型工业化 农业产业化 农村城镇化 因此 规划应当切实保障各项 建设所需的必要用地 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三 集约用地原则 按照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通过内涵挖潜 积极盘活存量用地 切实转变土地利用方式 统筹安排存量和增量用地 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和增量 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 四 因地制宜原则 怀化市地貌类型复杂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地域差异 土地利用条件异质性强 要按照不同土地类型的适宜性配置 用地 优化用地布局 提高空间配置效率 要统筹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用地 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第三节第三节 规划期限与范围规划期限与范围 一 规划期限 规划基期 2005 年 规划期限 2006 2020 年 规划近期 2006 2010 年 规划远期 2011 2020 年 二 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怀化市市域全部土地 总面积 27562 72 平方公里 下辖鹤城 中方 洪江市 芷江 沅陵 辰溪 溆浦 会 同 靖州 通道 新晃 洪江区 麻阳等 13 个县 市 区 共 285 个乡镇 第二章第二章 区域概况区域概况 第一节第一节 地理区位与交通概况地理区位与交通概况 怀化市位于湖南省西部 沅水中上游 地处北纬 25 52 22 29 01 35 东经 108 47 13 111 06 30 之 间 东倚雪峰山脉 与邵阳市 益阳市 娄底市接壤 北靠武陵山脉 与张家界市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交界 南与广西桂 林市 柳州市相连 西接贵州苗岭 与黔东南自治州 铜仁市毗邻 距离成都 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400 多公 里 距离武汉城市圈 长株潭城市群 两型社会 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300 多公里 并有便捷的交通通道连接 地理区 位优越 湘黔铁路 枝柳铁路和渝怀铁路在境内呈 大 字交汇 209 国道与 320 国道呈 十 字交叉 2005 年 芷江机场的 复航 使怀化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立体交通枢纽中心 区域发展的交通条件优越 第二节第二节 自然条件概况自然条件概况 怀化市属中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 四季分明 严寒期短 暑热期不长 雨量充沛 光热水同季 垂直差异大 小气 候多样 山地气候带明显 年平均气温 16 8 降水时空分布不匀 多年降水量 1155 1490 毫米 4 8 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 63 86 境内峰峦叠嶂 沟谷纵横 切割强烈 地形复杂 地形呈 多 字型格局展开 南有南岭凸起屏障 东南部的雪峰山 成弧形盘踞 西北部有武陵山脉由西南向东北绵延 两山间夹持分布着 16 个大小不等的红色断盆 沅水由贵州省从市中部入 境 贯穿其间 整个地势东西两侧高峻 南部突起 呈箕状地势 向中 北部倾抖 地貌类型多样 山 丘 岗 平 盆兼有 其中山地分布最广 面积为 00 公顷 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 70 62 其次为丘陵 岗地和平原 面积分别为 00 公顷 00 公 顷和 00 公顷 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 17 88 4 08 和 4 26 盆地面积最少 16262 00 公顷 只占 0 59 第三节第三节 社会经济概况社会经济概况 2005 年 全市总人口为 498 37 万人 其中城镇人口 141 09 万人 城镇化水平为 28 31 比全省平均水平 37 00 低 8 7 个百分点 也低于相邻的地级市娄底 30 30 益阳 32 39 张家界 32 08 人口密度 180 81 人 平方公里 全市 地区生产总值为 295 21 亿元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6564 元 为全省平均值 10634 元 的 61 72 位于全省第 12 位 只稍高 于邵阳市 5399 元 和湘西自治州 5026 元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万元 第二产业增加值万元 第三产业增加值万元 三 次产业结构比重为 23 78 30 89 45 33 与全省相比第二 三产业比重相对较低 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升级 第三章第三章 土地利用现状与潜力土地利用现状与潜力 第一节第一节 土地利用现状特点土地利用现状特点 一 土地利用类型多样 以农用地为主 2005 年全市农用地面积 29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92 30 林地 88 公顷 和耕地 27 公顷 占农用地面积的 92 52 建设用地相对较少 总面积 81453 69 公顷 只占土地总面积的 2 96 不到全省平均比重 6 32 的一半 建设用地中 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最大 为 46562 81 公顷 占建设用地总量的 57 16 未利用地总面积 96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4 74 比全省未利用地比重低 4 30 个百分点 二 土地利用地域差异明显 全市 90 以上林地分布在东南部和西北部 园地主要分布在中部的丘岗地和河岸地 耕地集中分布在沅水中上游的红岩 盆地和沅水 7 条一级支流的河谷平地及丘岗地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多集中分布于溪河沿岸地区 三 土地利用率较高 土地利用效益逐步提高 2005 年全市土地利用率达 95 26 高出全省 4 30 个百分点 近年来全市沅 陵 会 同 和新 晃 溆 浦 发展轴的 土地开发势头较好 尤其是鹤中洪芷地区建设用地发展迅速 地均产值由 1997 年的 0 61 万元 公顷提高到 2005 年的 1 07 万 元 公顷 土地利用效益逐步提高 第二节第二节 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耕地不断减少 耕地质量有待提高 人地矛盾日益显现 1997 2005 年全市各种非农建设占用耕地 1571 01 公顷 年均占用 174 56 公顷 2005 人均耕地面积下降至 1 02 亩 低于 全国平均水平的 1 4 亩 国家重点工程占用耕地在补充耕地时 数量上达到了要求 但质量上未达到占用前的标准 使得 耕地质量下降 二 城乡土地利用缺乏统筹 城镇建设与农村居民点用地同向增长 1997 2005 年 全市城镇人口由 79 23 万人增加到 141 09 万人 农村人口由 397 39 万人减少到 357 28 万人 城镇建设 用地规模由 8268 07 公顷增加到 10194 44 公顷 农村居民点用地并未随着农村人口的减少而减少 反而由 1997 年的 46467 70 公顷增加到 46562 81 公顷 城镇建设用地与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同向增长进一步加剧了人地矛盾 三 土地利用较粗放 土地利用效益不高 2005 年全市耕地的粮食单产为 5137 00 公斤 公顷 比全省平均水平低 695 09 公斤 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产值为 26 18 万元 公顷 比全省平均水平 29 79 万元 公顷 低 3 61 万元 公顷 全市土地经济密度为 10710 元 公顷 不及全省平均水 平 23184 元 公顷 的一半 四 局部地区土地生态安全下降 土地利用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 更要注重社会效益和区域的生态效益 由于森林资源的乱砍滥伐 矿产资源的乱采 工业土地利用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 更要注重社会效益和区域的生态效益 由于森林资源的乱砍滥伐 矿产资源的乱采 工业 污染 土地不合理开发利用等原因 导致怀化市出现了因挖损 塌陷 压占等造成的土地破坏 出现了水土流失 土壤污染 污染 土地不合理开发利用等原因 导致怀化市出现了因挖损 塌陷 压占等造成的土地破坏 出现了水土流失 土壤污染 土壤酸化和贫瘠化 土地浪费等现象 土地生态链遭到损坏 土地质量有所退化 灾害损失较大 尤其山洪 泥石流和水土流土壤酸化和贫瘠化 土地浪费等现象 土地生态链遭到损坏 土地质量有所退化 灾害损失较大 尤其山洪 泥石流和水土流 失较为严重 根据最新的土壤侵蚀卫星遥感普查资料 全市共有水土流失面积失较为严重 根据最新的土壤侵蚀卫星遥感普查资料 全市共有水土流失面积 5198 895198 89 平方公里 年土壤侵蚀总量达平方公里 年土壤侵蚀总量达 22082208 万万 吨 吨 第三节第三节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潜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潜力 根据潜力分析的结果 全市通过整理复垦开发可补充耕地 16302 49 公顷 其中 农用地整理 农村居民点整理 土地复 垦和土地开发分别可补充耕地 2317 36 公顷 4368 36 公顷 900 24 公顷 8716 52 公顷 分别占补充耕地总面积的 14 21 26 80 5 52 和 53 47 第四节第四节 存量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存量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 城镇村存量建设用地挖潜空间较大 2005 年全市有共闲置土地总面积 66 40 公顷 占存量土地的 19 21 有空闲土地 100 30 公顷 占存量土地的 29 02 有批而未供土地 178 90 公顷 占存量土地的 51 77 所占比例最大 全市共有各类低 效建设用地 705 54 公顷 2005 年全市农村居民点现状规模为 46562 81 公顷 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为 130 33 平方米 人 可整理潜力空间为 847 87 公顷 第四章第四章 土地利用战略土地利用战略 第一节第一节 土地利用战略背景土地利用战略背景 一 国家西部大开发与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 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 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 缩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距 是我国现代化战略的重要组成分 是国家高瞻远瞩 总揽全局 面向新世纪做出的重大决策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怀化市位于湖南省西部 是我国中西部的过渡地带 东西经济交往的重要通道和咽喉要塞 怀化市应抓住西部资源及各种 生产要素向东中部流动的机遇 进一步改造提升交通设施 进一步加大商贸物流业的投入 努力将其建成为湘鄂渝黔桂五省结 合部的商贸物流中心 同时 充分利用东中部地区技术 资金 人才提升医药工业 延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 做大做强电力 工业 林产工业 产业和经济的加快发展对土地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其提供更多的承载空间 提供更多的资源要素 二 湖南湘西地区开发战略的启动 2004 年 6 月湖南湘西地区开发战略正式启动 经过近几年的开发建设 湘西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 城镇体系发展 产业 结构调整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正在成为湖南省 十一五 和更长远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增长点 怀化市是湖南湘西地区的核心增长极 湘西地区的整体崛起有赖于怀化的率先崛起 而怀化的率先崛起又有赖于自身的产 业转型与城乡转型 有赖于农业产业化 新型工业化及城镇化的有序推进与协调发展 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必须在用 地规模 用地结构和用地布局等方面做好准备 三 国家大西南交通枢纽的建设 怀化市位于湖南省西南部 湘 鄂 渝 黔 桂五省结合部 国家重要铁路动脉湘黔铁路 枝柳和渝怀铁路呈 大 字相 交 国道 320 和 209 呈 十 字交会 还有包茂高速和上昆高速公路 号称二战 远东第一大机场 的芷江机场也进行了扩建 并于 2005 年复航 加上沅水及其主要支流从市域内流过 怀化正成为我国大西南地区拥有 水 陆 空 等多种交通方式的 立体交通枢纽 大西南交通枢纽的建设不仅将带动交通用地的增长 同时会加快怀化区域经济发展速度 因此 新一轮土地利 用总体规划必须为未来 15 年大西南交通枢纽建设及其所带动的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用地保证 四 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 全面建设 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 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 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涉及到村庄建设 产业布局 基础设施建设 环境治理等多个方面 农村居民点用地 农村道路用地 各类农 业用地的规模与布局必将因此而发生深刻的变化 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 要积极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 对 田 水 路 林 村进行综合治理 在城镇规划区内实行拆旧建新 以旧换新 基础设施建设要注意保护好耕地 各项建设都 要注意土地生态环境建设 以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 五 湖南省 一化三基 战略的实施 2006 年 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根据加快富民强省的要求 提出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带动战略 提升和发展 三化 战略 并强调坚持基础先行 发挥基础设施的支撑作用 基础产业的带动作用 基础工作的保障作用 新型工业化成为加快富民强省 的第一推动力 在新型工业化战略的指导下 经济的快速发展 需要科学的用地保障 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工业化模式的 推进 需要有效的土地利用模式与机制的调控 三基 的建设要求土地利用供给重点向基础设施 基础产业建设倾斜 因此 在湖南省 一化三基 发展战略的统领下 怀化市应积极探讨集约化的用地模式 创建高效化的用地保障机制 为科学发展电 力工业 林产工业 医药工业 食品工业和化学工业等基础性产业 积极参与省域甚至更大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共享与共建工程 做好用地上的准备 六 追赶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与全国生态示范市的建设 2004 年省委省政府实施湘西地区开发战略 怀化被确定为湘西地区开发的核心增长极 2006 年 沅陵 麻阳 芷江 新 晃 会同 靖州 通道 7 县被确定为比照西部开发的地区 这给怀化的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近年来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量 和地区生产总值迅速增加 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来势喜人 在此背景下 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 怀化要抢抓历史机遇 大力发展追赶型经济 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同时 要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大力发展绿色产品和生态产业 加快建设 循环型经济和资源节约型社会 不断提升和壮大怀化的生态优势 努力实现 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 的良性循环 建设全 国生态示范市 生态示范市建设对市域生态用地的结构和布局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七 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 现代商贸物流中心与生态宜居城市的城市发展定位 经过 30 多年的发展 怀化由一个 3000 多人口的农村集镇 发展成为拥有 37 万人口的中等城市 从一个被称为 火车拖 来的城市 发展成为拥有高速公路 电气化铁路和航空港的立体交通枢纽城市 随着怀化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定位也由 20 世纪 80 年代的 怀化政治 经济 文化中心和轻工 农产品加工中心 发展到 20 世纪 90 年代 国家的铁路交通枢纽和湘 鄂 渝 黔 桂五省边界地区物质集散地 进入 十一五 后 怀化市经济建设进入了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 市委市政府按 照省委的要求 审时度势 提出将怀化建设成为大西南现代商贸物流中心与生态宜居城市 建设成为湘 鄂 渝 黔 桂五省 结合部的中心城市 这一新的城市发展定位必将对全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产生深远影响 第二节第二节 土地利用战略重点土地利用战略重点 一 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 统筹安排农用地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 促进耕地保护从单纯的数量保护向数量 质量 和生态全面管护的转变 大力推进土地整理 加大土地复垦力度 确保补充耕地质量 统筹安排各类农用地规模 合理调整农 用地结构与布局 二 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推进节约集约用地 以需求引导和供给调节合理确定建设用地总规模 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 合理安排基础设施建设用地 加强建设用地空 间管制 严格划定城乡扩展边界 控制建设用地无序扩张 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 促进形成城乡协调的用地新格局 加大存量建设用地供应 合理利用未利用地和非耕地 积极拓展建设用地新空间 三 统筹区域土地利用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按照区域发展战略的要求 正确处理地区之间的土地利用关系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突破行政区划界限 划分土地利用功 能区 制定土地利用分区调控政策和优化开发措施 促进资源要素向 一核一圈四轴 地区集聚 不断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 局 四 统筹城乡土地利用 实行城乡用地挂钩 优化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与布局 加强中心城区 重点城镇 重点集镇的建设 按照功能完善 以大带小的原则 促进大中 小城镇的协调发展 形成网络化的城镇群 有序推进农村居民点的整理 实现城镇建设用地扩张与农村居民点缩减相挂钩 促 进城乡居民点网络体系的协调与完善 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建设 保障交通 能源 水利等重点项目用地 确保各项基础设施用 地的高效优质供应 五 统筹行业用地规划 合理整合园区用地 适应经济结构转型 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统筹行业用地规划 综合平衡各业用地需求 合理引导产业用地开发时序 优 先保障商贸物流 林产 医药 农产品加工 生态旅游等重点行业用地 合理引导产业用地空间布局 加强对各开发园区的整 合 引导工厂企业逐步向开发园区集中 六 保护土地生态环境 促进土地生态安全 按照保护优先 兼顾治理的要求 协调土地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从环境功能区域协调性原 则出发 实现土地生态环境质量分区管制 划定生态敏感区 并制定分区管制规则 对土地开发利用行为进行环境约束 巩固 退耕还林成果 加强矿区综合治理 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 优先布局生态网络屏障用地 不断改善土地生态环境 促进土地生 态安全 提升市域人居环境质量 第第三节三节 土地利用战略目标土地利用战略目标 基于怀化市的区域功能 城市功能 产业功能定位 怀化市土地利用战略目标定位为 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并重 以保护 耕地和基本农田为重点 以节约和集约用地为核心 以促进发展 优化生态及建设大西南现代商贸物流中心与生态宜居城市为 优先目标 统筹区域和城乡土地利用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优化土地利用布局 构建结构合理 紧凑高效 功能完备 环境友 好的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新模式 为区域粮食安全 生态安全及全市经济崛起提供用地保障 第四节第四节 土地利用战略模式土地利用战略模式 一 环境友好型用地模式 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主要是针对怀化市相对脆弱的生态环境系统以及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 耕地保护之间的突出矛 盾而提出的用地模式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坚持保护优先 开发有序 继续推进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态工程 加强维护和治理自 然保护区及生态功能区 积极探索 粮 菜 牧 林 果 粮 林 药 牧 等土地利用模式 与此同时 充分利用 绿色空间阻止城市的无序蔓延 利用生态建设促进被损土地和退化土地的治理 二 集约型用地模式 集约型土地利用模式主要是针对土地粗放利用和用地供求紧张问题而提出的土地利用方式 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 挖掘土地利用潜力和发挥土地功能价值 集约型土地利用模式的推行主要依靠盘活存量土地 有效整合土地资源空间配置以及 充分利用纵向空间等 重点从集中用地和标准控制两个方面加以引导和实施 三 分区管制型用地模式 分区管制型用地模式主要是针对不同地类有不同的用地方式 不同区域有不同的用地方向以及怀化市内部土地利用条件的 地域差异性而提出的土地利用管制模式 该模式旨在因地制宜地利用土地资源 统筹区域发展与土地利用 使耕地 森林 湿 地 水资源 自然保护区 生态保护区 生态敏感区等得到有效保护 非农业建设用地得到合理控制和优化 土地利用效率得 到有效提高 第五章第五章 土地利用主要目标土地利用主要目标 第一节第一节 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目标 按照发展现代农业 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要求 严格农用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 不断提高耕地质量 到 2010 年 全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 00 公顷 到 2020 年不低于 00 公顷 规划期 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稳定保持在 00 公顷以上 第二节第二节 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目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目标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切实推进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控制建设用地增量 盘活建设用地存量 建设用地由 外延式增长向内涵挖潜转变 2006 2010 年 建设用地总规模不突破 85097 69 公顷 其中城镇建设用地 15154 91 公顷 农 村居民点用地 45851 00 公顷 交通水利用地 19027 33 公顷 比 2005 年净增 3644 00 公顷 建设占用耕地面积控制在 1895 00 公顷以内 2011 2020 年 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 91467 00 公顷以内 其中城镇建设用地 22840 21 公顷 农村居民 点用地 41872 00 公顷 交通水利用地 21965 99 公顷 建设用地增量不超过 6369 64 公顷 建设占用耕地面积控制在 5208 25 公顷以内 第三节第三节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目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目标 全面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 规划期间 宜耕土地后备资源得到适度开发 重点开展土地整理复垦 2006 2010 年通过 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为 2914 61 公顷 其中通过农村居民点整理 补充耕地 284 75 公顷 通过废弃地复垦 补充耕地 172 22 公顷 通过农地整理补充耕地 1464 47 公顷 通过未利用地开发补充 993 17 公顷 2011 2020 年通过整理复垦开发补 充耕地 3037 49 公顷 其中通过农村居民点整理 补充耕地 54 40 公顷 通过废弃地复垦 补充耕地 307 97 公顷 通过农地 整理补充耕地 1664 93 公顷 通过未利用地开发补充 1010 19 公顷 规划期内 共补充耕地 5952 10 公顷 第四节第四节 土地生态保护目标土地生态保护目标 加强土地生态保护 加大生态公益林建设和自然保护区 风景名胜区 湿地资源的保护力度 加快国土整治和区域生态廊 道建设 规划至 2020 年 森林覆盖率将达到 70 以上 水土流失重点治理面积 18 77 万公顷 矿山重点治理区 29 个 基本完 成 15 25 度坡耕地治理任务 规划自然保护区 14 个 森林公园 7 个 风景名胜区 9 个 国家 省 市三级生态公益林面积共 计 50 77 万公顷 三项公益林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 18 42 第五节第五节 土地利用效率目标土地利用效率目标 规划至规划至 20102010 年 人均城镇工矿用地规模为年 人均城镇工矿用地规模为 9494 平方米平方米 人 土地经济密度为人 土地经济密度为 18875 5018875 50 元元 公顷 土地利用率达公顷 土地利用率达 96 16 96 16 至 至 20202020 年 人均城镇工矿用地规模控制在年 人均城镇工矿用地规模控制在 8888 平方米平方米 人 土地经济密度为人 土地经济密度为 53595 9453595 94 元元 公顷 土地利用率达到公顷 土地利用率达到 97 46 97 46 第第 六章六章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第一节第一节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向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向 规划期间耕地和其他农用地的面积及比例都有一定程度的减少 必须大力发展高产 优质 高效 生态农业 全面提高土 地质量和综合生产能力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稳步提高耕地质量 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园地 林地和牧草地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 为农业的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平台 应着力提高园地 林地和牧草地的质量 和生产能力 坚持用养结合 有效保护 防止土地退化 城镇建设用地的面积及比例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应当充分利用土地这一载体 以提高城市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为核心 做 大做强城市 突出打造产业集群 努力延长产业链 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 要按照 产业集中 人口集聚 土地集约 的原则 重点建设市域中心城区 积极发展各县 市 中心城镇 交通水利用地的面积及比例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应以综合交通建设为重点 进一步加快航空 铁路 公路 现代物流建设 步伐 构筑沟通东西部地区的现代交通枢纽 水利设施用地主要用于水库 防洪除涝工程 城乡饮用水工程和节水改造工程 提升水利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 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面积及比例有所下降 这是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必然趋势 要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度 统一 规划 统一布局 着力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 鼓励农村整合联合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并加大 农村居民点的土地整理复垦力度 未利用地的面积及比例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要加强未利用地开发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严禁在生态脆弱地区进行未利用 地开发 积极保护自然保留地 第二节第二节 土地利用总体结构调整土地利用总体结构调整 建立紧凑型 规模化发展的土地利用结构 形成 人口向城镇 中心村集中 工业向园区集中 的土地利用方式 按照节 约和集约利用地的要求 保障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所需要的建设用地 特别是重点交通项目等大型基础设施用地 通过经济发展 使得用地结构趋于合理 城市用地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明显提高 规划到 2010 年农用地 02 公顷 建设用地 85097 69 公顷 未利用地 23 公顷 三大地类比例结构由 2005 年的 92 30 2 96 4 74 调整到 2010 年的 93 07 3 09 3 84 规划到 2020 年农用地 49 公顷 建设用地 91467 00 公顷 未利用地 69992 45 公顷 三大地类比例结构由 2010 年的 93 07 3 09 3 84 调整到 2020 年的 94 14 3 32 2 54 第三节第三节 农用地结构调整农用地结构调整 2005 年全市各类农用地 29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 92 30 至 2010 年 全市各类农用地 02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93 07 比 2005 年增加 21128 73 公顷 至 2020 年全市各类农用地 49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94 14 比 2005 年增加 50672 20 公顷 一 耕地 2005 年 全市耕地面积 27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 12 34 至 2010 年 全市耕地面积 27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 12 30 比 2005 年净减少 960 00 公顷 至 2020 年 全市耕地面积 27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 12 25 比 2005 年净减少 2342 00 公顷 二 园地 2005 年 全市园地面积 60297 64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 2 19 至 2010 年 全市园地面积 64577 00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 2 34 比 2005 年增加 4279 36 公顷 至 2020 年 全市园地面积 64642 00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 2 35 比 2005 年增加 4344 36 公顷 三 林地 2005 年 全市林地面积 88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 73 06 至 2010 年 全市林地面积 88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 73 77 比 2005 年增加 19512 00 公顷 至 2020 年 全市林地面积 00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 74 94 比 2005 年增加 51725 12 公顷 四 牧草地 2005 年 全市牧草地面积 2216 95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 0 08 至 2010 年 全市牧草地面积 2350 00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 0 09 比 2005 年增加 133 05 公顷 至 2020 年 全市牧草地面积 2316 00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 0 08 比 2005 年增加 99 05 公顷 五 其它农用地 2005 年 全市其它农用地面积 55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 4 64 至 2010 年 全市其它农用地面积 87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 4 57 比 2005 年减少 1835 68 公顷 至 2020 年 全市其它农用地面积 22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 4 53 比 2005 年减少 3154 33 公顷 第四节第四节 建设用地结构调整建设用地结构调整 2005 年 全市建设用地 81453 69 公顷 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 2 96 至 2010 年 全市各类建设用地 85097 69 公顷 占 土地总面积 3 09 比 2005 年增加 3644 00 公顷 至 2020 年 全市各类建设用地 91467 00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 3 32 比 2005 年增加 10013 31 公顷 一 城乡建设用地 2005 年 全市城乡建设用地 60908 91 公顷 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 2 21 到 2010 年 全市城乡建设用地 63404 14 公顷 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 2 30 较 2005 年增加 2495 23 公顷 2020 年全市城乡建设用地 66754 00 公顷 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 2 42 较 2005 年增加 5845 09 公顷 一 城市用地 2005 年 全市城市用地 3600 97 公顷 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 0 13 至 2010 年 全市城市用地面积 5630 20 公顷 占土 地总面积 0 20 比 2005 年增加 2029 23 公顷 至 2020 年 全市城市用地面积 7844 32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 0 28 比 2005 年增加 4243 35 公顷 二 建制镇用地 2005 年 全市建制镇用地 6593 47 公顷 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 0 24 至 2010 年 全市建制镇用地面积 9524 71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 0 35 比 2005 年增加 2931 24 公顷 至 2020 年 全市建制镇用地面积 14995 89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 0 54 比 2005 年增加 8402 42 公顷 三 农村居民点用地 2005 年 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 46562 81 公顷 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 1 69 至 2010 年 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 45851 00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 1 66 比 2005 年减少 711 81 公顷 至 2020 年 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 41872 00 公顷 占 土地总面积 1 52 比 2005 年减少 4690 81 公顷 四 独立建设与采矿用地 2005 年 全市独立建设与采矿用地 4151 66 公顷 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 0 15 至 2010 年 全市独立建设与采矿用地面 积 2398 23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0 09 比 2005 年减少 1753 43 公顷 至 2020 年 全市独立建设用地面积 2041 79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0 07 比 2005 年减少 2109 87 公顷 二 交通水利用地 2005 年 全市交通水利用地 17904 80 公顷 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 0 65 至 2010 年 全市交通水利建设用地面积 19027 33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0 69 比 2005 年增加 1122 53 公顷 至 2020 年 全市交通水利建设用地面积 21965 99 公 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0 80 比 2005 年增加 4061 19 公顷 一 交通运输用地 2005 年 全市交通运输用地 11838 94 公顷 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 0 43 到 2010 年 全市交通运输用地 12718 06 公顷 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 0 46 较 2005 年增加 879 12 公顷 到 2020 年 全市交通运输用地 14794 06 公顷 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 0 54 较 2005 年增加 2955 12 公顷 二 水利设施用地 2005 年 全市水利设施用地 6065 86 公顷 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 0 22 到 2010 年 全市水利设施用地 6309 27 公顷 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 0 23 较 2005 年增加 243 41 公顷 到 2020 年 全市水利设施用地 7171 93 公顷 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 0 26 较 2005 年增加 1106 07 公顷 三 其他建设用地 2005 年 全市其他建设用地 2639 98 公顷 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 0 10 到 2010 年 全市其他建设用地 2666 22 公顷 较 2005 年增加 26 24 公顷 到 2020 年 全市其他建设用地 2747 01 公顷 较 2005 年增加 107 03 公顷 第五节第五节 未利用地结构调整未利用地结构调整 2005 年 全市未利用地 96 公顷 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 4 74 至 2010 年 全市未利用地面积 23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3 84 比 2005 年减少 24772 73 公顷 至 2020 年 全市未利用地面积 69992 45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2 54 比 2005 年减 少 60685 51 公顷 第七章第七章 土地利用布局优化与分区调控土地利用布局优化与分区调控 第一节第一节 农用地布局优化农用地布局优化 一 优化耕地与基本农田空间布局 怀化市优质耕地基本分布于中部地区 且多呈平行线状 分布在河流两岸的相对平坦地带 应沿沅水干 支流布局耕地和 基本农田集中保护区 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 交通规划 村镇规划等工作 落实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指标 提高耕地农业生产 水平 同时注重耕地的生态景观功能 沿交通干线两侧建设农田与林地交替式的绿色走廊 用耕地和基本农田代替道路两侧连 绵的宽林带 构成村落与城镇相嵌的特色田园景观 形成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廊道 二 引导名优果园 茶园基地建设布局 全市园地主要布局在洪江市 溆浦县以及芷江 辰溪 麻阳县 围绕中心城区形成生态绿地环 利用怀化的气候和种植资 源发展园区生态农业 以种植优质无公害水果为主 重点发展优质果园和茶园 建设优势果产品基地和茶园 促进品种结构调 整和产品质量提高 重点建设名果基地 名茶基地 如冰糖橙 无核大红甜橙 溆浦枣子 沅陵茶叶 木桐杨梅 辰州香柚基 地等 三 建设北部及南部山地特色林业区 基于怀化市的山区特色与地形分异规律 构建 节水 生态 的山区特色林地保护体系 从怀化林木 中药材占有重要地 位的山区农业经济出发 在市域北部及南部山区形成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并重的特色林业区 加强对林木 中药材等特色农用 地的保护 防治水土流失 同时充分利用与发挥现有水资源与水利设施的作用 结合生态环境建设 增强山区农业节水抗旱综 合能力 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第二节第二节 建设用地布局优化建设用地布局优化 一 构建 一核两轴五级中心 的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优先保障重点城镇 重点轴带的建设用地需求 根据市域城镇体系发展的特点 积极促进怀化市中心城区与芷江县城 中方县城的 一体两翼 组合城市发展 形成怀化 市的经济增长极 带动整个怀化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结合市域产业空间布局 构建 一核两轴 的市域城镇体系空间 结构 优先保障重点城镇 重点轴带的建设用地需求 一核 是指以怀化城区为中心 以鹤中洪芷组合城市为核心 两轴 即沿 228 省道 209 国道 连接沅陵 辰溪 怀化市区 中方 洪江 会同 靖州 通道的纵向发展轴 以及沿 湘黔铁路 308 省道 上瑞高速 连接新晃 芷江 怀化市区 溆浦的横向发展轴 五级中心 一级城市 中心城市 怀化中心城区 二级城市 次中心城市 洪江黔城镇 靖州渠阳镇 沅陵沅陵镇 溆浦卢峰镇 共 4 个 三级城镇 县城 辰阳镇 新晃镇 芷江镇 中方镇 雄溪镇 林城镇 双江镇 高村镇 共 8 个 四级城镇 市域重点城镇 安江镇 五强溪镇 孝坪镇 低庄镇 大江口镇 火马冲镇 锦和镇 托口镇 县溪镇 共 9 个 五级城镇 一般城镇 七甲平镇 借母溪镇 明溪口镇 二酉镇 清浪镇 马底驿镇 凉水井镇 麻溪铺镇 田湾镇 祖市殿镇 善溪江镇 双井镇 休溪镇 潭湾镇 安坪镇 兰里镇 岗东镇 水东镇 尧市镇 花桥镇 聂家镇 泸阳镇 黄 溪口镇 铜湾镇 江北镇 两丫坪镇 龙潭镇 黄茅源镇 雪峰镇 牌楼镇 双溪镇 江市镇 沅河镇 碧涌镇 肖家镇 堡 子镇 坪村镇 连山镇 广坪镇 甘棠镇 坳上镇 平茶镇 溪口镇 临口镇 播阳镇 牙屯堡镇 陇城镇 共 47 个 二 按照 集中布局 集约用地 集聚产业 的要求 形成 一区 一园 十一基地 的工业用地空间布局 一区 是指湖南省怀化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重点发展制药 食品 饲料 化工 房地产等行业 以商贸物流为核心 加 快引进和培育规模型 科技型 税源型 生态型的项目与之相配套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完善相关产业链 一园 是指湖 南怀化工业园区 重点发展竹木 造纸及纸制品业 农副品加工 医药 电力等行业 十一基地 是指 每个县城重点发展 好一个工业基地 其规模纳入到县城规模 布局设置在县城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和城市河流的下游靠近城区的区域 三 按照 小集中 大分散 的原则 合理布局农村居民点集中布局地 促进农村居民点合理集聚 遵循怀化市的地形地貌特点 按照 小集中 大分散 的基本原则 加大乡镇撤并力度 主要通过大镇 中心镇合并一批 规模过小的乡镇 合理引导农村居民点用地向相对集中模式发展 促进资源共享 生产要素集聚和政府职能转变 推进城市化 进程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对沅陵及南部三县山区滑坡灾害危险区与金海村至四谷园里岩溶地面塌陷灾害危险区 有序组织撤 迁 避免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在自然灾害高发区段 充分发挥中心城镇的辐射功能 依托重点村镇 以主要交通干线为发展轴 形成由集镇 中心村 基层村组成的山区特色村庄布局体系 四 交通设施用地布局优化 加快市域高速和对外快速通道建设 形成 一纵三横 高速公路骨架 一纵 包茂高速 三横 邵怀 怀新 高速 娄怀高速和常吉高速 抓紧改扩建 209 319 国道和 224 223 228 308 222 221 省道 促进各县市区主要城镇和风 景区的联系 与高速公路网一起构成 三纵四横 的公路主骨架 形成以市区为中心的 放射状 县际交通网络 重点保证沪 昆高速铁路项目建设用地 继续完善芷江机场扩建重点项目的配套设施 拟建设成为 4C 级机场 大力整治沅水干流航道 加 强舞水 辰水等支流的航道建设 改造提升沅陵五强溪货运码头和黔城码头的运输能力 五 风景旅游用地布局优化 依托怀化市丰富的多民族文化和优良的生态旅游资源 倾力打造独有人文和生态品牌 形成北部历史文化风景旅游区 中 部抗战文化红色旅游区 南部少数民族风情休闲度假旅游区的空间结构 重点保障三个风景旅游区用地需求 历史文化风景旅游区 包括新寨题记石刻 虎溪书院 窑头古城遗址 凤凰寺碣滩茶乡 借母溪自然保护区 五强溪 凤凰山风景名胜区 辰溪雁子洞风景名胜区等以历史人文为主题的旅游区 抗战文化红色旅游区 着力以芷江抗战纪念红色旅游为特色 打造和平文化旅游品牌 结合周边的洪江民俗风情古城古村 钟坡风景名胜区 三道坑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旅游资源 发展中部抗战文化红色旅游区 少数民族风情休闲度假旅游区 以恭城书院 白衣观 横岭鼓楼 普济桥 芋头侗寨 皇都侗文化村 万佛山侗寨风景 名胜区等侗文化旅游景点为主 依托排牙山森林公园 鹰嘴界自然保护区等自然风光发展少数民族风情休闲度假旅游区 第三节第三节 生态用地布局优化生态用地布局优化 针对西北山区水土流失区 河湖沿线地带以及中部人工强干扰地段的生态敏感性与脆弱性 构建 点 廊 块 相结合 的生态空间格局 一 保护重要生态节点 加强对会同鹰嘴界自然保护区 通道万佛山自然保护区 洪江雪峰山自然保护区 通道龙底自然保护区 沅陵借母溪自然 保护区 中方康龙自然保护区 靖州排牙山森林公园 鹤城钟坡风景名胜区 辰溪燕子洞风景区 五强溪 凤凰山风景名胜区 万佛山风景名胜区 鹤城黄岩风景区等的保护 注意沅陵县五强溪水库 溆浦县杉木塘水库 辰溪县长田湾水库 鹤城区竹木 坪水库 中方县五垄溪水库等大中型水库周边生态环境的维护 为生态网络的构建提供节点功能 二 构建 两水 七带 生态廊道 在沅江 溆水沿岸建立河道防护带 在湘黔铁路 枝柳铁路 常吉高速 邵怀高速 G319 S228 G320 等交通干道沿线 设立绿色隔离带 形成生态廊道 提高市域整体生态景观的连通性 缓和人为干扰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三 形成 三区 十一片 生态斑块 适当减少沅陵 辰溪 溆浦等水土流失较严重地区的坡耕地 加大沅辰溆采矿区治理和植被的修复力度 加强南部三县生 态的预防保护 注重中部建设项目密集区的监督管理 形成完整的北部山区恢复生态斑块 南部山区保护生态斑块和中部地区 管理生态班块 积极建设分布在溆浦 沅陵 辰溪 中方 芷江等县的十一片重点基本农田集中区 构筑市域 三区 十一片 的生态格局 第四节第四节 土地利用综合分区与差异化引导土地利用综合分区与差异化引导 按照资源 要素 市场 产业和自然生态的一致性 将全市土地划分为城市核心发展区 城镇重点拓展区 丘陵生态经济 区 粮油林果产业区和特色生态旅游区五个土地利用分区 一 城市核心发展区 本区位于鹤城区中部 市中心城区核心拓展范围 交通区位优越 土地开发适宜性强 土地总面积 7747 公顷 占全市土 地总面积的 0 28 核心发展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与原动力 是区域经济的增长极 应强化城市辐射功能 做大做强中心 城区 优先保障该区域先进制造业 新材料与能源 商贸物流等产业用地以及交通设施用地 充分发挥其增长极效应 带动整 个区域的发展 二 城镇重点拓展区 该区域是怀化市在规划期间大力推进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环保物流月度费用结算及环保指标协议
- 砖厂经营权承包与节能减排技术服务合同
- 文化传媒企业编辑劳动合同范本:文化传播与职业成长
- 新一代信息技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委托管理合同
- 商业租赁合同主体变更及租金调整及违约责任协议
- 山水意境画课件
- 全球采购技术面试题及答案
- 吉利技术员面试题及答案
- 辅警理论知识培训会课件
- 辅警安全防护培训课件
-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 掌握敏锐观察和细节把控的沟通技巧
- 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4年中国融通旅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民谣酒馆创业计划书
- 电工安全常识课件
- 温度计的前世今生
- 2021年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中级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真题及答案
- 新产品可行性评估表
-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成长手册三年级上册第2课《传统游戏》教案
- 公众责任险典型公估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