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理综生物试题_第1页
必修2理综生物试题_第2页
必修2理综生物试题_第3页
必修2理综生物试题_第4页
必修2理综生物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例析寄生与捕食例析寄生与捕食 雌蚊叮咬人时 吸食人血 雌蚊与人的关系是寄生还是捕食呢 要得到这个问雌蚊叮咬人时 吸食人血 雌蚊与人的关系是寄生还是捕食呢 要得到这个问 题的答案 必须先明确寄生与捕食的区别 题的答案 必须先明确寄生与捕食的区别 人教社人教社 生物生物 必修教材中是这样解释寄生和捕食的 寄生 一种生活寄必修教材中是这样解释寄生和捕食的 寄生 一种生活寄 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 从那里的获取营养物质来维持生活 这种现象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 从那里的获取营养物质来维持生活 这种现象 叫做寄生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单从这个解释 要判断叫做寄生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单从这个解释 要判断 雌蚊与人的关系是寄生还是捕食 是很难确定的 笔者认为 要判断这个种间雌蚊与人的关系是寄生还是捕食 是很难确定的 笔者认为 要判断这个种间 关系是寄生还是捕食 可依据以下寄生和捕食的三点区别来进行 关系是寄生还是捕食 可依据以下寄生和捕食的三点区别来进行 寄寄 生生 1 1 一种生物往往终生或一生的某个阶段在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生活 一种生物往往终生或一生的某个阶段在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生活 2 2 一种生物往往从另一种生物上获取养料 汁液 一种生物往往从另一种生物上获取养料 汁液 3 3 一种生物往往不会使另一种生物致死 一种生物往往不会使另一种生物致死 捕捕 食食 1 1 一种生物只有较短时间暂时在另一种生物的体表停留 一种生物只有较短时间暂时在另一种生物的体表停留 2 2 一种生物往往获取另一种生物的整体或部分器官 一种生物往往获取另一种生物的整体或部分器官 3 3 一种生物往往使另一种生物致死 一种生物往往使另一种生物致死 以上三点判断依据 主要以第以上三点判断依据 主要以第 1 1 点为主 但每一点都不是唯一的判断依据 应点为主 但每一点都不是唯一的判断依据 应 该综合起来看 该综合起来看 那么 雌蚊与人的关系具有捕食那么 雌蚊与人的关系具有捕食 1 1 寄生 寄生 2 2 和寄生和寄生 3 3 的特点 不具寄生的特点 不具寄生 1 1 的特的特 点 判断时应以第点 判断时应以第 1 1 点为主要依据进行判断 所以为捕食 点为主要依据进行判断 所以为捕食 蚂蟥吸食人血 具有捕食蚂蟥吸食人血 具有捕食 1 1 寄生 寄生 2 2 和寄生和寄生 3 3 特点 不具寄生特点 不具寄生 1 1 的特点 应以的特点 应以 第一点为主要依据进行判断 应为捕食 第一点为主要依据进行判断 应为捕食 雌蚊叮咬植物 具有捕食雌蚊叮咬植物 具有捕食 1 1 寄生 寄生 2 2 和寄生和寄生 3 3 特点 不具寄生特点 不具寄生 1 1 的特点 应以的特点 应以 第一点为主要依据进行判断 应为捕食 第一点为主要依据进行判断 应为捕食 蚜虫与植物 蚜虫以蚜虫与植物 蚜虫以 植物的虱子植物的虱子 闻名 聚集在某些植物的茎上生活 并以吸闻名 聚集在某些植物的茎上生活 并以吸 取植物汁液为食 它们将口器插入植物 然后就一直呆在植物上 如果能一直取植物汁液为食 它们将口器插入植物 然后就一直呆在植物上 如果能一直 不被打扰 它们将整个一生都呆在它们出生的那个地方 但是对大多数蚜虫来不被打扰 它们将整个一生都呆在它们出生的那个地方 但是对大多数蚜虫来 说 不被打扰的生活是不可能的 它们是许多捕食者和拟寄生生物喜爱的食物 说 不被打扰的生活是不可能的 它们是许多捕食者和拟寄生生物喜爱的食物 蚜虫与植物的关系具有寄生蚜虫与植物的关系具有寄生 1 1 寄生 寄生 2 2 和寄生和寄生 3 3 等特点 因此为寄生 等特点 因此为寄生 以上为原文 以上为原文 噬菌体和大肠杆菌为什么是寄生的关系 噬菌体和大肠杆菌为什么是寄生的关系 必修 2 理综生物题 1 下列叙述与生物学史实相符的是 A 孟德尔用山柳菊为实验材料 验证了基因的分离及自由组合规律 B 恩格尔曼利用水绵和好氧细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C 富兰克林和威尔金斯对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D 赫尔希和蔡斯用 35S 和32P 分别标记 T 噬菌体的蛋白质和 DNA 证明了 DNA 的半 保留复制 2 分别用 珠蛋白基因 卵清蛋白基因和丙酮酸激酶 与细胞呼吸相关的酶 基因 的片段为探针 与鸡的成红细胞 输卵管细胞和胰岛细胞中提取的总 RNA 进行分子杂交 结果见下表 注 表示阳性 表示阴性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探针 细胞总 RNA 珠蛋白基因卵清蛋白基因丙酮酸激酶基因 成红细胞 输卵管细胞 胰岛细胞 A 在成红细胞中 珠蛋白基因处于活动状态 卵清蛋白基因处于关闭状态 B 输卵管细胞的基因组 DNA 中存在卵清蛋白基因 缺少 珠蛋白基因 C 丙酮酸激酶基因的表达产物对维持鸡细胞的基本生命活动很重要 D 上述不同类型细胞的生理功能差异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有关 3 9分 有一果蝇品系 其一种突变体的X染色体上存在ClB区段用 XClB表示 B基因 表现显性棒眼性状 l基因的纯合子在胚胎期死亡 XClBXClB与XClBY不能存活 ClB存在 时 X染色体间非姐妹染色单体不发生交换 正常果蝇X染色体无ClB区段用 X 表示 果 蝇的长翅 Vg 对残翅 vg 为显性 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图1是果蝇杂交实验示意图 图中F1长翅与残翅个体的比例为 棒眼 与正常眼的比例为 如果用正常眼长翅的雌 果蝇与F1正常眼残翅的雄果蝇杂交 预期产生正常眼残 翅果蝇的概率是 用F1棒眼长翅的雌果蝇与正 常眼长翅的雄果蝇杂交 预期产生棒眼残翅果蝇的概率 是 2 图 2 是研究 X 射线对正常眼果蝇 X 染色体诱变示意图 为了鉴定 X 染色体上正 常眼基因是否发生隐性突变 需用正常眼雄果蝇与 F1中 果蝇杂交 X 染色体的诱 变类型能在其杂交后代 果蝇中直接显现出来 且能计算出隐性突变频率 合 理的解释是杂交后代中雄果蝇 X 染色体来源于亲代雌果蝇 且 X 染色体间未发生 T 染色体无对应的等位基因 如果用正常眼雄果蝇与 F1中 果蝇杂交 不能准 确计算出隐性突变频率 合理的解释是 染色体间可能发生了交换 答案 9 分 1 3 1 1 2 1 3 1 27 2 棒眼雌性 雄性 交换 正常眼雌性 X 3 2 2 通过激素的调节 12 14 14 1 蛋白质 或糖蛋白 2 垂体 细胞 促甲状腺激素 负 反馈调节 3 促进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 加速葡萄糖的氧化分解 促进肌糖原的合成 写出任意两 项即可 4 胰岛素不能和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 或受体发生改变 15 1 弥散到体液中 随血液流到全身高 腺 垂体 2 神经内分泌细胞相互拮抗细胞内受体 16 1 核糖体 GnRh 神经元 垂体 2 减少 通过反馈调节使 Kp 释放量增加 最终维持较高雌激素含量 3 不影响 随着日龄的增加 提高产蛋率的作用逐渐增强 4 神经 体液 17 1 细胞内 自由扩散 2 侵入人体后破坏激素平衡 引起发育及生殖功能的异常 抑制制性腺的活动 严重者会 导致性腺的萎缩 3 2 3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15 17 11 1 细胞外液渗透压 抗利尿激素减少 通透性 负反馈 2 突触小泡 特异性受体 肝糖原 胰岛素 12 1 胰岛素和生长激素对大鼠生长的影响 2 垂体和胰腺 单位体重注射量乘以体重 3 促进大鼠生长 及加强生长激素的促生长作用 大于 4 降低 胰岛素浓度升高和胰高血糖素浓度降低 促进了组织细胞加速对葡萄糖的摄取 利用和储存 抑制了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5 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 13 I 1 神经和体液 作用时间较长 2 产热和散热 渗透压 3 大脑皮层 II 1 样方法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弱光 乔木 2 碳元素 CO2 3 2 4 免疫调节 19 21 11 吞噬细胞 抗原决定簇 淋巴因子 接种疫苗后 人体内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 甲型 H1N1 流感病毒侵染机体时 很快会被 记忆细胞所识别 并发生二次免疫 很快将病毒清除掉 所以不易患病 1 种 动物细胞融合 12 1 药物 C 糖精 2 抑制 抑制 3 3 13 答案 1 常 若 IA在 X 染色体上 女孩应全部为 A 型血 若 IA在 Y 染色体上 女 孩应全部为 O 型血 2 胎儿红细胞表面 A 抗原 不一定 记忆细胞 母乳中含有 引起溶血症的 血型抗体 3 IAi 14 1 c1 和 c2 神经递质 感觉 S 区 运动性语言中枢 2 98 8 差异 再次免疫阳 性率为 100 绝大多数儿童血清抗体浓度远高于初次免疫 原因 初次免疫时产生的 记忆细胞再次接触脊灰病毒抗原时 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3 1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24 26 11 2 用蒸馏水稀释乙烯利溶液 配制成 4 种浓度 要求在 0 100 mg L 1 100 200 mg L 1 200 300 mg L 1三个区间各至少取一种浓度 3 取等量上述各浓度乙烯利溶液 用喷壶分别喷洒各组黄瓜幼苗一次 4 各组雌花数 或各组每株平均雌花数 实验结果预测 如配制的浓度为 0 50 150 250 mg L 1 折线图为 要求在 横坐标 上注明 上述 2 配制的浓度 12 1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双重性 最适生长素浓度产生最大 值 高于最适浓度时 有可能出现与低于最适浓度相同的弯曲生长 从而产生相同的 值 2 若 2小于 1 则该溶液的生长素浓度为 A 若 2大于 1 则该溶液的生长素浓度为 B 13 1 不是 抑制剂与运输 IAA 的载体结合 2 不是 3 IAA 氧化 降解 酶 有利 3 23 2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28 3028 30 12 I 原因 1 内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比外侧高 所以内侧细胞生长较快 原因 2 内外两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相同 但内外侧细胞对生长素敏感性不同 该浓度的 生长素更有利于内侧细胞的生长 II 1 改进方法 在某同学使用的两种浓度生长素类似物的基础上 分别在低于低浓度的范 围设置一组浓度梯度 高于高浓度的范围设置一组浓度梯度 以及两浓度之间设置一组浓 度梯度进行实验 从而找到促进枝条生根的适宜浓度 理论依据 生长素促进生根的浓度范围是一定的浓度过高或过低都不能促进生根 2 插 条蒸腾失水 湿度 13 1 B 或 D F 处 顶芽 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在 处 侧芽 抑制 生长 去除 顶芽 10 6 2 G 或 K C 向右 向光 弯曲 3 E A 向重力弯曲 G 或 K C 向上 背重力 弯曲 4 10 10 10 2 10 10 10 8 3 33 3 其他植物激素其他植物激素 31 3431 34 11 1 信息 2 气体 防止污染 茎芽尖端 3 促进 4 细胞长度 促进细胞伸长 和细胞分裂 5 3 6 3 18 60 协作 6 内源 IAA 12 1 促进生根 抑制生根 2 不能 4 3 抑制 X Y X Z Y与Z之间大 小关系不确定 13 1 分裂间 DNA 复制 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 生长旺盛 降低 3 抑制 B 点 赤霉素降低了细胞壁上 Ca2 的浓度 4 14 1 种群的种群的 36 3836 38 11 1 竞争 2 c a 3 降低 或快速降低 4 恢复力稳定性 或自我调节能力 低 5 400 12 1 生产者 2 出生率死亡率 3 随机取样 4 垂直结构水平结构 4 24 2 种群数量变化种群数量变化 40 4440 44 11 1 样方法 S0 2 遗传 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物种 3 C 新环境中缺少 天敌或其他限制因素 因此繁殖很快 抢占食物 空间等资源 4 20 0 12 I 1 随机取样 16 2 B 3 农药 分解者 或细菌 真菌等 无机物 II 1 出生率和死亡率 30 只 mL 2 D 和 E 水平 B 4 34 3 群落结构群落结构 46 4846 48 11 1 福寿螺的密度 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 消费者 捕食 3 大于 S 4 次生 狐尾草 5 抵抗力 12 1 某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研究 只要合理均给分 样方法 物种数迅速 增多 并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 S0 2 光 垂直 垂直结构 动植物的分层 不同层次上生物的种类和种群密度等 水平 结构 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群落物种组成和种群密度等 4 44 4 群落演替群落演替 50 5350 53 11 1 次生 土壤 2 草丛 常绿阔叶林 3 复杂 针叶林中植物的垂直结构更复杂 12 1 污染环境 杀伤天敌 和使藻类产生抗药性 2 藻类 挺水植物 消费者 3 种间关系的主要变化 挺水植物和藻类竞争 投放鱼类捕食藻类等 4 挺水植物在该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成为化学能 固定在光合作 用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3 1 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 从森林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 替 2 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 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 而从祼岩开 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 3 变快 未发生改变 5 15 1 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 56 5856 58 12 1 减少实验误差 增加实验的精确性 2 浮游动物 3 竞争 4 营养结构 食物 网或食物链 物质转化和能量流动 5 13 1 浮游植物 B 食物 氧气 或溶解氧 2 浮游植物 B 3 浮游动物 A 和鳙鱼 氧气 或溶解氧 分解者 14 1 第三 第四 第五 2 条件 3 行为 4 次生 5 6 或 7 5 25 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61 6361 63 11 1 A 2 升高 降低 3 生产者 生产者和分解者 4 能量流动 信息传递 物质循环 12 1 8 4 25 105 100000 2 蛇 猫头鹰 或蜘蛛 蟾蜍 或蜘蛛 食虫鸟 3 4 单向流动 逐级递 减 13 1 呼吸作用 有机物中 稳定的化学能 2 1 1 105 3 15 6 4 能量流动逐级递减以及维持各营养级较高的输出量 5 35 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66 6866 68 12 1 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 2 化能自养细菌 或硝化细菌等 有核膜包围的细胞核 3 c a 和 b 4 微生物的分解 13 1 B 2 3 C 和 D 3 A D F 4 种间关系 5 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 用 14 1 2 捕食 消费者 3 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 生物群落 无机环境 5 4 5 55 4 5 5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 1 1 70 7270 72 11 1 三或第四 竞争和捕食 2 垂直结构 3 先增加后减少 最终达到平衡 一定的 自我调节 负反馈 12 1 猫头鹰 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 2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 生态系统功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