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现代城市化特征及原因_第1页
我国近现代城市化特征及原因_第2页
我国近现代城市化特征及原因_第3页
我国近现代城市化特征及原因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建国以来城市化进程特征及原因 摘要 本文回顾了建国以来我国不同阶段城市化概况 从经济结构以及深层机制上对城市 政策的制定进行了新的剖析 关键词 城市化 城镇化 城市化进程 一 城市化简介 1 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 urbanization 又称为城镇化或都市化 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 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辞海 对此的解释是 指人口向 城市集中 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的过程 表现为城市数目增多 规模扩大 城市人口 占总人口比重提高 总的来说 城市化就是生产力进步所引起的人们的生产方式 生 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转变的过程 2 我国近代城市化概况 早在宋朝时期 我国就有了较为发达的商品经济 在宋代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虽然经历了元代外族入侵的重创 但至明朝已然出现了以私人手工作坊 手工工场为代表 的资本主义萌芽 进入近代以后 进入近代以后 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开始在中国出现 但受社会政治 经济 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我国的城市化也呈现出与其他国家和其他 民族截然不同的模式 首先是入侵带来的脱离自身独立发展的殖民地色彩 使得中国的城 市化不得不根植于半殖民半封建的特殊历史背景下 其次是商业化先于工业化导致城市工 业难以吸收过剩劳动力 城市对农业人口的吸引力有限 再次是自然灾害和传统 小农经 济 瓦解的天灾人祸夹击下农民被迫涌入城市谋生 带来消极的城市化效应 二 建国以来城市化进程 1949 年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 结束了百年以来政局动荡 战争不断的混乱局面 进入 了一个稳定发展的全新时期 但纵观建国六十年来的城市化进程 其过程也非一帆风顺 这一时期我国的城市化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1949 1957 年 城市人口迅速增长时期 1949 年新中国成立之初 随着政治稳定 经济恢复发展 全国上下于一片废墟之中呈 现出 百废待兴 的状貌 据国民政府内政部 1947 年编印的全国行政区域简表 1947 年 全国共有 69 个设市城市 新中国成立后 经过调整新设 1949 年底城市数增加到 136 个 建制镇 2000 多个 城镇人口 4900 万 1949 年至 1952 年三年历史上又被称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这一时期的城市化率从 10 64 上升到 12 46 城镇人口增长率为 7 5 这一时期对交通运输建设和能源原材料 工业建设的大力投入 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城镇对劳动力的吸引 此外 农村土地改革激 发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农业生产迅速恢复 劳动力结构改变同产业结构改变基本同步 加之尚未对城乡人口流动进行控制 因此人口增长率较高 1953 年到 1957 年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 从 1953 年起 我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建设 其突出特征是进行了 156 个重点项目的建设 这一时期 我国新设城市八座 并形 成了一批工业基地 尽管此时的城乡经济发展还没有显露出严峻的问题 但这一时期的战略选择和政策导 向无疑对后来的社会经济 城市政策和人口政策等埋下了伏笔 首先是产业结构重型化 一五 期间 国家的建设和投资方向主要集中在规模巨大 用现代技术装备的重型工业 重工业投资是轻工业的 7 8 倍 占工业总投资的 85 增长 速度是轻工业的 2 倍 在工业部门内部 投资又集中在直接生产部门 导致城市基础设施 严重不足 其次是高强度的积累方式 为了支持重工业超前的战略 中国 1952 年和 1957 年的积 累率分别为 21 4 和 24 9 分别高出人均 GNP200 美元的大国模型和标准模型 1 3 4 6 和 4 8 8 1 个百分点 这一积累方式通过 农产品国家定价的形式 从农民手中低价收购 又 对城市居民和企业低价销售 用以维持大工业低工资和低原料成本 提供不断产生超额工 业利润的条件 最后又通过大工业利税上缴 集中起国家工业化的建设基金 1 1954 年 出台的农产品统购统销就是为了这一积累方式设计的 此外 城市人口相对经济发展超前增长 一五 期间 以人均 GNP 为标志的经济变 动同城市化水平及第二 三产业劳动力变动的趋势基本上是一致的 但到了 1957 年 人均 GNP 没有提高的情况下 城市化水平反而提高了 第二 三产业劳动力增加率达到五年以 来的最高水平 导致城市人口反常的主要原因是非经济因素导向下的人口增长 2 1958 1965 年 城镇人口大起大落时期 这一时期经历了三次上升下降过程 分别是 1958 1959 年 国家经济过热增长 与 此同时城市人口迅速上升 1960 年 1963 年 经济全面下降 城市比重也迅速下降 1963 年 1965 年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城市人口比重有所回升 但仍未恢复到前一时期的最高 水平 也有学者将 1966 年到 1979 年的停滞时期同这三个时期合并成为 城市化定型时期 但笔者认为将 1966 年后的十余年单独划分为一个时期有其政治上的特殊性 并且保持了时 期划分的相对均衡 因此仍采用划分为四个阶段的观点 1958 年开始的 大跃进 全面加剧了国民经济中业已失调的比例关系 这一年在全国 2195 个城镇中安排了工业建设项目 由于片面强调超英赶美 工业上 以钢为纲 提出 全民大办工业 使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在脱离农业的基础上超高速发展 出现了由 爆发 性 工业化所引发的超高速城镇阶段 从 1958 年到 1961 年 我国新设城市 33 座 1957 年到 1960 年 城镇人口以年均 10 4 的速度递增 共增加了 2352 万人 年均增长 1000 多 万人 1960 年底 全国市镇人口达到 13073 万人 比重高达 19 75 是 1981 年以前的最 高峰 非农产业人口由 12210 万人增加到 13731 万人 年均增长 760 5 万人 比重达 20 7 是建国以来的最高点 这种过热增长在 1959 年达到了经济所能支持的极限 由于农业劳动力大量离开农村进 入城市及人民公社的建立 农业受到很大损害 尤其在 1959 年和 1960 年工业产值达到顶 峰的时候 农业产值却跌到了谷底 由于这时期的经济再也无法支持过热的增长 政府被迫从 1960 年进行调整 减少工 业项目 压缩投资规模 压缩城市人口 1960 年到 1964 年城市人口净减少 3788 万人 减少市镇数量 提高建制镇标准 建制镇常住人口标准由过去的 2000 人提高到了 3000 人 1962 年到 1964 年 建制市从 208 座减少到 169 座 1963 年国家又决定缩小市郊范 围 1963 年城镇总人口降低到 11646 万人 比 1960 年减少 1427 万人 下降了 10 9 非 农产业人口降到 11584 万人 比 1960 年减少 2147 万人 下降 15 6 出现了我国城镇的 第一次低潮 经过这次调整 城市人口比重又回到 1955 1956 年的水平 城市化基本上同 经济保持了一个合适的比例 1963 年以后 国民经济形势逐渐好转 到 1965 年城镇人口又回升到 13045 万人 基 本上恢复到 1960 年的数量 比重达到 17 98 但仍比 1960 年低 1 77 个百分点 非农人 口还未恢复到 1958 年的数量 只有 12122 万人 比 1963 年增加到 538 万人 比 1960 年仍 少 1609 万人 比重下降了 3 个百分点 1963 1964 年 经济得到一定恢复 城市化水平的下降趋势也趋于缓和 并逐渐稳定 1 于艇 中国城市化发展机遇问题 1988 年 下来 这一时期出台的城市控制手段 标志着与工业化战略相配套的城市政策的形成 并 成为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制约 相互关联的完整体系 以行政手段为主的控制方式替代了 经济自发的形成方式 成为我国城市政策的鲜明标志 这些影响深远的制度和政策主要有 户籍制度 用工制度 不建城市或以极低标准建设城市的做法 三线工程 的实施等 从 1958 年建立户籍制度开始 中国城市化就在城乡隔绝的 二元社会经济结构 之中运行 这种运行机制同中国特定的工业化道路选择密切相关 构成了中国城市化不同于其他国家 的主要特征 3 1966 1978 年 停滞发展时期 1966 年到 1978 年是中国城市化停滞的时期 由于 文革 开始 这一时期出现了以 知识青年 上山下乡 和 干部下放 为特征的逆城镇化运动 以及严格限制农民转变身 份的城市政策 工业停滞 城市建设几乎停止 投资强度降低到历史最低点 在工业建设 方面以备战为目的的 三线 建设虽然有利于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和国防 但基建投资没有 形成城镇对非农业的吸收能力 1978 年城镇总人口为 17245 万人 尽管在总量上较 1966 年有所上升 但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呈现下降趋势 到 1978 年才恢复到 1966 年的水 平 非农产业人口的比重 仍比 1966 年低 0 8 个百分点 1966 年 1976 年 文革 期间 约有 2000 万城市青年和干部被下放农村 而农村向城市的迁移则从 1960 年起就几乎完全 停止了 1976 年开始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 与前阶段的鼓励生育政策一道对我国后来的人口结 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1979 年 1998 年 改革开放下的高速城市化时期 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实施 原有的计划体制逐渐瓦解 积压了近 30 年的经济潜力得以释放 经济建设方面取得惊人的成就 1 1978 年开始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 使农民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 极大地激 发了农民被平均主义长期压抑的生产积极性 农业出现超常增长 2 1985 年农副产品派购制度的改革 放开了畜产品 水产品和水果 蔬菜的购销 价格 给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粮食购销中 计划份额缩小 市场份额扩大 有力地支持 了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 为农民脱离土地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 3 1978 年以后 随着农户经营自主权的扩大 农村的过量劳动力开始进入非农产 业 而城市国企仍处于限制农村劳动力的状态 双层夹击的矛盾无形中为乡镇企业的发展 提供了机会 使就业结构同产业结构失衡的状况得到了一定的矫正 1984 1985 年间 乡 镇企业总产值年增长 40 50 1979 年 1985 年 乡镇企业为农民提供了 5700 万个就业 岗位 1979 年开始 在农业超常规增长的带动下 国民经济全面繁荣 到 1985 年城市人口 从 12862 万增加到 17547 万人 城市人口比重从 13 3 上升到 16 8 至 1998 年底 我国 市镇总人口为 37942 万人 比 1978 年增加了 20697 万人 增长率为 120 城镇化水平也 由 1978 年的 17 92 上升到 1998 年的 30 4 上升了 12 48 大大超过自 1951 年 1978 年 28 年来城镇化发展的进程 2 5 1999 年至 2010 年 城市化日趋成熟时期 进入 21 世纪以后 伴随经济的飞跃式发展 我国的城市化势头更为迅猛 到 2006 我国城镇人口达到 57 706 万 占全国总人口比重为 43 9 东 中 西部城市化水平分 别为 54 6 40 4 和 35 7 2007 年中国城市化率达到 44 9 根据最新一次全国人 口普查公示的数据 大陆 31 个省 自治区 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 居住在城镇的人 2 我国城镇化进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口为 665575306 人 占 49 68 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 674149546 人 占 50 32 同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 城镇人口增加 207137093 人 乡村人口减少 133237289 人 城镇人口比重上升 13 46 个百分点 此外 考虑到乡村近 7 亿人中有 2 5 亿左右在城市务工 我国的实际城镇人口率已在 60 以上 3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成熟 许多新的问题也逐渐 显露出来 更有学者认为由于计划生育导致的人口结构变迁将会削弱城市发展的原动力 表达出对中国出现逆城市化浪潮的忧虑 三 借鉴历史对城市化改革的思考 对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 城市化不可能永远保持高速增长 城市也不可能无限膨 胀下去 随着城市的繁荣 城市发展带来的问题也日益尖锐 城市人口过分密集导致的土 地 水资源等相对稀缺的人地矛盾激化问题 农民工进城挤占城市原住民公共基础设施问 题和候鸟式的迁徙引发的交通运输问题 城市面貌单一和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问题 产 业布局趋同导致的重复建设问题以及地方保护主义与区域一体化问题等已经引起研究学者 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 以史鉴今 始于近代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冲击下的中国城市化 在一开始就由于缺乏稳 定自主的经济环境而丧失发展先机 而后经历近百年的战争和动乱 在亡国阴影下更难以 谈及城市化 建国以后对经济规律的认识不清和意识形态上的过失又使得城市发展几经颠 簸 并为后世留下许多难题 长期以来 我国将城市政策作为强行干预经济的手段和应对 结构失衡和人口问题的消极措施 改革开放后又片面地以城市化率和城市建筑物建造作为 政绩指标 导致上述各种问题 历史实践表明 经济与城市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 相互协 调的关系 城市化并非人口比率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