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居民消费结构对物流需求的影响探讨_第1页
南京市居民消费结构对物流需求的影响探讨_第2页
南京市居民消费结构对物流需求的影响探讨_第3页
南京市居民消费结构对物流需求的影响探讨_第4页
南京市居民消费结构对物流需求的影响探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 京 理 工 大 学 毕 业 论 文 作作 者者 栾佳学号 学号 9 教教学学点点 经济管理学院 专专 业业 国际贸易 题题 目目 南京市居民消费结构对物流需求的影响 探讨 指导者 指导者 丁红萍 副教授 姓 名 专业技术职务 评阅者 评阅者 柳元兴 讲师 姓 名 专业技术职务 2013 年 6 月 南 京 理 工 大 学 毕业设计 论文 评语 学生姓名 栾佳 班级 学号 9 题 目 南京市居民消费结构对物流需求的 影响探讨 综合成绩 指导者评语 该生能够按照毕业论文任务书要求 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质按量完成毕业论文 工作 论文工作任务饱满 论文字数达到要求 论文结构安排基本合理 条例比 较清楚 论文格式与计量比较规范 选题 南京市居民消费结构对物流需求的影响探讨 立论具体 具有一定的 实践意义 符合本专业要求 论文对 居民消费结构 进行了说明 对 物流需 求 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 物流合理规划 几项措施 其结论是 物流企业的建 设需要合理规划 不能盲从 论文不足之处是创新不足 论述的深度亦有限 同意答辩 建议成绩 指导者 签字 年 月 日 毕业设计 论文 评语 评阅者评语 论文较完整 书写较规范 语言通顺 引用原理正确 逻辑性较好 但论文 写作深度一般 鲜见创新和独特见解 评阅者 签字 年 月 日 答辩委员会 小组 评语 答辩委员会 小组 负责人 签字 年 月 日 毕毕 业业 论论 文文 中中 文文 摘摘 要要 摘要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市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对物 流需求也由单纯量的物流需求向质的物流需求发展 目前各省和地区中心城市都 纷纷出台自己的物流发展战略 将发展物流产业提到了战略高度 但是物流发展 过程中物流实际供给能力与物流需求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出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 须得进行物流需求分析 对于如何有效地进行物流需求分析目前尚无成熟的方法 可遵循 本文利用了相关物流学知识以及借鉴了区域经济学 人口地理学等相关 学科知识从城市居民的消费结构和物流需求的深刻含义两方面入手 以南京市为 例进行论述 最后分析合理物流规划建设的重要意义 并对南京城市物流规划提 出相关对策和改进意见 关键词 消费结构 物流需求 物流规划 南京市 毕毕 业业 论论 文文 外外 文文 摘摘 要要 Title Title The analysis of the effects which residents consumption structure has on the logistics demand in Nanjing Abstract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urban residents has witnessed great changes which causes logistics demand more for quality than quantity Currently all provinces and regional central cities have issued their own logistics development strategy to put logistics industry into a strategic high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logistic development imbalance between the actual supply capacity and logistics demand becomes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There is no doubt that the key to solving this problem is to analyze logistics requirement But what should be noticed is that we have no perfect method to follow with in analyzing logistics demand effectively According to relative knowledge in logistics regional economics and population geography and taking Nanjing as an example to state the author s view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wo aspects of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urban residents and the profound meaning of logistics demand In addition the paper will demonstrate the analysis of the significance of reasonable logistics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as well as some relative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bout logistics planning of Nanjing Keywords structure of consumption logistics demand logistics planning Nanjing 本本 科科 毕毕 业业 论论 文文 第 页 共 页 目 次 1 引言 1 2 相关理论概述 2 2 1 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的相关理论 2 2 1 1 区域经济的含义 2 2 1 2 区域物流的含义 2 2 1 3 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的关系 3 2 2 居民消费相关理论 3 2 2 1 消费结构理论 3 2 2 2 人口特征与分布理论 4 2 3 物流需求相关概念 5 3 南京市居民消费对物流需求的影响 7 3 1 南京市居民消费特点及变化趋势 7 3 2 南京市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7 3 3 南京市居民消费趋势及结构对物流需求的影响 10 3 3 1 从定性角度分析 10 3 3 2 从定量角度分析 12 4 南京市人口分布与居民消费结构的关系及其对物流需求的影响 16 4 1 南京市人口分布状况及其对消费结构的影响 16 4 1 1 南京各区县具体人口分布情况 17 4 1 2 人口分布情况对消费结构的影响 18 4 2 南京市人口分布对物流需求的影响 19 4 3 南京市大中型物流设施分布状况 20 5 南京市物流需求发展趋势及物流规划建议 22 5 1 南京市物流需求发展趋势 22 5 2 南京市物流未来发展规划建议 23 结论 25 致 谢 26 参 考 文 献 27 图 4 2 南京市人口迁移方向 18 图 5 1 南京市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化情况 22 表 3 1 2010 年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零售分类情况 8 本本 科科 毕毕 业业 论论 文文 第 页 共 页 表 3 2 2011 年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零售分类情况 9 表 3 3 2012 年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零售分类情况 10 表 3 4 全社会客货运输 吞吐 量 2010 年 13 表 3 5 全社会客货运输 吞吐 量 2011 年 14 表 4 1 南京市各区县人口分布 17 表 5 2 2000 2009 年南京市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及其构成 22 表 5 3 2000 2009 年南京市城镇居民不同消费支出占总消费的比重 23 本本 科科 毕毕 业业 论论 文文 第 1 页 共 28 页 1 1 引引言言 目前各省和地区中心城市都纷纷出台自己的物流发展战略 将发展物流产业提到 了战略高度 希望通过物流业的发展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物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 和基础设施建设也进入一个高速增长时期 但过快的增长容易导致一些问题 首先 造成物流实际供给能力与物流需求的不平衡 经济的发展水平最终决定着物流需求 供应量的大小 因此地区物流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必须考虑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政府和企业不能盲目地搞物流基础设麓建设 从而人为地造成物流供给能力过剩现 象 其次 物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的非理性增长将造成大量资金沉淀和资源的极大 浪费 由于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周期长 投资大 占地面积广 所带来的营运风 险也相应加大 将造成基础设施的闲置而发挥不到应有的作用 另一方面将导致资 金不可回收或回收过慢 同时极大地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 物流行业的过度投资 容易造成物流产业虚假繁荣的假象 从而产生泡沫现象 在物流规模继续增长 物流服务质量需要提高 物流需求结构不断发展的条件 下 要使物流供给与需求相适应 除设法提高物流服务的供给总量及质量外 还应 同时重视物流需求分析 加强物流需求管理 能有效引导投资 避免物流设施建设 及服务行为的一哄而上 对减少浪费现象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南京市根据自己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制定了相应的物流发展规划 物流的发展往 往需要考虑到其物流需求 影响物流需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如 经济发展 宏观 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变化 市场环境变化 消费水平和消费理念的变化 技术进 步诸如通信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 物流服务水平对物流需求也 存在刺激或抑制作用 对城市物流需求影响最大的则是来自于城市工业生产需求和 城市居民消费 本文主要着眼于从南京市的居民消费进行分析 从而为南京市物流 系统应有的物流资源空间配置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同时 针对南京市居民消费的 物流需求分析也有益于相关物流企业的企业发展 因为需求分析是企业进入新的市 场之前首先要做的工作 在进行企业发展战略规划时 也需要依据需求分析 确定 企业经营的市场机遇 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经营宗旨 本本 科科 毕毕 业业 论论 文文 第 2 页 共 28 页 2 2 相关理论概述相关理论概述 2 2 1 1 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的相关理论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的相关理论 2 1 1 区域经济的含义 在当下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机制中 区域经济对于拉动群众消费 改变消费结构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学界 区域经济的定义是这样的 它指在一 定区域内影响经济发展的外部与内部因素之间的互相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综合体 简 单的说 区域经济就是一种综合性的经济发展的综合概念 而有关这一理论最早见 于 1826 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再是经过了一个多世纪 它才真正的成 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条件有很多 按照最新的研究成果分析 的话 那么气候 地形 水文 生物 土壤 资金 技术 劳动力等在一定时期内 都能成为关键因素 所以说 区域经济不可能单一的发展 它必须综合考虑区域内 所有因素 然后做出定论 区域经济主要表现为对该区域内相关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例如对土地资源 水资源等一系列再生资源的开发或是对煤炭资源 石油资源等一 些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 区域经济要在考虑了经济效益的同时 也要重视生态效益 必须要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在经济全球化这样一个大背景下 区域经济也呈现集团化 无论是国际上还是 国内 企业通常希望寻找相邻地区的合作伙伴 这样的做法一方面缩短了距离 降 低了运输成本 另一方面减少了产业链 并且还有利于企业之间的互相沟通 使双 方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获得双赢 从前些年中国的经济发展来看 区域经济已经让 国内很多人获益 它的影响也在不断的扩大 慢慢地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2 1 2 区域物流的含义 区域物流它是一个宏观物流范畴 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地理环境中 以大中型城 市为中心 以区域经济规模和范围为基础 结合物流辐射的有效范围 将区域内外 的各类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进行有效的实体流动 以服务本区域的经济发展 提 高本区域物流活动的水平和效率 它更关注城乡与城乡之间 城市与城市之间 另 外还有一个城市内部之间 一些大型开发区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从经销商到客户 的物品的运输与集散一体化的过程 区域物流它是小范围的 是相对于国际物流来 说 它可以指一个国家范围内的物流 也可以指一个地区范围内的物流 总之它涵 本本 科科 毕毕 业业 论论 文文 第 3 页 共 28 页 盖范围可大可小 但是层次上还是略低于国际物流 区域物流的流通性大于国际物 流 它对于硬件设施的要求没有国际物流那么严格 一方面降低了成本 另一方面 也能更加及时的发配货物 城市物流是区域物流的典型代表 一个城市的物流水平是衡量这座城市经济发 展的重要指标 城市经济的发展掌控着国家经济命脉 要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就必须 要积极地大力地发展城市经济 就必须要把城市物流再上一个台阶 政府及相关单 位应该积极鼓励和推广城市物流 为城市物流进一步深入城市内部扫除障碍 并且 还能够出台有效的政策条令 为城市物流的合理化 法制化提供保障 相信随着科 技的进步 城市物流水平的提高 城市发展的蓝图一定是指日可待的 2 1 3 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的关系 区域物流促进区域经济的繁荣 反之区域经济也促进区域物流的规模化 区域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区域物流的形成 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需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 而每个地区具备的条件不尽相同 所以一个地区的发展必须要依托周边几个地区的 有利条件来完善自己 而这些有利条件 劳动力 技术等 必须要通过一种渠道来 完成 这时候区域物流应运而生 及时的将周边各个地区的优势集聚到一处 最终 这个地区达到优势最大化 为本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最好的条件 区域物流是尽可 能吸收他方的长处而补充我方的不足 明显的体现了集聚效应 很好的使资源进行 了共享从而得以合理利用 同样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区域物流事业的扩大 物流业是一个新兴的 产业 和其他产业一样 在不断壮大的同时必须要紧紧把握好源头 从现在的形势 分析 区域经济是影响区域物流的最大因素 是区域物流的源动力 一个地区的经 济发展状况与该地区的物流力度是相匹配的 经济发展较好的地方对物流的需求量 更大 而经济发展较差的地方对物流的需求量就相应的减少 所以只有更好的发展 区域经济才能使区域物流得以长久 2 22 2 居民消费相关理论居民消费相关理论 如上所说 区域经济是区域物流产生的前提 而产业生产的需求和居民生活消费 需求又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提 所以 要研究区域物流就应该考虑居民的生活消费 情况 本文以城市居民消费为中心 研究消费结构 人口特征和人口分布对物流需 求的影响 本本 科科 毕毕 业业 论论 文文 第 4 页 共 28 页 2 2 1 消费结构理论 从广义上说 居民消费结构是指居民各种具体消费内容和形式及其互相配合 互相作用的方式 就居民消费对象来说 既表现为居民在一定时间消费的一定数量 的各种各样的消费资料 包括产品和服务 结构 又表现为消费主体在市场上各项 消费的货币支出的结构 从狭义上说 居民消费结构更加侧重于消费支出结构 它 是基于居民吃 穿 行 用等消费形式所表现的对食品 衣着 住房 用品 交通 工具 娱乐设施 服务 等商品和服务消费的支出结构 纵观世界上大多数国家 都普遍采用消费支出结构来研究居民生活消费情况 根据我国目前居民消费的层次 大致分为食品 衣着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医疗保健 交通通讯 文教娱乐用品 及服务 居住及其他商品与服务八大类 消费结构在宏观上反映了居民生活消费水 平 生活质量变化状况以及内在过程合理化程度 在微观上体现了一种消费观和时 下居民的消费心理 居民消费是推动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 在外需无法扩大的 前提下 居民消费作为内需的最大来源往往对国内经济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阶段 城市化已成为我国拉动内需的重要途径 城市规模的大小也影响着城 市化的发展 一般来说 大城市的城市化进程更加显著 居民消费水平也较高 而 一些二线城市相对来说 城市化进程不明显 居民消费指数偏低 国际上通常使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 根据联 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 恩格尔系数低于 30 为最富裕 30 40 为富裕 40 50 为 小康 50 59 为温饱 在 59 以上为贫困 然而 从多数案例和实际情况判断 恩格 尔系数并不能精准的反应某一段时期内人们的生活水平 原因还在于恩格尔系数是 一种长期的变化趋势 是很长的历史时间内趋于稳定的一个数值 并不会因为近几 年经济的加速发展而有下降的趋势 至少 短期内影响恩格尔系数变动因素有很多 但恩格尔系数是一种将波动变为最小化的趋势 所以短时间内某一影响因素的改变 最终对恩格尔系数的下降并没有很大的作用 因而 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如今居民的 生活水平是不科学的 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对于改善居民生活层次 提高生活水平有着关键性的作用 当然 改变居民消费结构能活跃经济的发展 刺激消费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增值 间 接地增大对物流的需求 所以研究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能够更好的把握经济发展动 向 从而对研究物流供需 物流产业链的升级和改造也有了指导性的意义 本本 科科 毕毕 业业 论论 文文 第 5 页 共 28 页 2 2 2 人口特征与分布理论 本文论述的人口特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消费群体的数量和密集程度 一个地区 人口的多少是形成商业区的前提条件 它决定了商业区的规模 而人口的密集程度 则限定了商业区的地理位置 消费群体的年龄层次 每个年龄阶段的人对商品的需 求有着不同的选择 不同年龄层次的人消费观念差异甚大 消费群体男女比例 男 性与女性对自己所需商品有不同的界定 男性侧重于理性选择而女性因为心思细腻 更加感性 消费群体从事的职业 不同的职业 接触到的事物不同 对商品的熟悉 程度也不同 另外职业类型的不同也决定了人们收入水平的高低 这在无形中拉大 了收入水平的差距同样也拉大了消费的差距 消费群体接受的教育程度 教育程度 的高低对消费产品的质量 外观 形式等提出的要求不相同 消费的形式也不同 消费群体工资水平 消费心理 消费理念等 人口分布属于空间地理概念 中华民族最早是沿着河谷分布的 借助的是有利 的地形条件 后来人们开始向平原 盆地迁移 这同样也是对地理条件的选择 现 在的人口分布各地不一 但是人口一般是从农村迁移至城市 2000 年之处 大量的 农民工涌入城市 导致了留守儿童的出现 而农村呈现空洞化 城市则更加拥挤 在交通 住房 医疗卫生 人生安全等方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隐患 人口数量和人口密集度是研究人口分布的两大指数 城市人口以市中心为焦点然 后向四周辐射 一般呈现环状 环越小 人口数量越多 分布越密集 在中国最典 型的代表就是首都北京了 根据 2012 年的数据统计 在南京 6587 02 平方米的土地 上居住着 700 多万万人口 我们通过这两个数据 可以得到一个大体的数值 北京 平均每一平米需要承受大概一千两百人 由此可见南京集聚了大量的人口 人口密 集程度已经相当高 特别是像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 人口的合理分布对城市建设起 着积极的作用 所以必须要对人口分布进行重新的调整 适当的将部分城市人口向 郊区迁移 为市中心减压 同时带动郊区发展 推动郊区城市化进程 所谓郊区城市化 它是指靠近城市的郊区逐渐向城市靠拢的进程 具体表现为产 业结构的调整 第一产业比例逐渐降低 对第二 第三产业的比例适当增加 依靠 当地的乡镇企业来改变产业链 引进外资 引进技术 对二 三产业进行指导 郊 区城市化另外一方面还体现在居住环境的改变 基础设施的完善 道路交通的拓宽 这些措施的实行必将吸引大量主城区的人向郊区迁徙 逐渐形成一定规模的人口聚 集 简单的说 郊区城市化就是城市同化郊区的这一过程 本本 科科 毕毕 业业 论论 文文 第 6 页 共 28 页 2 32 3 物流需求相关概念物流需求相关概念 物流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活动对生产 流通 消费领域原材料 半 成品 成品 商品以及废旧物品和废旧材料等在时间和空间上发生的变化并且提出 相关服务项目 物流需求包涵了两层意思 第一指的是所属对象的空间位置要发生 改变 其次所属对象在这一特定的时间内要求得到怎样的服务 这两者关系密切 物流空间位置的改变是很好判定的 以物流的初始地为起点 以物流的到达地为终 点 它属于地理范畴 具有很强的直观性 物流的服务要求则体现为对物流运送方 式的选择 对物流发配的紧急程度 对物流追踪方式的与否等 一般而言 物流需 求由物流的时间和空间决定 空间是未知的 那么时间也是未知的 如果时间是一 定的 空间上的距离也能明晰 物流需求以城市物流需求为主 分析一个城市的物流需求有三个方面必须要提 到 第一 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 物流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 物流的发展与 否直接和城市经济挂钩 第二 产业结构 目前我国的第二产业 制造业 采掘业 对于物流的需求是最大的 一系列的生产过程都要依靠物流的运送 而以服务业为 主的第三产业对于物流的需求不大 第三 人口的发展状况 人口的构成和消费观 消费形式 消费内容 有着直接的关联 另外 随着人们教育水平的提高在一定 程度上对物流业这一新产业也得到了普遍的接受 现在物流包括七大环节 运输 储存 装卸搬运 包装 流通加工 配物流送 信息处理 物流需求对以上七个方面都提出了相应的需求 运输需求 储存需求 装卸搬运需求 包装需求 流通加工需求 配送需求 信息处理需求 每一环节都 有各自的侧重点 在真正的实行当中需要具体分析 物流需求分析的目的在于使物流服务的供给和需求达到一个平衡状态 从而提 高社会经济效益和资源利用率 若物流服务的供给大于需求 那么会造成物流供给 的浪费 若物流服务的供给小于需求 不可避免的会导致需求抑制供给结果 所以 研究物流需求对合理规划物流的硬件设施 物流规模 物流的供给系统有着很强的 现实意义 本本 科科 毕毕 业业 论论 文文 第 7 页 共 28 页 3 3 南京市居民消费对物流需求的影响南京市居民消费对物流需求的影响 投资 消费 出口是拉动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方法 消费作为宏观经济变量 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重要的环节 决定着产品的需求 从而影响到生产和就业水品 乃至整个经济水平 是拉动整个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 在本文中 将对南 京的整个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对物流需求的影响作出分析 首先分析南京市的居民消 费特点及其变化趋势 然后从趋势的发展变化对南京市居民的收入和支出做出协整 性分析 从而进一步分析居民消费对物流需求的影响 3 13 1 南京市居民消费特点及变化趋势南京市居民消费特点及变化趋势 进入 21 世纪后 南京的经济逐步加快发展 居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2005 2012 年以来 南京市人均 GDP 年均增长率一直保持在 12 左右 这一期间 经济的快速发 展也逐步的推动了消费水平和消费需求的加大 2012 年南京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是 36322 元人民币 按可比口径计算 比上年增加 12 8 其中 南京市实现社会消 费品零售总额为 3080 58 亿元 比上年同比增长 15 4 从 2012 年限额以上批零和 零售业商品零售分类情况来看 电子通信产品类 医疗保健类 珠宝类 家居类 建材类所占增幅较快 增幅分别为 81 1 27 5 26 3 25 1 和 23 2 其中吃 穿日用品类 医疗保健类 汽车类 及石油及其制品类对零售额增长贡献率近七成 总的来说 南京市正处在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 消费模式正从最基础的消费 向享受型消费发展 该阶段较为突出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电子通信产品类的比重提 高和医疗保健类等方面的比重提高 所以该类消费需求比重的大幅增加为相关产业 的发展也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3 23 2 南京市居民消费结构南京市居民消费结构分析分析 消费结构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 人们 包括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和社会 集团 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 包括劳务 的比例关系 有 实物和价值两种表现形式 实物形式指人们在消费中 消费了一些什么样的消费资 本本 科科 毕毕 业业 论论 文文 第 8 页 共 28 页 料 以及它们各自的数量 价值形式指以货币表示的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消费的各种 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具体的表现为各项生活支出 对于 居民消费结构的现状及变化趋势的认识 有利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 有利 于调整供求关系 正确引导居民消费 最终实现消费合理化 2012 年以来 南京市已经进入经济发展中上水平收入阶段 居民生活水品已经 基本实现小康 南京城市居民生活的恩格尔系数已由 2011 年的 37 5 变为 36 8 在居民家庭主要耐用品拥有量和住房面积增长上 南京市居民仅 2012 年的移动电话 保有量就达 1153 1 部 按照人均计算 则为人均拥有 1 4 部手机 家用汽车拥有量 也从 2000 年的零拥有增加到了现在的每百户拥有 37 9 量 现有住房总建筑人均面 积也由 2000 年的 15 17 平方米增加到 2012 年的 33 平方米 为了准确研究南京市消费结构的变化和为引导居民正确消费以及实现消费结构 的合理化本文特别应用了南京市统计局近三年的统计数据作为参考来提出相关建议 具体图表如下 表 3 1 2010 年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零售分类情况 指标绝对量 亿元 增幅 总计 1081 4326 8 食品 饮料 烟酒类 134 8713 2 服装 鞋帽 针纺织品类 125 6016 5 化妆品类 18 9211 7 金银珠宝类 29 5051 5 日用品类 25 5712 9 五金 电料类 1 977 2 体育 娱乐用品类 12 7174 8 书报杂志类 10 544 4 电子出版物和音像制品类 0 878 5 家用电器音像器类 92 6129 7 中西药品类 74 0231 4 文化办公用品类 55 731 8 家俱类 10 2318 7 通讯器材类 21 4518 5 煤炭及制品类 0 38682 1 石油及制成品类 129 5535 8 建筑及装潢材料类 18 5612 0 机电产品及设备类 5 12 0 5 汽车类 296 3942 6 其他类 16 8332 4 本本 科科 毕毕 业业 论论 文文 第 9 页 共 28 页 表 3 2 2011 年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零售分类情况 指标绝对量 亿元 增幅 总计 1511 8523 7 食品 饮料 烟酒类 202 4219 3 服装 鞋帽 针纺织品类 163 8518 7 化妆品类 27 6014 3 金银珠宝类 44 2741 1 日用品类 53 4526 1 五金 电料类 4 8822 6 体育 娱乐用品类 16 9013 7 书报杂志类 11 548 0 电子出版物和音像制品类 1 3837 0 家用电器音像器类 1 3837 0 中西药品类 107 5548 9 文化办公用品类 63 9319 9 家俱类 27 8927 0 通讯器材类 36 2164 0 煤炭及制品类 1 05 4 8 石油及制成品类 208 4526 6 建筑及装潢材料类 51 2545 2 机电产品及设备类 6 868 4 汽车类 362 5418 8 其他类 5 29 18 7 本本 科科 毕毕 业业 论论 文文 第 10 页 共 28 页 表 3 3 2012 年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零售分类情况 指标绝对量 亿元 增幅 总计 1762 2816 8 食品 饮料 烟酒类 253 4718 5 服装 鞋帽 针纺织品类 187 548 9 化妆品类 30 9812 1 金银珠宝类 60 3526 3 日用品类 64 6219 9 五金 电料类 6 8721 8 体育 娱乐用品类 16 6023 7 书报杂志类 13 3112 4 电子出版物和音像制品类 2 2564 8 家用电器音像器类 114 446 1 中西药品类 141 1128 7 文化办公用品类 70 417 4 家俱类 34 3925 1 通讯器材类 54 3081 1 煤炭及制品类 12 7446 8 石油及制成品类 214 1517 2 建筑及装潢材料类 72 2023 2 机电产品及设备类 9 2042 3 汽车类 395 679 1 其他类 7 6936 6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1 恩格尔系数的降低 说明南京市居民的消费水平不断升高 2 近年来 南京市居民用于个人发展和享受型消费的交通通讯 文教育娱乐 医 疗保健方面的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在逐年加大 总的看来 南京市居民在服务性消费方面的比重在逐年加大 其中从通讯费用的 快速增长 教育支出持续增长 休闲娱乐的增长都可以看出 3 33 3 南京市居民消费趋势及结构对物流需求的影响南京市居民消费趋势及结构对物流需求的影响 3 3 1 从定性角度分析 物流产业是一个结合了传统产业和当代新型科技为一身的新型产业 它的的发展 和壮大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相关产业的不断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而物流行业之 所以飞速发展 最终落脚点还要归结于庞大的消费需求 居民消费趋势以及消费结 本本 科科 毕毕 业业 论论 文文 第 11 页 共 28 页 构的变动 对物流产业结构的变动和未来发展方向有着决定作用 因此 居民的消 费理念和消费水平直接决定企业生产和销售 从而影响物流的流动方向 规模 乃 至于物流布局规划 随着消费结构和消费趋势的不断演变 对于物流需求也呈现出了一定的规律性 1 物流需求量的增长是随着经济增长以及南京市人口的增长而增长的 其总量与 消费结构的阶段变化相关性不太大 但是物流需求的具体内容却与消费结构的阶段 变化息息相关 在恩格尔系数较高的历史时期 居民消费需要运输的基本上是大米 油等基本生活类的货物 这一时期里 居民消费对于饮食类产品的依赖性很大 就 物流需求的主要内容 运输和存储来说 物流作业量是比较大的 即运输需求大 到了恩格尔系数开始降低的时期 运输作业量的增长比较上一个时期有所减少 进 入恩格尔系数大幅下降的时期 物流需求已不是对量的需求 而是对物流质的需求 2 物流需求的质的不断提高 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 居民消费品技术含量增加 单位产品的价值增加 对于物 流服务质量的要求也就增加 主要表现在缩短物流时间的同时提高物流准确性 降 低物流成本 提高物流效率等方面 即与恩格尔系数变化的阶段相协调 物流需求 质的提高呈现出了阶段性的特征 在恩格尔系数较高的时期 居民消费运输的内容 主要是基本消费品如食物衣着等 对运输条件的要求十分低 基本不需要较多的包 装 在居民消费演化到发展型享受型阶段时 流通和包装加工需求开始增加 运输 已不再是物流需求的主要内容 以保证物流服务质量和效率为目标的多样化的物流 服务成为主要要求 这一时期 对于物流作业量的需求有增加 但相对于经济发展 物流的需求强度降低 物流需求的增长更多的体现在对物流服务的多样化和对物流 服务效率要求的增长方面 除此之外 物流需求的地域范围 渠道特性 时间的准确性 物流供应链的稳性 以及顾客服务的可德性 作业绩效和可靠性也成为了物流服务竞争的主要方面 3 关于结构的变化 运输方式的变化随着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和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 其 基本生活资料的依赖程度逐步减小 运输需求的内容向体积小 重量轻 批量小的 方向发展 导致了铁路和水路货物运输需求在总需求中的比重下降 公路运输的比 重上升 尤其对于高价值及时间限制紧的产品 如汽车 电子产品 易损坏产品等 本本 科科 毕毕 业业 论论 文文 第 12 页 共 28 页 的运输 公路运输突显其优势 公路运输占三种运输方式的比例由最低变为最高 设施装备技术要求的提高随着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 居民消费品对仓储 条件的要求提高了 对仓库作业时间的要求提高了 对于仓库的标准化 自动化设 施的要求逐渐增多 电子数据交换 自动信息收集 射频 订单拣选系统等仓库信息系统的应用 使得计算机与接收 存储 质量控 制 订单拣选 错误控制 包装和装运相结合 从而创造了仓储提高客户服务质量 降低费用和改进操作的优点 产品包装和流通加工的复杂化由于消费品附加值的加大 其品种 货物运输需 求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包装和流通加工需求开始增加 且出于产品本身和销售的需 要 包装日趋复杂化 流通加工也是其提高附加值的需要之一 一些初级产品的简 单加工也转移到流通领域中来 3 3 2 从定量角度分析 为了从量的方面了解南京市居民消费趋势及结构对物流需求的影响我们除了应该 知道南京市居民的消费结构和趋势的变化还应该知道近年来的物流需求情况 所以 本部分主要通过分析南京 2010 年 2012 年来的货物运量和运输结构来研究物流需求 情况 本本 科科 毕毕 业业 论论 文文 第 13 页 共 28 页 表 3 4 全社会客货运输 吞吐 量 2010 年 指 标 客运量 万人 旅客周转量 万人公里 货运量 万吨 货物周转量 万吨公里 货物吞吐量 万吨 集装箱 万标箱 全社会 39104 06 0634224 67 9515848 97145 32 公路运输 3600417683 个体及联户 3464950 水上运输 3 52711292 内河 2405 沿海 4705 远洋 4182 港口 15825 54145 32 铁路运输 2427 851593 55 民航运输 668 71 0613 127758 9523 43 本本 科科 毕毕 业业 论论 文文 第 14 页 共 28 页 管道运输 3643 注 本表数据不含城市公共交通 管道运输包括天然气管道运输和输油管道运输 表 3 5 全社会客货运输 吞吐 量 2011 年 指 标 客运量 万人 旅客周转量 万人公里 货运量 万吨 货物周转量 万吨公里 货物吞吐量 万吨 集装箱 万标箱 全社会 42289 4 5139544 118960 54184 24 公路运输 3908019820 个体及联 户 6144 水上运输 4 727 314090 内河 2830 沿海 6050 远洋 5210 港口 18935 88184 24 铁路运输 2649 28 281820 49 18 民航运输 555 42 936 088421 6424 66 本本 科科 毕毕 业业 论论 文文 第 15 页 共 28 页 管道运输 3807 53 注 本表数据不含城市公共交通 管道运输包括天然气管道运输和输油管道运输 全社会货运量 和货物周转量包含管道运输 从图中我们不难看出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 南京 市居民对基本生活资料的依赖程度逐渐减小 运输需求的方式开始逐步向体积小 重量轻 批量小的方向发展 因此导致了铁路运输需求的比重逐步下降 相反的 对于那些价值较高 时间限制较紧的 如汽车零件 易损坏产品等 的需求却在逐 步加大 所以航空运输凸显优势 增长较快 在第三章中 讨论了南京市居民消费趋势及消费结构对物流需求的影响 但是 南京市各地区的居民消费状况是不一样的 要研究南京市居民消费结构还得研究南 京市各地区人口分布 因为人口分布状况决定了最终实现地情况 消费在哪里就会 在当地产生相应的物流需求 因此 在下面这一章节 本文将研究南京市人口分布 如何影响物流需求 本本 科科 毕毕 业业 论论 文文 第 16 页 共 28 页 4 4 南京市人口分布南京市人口分布与居民消费结构的关系及其对物流需求的影响与居民消费结构的关系及其对物流需求的影响 前面几个章节已经讨论了南京市居民消费趋势及结构对物流需求的影响 本章节 将从另一个角度 居民消费结构 主要是人口分布 来考虑其对物流需求的影响 本 章节将主要讨论南京市人口分布及人口分布趋势 郊区化趋势 对于物流需求的影 响 4 14 1 南京市人口分布状况南京市人口分布状况及其对消费结构的影响及其对消费结构的影响 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分县市人口统计资料 2010 截止 2010 年底 南京市 区非农业户籍人口 510 59 万人 居全国第 8 位 江苏第 1 位 南京人口居住相当集 中 人口密度大 2010 年底 南京市人口密度超过 1215 人每平方公里 列上海 广 州 南京之后的全国第四位 2013 年 4 月白下区与秦淮区 鼓楼区与下关区合并后 新鼓楼区人口密度降为 2 43 万人 平方公里 位列全国主要城市中心城区第五 与 南京西城区相当 新秦淮区人口密度 2 10 万人 平方公里 全国第七 与南京东城 区相当 随着南京城市竞争力整体水平的提升 城市服务功能的日益强化 加速了各类人 才的集聚和城乡人口的流动 全市常住人口数量适度增长 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2012 年南京市常住人口总量为 816 1 万人 户籍人口 638 48 万人 城镇人口所占比 重即城镇化率为 80 23 2012 年南京市常住人口总量为 816 1 万人 其中 户籍人口 638 48 万人 增加 了 2 12 万人 增长 0 33 2012 年全市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增量分别比 2011 年减 少 5 25 和 2 12 万人 城镇人口所占比重即城镇化率为 80 23 比 2011 年 79 73 提高了 0 5 个百分点 南京常住人口中 男性人口为 4 143 402 人 占 51 76 女 性人口为 3 861 278 人 占 48 24 总人口性别比 以女性为 100 由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 110 21 下降为 107 31 本本 科科 毕毕 业业 论论 文文 第 17 页 共 28 页 4 1 1 南京各区县具体人口分布情况 表 4 1 南京市各区县人口分布 本本 科科 毕毕 业业 论论 文文 第 18 页 共 28 页 图 4 2 南京市人口迁移方向 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 南京市的主要人口还是分布在市中心的鼓楼区和秦淮区一 带 其次就是江宁区 人口未来迁移方向主要是朝东南方向和东部方向迁移为主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1 房屋政策的影响 由于市中心的房屋价格较高加上市中心房屋主要系老旧房 屋 2 周边区域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江宁和仙林地区在政府近年的逐步开发中交通 日常生活娱乐设施逐步完善 加上这些地区的房屋价格相对便宜 空气质量较好 3 外来人口因素 由于南京市经济发达地区 因此每年吸引了许多外来务工人员 4 他们一部分成为了南京的常住人口 一部分暂住于此 两者无论是租房还是 买 房大都选择于此 上述原因都使得南京市的人口呈现出逐步向江宁和东部的仙林及 句容方向发展 人口迁移方 向 本本 科科 毕毕 业业 论论 文文 第 19 页 共 28 页 4 1 2 人口分布情况对消费结构的影响 由南京市目前的人口变动情况我们可以看出 南京市目前人口最多的还是鼓楼区 和秦淮区 其次才是江宁区和六合区 但是从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人口增长速度最 快的还是江宁区和六合区 而据相关数据统计 目前各大区的最新消费报告显示 江宁区目前的企业和居民主要是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和越来越年轻化的高素质人群为 主 而六合区虽然人口增长速度仅次于江宁区 但是六合区企业仍旧是以重工业和 一些高污染的企业为主 常住居民仍然以农民和普通工人等一些素质较低的人为主 主城区的各大区 如 鼓楼区和秦淮区 在未来的发展当中 由于城市化进程 这 些地区的地价变贵 生活质量下降 空气污染 交通发展等原因 新一代的人更愿 意生活在地价更便宜和生活质量更好的江宁和句容等非主城区域 因此 现在以及不久的将来 江宁和一些新兴区域居民的消费结构将逐步向享受 型消费出发 他们消费观念开放 消费欲望旺盛 这部分人群更注重生活的质量 愿意为更美好的体验而付费 从而拉动了旅游 健身 电子商务等新兴市场的发展 对服装 食品等传统市场的升级也有拉动作用 再次 这部分人口已经或即将进入 婚嫁阶段 这对房产 耐用品市场也会有一个很大的刺激作用 六合 浦口等地区 由于重工业和当地居民素质问题 在现在以及短时间的未来 他们的消费结构仍将 以基础消费为主 而对于像鼓楼 秦淮等主城区的居民 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将会面 对的是人口老龄化和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所以他们的未来的消费结构将会逐步对消 费品和消费服务提出较强的需求 尤其是在医疗保健上的支出会增加 并进而引起 消费市场的多元化和复杂化 迫切需要社会服务系统 社会保障系统进一步完善以 适应老龄社会的到来 所以 不同区域的人口分布状况的不同 对消费结构的影响也是很明显的 4 2 南京市人口分布对物流需求的影响南京市人口分布对物流需求的影响 由上文我们知道南京市人口分布的趋势是从西向东 从北向南的趋势 另外整个 人口的郊区化趋势趋向于均匀化 最明显的影响就是居民消费相关的商业设施也随 着人口的分布趋势而变动 而且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 南京市居民对于消费品的多 样性和可得出要求比较高 如果谁能够更迅速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谁就能立于不 败之地 人口分布郊区化趋势以及均匀化趋势将会使得相应的大型商业设施逐渐分布郊区 并且规模不断扩大 商家之间相互竞争以至最后在近郊区形成新的商业中心 但考 本本 科科 毕毕 业业 论论 文文 第 20 页 共 28 页 虑到地价和交通因素 其变动的幅度应该是小于人口郊区化趋势 在时间上也应该 是滞后的 南京市的这种人口分布方式 将会驱使为商业设施服务的物流基础设麓 重心的变动 比如仓储设施将会郊区化分布 另外 当新的商业中心形成时 其周 围的交通条件和设施也将会随之升级 南京市人口分布趋势导致物流中的配送更加复杂 因为客户之间距离更加散了 配送问题中的配载和最佳路线设计将变得尤为重要 物流系统的柔性要求将会大大 提高 4 4 3 3 南京市大中型物流设施分布状况南京市大中型物流设施分布状况 从广义上讲物流设施是指为满足物流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机构 系统 组织 建 筑等 统称物流设施 物流设施主要包括港口 码头 货场 航空港 仓库 自动 化立体仓库 物流基地 物流中心 配送中心等 考虑到物流设施涉及的面比较广 不便于所有物流设施进行比较 所以本文采取 了和居民消费最息息相关的物流设施作研究 该类物流设施容易随人口分布变化而 变化 因此 综合的讲 农产品物流是最适合的研究对象 一个完善的农产品物流应该 集展示 交易 冷藏物流配送 综合商务配套三大功能区为一体 可以这样讲 一 个地区的农副产品物流的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发映出该地区居民消费水平的 高低和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所以本文选择农副产品物流设施作为考察对象 可 以更好地去解释南京市居民消费如何影响物流需求 南京市的农副产品物流中心 2009 年以前主要以白云亭蔬菜批发市场 三汊河果 品批发市场 惠民桥水产批发市场等 8 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主 2009 年过后逐步 都合并搬迁到了江宁的众彩农副产品物流中心 所以本文以南京众彩物流中心 以 下简称众彩物流 来详细介绍下其的地理分布特点和与人口分布的关系 南京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坐落在南京市江宁区高桥门地区 为政府主导 企业化运 作的特大型 菜篮子 工程 该项目规划占地 3000 亩 概算投资 30 亿元 总建筑 面积约 150 万平方米 园区分设展示 交易 冷藏物流配送 综合商务配套三大功 能区 集农副产品检验检测 电子信息结算 食宿娱乐于一体 功能定位 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