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及防护对策_第1页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及防护对策_第2页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及防护对策_第3页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及防护对策_第4页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及防护对策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5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及防护对策【摘要】目的探讨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详细记录输液外渗发生的时间,所输药物的性状,评估血管条件,外渗范围、症状、后果及患者情绪。结果 59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情绪变化,根据外渗范围大小,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将损伤降低到最小。结论通过分析输液外渗发生的原因,选择合理的预防和护理措施,做好解释工作,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防护对策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常用的给药途径,输液外渗可引起局部肿胀疼痛,严重者致局部组织缺血坏死,给患者造成痛苦并影响患者情绪。局部组织坏死后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加重其经济负担。 1 临床资料 2002 年 2 月2016 年 2 月共发生输液外渗 59 例:男 20例,女 39 例;年龄 1887 岁;外渗皮丘 12cm13 例,大于 2cm46 例;血管原因 12 例,穿刺技术 47 例;无后遗症56 例,血管闭锁 2 例,缺血坏死 1 例。 2 输液外渗发生时间 输液时外渗:穿刺见回血放开调节器即发现外渗;固定好针头后发现排液不畅,针尖部局部皮肤有小皮丘,直径2 / 5在 12cm。 输液后外渗:输液完毕后液体顺利进行一段时间,直径大于 2cm。 3 输液外渗发生的原因 穿刺技术不过关: 操作前对血管条件评估欠准确,致使针尖斜面在血管内外各半;或穿透血管,一次穿刺在血管壁上留有两处针眼,在松开调节器便发生,见于输液时。 未能掌握血管特点,穿刺难度大的血管,进针手法、角度技术、进针长度掌握不熟练,进针后在皮下反复进退刺破血管造成渗漏。 患者活动情况 不自主活动造成针头不稳定,移位,针尖刺破血管壁。 多组液体输液过程长,患者大小便或进餐时,针尖位置随患者活动引起角度改变,刺破血管造成外渗。 血管因素:局部血管的舒缩状态,营养状况,病理原因造成缺血缺氧;微生物感染和理化因素引起的静脉炎都可使血管的通透性进一步增加引起外渗1。 药物因素:药物的酸碱度、渗透压、浓度、本身的毒性作用都能刺激血管,造成损伤。动物实验显示2,静推 20%甘露醇 4-8 次后,血管壁增厚,内皮细胞破坏,血管内淤血,周围组织炎症及水肿等,而生理盐水无此改变。 3 / 5物理因素:包括环境温度、液体的输入量、温度、速度、时间、压力,针头对血管的机械刺激等3。 4 输液外渗对肌体的损伤及情绪影响 血管损伤,动物实验发现,液体由血管壁露出,致血管周围结缔组织增生,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缩窄堵塞4。 局部组织损伤5。 单纯肿胀型:组织肿胀、酸麻、胀、痛。 皮肤水泡型血管内膜损伤,管腔缩小或堵塞,继而静脉淋巴回流障碍,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在表、真皮之间薄弱处集聚,形成张力性水泡。 皮肤坏死型,炎症介质和药物毒性作用致组织坏死,甚至瘢痕挛缩,功能障碍。 例患者全部情绪紧张。 5 防护对策 输液时发生外渗,皮丘在 12cm,即可关闭调节器,压迫皮丘 2030 秒,重扎止血带,将针退后少许,沿血管走行,向前移行,见回血后挤压输液管,回血较前猛烈,原皮丘处不再鼓起,妥善固定,安慰患者。否则更换血管重新穿刺。 穿刺不当引起的机械型损伤,准确评估血管条件,在不影响输液速度时,尽量选择血管弹性好、小号针头进行穿刺,练熟练精穿刺基本功,做到一针见血,按照由末梢逐4 / 5渐上移的原则,有计划地更换穿刺部位,保护血管。 妥善固定,避免移位,除常规固定外,在针尖部位皮肤处贴一条布胶布给以力的支撑,对烦躁或输液组数多的患者,配置夹板加强固定,必要时与医生联系,给镇静药。有时翻转针柄,可避免针尖刺破血管6,对合作者解释活动容易造成输液外渗的发生,并告知其注意制动输液肢体。掌握药物的性能、特点及注意事项,选择合适的血管,适当调节室温,为穿刺部位保暖,以减少对血管壁的刺激和破坏,防止外渗发生7,对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选用大静脉穿刺,使药物停留在血管的时间短,输注前后用生理盐水开通和冲洗静脉管路,拔针时先关调节器,见少许回血后再拔出8。 使用静脉留置针静脉留置针针头不锐利,输液时不易刺破血管壁,也可减少穿刺次数,减轻患者痛苦。 输液外渗皮丘大于 2cm,应针对不同情况给予药物护理;湿热护理。化疗药物不慎外渗后,立即冷敷,并报告医生进行封闭处理。应用六神丸湿敷治疗化疗药物外渗患者,有满意疗效。方法:据外渗面积的大小将六神丸 20-50 粒捣碎,加 1ml 生理盐水,调匀后涂搽外渗处,用保鲜膜覆盖,8 小时更换,湿敷一次,患者外渗疼痛明显缓解,肉眼观察肿胀消失,皮肤颜色变淡,为显效;湿敷 2-3 次出现5 / 5上述现象为有效。目前碘伏外涂;酒精、地塞米松、三莨菪碱、硫酸镁等药物湿敷可减轻肿痛。相关报道9,单纯肿胀型采用 75%酒精、地塞米松或三莨菪碱湿敷,以及水泡型淤血坏死型采用上述药物湿敷并加以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