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_第1页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_第2页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_第3页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_第4页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 一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现状分析一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现状分析 近几年 随着汽车行业的火爆发展 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保持迅速 增长 2010 年收益为 1 644 万亿人民币 成为全球零部件行业盈利水 平最高的国家 但是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达到全球最高的盈利水平 并 不意味着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拥有了更多的专利和核心技术 其实除了 规模以外 汽车零部件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据了解 德国 美国 日本之所以能够成为汽车强国 除拥有一批 强大的整车厂商外 还在于其背后 矗立 着一批强大的零部件公司 德国大众背后有博世 西门子 日本丰田 本田背后有电装和爱信 美 国通用背后有德尔福 伟世通等 韩国则是靠摩比斯支撑 业内人士表 示 近年来 国内汽车零部件产业规模增速较快 但由于产业技术含量 不高 并受国外厂商的挤压 深陷 内忧外患 之中 已成为制约中国 汽车产业做大做强的主要 短板 之一 2011 年是中国 十二五 规划开局之年 也是中国汽车工业的转变 之年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制造国和汽车消费市场 未来五年 中国 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中国汽车产业与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 如何利用全球科技成果和智力资源 调整结构 转型升级 提升核心竞 争力 克服困难 突出重围 中国零部件产业任重道远 1 1 零部件零部件被外资垄断被外资垄断 核心技术缺失 成中国汽车产业软肋 核心技术缺失 成中国汽车产业软肋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经过改革开放 30 年的快速发展 目前已经能 够支撑起年产 1800 万辆汽车生产配套的规模和满足商用车 中高档乘 用车 80 以上零部件本土化的配套要求 但中国汽车零部件产品在高端 技术领域与世界领先水平的差距并未随着中国汽车工业规模的持续增长 而持续缩小 反而有扩张的趋势 2011 年 9 月 7 日 第五届中国国际汽车零部件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 开幕 商务部机电司司长张骥在会上披露 近六年来 与中国对外贸 易顺差持续增长的情况相反 汽车产品贸易的逆差不降反升 2010 年 255 亿美元 创下历史新高 其中整车逆差 240 亿美元 零部件产品逆 差 15 亿美元 产品出口和进口的比价差距更是惊人 比如里程表 进 口价格相当于出口价格的 41 3 倍 再比如车辆坐具 皮革和再生皮革 进口部件相当于出口部件的 26 倍 车辆用的速度计 进口是出口的 16 5 倍 由此可以看出中外零部件企业的差距 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关键技术 主 要产品仍处于供应链的低端 关键部件的核心技术被外资企业垄断 零 部件出口技术附加值低 资源消耗大 缺乏品牌效应 极大的制约了汽 车工业的自主创新与自主研发 由于核心技术的缺失 发动机 变速箱 以及底盘技术在内的汽车产业三大关键零部件技术中 我们几乎全面落 后于国际先进水平 很多高附加值的关键零部件几乎全靠进口来维持 变速箱 发动机 底盘等关键零部件的进口高达 60 国内高端零部件 产品 基本被外资垄断了 目前全中国自动变速箱的销量大概有几百万 台 中国本土零部件厂提供的不到 2 万台 中国自主研发的自动变速箱 基本上是零 大陆 博世 德尔福 万都 艾德克斯 万利等 6 家外资 企业几乎包揽了国内液压 ABS 的生产 西门子 德尔福等 4 家企业 EMS 的产量占全国 EMS 产量的 80 传感器 电子芯片等高端核心技术几乎 百分之百掌握在外资手里 虽然中国有世界最多的零部件企业 也有大 批产品出口海外 但都是轮毂 车轮 转向节等劳动密集型 技术含量 低 附加值低的产品 仍处于跨国采购链的低端 2 2 汽车零部件企业研发投入不足 汽车零部件企业研发投入不足 零部件是汽车工业发展的基础 是建设汽车强国的 短板 中 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的时间比整车企业要短 整体研发投入严重不足 2007 年 全国 7000 多家企业零部件研发投资一共才 49 7 亿元人民币 仅占销售收入的 0 66 据来自英国劳工部的统计 2007 年到 2008 年 度 博世零部件研发投入 26 1 亿英镑 相当于中国的零部件研发投入 的 7 倍 进入中国的国际零部件企业巨头除了博世外 还有电装 德尔 福等国际零部件巨头 与之相比 中国零部件企业的的投入就更没有可 比性了 3 3 零部件产品模仿性高 缺乏创新 零部件产品模仿性高 缺乏创新 中国大部分自主零部件企业仍停留在来图加工 样品测绘阶段 面 对整车厂推出的新车型 新品种 新技术快节奏的高需求 很多自主零 部件企业只能疲于应付研发任务 无暇顾及提升自身的基础研发水平与 配套能力 显然 模仿已成为阻碍我国汽车零部件水平提高的一大痼疾 从模 仿起步到形成自主创新能力 要经过很长的过程 在面对跨国公司对高 端技术的垄断和国内汽车市场对外资高度开放的大环境下 很少企业有 这样的耐心 由于中国汽车市场需求旺盛 而模仿投入少 见效快 不 少企业把模仿作为主要手段 乐此不疲 并且还误认为产品核心技术靠 模仿就可以掌握 所以只重视制造设备的引进 更新升级 不重视研发 投入 因此出现高端设备生产廉价低端产品的普遍现象 同时也使得我 国零部件企业获得国外先进技术的途径越来越窄 4 4 高端人才短缺 整体环境不健全 高端人才短缺 整体环境不健全 面对长期以来只能以仿制为主的零部件产业 人才 尤其国际化高 端人才的匮乏 已经成为掣肘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目前科技人才极度短缺 培养体系不健全 零部件企业的技术人才流失 严重 行业高素质的人才大都在外资企业 中国汽车零部件核心技术的掌握必须依靠创新人才 而人才需要培 育和发现 需要宽容的环境鼓励创新 激励创新 宽容失败 技术的问 题必须要有懂技术的人来解决 必须有常年的积累 才能渐进式地发展 但是现在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中 缺少踏踏实实 耐住寂寞的工程师 另 外 中国零部件企业整体环境尚未建立一种宽容失败的学术氛围 5 5 产业规模大 但缺乏规模效应 产业规模大 但缺乏规模效应 据不完全统计 国内零部件企业共有 2 万多家 其中规模以上汽车 零部件企业近 8000 家 2 万多家企业的产品占据了国内零部件的 80 销售额却只占 20 并且 90 的产品集中在低端 2010 年中国汽车零部 件产业销售收入为 1 644 万亿人民币 平均每家产值仅为 0 8 亿元左右 生产规模小 实力弱 缺乏规模效应 近日 AutomotiveNews 公布了 2010 年全球汽车零部件配套供 应商百强排名 美国 30 家 日本 28 家 德国 17 家企业 其余 25 家被 法国 韩国 加拿大 瑞典等 10 个国家所瓜分 而作为全球第一大汽 车市场的中国 没有一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入围 排名第一的德国博世 2010 年的销售收入达 473 亿欧元 占 2010 年整个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 的四分之一以上 我国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万向集团 2010 年汽车业 务的销售收入仅为 33 亿美元 距离榜单最后一名的瑞典企业 SKF 汽车 部尚有较大差距 6 6 国产零部件主要用于自主品牌汽车 市场占有率低国产零部件主要用于自主品牌汽车 市场占有率低 商务部的数据显示 外资控制了汽车零部件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 国产零部件销售收入仅占全行业的 20 25 拥有外资背景的汽车零部 件厂商占整个行业的 75 以上 在这些外资供应商中 独资企业占 55 中外合资企业占 45 本土零部件主要应用于自主品牌汽车 市场 占有率低 在汽车电子和发动机零部件等高科技含量领域 外资市场份 额高达 90 其中 汽车的电喷系统 发动机管理系统 ABS 和安全气 囊 自动变速器等核心零部件的产量中 外资企业所占比例分别是 100 100 和 91 69 7 7 国际贸易形势日趋严峻 国际贸易形势日趋严峻 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 汽车零部件开始大量进入国际市场 我国汽车零部件产品在海外尽管物美价廉 但是由于核心竞争力缺失 产品替代性强 因此屡屡被以各种贸易保护主义方式拒之门外 从紧固 件到汽车轮胎 轮毂等 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遭遇的贸易摩擦从未间断 过 二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趋势二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趋势 近几年整车企业的产品销售收入每年平均增长 28 75 而汽车零部 件企业的产品销售收入每年平均增长 36 82 高出行业平均水平 作为 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的支撑 零部件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是规模数量的攀升 更重要的是产业的升级 以及随之而来的持续发展能力 目前中国汽车 零部件产业呈现四大趋势 1 1 中国零部件趋向产业集群 中国零部件趋向产业集群 随着近年吉林长春 湖北十堰 安徽芜湖 广东花都 京津冀环渤 海经济圈等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的迅速崛起 我国现已基本形成东北 京津 华中 西南 长三角 珠三角等六大零部件的集中区域 目前国 内有以汽车零部件为主的各种产业园区 1000 多个 其中关键的集群区 或地带超过 100 个 2010 年初 以柳州为龙头 辐射桂林 南宁 玉林的广西领部件产 业集群正式启动 以开发新型 新能源汽车与发动机为突破口 培育自 主品牌 共同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 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有产业聚集的地区 其市场竞争力一般比没有集聚的区域高 有产业竞争力的区域 肯定有一定程度的产业集聚 国家发改委中小企 业司相关负责人提出近几年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的活跃 正是源于 零部件产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产业集群的迅速崛起 产业集群的迅速崛 起有反过来刺激零部件产业的发展升级 美国的底特律 日本丰田汽车 城等均是大规模汽车产业集群的典型代表 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是一个 系统集群 从原材料 零部件 设备制造 联合加工到最后组装出厂 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 2 2 中国零部件趋向能力提升 中国零部件趋向能力提升 两年前陕西汉德公司向印度 AMW 汽车公司进行车桥技术出口 是中 国汽车总成技术的第一次出口 汉德的尝试从一个侧面显示着中国汽车 零部件在出口方面的变化 汽车零部件的出口正由单一的产品型开始向 资本输出型和技术型转变 由劳动密集性 材料密集型的低端产品开始 向附加值高的机电类产品出口转变 出口市场由售后市场进入跨国公司 全球供应配套链转变 自主知识产权零部件的出口比重不断加大 近几年 中国迅速崛起一批创新型零部件企业 如万向集团 陕西 法士特 福耀玻璃 信义玻璃 广西玉柴 深圳航盛 浙江银轮 南京 奥特佳等 这些企业深更专业化细分市场 通过持续创新摸索从而掌握 了先进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据统计 当前汽车零部件产业已有十几家国 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超过百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 创新能力的提升 尤 其是关键零件部件创新能力的提升 使自主品牌汽车零部件拥有新的市 场位置 发动机是汽车的 心脏 国内汽车厂商奇瑞 化晨 上汽推 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动机 成为专业的发动机生产商 广西玉柴更 是拥有自主开发和国内外市场参与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同时 中国零部件尤其是骨干零部件企业正在不断拓展经营领域 搭建符合自己优势的产业链 华晨汽车与上海汽车变速器有限公司合作 生产轿车用手动变速器及双离合变速器 DCT 业内专家认为 整车厂 与零部件企业在通用零部件上联合开发 通过建立共同研发平台 提高 了中国零部件企业系统化 模块化的配套能力 目前 系统化 模块化 供货已经成为国际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趋势 3 3 中国零部件企业海外收购渐成模式 中国零部件企业海外收购渐成模式 中国零部件企业面临着高端产品无竞争力 低端产品劳动力成本 趋高的双重压力 通过海外并购获得技术以及与汽车集团具有血缘关系 的企业将实现快速发展 中国零部件企业做大做强的根本之策是提高研发及技术水平 进行 产业链地位升级 才能有效突破行业瓶颈 实现快速发展 但是目前中 国的零部件制造企业落后国际先进水平至少十年 要想在人才及技术缺 乏的情况下短期内实现飞跃发展的便捷之路是借助资本的力量 因此 未来有两类企业将实现快速发展 一类是通过海外并购获得技术的企业 如近期北京太平洋世纪收购美国通用汽车 Nextee 转向系统 潍柴动力 收购法国引擎制造商 MoteursBaudouin 等 另外一类是与汽车集团有血 缘关系 借助集团实力实现规模化经营的企业 2009 年出台的汽车产业 调整振兴规划也明确表示整车行业将通过兼并重组 使产销规模占市场 份额 90 以上的汽车企业集团整合到 10 家以内 这种趋势将传导给零部 件企业 依托大的汽车集团的零部件厂商将实现快速发展 全球经济危机给中国零部件企业带来了最好的跳跃式发展的机会 在国家鼓励 核心零部件自主化 的政策推动下 越来越多的零部件 企业把抄底海外视为获得核心技术的最佳路径 2009 年中国零部件公司圣龙集团以 1599 4 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世 界 500 强中的博格华纳旗下 SLW 股份有限公司 90 以上股份 此次收购 使圣龙集团获得了 SLW 公司的技术和市场 京西重工以不超过 9000 万 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美国德尔福相关业务的机器设备和知识产权及德尔福 的客户和产品供应合同 2010 年浙江汽车零部件公司 宁波韵升股份有限公司与日本兴电机 的四个股东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 宁波韵升以近 9200 万元的价格 收 购了日本兴电机工业株式会社 79 13 的股权 2011 年 4 月 中航工业汽车公司与北京亦庄国际在亦庄开发区举行 联合收购耐世特汽车系统公司暨中国区总部落户北京开发区的签字仪式 为耗资 4 2 亿美元 迄今为止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最大的一次海外收购 画上句号 业内专家表示 此次收购标志着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关键 零部件系统方面拥有了国际领先的核心技术 产品 优质客户 成熟的 人才与管理团队 此外 还将帮助中国企业快速融入国际汽车零部件行 业主流 并以跨国企业的身份参与全球竞争 4 4 汽车零部件企业兼并重组加速 汽车零部件企业兼并重组加速 政府汽车消费鼓励政策的大规模撤出 油价不断上涨 日本地震等 负面因素的叠加 使今年整个汽车市场下行风险增加 销量暂时受阻 全球汽车零部件行业的整合力度远大于整车企业 中国汽车零部件行 业 特别是 OE 汽车配件 配套市场 终将会迎来巨大的整合浪潮 一位行业专家如是表示 近几年 海外零部件巨头纷纷合资合作抢滩登陆中国 德尔福 威 斯卡特 康明斯等诸多外资企业零部件制造商早已在中国建成了数十个 生产基地和分公司 分公司 如今外资对中国汽车零部件的控制高达 70 80 尤其是日系厂商和韩系厂商的供应链几乎不对中国本土供应商 开放 导致了中国零部件供应商失去了与整车企业共同发展的机会 目前全球排名前四的汽车零部件巨头们要么依附主机厂做配套 比 如德尔福附之于通用 借主机厂迅速发展壮大 要么就是独立式系统供 应商 以德国博世集团为代表 目前国内 A 股上市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中 以东风科技 一汽富维 启明信息为代表的属于前者 以万向钱潮 宁 波华翔 淮柴动力 福耀玻璃为代表的属于后者 据了解 目前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较整车行业更加零散 有超过 5000 家零部件供应商 自主零部件企业生存状况堪忧 外资在中国零部 件市场已经占到 60 以上的市场份额 在轿车零部件行业占到 80 以上 中国零部件企业实力弱 研发能力不足 因此中国零部件企业要想在未 来国际化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最快捷的方式就是通过兼并重组 形成规模化的零部件企业集团 5 5 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面临转型 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面临转型 技术创新日趋活跃技术创新日趋活跃 近年来 随着中国汽车市场成长为全球最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