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生活考点_第1页
哲学生活考点_第2页
哲学生活考点_第3页
哲学生活考点_第4页
哲学生活考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5 年学测试考点解读 按 2014 年考纲 高中政治基础年级工作室 毛鑫主编 2014 10 30 1 哲学第一单元复习哲学第一单元复习 一 考点过关 一 考点过关 背诵 理解打 号的知识 熟读 理解打 号的知识 注意 的知识都是要理解的 教师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检查读 背 理解之内容 不能光检查背 诵的内容 要求记忆之内容要字字落实 不能大约模糊混过 以上要求后面练习里不再 赘述 A A 1 1 哲学是系统化 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是系统化 理论化的世界观 1 世界观的含义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注意 世界观所涉及的问题 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最普遍 最一般的问题 世 界观不一定正确 2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或学问 是系统化 理论化的世界观 注意 世界观人人都有 但哲学不是人人都有 因为世界观不等于哲学 把 零散的 不自觉的世界观当作哲学 就是把哲学简单化 要反对 把哲学当作哲学家 的事情 这是把哲学神秘化 要反对 哲学不一定正确 A A 2 2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一般说来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方 法论体现世界观 两者相互依赖 2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A A 3 3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 关系 哲学具体科学 区别 研究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研究某一领域的规律 联系 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2 哲学是对自然 社会和思维知识 即具体科学 的概括和总结 或升华 注意 哲学的含义可以做如下表述 三者任选其一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或学问 是系统化 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 对自然 社会和思维知识 即具体科学 的概括和总结 或升华 A A 4 4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注意 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与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的内涵不同 2015 年学测试考点解读 按 2014 年考纲 高中政治基础年级工作室 毛鑫主编 2014 10 30 2 2 两者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内容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划分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注意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无法回避的问题 哲学的基本 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 A A 5 5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B B 6 6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1 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认为 物质是本原的 意识是派生的 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 2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主要观点 世界的本原是 金 木 水 火 土等具体物质形态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理 学 化学等发现的 原子 这里的 原子 仍然是物质的 具体形态 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 但不认为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承认物质决定意识 但 否认意识有能动作用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物质决 定意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 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基本评价 坚持了唯物 主义的根本方向 本质上是正确的 是一种可贵 的猜测 没有科学 依据 把物质归结 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把复杂的问题简单 化 具有机械性 形而上学性 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 性 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 法论 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的伟大思想武器 2015 年学测试考点解读 按 2014 年考纲 高中政治基础年级工作室 毛鑫主编 2014 10 30 3 A A 7 7 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1 基本观点 唯心主义认为 意识是本原的 物质依赖于意识 不是物质决定意识 而是意识决 定物质 2 唯心主义的两种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 把人的主观精神 如人的目的 意 志 感觉 经验 心灵等 夸大为唯一的实在 当做世界的主宰 如 贝克莱的 存 在就是被感知 王阳明的 眼开则花明 眼闭则花寂 惠能的 心动说 陆九渊的 心学 等观点 客观唯心主义 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如 朱熹的 理生万物 宗教的 上帝 鬼神 黑格尔的 绝对精神 老子的 道 等观念 哲学第二单元复习哲学第二单元复习 一 考点过关 一 考点过关 A A 一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一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1 含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 物质的唯一特性 客观实在性 注意注意 1 辩证唯物主义的 物质 是所有具体的物质形态的 共性 或 普遍性 一般 和 抽象 而具体的物质形态则是 个性 或 特殊性 个别 具体 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2 辩证 唯物主义的 物质 是永恒的 不生不灭的 而具体的物质形态是暂时的 有 生有灭的 A A 二 世界的物质性 二 世界的物质性 1 自然界是物质的 2 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1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2 构成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 质要素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 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 人的意识也是客观的物质世界的产物 4 因此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A A 三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三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 运动的含义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 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 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015 年学测试考点解读 按 2014 年考纲 高中政治基础年级工作室 毛鑫主编 2014 10 30 4 2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注意注意 1 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也要反对离开运动 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2 慧能说 仁者心动 比尔生说 万物在概念 中运动 黑格尔说 世界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 柏格森说 事物和状态 不过是我们的心灵所采取的一种观点 以上观点都是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 主义观点 3 刻舟求剑是讽刺离开远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静止观 A A 四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四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1 静止的含义 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 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包括俩方面 一是说在一定的 时期和阶段 物质的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即没有质变 二是说物体的相对位置没有 变化或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2 两者的关系 1 运动是无条件的 永恒的和绝对的 静止是有条件的 相对的和暂时的 物质 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即 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 2 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变论 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 对静止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注意注意 1 王夫之说 静者静动 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 动不舍静 说明了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2 欧布里德说 一切皆流 一切皆变 克拉底鲁说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夸大了运动 导致相对主义 和诡辩论 3 芝诺说 飞矢不动 僧肇说 旋岚偃岳而常静 江河竟注 而不流 野马飘鼓而不动 日月历天而不周 夸大了静止 是形而上学不变 论 B B 五 规律的含义及其客观性与普遍性 五 规律的含义及其客观性与普遍性 1 含义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 必然的 稳定的联系 2 规律客观性原理 规律是客观的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它既不能被创造 也不能被消灭 3 规律普遍性原理 规律是普遍的 自然界 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都遵循其固有的 规律 B B 六 尊重规律 按客观规律办事 六 尊重规律 按客观规律办事 1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原理 要求我们尊重规律 按客观规律办事 方法论 2015 年学测试考点解读 按 2014 年考纲 高中政治基础年级工作室 毛鑫主编 2014 10 30 5 2 规律是客观性和普遍性 原理 但在规律面前人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们可以 认识和利用规律 改造客观世界 造福人类 方法论 理解理解 第一点侧重强调客观规律 第二点侧重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不能违背规律 否则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人们对规 律的认识和利用 并不意味着改变或创造规律 规律是不能被改变或创造的 人们利用规律有许多表现 如人工增雨 嫦娥飞天 蛟龙入海等 规律是 客观的 但规律自身也会变化 B B 七 意识的本质和作用 七 意识的本质和作用 1 意识的内涵 1 从意识的起源看 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理解理解 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 生 物的反应形式 刺激感应 感觉和心理 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 意识是劳 动 社会的产物 2 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 它是人脑的机能 理解理解 人脑 大脑 3 从意识的内容 本质 看 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理解理解 意识是 人脑对 客观存在的反映 即 主观映象 意 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形式是主观的 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 都 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从意识的内涵中可以推导得出 物质是本原 物 质决定意识 2 意识的能动作用 1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反映作用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理解理解 自觉选择性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 有选择的 并 不限于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 主动创造性 意识不仅反映事物的外部 现象 而且能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 不仅能够复制当前 而且能追溯过去 推 测未来 上述意识的特点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世界上只有尚未 被认识之物 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就个体而言 认识是有限的 就整个人类 而言 认识发展是无限的 2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反作用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正确的意识起推动作用 错误的意识起阻碍作 用 理解理解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的指导作用 就是人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 西变成现实中的东西 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 可以催人向上 使人奋 发 萎靡的精神 会使人悲观 消沉 丧失斗志 2015 年学测试考点解读 按 2014 年考纲 高中政治基础年级工作室 毛鑫主编 2014 10 30 6 理解理解 动物有刺激感应 有感觉 有心理 但没有自觉的意识 不能 认识和改造世界 C C 八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八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1 对应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2 含义 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经过调查研究 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 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3 怎样坚持从一切实际出发 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不断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 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 指导实践 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 学态度结合起来 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 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 安于现 状 因循守旧 无所作为的思想 哲学第二单元复习 二 哲学第二单元复习 二 一 考点过关 一 考点过关 A A 一 实践的含义和特点 一 实践的含义和特点 1 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理解理解 凡是实践 都是以人为主体 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可以把人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 特点 1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理解理解 客观物质性的表现 实践的主体 对象和手段是客观的 实 践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受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制约的 2 实践具有能动性 理解理解 能动性的表现 实践是人有意识 有目的的活动 通过实践 创造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原来没有的东西 3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理解理解 实践的社会性是指实践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 纯粹个人的实践 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实践的历史性是指人的实践活动是发展的 不同的历 史阶段 实践的内容 形式 水平不一样 B B 二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即 二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即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决定认识 1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2015 年学测试考点解读 按 2014 年考纲 高中政治基础年级工作室 毛鑫主编 2014 10 30 7 理解理解 获得认识有直接和间接两个途径 认识的来源 认识的途径 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理解理解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实践的新的需要促进了认识的发展 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这些工具促进了认识的发展 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从而推动了认识的发展 3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理解理解 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 才能检验 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唯一能够满足这一条件的 就是实践 实 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4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B B 三 真理是客观的 具体的 有条件的 三 真理是客观的 具体的 有条件的 1 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理解理解 詹姆士说 有用即真理 否认了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实践 因 而是错误的 真理是有用的 是对的 2 真理的客观性 理解理解 真理的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真理是客观的 所以真理只能 有一个 真理是客观的 所以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不容混淆的 真理是客 观的 所以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3 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理解理解 比如 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 180 在平面上是真理 在凹面和 凸面上就是谬误 说明真理一旦超出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就会变成谬误 比如 等价交换在市场经济领域是真理 但运用到社会其他领域就是谬误 这是从空间上来说的 4 真理都是具体的 理解理解 比如 在改革初期 由于社会生产力很低 所以在分配领域我 党提出 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 的原则 但现在 随着两极分化日益严重 我 党提出 兼顾效率和公平 更加注重公平 的原则 这就体现了任何真理都 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 照搬过去或超越历史都是不对的 这是从时间 上来说的 5 真理是有条件的 具体的 表明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告诉我们在探 索真理的过程中 犯错误不可怕 关键是要正确认识和改正错误 B B 四 认识具有反复性 无限性 上升性 四 认识具有反复性 无限性 上升性 1 认识具有反复性 理解理解 从认识的主体来看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 践水平的限制 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 观点 方法等条件的限制 从认识的客 体来看 客观事物是复杂的 变化的 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所 2015 年学测试考点解读 按 2014 年考纲 高中政治基础年级工作室 毛鑫主编 2014 10 30 8 以认识总会有对有错有反复 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 识 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 认识具有无限性 理解理解 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 世代延续的 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因此 人类认识是无限 发展的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 认识具有上升性 理解理解 从实践到认识 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 旋式的上升 认识不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真理的发展并不是被推翻 而是不断去超越自身 C C 五 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 五 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 认识具有反复性 无限性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要求我们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在 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哲学第三单元复习 一 一 考点过关 A A 一 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一 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1 联系的观点 发展的观点 2 联系的观点 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A A 二 联系的含义 二 联系的含义 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B B 三 联系的普遍性 客观性 多样性及其指导意义 三 联系的普遍性 客观性 多样性及其指导意义 1 联系的普遍性及其指导意义 即 方法论 1 联系普遍性的含义 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关系 或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 的有机整体 2 原理与方法论 联系是普遍的 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 联系的客观性及其指导意义 1 联系客观性的含义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注意 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 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 物的联系 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先于人类出现 所以是客观的 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 2015 年学测试考点解读 按 2014 年考纲 高中政治基础年级工作室 毛鑫主编 2014 10 30 9 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够形成 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所以也是 客观的 2 原理与方法论 联系是客观的 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 切忌主观随意性 注意 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是诡辩论的一个重要特征 联系是客观的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 改变事物的状态 调整原有的联系 建立新的联系 3 联系的多样性及其指导意义 1 联系多样性的表现 直接与间接 外部与内部 表面与本质 偶然与必然 眼前与长远 有利与不利等 等 2 原理与方法论 联系是多样的 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 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 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一切以时间 地点 条件为转移 B B 四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四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1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1 区别 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 部分是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 整体从数量上看是一 部分是多 整体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 统帅着部分 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 部分 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2 联系 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 密不可分的 整体由部分构成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 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 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 整体的功能 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 2 原理与方法论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 统率着部分 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 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 立足于整体 统筹全局 选择最佳方案 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 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 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 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要求我们搞好局部 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B B 五 发展的实质 五 发展的实质 1 实质 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注意 运动 变化 发展 发展是前进 上升的运动 变化 新事物是符 合客观规律 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不是形式的新 2015 年学测试考点解读 按 2014 年考纲 高中政治基础年级工作室 毛鑫主编 2014 10 30 10 旧 不是出现时间的先后 也不是力量的强弱 2 发展普遍性的含义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3 原理与方法论 发展是普遍的 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 A A 六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 六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 1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原因 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的 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 过时的和腐朽 的东西 汲取了旧事物中积极的 合理的因素 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所以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最终会走向灭亡 在社会历史领域 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 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和拥护 2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原因 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 有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 新事物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 旧事物在开始的时候往往比较强大 总要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要有一个过程 3 原理与方法论 1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 上升的 要求我们要 对未来充满信心 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 2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迂回的 要求我们要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 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C C 七 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七 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1 事物变化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 量变和质变 2 量变与质变的含义 1 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是一种渐进的 不显著的变化 2 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是一 种根本的 显著的变化 3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1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 果 2015 年学测试考点解读 按 2014 年考纲 高中政治基础年级工作室 毛鑫主编 2014 10 30 11 2 事物的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 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如此循环往 复 不断前进 4 原理与方法论 1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要求我们积极做好量的 积累 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 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 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 要果断地抓 住时机 促成质变 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A A 八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八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1 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 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 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2 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3 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4 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B B 九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九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1 矛盾的含义 矛盾就是事物内部两个方面的对立统一关系 简言之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 矛盾的属性 1 矛盾的对立属性就是斗争性 矛盾的统一属性就是同一性 2 矛盾的同一性 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 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它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 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即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 矛盾的斗争性 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 相互对立 相互分离的属性 注意 同一性是相对的 有条件的 斗争性是绝对的 4 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 注意 比如 和实生物 同则不继 君子和而不同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注意 比如 生活中和自己联系最多的亲人和朋友 往往也是同自己矛盾最多的 人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 变化和发展 注意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A A 十 矛盾的普遍性 十 矛盾的普遍性 1 含义 矛盾具有普遍性 事事有矛盾 时时有矛盾 2015 年学测试考点解读 按 2014 年考纲 高中政治基础年级工作室 毛鑫主编 2014 10 30 12 注意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2 原理与方法论 1 矛盾具有普遍性 要求我们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 坚持全面的观点 2 矛盾具有普遍性 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 分析矛盾 勇于揭露矛盾 积极寻找 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A A 十一 矛盾的特殊性 十一 矛盾的特殊性 1 含义 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2 表现 1 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注意 这些不同的矛盾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原因 2 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注意 这些不同的矛盾把事物的不同阶段区分出来了 3 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各有其特殊性 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注意 这种特殊性就是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3 原理与方法论 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 B 十二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十二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1 辩证关系 1 分钟 1 二者相互联结 一方面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另 一方面 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2 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注意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也是 共性与个性 一般与个别 抽 象与具体 的关系 2 现实指导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向 结合的哲学基础 注意 这个不是方法论指导意义 是现实指导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的辩证关系原理 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碰到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 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 先试点后推广 解剖麻雀 抓好典型 从 群众来到群众中去 等都应该运用这个哲理 2015 年学测试考点解读 按 2014 年考纲 高中政治基础年级工作室 毛鑫主编 2014 10 30 13 B B 十三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十三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1 含义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 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 其 他处于从属地位 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 2 辩证关系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排斥 相互依赖 并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 原理与方法论 1 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 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要求我 们办事情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重点 注意 这个哲理一般运用在改造世界方面 涉及如 关键 重点 中心 重心 突破口 突出问题 根本 重中之重 第一 要务 核心 首要地位 擒贼先擒王 牵牛要牵牛鼻子 好钢要 用在刀刃上 等 一般都要联想到这个观点 2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是辩证统一的 要求我们既要抓住主要矛盾 又不能忽视 次要矛盾 或 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注意 一个篱笆三个桩 一个好汉三个帮 荷花好看也要绿叶扶持 等俗 语就是强调不能忽视次要矛盾 B B 十四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十四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1 含义 1 唯物辩证法认为 每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 其中 处于支 配地位 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 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矛盾的次要方 面 2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2 辩证关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 又相互依赖 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 原理与方法论 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 起主导作用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 方面决定的 要求我们看问题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主流 注意 这个哲理一般运用在认识世界方面 涉及如评价 人 事 形势 等 一般涉及评价对象的性质的界定 这时候就要运用这个哲理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是辩证统一的 要求我们既要把握主流 又不能忽视 支流 或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2015 年学测试考点解读 按 2014 年考纲 高中政治基础年级工作室 毛鑫主编 2014 10 30 14 注意 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等俗语就体现了这个哲理 当然这个俗语也体 现了 一分为二 观点看问题 如果材料体现这个哲理 也一定体现 一分为二 的 观点 C C 十五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十五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1 哲学原理依据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辨证关系原理 或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证关系原 理 2 含义 1 坚持两点论 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 既要看到主要矛盾 又要看 到次要矛盾 认识某一矛盾时 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 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2 坚持重点论 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 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 在认 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要抓主流 3 辩证关系 1 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论的两点论 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 2 反对离开两点谈重点的形而上学一点论 反对离开重点谈两点的形而上学均衡 论 C C 十六 坚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 十六 坚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 1 含义 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 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 方法 2 地位 1 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 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2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3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 B B 十七 辩证否定的含义及其实质 十七 辩证否定的含义及其实质 1 含义 1 辩证的否定 是事物自身的否定 即自己否定自己 自己发展自己 注意 借助外力实现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否定 不是辩证否定 如 踩死虫子 2 辩证的否定 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注意 辩证否定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进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3 辩证的否定 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注意 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之中 它总是汲取 保留 改造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 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所以新事物与旧事物有着密切的联系 2015 年学测试考点解读 按 2014 年考纲 高中政治基础年级工作室 毛鑫主编 2014 10 30 15 2 辩证否定的实质 是 扬弃 注意 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 既保留又克服 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 中思维 要么肯定一切 要么否定一切 是就是 不是就不是 除此之外 都是 鬼话 以上观点都是形而上学否定观 是不对的 3 原理与方法论 坚持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 C C 十八 坚持辩证否定观 树立创新意识 十八 坚持辩证否定观 树立创新意识 1 辩证否定观表明辩证法具有革命的批判精神 2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的 3 创新意识包括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 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 即 破旧 注重研究新情况 善于提出新问题 敢于寻找新思路 确立新观念 开拓新境界 即 立新 注意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也是一个 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十九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 十九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 补充一个知识点 虽然不是考点 但经常补充一个知识点 虽然不是考点 但经常 要涉及这一知识要涉及这一知识 1 分歧 1 辩证法坚持 联系的 发展的 全面的 观点看问题 2 形而上学坚持 孤立的 静止的 片面的 观点看问题 2 根本分歧 1 辩证法承认矛盾的存在 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 形而上学否认矛盾的存在 否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哲学第四单元复习哲学第四单元复习 一 考点过关 一 考点过关 B B 1 1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 有时先于社会存在 而变化发展 3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 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注意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 最主要的内容是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 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的精神生活 包括政治法律思想 科学 宗 教 哲学等 在阶级社会中各种社会意识都在不用程度上带有阶级性 仓廪实而 2015 年学测试考点解读 按 2014 年考纲 高中政治基础年级工作室 毛鑫主编 2014 10 30 16 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 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A A 2 2 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 1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注意 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 可以通过改革来解决 2 改革的含义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 改革的根本目的 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4 改革的意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