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论文(国二级)个人成长报告:永远热爱生命_第1页
心理咨询师论文(国二级)个人成长报告:永远热爱生命_第2页
心理咨询师论文(国二级)个人成长报告:永远热爱生命_第3页
心理咨询师论文(国二级)个人成长报告:永远热爱生命_第4页
心理咨询师论文(国二级)个人成长报告:永远热爱生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心理咨询师论文(国家职业资格二级)文章类型: 个人成长报告 文章题目: 永远热爱生命 姓 名: 身份证号: 准考证号: 所在省市: 所在单位: 发展有限公司 永远热爱生命 发展有限公司 *摘 要:我是一个拥有幸福的家庭,在一个健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童年在无拘无束中度过,充满了烂漫与快乐,所以人格健全、成绩优异不足为怪。性格随性,随遇而安,遇到问题和困难能够坦然面对,常常自诩懂得了一丁半点的幸福真谛。而我一直以来的兴趣方向,则是对人类文化的关怀,对未知事物的探索,这使我有一种悲天悯人的心情:对宗教、对哲学,有一种热切的好奇。从我的成长历程能够看到,我的生活一直波澜不惊,我的心理状态也一直平静如水,对待生活、人生以及外在一切事物,我能够以一颗平常之心去接受、去对待,少有抱怨,也少有焦躁。直到我在而立之年,我才终于有了种种设想和愿望,希望在可能的情况下,研究心理学,终生不倦地为中国教育事业做点什么。青少年的问题关乎着人类的未来,关乎着人类文化的传承,这应该是我辈身上的责任。心理学研究的是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这恰恰正是我理想路途上的一大助力,如果能够将此学科发扬光大,想培养更优秀的孩子则不再困难。当然,教育是一种勉为其难的说法,在我的理念上讲求的是“引导”,而并非“教育”,这些将在正文中得以重新诠释。关键词:在混沌中成长 自我的萌芽 完善自我 青少年问题 教育 引导一、前言在中国神话故事中,生命从一片混沌中初生,七窍顿开,混沌便死了。其实地球上的每个生命莫不如此:睁开双眼了解世界适应环境改造世界重归于黄土。就像是一个固定的程序,每个人和事物,都逃脱不了它生命过程中的生、住、坏、灭,历史上曾有无数的人要躲,要长生不老,然而,这个宇宙法则似乎从未失效过。生命从何处而来?到何处而去?对这个问题的深入思考,起源是四年前。这个问题带着我探索神秘事物、探索中国的儒释道文化,学习西哲,研究中医、命理,一直到如今学习心理学,从未停止过。对未知事物的思考以及人类知识的渴望,是我成长至今的最大动力,也是我毕生的追求所在。二、自我发展剖析(一)童年期在混沌中成长我的出生地在烟台,一个普通的地方,一个和睦的家庭。大凡这个时代的孩子,因为计划生育的缘故,基本都是家中的独子一个宏观的社会环境影响到小的家庭,再影响到一个独立个体的生命,这个生命身上便就打上了这个时代的烙印。所以人们喜欢这样说:70后、80后、90后,这样说是对生活不断快速改变的中国人的粗略划分每十年一个时代,不同时代的人,他背后肩负着那个时代对他们造成的社会影响这是不容忽视的。是的,我有着被娇惯的童年,有着缺少玩伴、孤独的童年,也有着被忙碌的父母所忽视的童年。然而这些都不是我人生路上所要背负的十字架,它与霍桑小说红字中被社会强加的A字一样,不过是一种表面的枷锁,重要的是你如何摆脱这种困境,超越那个时代的局限。如果一个人将这种枷锁背负一生,那末,他终究成为不了他自己,而是一个时代的批量产物,一个外形规整而内心空洞的躯壳。童年时期对我造成影响的事情,大多数已经被压抑到了潜意识层面,尽管这些潜意识时刻影响着我的人生轨迹,但在意识层面,对我影响巨大的、至今记忆犹深的有三件事:第一件是被老师冤枉,大约是二年级时班里的一次偷盗事件;第二件是受到另一位老师以及母亲的鼓励,那时偏科严重,却意外受到了母亲转达的鼓励,这使我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对学习产生了兴趣;第三件是父亲对我读书习惯的引导,他尽一切可能让我读到我想要读的任何书籍这样剖析,这三件事对我都是有益的,第一件使我对外围世界、或者说事实真相与表象的是否一致产生怀疑,第二件使我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建立起初步的自尊、自信,而第三件直接影响到了我的三观的建立,使我坐在这里,思考这个世界,思考自己是如何走到了现在。其实,如果不是这个时间,不是今天,而在几年前对我的童年进行自我剖析,我绝不会产生这么深刻的体会:我的童年不过是一场在一片混沌中成长而已。在这个平常的世界中,遭遇平常的事件,这对他人来说并没有任何稀奇,而对当事人所造成的影响,却要在多年之后显现出来。孩子们常常不自觉地走向社会、家庭所指引的道路,却没有自主选择的能力,等到有了自主选择能力之时,却已被过去所不能改变的环境所定格。想到童年时的经历,自己竟像一头迷路的羔羊,毫无方向地在广袤的草原上奔跑,那是一种万事随缘,万事随性的状态,也是一种人类最本真的状态生命的发端,不就是在这样的混沌中初生的么?(二)青春期自我的萌芽青春期常被别人称作是困难期或危机期,然而这在我身上却没有体现出来。一是生理发育的迟缓,当周围人的外貌、性格都在发生巨大变化时,我却感受不到自己的变化;二是父母对我的认同,在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次飞跃期,他们能够理解我的行为,而不致过分压抑造成反抗和逆反。记忆当中的这段时间,我和父母并没有观念上的剧烈碰撞,因我的启蒙时间较早,思想上对自我成熟度的评估不高,而同时因为家境太过普通,能够感受到父母在生活上的巨大压力,使我常常以一种换位思考的方式来理解他们,生活对他们的不易,与学习竞争对我的不易,其实是一样的道理。和在混沌状态中成长的童年不同,学习上的成就感和遭遇外部世界的挫折感,同时作用达到了一种平衡状态。使我更能意识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能够自给自足,能够把自己训练地更加坚强是多么的重要。以上这些信息,都能够从我在当地晚报上发表的文章中读出些许意味:我对父母能够理解我的感激,对未来的希冀,以及对现状不可改变的无奈,这都是我那时最真实的状态。加上我在成绩上的优异,使我的生活仿佛是波澜不惊的,仿佛是生活在书的海洋中,也仿佛是一个幻想当中的我,沉浸在一种莫名的自我保护中似的。由于阅读的方便,身边就是少儿图书馆,我的阅读面比较童年时期有了相当大的改变,从国内外的童话和神话故事,转向了世界名著、中国古典名著,以及现当代的小说、诗歌,尽管97、98年已经过了中国文学盛行的时代,但我的阅读兴趣并没有因这些外在境况的改变而改变,原因是当时对外界的交流还局限在书籍、报纸,并没有像现在一样发达的网络,讯息的传播是缓慢的,所以像简爱少年维特之烦恼白痴红与黑这类名著以及武侠小说对我的影响非常巨大,那时的我是一名热衷于浪漫主义情怀当中的少年,喜欢幻想,但也同时意识到了在一个普通家庭中生长的孩子,这种幻想是不切实际的,至少对于未来这种幻想是没有分量的。真正的自我意识萌芽的表现,是我产生了创作的冲动。这种冲动源于普希金,源于对他的诗歌的模仿,似乎是误打误撞,我阅读的普希金诗歌是中国最好的译本:查良铮的译本。对中国文字的巨大崇拜,对其能够表达的巨大内涵,我有一种运用它的冲动。王小波认为翻译杜拉斯情人的王道乾和翻译普希金诗歌的查良铮所写的文字是中国最美的文字。而对于我,查良铮的普希金诗歌译本,其实是我的启蒙导师。从1998到2012年,我已经写了十几年的诗歌,这一切的缘起,一是我能够持之以恒,二则就是我从一开始就接触到了中国文学的核心,两者缺一不可。由于初中阶段的成绩还算优秀,最后一年被提前录取到了另一所中学,学习高中阶段的课程,也从此离开家过起了住校生活。我是一个对生活不太敏感的人,所以这件事尽管改变了我以后的人生走势,但对我的触动并不大。(三)青年期完善自我1、高中阶段高中时期的我,还延续着初中时形成的性格和爱好,周围同学们对我的评价是:不食人间烟火,理想主义。尽管当时我认为这种评价是胡说八道,不过在今天看来,还是有一番道理的,它的另一层含义是:不合群,孤傲。没有一个人是能够脱离群体而独自生活的,尽管我的外表看起来总是要与人产生距离,但在当时内心中还是渴望交流的,渴望被人们认同。如果一个人身边没有一两个要好的朋友,那他的生活一定会黯淡无光,幸运的是,我的确交往了一两个好朋友,可以交流,可以讨论生活中发生的许多事情。他们一定也发现了,其实我只是不善于交流而已。那个时候我的体育爱好是打篮球,这项运动带给了我诸多好处,快速长高、与一些乐观的人交往、性格开始变得活泼、乐于展现自己等等,总之这里没有丝毫的夸张成分,仿佛我总能将一切发生的事情接受,有时我非常热衷于改变自己,不想做事情随大流,喜欢接触新鲜事物,这些都算是正面影响。高中三年我一直做校报某个版面的责任编辑,这件事对我后来从事编辑行业有所启发,当时的排版方式还是手写排版,报纸的成品需要人工进行录入、校对,可以说,我对报纸、书籍的敏感,对文字的敏感,正是在这段时间初步展现出来。也正是借着这个机会,我在校报发表了一些诗歌,后来个人觉得校内的刊物无聊,就没有再投过稿,转而向一些大型诗歌刊物投了几次诗歌,不过水平有限,只有星星采用了两首,这对我是一个提醒,发现自己在创作方面并没有想象中的优秀,充其量也只是凭靠一点天赋罢了。明白了这一点,也使我对自己有了一个中肯的评价,也能够对周围人的文学欣赏水平所处在哪个层次有所认识。这期间我的写诗发展历程:2001年微澜集;2002年我是单轨船,2003年姐姐雨石;2004年游戏与人,这几本诗集每本大约收录了几十首左右,但几年后重读,认为当时的写作过于幼稚化、随意化,于是对其进行了大量删减和电脑录入,如今原稿已经丢失,只剩下几张照片留念,想来如果留着将来再读,不知道是怎样一番情景。2、大学阶段这一阶段,我在山大度过了一段安逸的时光,有同学称这段时间是“高级幼儿园”,其实毫不为过。我和周围的同学一样,热衷于运动、游玩,也热衷于网络游戏。期间我与好友开了一年的书店,卖了两年的图书,办了一次韩语培训班,除此以外的时间,基本都是在宿舍、图书馆、篮球场,三点间徘徊。这样的生活可以说是诗情画意了,济南的夏天炎热似火,冬日又是白雪皑皑,在校园里徘徊,仿佛置身在世外桃源一般,即便我这样一个较为迟钝的人,也对这种安逸的环境感到惬意,甚至能感受到某种心慌,感受到那种过于平静生活背后所隐藏的层层危机,和对这种生活所终将失去的不舍。我所能够期待的,能够做的,就是尽量徜徉于这种平静的生活,把它当作生命中的一个休憩点,去享受和品尝这难得的美妙时光。2005年我开始尝试写小说,几个中篇和一个长篇。我是一个不喜欢直抒胸臆的人,也不喜欢对细节进行描写,所以这些小说都以故事为主,偶尔穿插一些心理描写。小说和诗歌的不同,就是诗歌所能隐晦的思想更多、更杂,更需要自己这个读者去亲身体验。所以从我的作品中很难看到我的思维方式和个人品格,有时我更愿意把自己的写作历程细细挖掘,寻骨追踪,去追溯我当时的想法,去回忆在某一个阶段,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我有那样一种想法这些都是刻画人物心理描写的必要过程,想象自己的身份,按照这种身份、人格去做事,事情会如何发生如何结束,后果会如何,把这种模式移情到小说人物身上,就会对人物的刻画更有信心。基本上,西方小说与东方小说的区别就是,西方名著会参与大段大段的心理刻画,而本土小说则以事件的推进,动作的刻画为主,两者的侧重面不同,造成了两种文学的方向不同。此时我开始产生了一种将东西方文化进行对比的想法,并在生活中时刻体会着这种区别,如今我会对心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大概从那个时候就开始了。最近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大家都很激动,认为中国终于出了一名世界级大师,这其实是最大的误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造成文学上的差异,诺贝尔文学奖是西方奖项,评价逻辑是西方式的,按照这种标准来评价文学,自然不能一碗水端平。中国并不缺乏世界级的大师,缺乏的是一个被西方世界认同的标准,莫言获奖,充其量只能说明,西方世界正在慢慢承认东方文学,承认我们的存在而已。我们的文学,其实不早已存在了么?并且,即便是评委们都很难搞明白,中国文学是一种什么东西?中国文学的发源其实与文学没有任何关联,它是富含着文化、哲学、政治的承载物,不是一件艺术品,而是一座纪念碑。这就是中西文化的对比,这种对比产生了不同的政治制度,不同的哲学,不同的医学,造成了巨大的文明冲突这些,是我当时所思考不到的,一个人的思维局限,大致总会受到当时环境的指引和改造,但是人有超越环境的可能,这就是悟性。悟性本是佛家的词汇,英文savvy,指的是对因果律的直接观照,是一个掌握原因和结果的突然行为,人类能够遇到火是必然的,但使用火却是悟性的结果,正如动物学不会春天播种秋天收获一样,人类能够悟到秋天的粮食是由种子生长而来,从而产生了农业活动,所以悟性决定着一个人一生所能达到的思维层次,从微观方面来讲,悟性也是一个青年所最需要的东西。3、工作阶段阴差阳错的,我却找到了一份策划编辑的职业。如今我就职的图书公司是一家从事青少年教辅的图书公司,以中小学生用书为主,所策划的图书,基本上是从各年级阶段的学生为出发点,做适合他们年龄层次的图书。而如何把握各个年龄层次学生的不同能力呢?发展心理学中已经有所阐述。这也是我对心理咨询师感兴趣的原因,在与许多老师的交流过程中,我发现中国现阶段教育当中的某些缺失,其实是不了解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不同能力,不同需求所造成。比如我与某位老师讨论英语教学问题的时候,她的实际教学经验与我所学的发展心理学不谋而合:每个年级的教学有每个年级所倾向的重点,出现差学生的原因,不能单纯归结于某某学生笨或不认真这类原因,还要从这个学生的认知能力考虑,基本上这种现象都是教学内容与他们的认知能力不同步造成的。一旦学生被误解,就会使他失去信心、转移注意力等,造成恶性循环。另外一个就是学生本身的家庭环境、性格、能力、对老师的喜恶等等,属于个体现象,需要有不同的方法针对处理。奖励和惩罚是一个刺激的动力,但限于如今的教育环境,惩罚已被禁止,可以用取消奖励来替代,这类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灵活处理。在出题的过程中我们也有过深入的探讨:分析问题的能力意味着试题的难度水平,8、9岁之前的学生还比较自我,不能换位思考,10岁以后就具备了转换思考的能力,可以正确认知。这也是从三年级开始有阅读理解的原因,一、二年级的学生不需要有这类试题。而在10-13岁这个年龄段,需要一些东西使其完善理解提高的能力,所以英语阅读理解书其实对其确实是有益的,而出题的难易程度也是以其思维结构为准的,不能偏颇太多。我的工作,大概与此有点关联,使我忽然萌生了一种念头,在中国的这种不合理的现象,缺乏心理学基本常识的老师们,如何能教育出优秀的学生?使老师们、家长们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了解这些本来应该是常识的问题,其实是我今后的发展方向,而不应仅仅是策划几本与孩子心理发展相切合的书籍。以前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学了多年的专业,却不从事相关的职业?你不觉得你浪费了很多时间吗?我通常给与的回答就是,人生是随性的,不可能总按照自己所设定好的方向去走。在生活当中修炼自己,其实你会发现任何职业都不过是人生的一部分,本没有必要纠结于某些得得失失。可以确定地说,患得患失的人,总会有一个患得患失的人生。(四)我的三观1、三观:不偏不倚不中不西大体上,一个人成长到而立之年,都会有一些自己的观念和行为习惯,我们通俗的说法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这三观取决于其生理状况、出生环境和成长环境,是千变万化的,即便是同卵双胞胎,他们小时候生活的细枝末节,也有可能影响到一个人未来的世界观,一个小小的意外,会造成未来某个时刻巨大的改变。对于物质世界,所有的事物之间都是互相联系的,对于一个人的人生,纵向的,不可逆的时间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么说,我其实是想说明这个世界的复杂性,复杂到不是按照直线逻辑就能够推断一个人,推断他的行为和心理,推断他的三观。因为所有的描述都是不确切的。量子理论的不确定性原理与此有着真切的相似:你连客体是什么,如何被观察者影响都不知道,那你如何去描述它?所以在这里,我仅对我的一些观念做一些陈述:我首先不是一个唯物论者,也不是一个坚定信仰者,我只是一个空想者;其次,我热衷于探究这个世界的出发点,人类的出发点,探究文明的发端,目前却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我能够找到;第三,我个人倾向于中国文化的优越性,也认为西方文明对人类的存亡来说是加速灭亡的过程,科技的发展需要遏制,但也同时不认同古代那种艰难的体力生活。的确,中国文化是能够融合外来文明的,但是对我们了解我们的过去和未来,到底有多少帮助?这还是个未知数。有时候我对别人戏称我最热衷的学问是发生学,对我来说是一门最本质的学科,不要说中和西,也不要说儒与释,随性而为,能够达到终点也可,达不到也无所谓,没有主张,因为任何主张都有偏颇之处,没有倾向,一旦有所倾向,便丧失了公平。为此我曾专门学习西哲,学习各种教派学说,也学易,学斗数命理,学习中医,研究儒释道文化,但我又同时不理解这些学问,我知道我还在真相的外围徘徊,所学到的一切都是表象,表象背后的真实一定是既可怕又使人惊奇的。这样的世界观,会有哪种价值观和人生观与之相贴合呢?说到底,还是佛学和道学与之更近似,但对于我这样一个流于空想的凡夫俗子,从不与别人谈什么佛法道理,为什么?谈不出一个什么究竟来,大家都是糊涂虫。人们的一切所作所为,有价值的行为是极少的,绝大多数人的人生,都是没有意义的我可能会下这样的结论。我也可能会说,人们的所有行为都是有价值的,所有人的人生都是有意义的,这个婆娑世界正是这种因缘和合而成。2、爱情观:在出口拐弯人,与动物不同,虽有欲望又能超脱欲望,所以自古以来,爱情常常被我们歌颂,甚至有人为之付出生命的代价。而古代人的婚姻与爱情与现在又不同,那时男女十五六岁,有了要打扮、吸引异性的欲望,就可以恋爱、生育了,但如今,人们已经不再为了生存而挣扎,社会的发展使人们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即便生理上告诉我们已经成熟,而人的思想却能够克制住这种欲望,让我们去在合适的年龄选择合适的婚姻。从自我剖析至这里,我一直没有谈及我的婚恋爱情。在我来看,我的爱情观和婚姻观之正确,使我拥有了一个幸福的家。我有着一个与我价值观和人生观相似的妻子,不争不抢,不贪不吝,正义感强,这对我们夫妻二人是一件何其幸运的事!而这正是一个人成年之后继续健康成长的最大保障,没有一个幸福的婚姻,其他难谈。特别是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没有健康的心理,没有美好的家庭,如何去为求助者排忧解惑?如何去引导求助者走向一个健康的人生?一个人的爱情更像是开车在一段公路上行驶,婚姻即是出口,不要着急拐弯,也不要过于加速奔跑,在出口拐弯是最好的选择,在未到出口的时候不急着转弯,在行驶的过程中能够稳住方向盘,才能保证人生路上的平安、快乐。在爱情面前的男女智商基本都降到最低,没有等到出口就拐弯,或在出口到来之前盲目加速,或不小心驶进一条没有出口的路,或停留在路边梦想一辆豪华跑车停在自己面前这些不理智的行为往往都会造成婚姻的悲剧。易经里说“十年乃字”,说的是一个错误往往会造成多年的伤害,需要有相当长的时间来弥补,而那时,为之晚矣。三、执业行为分析如果一切顺利,我将在做心理咨询师之余,去研读心理学,继续深造,深化自己专业知识方面的不足。同时我认为,自己一定会成为这个行业的佼佼者,原因很多:(1)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健康的心理。在我认为,这一点非常重要,从事心理咨询师一定会受到相当多的负面影响,一名拥有强大自我的心理咨询师首先能够保护自己不受伤害,才能与求助者一起协作,为之排除心理阴影,否则出师未捷身先死,自身难保,如何带别人走出困境?(2)对青少年成长问题的极大兴趣。之前我所从事的行业与青少年成长息息相关,所以能够理解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够切身体会到他们所遭受的困惑。而我本身便是一个与青少年有亲和力的人,对做心理咨询师有很大的信心。青少年的成长问题不仅关系着他们这些个体自身的问题,也关系着人类文化、人类未来的命运,众多成年人的不健康心理,往往产生于他们幼年童年时的遭遇,这些遭遇或者以补偿的形式表现,或者引发变态的心理,都对未来的成长造成隐患,治病要治本,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中国人的未来让人担心。并且,中国是一个具有特殊国情的国家,许多政策往往影响一代人的心理健康,现代人的家庭结构与以往不同,新一代人群对儿童的教育方式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