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马克思主义哲学单项选择1_第1页
2011马克思主义哲学单项选择1_第2页
2011马克思主义哲学单项选择1_第3页
2011马克思主义哲学单项选择1_第4页
2011马克思主义哲学单项选择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0 马克思主义哲学单项选择 1 防微杜渐 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 对立统一规律的原理 B 质量互变规律的原理 C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 D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原理 2 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是 A 根本和条件的关系 B 主要和次要的关系 C 本原和派生的关系 D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3 相对静止是 A 不做任何运动的事物 B 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C 绝对不变的事物 D 绝对运动的状态 4 爆发式飞跃是 A 解决矛盾的一种对抗的质变形式 B 解决矛盾的非对抗性的质变形式 C 新旧要素的逐渐积累 D 质变与量变的相互转化 5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 A 事物双方之间的相互斗争 B 事物双方之间的相互转化 C 矛盾双方互相调和的结果 D 矛盾双方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6 唯物辩证法认为 哲学的范畴 A 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 B 内容是客观的 形式是主观的 C 内容和形式都是主观的 D 内容是主观的 形式是客观的 7 量变的复杂性是指 A 量变的程度发展不同 B 量变形式的多样性和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 C 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D 量变有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和突破度的范围的变化 8 辩证的否定是 A 事物的自我否定 B 绝对的否定 C 外力强加给事物的否定 D 对事物主观的任意的否定 9 依据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外因相互关系原理制定的方针政 策是 A 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又坚持改革 B 既坚持物质文明 又坚持精神文明 C 既坚持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 又坚持对外开放 D 既抓经济建设 又抓阶级斗争 10 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是由教师的水平 学校的设施 学生的主观努力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造成的 从因果关系来看 这 是 A 异因同果 B 同因异果 C 多因一果 D 一因多果 11 系统的最本质特性是 A 结构的有序性 B 相对稳定性 C 内部结构趋向优化 D 整体性 12 认识的起点是 A 社会存在 B 客观世界 C 感觉 D 表象 13 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广泛的哲学范畴 它的含义是 A 对立面双方相互依存的性质 B 对立面双方相互贯通的性质 C 对立面双方相互转化的性质 D 对立面双方相互离异 相互排斥的性质 14 认识的客体是 A 人的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B 人的主观自由创造物 C 整个客观物质世界 D 现代科学知识尚未达到的领域 15 坚持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统一的观点是 A 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 B 真理问题上的一元论 C 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D 真理问题上的二元论 16 局部性部分质变是由于 A 事物内部各部分发展的不平衡性 B 事物矛盾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不平衡性 C 事物不同发展阶段间的不平衡性 D 事物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间的不平衡性 17 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 A 实践的历史性和不确定性决定的 B 实践的有条件性和相对性决定的 C 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D 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决定的 18 假象是指 A 正面地直接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B 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C 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的现象 D 和本质没有同一性的现象 19 客观真理是 A 所有的唯物主义都承认 B 所有的唯心主义都承认 C 只有旧唯物主义承认 D 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承认 20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分歧和斗争的焦点在于 A 是否用整体性观点看问题 B 是否承认事物的变化不仅有量变而且有质变 C 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D 是否承认事物在运动 21 质与属性的区别在于 A 质是客观的 属性是主观的 B 质是永恒不变的 属性是不断变化的 C 质是内在的 属性是外在的 D 质是绝对的 属性是相对的 22 现实性是指 A 包含内在根据的 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B 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确认 C 具体事物和现象的存在 D 现实可能性与抽象可能性的总和 23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是 A 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B 唯物与唯心的关系 C 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D 可知与不可知的关系 24 事物的质变是指 A 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 B 事物在场所方面的变更 C 事物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D 事物性质的变化 25 坚持真理的客观性 就是 A 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心主义 B 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 C 在真理观上坚持了辩证法 D 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形而上学 26 在认识论上 跟着感觉 走是 A 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 B 机械唯物论的观点 C 不可知论思想的表现 D 否认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27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 A 正确反映 B 歪曲反映 C 颠倒反映 D 否定反映 28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 A 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 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B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 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 识 C 感性认识是直接经验 理性认识是间接经验 D 感性认识是可靠的 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29 系统论出现的意义在于它 A 高于唯物辩证法 B 抛弃了唯物辩证法 C 代替了唯物辩证法 D 丰富了唯物辩证法 30 承认绝对运动 否认相对静止这是 A 辩证法 B 相对主义诡辩论 C 形而上学 D 主观唯心主义 31 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 A 出现时间的先后 B 是否受到大多数人的拥护 C 形式上是否新奇 D 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32 强调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这是 A 认识论上的辩证法 B 认识论上的唯理论 C 认识论上的唯物论 D 认识论尘的经验论 33 在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意义的飞跃是指 A 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本质的飞跃 B 从个性认识到共性认识的飞跃 C 从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的飞跃 D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34 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 A 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 B 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C 两种完全相同的真理 D 两者有着固定不变的界限 35 我们把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 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 种种趋势 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称之为 A 偶然性 B 必然性 C 现实性 D 可能性 36 事物的联系和运动的关系是 A 先有联系 后有运动 B 先有运动 后有联系 C 运动构成联系 D 联系构成运动 37 唯物主义认识论都坚持 A 唯理论 B 经验论 C 先验论 D 反映论 38 矛盾斗争的无条件性是指 A 不需要任何条件 B 能脱离同一性而进行斗争 C 不被任何条件所限制 D 能打破特定条件的限制 39 实践之所以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最有力的论据 是因为 A 实践本身是社会物质活动 B 坚持实践的观点就是坚持唯物论 C 实践的成功证明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正确的 D 世界上不存在永远不能认识的事物 40 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手 这句话体现了 A 形而上学片面的 孤立的观点 B 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 C 唯心主义的观点 D 诡辩论的观点 41 真理的发展是一个 A 真理和谬误相调和的过程 B 真理和谬误相补充的过程 C 客观真理与主观真理相互转化的过程 D 相对真理逐渐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 42 认识的最终目的是 A 发现真理 B 认识世界 C 改造世界 D 创立新理论 43 在矛盾体系中 处于支配地位并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的是 A 普遍矛盾 B 内部矛盾 C 主要矛盾 D 次要矛盾 44 事物发展的周期性体现了 A 事物发展的直线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 事物发展是一个不断地回到出发点的运动 C 事物发展的周而复始的循环性 D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45 现象与本质是揭示 A 事物的外部矛盾和内部矛盾相互关来的一对范畴 B 事物的内在要素和表现方式的一对范畴 C 事物的先后相继 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 D 事物的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的一对范畴 46 量变和质变的根本区别是 A 量变是渐进的 质变是突然的 B 量变是不显著的 质变是显著的 C 量变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 质变是超出度的范围的变化 D 量变是以数量规定的 质变是以属性规定的 47 事物的否定方面是指 A 事物的积极方面 B 事物的消极方面尽 C 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D 事物中促使其消灭的方面 48 在一对矛盾中 处于支配地位 起主导作用的是 A 矛盾的同一性 B 矛盾的斗争性 C 矛盾的主要方面 D 矛盾的特殊性 49 事物的内容是 A 各种现象联系的总和 B 事物诸要素的结构方式 C 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D 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50 在真理观上相对主义的错误在于 A 只讲真理的客观性 不讲真理的主观性 B 只讲真理的相对性 不讲真理的绝对性 C 只讲真理与谬误的转化 不讲真理与谬误的对立 D 只讲真理的绝对性 不讲真理的相对性 51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的是 A 时间 空间可以离开物质自己运动 B 时间 空间不随物质运动的速度而变化 C 时间 空间是主观精神的表现形式 D 时间 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 52 质和量的关系是 A 内在根据和外部表现的关系 B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C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D 在度的范围内相互规定的关系 53 形而上学否定观的根本错误在于 A 主张肯定和否定是对立统一的 B 主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C 否认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D 否认否定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54 实践高于理论是因为实践具有 A 普遍有用性的优点 B 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C 主观能动性的优点 D 相对性和绝对性相统一的优点 55 所谓系统是指 A 组成事物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 B 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按一定方式组成的统一整体 C 事物之间的普通联系 D 事物之间的复杂性和可变性 56 认识所以能够不断发展 归根结底是由于 A 社会实践的需要 B 人们追求知识的强烈欲望 C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 D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共同作用 57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 辩证形式 B 趋势和道路 C 不同状态 D 源泉和动力 58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 源泉 动力和实质内容 B 状态和形式 C 基本方向和道路 D 客观性和条件性 59 概念 判断 推理是 A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B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C 唯物主义的三种形式 D 辩证法的三种形式 60 唯物辩证法认为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是 A 由偶然向必然转化 B 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C 由简单向复杂转化 D 向任何一个方向转化 61 区分同质事物的差别依据是 A 事物的度 B 事物质的规定性 C 事物量的规定性 D 事物的特殊矛盾 62 人们为了获得知识 A 只要刻苦读书就行 B 只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就行 C 既要认真读书又要参加社会实践 D 只要抓住 灵感 和机遇就行 63 承认客观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是在真理观上坚 持了 A 唯物主义 B 辩证法 C 唯心主义 D 可知论 64 否定之否定规律 A 在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时才能完整地表现出来 B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任何一点上都可以表现出来 C 在事物经过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后表现出来 D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经过肯定和否定两个阶段表现出来 65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 A 视为精华全部继承 B 视为糟柏全部抛弃 C 应保留一半 抛弃一半 D 批判继承 推陈出新 66 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必然导致 A 唯物主义一元论 B 二元论 C 主观唯心主义 D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67 事物螺旋式发展的基本趋势是 A 上升性 B 重复性 C 回复性 D 循环性 68 偶然性对事物发展过程 A 不起任何作用 B 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C 有时起作用 有时不起作用 D 起决定性作用 69 现实可能性是指 A 现实中有充分根据和必然条件的可能性 B 现实中虽有一定根据 但根据尚未充分展开的可能性 C 目前尚未实现 将来可以实现的可能性 D 已经实现的可能性 70 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是 A 辩证统一的关系 B 因果关系 C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D 等同关系 71 真理就是 A 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B 大多数人同意的观点 C 对人类生存有用的理论 D 对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72 否定之否定规律侧重于揭示 A 事物发展的动力 B 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 C 事物发展的状态 D 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73 真理与谬误的统一的含义是 A 真理中包含着谬误 B 二者互为因果 C 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 二者没有确定的界限 74 辩证法所要回答的是 A 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 B 世界的状况是怎么样的问题 C 世界是否可知性的问题 D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75 矛盾是 A 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B 对立面之间相互联系和转化的关系 C 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和相互否定的关系 D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 76 主观唯心主义者主张 A 认识来源于绝对观念 B 人在神的启示下认识世界 C 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D 世界万物是感觉的复合 77 规律是 A 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内在的 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 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外在的 偶然的间接的联系 C 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直接的 表面的可能性联系 D 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人为的 形式的非本质联系 78 掌握 适度 原则的哲学依据是 A 质和量的统一 B 肯定和否定的相互渗透 C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联结 D 内容和形式的相互转化 79 解放思想体现着 A 唯心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B 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C 唯心主义与认识论的统一 D 唯物主义与可知论的统一 80 直线论的错误在于只看到 A 事物发展的周期性而否认了前进性 B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而否认了曲折性 C 事物发展的间接性而否认了连续性 D 事物发展的曲折性而否认了周期性 81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的观点 B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C 矛盾的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的观点 D 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82 物质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转化是一种 A 特殊现象 B 偶然现象 C 暂时现象 D 普遍现象 83 事物发展的必然性 A 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 B 事物自身由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C 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 D 事物内部所包含的肯定方面 84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 唯物主义的观点 B 联系的观点 C 发展变化的观点 D 实践的观点 85 客观真理或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A 真理的内容和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B 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 内容是主观的 C 真理是人的感觉的复合 D 真理是指客观事物本身 86 质和事物的存在是 A 相互对立的 B 相互包含的 C 直接同一的 D 相互转化的 87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是 A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B 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C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D 可知论的认识观点 88 白天和黑夜之间的先后相继现象是 A 必然联系 B 偶然联系 C 因果联系 D 间接联系 89 不积蛙步 无以至千里 不积细流 无以成江河 这是说 A 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 B 量变是由质变引起的 C 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 D 量变在事物发展中是不起作用的 90 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A 前者是直观反映论 后者是能动反映论 B 前者坚持可知论 后者坚持不可知论 C 前者坚持从物到思想和感觉的认识路线 后者坚持从思想和 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D 前者是经验主义 后者是教条主义 91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 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C 认识的 源 与 流 的关系 D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经验论的关系 92 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 只见局部 不见整体 这是 A 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