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心得体会_第1页
唐诗鉴赏心得体会_第2页
唐诗鉴赏心得体会_第3页
唐诗鉴赏心得体会_第4页
唐诗鉴赏心得体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21唐诗鉴赏心得体会诗词鉴赏时光飞逝,暮然回首地那一瞬间,大学四年的选修课即将走向尾声。中国人喜欢圆满的结局,的确,很庆幸,在最后的选修课里选上了自己喜欢的诗词鉴赏,同时也遇见了一位好老师。记得小时候,外婆会让我每天背首诗给她听,上了小学后,就会抱着那本厚厚的唐诗三百首跟同学们比赛背诗,等到了高中,也会在午后坐在阅览室里摘抄好诗好词。然而,似乎上了大学后,生活已被忙碌与琐碎所取代,没有了那最初的心境与多余的时间去接触诗词,直到有一天在图书馆里无意地再次翻开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时,才发现自己其实一直都喜欢着诗词,尽管早已物是人非,尽管时间快消退曾经的兴趣。喜欢诗词,喜欢人类那复杂而丰富的情感,正因如此,才能诠释出生活的精彩所在。我们总会去观察身边的景或物,去感受着大自然所带来的美好;我们也总在经历着风风雨雨,或是希望,抑或是失望;我们也得面对着人类那原始2 / 21的感情,面对着人的生老病死,面对着亲情、友情、爱情的交织与碰撞。于是乎,才有了前人用笔墨记载下来的最宝贵的财富。于是乎,便喜欢着“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那迷人的意境;喜欢着“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那乐观向上的坚强姿态;喜欢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那此生不渝的真挚情感。就是这样,在诗词的世界中,体会着未曾感受过的情感,共鸣着已曾经历过的感受,从中,升华着自己的思想,感受着中华诗词的博大与精深。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说过,人可以诗意的栖居在这大地上。诗意,也许就是在阳光明媚的午后,手捧一杯清茶,一个人静静地阅读着自己喜爱的书籍;诗意,也许就是在闲暇的周末,与家人一起去郊外踏青,领略着大自然呈献给我们独特的风光;诗意,也许就是在热气腾腾的饭桌上,与朋友们开怀畅饮,诉说衷肠。诗意的生活,便是人生活的最高境界。然而,在我看来,诗意的生活,除了去感受世间的真、善、美外,还应包括自我价值的实现。仍然记得老师在课上说的, “要对自己好点,因为人只能活一辈子” ,的确,生命的短暂让我们无法改变其长度,但是我们却能改变它的宽3 / 21度。做自己想做的事。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多少人最终与其擦肩而过,也许是因为我们太在乎世俗的眼光,抑或是我们内心有着太多的矛盾,就这样,我们走向了另一条人生的轨道。每个人都有拥有梦想的权利,为着自己的梦想而努力的人,是幸福的。忠于自己最初的感觉,做自己想做的事,便是生命活力的来源。当我们在成长后,不在随波逐流,真实地尊重自己的内心感受,相信在我们年迈时回首往事,能不因碌碌无为而愧疚,也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懊悔。做自己应该要做的事。在诗词鉴赏课上,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老师的话语间总在告诉着我们,人应当有所担当。正如作为一名学生,我们此时的责任便是应该读好书,而不应该是沉浸在游戏、睡觉甚至是恋爱带给我们的乐趣中。古希腊人曾说,人是背着一个包袱走路的。人的一生,会有着太多的责任,我们无法去推卸也无法去躲避,但也正是因为责任,我们才会发现我们的存在是那么的有意义,因为我们是在为我们所爱的人在奋斗着,也是在为我们的理想奋斗着。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历史的独白,我们不会忘却。4 / 21天下无不散的宴席,昨日的相聚代表着今日的别离,但是我们将会带着那份最珍贵的记忆继续前行,人生因为拥有回忆而倍显美好,它会让我们带着感动,伴随着成长。我会记得诗词鉴赏课里那些丰富、有趣且实用的内容,会记得那位经历丰富、娓娓而谈同时又有着责任心的杨老师,因为诗词鉴赏课让我收获颇多,我相信它将使我终生受益。诗歌鉴赏心得体会借用论语阳货中的话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意思是说:诗有启发鼓舞的感染作用,有考察社会现实的认识作用,有互相感化的教育作用,有批评不良政治的讽喻作用。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无数辉煌的诗篇,这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培育民族精神的沃土。培根说过;?读史书使人明智,读诗书使人灵秀。 ”此话仅说了一半,读诗书不仅能使人灵秀,更重要的是使人脱离庸俗和低级,使人成为更完全意义上的人,更加文明和高雅。这学期的公选课毅然选择了诗歌鉴赏这门课程,自从进入5 / 21大学来,只有大一的时候接触过诗歌,自此,都是在忙碌、紧张的生活中度过,我们已融入了社会这个大染缸中。选择诗歌的原因是想在纷乱的生活中寻找心灵的那片净土,而诗歌,无疑是正确的选择。第一堂课上,老师给我们读了一些现代诗歌。现代诗歌冲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语言趋于口语化、散文化,其语言与散文的距离缩短。但仍具有它独特的特点:第一、语序倒置。诗人为了强化某种情感,或由于叶韵、节奏和换行的需要,往往要调整语序。第二、成分省略。日常表达中,句子的成分不能随意地省略,必备的成分必须交代清楚。第三、词性转变。诗歌中为表情达意的需要,而临时改变词性,是很常见的事情。其中,使我印象深刻的有这么几首:三生石 、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 见与不见 、 热爱生命 。 三生石:三生石的故事最早出现在唐代袁郊的传奇小说集甘泽谣里,后又被收录进太平广记中,到了北宋,曾二度出任杭州地方官的东坡居士根据这些素材作僧圆泽传 ,明朝张岱把这篇文章编入他的西湖梦寻 ,而冯梦龙在喻世明言中则以这个故事为引子,讲述了明悟禅师赶五戒的故事,另外明朝周楫的西湖二集 ,清初古吴墨浪6 / 21子西湖佳话卷十三之三生石迹以及陈树基著西湖拾遗中对此都有提及,特别是曹雪芹的不朽名篇石头记 ,其书名即源于“三生石”的传说。前生的夙愿,今生的情缘,来生的牵绊,都刻在三生石上,让流转的岁月一一见证。很多人都相信“三生石”的传说,因为他们希望自己能喜欢的人相爱一生一世,但是现实却是残忍的,我们把誓言刻在石头上,几十年后在去看,有多少人还在?呵呵当年的那个人不在了,可是誓言还清晰的刻在石头上,当看到的时候是否会感觉到一丝心痛,还是感觉那时候的爱情是那般的天真纯洁?!热爱生命:这首诗以四个肯定的回答表达出为何要热爱生命的哲理,四个段落,看似相似,却各有其趣,四个段落分别以“成功” 、“爱情” 、 “奋斗历程”和“未来”为意象进行分析和回答。我最爱其中的一句话: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人生的目标是成功,那就不要后悔,踏步向前,成功的意义在于奋斗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诗非生活所必须,是心灵得以安顿,精神得以寄托的众多途径中的一种。阅读诗歌虽说不能改变我们的命运,却可以改变我们的性格;阅读诗歌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它却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古人云, 开卷有益 ,就是告诉我们阅读诗歌有很多的好处,所以我们要好好读书,将来7 / 21才会有成就。多阅读可以充实自己,多读书可以增加知识,多阅读更可以增广见闻。浅谈古诗词鉴赏教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杜永友中国,诗的国度。古典诗歌是中华文化中最精致、最灿烂的一页,尤其唐诗,更是代表了中国诗歌发展的顶峰成就。古诗用词准确、凝练,诗句精深华妙,其“花鸟缠绵、云雷奋发、弦泉幽咽、雪月空明”(刘熙载语)之美,充分展现了汉语之美,那么,面对这样优秀的文化遗产,在古诗鉴赏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进而培育诗情诗趣呢? “文贵隐,诗贵藏”,古诗语言的特点之一是精炼、含蓄,具有跳跃性,其意境的深邃、形象的不确定性,在教学过程中又往往使学生感到棘手,花费不少精力却无以着手。高一学生处于基础教育的较高层次,已储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语言知识和人生阅历,鉴于上述情形,我从教学实际出发,做了些有益的尝试,现小结如下:一、掌握古诗鉴赏的一般方法8 / 21学习知识要善于总结规律、方法, 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真正全面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分析情物分析情物,即鉴赏诗歌的物象、意象,把握其特点,领会其寓意。 一般说来,情物,指的是诗歌中作者表现主题、抒发情感所借助的具体的事物,即诗歌作品的形象(包括意象)。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自然形象这两个方面。人物形象又包括作为描写客体的人物和抒情主人公。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写的琵琶女,她是作为描写客体的人物形象,而其中的“江州司马”白居易则是抒情主人公。诗歌作品中描写的自然景物不再是客观的景物,而是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也就是作者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称之为意象。诗歌中的意象常用并列式来组合,如杜牧的江南春 ”水村山郭酒旗风”就是并列了水村、山郭、酒旗、风几组物象,从而让我们领略到了江南春天的特有风情。 知人论世9 / 21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说:“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 ”知人论世,应当是“论世”第一, “知人”第二,进行文学批评,也必须知人论世,才能对作品作出正确的评价。孟子的这一原则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历代文学批评家所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而古诗往往又是古人“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往往与作者的个人经历、思想感情有着密切联系,是发自诗人内心的声音,知人论世,对诗篇的解读大有裨益。因此,在课前,我布置学生利用书本等资料查询古诗作者的生平、主要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及与作品内容相关的文化常识,帮助学生理解作品。让学生由被动地接受信息转为主动地获取、运用信息,扩大信息量,扩展知识面,让学生学习自主性得以充分体现。 体会情语古诗词具有自身的语言特色,体会情语,即体会诗歌的语言特色。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因此,首先要学会品味语言特色,体味语言的美。山水诗人认为“碧山” 、 “流水”都10 / 21是美的,桃花流水窅然远逝,也是美的,都出自“天然”,都让人心境悠闲。其次要学会评析“诗眼” , 古人作诗写词讲究炼字炼句,以求传神动人。阅读古代诗歌,评析诗人炼字炼句技巧和作用,有助于深入体会诗歌丰富的内蕴。 “诗眼”是一篇诗歌的关键字、词,往往被作者寓以复杂而深刻的情感,若能在教学中就“诗眼”加以点拔、启发,就能使学生沿着这个方向作更深广的联想、思考,从而迅速把握诗篇大意,体会到其中的意境之美。 反复诵读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韩愈在进学解中也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 。由此可见,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古诗词讲求音韵,平仄对仗,富于音乐美。在教学欣赏古诗词时,因其篇幅短小,音韵和谐,在学生理解古诗词背景、内容的基础上,要强化诵读, “保证每首诗词至少读十遍” ,直至成诵。诵读古诗词,注重指导学生语音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体会平仄转换、重音句读等朗读技巧,读出韵味,体会古诗词中饱含的意象、情感。古诗词历史久远,音义发生了很大变化,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应特别注意纠正。如诵读李白的赠汪伦时,不少学生将“桃花潭水11 / 21深千尺”中的句读断为“桃花/潭水/深/千尺” ,以求上下句的音韵和谐,造成了诗义的误读。其实, “桃花潭”是一地名,不能读破,唐诗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律诗,句读当以保持意义的完整为要,理解了这点,学生对赠/白马王/彪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西征等就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 鉴赏意境云:圣人立象以尽意。在我国古代文论中,象指客观事物的物状、情状,意指客观事物蕴含的意义。意象是鉴赏诗歌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单元。意境则是诗人主观之意与客观景物交互融合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是组合意象创造出的“意与境谐”的艺术境界。鉴赏古诗的意象和意境是古诗鉴赏的主要内容。如杜甫咏怀古迹之二: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别怨恨曲中论。诗人的思想感情正是由“群山万壑” “紫台” “朔漠” “青冢” “春风面” “夜月魂”“琵琶” “黄昏”等意象来表达的。 注重积累12 / 21学生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古诗鉴赏亦然。 积累古诗字词的古义。疏通字词义,这是鉴赏古诗不可缺少的基础; 积累古诗常写的内容。古典诗歌卷帙繁浩,内容博大精深,要准确快速地进行鉴赏难度较大,但语文老师还是要让学生了解、掌握一些常写的内容,如乡情,伤离,怀古,吟边,忧思,登高等; 积累、运用鉴赏知识。例如,文体知识,首先,应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流变有相当清晰的认识,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发展的脉络;其次,还应对古诗的格律知识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诸如句法、用韵、对仗、平仄等知识。再次,还要充分把握古诗特点: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音乐性; 积累典型的意象。例如,菊,常象征隐逸、高洁、脱俗;禾黍,常用来抒发国家昔盛今衰的黍离之悲;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短暂、愁苦绵长;子规,凄恻,惨苦;沙鸥,飘零、感伤等等。二、在教学实践中提高鉴赏能力在实践中运用鉴赏方法,在平时阅读中形成人文素养,培育13 / 21诗情诗趣。有道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鉴赏古诗要掌握一些鉴赏的技巧和方法,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多读古诗,多领悟古诗的意蕴,多做鉴赏古诗的试题,多研究别人对古诗评价的文章,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提高领悟能力和鉴赏水平。在练习这一环节学生应重视所设置的试题。可参照试题选项来鉴赏诗歌,如,阅读杜牧的两首过华清宫绝句:甲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乙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1 对这两首诗文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 甲诗首句是一个远景描绘,诗人从长安遥望的角度,写出华清宫的富丽堂皇。B 甲诗中“一骑”与乙诗中的“数骑”都是指骑马的人,前者指运送荔枝的驿使,后者指报告军情的侦察兵。14 / 21C 甲诗中的“红尘”与乙诗中的“黄埃”都有所喻指,前者意思是世俗的人生,后者暗指战争。关于唐诗宋词鉴赏的感想鉴与赏要学会咬文嚼字。古人的唐宋诗词用“鉴”字是很慎重的,篆书的“鑑” ,右边的左上方是一个大眼睛,右上方是一个弯腰的人,正在看盘字里的东西。 “鉴”字古时的意思就是一个人瞪大眼睛弯腰看盘子里的东西。文字发展到楷书后字形变了。这个“鉴”作为名词又当镜子讲。 红楼梦里就有风月宝鉴,那就是镜子。所以对古人诗词名篇要鉴要赏。而赏是交流,彼此有共同语言,共同情感。两者之间达到交汇、契合。古人说的是什么,针对性如何,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拿到一首诗,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一读完就能鉴赏了吗?那是远远不够的。孟子说:诵其诗,读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呼?事以论其是也。孟子这段话浓缩起来就是知人论事。读唐宋诗词要知其人,论其事,真正读懂,有很多先决条件,需要我们15 / 21挖掘了解。 中国古今上下向来喜欢诗,有诗国之称。世界没有第二个国家,像中国对诗的普遍性、普及性那么深广,对待诗如此注重。原因有三:一是中华民族以人类的智慧创造了汉字文化,全世界大多以拼音字为主。一切鉴赏诗词的心得体会都是由汉字产生的;二是中华民族的审美眼光与他人不同,在看宇宙的一切时有自己的审美观。别人看不出的美,我们能看出来,诗人以他特有的审美心灵与之相交汇才产生诗;三是中国诗人的表现方式、表现手法极为独特。以上三点组合起来才构成中华民族高水平、极为美妙的中华诗词。中华几千年历史,从诗的产生发展至今天,具有如此巨大的影响,不是偶然的。诗的定义是什么,五言、七言、平平仄仄?能写现代体、散文体诗就是诗人了吗?北大一位老教授说:“全唐诗有一二千家,几万首诗,我看完后只有 1000 多首是诗,而其他只是采用诗的形式说话,不是诗。唐诗不是每首都好。我曾对唐朝白居易、宋代陆游两位的全集耐着性子读了一遍,读得我昏昏欲睡,其中真正打动我的诗词不多。当然人们要谦虚谨慎地鉴,培养自己的鉴赏能力。宋代诗人杨万里说:诗去了文也有诗;去了意也有诗;去了理也是诗。不要死在它的句下,不要在字面上打架。真正的诗既注重文字,又讲道理。形式像诗不定是16 / 21诗;写诗的人,不见得就是诗人。 ”诗人诗人、圣贤都多愁善感当诗人的重要条件是多愁善感。有人可能认为这是病态。但实际上愁是情的代指。多愁包括忧患在内,就是多情,古时的愁就是情。诗人写诗惊心动魄、呕心沥血,所推动的就是情。善感意指诗人感受能力特别敏锐,别人无动于衷的事,诗人受不了。换个词说:诗人感情丰富。这样你读诗就有收获了。诗人与平常人不一样,总被认为落落寡欢、不合时宜、不通情理等。诗人感情特别强烈,不然也成不了诗人。圣贤孔子也是如此,多情善感。孔子看到江水在流这样的平常事,就感慨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是一句哲理的话,但首先是孔子的感情,他动心了。再说到中国大诗人,例如诗圣杜甫也是多愁善感的,否则怎会有如此多好诗。他的曲江二首写道: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压伤多酒入唇。?一片花的飘落,17 / 21使诗人心灵发生震动,风飘万点,他就更受不了了。因而正愁人。多么深情呀!他这首诗及所表达的情感给后人以引导,继承和发展。宋代秦少游的词:飞红万点仇如海。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是否从这里来的?林黛玉的葬花词也是从杜诗中吸取了营养。对诗的感受就是悟,悟会加深感想。词典上的东西是死的,我们读诗词要自己多感悟,要有活的东西。真正的诗人,看天地事物都有独特的感受真正的诗人看天地事物都有独特的感受。月亮高悬夜空明亮,诗人想起咏月亮的诗歌和种种艺术的联想。传说月亮上有广寒宫、嫦娥、桂树和玉兔,这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而嫦娥又是后羿的妻子偷吃了不死药后直奔月亮来的。自古多少诗人为此抒发情感,成就名篇。唐诗宋词不只是那些诗人、词人的事,它是与民族历史与文化密不可分的。学诗写诗不能撇开中华历史文化的传统母体,西方人说文学作品是私生子,没有父母。但是我们中华古人不这么想,发知其人,论其事。不问,那是无情无味。在文学史里对文学作品要讲时代背景。宋代爱国词人辛稼轩作品很多,不了解其人很难了解其词。18 / 21他写道: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首词包含辛稼轩一生的感慨。他率领队伍从北方来到南方抗金,雄心壮志,才气纵横。宋孝宗任用他打了一些胜仗。40 岁做地方官,后被弹劾去官。他一生未能施展自己的抱负与豪志。所以一上楼就愁,这个愁就是情。欲说还休,又如李商隐在夕阳楼写道: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陆游的柳暗花明是从这里来的。这是诗人与物的交流,自比孤鸿,向何处去,没有答案,因此只有自悠悠。诗人左右逢源,勾勾连连。唐初的陈子昂登幽州古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这样的感情,是宇宙的胸怀,是小小的个人处在浩大的宇宙之中,自己的心灵感触。赏析凉州词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19 / 21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睿宗景云元年(710)进士,玄宗时作过官,后贬道州司马,死于贬所。性豪放,喜游乐饮酒,能写歌词。并自歌自舞。 全唐诗存其诗一卷。尤以凉州词为人传诵。这首诗的前两句言事,写将军战罢归营,设酒庆功。正欲开怀畅饮,琵琶弦音急促,催人出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