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慧_心理语言学TOT现象实证研究理论成果综述1_第1页
曾慧_心理语言学TOT现象实证研究理论成果综述1_第2页
曾慧_心理语言学TOT现象实证研究理论成果综述1_第3页
曾慧_心理语言学TOT现象实证研究理论成果综述1_第4页
曾慧_心理语言学TOT现象实证研究理论成果综述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理语言学 TOT 现象实证研究理论成果综述 曾 慧 张少林 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桂林 541004 摘要 摘要 TOT 舌尖现象 是较为普遍的语言现象 心理语言学领域对于舌尖现象进行了大量的 实证研究 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阻抑理论 不完全激活假说 消耗论 知识增长论 交互激 活竞争模型等理论 同时还应用认知科学理论与神经心理学的理论解释 TOT 现象 本文对这 些理论的内容与形成过程进行了回顾回顾与总结 阐述这些研究所呈现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关键词 关键词 TOT 实证研究 理论 1 1 引言引言 TOT Tip of the tongue的简称 指人们想要说某个词时 却无法正确提取该词的一种状态 汉语中俗称 卡壳 也可以译为 舌尖现象 或 词在唇边现象 TOT是一种较为普遍 的语言现象 是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的经历 国外的学者对于TOT现象的研究已 经有100多年的历史 起源可以追溯到1890年 William James 1890 1950 在他的著作 心理学原则 中描述了这一现象的特征 而真正开启TOT实验研究先河的是Brown和 McNeill 1966 他们把TOT状态描绘成近似一种即将要发生喷嚏的感觉 而后国外对与 TOT现象有关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系统且大量的研究 形成了众多理论 本文将对此进行简要 的回顾与总结 阐述研究所呈现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希望对于对此现象研究有兴趣的学者 起参考价值的作用 2 2 TOTTOT现象两大基础理论现象两大基础理论 自从William James1980年描绘了TOT现象以后 现代心理语言学开始探寻概念和发音间的 距离 试图从语义 句法和语音加工方面来解释TOT状况 并通过TOT现象观察在语言产出时 词汇提取是如何发生的 词汇提取过程一般包括弄清楚词汇概念所传达的意思及词汇所代表 的词汇概念两个阶段 TOT状态产生于说话者没能成功完成单词提取的第二个阶段 国外对 于词汇提取的潜在机制提出了两大假设 阻抑理论和不完全激活假说理论 最早提出阻抑理论的是Woodwords 1983 他指出 TOT现象的发生是因为语音相关词 或语义相关词的干扰而妨碍了目标词的提取 它会与目标词形成竞争 competing 由于与目 标词语义或语音相似 使得被试者关注相关词 从而提高了从相关词回到搜索目标词的难度 ReasonJones Cohen Maylor 1990b 的日记研究和实验技巧也表明提取固有名称在TOT现象中都是年轻群 体和老年群体中的首要来源 同类的其它研究也表明如果在各个年龄阶层来对比TOT现象发 生率 老年群体在提取固有名称时比年轻和中年群体更容易经历TOT现象 还有一些研究 Maylor 1990a Mitchell 1989 表明 老年受试者总是出现更高的TOT发生率 年龄对于材 料的影响不是相互一致的 但是 另外一些实验研究采用问题或者定义而不是专有名词作为实验材料 结果显示在 TOT发生率上 不同年龄组没有表现出差异 Donna J Dahlgren 1998 写了一篇关于年龄和 知识对于舌尖现象发生率的影响 他调查了3个年龄阶段人对单词 物体 及任务产生舌尖 现象 他们都不需要给出固有名称的答案 结果发现中老年能回答出更多的总体知识问题 在词汇测试上比年轻参与者得到更多的分数 如果只是简单统计TOT现象的出现频率 结果 是年龄效应明显 老年人会比年轻人经历发生更多的TOT现象 但是如果采用更加科学的协 方差分析方法 把知识水平作为控制变量 结果却表明在各年龄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这一 结果说明对TOT发生的次数的多少起着作用的是知识水平因素而非年龄因素 有着更高知识 的人群更容易经历TOT现象 也就是说 知识越高 TOT现象发生率就越高 这个结果对于以 后用来研究年龄对于TOT现象的影响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果研究不试图控制受试者各年龄阶 层的知识水平 那么TOT现象的产生在年龄和知识水平间的关系就会混淆不清 4 4 TOTTOT现象的交互激活竞争模型现象的交互激活竞争模型 Bruce and Young 1986 首先提出了脸部辨识和命名功能型模式 要求被试根据图片或叙 述的文字说出著名人物的姓名 这一模式经过许多学者实验研究的连续扩展和重构 发展成 交互激活竞争模型 简称IAC 由于前人的研究都发现人的名字比普通名称更容易产生 TOT状态 Diaz等学者 2007 进行了与事件相关的面部命名舌尖状态的实验研究 参与者 要求做一个包括辨识 确认 和辨认著名人物面部的测试 他们把对于名人面部的认识分成 三个反映类 知道状态 不知道状态 TOT状态 他们发现450毫秒前 TOT现象和知道状态 没有差异 但是间隔550 750秒之后 在TOT状态反应振幅小于知道状态 这一结果反映出加 工资源的划分情况和词汇音位线路的不完全激活 5 5 认知理论与神经心理学理论对认知理论与神经心理学理论对TOTTOT现象的解释现象的解释 利用认知控制机制用来解决TOT状态中的冲突和提取失败的研究也在进行之中 Schwartz 2001 2002 倡导用元认知控制理论 Metacognitive Control Theory 来解释TOT的解 除率问题 他认为TOT在控制被试提取努力程度上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通常情况下 人们在处 于TOT状态时 更有可能持续努力地提取目标 因此 努力持续的提取会导致较高的解除比率 TOT在控制被试提取努力的数量上起着功能性的作用 也就是当个体处于TOT状态比他们不处 于这种状态时更坚持在提取信息上付出努力 这一理论突破了部分激活理论和阻碍理论对 TOT 产生机制的探讨 而且涉及到TOT 的解除问题 Schwartz的实验研究 2001 显示被试在 TOT状态下会花更多的时间提取未回忆出的单词 特别是被试经历沮丧情绪或体验到挫折感情 况下更是如此 许多神经心理学家试图用利用事件相关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来探讨记忆提取加工中遇到 的TOT现象 Kikyo 等人 2001 基于Brown等 1966 的方法 利用出现在日本主要新闻 报纸上的名字 用频数控制来设计TOT任务 通过暂时分离TOT现象的认知阶段来确定负责 提取加工的组成部分的各脑活动区 Maril等人 2001 通过使用与事件相关功能性磁共振 成像 发现由于TOT状态引起的提取失败诱发了在位于前位带回前额皮质的选择性反应 6 6 结语结语 TOT现象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受到了学者们的高度关注 尤其是国外学者 他们试图 从各个方面探讨TOT现象各个方面的问题 由TOT现象深入探讨词汇提取的本质 国内对于这 种现象的研究为数不多 尤其是实证研究 因为国内研究TOT现象又涉及到汉语的思维 所 以在双语的环境下研究TOT现象时 我们要考虑更多的变量 这应该是今后研究的一个突破 口 参考文献 1 Biedermann B Ruh N Nickels L Psychological Sciences 45 215 226 19 Reason J great amounts of researches on this phenomenon have been done in psycholinguistics Based on those studies scholars proposed blocking theory Incomplete Activation Theory decrement theory incremental knowledge theory interactive activation model and so on and applied theories in Cognitive science and Neuropsychology into explaining the TOT phenomenon The current paper will look back upon the formation and the contents of those theories and elucida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