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地理知识归纳与例题详解高三地理知识归纳与例题详解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地球在宇宙中地球在宇宙中2007 10 26 1 1 地球自转和公转特征的比较 地球自转和公转特征的比较 比较项目地球自转地球公转 示意图 运动轴心 及轨道 1 轨道为赤道 2 绕 旋转 地轴北段始终指 向 附近 1 轨道为 是一个近似正圆的 椭圆轨道 2 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地 球有 点 1 月初 和 点 7 月初 之分 方向 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呈 时 针 从南极上空看呈 时针 与自转方向一致 周期 1 日 自转 3600 23 时 56 分 4 秒 是真正周期 2 日 自转 360059 24 小 时 是日常所用周期 1 年 公转 3600 365 天 6 时 9 分 10 秒 是真正周期 2 年 太阳直射点移动一个周 期 365 天 5 时 48 分 46 秒 是日常所 用周期 速度 1 角速度 除极点为 0 外 其它各 点均为 0 小时 2 线速度 自 向 逐渐 减小为 0 1 位于近日点 1 月初 时速度 位于远日点 7 月初 时速度 2 平均角速度为每日约 10 3 平均线速度为 30 千米 秒 2 2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 黄赤交角 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为 23026 在数值上 黄赤交角黄赤交角 回归线的度数 回归线的度数 地轴与黄地轴与黄 道面的夹角 极圈的度数 道面的夹角 极圈的度数 90 2 太阳直射点的季 节移动规律 太阳直射点 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在右图上表示出一年内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 夏至 冬至 太阳直射点向 方向 移动 北半球各地昼夜长短变化由 北半球 地区正午太 阳高度逐渐变小 南半球 地区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 说明 5 月 1 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移动方向及北半球昼夜状况 变化趋势 例题例题 1 1 下图是 太阳直射点周年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 1 太阳直射点位于 A 点的这一天 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之中最大值的纬度范围是 太阳直射点从 A 点移至 B 点期 间 长江径流季节变化正值 期 亚平 宁半岛南部气候特点为 2 太阳直射点位于 B 点的这一天 北极圈与 南极圈上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数值相差 度 太阳直射点从 B 点移至 C 点期间 地球 上气压带风带向 移动 3 太阳直射点位于 C 点这一天 昼长时间北极圈比赤道上 多或少几小时 小时 太阳直射点从 C 点移至 D 点期间 北印度洋海区的季风洋流呈 方向流动 北太平洋上的气压中心是 全称 解析 解析 本题以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作为考查的基础 首先判断出 A B C D 的日期 分别是 6 月 22 日 9 月 23 日 12 月 22 日 3 月 21 日 再判断出不同时段太阳直射点的 移动方向 联系其它地理原理 便可逐一解答 如从 A 到 B 是北半球的夏秋季节 长江流 域处于多雨期 径流量大 而亚平宁半岛南部是地中海气候 是一年中炎热干燥的季节 从 B 到 C 表示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 气压带风带也随着向南移动 从 C 到 D 北印度洋海区 的季风洋流是受冬季风的推动而形成的 北太平洋的气压中心也是冬季的气压场 答案 答案 1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汛 洪水 炎热干燥 2 0 南 3 少 12 逆时针 阿留申低压 3 3 常见的日照图及其判读 常见的日照图及其判读 侧视图 俯视图 展开图 变式图 常见日照图的判读 1 确定南 北极 在侧视图上 通常是上北下南 从自转方向上看 逆时针自转者为北 极 顺时针自转者为南极 2 确定太阳直射点位置 太阳直射点是昼半球的中心点 3 确定特殊点的地方时 晨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 6 时 昏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 18 时 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 12 时 与此正相对经线的地方时为 0 时 4 确定太阳出没时刻 某地日出时刻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晨线交点的时刻 日没时刻是该 地所在纬线与昏线交点的时刻 赤道上全年都是 6 时日出 18 时日落 在极昼 极夜的区 域则没有日出 日落现象 5 确定昼夜长短 由晨昏线分割的同一纬线上昼弧与夜弧的长短决定昼长和夜长 可以 通过读经度差数进行判断 6 确定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以直射点为中心向南北两侧逐渐递减 各地正午太阳高 度等于 90 度减去该地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纬度的差 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为 0 4 4 昼夜交替 昼夜交替 1 晨昏线 圈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 按地球自转 方向经过晨昏线进入昼半球的是晨线晨线 按地球自转方向经过 晨昏线进入夜半球的是昏线昏线 晨昏线始终与太阳照射光线垂垂 直直 晨昏线上太阳高度都是太阳高度都是 0 00 0 见右图 2 晨昏线的运动 由于晨昏线是昼夜半球的分界线 随着 地球的自转 晨昏线不停地由东向西运动 同时 由于太阳 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并且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 晨昏线 在以圆心为中心 在极圈和极点之间摆动如下图所示 注 图中 AB 为晨昏圈 3 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 0 晨昏线始终平分赤道 故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 时为 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 晨昏线 圈 与地轴 或经 线圈 的夹角即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4 区别三个概念 昼夜现象 地球不发光 不透明 昼夜交替 自转 昼夜长 短 黄赤交角 例题例题 2 2 一架在北半球飞行的飞机 飞越晨昏线上空时 当地为 8 日 19 时 在图 1 14 所示的四个地区中 它飞越的是 A B C D 解析 解析 首先要提取题干中关键信息 北半球 晨昏线 当地时间为 8 日 19 时 由此判 断此时只可能是日落时间 因此飞机正在飞越的是昏线 四张图中只有 两地表示的是 昏线 19 时日落较昼夜平分时日落的时间 18 时晚 1 小时 这说明北半球是昼长夜短 越 往北去白昼越长 因此在 两地中只能选择 地 答案 答案 B 5 5 地方时 地方时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不同的经线有不同的时刻 这就产生了地方时 同一条 线上的地方时相同 经度相差 10 地方时相差 分钟 东边地点的时刻总是 早于西边 图 1 14 1 时区 全球分为 24 个时区 每个时区东西跨 15 个经度 划分方法如图 1 15 图 1 16 所示 时区号时区号 已知经度已知经度 15 150 0 取整数 取整数 如 1630E 150 11 E 则 1630E 位于东十一区 2 区时 每一时区以 的地方时为本时区共同使用的时间 这个时间为区时 中央经线的度数中央经线的度数 时区号时区号 15 150 0 如西五区的中央经线 5 W 150 即为 750W 3 国际日期变更线 国际上规定 把东 西十二区之间的 180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 更线 简称日界线 日界线的西侧是地球 一天中最早的地点 东侧是地球一天中最 晚的地点 自西向东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 自东向西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 日界线并 不与 1800经线完全吻合 它是一条折线 见右图 实际中还有一条自然日界线 即 经线 从 0 00 经线向东到 1800经线为新的一 天 从 0 00 经线向西到 1800经线为旧的一天 4 几个概念的关系 地方时 经线 区时 时区 北京时间 或国际标准时间 美国东部时间 例题例题 3 3 2002 年 1 月 1 日 作为欧洲联盟统一货币的欧元正式流通 这将对世界金融的 整体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回答下列问题 1 假定世界各金融市场均在当地时间上午 9 时开市 下午 5 时闭市 如果某投资者上午 9 时在法兰克福 东经 8 5 市场买进欧元 12 小时后欧元上涨 投资者想尽快卖出欧元 选择的金融市场应位于 A 东京 东经 139 5 B 香港 东经 114 5 C 伦敦 D 纽约 西经 74 2 在上述假定的营业时间内 上午 9 时开市 下午 5 时闭市 下列各组金融中心能保证 24 小时作业的是 A 法兰克福 新加坡 东经 104 伦敦 B 伦敦 香港 旧金山 西经 122 5 C 伦敦 东京 纽约 D 东京 洛杉矶 纽约 解析 解析 本题是关于时区判断 时差计算的实际应用问题 解第 1 题的方法有二 一 是根据法兰克福开市后 12 小时 即当地时间 21 时 世界上属于上午 9 时到下午 5 时的经 度范围 171 5 W 51 5 W 二是依据法兰克福开市后 12 小时 即 8 5 E 所在时区的区时 为 21 时 逐一计算出四大金融中心的区时 最后选定纽约 第 2 题要正确理解题意 图 1 15图 1 16 图 1 20 各组金融中心能保证 24 小时作业 意即三个金融中心之间的经度应该依次相差 120 左 右 即 8 个时区 据各选项区时的判断 只有 B 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答案 答案 1 D 2 B 6 6 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向 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向 1 规律 北半球向 偏 南半球向 偏 赤道上无 偏向 2 意义 对风向 洋流的流向 河流的运动都有影响 例题例题 4 4 一国际地理奥林匹克考察小组在厄瓜多尔的赤 道地区做了如图的实验 当将水杯下的木塞拔下 水下漏时 下列哪种现象是可信的 A 在赤道以北时 观察花朵浮在水面做顺时针转动 B 在赤道以南时 观察花朵浮在水面做逆时针转动 C 在赤道上 观察花朵做逆时针和顺时针两种运动 D 在赤道以北时 观察花朵浮在水面随着水的下漏按逆时 针 方向运动 解析 解析 本题主要考察对地转偏向力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同时应该知道赤道穿过厄瓜 多尔的首都 所以实验的地点可能出现三种情况 即 赤道以北 赤道以南 正好在赤道 上 答案 答案 D 7 7 昼夜长短的判断和变化规律 昼夜长短的判断和变化规律 1 昼夜长短的判断 某地的昼夜长短情况取决于该地所处纬线的昼弧和夜弧的长度比例 任一纬线的昼弧 和夜弧的时间总长均为 24 小时 不同纬度的地点的昼长或夜长的比较 应比较两地昼弧或夜弧所占据的经度数值的大 小 数值越大 时间越长 弧长上每 150占据 1 个小时 思考 判断图 1 22 甲 乙 丙三图中 A 点昼夜长短的情况 2 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 纬度相同 昼长相等 太阳直射哪个半球 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 而且纬度越高昼越纬度相同 昼长相等 太阳直射哪个半球 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 而且纬度越高昼越 长 太阳直射点向哪个方向 南或北 移长 太阳直射点向哪个方向 南或北 移 动 哪个半球昼就渐增 赤道地区终年昼动 哪个半球昼就渐增 赤道地区终年昼 夜平分 纬度越高昼夜变化幅度越大 夜平分 纬度越高昼夜变化幅度越大 在 右图中画出太阳直射 20 S 时全球昼长的 分布规律 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夜长短达一年中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夜长短达一年中 最长 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最短 冬至日最长 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最短 冬至日 图 1 22 A B 相反 春秋分全球昼夜平分 相反 春秋分全球昼夜平分 极昼极夜的分布规律 太阳直射的半球有极昼现象 另一个半球有极夜现象 极点的极昼极夜的分布规律 太阳直射的半球有极昼现象 另一个半球有极夜现象 极点的 极昼 极夜 期为半年 极圈为极昼极夜现象出现的最低纬度 极昼 极夜 期为一天 极昼 极夜 期为半年 极圈为极昼极夜现象出现的最低纬度 极昼 极夜 期为一天 极昼 极夜 分布的最低纬度 极昼 极夜 分布的最低纬度 90 直射点的纬度直射点的纬度 3 昼长 L 的计算 方法一 L 12 日出地方时 2 日落地方时 2 日落地方时 日出地方时 方法二 在光照图上 L 昼弧所占经度 360 24 方法三 同一天南北半球纬度相同的两地 昼长和为 24 小时 方法四 某地冬至日与夏至日的昼长和为 24 小时 例题例题 5 5 读日照图 完成下列各题 1 A 点的时刻是 B 点的时刻是 2 A 点的日出时刻是 B 点的日落时刻是 3 A 点的昼长是 小时 B 点的昼长是 小 时 解析 本题主要考察日出 日落时刻与昼长 夜长时间等问题 解题关键是要能够 通过地球日照图 明确图示中最左侧的经线时刻为 12 时 BA 为晨昏线的昏线部分 其与 赤道的交点为 18 时 答案 1 20 时 16 时 2 4 时 8 时 3 16 8 8 8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和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和变化规律 1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计算公式 H 900 纬度差 纬度差指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之间的纬度差 若两点在同 一半球 纬度差为两地纬度值相减 若两点分别在南 北半球 纬度差为两地纬度值相加 2 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自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自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画出太阳 直射 20 S 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 律 夏至日 夏至日 6 月月 22 日前后 北回归线及日前后 北回归线及 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 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 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冬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冬 至日 至日 12 月月 22 日前后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日前后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 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 北半球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 北半球 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例题例题 6 6 下图是 扬州市某一窗户朝南的房屋 和 地球公转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 问题 1 地球公转到图中 位置时 正 午射进屋内的阳光面积可达一年中最大 2 地球从 A 公转到 C 位置时 正午屋内 的光照面积的变化情况是 3 地球公转到 B 位置时 扬州日出时刻太阳在 方向 日落时刻太阳在 方向 4 一年中每日正午时刻该房屋的阴影朝向规律是 图 1 28 解析 解析 解答本题的依据是正确理解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首先判断地球处于 A B C D 四点时的日期分别是 3 月 21 日 6 月 22 日 9 月 23 日 12 月 22 日 进一步 分析 6 月 22 日 正午太阳高度角达一年中最大值 光照面积最小 12 月 22 日 正午太 阳高度角达一年中最小值 光照面积最大 因此可以得出第 1 2 题的答案 地球公 转到 B 位置时 扬州昼最长夜最短 太阳在 6 00 前日出 在东偏北的方向升起 太阳在 18 00 后日落 在西偏北的方向日落 由于扬州位于北回归线以北 一年中正午时刻太阳 直射点总是在其正南方 因此影子也总是向正北方向 答案 答案 1 D 2 由大变小 再由小变大 3 东北 西北 4 都朝正北方 例题例题 7 7 某学校 1100E 地理兴趣小组在平地上用立竿测影的方法 逐日测算正午太阳 高度 如图 1 27 垂直竖立一根 2 米长的竿 0P 正午时测得竿影长 OP 通过 tan 0P 0P 算出正午太阳高度 据此回答 1 4 题 1 该小组每天测量影长时 北京时间应为 A 12 00 B 12 40 C 11 20 D 11 00 2 3 月 21 日 当该小组进行观测时 下列城市中即 将迎来旭日东升的是 A 英国伦敦 B 匈牙利布达佩斯 约 190E C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约 290E D 夏威夷檀香山 约 1580W 3 图 1 28 是该小组绘制的连续一年多的竿影长度变化图 图中反映 3 月 21 日竿影长度 的点是 A B C D 4 该学校大约位于 A 21 50N B 21 50S C 450N D 450S 解析 解析 这是一组关于太阳高度变化 地方时计算的试题 该学校位于 1100E 当地理兴 趣小组测量正午太阳高度时 北京时间 东八区的区时 应为 12 40 3 月 21 日当该兴趣 小组进行观测时 即 1100E 为 12 00 时 即将迎来旭日东升的城市 地方时 6 00 前 应该 是大约位于 200E 因而本题应选择布达佩斯 图 1 28 是一幅坐标图 横坐标是时间 纵 坐标是竿影长度 并标有南北方向 从图 1 28 的影长变化的南北分布情况 该地应位于北 半球 处的竿影最长 此时为冬至日 处的竿影向南 故为夏至日 因而 表示 3 月 21 日竿影长度的点应该是 判断该学校的纬度 有两种途径 其一是通过太阳高度计算 公式进行计算 首先通过冬至日竿影长度和竹竿实际长度的比值为 1 推断出冬至日当地 的太阳高度角为 45 从而计算出纬度大约为 21 50N 另一种方法是直接从图 1 28 的竹 竿影长两次为 0 可以判断该地有两次直射 又位于北半球 因而正确答案是 21 50N 答案 答案 1 B 2 B 3 D 4 A 9 9 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地球公转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使地球表面发生 能量的分布不均和变化 最终的地理意义是产生四季的变化和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 例题例题 8 8 图 1 34 上 XOY 为地轴 MN 为赤道 EF E F 为回归线 ST S T 为极圈 读图回答 1 目前黄赤交角在图上是 A XOF B TOF C FON D TON 2 按地球上 五带 的划分 图上 ST 与 EF 之间为 带 3 当太阳直射点在图上自 MN 向北移动到 EF 再由 EF 向南 移动到 MN 的过程中 在 S T 及其以南范围内 有极夜现象 出现的地区变化规律是 4 为了研究黄赤交角对地球自然环境的影响 假设黄赤交角变为 0 这时 在地球上 将可能会出现的自然现象有 A 太阳终年直射赤道 B 各地全年都昼夜平分 C 各地气温都五日变化 D 各地都五四季变化 E 无大气环流现象 F 自然地理环境无区域差异 5 假设黄赤交角变为 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离婚协议中财产分割及子女抚养责任及监护权协议
- 双方协议离婚后子女抚养权及财产分配执行合同
- 写字楼物业服务合同续约及绿化环境提升协议
- 长期仓储租赁合同保障乙方利益不受侵害
- 私募基金股权交易协议中的限制性条款与股权激励关系
- 万科商铺租赁合同范本-商业综合体租赁协议
- 班组级岗安全培训内容课件
- 辽宁省安宁安全培训课件
- 2025年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器械应用与操作考核答案及解析
- 简笔画雪糕课件
- 2025年金属非金属矿山(露天矿山)安全生产试题题及答案
- 县级医院医疗质量控制方案实施细则
- 短视频制作服务协议合同
- 2025年中国电信面试题预测及备考要点
- 福建省2025-2026学年福州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检测物理
- 高职开学第一课教案设计
- 护工运送标本培训
- 2025汽车金融考试题及答案
- 2024-2025学年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下英语期末考试题(含答案和音频)
- 2025年本科院校基建处招聘笔试预测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中考数学真题完全解读(四川成都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