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doc_第1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doc_第2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doc_第3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doc_第4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将相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等词语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运用语言刻画人物所采的表达方法及表达效果。3、能对课文中的人物说出自己的喜欢、厌恶等感受。4、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二、教学重、难点深入品析人物言行,感受蔺相如和廉颇忠于国家、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三、教学准备课件:史记的相关知识、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片断四、教学过程一、预习展示,整体感知。同学们,课前预习课文了,展示一下你的收获。1、出示字词。赵国 撞碎 欺骗 胆怯 廉颇 推辞 诸位 削弱 和氏璧2、课文中“将、相”分别指的是谁?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二、精读感悟板块一:找准矛盾焦点,形成探究主题1、题目是将相和,和是什么意思?那肯定有不和的时候,为什么不和呢?快速浏览课文,找到相关的语句。2、生读文,找到第十六自然段廉颇说的话,指名读。“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3、你知道廉颇为什么这么说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史记中描写的蔺相如和廉颇的片断。课件出示: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於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4、看了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感觉?5、指导朗读:是啊,廉颇是上卿,而蔺相如出身低微,他只是赵国宦官缪贤家的一个门客,而这样的人最后职位却比廉颇还要高,你是不是也会为廉颇抱不平呢?来,把你此时此刻的心情送到句中。6、生自由练读后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7、小结:在廉颇的心目中,自己是身经百战,屡建奇功的大功臣。而蔺相如只会耍嘴皮子,那么蔺相如蔺相如升官靠的只是嘴吗?(板书:嘴?)板块二:紧扣人物语言,丰满人物形象我们先来看看“完璧归赵”这个故事。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找到描写蔺相如面见秦王说的话做上记号。(生自由读文,找出:课件出示“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2、我们来看第一句话课件,你觉得璧有毛病吗?你能找到相关的证据吗?(体会“无价之宝”成语的含义。)(1)既然璧这么珍贵,那蔺相为什么说谎呢?来让我们找到当时的背景来谈一谈。(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2)小结: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说蔺相如说璧有毛病,你看到一个怎样的蔺相如?3、让我们接着交流你对第二、三句话的理解。(1)出示第二句蔺相如是怎样说这句话的?理“直”在哪里?请大家默读2到8自然段,划出重点句,组织好语言,替蔺相如来摆摆这个理。(师生共同讨论交流)(2)导读:是啊,拿城换璧是你秦王提出来的,我把和氏璧给你送来了,你却不交城。理由充分,说话才有气势。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生读“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有理有据,所以蔺相如面对的虽然是虎狼之国的秦王,却仍然毫无惧色,言语中字字掷地有声。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生齐读“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3)小组讨论交流:蔺相如会真的撞吗?(引导:秦王对和氏璧是爱不释手,蔺相如已看在眼里。这是蔺相如使的“金蝉脱壳”之计。)(5)过渡: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了。所以到了举行典礼的那一天,他进宫见了秦王才会怎样说?(6)引读课件:蔺相如大大方方地说(7)讨论交流:蔺相如难道不怕秦王杀他吗?这可是欺君之罪呀!请大家再读蔺相如的话,揣摩一下秦王当时的心理。(相机指导:蔺相如已揣摸透了秦王的心理: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杀了蔺相如也没有用。反而落下不讲信用的恶名,让天下人耻笑。)(8)导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蔺相如已经摸透了秦王的心理,知道秦王不会杀他,所以才会大大方方地说(生齐读“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9)你们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不畏强暴、机智勇敢)3、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也被秦王客客气气地送回了赵国。咱们悬着的心总算可以放下来了。让我们静下心来想想:蔺相如决定接受赵王让他带璧入秦的使命时,他心里有把握吗?请大家读书,找出文中的句子来。“我愿意带着这块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A、指名读后自由读。B、你们又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交流:“自信、胸有成竹”,相机指导朗读)4、总结提升:“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切尽在掌握。这就是大智大勇的蔺相如。正是有了这样的(大智大勇)板书,才敢带璧入秦,最终完璧归赵,这个“完”是什么意思?那你说还有什么也完好无损地带回了赵国,是啊!是赵国的尊严,蔺相如凭着过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识,用他的那张嘴和秦王针锋相对。不仅“完璧归赵”,还让秦国没有理由对赵国动兵。你们说说,他这张嘴是耍嘴皮子吗?(擦去黑板上“嘴”后的“?”,改为“!”)板块三:深入人物角色,提升人物精神。接着,让我们走进第二个小故事“渑池之会”。1、抓住蔺相如的嘴又说了什么话?2、生自由读书,找出相关语句来体会。(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3、再看这句话,蔺相如会以怎样的神态、动作、语气说这句话?4、现在,在我们面前的又是一个什么样的蔺相如呢?他再一次维护了什么?(不畏强暴)板书5、而这样的蔺相如却被廉颇误解,如果你是蔺相如会怎么做呢?来让我们看看蔺相如究竟是怎么做的?(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为的是我们赵国呀!)蔺相如的这一“避”,与完璧归赵的一“撞”和渑池之会的一“拼”一样,都是为了赵国。难怪蔺相如要语重心长的说引读蔺相如的话。6、同学们,现在面对这样一个“一人之辨,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蔺相如,廉颇听到了蔺相如的话,他怎么做的呢?他们两人最后的结果样?自读第18自然段“负荆请罪”这一部分。7、你认为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板书:(知错就改)8、小结:同学们,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上立了大功,官职比廉颇高,廉颇不服气,两人不和,最后廉颇知错就改,负荆请罪二人和好,塑造了大智大勇,宽容大度的蔺相如和知错就改的廉颇,二人和好还有更深一层的原因,那就是二人都有一颗爱国之心。三、课堂小结总结学习方法。多么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塑造,这就是史记给我们带来的精彩人物,课后,你可以走进史记,来认识更多这样的人“和”字带给我们更深的体会,它表达了我们国家共建和谐社会的的愿望,寄托着中国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崇高理想,让我们一起努力,记住这个并不复杂的字:“和”。四、拓展升华。 (课件出示:史记封面和作者司马迁)板书:附:修改原因及教学反思:课后,对这节课进行了反思,对教案的部分细节进行了修改。细品全文,文章篇幅虽长,但巧妙的运用过渡句来承上启下,将三个小故事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使得整篇文章脉络清晰,指向明确。文中着力描绘了人物的言行,刻画出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廉颇知错能改的人物形象,讴歌了他们忠于国家、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纵观全文,蔺相如“完璧归赵”,不辱使命,在“渑池之会”为捍卫国家尊严不惜以死相拼,面对廉颇的羞辱而忍辱负重以及后来廉颇的“负荆请罪”,这些“豪举”的产生都源于“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这一思想基础。古人云“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将相和这个故事无疑被赋予了新的历史意义。修改环节:深究课题,突破重点三个小故事中,哪个集中写了将相和好?为什么还写另两个故事?通过深究课题使学生明白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修改原因:这一设计的目的是:,旨在进一步夯实重点训练项目。再读课文,让学生把书读好。)教学反思:一、说教材。将相和这篇课文出自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组,根据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课文以蔺相如的言行活动为主要线索,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爱国的高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告诉我们“和”的重要性。二、教学目标。(一)鉴于将相和这篇课文的脉络和主题都很清晰,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目标应根据三个维度设计”这一理论,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和能力: 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字;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过程和方法: 通过用小标题概括文中三个小故事的方式,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并理解故事情节;通过师生间的交流与探索,帮助学生理清三个故事间的联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通过将相之间由不和再到和好的转变过程,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品悟“和”的重要性。(二)教学重、难点深入品析人物言行,感受蔺相如和廉颇忠于国家、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三、教法与学法。教法:抓题眼,带动对整篇课文的阅读,抓住课题中的“和”字,有“和”必有“不和”,将矛盾的焦点聚焦到蔺相如的“嘴”上。在教学中紧紧扣住蔺相如的言行,采用“读议结合、读演结合、读写结合”的方法,步步为营,逐层推进。力求把蔺相如这一人物形象定格在学生眼前,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思想植根于学生心中。学法:读议“完璧归赵”读演“渑池会见”读写“负荆请罪” 四、教学过程(一)预习展示,重点突破。1、依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出示字词认读。渑池 允诺 胆怯 鼓瑟 击缶 拒绝 上卿 和氏璧依据学生预习时书写生字的情况,确定重点指导的生字。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给文中所写的三个小故事加上标题。(二)精讲点拨,汇报交流。板块一:找准矛盾焦点,形成探究主题板书课题,课题中的“将”指谁? “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请学生浏览课文,看课文中哪个段落写了两人“不和”。学生可从第16自然段中找到答案:“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这一设计的目的是:由课题入手,切入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初步了解到课文内含的矛盾冲突。整个学习过程将围绕着“廉颇的话说得是不是有道理,蔺相如该不该升官”来展开。“牵一发而动全身”,力求收到“提纲挈领,百毛皆顺”之功效。板块二:紧扣人物语言,丰满人物形象1、读议悟法,走进“完璧归赵”。引导学生画出蔺相如面见秦王时说的话。首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完璧归赵”部分,接着,交流从中读懂了什么,理解“理直气壮、大大方方”的词意,指导学生读出词语的味道来。蔺相如的理“直”在哪里?蔺相如会真的 “撞”璧吗?从而体会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品格。这一板块教学由“理直气壮”和“大大方方”这两个关键词语入手,引导学生读一读,议一议,在读中体会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形象。2、半扶半放,读演“渑池会见”。指导学习这一故事时,我让学生连读三遍课文,蔺相如会以怎样的神态、动作、语气说这句话?再让学生上台表演,抓住“拼”字,理解这是一个怎样的蔺相如?他再一次维护了什么?(板书:不畏强暴)(这一设计的目的是:这样既体现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他们口语交际的能力。)3、自学交流,读写“负荆请罪”。抓住“避”字,体会蔺相如的宽容大度。并设计读写训练: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两人可能说些什么?学生汇报交流,体会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这一设计的目的是: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本,以读书为主,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自主读”,做阅读的主人。)板块三:深入探究课题,突破教学重点三个小故事中,哪个故事集中写了将相和好?为什么还写另外两个故事?通过深究课题使学生明白“渑池会见”是“完璧归赵”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是“负荆请罪”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这一设计的目的是:从三个故事的联系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