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食品风味化学食品风味化学 Food Flavors Chemistry 第一章第一章 绪绪 论论 食品风味的重要性 食品风味的重要性 是构成食品美感的最重要因素 食品风味化学的概念 食品风味化学的概念 利用化学的原理和技术手段研究食 品风味的科学 食品风味化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食品风味化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探索食品风味物质的分离和鉴定方法 研究食品风味成分的形成机理 改良和模拟天然食品的风味 1 1 食品风味食品风味 风风 指的是飘逸的 挥发性物质 一般引起嗅觉反应 指的是飘逸的 挥发性物质 一般引起嗅觉反应 味味 指的是水溶性或油溶性物质 在口腔引起味觉的反应 指的是水溶性或油溶性物质 在口腔引起味觉的反应 食品所产生的风味是建立在复杂的物质基础之上的 涉及很多因素 食品的感官反应分类食品的感官反应分类 感觉感觉 感官的刺激因素感官的刺激因素 感觉分类感觉分类 味觉味觉 酸 甜 苦 咸 辣 鲜 涩酸 甜 苦 咸 辣 鲜 涩 化学感觉化学感觉 嗅觉嗅觉 香 臭 香 臭 触觉触觉 硬 粘 热 凉 硬 粘 热 凉 物理感觉物理感觉 运动感觉运动感觉 滑 干 滑 干 视觉视觉 色 形状 色 形状 心理感觉心理感觉 根据风味产生的刺激方式不同和最终的感觉效果可将其分为化学感觉 物理感觉化学感觉 物理感觉 和心理感觉 和心理感觉 食品风味概念食品风味概念 广义广义 指摄入口腔的食品刺激人的各种感觉受体 使人产生短时的综合的生理感觉 即食物客观性使人产生的感觉印象的总和 是一种感觉 狭义狭义 食品的香气 滋味和入口获得的香味 风味物质大多为非营养性物质 虽不参与人体代谢 但能促进食欲 是构成食品 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心里感觉与食品风味心里感觉与食品风味 食品的色泽与食欲食品的色泽与食欲 心里感觉心里感觉 不同的颜色给人不同的感觉 同一种颜色 也会给人不同的感觉 人类对食品的 着色 保色 发色 退色等研究也成为食品科学的重要领域 形状 形状 食品的大小 长短 厚薄及造型对食品的风味影响来自于口感差异和心理联想 其他 其他 如食品的种类 食品加工前的形态联想都会影响到味觉 物理感觉与食品风味物理感觉与食品风味 通常食品给人的通常食品给人的物理感觉物理感觉 硬 脆 干 黏 弹性 黏滑等 这些基本感觉实质上就 是食品的质构 texture 所体现的特征 食品的质构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 食品的质构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 食品的化学组成 食品的加工工艺 食品的质构优劣的评价以口感 触觉 为主 对食品风味具有十分重要的烘托作 用 化学感觉与食品风味化学感觉与食品风味 食品给人的食品给人的化学感觉 化学感觉 指一些中 低分子量的化合物直接刺激人口腔和鼻腔所产 生的生理反应 这些物质在口腔的化学感应称为口感 在鼻腔内的化学感应称为嗅感 根据这类物质作用的组织器官不同分为 根据这类物质作用的组织器官不同分为 味觉 作用于味蕾 嗅觉 作用于嗅球 化学刺激感应 作用于三叉神经 1 2 风味物质的作用方式与特点风味物质的作用方式与特点 风味物质的作用方式 风味物质的作用方式 味觉 嗅觉和三叉神经感应 1 2 1 味觉味觉 味觉 味觉 是指食物刺激口腔内的味觉器官产生的一种感觉 味觉种类 味觉种类 酸 甜 苦 咸 鲜 金属味 太阳味 涩 辣 不正常味道等 10 多 种 从味觉的生理角度分类 直接刺激味蕾引起的公认五种基本味觉 酸 甜 苦 咸五种基本味觉 酸 甜 苦 咸 和鲜味和鲜味 辣味 辣味 食物成分刺激口腔黏膜 鼻腔黏膜 皮肤和三叉神经而引起的一种痛觉 涩味 涩味 食物成分刺激口腔 使蛋白质凝固时而产生的一种收敛感觉 五种基本味的概念五种基本味的概念 甜味 甜味 一一种受欢迎的味觉 产生甜味的物质有糖类 一些醇类 一些氨基酸等 蔗糖 的甜味最纯正 苦味 苦味 是难于接受的味觉 产生苦味的典型物质是生物碱 如奎宁 鲜味 鲜味 是有部分氨基酸 核苷酸产生的味觉 具有酸 甜 苦 咸的平衡作用和风味 增强作用 鲜味的典型物质是谷氨酸钠 MSG 味觉产生的过程 味觉产生的过程 化学物质作用于味蕾的味细胞 产生神经冲动 经各级神经传导 最后到达大脑皮层味觉中枢 形成味觉 味觉受体味觉受体 舌舌 人舌是品尝风味的重要器官 其表面分布有很多突起部位 称为为乳头乳头 根据乳头 的形状将其分为 丝状乳头 菌状乳头 叶状乳头和轮廓乳头 丝状乳头 菌状乳头 叶状乳头和轮廓乳头 丝状乳头最小 数量 最多 主要分布舌前 2 3 处 因无味蕾而没有味感 四种味觉在舌的各部位的敏感度不同四种味觉在舌的各部位的敏感度不同 一般人的舌尖和边缘对咸味比较敏感 舌的前部对甜味比较敏感 舌靠腮的两侧对酸味比较敏感 舌根对苦味最敏感 在四种基本味觉中 人对咸味的感觉最快 对苦味的 感觉最慢 但就人对味觉 的敏感性来讲 苦味比其他味觉 都敏感 更容易被觉察 味蕾味蕾是具有味觉功能的细胞群 由 30 100 个扁长的敏感细胞被一些非敏感细胞包合而 成 如同橘瓣的排列 味觉一般在 1 5 4 0ms 内完成 人的舌部有味蕾 2000 3000 个 味觉敏感性及影响因素味觉敏感性及影响因素 1 阈值 阈值 通常把人的感觉器官 味觉或嗅觉 能辨认出呈味或呈香物质最低浓度 根据刺激反应程度的不同 阈值分为以下几种 根据刺激反应程度的不同 阈值分为以下几种 刺激阈或感觉阈 刺激阈或感觉阈 引起感觉所需要的感官刺激的最小值 识别阈 识别阈 感知到的可鉴别的感官刺激的最小值 差别阈 差别阈 对刺激强度可感觉到差别的最小值 最大阈 最大阈 指人感觉某种物质的刺激不随刺激量的增加而增加的刺激量 2 呈味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呈味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感官刺激类型相同或不同的呈味物质进入口腔时 会使呈味物 质的味觉都有所改变的现象 称为味觉的相互作用味觉的相互作用 对比现象对比现象 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感官刺激类型不同的呈味物质 适当调配 可使某种 呈味物质的味觉更加突出的现象称为味的对比现象味的对比现象 变调现象变调现象 指两种感官刺激类型不同呈味物质相互影响而导致其中一种呈味物质的味 觉发生改变的现象称为味的变调现象 味的变调现象 相乘现象相乘现象 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感官刺激类型不同的呈味物质 适当调配 可使某种 呈味物质的味觉更加突出的现象称为味的对比现象味的对比现象 消杀现象消杀现象 指一种呈味物质能够抑制或减弱另外一种呈味物质味觉强度的现象称为味味 的消杀现象 又称拮抗作用的消杀现象 又称拮抗作用 疲劳现象疲劳现象 当长期受到某种呈味物质的刺激后 就感觉刺激量增大或刺激强度减小的 现象称为称为味的疲劳现象味的疲劳现象 3 影响味觉的主要因素 影响味觉的主要因素 物质的种类和形态 物质的水溶性和介质的黏度 温度 温度对呈味物质的阈值也有明显的影响 味觉的感受部位 味的相互作用 人的生理状况如人的年龄 生理状态 性别 心理状态及饮食习惯等的影响 1 2 2 嗅觉嗅觉 嗅觉嗅觉 挥发性物质刺激鼻腔产生的一类化学感应 嗅觉感受器是鼻腔内最上端嗅黏膜 层中的嗅细胞 气味的感觉经路大致为 气味的感觉经路大致为 空气中气味分子 鼻腔气流 甲介骨 受容细胞黏膜 嗅球 嗅细胞 第一中枢 第二中枢 扁桃核等 脑部 出现气味感觉 嗅觉识别的生理嗅觉识别的生理 大脑识别气味的机理大脑识别气味的机理 立体化学理论 立体化学理论 由 Amoore 提出 假定气体受体气体受体拥有特殊形状的结构布局 当到 达的气体分子气体分子拥有与之契合的形状和大小契合的形状和大小时 气体分子则占据此气味受体并激发嗅觉 反应 振动理论 振动理论 该理论把对气体的识别归因于分子的能量水平 气体受体设置高 中 低能量的位差来传导神经信号 一旦刺激物的活动可以填补气味受体的电位差 使得 环路完成 一种生化过程将放大此信号 打开一个离子通道 向嗅球发出生物电脉冲 使得气味得以识别 嗅感物质的分类及特点嗅感物质的分类及特点 嗅感物质的基本特征 嗅感物质的基本特征 水溶性或油溶性 有一定的挥发性和表面活性 分子量小 294 对产生嗅觉有作用对产生嗅觉有作用 16 种元素 种元素 H C Si N P As Sb Bi O S Se Te F Cl Br I 大多数风味物质作用浓度都很低 一般作用浓度在 10 6 10 9 10 12 数量级 嗅感物质的分类嗅感物质的分类 根据化合物的功能基团的特点分类 根据化合物的功能基团的特点分类 脂肪烃类 芳香烃类 杂环类 醇酚类 醚类 醛类 酮类 羧酸类 酯类 含硫 化合物 含氮化合物等 嗅盲 嗅盲 也称特异嗅觉缺失 是指一些人对某种气味没有感受能力 而对其它气味则与 普通人嗅感相同 原臭 原臭 Amoore 将嗅盲者感受不到的气味定为原臭 气味和化学结构的关系 气味和化学结构的关系 任意化合物在碳数为 8 15 时时香味最强 感物质中的双键 叁 键 OH CO NH SH 等原子团对产生的气味具有重要作用 并且它们在分子中 的位置影响香气的强弱和品质 这些基团成为发香团或发香基 烃类 烃类 醇类 醇类 羟基为强发香团 若有双键 叁键 则香气更强 芳香族的香气优于脂肪族 酚类 酚类 羟基数为 1 时气味最强 低级羧酸类 低级羧酸类 低级羧酸有强香气 酯与内酯类 酯与内酯类 酯类香气优于相应的醇和酸 内酯环增大 香气增强 醛和酮类 醛和酮类 大都有强芳香性 含不饱和键的香气优于链状 环状 嗅觉敏感性及影响因素嗅觉敏感性及影响因素 阈值阈值 香气值香气值 FU 嗅感物质浓度 阈值 影响嗅感的因素影响嗅感的因素 感物质的相互作用 加工条件影响 嗅觉疲劳等 1 2 3 三叉神经感应三叉神经感应 化学刺激分为两类 化学刺激分为两类 刺激鼻腔和口腔的化学感应 刺激皮肤和黏膜及三叉神经的化学 感应 触感刺激 三叉神经为混合神经 有三条分支 眼神经 上颌神经 下颌神经 分布于面部的皮 肤 眼 口腔 鼻腔 鼻旁窦的黏膜 牙齿 脑膜等 三叉神经的刺激物又称为三叉神经的刺激物又称为触感刺激物触感刺激物 如 如辣椒 胡椒 生姜 辣萝卜 芥末 大 蒜 薄荷等 山葵与芥末产生的刺痛感 辣椒与胡椒产生灼热感 碳酸饮料中的 CO2 产生的麻刺感 柿子中单宁产生涩感等 触感刺激与一般化学感觉的关系触感刺激与一般化学感觉的关系 一般化学感觉对人体的作用是特异性与受体作用 其作用是柔和的 三叉神经刺激物可以在人体的很多部位起作用 嗅感 味觉和三叉神经刺激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 1 3 1 食品风味的感官评价食品风味的感官评价 通过人的感觉 味觉 嗅觉 视觉 触觉 以语言 文字 符号作为分析数据 对食品的色泽 风味 气味 组织状态 硬度等外部特征进行评价的方法 其目的是 为了评价食品的可接受性和鉴别食品的质量 感官检验是与仪器分析并行的重要检测 手段 感官评价的基本手段感官评价的基本手段 一 视觉鉴别 一 视觉鉴别 形态色泽 成熟状况 新鲜程度 透明度 有无沉淀和夹杂物 是 否受到污染 二 嗅觉鉴别 二 嗅觉鉴别 食品气味 可把样品稍加热或取少许在手掌上摩擦 再嗅验 三 味觉鉴别 三 味觉鉴别 注意温度 品尝但不咽下 四 触觉鉴别 四 触觉鉴别 松 软 硬 弹性 稠度 滑 粗等 感官评价类型感官评价类型 分析型感官评价 偏好型感官评价 把评价的内容按感觉分类 逐项评分的感官评价方法 称为称为分析型感官评价分析型感官评价 对美味度 风味的内容不加严格明确要求 只是由参加品尝人的随机感觉决定 把这种感官评价方法 称为称为偏好型感官评价偏好型感官评价 又称 又称嗜好型感官评价嗜好型感官评价 影响感官评价结果的因素 评价人员 评价的环境 样品评价的组织工作 影响感官评价结果的因素 评价人员 评价的环境 样品评价的组织工作 感官检验的常用方法 感官检验的常用方法 1 差别检验法 差别检验法 判断两个样品之间是否有别 或以某个已知样品为标准 与未知 样品比对 判断两个样品之间是否有别 及差别程度 2 排列检验法 排列检验法 按某种指标 为几个样品排出顺序 3 评分检验法 评分检验法 对样品某种性状特点进行评分 4 描述性检验法 描述性检验法 用合理清楚的文字 对食品的某些指标进行准确的描述 1 3 食品风味的评价技术食品风味的评价技术 1 3 2 风味轮风味轮 风味轮的基本构成风味轮的基本构成 放射线代表一种特定的风味 环状线代表风味强度值 风味轮的应用风味轮的应用 酒类等风味的描述 1 3 3 食品风味的指纹分析仪食品风味的指纹分析仪 食品风味的指纹分析仪食品风味的指纹分析仪是一定数量的电化学传感器组成的阵列和适当的识别装置组成 的仪器 能识别简单和复杂的嗅觉和味觉的物质 得到的是风味成分的整体信息 也 称为 指纹信息 电子鼻 电子鼻 由气味取样单元 传感器阵列和计算机处理系统组成 电子舌 电子舌 电子舌是以人类味觉感受机理为基础研究开发的一种新型现代化分析检测仪 器 通过传感器阵列代替生物味觉味蕾细胞感测检测对象 经系统的模式识别方法得到结 果 电子鼻 电子舌的应用电子鼻 电子舌的应用 电子鼻与电子舌在食品检测 茶叶审评中的应用 智舌在液体食品如酒类 饮料 茶叶等的真假辨识 品牌企业的产品质量控制与货架期 农残快速检测 病源微生物 快速检测等方面有长期实验和应用研究 1 4 食品风味化学的重要研究领域食品风味化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食品风味的模拟和制备技术食品风味的模拟和制备技术 利用美拉德反应制备各类食品风味利用美拉德反应制备各类食品风味 羰基化合物与含氨基化合物之间发生的反应 风味酶的研究与应用风味酶的研究与应用 增加果蔬制品的香味 在果酒中的应用 水解蛋白液脱苦 除 食品异味 凡是影响食品风味的酶都成为风味酶 风味酶 食品风味的提取 分离技术 超临界食品风味的提取 分离技术 超临界 CO2 萃取法 分子蒸馏技术 相微萃取技术 萃取法 分子蒸馏技术 相微萃取技术 食品风味控释技术 糖玻璃化香精 酵母微囊化风味 斥水微胶囊香精 食品风味控释技术 糖玻璃化香精 酵母微囊化风味 斥水微胶囊香精 第二章第二章 味感物质味感物质 第一节第一节 概概 述述 1 食品的基本味 原味 食品的基本味 原味 酸 甜 苦 咸和鲜味 二二 呈滋味的物质的特点 呈滋味的物质的特点 多为不挥发物 能溶于水 阈值比呈气味物高得多 第二节第二节 甜味与甜味物质甜味与甜味物质 甜度甜度 sweetness 甜味的强弱 通常将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的天然天味剂 蔗糖的甜 度定位 100 或为 1 作为各种糖甜味剂的甜度比较标准 甜味数据是一个相对数值 这种相对甜度 甜度倍数 成为比甜度 评定甜度的方法评定甜度的方法 极限法极限法 品尝出各种物质的阈值浓度 与蔗糖的阈值浓度相比较 得 出相对甜度 相对法相对法 选择蔗糖的适当浓度 20 5 或 10 水溶液 品尝出其它甜 味剂在该相同的甜味下的浓度 根据浓度大小求出相对甜度 甜味学说甜味学说 1 AH B 理论理论 Shallenberger 和和 Acree 有甜味的的化合物都具有一个电负性原子 A 通常 N O 并以共价键连接氢 即 存在一个 OH NH2 或 NH 基团为质子供给基 同时还具有另外一个电负性原子 B 它 与 AH 基团的距离大约在 0 25 0 4nm 为质子接受基 而在人体的甜味感受器内也存在 类似的 AH B 结构单元 2 三点接触学说三点接触学说 Kier 他们认为在强甜味化合物中除存在 AH B 结构以外 分子还有第三个特征 即分子中 具有一个适当的亲脂区域 即在距 AH 基团质子约 0 35nm 和距 B 基团约 0 55nm 的 地方有一个疏水基团 如 CH2 CH3 CH2CH3 C6H5 等疏水性基团 时 它能与 味受体的亲油部位通过疏水键结合 使两者产生第三接触点 而增强甜味剂的甜度 局限性局限性 1 不能解释多糖 多肽无味 2 D 型与 L 型氨基酸味觉不同 D 缬氨酸呈 甜味 L 缬氨酸呈苦味 3 未考虑甜味分子在空间的卷曲和折叠效应 天然的甜味剂天然的甜味剂 一 糖 糖浆和糖醇一 糖 糖浆和糖醇 1 重要的糖类甜味剂重要的糖类甜味剂 葡萄糖 葡萄糖 甜味有凉爽感 可食用 亦可静脉注射 果糖 果糖 难结晶 易消化不需胰岛素作用 直接在人体中代谢 果糖虽然不容易升高血 糖 但可以在肝脏中合成脂肪 导致血脂升高 木糖 木糖 不易被吸收 不产生热能 适于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 蔗糖蔗糖 甜味纯正 甜度大 用量最多最广 麦芽糖 麦芽糖 营养价值最高 不刺激胃黏膜 乳糖 乳糖 有助于吸收钙 对气体和有色物吸附性强 易形成金黄色色素 糖糖 浆浆 经不完全水解糖化而形成的葡萄糖 麦芽糖 低聚糖及糊精混合物 工业上 常用葡萄糖值 DE 来表示淀粉转化的程度 按转化液中所含的转化糖 以葡萄糖计 干物 质的百分率 低转化糖浆 DE 20 以下 中转化糖浆 DE 38 42 高转化糖浆 DE 60 以上 糖浆 用葡萄糖异构酶能使葡萄糖部分转化成果糖 这种异构糖浆异构糖浆 果葡糖浆果葡糖浆 味正 结晶 性 发酵性 渗透性 保湿性和耐贮藏性非常好 发展很快 糖糖 醇 醇 D 木糖醇 D 山梨糖醇 D 甘露糖醇 麦芽糖醇等 糖醇在人体内代谢不需要胰岛素作用 不妨碍糖原的合成 是一类不使血糖升高 的甜味剂 是糖尿病 心脏病和肝脏病人的理想食品 同时 细菌不能利用木糖醇和 麦芽糖醇 防龋齿的甜味剂 2 糖的结构与甜度糖的结构与甜度 A 碳 羟比值规律 2 呈甜味 2 7 苦或甜而苦 7 味淡 B 聚合度 聚合度大则甜度降低 C 糖苷键 麦芽糖 1 4 苷键 有甜味 异麦芽糖 1 6 苷键 有甜味 龙胆二糖 1 6 苷键 苦味 D 环结构 D 吡喃果糖 D 呋喃果糖 E 异构体 D 葡萄糖 D 糖 3 影响糖甜度的主要外部因素影响糖甜度的主要外部因素 A 浓度 B 温度 C 味感物质的相互作用 二 非糖天然甜味剂二 非糖天然甜味剂 1 甘草苷 甘草苷 甘草中的甜味成分 由甘草酸与两个葡萄糖醛酸结合而成 五环三萜皂甙 比甜 度为 100 300 常用的是其钠盐 不被微生物发酵 有解毒 保肝功效 但由于甜度释 放缓慢很少单独使用 一般与蔗糖和糖精配合使用 2 甜叶菊苷 甜叶菊苷 存在于甜叶菊的茎 叶内 由甜叶菊醇 二萜 和葡萄糖及槐糖构成 比甜度 200 300 是最甜的天然甜味剂之一 对热 酸 碱稳定 溶解性好 没有苦味和发 泡性 有降压 促代谢 治胃酸过多等疗效 可作为低能量食品 适宜糖尿病人 甜 叶菊苷可以很快达到最高甜度 接近蔗糖 是已知最有前途的甜味剂 3 甘茶素 甘茶素 白色针状结晶 味甜 甜度约为蔗糖的 400 倍 在蔗糖中加入 1 可使蔗糖甜度提 高三倍 熔点 105 110 对热酸较稳定 兼有防腐防霉作用 微溶于水 由兔耳草 科植物甘茶的叶子 日晒至半干并自然发酵产生强烈甜味后 未经发酵的新鲜甘茶叶 无甜味 干燥 打粉 再用水抽提精制而成 含量 2 36 三 天然物的衍生物甜味剂三 天然物的衍生物甜味剂 本来不甜的非塘天然物经过改性加工后而形成的甜味剂 主要有 氨基酸和二肽 衍生物 二氢查耳酮衍生物 紫苏醛及其衍生物等 1 氨基酸和二肽衍生物 氨基酸和二肽衍生物 D 型型甘 丙 丝 苏甘 丙 丝 苏 色 脯 羟脯 谷等 部分 色 脯 羟脯 谷等 部分 L 型氨基酸也有甜味 型氨基酸也有甜味 氨基酸衍生物 6 甲基 D 色氨酸的比甜度为 1000 天冬氨酰的二肽衍生物中 许 多有甜味 如天冬氨酰苯丙氨酸甲酯 二肽衍生物 aspartame APM 阿斯巴甜 等 我国 将其命名为甜味素 甜度约为蔗糖的 200 倍 2 二氢查耳酮衍生物 二氢查耳酮衍生物 二氢查尔酮种类很多 有的有甜味 有的无甜味 其甜度可达 100 2000 倍 有水 果香 口感良好 无后苦味 在果汁中添加有增加水果风味的特殊效果 热值低 且 不被细菌利用 可广泛用于防龋齿和糖尿病人食品 但此类化合物耐热性差 使用中 受到一定限制 3 蛋白质 蛋白质 沙马汀 和 从自然界中分离出具有甜味蛋白质 它们的甜度约为蔗糖的 2000 倍 沙马汀 由 207 个氨基酸构成 其与甜味受体的作用位点已被确认 莫内林也是从自 然界中分离出具有甜味蛋白质 甜度约为蔗糖的 3000 倍 4 其他天然物的衍生物 其他天然物的衍生物 紫苏叶中提取的紫苏醛 与羟基胺反应后得到的产物紫苏甜素 比甜度为 2000 主要用于卷烟增甜 蔗糖氯代物 1 4 6 三氯代蔗糖比甜度为 650 倍 无毒 无臭 易溶 风味接近蔗糖 不产生热量 有防龋齿作用 合成甜味剂合成甜味剂 1 糖精钠或糖精钙糖精钠或糖精钙 苯甲酰亚胺磺酸钠 比甜度 200 700 本身有苦味 溶于水中有 甜味 后味微苦 浓度大于 0 5 时呈苦味 加热不稳定 产物苦味 无营养价值 不 参与人体代谢 2 甜蜜素甜蜜素 己胺磺酸钠 比甜度 40 50 3 甜味素甜味素 APM 肽甜味剂 天冬氨酸和苯丙氨酸形成的 也成为阿斯巴甜 甜度为 蔗糖的 100 200 倍 在机体内同其他肽类物质可消化 吸收 利用 此外可降解为苯 丙氨酸 4 安赛蜜安赛蜜 结构与糖精有相似之处 甜度是蔗糖的 200 倍 在体内不被吸收利用 不 产生能量 并在高温 酸性条件下具有很好的稳定性 第三节第三节 苦味和苦味物质苦味和苦味物质 食品中有不少苦味 bitter 物质 单纯的苦味人们是不喜欢的 但当它与甜 酸或其 它味感物质调配适当时 能起到丰富或改进食品风味的特殊作用 如苦瓜 莲子 白 果的苦味被人们视为美味 啤酒 咖啡 茶叶的苦味也广泛受到人们的欢迎 一 一 苦味与化学结构苦味与化学结构 一般都含有下列一种原子基团 NO2 N S S S SO3H C S 含 Ca2 Mg2 NH4 的无机盐也有苦味 分子中氢键的存在是苦味物质分子结构的另 一特征 在同一分子中既有供氢基团 又有受氢基团 两基团的距离在 0 15nm 之内是 氢键 含内氢键分子疏水性 感受器对苦味特别敏感 苦味感是动物初始排毒的天性反应 苦味受体对天然毒物的敏感性很高 如奎宁 只有 0 0001 能检出结构破坏离子 蛋白变性物 巯基剥夺物等 二 苦味机理二 苦味机理 受体部位的 AH B 单元取向决定了分子的甜味和苦味 空间位阻学说 空间位阻学说 味来自呈味分子的疏水基 凡可形成分子内氢键 使整个分子的疏水性增强 而 这种疏水性是与脂膜中多烯磷酸酯组成的苦味受体相结合的必要条件 内氢键学说 内氢键学说 大多数苦味物质具有与甜味物质同样的 AH B 模型及疏水基团 三触点学说 三触点学说 仅 仅是第三点的空间方向与甜味剂相反 三 苦味剂的生理效应三 苦味剂的生理效应 当消化道活动发生障碍时 味觉的感受能力会减退 需要对味觉受体进行强烈刺 激 用苦味能起到提高和恢复味觉正常功能的作用 所以苦味物质对人的消化和味觉 的正常活动是重要的 俗话讲 良药苦口 说明苦味物质对治疗疾病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应强调的是很多有苦味的物质毒性强 主要为低价态的氮硫化合物 胺类 核苷 酸降解产物 毒肽 蛇毒 虫毒 蘑菇毒 等 一 苦味剂的毒性 一 苦味剂的毒性 多数天然的恶臭和苦味物质有毒 尤其是那些腐败和未成熟的食物 如蛋白质分 解后的腐胺 尸胺 鲜肉腐败后的苦味次黄嘌呤 油脂氧化后的胆碱等 发霉食物中 的霉素等 通常通过与酶中的巯基反应或与金属辅助因子螯合 抑制酶的作用 有些蛋白质有剧毒 蛇毒 虫毒 细菌毒素 毒蘑菇中的非蛋白氨基酸等 二 苦味剂的药性 二 苦味剂的药性 中药中 苦味剂与甜 温补 辣 辛温 不同 以寒性著称 如脂环生物碱如黄连泻 火解毒 治痢疾 大内酯如银杏内酯有扩张冠状动脉作用 糖苷如三萜皂甙有抗癌 降血压 抗菌等活性 三 苦味抑制剂 三 苦味抑制剂 人们在持续吃苦味物质后 能使苦感迟钝 叫叫可逆性适应 可逆性适应 适应了一种苦味剂后 对另一种苦味剂感觉迟钝 这叫交叉适应 这叫交叉适应 味盲味盲是先天性遗传的 如有人对青菜萝卜苦素和咖啡感觉不出苦味 而对其他苦 味剂的反应和常人一样 鲜味氨基酸如 Asp 天冬氨酸 Glu 谷氨酸能抑制苦味 一些二肽和低聚肽 如 Glu Glu 等有极高的抑苦能力 四 食品中重要的苦味物质四 食品中重要的苦味物质 1 奎宁 咖啡碱 可可碱 茶碱 均为生物碱类苦味物 2 柚皮苷及新橙皮苷 糖苷类 柠檬苦素 3 葎草酮 酸 异葎草酮 异 酸 4 苦味肽物质 5 无机盐 6 肌酸 胆汁 苦味肽脱苦的方法 苦味肽脱苦的方法 酶的端解 选择性分离 Plastein 反应 酶水解反应的逆反应 掩盖 环糊精和乙基麦芽酚掩盖的效果较好 限制性水解 第四节第四节 酸味及酸味物质酸味及酸味物质 酸味感是动物进化最早的一种化学味感 许多动物对酸味刺激都很敏感 人类由于 早已适应酸性物质 故适当的酸味能给人以爽快的感觉 并增进食欲 酸味的评价方法酸味的评价方法 酸味强度通常用主观等价值主观等价值 point of subjective equality PSE 来表示 是指感受 到相同酸味时该酸味剂的浓度 通常以柠檬酸为参照 将柠檬酸定为 100 其它酸的相 当量称为该酸味剂的酸味强度 酸味的另一种评定法是测定测定腮腺分泌唾液的平均流速腮腺分泌唾液的平均流速 常以每一腮腺在 10min 内 流出唾液的毫升数来表示 流速越大其酸性越强 影响酸味的主要因素影响酸味的主要因素 氢离子浓度 pH 5 0 6 5 pH 3 0 总酸度和缓冲作用 酸根负离子的性质 其他物质的影响 酸味是 H 刺激刺激舌粘膜引起的 故能解离出 H 的物质均有酸味 酸味剂 HA H 是定味基团 A 助味基团 酸味强度与酸性强弱不成正相关关系 酸味物质的阴离子 对酸味强度有影响 有机酸根的有机酸根的 A 结构 结构 增加羟基或羧基 则亲脂性减弱 酸味减弱 增加疏水性基 团 有利于 A 在脂膜上的吸附 酸味增强 重要的食用酸味剂 重要的食用酸味剂 食醋 柠檬酸 苹果酸 酒石酸 乳酸 葡萄糖酸 磷酸 第五节第五节 咸味物质咸味物质 咸味是四种基本味之一 对食品调味十分重要 没有咸味就没有美味佳肴 对人体 具有生理调节作用 咸味物质 咸味是中性盐显示出来的味感 但 NaCl 咸味纯正 一般以氯化钠为参照 其它盐均有副味 咸味产生机制咸味产生机制 机理 机理 盐解离成离子 作用于咸味感受器 咸味 正 负离子都影响咸味的形成 盐 M A 中 M 是定味基 A 是助味基 正负离子半径都小的盐有咸味 都大的呈苦味 介与中间的为咸苦味 但铅与铍但铅与铍 的醋酸盐是甜味的 的醋酸盐是甜味的 主要咸味物质 主要咸味物质 食盐 氯化钾 硫酸镁 苹果酸钠和葡萄糖酸钠也具有纯正的咸味 可用于无盐酱油和肾脏病人的特殊需要 第六节第六节 辣味及辣味物质辣味及辣味物质 辣味的呈味机理辣味的呈味机理 辣味是刺激舌 口腔黏膜 鼻腔黏膜 皮肤 三叉神经而引起的一种灼痛的感觉 刺激的部位主要在舌根部的表皮 严格讲属触觉 辣味物质的结构中具有起定味作用的亲水基团和起助味作用的疏水基团 适当的辣味可增进食欲 促进消化液的分泌 在食品烹调中经常使用辣味物质作 调味品 天然食用辣味物质按其味感的不同 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热辣味热辣味 辛辣味辛辣味 刺激性辣味 刺激性辣味 1 热辣 火辣 味热辣 火辣 味 hotness 是无芳香的辣味 在口腔中产生灼烧的感觉 常温下不 刺鼻 挥发性不大 高温下能刺激咽喉粘膜 如 红辣椒主要呈辣成分有辣椒素 二 氢辣椒素 胡椒中的胡椒碱 花椒中的花椒素 均为酰胺类化合物 2 辛辣 芳香辣 味 辛辣 芳香辣 味 pungency 除辣外 还伴随有较强烈的挥发性芳香味物质 如 姜 肉豆蔻 丁香等 姜的辣味成分是一类邻甲氧基酚基烷基酮 主成分为 6 姜醇 鲜姜脱水生成姜酚更为辛辣 受热后生成姜酮辣味缓和 3 刺激辣味物质刺激辣味物质 除刺激舌和口腔黏膜外 还能刺激鼻腔和眼睛 对味觉和嗅觉器官 有双重刺激 常温下具有挥发性 如 蒜 葱 韭菜等 主辣成分为蒜素 为二硫化 合物 受热后分解生成硫醇 有甜味 芥末 萝卜主辣成分为异硫氰酸酯类化合物 受热后水解为异硫氰酸 辣味减弱 蒜蒜 素素 异硫氰酸烯丙酯异硫氰酸烯丙酯 异硫氰酸丙烯酯异硫氰酸丙烯酯 辣味料的辣味强度排列 辣味料的辣味强度排列 辣椒 胡椒 花椒 姜 肉豆蔻 丁香 葱 蒜 芥末 热辣 辛辣 刺激性辣 分子的辣味随其非极性尾链的增长而加剧 在 C9 左右达到最高峰 然后陡然下降 称为 C9 最辣规律最辣规律 第七节第七节 鲜味及鲜味物质鲜味及鲜味物质 鲜味 鲜味 Flavor enhancers 是呈味物质 如味精 产生的能使食品风味更为柔和 协 调的特殊味感 鲜味物质与其他味感物质相配合时 有强化其它风味的作用 所以 各国都把鲜味列为风味增强剂或增效剂 风味增强剂或增效剂 常用的鲜味物质主要有有常用的鲜味物质主要有有氨基酸和核苷酸类 氨基酸类 氨基酸类 谷氨酸一钠 MSG 味精 谷甘丝三肽和水解植物蛋白等 核苷酸类核苷酸类 5 肌苷酸 IMP 5 鸟苷酸 GMP 5 黄苷酸 XMP 等 当鲜味物质使用量高于阈值时 表现出鲜味 低于阈值时则增强其它物质的风味 天然存在的有些肽类 如 谷胱甘肽 谷谷丝三肽 植物蛋白质和微生物核酸水解产 生的鲜味剂 琥珀酸及其钠盐 贝类鲜味的主要成分 琥珀酸多用于果酒 清凉饮料 糖果 其钠盐多用于酿造商品及肉制品 天冬氨酸及其一钠盐也有较好的鲜味 强度比谷氨酸一钠盐弱 是竹笋等植物的主要鲜味物质 第八节第八节 涩味及涩味物质涩味及涩味物质 涩味涩味 acerbity 由于口腔黏膜受到涩味物质的作用 导致粘膜蛋白凝固紧缩而形成的 一种味感 CH2 CHCH2 NCS CH3CH CH NCS CH2 CHCH2 S S CH2CH CH2 O O 食品中天然涩味物质食品中天然涩味物质主要是多酚类化合物 醛类和草酸 某些无机物如铁 明矾也是 可导致涩味 柿子 茶叶 香蕉 石榴等果实中都含有涩味物质 茶叶 葡萄酒中的涩味人们 能接受 但未成熟的柿子 香蕉的涩味 必须脱除 随着果实的成熟 单宁类物质会 形成聚合物而失去水溶性 涩味也随之消失 柿子的涩味也可以用人工方法脱掉 单 宁是多酚类物质 所以在加工过程中容易发生褐变 柿子脱涩方法柿子脱涩方法 水浸法 酒浸法 干燥法 二氧化碳法 乙烯法 冷冻法等 脱涩方法脱涩方法 多酚类物质发生氧化 生成不溶于水的物质 涩味消失 其他脱涩方法 1 焯水处理 2 在果汁中加入蛋白质 使单宁沉淀 3 提高原料采用 时的成熟度 清凉味与清凉味物质清凉味与清凉味物质 呈味物质 薄荷醇 樟脑 留兰香和冬青油等 结晶多羟醇 葡萄糖 山梨醇 木糖醇固体进入口腔后 也能够产生清凉感 碱味 碱味 往往是在加工过程中形成的 例如为了防止蛋白质饮料沉淀 就需加入 NaHCO3 使其 pH 大于 4 0 从而呈碱味 它是羟基负离子的呈味属性 0 01 浓度的 OH 即会被感知 金属味 金属味 阈值在 20 30mg kg 离子浓度范围 是在食品加工和贮存过程中形成的 存放 时间长的罐头食品常有这种令人不快的金属味感 第三章第三章 嗅感物质嗅感物质 嗅感嗅感是是指挥发性物质刺激鼻黏膜 再传到大脑的中枢神经而产生的综合感觉 Amoore 根据有关书籍的记载任意选出 616 种香气物质 对它们的气味进行描述 分析和归纳 发现有七种气味的应用频率度最高 分别是樟脑味 麝香味 花香味 樟脑味 麝香味 花香味 薄荷味 醚味 刺激味和腐臭味薄荷味 醚味 刺激味和腐臭味 因此 这七种气味被定为 因此 这七种气味被定为基本的气味基本的气味 嗅感物质一般具有下列特点 嗅感物质一般具有下列特点 具有挥发性 一般成分多 含量甚少 多数为热不稳定的物质 分子量在 26 300 之间 任何一种食品的香气都并非由一种呈香物质单独产生 而是多种呈香物质的综合 反映 对香气贡献大的物质 被称为被称为 头香物头香物 呈香与否还与呈香物的含量有关 基本嗅感 气味 基本嗅感 气味 麝香麝香 大环化合物 有 15 17 个碳环分子 长椭圆形的分子构象 麝香酮 环十五烷内酯 芳香族化合物 具有苯环结构及适当取代基的一类化合物也具有麝香气味 非硝基化合物芳香族 R 季碳烷基取代 间麝香 邻麝香 硝基化合物芳香族 其它结构类型的化合物 6 8 二异丙基二氢香豆素 6 甲基 8 叔丁基香豆素 樟脑香樟脑香 莰酮 1 8 桉树脑 萘 环辛烷 薄荷香薄荷香 薄荷醇 麝香草酚 香芹酮 尿臭尿臭 雄甾烯 3 酮 鱼腥臭鱼腥臭 三甲胺 二甲基乙胺 N 甲基呱啶 汗臭汗臭 异戊酸 异丁酸 异己酸 非基本嗅感非基本嗅感 1 柿子椒香气 柿子椒香气 2 异丁基 3 甲氧基吡嗪 2 10 6mg kg 2 焦糖香气 焦糖香气 吡喃酮 呋喃酮 环酮等 发香团发香团 原子原子 是指分子结构中对形成气味有贡献的基团 原子 发香原子发香原子 位于元素周期表中 族 族 如 P As Sb S F 发香团发香团 OH COOH C O R O R COOR C6H5 NO2 CN ONO RCOO 常见的官能团常见的官能团 羟基 醛基 酮基 羧基 酯基 内酯基 亚甲基 烃基 苯基 氨 基 硝基 亚硝基 酰胺基 巯基 硫醚基 二硫基 杂环化合物等 1 脂肪族化合物脂肪族化合物 醇类醇类 青叶醇 黄瓜醇 橙花醇 芳樟醇 醛类醛类 C8 C12 的饱和醛有良好的香气 如壬醛有玫瑰香和杏仁香 月桂醛 十二醛 呈 花香 甜瓜醛有甜瓜香气 酮类酮类 丙酮有类似薄荷的香气 2 庚酮有类似香蕉和梨的香气 低浓度的丁二酮有奶 油香气 茉莉酮有茉莉花香 羧酸羧酸 低级饱和脂肪酸有刺鼻的气味 不饱和脂肪酸很多具有愉快的香气 酯类酯类 由低级脂肪酸和脂肪醇形成的酯 具有各种水果香气 内酯 尤其是 或 内酯有特殊香气 如芹菜内酯 2 芳香族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 此类化合物多有芳香气味 如 苯甲醛 杏仁香气 桂皮醛 肉桂香气 香草醛 香 草香气 醚类及酚醚多有香辛料香气 如 茴香脑 茴香香气 丁香酚 丁香香气 3 萜类萜类 如 紫罗酮 紫罗兰香气 水芹烯 香辛料香气 4 含硫化合物含硫化合物 硫化丙烯化合物多具有香辛气味 如 葱 蒜 韭菜等蔬菜中的香辛成分的主 体是硫化物 CH2 CHCH2 2S CH2 CHCH2S SCH2CH CH2 二烯丙基硫醚 二硫化二烯丙基 5 含氮化合物含氮化合物 食品中低碳原子数的胺类 几乎都有恶臭 多为食物腐 败后的产物 如 甲胺 二甲胺 丁二胺 腐胺 戊二胺 尸胺 等 且有毒 6 杂环化合物杂环化合物 噻唑类化合物具有米糠香气或糯米香气 维生素 B1 也有这种香气 有些杂环化 合物有臭味 如 吲哚 及 甲基吲哚 第四章第四章 风味物质物质的形成风味物质物质的形成 风味物质的形成过程分为两种情况 1 原料生长 成熟及贮藏过程中产生的风 味物质 2 食品 原料 加工过程中形成的风味物质 根据风味产生的原理不同可大致划分为两大类 1 非酶促反应途径 2 生 物合成途径 食品中嗅感物质形成的主要途径 食品中嗅感物质形成的主要途径 1 非酶反应途径 2 生物合成 3 微生物作用 4 外加赋香成分 一 常见的非酶反应中嗅感物质的形成一 常见的非酶反应中嗅感物质的形成 美拉德反应 美拉德反应 是法国化学家 L C Maillard 在 1912 年提出的 所谓美拉德反应是羰基化 合物 还原糖类 和氨基化合物 氨基酸和蛋白质 间的反应 又称羰胺反应 起始阶段 氨基酸与还原糖加热 氨基与羰基缩合生成席夫碱 席夫碱经环化生成 取代糖基胺 取代糖基胺经 Amiadori 重排形成 1 氨基 1 脱氧 2 酮糖 中间阶段 酸性条件下 经 1 2 烯醇化反应 生成羟甲基糠醛 碱性条件下 经 2 3 烯醇化反应 产生还原酮 食品香味的前体 Strecker 降解反应 氨基酸与二羰基化合物的作用 产生 Strecker 醛类 最终阶段 中间阶段的产物与氨基化合物进行醛基 氨基反应 醇醛缩合和环化反应 最终生 成高分子色素 吡嗪 咪唑等风味物质 Strecker 降解反应 降解反应 在 Strecker 降解中 氨基酸与 二羰基化合物反应 失去一分子 CO2 而降解成为少一个碳原子的醛类及氨基酮 亦称 Strecker 醛类 就是造成食品不同 香气的因素之一 而氨基酮经异构为烯醇胺则再经环化形成吡嗪类化合物 食品焙烤 时产生的馥郁香味 多为吡嗪类产生的 焦糖化反应 焦糖化反应 糖类尤其是单糖在没有氨基化合物存在的情况下 加热到熔点以上的高 温 140 170 以上 时 因糖发生脱水与降解 也会发生褐变反应 这种反应称为焦糖 化反应 糖在强热的情况下生成两类物质 一类是糖的脱水产物 即焦糖或酱色 caramel 另一类是裂解产物 即一些挥发性的醛 酮类物质 它们进一步缩合 聚合 最终形 成深色物质 二 生物合成二 生物合成 biosynthesis 直接由生物体合成形成的香气成分 以脂肪酸为前体物的生物合成以脂肪酸为前体物的生物合成 由脂肪酸经脂肪氧合酶酶促生物合成的挥发物 前体物多为亚油酸和亚麻酸 产 物为 C6 和 C9 的醇 醛类以及由 C6 C9 脂肪酸所生成的酯 芳香族氨基酸的转化及一般氨基酸的转化芳香族氨基酸的转化及一般氨基酸的转化 生物体内的酪氨酸 苯丙氨酸等是香味物质的重要前体 在酶的作用下 莽草酸 合成途径中产生各类酚醚类化合物 植物中丁香酚类物质的形成 一般氨基酸脱氨脱 羧形成醛 醇和酯等 三 微生物作用三 微生物作用 action of microorganism 发酵食品 发酵食品 是指人们利用有益微生物加工制造的一类食品 具有独特的风味 如酸奶 干酪 酒酿 泡菜 酱油 食醋 豆豉 黄酒 啤酒 葡萄酒等 发酵食品风味形成的途径是 发酵食品风味形成的途径是 微生物产生的酶 氧化还原酶 水解酶 异构化酶 裂 解酶 转移酶 连接酶等 使原料成分生成小分子 这些分子经过不同时期的化学反 应生成许多风味物质 发酵食品的后熟阶段对风味的形成有较大的贡献 四 外加赋香成分四 外加赋香成分 Aroma potentiation 外加增香剂或烟熏的方法 如 加入增香剂或烟熏使香气成分渗入到食品中而呈 香 增强香味的方法 添加食用香精和香味增强剂 增强香味的方法 添加食用香精和香味增强剂 香味增强剂 能显著增加食品香味的物质 其本身不一定有香味 但通过对嗅觉 神经的刺激 可以大大提高和改善食品的香味 目前广泛使用的香味增强剂主要有麦芽酚 乙基麦芽酚 常添加于焙烤食物 冰 淇淋和糖果中 一 麦芽酚一 麦芽酚 matol 1 具有焦糖香气 在酸性条件下 增香和调香效果好 2 麦芽酚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 可从天然植物中提取 如 烘烤过的麦芽 咖啡豆 可可豆 3 工业生产的麦芽酚一般是由大豆蛋白发酵制备的 4 麦芽酚一般用于甜味食品中 如 巧克力 糖果 果酒 饮料 冰淇淋 冰棍 糕点等食品中 5 由于酚遇铁离子呈色 故会影响食品的白度 一般用量为 0 02 6 麦芽酚和氨基酸合用还能产生肉类香味 二 乙基麦芽酚二 乙基麦芽酚 ethylmatol 增香能力为麦芽酚的六倍 1 份乙基麦芽酚可代替 24 份香豆素 在食品中用量一般为 0 4 100ppm 有明显的水果香味 乙基麦芽酚是一种安全无毒 用途广 效果好 用量少的理想食品添加剂 是烟 草 食品 饮料 香精 果酒 日用化妆品等良好的香味增效剂 对食品的香味改善 和增强具有显著效果 对甜食起着增甜作用 且能延长食品储存期 第五章第五章 典型食品风味典型食品风味 植物性食品的风味 植物性食品的风味 The flavor of plant food 一 水果的香气成分一 水果的香气成分 主要是以亚油酸和亚麻酸为前体物经生物合成途径产生的 有酶催化 水果中的香 气成分主要为 C6 C9 的醛类和醇类 此外还有酯类 萜类 酮类 挥发酸等 桃的香气成分主要有苯甲醛 苯甲醇 各种酯类酯类 内酯及 宁烯等 红苹果则以正丙 己醇和酯醇和酯为其主要的香气成分 柑橘以萜类萜类为主要风味物 菠萝中酯酯类是特征风味物 哈密瓜的香气成分中含量最高的是 3t 6c 壬二烯醛 西瓜和甜瓜的香气成分中含量最高的是 3c 6c 壬二烯醛 二 蔬菜的香气成分二 蔬菜的香气成分 形成途径主要是生物合成 1 葫芦科和茄科葫芦科和茄科 具有显著的青鲜气味 特征气味物有 C6 或 C9 的不饱和醇 醛及吡嗪类化合物 如 黄瓜 青椒 番茄等 2 伞形花科蔬菜伞形花科蔬菜 具有微刺鼻的芳香 头香物有萜烯类化合物 如 胡萝卜 芹菜 香菜等 3 百合科蔬菜百合科蔬菜 具有刺鼻的芳香 风味成分主要是含硫化合物 硫醚 硫醇 如 大蒜 洋葱 葱 韭菜等 4 十字花科蔬菜十字花科蔬菜 具有辛辣气味 最重要的气味物也是含硫化合物 硫醇 硫醚 异硫氰酸酯 如 卷心菜 萝卜 花椰菜 芥菜等 5 其其 它它 蘑菇主香成分有 肉桂酸甲酯 1 辛烯 3 醇 香菇精 海藻香气的主体成分是甲 硫醚 还有一定量的萜类化合物 其腥气来自于三甲胺 动物性食品的风味动物性食品的风味 The flavor of animality food 一 肉类的风味特点一 肉类的风味特点 1 肉香的前体物质 肉香的前体物质 肌肉肉香的前体物质肌肉肉香的前体物质分为两大类 水溶性成分和脂溶性成分 水溶性成分 氨基酸 肽类 碳水化合物 核苷酸 硫胺素等 脂肪加热香气的前体 在空气中加热肉类脂肪就产生该种肉香的特征性香气 脂肪在 形成肉香中所起的作用大小因畜禽种类而异 动物肉的风味与前体之间的关系 动物肉的风味与前体之间的关系 瘦肉的风味前体是水溶性 且不同种类组成相似 无脂肪肉风味相似 蛋白对肉 的风味没有贡献 脂肪 不同的脂溶性物质 的存在构成其特征风味 美拉德反应可 能是在特定的瘦肉风味产生时起主要作用 2 滋味物质 滋味物质 滋味滋味是由溶于水的呈味物质体现的味感 肉的鲜味成分主要来源 肉的鲜味成分主要来源 核苷酸 氨基酸 酰胺 肽 有机酸 糖类 脂肪等前体物 质 甜味甜味 葡萄糖 核糖 果糖等 咸味咸味 无机盐 谷氨酸盐及天门冬氨酸盐 酸味酸味 乳酸 谷氨酸等 苦味苦味 游离氨基酸 肽类 鲜味鲜味 谷氨酸钠 MSG 及核苷酸 如 IMP 等 3 芳香物质 芳香物质 生肉生肉 咸味 金属味 血腥味及家畜原有的生臭气味 风味物质风味物质主要有主要有 H2S CH3SH CH3CHO CH3COOH CH3OH 和 NH3 等挥发性化合物 组成 有典型的血腥味 熟肉的芳香味 熟肉的芳香味 醛和酮是禽肉中主要挥发性成分 硫化物占牛肉总芳香物质的 20 是 其风味形成主要物质 羊肉含羟酸高于其它肉类 鸡肉香主要是由羰基化合物和含 硫化合物构成 若除去 2t 4c 癸二烯醛 2t 5c 十一碳二烯醛 鸡肉的独特香气就失去 了 牛 羊肉的膻气源于脂质中特有的脂肪酸 如 羊肉中含有 4 甲基辛酸和 4 甲基 壬酸 猪肉中的 5 雄甾 16 烯 3 酮 醇 具有尿臭味 腌猪肉中含较多的醇和醚 主要成分 主要成分 烃类 醇和酚 醛类 酮类 羧酸 酯和内酯 呋喃和吡喃类 吡咯和吡 啶类 吡嗪类 其它含氮化合物 噁唑和噻唑 噻吩类 其它杂环硫化合物等 影响肉风味的因素 影响肉风味的因素 1 不同的品质的原料肉对肉制品风味的影响 不同类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市政公路工程施工安全规范
-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政策及执行方案
- 2000字市场调研报告模板案例
- 医院护士排班安排表
- 小学一年级数学期末综合测试卷
- 跨境电商物流配送合同标准模板
- 物资部年度个人总结模板
- 医美机构经营中风险管理与合规操作
- 医院门诊服务流程优化与质量控制
- 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应用案例分析
- 【《基于哈佛分析框架的爱尔眼科公司财务分析(数据图表论文)》13000字】
- 榆林市无人机管理办法
- 建筑公司安全管理制度范本
- 医保飞检培训
- 物流供应链融资方案计划书范文
- 2025年教学设计与评估能力考试试题及答案
- 亚朵酒店培训
- 医院医疗服务培训
- 农田植物养护方案(3篇)
- 破产清算审计管理制度
- YY/T 1947-2025重组胶原蛋白敷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