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流动ppt课件.pptx_第1页
人力资源流动ppt课件.pptx_第2页
人力资源流动ppt课件.pptx_第3页
人力资源流动ppt课件.pptx_第4页
人力资源流动ppt课件.ppt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5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52 37万人 其中 国家公派2 591 60万人 自费留学48 182015年度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40 91万人 其中 国家公派2 111 42万人 自费留学37 38 出国留学 出国留学 2015年度与2014年度的统计数据相比较 我国出国留学人数和留学回国人数均有进一步增加 出国留学人数增加6 39万人 增长了13 9 留学回国人数增加4 43万人 增长了12 1 随着年度回国人数与出国人数的增长 两者之间的差距呈逐渐缩小趋势 年度出国 回国人数比例从2006年的3 15 1下降到了2015年的1 28 1 从1978年到2015年底 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404 21万人 其中126 43万人正在国外进行相关阶段的学习和研究 277 78万人已完成学业 221 86万人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 占已完成学业群体的79 87 出国留学 其中 美国 英国 德国 法国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俄罗斯 日本 西班牙 中国分列留学目的国前十位 根据中国教育在线与教育优选联合发布的 2015年出国留学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显示 以上排名前十的国家中有六个国家为中国国际学生占比第一 截止报告数据统计后消息 中国留学生超过摩洛哥 居法国国际学生首位 中国学生已经成为国际学生流动中的主力 中国也已成为世界上第一大留学生输出国 出国留学 本科以下留学人数增长迅猛研究生进入平台期2014年度中国出国留学人员为45 98万人 较2013年增加了4 59万人 增长约11 从1978年至今 累计出国留学总人数达到了351 84万人 近十年来 中国出国留学人数翻了两番 出国留学的人群日益壮大 并且保持了一定程度的增长速度 但近两年来增长趋势放缓 出国留学 据教育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 2013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增长率大幅下降 仅为3 58 出国留学的人数增速放缓 图表3综合了2003至2013年间 出国留学人数增长率详细数据 中国出国留学人数在2003 2004年曾出现过负增长 但从2005年至今一直保持了一定程度的增长 其增长率在2009年达到近十年的最高值27 53 之后每年都有小幅度的下降 2013年的增长率的下降幅度较大 只有3 58 综上所述 中国出国留学人数仍然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长 但是其增长幅度明显下降 增速趋缓 出国留学 其中 中国出国留学读本科以下人数猛增 譬如 中国赴美读本科的人数从2005 2006学年9309人 增至2013 2014学年110 550人 人数上涨超十倍 远高于同期留学生总数增长水平 而与此同时 中国赴美研究生留学人数虽然仍保持增长 但增速度明显放缓 中国赴美研究生留学人数占比从2005 2006学年的76 10 下降到了2013 2014学年42 17 研究生阶段留学的人数增长已经进入平台期 出国留学 日前 中国教育在线组织的 低龄留学调查问卷 调查结果 也呼应了留学生低龄化趋势 超过三分之二的被调查者在高中及高中以下阶段就已经有了出国留学的意向 在拥有出国留学意向的学生中 初中以下阶段学生占比22 58 初中阶段学生占比32 26 高中阶段学生占比22 58 出国留学 FAME专业和STEM专业最受青睐报告指出 FAME专业 金融 会计 管理 经济 和STEM专业 科学 技术 工程和数学 最受国际留学生的欢迎 主要因为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 薪资丰厚 尤其是商科专业 近十年来一直是大部分国际留学生的首选 但根据QS在2013年的调查报告表明 相比于2009年 国际留学生对商科专业的偏好有多下降 减少了近9 而其他如STEM专业 国际关系等却都有所上升 究其原因 主要受就业情况的影响 在英美两国的毕业生十大高薪专业排行榜中 前十名几乎都是STEM专业 尤其是工程学 包括化学工程 能源工程 电子工程 计算机工程 航天工程等专业的毕业生 在入行时拿到的年薪远远超过其他专业 出国留学 研究发现 就读STEM专业的国际留学生有85 来自亚洲 其中从印度赴美的留学生中 有80 的学生选择STEM专业 这一比例远远超过商科等其他专业的学生比例 伊朗的国际留学生也主要就读STEM专业 比例高达77 尼泊尔的国际留学生对STEM专业也非常热衷 约61 的留学生选择STEM专业 相比之下 中国 沙特 韩国等地的留学生在专业选择方面相对更多样化 出国留学 中国留学生专业以商科 理工科为主 商科有所降温从中国留学生在美国 英国和加拿大的专业分布统计结果来看 中国留学生的专业分布以商科 STEM领域 科学 技术 工程 数学 为主 人数较多的专业包括 工商管理 22 19 工程技术 15 66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 8 57 社会科学 8 04 医学 7 62 生命科学 6 66 艺术与应用艺术 5 66 近年来 学习工商管理的留学生不断下降 占全体本科毕业出国留学的学生比例从2010届的45 1 下降到25 5 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 而选择工程科学 工程技术 计算机与信息科学 数学与科学技术的学生比例在增加 2014届本科毕业出国留学的学生中 有近半数 48 6 的学生选择就读STEM类专业 出国留学 美国 中国赴美留学人数近些年来一直保持持续增长的趋势 美国也成为中国留学生的第一留学目的国 与此同时 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国际留学生中的占比也不断增加 图表5中可以看出 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国际留学生中所占的比例逐年增加 2007年的11 6 增长到了2013年28 7 据美国 开放报告 显示 一直到2008年 美国国际留学生最大生源国是印度 中国仅排第二 而在2009年 中国上升到第一位 随着赴美留学人数的增加 美国各大名校录取要求不断提高 录取率逐年下降 录取难度加大 2014年1月30日加州参议院通过的参议员贺南德兹提出的SCA5法案 在华裔和中国留学生群体中引起了轩然大波 该法案提出将在加州限制亚裔学生入学 如果该法案实施 那么中国留学生赴美留学的难度将进一步增加 出国留学 英国 2012年4月 英国正式关闭了国际学生毕业后在英国工作两年的PSW签证体系 但从近两年中国赴英留学趋势看来 政策的改变对于中国学生赴英国留学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中国赴英留学人数近两年继续保持增长趋势 但增长率有所下降 出国留学 英国 出国留学 英国 英国是中国留学生第二大留学目的地 从图表14中可以看出 自2008 2009学年以来 中国赴英国留学的人数不断攀升 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署资料显示 2012 13学年 第一次在英国高校注册的中国留学生人数达到了56535人 与2008 2009学年相比 人数增长了近一倍 在中国赴英留学人数持续增长的同时 其增长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 第一次在英国高校注册的中国留学生人数增长率从2008 2009学年的37 29 下降到了2012 2013学年的5 62 中国赴英留学的人数增长率下降 增长幅度渐趋缓和 出国留学 澳大利亚 2009年大批澳洲私立职业院校倒闭的风波对中国赴澳留学趋势产生了冲击 从2010年起 中国赴澳留学人数一直在下降 近两年 澳洲接连推出多项留学新政 方便国际学生赴澳留学 如2012年推出简化签证审理办法 SVP 2013年初推出国际生毕业后工作签证政策 PSW 等 2013年中国赴澳留学人数回升 出国留学 加拿大 加拿大一直是中国留学生的主要留学目的国 近些年来 中国赴加留学的人数平稳增长 为了进一步推动国际学生赴加留学 加拿大于2014年1月发布 教育国际战略 确定 到2022年 赴加留学科研人员比现在翻一番 达到45万人次 中国赴加拿大留学人数从2004年起一直呈上升的趋势 到2012年 中国赴加拿大留学的新生人数达到了25346人 比2004年增长了近2 5倍 各国吸引中国留学生 中国赴美国 英国 澳大利亚 加拿大留学的人数所占比重最大 基于中国庞大的留学行业市场规模 其它国家也在不断的推出新的政策及奖学金 以吸引中国留学生 2014年正值中国与法国建交50周年 为了吸引更多高质量的中国留学生 法国出台了多项政策简化签证办理 其中包括向高素质人才发放 人才护照 此项措施将为高素质大学毕业生 创业者 投资者 企业代表和高端人才提供为期4年的居留证 另外 学生将获得与其学制年限相同期限的居留证 不再需要每年办理 来华留学 高等教育国际化浪潮日益高涨 中国高校每年能吸引多少来华留学生 377054 这个由教育部近日给出的数字 同比增长5 77 占全球留学生份额的8 而过去10年间 来华留学生总人数的不断增长 中国攀升为世界第三大留学生输入国 2005至2014年间 来华留学生人数增速一直保持在高速增长通道上 年平均增速为13 19 与此同时 来华留学人数增速出现放缓趋势 其中 2013年和2014年增速分别为8 58 和5 77 连续两年增速下降 从生源上分析 亚洲是全球大洲中来华留学生人数最多的大洲 2014年共有225490位留学生进入中国学习 近10年累计来华学生数超过170万 与此同时 亚洲来华留学生增速近两年连续出现下滑 2014年增速仅为2 58 为10年最低水平 但好消息是 东南亚国家异军突起 为来华留学市场注入了活力 来华留学 1 总量方面 来华留学人数近两年来增速放缓 连续两年增速下滑 2 来源地方面 发达国家来华留学人数呈现增速下降 停滞或者负增长局面 发展中国家来华留学人数占比增加 3 学历类型方面 学历生人数持续保持两位数以上高速增长 其中硕博生人数增速明显高于本科生 非学历生人数增速总体保持震荡下滑趋势 4 生源流向方面 一线城市人数开始增长停滞或增长放缓 二三线城市逐渐后来居上 5 资金来源方面 政府奖学金资助人数增速保持两位数增长 自费生人数占比仍然保持90 以上 但增速下滑明显 来华留学 来华留学生源排名前十的国家中 7个来自亚洲 1个来自美洲 2个来自欧洲 非洲国家与榜单无缘 其中 韩国仍然占据来华留学生源国榜首 美国位居第二 俄罗斯超越日本位列第四 法国超越越南排名第十 前十生源国家来华留学生数量占总来华学习人数的54 05 超过半数 美洲和大洋洲出现负增长 来华留学 美国 美国长期作为来华留学生的第二大生源国 从2005 2014年的10年间 累计来华求学人数接近20万 2014年来华求学人数为24 203人 增速为 4 38 是继2009年后第2次出现负增长 从增速表现来看 近10年间的前4年为高速增长期 平均增速为24 02 后6年为调整期 平均增速为3 61 很明显 经济因素影响美国来华留学生数量 2008全球金融危机直接导致了2009年来华留学人数的大幅萎缩 环境空气质量问题也是负面因素之一 来华留学 大洋洲 大洋洲来华留学生人数在全球大洲中最少 近10年间累计来华学习人数为34 209人 但2014年增速大幅提升 来华学习人数达到6 272人 增速高达32 24 图表八所示 相比较美洲 大洋洲的来华求学人数增速波动更大 最高可达2008年的58 63 最低可至2009的 4 69 且基本为逐年交替变化 来华留学人数影响因素不可控 来华留学 欧洲 来华留学 欧洲 2014年 欧洲来华留学生人数达到67 475人 增速9 64 2005 2014年 10年累计来华留学生人数接近41万 欧洲来华留学人数增速一直强劲 数年增速均保持在两位数水平 平均增速19 71 2009年起 增速虽然也出现下滑 但总体水平仍然维持在10 左右 随着中国影响力的加强 中欧之间的经贸水平和文化交流深入 欧洲继美国之后掀起中国热 欧洲来华留学人数进入稳定增长期 俄罗斯经济不景气 来华留学生人数增速放缓 来华留学 俄罗斯 俄罗斯作为来华留学人数TOP10的国家 来华学习人数持续保持增长 2014年来华学生数为17 202人 2005 2014年10年总来华人数接近11万 如图表十所示 近10年俄罗斯来华留学生人数增速总体下滑 2013年增速为10年最低 仅为6 33 这与俄罗斯近年经济下滑 人民币坚挺和卢布贬值有直接关系 中国影响力扩张 非洲来华留学生数量快速增长 来华留学 非洲 2014年 非洲来华留学生人数为41 677人 10年累计人数接近18万 近年非洲来华留学人数增长势头迅猛 平均增速为34 69 其中2005年为增速最低年份 为26 12 2007年为增速最高年份 为58 28 随着中国国力的快速提升 在全世界的影响力放大 传统上与中国关系密切的非洲再次掀起一场中国热 来华留学生人数快速增长 亚洲生源增长趋于平稳 东南亚成为新兴力量 来华留学 亚洲 亚洲是全球大洲中来华留学生人数最多的大洲 2014年共有225 490位留学生进入中国学习 近10年累计来华学生数超过170万 与此同时 亚洲来华留学生增速在最近两年连续出现下滑 2014年仅为2 58 是10年最低水平 但好的消息是 随着传统来华留学生源大国日本 韩国等国家来华学习人数增长停滞 进入调整期后 受中国儒家文化影响较深的东南亚国家异军突起 为来华留学市场注入了活力 韩国来华求学人数增长停滞 进入饱和调整阶段 来华留学 韩国 韩国作为输送来华留学生人数最多的国家 2005 2014年间 每年来华求学人数均不低于5万 最近7年平均每年来华求学人数不低于6万 10年间累计来华学生数量为621 941人 2009年至2014年间 韩国来华求学人数多为负增长 仅2012年反弹 增速为1 68 从2007年韩国来华留学生超过6万人 到连续7年人数保持在62 000人左右 从占据来华留学生人数1 3 到现在不足20 韩国来华留学明显进入饱和调整阶段 日本来华求学人数负增长 中日交恶影响明显 来华留学 日本 日本作为曾经排名第三的来华留学生输送大国 10年间来华学习人数平均增速为 1 78 仅有2007 2010 2011 2012四年实现正增长 2013年出现大幅跌落 增速为 18 46 同时被泰国超越 跌出前3 2014年再次负增长 增速为 12 59 被俄罗斯超越 排名仅为第五 日本来华留学人数的下滑 显然和中日关系交恶有直接关系 同时有数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