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镇构造地质学_第1页
金山镇构造地质学_第2页
金山镇构造地质学_第3页
金山镇构造地质学_第4页
金山镇构造地质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报告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报告 班班 级级 姓姓 名名 指指 导导 老老 师师 张张 宏宏 远远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2012 年年 1 月月 2 日日 1 目录目录 第一章第一章 引言引言 2 第二章第二章 地层地层 3 第三章第三章 岩浆岩及变质岩岩浆岩及变质岩 4 第四章第四章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 4 第五章第五章 地质发展史地质发展史 7 第六章第六章 结束语结束语 8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8 附图附图 I 金山镇地区联合地质剖面图金山镇地区联合地质剖面图 附图附图 II 金山镇地区构造纲要图金山镇地区构造纲要图 2 第一章第一章 引言引言 本次实习的 构造地质 是一次综合性的课程实习 图区面积 1 992 平 方公里 图区最高峰为北部的渚岭主峰 海拔 1800 米 有名的山峰还有飞来峰 奇 峰 孤峰 雨峰等 山峰和山谷落差不大 总的地势起伏较为平缓 从河流体 系特点判断 主要河流五里河自西北流向东南 途中经过来自北部和西部的直 流汇入一起流入东南部的主干水流中 据此判断该处地势北高东低 图区人口主要沿河流分布在海拔较低的地区 分布较为分散 村镇所用图 区资料为比例尺为 1 100000 的地质图 图区内地形复杂 经过多次构造运动 形成了多处褶皱和断层 本报告主要由赵国霞于 2013 年 1 月完成 工作主要包括编制 金山镇 AB 地质构造剖面图 和 金山镇地质构造纲要图 结合编制的 金山镇 AB 地质 构造剖面图 和 金山镇地质构造纲要图 及 金山镇地质图 分析该地区地 层 构造及地质发展史 以此编写 金山镇综合地质报告 3 第二章第二章 地层地层 主要发育晚古生代以来地层 但缺失早三叠世 T1 晚三叠世 晚侏罗世 T3 J3 和新近纪 N 等时代地层 该地区的地层主要有古近纪 E 白垩 纪 K1 K2 三叠纪 T2 二叠纪 P1 P2 P3 石炭纪 C1 C2 泥盆纪 D2 D3 等时代的地层 其中 古近系地层分布在西北角 白垩系地层分布 在西北部及东北部 三叠系地层分布在东北角及中部沿断层分布 其余大面积 地区都为泥盆 石炭 二叠系地层 2 1 上古生界 主要出露了中泥盆统 D2 上泥盆统 D3 石炭系 C 二叠系 P 地 层 其岩性及分布特征分述如下 D2 中泥盆统砂岩 砾岩主要呈带状分布于图区东南角的河北村东南部 出露面积约 2 平方公里 D3 上泥盆统页岩 泥岩 主要呈带状分布于图区东南角 出露面积约 5 平方公里 C1 下石炭统砂岩 砂砾岩主要呈北东 南西方向条带状分布于图区的东 南部 中部和西北部 出露面积约 17 平方公里 C2 上石炭统粉砂岩 页岩呈北东 南西条带状分布于图区的西部和南 部 出露面积约 19 平方公里 P1 下二叠统灰岩 泥岩呈北东 南西向成条带状广泛分布于图区西部 中部和东南部 出露面积约 35 平方公里 P2 中二叠统砂岩沿北东 南西方向分布于图区的中部 出露面积约 100 平方公里 P3 上二叠统灰岩 页岩呈长条状沿北东 南西方向分布于图区中部 出 露面积约 17 平方公里 2 2 中古生界 主要出露了三叠统 T2 晚白垩统 K1 晚白垩统 K2 地层 其岩性及 分布特点分述如下 T2 中三叠统泥灰岩 灰岩呈长条状分布于图区中部 出露面积约 4 平方 公里 4 K1 下白垩统砂岩 砾岩呈条带状分布于图区的西北角 出露面积约 2 平 方公里 K2 上白垩统粉砂岩 页岩呈带状分布于图区的西北角和北部 出露面积 约 34 平方公里 2 3 新生界 主要出露了古近系 E 砾岩 砂岩地层呈带状分布于图区西北角 出路面 积约 3 平方公里 第三章第三章 岩浆岩及变质岩浆岩及变质 图区岩浆岩类型主要包括花岗岩和斑岩脉 前者主要位于东北角陵庄一带 面积约 5 平方公里 表现为岩株 与围岩呈沉积接触或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侵入实践大约在 T2地层形成以后 逆掩断层形成之前 后者以岩脉形式发育 见于中西部和东北角附近 面积约 2 平方公里 与围岩呈角度不整合或侵入接 触关系 侵位时间大约在 K2以后 图区没有变质岩显示 但可以推知在侵入岩体或岩脉附近存在小规模热接 触变质现象 第四章第四章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 4 1 构造层划分构造层划分 从上述地层一章可知 研究区缺失上三叠统 T1 使得上二叠统 P3 及中 三叠统 T2 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缺失上三叠统 上侏罗统 T3 J3 使 得下白垩统 K1 与下伏地层之间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缺失新近系 N 及以上地层 因此 将构造层划分为 D2 T2 构造层 K1 E 构造层 其中 D2 T2 构造层又 划分为 D2 P3 亚构造层和 T2 亚构造层 4 2 褶皱褶皱 f1 河北村 金山镇线性背斜褶皱组 该褶皱分布在东南部河北村与金山镇附近 延伸方向为东北 西南 其核 部为泥盆系地层 两翼为下石炭统 上石炭统 下二叠统地层 为背斜 西北 5 翼产状约为 320 40 东南翼产状约为 120 40 转折端为弧线 枢纽 近乎水平 为直线 轴面近于直立 属直立水平褶皱 该背斜被多个正断层错 段 形成于下二叠世之后 f2 孤峰 陵庄复式向斜褶皱组 该褶皱分布在该地区中部 在南部的逆掩断层出出露地表 延伸方向为东 北 西南 其核部为中三叠统地层 两翼为上二叠统 中二叠统地层 为向斜 西北翼产状约为 325 80 东南翼产状约为 325 45 转折端为弧线 枢纽近于水平 为弧线 轴面向西北倾斜 属斜歪水平褶皱 该向斜形成于中 三叠世之后 f3 五里河 诸岭背斜褶皱组 该褶皱分布在雨峰和奇峰的东部 穿过渚岭和五里河 延伸方向为东北 西南 其核部为上石炭统地层 两翼为下石炭统地层 为向斜 西北翼产状约 为 130 70 东南翼产状约为 315 50 转折端为弧线 枢纽近乎水平 为弧线 轴面向西北倾斜 倾角约为 70 属斜歪水平褶皱 该向斜位于西部 斜歪背斜和雨峰斜歪背斜之间 形成于下白垩世之前 f4 奇峰 雨峰 王庄背斜 向斜褶皱组 背斜褶皱组 该褶皱分布在西部 穿过雨峰 奇峰 并被一个逆掩断层切 断 且被两个平移小断层错开 其延伸方向为东北 西南 核部为下石炭统地 层 两翼为上石炭统地层 为背斜 西北翼产状约为 315 50 东南翼被 断层切断 转折端为弧线 枢纽近乎水平 为直线 轴面向西北倾斜 属斜歪 水平褶皱 该背斜形成于下白垩世之前 向斜褶皱组 该褶皱主要分布于西北部 穿过王庄 核部位上二叠统 两 翼为中二叠统和下二叠统 西北翼产状约为 300 45 东南翼产状约为 130 70 转折端为弧线 枢纽近乎水平 为弧线 轴面向西北倾斜 倾角 约为 70 4 3 断层断层 断裂按运动方向可分为正断层 逆断层和平移断层 根据断层与岩层关系可分 6 为走向断层 倾向断层 斜向断层和顺层断层 1 陵庄 五里河逆冲断层 F1 该断层位于该地区中部 延伸方向为东北 西南 范围延伸约 1 8 万米 通过陵庄 桑园 五里河附近 断面产状约为 315 22 上盘出露地层为 C1 P3 和 T2 产状约为 320 45 下盘出露地层为 P2 P3 T2 产状约为 320 40 上盘有一倒转背斜及飞来峰 无地层重复及缺失 下盘有一倒转 向斜 及两个构造窗 该断层上盘上升 下盘下降 为逆掩断层 该断层穿过 花岗岩 形成于 T2 之后 2 五里河构造窗 安村与孤峰飞来峰 位于该地区中西部 延伸方向为西北 东南 切断了雨峰 奇峰走向断层 F1 及西部王庄斜歪向斜 f4 出露地表的 C1 与 C2 P1 与 P2 的地质界线 该断 层均为平移断层 其中 F3 为右移断层 F2 为左移断层 该断层形成于雨峰 奇峰走向断层 F1 之后 3 奇峰 雨峰逆冲断层 F2 该断层位于该地区中西部 通过雨峰 奇峰 延伸方向为东北 西南 断 层面产状约为 320 25 上盘出露地层为 C1 C2 产状约为 320 50 下盘出露地层为 C2 P1 P2 产状约为 350 40 上盘有背斜及向斜 有 地层重复 下盘从 C1 P2 无地层缺失和重复 该断层上盘上升 下盘下降 为逆掩断层 断距约为 2 1km 该断层在中部被两个平移断层错开 止于 K2 地 层 形成于 P2 K2 4 河北村正断层系 F3 F7 这一系列断层都位于该地区东南角河北村附近 延伸方向为西北 东南 延伸 1 1 5 千米 切断了出露地表的 D2 D3 C1 间的地质界线和河北村直立 背斜 这些断层均为正断层 形成了一系列地垒和地堑 该断层形成于 C1 之后 5 走滑断层系 F8 F11 在雨峰 奇峰附近各有一走滑断层 走向北东 南西 延伸分别为 1 5 2 千米 分别为左行和右行走滑断层 使两端层面中间部分相对两边向北西方向移 7 动 4 4 断层与褶皱关系分析断层与褶皱关系分析 雨峰 奇峰走向断层为逆掩断层 且错断雨峰斜歪背斜 同时被奇峰平移 断和雨峰平移断层错断 该断层使背斜在上盘的一边核部变宽 且使核部错开 导致上盘出现新地层 C1 C2 该地的奇峰平移断层 F3 和雨峰平移断层使背斜 的核部和轴迹都错开 在平面上表现为岩层的错移 中部走向断层是逆掩断层 为逆冲推覆构造 在平面图上其东西两侧共形 成两个构造窗和一个飞来峰 错断了中部倒转向斜 使其上盘核部变窄 轴迹 错移 并在地表出现地层重复现象 重复地层为 P2 P3 王家庄倾向断层和金山镇倾向断层 F6 为平移断层 错断了 P1 P2 在地表 的出露界线 使其错移 东南角河北村正断层 使该地形成了一系列地垒和地堑 间为地堑这一系 列正断层错断了河北村直立背斜 使其在上盘核部变窄 同时 由其所断地层 D2 D3 C1 在平面上出露宽度发生变化 第五章第五章 地质发展史 限地质发展史 限 400 字 字 在地质历史时期 金山镇地区经历了多期地壳运动以致形成现今复杂的地 质现象 附图 II 构造层是由角度不整合所限定的地层序列 金山镇地区的地 层可划分为两个构造层 即 D2 T2 构造层和 K1 K2 构造层 它们代表着不 同的地质演化阶段 其中 D2 T2 构造层由于 T2 与 P2 的平行不整合面所限定 的地层系统和构造系统 可再划分为两个亚构造层 即 D2 P 构造层与 T2 构造 层 结合所学理论分析地质构造演化如下 1 D2 P2 构造层包括 D2 的白垩砂岩和大部分页岩和灰岩 D2 的白垩砂 岩应该是海洋或是湖泊相沉积 但由于金山镇处在中国地区 因而是中国陆相 沉积的湖泊相 D3 P2 的页岩和灰岩是滨海沉积岩 由此可推知这一构造层形 成于浅海沉积环境 可知这段时间地壳有轻微的抬升 幅度很小故而沉积过程 稳定 8 2 T2 与 P2 之间缺失地层 T1 形成平行不整合 推知 T1 时段内岩层没有 继续接受沉积 地壳开始垄升 但还没有形成褶皱和断裂 只是一次大的造陆 运动 3 在 T2 T3 时段内岩层继续接受沉积 仍形成灰岩 说明此过程也是在浅 海沉积环境中 4 在 T3 K1 过程中 缺失 J 系 并形成角度不整合 可知在侏罗纪里发生 了一次大的造山运动 产生了一系列的大的褶皱和断层 并有岩浆侵入 即花 岗岩和斑岩 5 K1 K2 之间又开始接受沉积 但沉积的范围不大 形成的砂岩是陆相沉 积高地 滨海沉积环境 但在图北部略偏东的位置只沉积了 K2 而没有沉积 K1 说明沉积时发生了海浸 第六章第六章 结束语结束语 地质构造学主要研究由内动力地质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质构造的形态 产状 规模 形成条件 形成机制 分布和组合规律及其演化历史 并探讨产生地质 构造的地壳运动方式 规律和动力来源 对于学习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我 来说 地层的形态 产状 规模 分布等一系列因素又是与地下水的勘察 开 发密不可分的 就要了解内 外地质作用 了解开发区的基本地质特征 所以 构造地质学是专业基础学科 通过学习本学期课程我学会了分析地质图 识别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