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灸法及治疗学_第1页
刺灸法及治疗学_第2页
刺灸法及治疗学_第3页
刺灸法及治疗学_第4页
刺灸法及治疗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针灸疗法:,中国传统医学治疗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不用内服药物,而只需刺激人体肌表的腧穴或特定部位,通过经络系统的感传与作用,便能治疗人体表里内外的各种疾病,刺灸法 1、针刺的工具,2、针刺前的准备,针具的选择体位的选择,3、毫针刺法进针方法、角度、深度,行针(运针),得气 当针刺入穴位后所产生的特殊感觉和反应。又称为“针刺感应”,简称“针感”痠、麻、胀、重,并循经感传,灵枢 刺节真邪:“用针之要,在于调气”灵枢 终始:“凡刺之道,气调而止”,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针刺补泻,补法:能增强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泻法: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针刺注意,晕针表现:患者在针刺过程中,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心慌气短、出冷汗、胸闷泛恶、精神萎倦、脉象沉细;严重者会发生四肢厥冷、神志昏迷、二便失禁、脉微细欲绝。,处理:,停止针刺,或将已刺之针起出,使患者平卧,头位稍低,松开衣带,注意保暖。轻者静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热茶后即可恢复。,重者在上述处理的基础上,可针刺人中、内关、涌泉、足三里等穴,并可温灸百会、气海、关元等穴,即能苏醒。必要时应配合其他急救措施。,滞针弯针血肿刺伤重要脏器组织,灸法(艾灸) 艾炷灸 灸法 艾卷灸 温针灸,瘢痕灸 直接灸 艾炷灸 无瘢痕灸 隔姜灸 间接灸 隔蒜灸 (隔物灸) 隔盐灸 隔附子饼灸,灯草灸其他灸法 天灸,灸法的作用(一)温散寒邪(二)温通经络(三)回阳固脱(四)消瘀散结(五)防病保健,灸法的适应症以阴证、虚证、寒症为宜久泻、久痢、久疟、痰饮、水肿、冷孝、阳萎、遗尿、脱肛、疝气、痹痛、痿症、胃痛、腹痛、妇女气虚崩漏、阴挺,男子虚羸少气,小儿疳积、瘰疬、瘿瘤、阴疽。,针灸的作用调和阴阳 扶正祛邪疏通经络,灵枢 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针灸的处方取穴原则近部(局部)远部(循经)辨证经验其它(),针灸治疗寒症热症虚症实症,病例一 李XX,65岁,女,右侧肢体麻木无力二月余,伴 语言不清,病史:,家属代述患者平素有头晕头痛史,2个月前,在长时间打麻将后,感右半身麻木无力,手不能握物,病情逐步加重,送院时右半身瘫痪,口眼喎斜,舌强语蹇(jian)。 现右半身仍麻木无力,口角左歪,时有流涎,言语低微不清。,主述:,检查:,面色萎黄,声低不清,伸舌稍偏左,口角左歪,心率82次/分,律整。各听诊区无杂音。双肺呼吸音稍粗,未闻干湿啰音。腹平软。肝脾未触及,右上肢肌力I级,右下肢III级,腱反射弱,BP:160/95mmHg.舌质正常,苔稍腻,脉弦滑。,辅助检查:,血糖偏高,蛋固醇偏高,CT检查延脑区有一低密度区。,诊断: 中风(中经络)中 脑血栓形成。西,治则: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处方:,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辅以少阳、太阳两经穴, 上肢:肩髃、曲池、外关、合谷等 下肢: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昆 仑等 言语不利:廉泉、内关、三阴交、 金津、玉液 口歪: 地仓颊车 便秘: 支沟、照海 痰多: 丰隆,预后:影响疗效因素:年龄、病理、 病灶大小、部位,病例二,陈XX,33岁,男,自述:,腰部疼痛年余,阴雨天加重,特别是受寒后,疼痛加剧,用热水敷后可暂时缓解,未出现放射痛苦,否认有外伤史及肾病史。,PE:第三腰椎棘突傍腰肌较紧, 有轻压痛,腰椎检查 无异常。双肾区无叩击痛, “4”字试验,直腿抬高 试验均阴性,舌质淡苔白, 脉沉紧。,辅助检查:腰椎正侧位X光片(一), 血沉稍高, 抗“O”试验(一), 类风湿因子(一), 血尿酸(一)。,诊断:腰痛(寒湿型)中 风湿性关节炎西治则:疏经通络 驱寒祛湿,处方:肾俞,大肠俞、阿是俞、 委中预后:较好影响疗效因素:,病例三:,张XX,男,57岁,自述:,头痛伴头晕时好时坏10余年,平素易烦善怒,目赤口苦,头痛多偏于一侧,常因精神紧张而发病。,PE:颅神经检查未见异常, BP160/98mmHg 心率83次/分,律整, 未闻杂音,舌质偏红 苔薄黄,脉弦细。,诊断:头痛(肝阳上无)中 高血压西,治则:平肝降逆,熄风潜阳处方:合谷,太冲,太溪、悬颅、 阿是穴等,病例四:,黄XX,女,62岁,自述: 2周前,无明显诱因的情况下, 出现左季肋部裤带区分布疼痛, 随后出现疱疹来我院就诊, 拟“带状疱疹”予西药治疗, 经治2周,疱疹消失,但仍有 刀割样痛,转来我科就诊。,PE:左季肋部皮肤疱疹已结痂, 肤色较红,无明显压痛 呈痛苦面容,舌质偏红苔黄, 脉数,诊断: 带状疱疹治则: 清热解毒、止痛处方: 曲池 尺泽 局部穴位,世界卫生组织于1979年6月在北京,首次认定43种向世界各国推荐,上呼吸道疾病,急性(慢性)鼻窦炎急性(慢性)鼻炎普通感冒急性(慢性)扁桃体炎,呼吸系统疾病,急性(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眼科疾病,急性结膜炎中心性视网膜炎近视眼白内障,口腔疾病,牙痛拔牙后疼痛齿龈炎 急、慢性喉炎,消化系统疾病,食道贲门失弛缓症呃逆胃下垂急性、慢性胃炎,胃酸增多症急性(慢性)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结肠炎急性(慢性)杆菌性痢疾,便秘腹泻麻痹性肠绞痛,神经、肌肉、骨骼疾病,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外伤后麻痹周围神经炎 小儿麻痹症美尼尔氏病,神经性膀胱机能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