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 三氧化硫的吸收 吸收即指使用浓硫酸吸收转化气中 SO3的过程该过程是制酸过程中第三个化学变化过 程 5 1 基本原理 二氧化硫转化为三氧化硫之后 气体进入吸收系统用发烟硫酸或浓硫酸吸收 制成不 同规格的产品硫酸 吸收过程可用下式表示 SO3 g H2O l H2SO4 l H298O 134 2kJ 1 5 1 接触法生产的商品酸 通常有大于 92 5 浓硫酸 大于 98 浓硫酸 含游离 SO3 20 标准发烟硫酸 含游离 SO365 高浓度发烟硫酸 近年来这种发烟硫酸在化学工 业等部门应用愈来愈广泛 三氧化硫的吸收 实际上是从气相中分离 SO3分子使之尽可能完全地转化为硫酸的过 程 该过程与净化系统所述的 SO3去除 在机理上是不同的 采用湿法净化时 炉气中 SO3先形成酸雾 然后再从气相中清除酸雾液滴 而在这里是采用吸收剂 硫酸直接将 分子态 SO3吸收 5 1 1 影响发烟硫酸吸收过程的主要因素 吸收系统生产发烟硫酸时 首先将净转化气送往发烟硫酸吸收塔 用于产品酸浓度相 近的发烟硫酸喷淋吸收 用发烟硫酸吸收 SO3的过程并非单纯的物理过程 属化学吸收过程 一般情况下 该 吸收过程属于气膜扩散控制 吸收速率取决于传质推动力 传质系数和传质面积的大小 即 G kF p 式中 G 一吸收速率 k 吸收速率常数 F 传质面积 p 吸收推动力 在气液相逆流接触的情况下 吸收过程的平均推动力可用下式表示 2 1 2 1 2 1 2 1 lg3 2 pp pp pppp p 式中 p1 p2 分别为进出口气体中 SO3分压 Pa p1 p2 分别为进出口发烟硫酸液面上 SO3的平衡分压 Pa 当气相中 SO3含量及吸收用发烟硫酸含量一定时 吸收报动力与吸收酸的温度密切相 关 酸温愈高 酸液面上 SO3平衡分压愈高 推动力相对愈小 吸收过程的速度亦愈小 吸收酸温升高到一定温度时 推动力接近于零 吸收过程趋于停止 或将达不到所要求的 发烟硫酸含量 当气体中 SO3含量为 7 时 不同酸温下所得发烟硫酸的最大含量如表 l 5 l 所示 表 l 5 l 不同吸收酸温度下产品发烟硫酸的最大含量 吸收酸温度 2030405060708090100 产品发烟硫酸含量 SO3 游离 50454238332721147 由表 l 5 l 可见 当气体中 SO3含量为 7 时 吸收酸温度超过 80 将不会得到标 准发烟硫酸 吸收过程将停止进行 在某条件下用游离 SO3为 20 的发烟硫破吸收 SO3时 气相中 SO3含量及吸收酸温度 对吸收率的影响 可用图 l 5 1 表示 由图可见 吸收酸温度越高 吸收率越低 气相 中 SO3含量越低 吸收率越低 由传递理论可知 传质系数主要受气液相间相对运动速率影响 相对运动速度越大传 质系数越大 而气液相对运动速度及传质面积主要取决于吸收塔的填料类型 另外 在通常条件下 用发烟酸吸收 SO3 吸收率不高 转化气经发烟硫酸吸收塔后 气相中 SO3含量仍较多 须经浓硫酸进一步吸收 5 1 2 影响浓硫酸吸收过程的主要因射 iii 温度 Y 团 1 5 L 用发烟硫醋吸收 观的吸收串与湿度的关系 浓硫酸吸收 SO3的过程 是一个伴有化学反应的气液相吸收过程 也可以讲是一个气 液反应过程 研究表明 该过程属于气膜扩散控制 吸收速率亦可用式 1 5 2 表示 影 响该过程吸收速率的主要因素有 用作吸收剂的硫酸含量 硫酸温度 气体温度 喷淋酸 量 气速和设备结构等 5 1 2 1 H2 观含量的影响 由三氧化硫吸收反应方程式可以看出 从单纯完成化学反应的角度看 似乎水和任意 含 量的硫酸均可作为吸收剂 但从提高明 2 吸收率和减少硫的损失着眼 需对酸含量进行认 真选择 研究表明 吸收酸的含量为 98 的程度 含量过高成过低均不适宜 c 图 l 52 吸收酸含量 湿度对吸收率的影响 1 60 2 80 3 一 100 4 一 120 3 H2s04 时 可以使气相中 s03 的吸收率达到最完全 参见图 l 5 2 吸收酸含量低于 98 3 H2 叭时 酸液面上 sq 平衡 分压较低 9 叭钧 o 但水蒸气分压逐渐增大 当气体中 sq 分于向酸液面扩散时 绝大部分被酸液吸收 很小部 分与从酸液表面蒸发并扩数到气相主体中的水分子相遇 形成硫酸蒸气 所形成的硫酸蒸气同三氧化硫一样可被酸 液吸收 且其吸收速率亦由推动力 吸收速率常数决定 当酸含量低到一定程度时 水蒸气平衡分压过高 水蒸气 与三氧化硫反应生成的硫破蒸气过多 以至超过酸液的吸 收速率 从而造成硫酸蒸气在气相中的积累 如此时硫酸 蒸气含量超过其临界饱和含量 酸雾的形成就成为必然 我们知道 酸雾不易被分离 通常随层气带走 排人大 气 一股吸收酸中 H2D4 含量众低 温度众高 酸雾形成 量愈大 相应的 Sq 损失也众多 相反 吸收酸含量高于 98 3 H2 观时 液面上水蒸气平衡分压接近于零 pK o 而 观的平衡分压较高 且随酸中 H2 讽含量提高逐渐增高 sq 平衡分压愈大 气相中 sq 的 吸收宰相对愈低 尾气中 Sq 在距烟囱一定距离时 会与大气中的水分形成青 蓝 色酸男 上述两种情况都能恶化吸收过程 降低 S03 的吸收率 尾气排放后可见到酸雾 但两 种情况所具特征有差异 前者是在吸收过程中产生酸雾 因而尾气在烟囱出口呈白色雾状 而后者是在尾气离开烟囱一定距离后形成白色男状 当含量为 98 3 H2 巩时 兼顾了酸液液面的 s H20 H2 汛分压 对于三氧化 硫 具有最高的吸收效率 一般只要进入吸收系统的气体本身是干燥的 在正常操作条件下 可 使三氧化琉的吸收率达到 99 95 以上 这时 尾气烟囱出口处将看不到酸男 5 1 2 2 吸收跋温度 吸收酸温度对 Sq 吸收串的影响较为明显 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吸收酸温度升 高 5q E50 H2 观的蒸气压升高 5q 的吸收串降低 因此 从吸收率角度考虑 酸温低好 但是 酸温度亦不是控制得越低越好 主要有两个原因 A 进塔气体一胶台有水分 规定 o 18 m 尽管进塔气温较高 如酸温度很低 在传热传质过程中 不可避免 地出 现局部温度低于硫酸蒸气的露点温度 此时会有相当数量的酸男产生 B 由于气体温度 较 高以及吸收反应热 会导致吸收酸有较大温升 为保持较低酸温 需大量冷却水冷却 导 致 硫酸成本不必要的升高 在酸液吸收 SO3时 如用喷淋式冷却器来冷却吸收酸 酸温度应控制在 60 一 75 左 右 酸温度过高 p 会加剧硫酸对铁制设备和管道的腐蚀 即使采用新型防腐酸冷器亦会出现腐 蚀 加剧的情况 近 20 年来 随两转两吸工艺的广泛应用 以及低温余热利用技术的成熟 采用较高酸 温和进塔气温的高温吸收工艺既可避免酸雾的生成 减小酸冷器的换热面积 又可提高吸 收 酸余热利用的价值 其中关镀在于设备和管道的防腐技术 5 1 2 3 进塔气温的影响 进塔气温对吸收 SO3亦有较大影响 在一放的吸收过程中 气体温度低有利于提高吸 收率和减小吸收设备体积 但在吸收转化气中 SO3时 为避免生成酸雾 气体温度不能太 低 尤其在转化气中水含量较高时 提高吸收塔的进气温度 能有效地减少酸雾的生成 表 1 5 2 为转化气三氧化硫含量为 7 时 水蒸气含量与转化气露点的关系 表 1 5 2 水蒸气含量与转化气露点的关系水蒸气含量与转化气露点的关系 水汽含量水汽含量 g Nm 3 0 10 20 30 40 50 60 7 转化气露点转化气露点 C112 121127131135138141 从表 l 5 2 可以看出 当炉气干燥到含水蒸气只有 0 1g m3时 转化气进吸收塔温 度必须高于 112 不过是否出现酸雾 还要视吸收酸温度 如其低到一定程度 首先会 在液面附近 低温区 形成酸雾 控制酸雾形成在严格控制酸温度 进塔气体温度下 降低 净化气中水分是关键 在高温吸收工艺中 进塔气体温度提高到 180 一 230 这样气体在吸收塔中各部位 均 能保持在露点温度以上 出转化器的气体不必冷却 在两转两吸工艺中 采用高温吸收 提 高进塔气体温度可很好地解决系统热平衡问题 尤其对中间吸收塔更为有利 可以减缓工 艺 中 热冷热 的弊病 当然 采用高温吸收操作后 会出现管道 酸泵等腐蚀加剧问题 目前许多装置采用 合 金管 低铬铸铁及硅铁管替代老式铸铁管 采用耐酸合金等耐腐材料制作酸泵 采用聚四 氟 乙烯材料制作垫片 较好地解决了高温热酸的腐蚀问题 5 1 2 4 循环酸量的影响 为较完全地吸收三氧化硫 循环酸量的大小亦很重要 若酸量不足 酸在塔的进出口 浓度 温度增长幅度较大 当超过规定指标后 吸收率下降 吸收设备为填料塔时 酸量 不足 填料的润湿率降低 传质面积减少 吸收率降低 相反 循环酸量亦不能过多 过 多对提高吸收率无益 还会增加气体阻力 增加动力消耗 严重时还会造成气体夹带酸沫 和液泛 循环酸量通常以喷淋密度表示 中国硫酸厂多取喷淋密度在 15 25m3 m2 h 范围 内 5 1 2 5 影响吸收速率的因素 为了强化吸收过程 提高单位容积设备的效能和产率 还需注意与吸收速率有关的因 素 用硫酸吸收三氧化硫的速率很快 速率受气膜控制 其中吸收速率系数 k 湍流情况下 以用下式表示 k k0W0 8 式中 k 吸收速率系数 kg m2 h Pa k0 常数 与温度及硫酸含量有关 W 吸收塔内气体的空塔速度 m s 由图可见 用温度为 6D 含量为 983 H2 汛吸 n 收时 即 S03 总量为 80 A 0 175x 10 而当用 口 合游离汛为 20 即 s03 总含量为 85 3 的发烟硫 宣 酸吸收时 Af7 0 115x1D 至 吸收速率系数 k 随气流速度的提高而增大 气流速度增大到原来的 2 倍 吸收速率系 数即增加到原来的 1 7 倍 图 1 5 3 吸收酸中 H2SO4含量 温度对吸收速率系数 k0的影响 1 一 30 时 2 一 60 时 但是 在重力场控制之下 气液逆流操作的塔 气流速度不能无限制增大 塔的极限 速度为液泛速度的 60 一 85 通常选 60 一 70 作为操作速度 采用矩鞍环或阶梯环 填料时 一般为 1 0 一 1 5m s 个别可达到 1 8m s 压力对吸收速度的影响很大 可从两方面的因素分析 在 SO3与浓硫酸系统中 总的传质速度由气膜控制 在分子扩散的条件下 传质系数 与压力与反比 但在实际操作中 气相的湍流程度很大 因而 湍流扩散远远超过分子扩 散而占优势 一般传质系数 k传随压力的提高而下降 这可用下式表示 k传 AP n A 系数 P 压力 Pa n 常数 板式塔取 n 0 57 0 6 填料塔取 n 0 2 与此同时 气体的质量流速和吸收过程的推动力均随压力的提高而提高 在常压下 吸收 速率正比于质量流速的 0 8 次方 在 1 0MPa 时 吸收速度正比于质量流速的 0 88 次 方 综上所述 吸收速率随压力的提高而增加 其间关系可用图 1 5 4 表示 图 l 5 4 压力对吸收速率的影响 适当提高吸收过程的压力 可以缩小设备容积 提高单位容积设备的生产能力 加压 制酸工艺正是充分利用了这一点 5 1 3 干燥 吸收系统水平衡及发烟硫酸产率 在干燥塔中 含 93 H2SO4的硫酸因吸收炉气中水蒸气而变稀 在吸收塔中 98 3 H2SO4的硫酸因吸收转化气中 SO3而变浓 为维持两种循环酸中 H2SO4含量不变 最好的办法就是相互串酸 其实质就是将干燥塔吸收的水分与吸收塔吸收的 SO3合成硫酸 所得硫酸的 H2SO4含量将由吸收的水分与吸收的 SO3的比例决定 干燥塔吸收的水量取决 于进干燥塔炉气的温度 此时气体为水分饱和 因此 不同 H2SO4含量产品酸的比例构成 由进干燥塔炉气的温度及 SO2的含量决定 进入干燥塔气体温度越低 带入干燥 吸收系 统的水量越少 生成的酸浓度越高或高浓度酸产品的比率越大 如带入水量过少 供给干 燥 吸收系统生成产品酸所需的水则嫌不足 尚需在于燥塔或吸收塔循环槽补充水或稀硫 酸 补加水量可以从系统的水平衡求得 取 1t 产品硫酸 折合成 100 HZs04 为计算基准 则 Bl 十 B2 十 B 3 B4 十 B 5 式中 Bl 电除男器后气相水蒸气含量 k8 B 干燥塔前补加空气带人的水蒸气量 kg 55 干燥 吸收系统的补加水量 kg B 随产品发烟硫酸带出系统的水量 kg B5 随产品浓硫酸带出系统的水量 kg c 电除雾器后气体中水蒸气含量可用下式计算 Vfjl41L3A4H 6 9e 一夕 Ko 22 4 v L4 二王婴 1 电除雾器出口炉气的干气体积 AKo 气体中水蒸气分压 Pa Mqo 水的相对分子质量 6 大气压力 Pa 夕 g 电除雾器曰气体的负压 Pa 6 补加空气前炉气中 s02 含量 体积分数 v 电除男器出口气体中琉的利用率 M 吨叭 硫酸的相对分子质量 s1452 峭产 ip i 半静 6 干燥塔前补加空气中带入的水蒸气旦 B z 为 v 补加空气的干气体积 标准状况 m5 经空气稀释后 炉气中汛的含量 体积分数 随炉气带入干燥塔的总水量为 生产发烟硫酸所带走的总水量为 B ai 努 2 122 5 c 式中 X 产品发咽硫酸所占比率 c 发烟硫酸中汛含量 H2s04 随产品浓硫酸带走的水量 B s 为 55 LJJ 兴件 Ji 122 5 cp L p 式中 c 产品硫酸中 H2s04 的含量 把上列各式代入式 1 5 6 中 可求得系统需要的加水量 53 整理后得 s 华卜 5 c L22 s xFJJ Bl s 由上式可求得发烟硫酸产率 x x 户告 罢 i 氖 气铲 t o 1 3 1 5 15 由式 1 5 15 可见 当产品硫酸浓度确定后 发烟 硫酸的产率取决于 Bl B2 及加水量 B3 以及进干燥塔炉 气中 sq 含量 其中月 l 月 2 为炉气进干燥塔所含的总水 蒸气量 其大小取决于炉气人塔温度 图 l 5 5 中曲线表示气相中不 同的 s 1 含量时发烟硫 破产率与干燥塔入口气温的关系 由图 l 5 5 可见 当气相中 s03 含量为 7 5 时 干燥 塔入口气温从 35 升高到 39 发烟硫酸产率约减少一 半 其它条件不变 发烟硫酸产率还随气相中 so 含量的 增加而提高 5 2 工艺流程及设备 j 气体温度 t 55 气相中 g4 含量不同 时发烟硫酸产率与干燥塔 入口气温的关系 l 15 曰 2 2 10 Sq 3 75 m 4 5 Q 干燥系统和吸收系统是硫酸生产过程中两个不相连贯的工序 由于在两个系统中均以 浓 硫酸为吸收剂 彼此落进行串酸维持调节各自浓度 而且采用的设备相似 故在设计和生 产 6 分入控岿男判 臣 5 5 低温位热能的回收与利用 5 5 1 回收低温位热能的意义 在硫酸生产中 含硫原料的焙烧 二氧化硫的催化氧化及三氧化硫 气 和水生成硫酸 均 属放热反应 有大量反应热释出 在含硫原料气的压缩 干燥 吸收系统 SO3的吸收及硫 酸的稀释过程中 亦产生大量热 对于不同原料在制酸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 经整理列于 表 1 5 6 中 表 1 5 6 生成 1t 硫酸 100 H2 SO4 时 不同含硫原料所释出的热量 硫磺过程 释出热量 GJ 硫铁矿释出热量 GJ硫化氢释出热量 GJ 含硫原料燃烧3 0355 14 355 39 SO2 氧化成 SO30 9817 80 980 98 合 计 焙烧反应和二氧化疏氧化反应所产生的热 属于高温位余热 对于这部分余热的利用 国内外均有成熟经验 对干低温位余热的利用 随着能源价格的上涨 已得到普遍的重视 硫酸生产中低温位余热 主要包括干燥 吸收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神奇飞书教学课件下载
- 萍乡地下室防腐施工方案
- 小儿全麻手术中护理配合
- 下肢动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 内部市场化培训
- 随州顶管施工方案费用
- 现浇砼雨水口施工方案
- 民爆安全员题库及答案解析
- 爆炸车辆维修方案范本
- 政府会务保障方案范本
- 铁路劳动安全-常见事故预防
- 26个字母(课件)英语三年级上册
- 110KV35KV变电站继电保护整定计算书
- 第二章-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课件
- 旅游服务礼仪PPT第4版高职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EPC模式承包人建议书与承包人实施方案
- 江苏省临检中心 临床化学继教班 7.质控规则及IQCP概述欧元祝
- 主动防护网施工方案
- StarterUnits 1-3学历案 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上册
- 客诉客退产品处理流程
- 自来水厂操作规程手册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