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群落》同步练习1_第1页
《生物群落》同步练习1_第2页
《生物群落》同步练习1_第3页
《生物群落》同步练习1_第4页
《生物群落》同步练习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物群落生物群落 习题习题 课时跟踪训练课时跟踪训练 一 选择题一 选择题 每小题每小题3 3分 共分 共3030分分 1 某生物课外兴趣小组对甲 乙两地土壤中的小型动物类群丰富度进行了调查研究 每次随机取相同体积的甲 乙两地土壤对比研究 结果发现 甲地土壤中的小型动物类群 平均有18种 个体数平均值是109个 乙地土壤中的小型动物类群平均有15种 个体数平均 值是209个 则甲 乙两地土壤中小型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大小是 A 甲 乙 B 甲乙 D 无法确定 解析 要明确优势种与物种丰富度的区别 物种丰富度应由生物种类决定 种类越多 丰富度越大 个体的多少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答案 C 2 下面的实例中 不能构成生物群落的是 A 亚马孙河谷的热带雨林 B 无菌培养基上污染后长出的共生菌落 C 大兴安岭的红松林 D 无菌培养基上接种后长出的大肠杆菌菌落 解析 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 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 的总和 由多个不同的生物种群构成 热带雨林和红松林其内均有许多种生物 这些生物 彼此相互作用而构成生物群落 污染后的共生菌落也由不同种的菌群构成 亦可视为一个 小的生物群落 纯的大肠杆菌菌落不能构成生物群落 而只能构成一个生物种群 答案 D 3 一棵树上生活着三种不同的鸟 分别为甲 乙 丙 每种鸟在树上 生活的高度不同 第四种鸟丁与乙的生活高度相同 食性相似 若丁从X点处进入该环境 后 乙种鸟最可能 A 与丁种鸟和睦相处 B 移到本树的上层或下层 与甲种鸟或丙种鸟共同生活 C 还在原处生活 但食性会发生变化 D 与丁种鸟发生竞争 解析 群落内的各种群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和制约的 长期的自然选择使它们分别获 得了不同的生态位 如此题中不同的鸟在树上占据了不同的空间 形成了垂直 或水平 结 构 若从X处进入的丁鸟与乙鸟的生活高度相同 食性相似 则两鸟间必然要发生竞争 以争夺有限的生活资源 至于竞争结果则有多种可能 答案 D 4 下列关于大型土壤动物丰富度的统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同一区域内不同种类的大型土壤动物的丰富度是不同的 B 不同地域内的同一种大型土壤动物的丰富度是不同的 C 同一区域内不同时间段的同一种大型土壤动物的丰富度是相同的 D 一般在林下或落叶及腐殖质较为丰富的地方大型土壤动物较多 解析 同一区域内不同时间段的环境条件会发生变化 所以大型土壤动物的丰富度也 会发生改变 答案 C 5 合理密植 除草 除虫均可以增加作物的产量 这些措施依次影响了农田生物之间 的 A 种间关系 种内关系 种间关系 B 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 C 种内关系 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 D 种内关系 种间关系 种内关系 解析 农作物的生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合理密植的目的是减少作物为争夺阳光 水 分 矿质营养等而发生的种内斗争 草与农作物属于不同的物种 除草是为了防止产生种 间斗争 竞争 虫和作物之间是捕食关系 属于种间关系 答案 C 6 关于群落的结构 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A 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 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 B 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 C 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 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D 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 在水平方向上无分层现象 解析 竹林中的所有竹子为同一物种 由于生长的阶段不同而高低不同 所属范围为 种群而非群落 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主要与食性有关 如森林中的鸟类 林冠层栖息着 鹰 杜鹃 中层栖息着山雀 啄木鸟等 淡水鱼的分层与陆地动物的分层的因素是一样的 也是与食性有关 不同地段的土壤性质 水分 温度 光照不同从而导致生物种类有差 异 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 常呈镶嵌分布 答案 A 7 双选 下图为某一区域M N两个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 纵横坐标分别表示被M N 两个物种所摄取的食物数量和种类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曲线不重叠时 M与N不存在竞争 B b越大 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弱 C d b时 M与N的种间竞争激烈 D M N将呈现 S型 增长 解析 坐标图中的横坐标为摄取食物的种类 两曲线不重叠时 仅表明M N的食物不 重叠 但两种生物在其他方面可能会存在竞争 如生存空间 b越大 表示生物摄食范围越 广泛 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 d b时 表示M N的食物重叠程度越大 物种竞争越激烈 M N均呈现 S型 增长 答案 CD 8 科研人员对江苏某地沿海滩涂米草群落和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 土壤 动物丰富度进 行了对比研究 在相同取样条件下 利用一种常用底泥采样器 50 cm 50 cm 30 cm 采 得各动物类群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如下表 下列有关本研究的叙述 正确的是 招潮蟹类厚蟹类 沙蚕 类 泥螺 类 蛤类 物 种数 个 体总数 物 种数 个 体总 数 物 种 数 个 体 总 数 物 种 数 个 体 总 数 物 种 数 个 体 总 数 裸露泥 滩 5181 1 4 2 1 2 1 0 2 1 4 米草群 落 3122900 1 0 00 A 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高于米草群落 B 米草群落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群密度高于裸露泥滩 C 改用另一规格的常用底泥采样器会影响对比研究的结论 D 改变采样的时间不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 解析 由表格信息可知 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总数及个体总数均大于米草 群落 即米草群落比裸露泥滩的种群密度低 由于取样的随机性和代表性强 因而改用另 一规格的取样器不会影响对比研究结论 不同种类底栖动物生活习性不同 即改变取样时 间会影响采集的物种数及个体总数 答案 A 9 下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 对此现象解释不合理的是 A 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 B 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 还有温度和湿度等 C 种植玉米时 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 所以要合理密植 D 在农业生产上 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 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 解析 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 是群落垂直结构的表现 是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 一种形式 受多种生态因素的影响 农业生产上可以根据分层现象的存在 合理套种 搭 配种植适当的品种 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是群落的结构 对于单一物种不存在 答案 C 10 右图曲线1和曲线2分别表示物种1和物种2的耐热范围 在t1 t2温度范围内两物种的竞争力 A 物种1大于物种2 B 物种1小于物种2 C 物种1等于物种2 D 没有变化 解析 物种1在较低和较高温度时 数量都超过物种2 在t1 t2温度范围内物种2数量 多于物种1数量 答案 B 二 非选择题二 非选择题 共共2020分分 11 8分 下面是科研人员做的两项研究 请作答相关问题 1 研究人员将S1和S2两个种群放在一起培养 在环境温度分别为T1与T2条件下 测得 种群数量的变化如A图与B图所示 S1种群与 S2种群的关系是 如果环境温度是不稳定的 在一定频率下发生T1 T2的交替变化 S1种群数量随时 间的变化如C图 S2种群数量变化将会怎样 试在C图的坐标中表示出来 2 科研人员对海洋中的某种食用生物进行研究 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 亡率的变化 如图所示 分析下图 回答问题 在 点时 种群补充量最大 在 点时 表示种群的环境所允许的最 大值 K值 该图所示的原理在海洋生物捕捞中有什么指导意义 解析 1 由A图可知 温度为15 时 S1处于竞争优势 由B图可知 温度为25 时 S2处于竞争优势 所以当环境温度发生T1 T2交替变化时 S1与S2的数量也会发生周期性 地增长变化 且S1与S2的变化恰恰相反 2 种群的补充量的大小应看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 值 此差值越大 说明补充量越大 只要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种群数量就会增加 当处于 D点 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 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 即K值 答案 1 竞争 如图 2 B D 可以根据种群的变化规律以及环境最大容纳量 确定最适捕捞量 实 现每年既能捕到比较多的海洋生物 又不危及海洋生物种群以后的持续生存 实现可持续 生产 或从具体每年的最大捕捞量 具体达到多少开始捕捞角度回答问题亦可 12 12分 单细胞铜绿微囊藻大量繁殖可形成水华 受到广泛关注 下面是有关铜绿 微囊藻的研究 请回答问题 1 利用配制的X培养液培养铜绿微囊藻8 d 每天定时测定其细胞数量 发现铜绿微 囊藻数量呈指数增长 短时间内产生大量个体 这是因为铜绿微囊藻具有 等特性 2 某同学用X培养液培养铜绿微囊藻时 加入粉绿狐尾藻 一种高等水生植物 结果 铜绿微囊藻生长受到明显抑制 重要的原因是这两种生物在利用 等资源时存在显著的竞争关系 3 也有人提出假设 粉绿狐尾藻能产生化学物质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 请利用下列 实验材料用具 完成实验设计 探究该假设是否成立 材料用具 铜绿微囊藻 粉绿狐尾藻 用于配制X培养液的各种无机盐 500 mL锥形瓶 蒸馏水 显微镜 血球计数板 盖玻片 玻璃缸 微孔滤膜 可以除菌 等 实验步骤 材料准备 在装有7000 mL蒸馏水的玻璃缸中种植一定数量且生长良好的粉绿狐尾 藻 在适宜条件下培养8 d 准备接种用的铜绿微囊藻 培养液配制 实验分组 取锥形瓶6只 分为两组 接种与培养 观察与统计 每天定时用血球计数板对6只锥形瓶内的铜绿微囊藻细胞进行计数 计 算平均值 比较两组间的差异 4 若 3 中假设成立 则实验结果是 解析 对于单细胞生物来说 都具有体积小 生殖周期短的特点 影响水生植物生长 的重要限制因素有光照 二氧化碳和水中的无机盐离子 在进行实验设计时要注意认真审 题 研究对象是粉绿狐尾藻产生的化学物质而不是粉绿狐尾藻 本实验的单一变量是粉绿 狐尾藻产生的化学物质 所以可以用其培养液来替代粉绿狐尾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