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量法(板书)4_第1页
相量法(板书)4_第2页
相量法(板书)4_第3页
相量法(板书)4_第4页
相量法(板书)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9 6 正弦电流电路的串联谐振正弦电流电路的串联谐振 一 一 定义定义 R L C 串联 阻抗 jXRjZ CL XXjR C LjR 1 当时 X 0 CL XX Z R 为纯电阻性 同相 称该电路发生了串联谐振串联谐振 这时的电路就U I 叫做串联谐振电路串联谐振电路 二 谐振条件二 谐振条件 jXRXXjRjZ CL 发生串联谐振时 X 0 电路呈电阻性 其条件 0Im jZ 对以上电路 亦即 C L 1 要达到串联谐振 有两种办法 的值改变 改变 CL 三 谐振频率三 谐振频率 假设电路的 R L C 为定值 电源角频率 可变 则 使电路发生串联谐振的频率 称为谐振频率谐振频率 用表示 0 由谐振条件得 C L 1 SU RU LU CU RL C I LC 1 0 表明 仅由电路参数 L C 确定 因此 也称作电路 0 0 的固有频率固有频率 上式还表明 当电源频率等于电路固有频率时 电路发 0 生串联谐振 思考思考 RLC 串联电路并未与电源相接 该电路是否存在 谐振频率 四 谐振时电路的特性四 谐振时电路的特性 1 输入阻抗 电流与电压输入阻抗 电流与电压 输入阻抗 RjZ 达最小值达最小值 Z 电流 设端电压 tUU S0 sin2 0 UUS 则 0 0 R U R U Z U I S 与与同相 同相 I 达最大值达最大值 I S U 电压 ILjU L 0 I C jUC 0 1 谐振时 及 C L 0 0 1 CL UU CL UU L 与与 C 上电压大小相等 相位相反 上电压大小相等 相位相反 L C 之间的端电之间的端电 压为零 电感电压与电容电压相互抵消 压为零 电感电压与电容电压相互抵消 0 CLX UUU 对电路其余部分来说 L C 串联部分相当于短路 于是 串联谐振也叫电压谐振电压谐振 电路端电压 电源电压 等于电阻上的电压 RXRS UUUU 电流 电压相量图 2 L 与与 C 中的能量中的能量 设 tIi 0 sin2 在时刻 t L 中的储能为 tLItILtLit L0 22 2 0 2 sinsin2 2 1 2 1 磁场能量最大值为 2 LIWLm 90sin 1 2 0 0 tI C tuc tLItcut CC0 222 cos 2 1 电场能量最大值为 2 LIWcm 表明表明 谐振时 磁场能量最大值等于电场能量 cmLm WW 最大值 o IRUU RS LU CU I 常数 cmLmCL WWLItLItLItt 22 0 2 0 22 cossin 即 在稳定的谐振状态 在任一时刻在稳定的谐振状态 在任一时刻 t L 与与 C 中储能之和中储能之和 为恒定值 且等于为恒定值 且等于 L 或或 C 中的储能最大值 中的储能最大值 R L C 电路与电源之间没有能量交换 Q 0 只单纯从 电源吸收有功功率 但 R L C 电路内部 L C1cos 之间有能量互换 这个现象称为电磁振荡电磁振荡 五 串联谐振电路的两个特征参数五 串联谐振电路的两个特征参数 串联谐振电路的性状 用两个特征参数可以表征 1 特征阻抗特征阻抗 串联谐振时的感抗 或容抗 C L 0 0 1 将代入上式 并化简 LC 1 0 C L 表明 特征阻抗特征阻抗 仅由电路参数仅由电路参数 L 与与 C 确定 而与电路确定 而与电路 的工作频率的工作频率 无关无关 的单位 欧姆 2 品质因素品质因素 多种定义 但结果是相同的 用电压定义 在谐振时 电感 电容 电压是 S C S L U U U U Q 电路端电压的 Q 倍 通常 Q 1 在高频电路中 Q 可以高达几百 串联谐振电路能放大电压 收音机 但 如果在 Q 1 的电力系统中发生串联谐振 将在电 感器与电容器上出现危险的过电压 在严重的情况下 令 导致电气设备的损坏 这一现象必须避免 用阻抗定义 Q 由电路的等值参考 C L RRR L Q 1 0 R L C 确定 Q 无量纲 思考 RLC 电路工作在非谐振状态 该电路有无 与 Q 用功率与能量定义 PWRILIQ Lm 0 22 0 用能量定义 00 0 2 2 TP W P Wf Q LmLm 能量一段电路电阻上消耗的内在一个周期谐振时 中的最大储能或谐振时 2 0 T CL 例 1 R L C 串联电路 100LpFC100 10R 1 S U 求 Q 及 0 0 I L U0 C U0 解 rad s 7 126 0 10 1010010100 11 LC 100 10 1010100 76 0 R L Q 3 12 6 10 10100 10100 C L A R U I S 1 0 10 1 0 VQUUU SoCoL 100 VI1001 0103 0 六 频率响应六 频率响应 特性与谐振曲线特性与谐振曲线 频率响应频率响应 电路的复阻抗 复导纳 电流相量 电压相量的模 及辐角随电源角频率 的变化特性 其中 幅频响应幅频响应 模随 的变化特性 相频响应相频响应 辐角随 的变化特性 谐振曲线谐振曲线 表明电流 电压与频率的关系的曲线 1 阻抗频率特性阻抗频率特性 1 Z C LjRjXRZ 2 2 1 C LRZ R C L tg R X tg 1 11 o R XL XC Z X 0 o 2 2 0 Z 曲线 幅频响应 曲线 相频响应 0 Z R最小 0 0 1 0 0 C LX 趋于感性 0 0 CL XX ZX 趋于容性 0 0 CL XX 0ZX 2 电流的频率响应电流的频率响应 设电源电压 US不变 0 SS UU 频率响应与 Z 相反 Z U Z U I SS 其中 1 2 2 YU C LR U Z U I S SS 当 直流 C 开路 I 0 0 0 0I I Y L 0 I I 0 0 最大 0 0 II I 可见 附近 电流 I 最大 较远离 则 I 很小 0 0 电路对电流的抑制作用较强 这种性质称为谐振电路的选选 频特性频特性 选择性 选择性 对于不同的电路 为了便于比较 取 I I0 相对电流 以相对电流为纵坐标 22 2 2 2 0 1 1 1 11 1 1 1 CRR L C L R R U C LR U I I S S 2 0 0 1 1 QQ 其中相对频率 2 2 1 1 1 Q 0 可见 相对电流是相对频率的函数 以 I I0为纵坐标 以 为横坐标作出频率响应 特性曲线 1 o 1 0 707 0 I I Q1 Q2 Q3 123 QQQ Q 值越大 频率响应曲线越尖 选择性越好 Q 值越小 曲线越平滑 选择性差 通频带通频带 当谐振电流曲线 I I0由 1 下降到 0 707 处对应两频 率点之间的频率范围 2 1 1 1 1 1 2 1 707 0 2 2 2 2 Q Q 2 2 11 Q 解得 2 1 4 1 1 2 1 QQ 2 2 4 1 1 2 1 QQ Q 1 12 通频带 宽 bandwidth Q BW 0 12012 可见 Q 越大 BW 窄 选择性好 Q 越小 BW 宽 选择性差 在实际应用中 Q 值主要取决于电感线圈 实际电感线圈有电感和电阻 L R 不可分离 线圈的品质因素 线圈品质因素 R L QL 3 UL UC的频率特性的频率特性 同理可得其频率特性如图 9 20 所示 p215 2 2 2 2 2 21 1 11 Q QU C LR LU UL 2 222 2 2 2 2 111 1 Q QU C LRC U C LR U C UC UCmax ULmax分别出现在的左 右 0 且 SLC QUUUU maxmaxmax 但 Q 很大时 SLC QUUU maxmax 当时 707 0 2 1 Q 对 UC 1 2 1 1 2 1 Q 0 2 01 2 1 1 Q QU Q QU UU CC 2 1max 4 1 1 1o U S U 0 1 2 1 2 C U L U 对 UL Q 越大 1 12 2 2 2 2 Q Q 21 1 0 2 2 02 12 2 Q Q QU Q QU UU LL 2 2max 4 1 1 当时 UC UL没有峰值 707 0 Q 4 串联谐振电路所用信号源应要求是低内阻 串联谐振电路所用信号源应要求是低内阻 9 7 正弦电流电路的并联谐振正弦电流电路的并联谐振 并联谐振电路 有理想的并联谐振电路 与由实际电 感器与电容器组成的并联谐振电路 一 一 理想并联谐振电路的分析理想并联谐振电路的分析 L CjGjBGY 1 当与同相时 称并联电路发生并联谐振并联谐振 S I U 谐振条件谐振条件 0 jYIm SI U RI CI LI Cj L j 1 G 即 0 1 L CB 亦即 与串联电路相同 LC 1 0 其余性质 特点都与 RLC 串联谐振成对偶关系 不再详述 归纳为 1 电路的输入导纳 Y G 达最小值 亦即输入阻抗 Z 1 G 为最大值 特别 当 G 支路断路时 Z 为无穷 大 信号不能通过 2 电感电流与电容电流 LC II LC II RS II 互相抵消 对电路其余部分来说 L C 并联部分相当于开 路 所以 并联谐振也叫做电流谐振电流谐振 电导电流等于端电 流 电流电压相量图 3 L C 中能量交换现象 与串联谐振相似 常数 LmCmLC WWCUtt 2 4 品质因数 G L C I I I I G L G C Q S L S c P 00 1 在一般的并联谐振电路中 即 1 P Q 理想的并联谐振电路能放大电流 U CI LI UGIIS1 o 二 由实际电感器与电容器并联的谐振电路二 由实际电感器与电容器并联的谐振电路 在实际工程应用中 常采用电感线圈与电容并联的谐 振电路 而一个实际电感线圈中 R 和 L 是不可分的 一般 以 R 和 L 的串联组合来表示 当这样的电路发生谐振时 应为并联谐振 此时要求 同相 即谐振条件为 U I 0 jYIm 而 222222 1 LR R LR L jCj LjR CjjY 222222 LR R RL L Cj 其中 令 222 LR R Ge 222 LR L BLe L RL Le 2 222 SI 2 I1 I C L R SI GeI CI LeI C e L e G 谐振条件为 0 222 0 0 0 RL L C 解得 L CR LCCL CRL 2 2 2 0 1 1 L CR LC f 2 0 1 2 1 因为实际中不可能为虚数 必有成立 0 01 2 L CR 即 当时 才有可能发生谐振 C L R 当时 谐振不可能发生 C L R 当时 谐振特点与理想并联谐振电路的特点接近 C L R 谐振时 1 电纳为零 L CR LR R GjY e 2 0 2 0 此时电路为电阻性 若以电阻 R0表达 则 CR L G R e 1 0 谐振电阻 谐振阻抗 0 R 2 端电压 SS S I CR L RI jY I U 0 0 0 各支路电流 0101 jYUI 101 jYI CR L S S ICj CR L jYUI 00202 相量图 可见 的无功分量之和为零 1 I 2 I 此时 远大于 所以并联谐振又称为电流电流 C I 1 I S I 谐振谐振 且当很接近于 90 时 R L tg 01 01 很大时 其谐振的特点与理想的 R L tg 0 01 GLC 并联谐振十分接近 例例 若要 UR tUtUu mm 200cos100sin 21 HL1 0 1 中电压分量尽量小 电压分尽量大 100 200 求 C L 解 若 L1与 C 发生 对rad s 并联谐振 则 UR中100 rad s 的电压将为零 当rad s 时 上述结果中100 200 L C 并联阻抗呈容性 若与 L2发生串联谐振 则 UR中 U SI 2CII 1 I L1L2 C Ru rad s 的电压将为最大 200 即并联谐振 FF L Csrad CL 33 42 1 1 1010 101 0 1 100 1 100 1 串联谐振 2LC XX 3 20 1 0200 1 10200 1 1 1 3 12 2 L C XC CL XLX 3 20 200 22 mHL 3 33 2 当 时 FC 100 mHL3 33 2 UR中rad s 的电压分量为最小 100 1 rad s 的电压分量为最大 200 2 例例 已知 L1 100mH 欲使 试确定电容 C1 3 10jZin 值 如果再要使 在上述已确定的 C1值下 0500 jZin 确定电容 C2值 解 欲使 必须是 L1 C1并联部分电路 3 10jZin 在时发生并联谐振 有 srad 103 0 F L C CL 10 1010010 111 3 2 3 1 2 0 1 11 0 a b1 1 C j 1 Lj 2 1 C j 要使 则要整个电路在时 0500 jZinsrad 500 1 发生串联谐振 在该频率时的输入阻抗为 0 1 11 500 11 11 21 L Cj C jjZin 即 11 11 21 1 11 L C C 解得 FC 30 2 9 8 最大功率传输最大功率传输 对于任何线性正弦交流有源二端电路 都可以等效成 一个戴维南等效电路 电压源串联一个阻抗 Z0 Z0称为 S U 内阻抗 其负载阻抗为 LLL jXRZ 流过负载的电流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