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考历史第一轮考点复习测试题15 新人教版_第1页
2011届高考历史第一轮考点复习测试题15 新人教版_第2页
2011届高考历史第一轮考点复习测试题15 新人教版_第3页
2011届高考历史第一轮考点复习测试题15 新人教版_第4页
2011届高考历史第一轮考点复习测试题15 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心 爱心 用心 1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第 1 1 课时课时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及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及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课时作业课时作业 一 选择题 1 2009 年上海虹口调研 右图是故宫里的一块牌匾 其中蕴含的思想来自于 A 墨家 B 儒家 C 道家 D 法家 解析 养心殿中的 中正仁和 匾是雍正所书 是说帝王要中庸正直 仁爱和谐 这是 帝王对自身行为准则的高要求 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 清朝皇帝用以警示自己的言行举 止 激励自己做个好皇帝 成为一代名君 答案 B 2 2010 年泰安调研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今天 面临着技术进步与战争灾难 经济 发展与道德沦丧并存等问题 早在 1988 年 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就发表宣 言称 如果人类要在 21 世纪生存下去 必须回到 2500 多年前 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此 中 智慧 是指 A 兼爱 和 尚贤 B 仁 和 德治 C 克己复礼 D 有教无类 解析 B 项是孔子的核心主张 答案 B 3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斯恶矣 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 难易相 成 持此观点的是 A 道家 B 儒家 C 墨家 D 法家 解析 回答本题首先要弄懂题干所引材料中的 美 与 恶 善 与 不善 有 无相生 难易相成 是一种辩证观点 然后依托教材找出备选项 A 道家 B 儒家 C 墨家 D 法家中具有辩证思想的一家 专心 爱心 用心 2 答案 A 4 2009 年广东三校联考 孔子说的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的意思是 不符合礼制规定的 不能看 不能听 不能说 不能动 孔子这样说的根本出 发点是 A 劝导统治者以德治民 B 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C 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D 强调 格物致知 解析 礼 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 也是孔子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其维护的是奴隶 社会的统治秩序 答案 C 5 近年在汉堡发现了一本在 1691 年出版的 论语 英译本 该书译自法译本 法译 本译自拉丁译本 书的前言中说 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 对以上的信息解读不 正确的是 A 当时中国政府重视对欧洲宣扬中华文化 B 孔子的思想在欧洲得到推崇 C 该译本出现在 西学东渐 时期 D 论语 曾在欧洲以多种语言流传 解析 材料中的译本出现在 1691 年 是清朝前期 当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因 此 A 观点错误 从材料中欧洲多种译本的出现 可知 B D 正确 中国的儒学在 西学东 渐 时期有传教士介绍给西方 C 正确 因此 答案是 A 答案 A 6 2009 年乳山期末 西方学者认为 公元前 6 世纪至公元前 3 世纪是人类文明的 轴心时代 Axle Age 人类意识 首次觉醒 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 诸民族的文化走向 在当时的中国 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是 A 诸子并立 百家争鸣 B 以法为教 焚书坑儒 C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D 崇儒尚佛 兼收并蓄 解析 注意题中信息 公元前 6 世纪至公元前 3 世纪人类意识的觉醒 结合所学可 知是百家争鸣时代 答案 A 7 2010 年厦门考试 孟子曰 老而无妻曰鳏 老而无夫曰寡 老而无子曰独 幼而无父曰孤 此四者 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文王发政施仁 必先斯四者 材料所体现 专心 爱心 用心 3 的政治思想是 A 礼治 B 仁爱 C 仁政 D 兼爱 解析 材料意思是统治者应对鳏 寡 独 孤四种人实行仁政 这符合孟子以民为本 的仁政思想 答案 C 8 2009 年潍坊二模 管子 饮食有量 衣服有制 宫室有度 六畜人徒有数 舟车 陈器有禁 这种规定的实质是 A 划分阶级关系 B 维护生活秩序 C 处理人际关系 D 维护等级差别 解析 量 制 度 禁 规定等说明当时存在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差别 属于 礼乐制度的内容 礼乐制度是为了维护宗法分封制而建立的 答案 D 9 2009 年南通二调 西汉时期 儒学逐渐发展为正统思想的主要原因是 A 儒学汲取了佛 道的有益内容 B 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C 四书 五经 被定为教科书 D 影响远及东亚 东南亚和欧洲 解析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西汉儒学发展为封建正统思想的原因的理解 A C 选项不符 史实 D 是影响 答案 B 10 2009 年龙岩质检 董仲舒认为 天生民性 有善质而未能善 于是为之立王以 善之 此天意也 下列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A 认为民性本善 君权神授 B 感叹人性本恶 呼唤王道 C 主张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D 建议以礼入法 以礼入俗 解析 本题考查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这句话的意思是上天赋予人的本性 有的人天 生具有善的素质而不能成为善良的人 于是上天树立王道来教化这些人为善 这是天意啊 由此可知 A 正确 专心 爱心 用心 4 答案 A 11 2009 年肇庆二模 西汉时代 灾异频发 每当灾害发生 皇帝常常下罪己诏 据黄仁宇先生统计 汉书 中记载皇帝颁布 罪己诏 多达三十三次 这反映了 A 大一统 主张 B 三纲五常 学说 C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的主张 D 天人感应 学说 解析 西汉武帝时期 采纳董仲舒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的建立 确立了儒家思想 的统治地位 董仲舒新儒学的理论基础即为 天人感应 天人感应 学说中包含 天谴 论 即人君无道 天就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 西汉时期皇帝 下罪已诏 的举动正是 这一思想的反映 答案 D 12 2010 年泉州质检 孟子说 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得乎天子为诸侯 得乎诸 侯为大夫 董仲舒提出 君权神授 大一统 的思想 两者思想主张的共同点是 A 主张民贵君轻 B 维护统治秩序 C 强调层层分封 D 体现以德治民 解析 君权神授 认为皇帝的权力是神给的 具有天然的合理性 皇帝代表神在人间 行使权力 管理人民 这实际上是一种愚民政策 维护统治秩序的政策 大一统指的是政治 经济 文化 思想等方面空前的统一 也是一种维护统治秩序的政策 答案 B 二 非选择题 1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材料一 子贡问政 子曰 足兵 军事力量充足 民信之 百姓信任 矣 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 于斯三者何先 曰 去兵 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 于斯二者何 先 曰 去食 自古皆有死 民无信不立 不取得百姓信任是立不住脚的 论语 颜渊 材料二材料二 孟子曰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 得到百姓的拥护 而为天子 得乎天子而为诸侯 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 尽心章句下 专心 爱心 用心 5 材料三材料三 君者舟也 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 水亦覆舟 荀子 王制 请回答 1 三段材料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哪一重要思想 2 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一条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为要 达到这一目的 统治者应怎么做 3 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依据这一观点孟子认为 统治者应该怎样做 4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为什么会提出 舟水之喻 后世不少统治者以此为鉴 举出一个典型事例 解析 本题围绕 民本 思想这一主题设问 这是高考中的热点 三段材料都体现了 儒家的民本思想 回答问题时应准确从材料中提取信息 扣题作答 答案 1 民本思想 2 取信于民 为政以德 关心爱护百姓 3 民贵君轻 的观点 施仁政于民 省刑罚 薄赋敛 4 继承发扬了儒家民本思想 认识到了人民力量的伟大 唐太宗君臣以此为鉴 出 现了贞观之治 14 2009 年广东华师附中测试 韩非子和董仲舒分别是战国和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 家 他们的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均产生了重大影响 据此回答 1 二人的思想主张有何异同 2 二人的思想各对时代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 试分析二人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 解析 本题主要是对战国时期韩非子和西汉董仲舒思想的背景 内容 影响进行比较 解题 关键是抓住战国时期和西汉的时代特点进行相关分析 前者是中国封建制度的确立时期 后者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繁荣期 答案 1 同 都主张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 实行君主专制 都顺应了历史统一发展的 趋势 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 都迎合了当时统治者的需要 异 韩非子主张严厉的法治 董仲舒提倡 仁政 以德治民 韩非子主张凭借君 专心 爱心 用心 6 主的威势与法律统治国家 董仲舒则宣称皇帝代表天统治人民 以 天意 蒙骗人民 2 韩非子的思想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国家的统一 后被秦始皇采纳 成为秦朝治国的主导思想 董仲舒的主张适应了西汉统治者加强集权统治的需要 以思 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后被汉武帝采纳 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 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