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络病学ppt课件.ppt_第1页
中医络病学ppt课件.ppt_第2页
中医络病学ppt课件.ppt_第3页
中医络病学ppt课件.ppt_第4页
中医络病学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络病学 教材编写说明 中医药学术发展的历史趋势中医学吸取现代科技促进自身发展的探索中医药科技成果进入教学 2 中医药学术发展的历史需求 中医学能否迎来第四个发展高潮 3 中医药学科发展的历史规律 以学术发展为主线 理论与临床相结合 医学与药学不可分 开放兼收促进发展 4 中医学吸取现代科技促进自身发展的探索 络病理论发展的历史局限性世界科学发展的新趋势充分吸取现代科技促进中医学自身发展 5 络病理论发展的历史局限性 重经轻络 以经赅络 六经辨证 针灸学科 庞大繁杂 难以把握历史环境 条件限制 6 生命科学研究的新趋势 非线性科学和复杂系统 复杂性和非线性是物质 生命和人类社会最显著的特征 世界科学技术 2001 03 生命科学需要整体观念指导下的还原分析 需要融入非线性系统复杂性科学的研究成果 否则生命科学的发展将受到很大局限 进入新世纪后科学时代中医研究的三个重要趋势 首先是学习运用系统复杂性科学 从线性的还原分析走向非线性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其次是由模式生物动物实验走向重视人体试验与临床研究 再次是由 纯粹 科学走向人文科学相融合 从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和谐关系中研究生命健康与疾病 7 理论思维与实验研究的结合 实验技术平台是把化验分析方法引入中医药微观研究的重要途径 但当全世界科学界认识到还原分析方法的局限性而强调复杂性科学的生命科学时代 在项目进行中一定要坚持整体 系统 恒动 辩证的中医理论思维特色对实验研究的指导作用 有的专家指出 人类基因组的初步结果宣告了生物医学界为还原论统治几百年的时代即将结束 我们将迎来一个强调整体和动态的系统论时代 医学与哲学 2001 09 8 复杂性科学不仅是学科前沿而且是科学前沿 21世纪是复杂性科学的世纪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医学早就有 系统 思想 应该抓住历史机遇 争取在复杂性科学上做出重大贡献 227次香山科学会议 系统 控制与复杂性科学 理论思维与实验研究的结合 9 21世纪中医学创新发展的新趋势 21世纪生命科学时代以中医学术创新为主导的学科发展规律探索 中医整体 系统 恒动 辩证的理论思维与还原分析实验技术相结合 中医学在微观辨证及病机理论的发展 中医学理论与临床及药学研究在现代科技条件下的高层次结合 中医药学进入生命科学时代现代科技行列 10 充分吸取现代科技促进中医学自身发展 中医研究 利用现代科技研究 验证 阐明中医的某一理论治疗和方药的科学内涵 研究中医 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 促进中医学术按其自身规律创新发展 11 中医药科技成果进入教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研究基金项目 络病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总结专著 络病学 中华中医药学会著作一等奖专著改编教材 络病学 12 络病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项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 2000 J P 04主持人 吴以岭主要完成单位及人员 河北以岭医药研究院中山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吴伟康教授协和医大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杨跃进教授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吴宗贵教授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曾定尹教授 13 络病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总体思路 创新发展络病理论 提高临床难治性疾病治疗水平 促进创新药物研发 继承传统自主创新 以学术发展为主线理论与临床相结合医学与药学不可分开放兼收促进发展 遵循中医药学科发展规律 14 络病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三原则 按照中医学术自身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络病理论 充分吸取现代科学技术最新进展 形成系统的中医络病理论 坚持络病理论研究指导临床的原则 重在研究络病发生发展及辨证治疗规律 建立 络病证治 提高现代难治性疾病临床疗效 遵循络病理论研究的物化原则 即促进络病理论指导下创新药物的研发 同时通过药物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深化对络病理论的认识并佐证其科学价值 15 创新发展络病理论初步建立 络病证治 体系 16 运用络病理论指导疑难病治疗研究完成6项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 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的开发研究国家新药研发基金项目科技部创新基金项目重点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研究科技部创新基金项目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研究国家科技部863计划连花清瘟胶囊开发研究河北省科技厅研究与发展计划养正消积胶囊的实验与临床研究河北省科技厅研究与发展计划强肌力片治疗重症肌无力实验与临床研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计划项目 17 项目鉴定意见 200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 专家组鉴定认为 该项目 按照中医学术自身发展规律对络病学说进行了全面系统研究 初步建立 络病证治 体系 首次形成系统络病理论 为络病学学科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属国内外创新性科研成果 提高了中医药学对国内国际的重大影响和地位 为推进学科进步和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18 上篇 络病学总论 19 第一章 络病学概论 20 络脉与络病的基本概念 络脉是从经脉支横别出 逐层细分 纵横交错 遍布全身 广泛分布于脏腑组织间的网络系统 是维持生命活动和保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的网络结构 21 络脉与络病的基本概念 络病是广泛存在于内伤疑难杂病和外感重症中的病理状态 其内涵是指不同致病因素伤及络脉导致的络脉功能障碍及结构损伤的自身病变 外延同时包括导致络脉病变的致病因素及络脉病变引起的继发性脏腑组织病理改变 22 络脉与络病的基本概念 络病学说是中医学术体系的独特组成部分 是研究络病发病 病机特点 临床表现 辨证论治 治疗原则及治法方药的应用理论 络病学是研究中医络病学说及其临床运用的临床学科 23 第一节络病学的现代诠释 络脉与络病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独特组成部分 如何实现其按照中医学术自身发展规律逐步完善是在络脉与络病研究中必需思考的问题 因此需要客观分析络脉与络病理论形成的历史环境 充分把握其发展的客观规律 同时结合临床实践及现代多学科知识对其科学内涵加以诠释 这是研究络脉与络病的正确途径 也符合现代诠释学理解 解释与应用的研究方法 24 络病学的现代诠释 一 借用古代水利学概念形成 经络 学说 借用古代水利学概念形成 经络 落 成为中医学 行血气 的经络系统 25 络病学的现代诠释 二 络脉的广义与狭义概念 络脉作为经络的组成部分 运行气血 络属脏腑等功能为二者的共性 但络脉作为从经脉支横别出 逐层细分的网络 与经脉空间结构和气血运行时速的时空差异性 形成络脉生理功能和络病发生发展及证治规律的特殊性 也是 络病学 研究的重点和络病证治的主要内涵 26 络病学的现代诠释 三 络病学研究要围绕提高难治性疾病临床疗效 27 络病学的现代诠释 四 络病学研究要正确把握络病内涵和外延 28 络病学的现代诠释 五 要多学科交叉促进络病学发展 络病以络脉为依托而发生 容易找到和现代医学的结合点 在络病研究中要注意多学科相互融合和渗透 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数字语言来阐述络病学的科学内涵 加强对经络之络 气络 之温煦充养 防御卫护 信息传达 调节控制功能与西医学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功能相关性研究 对脉络之络运行血液与西医学循环系统中小血管特别是微循环的相关性研究 加强络病的临床症状 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的客观性研究 加强络病治疗及入络药物作用机理的研究 最终建立诊断治疗各种难治性疾病的 络病证治 体系 29 络病学的现代诠释 六 络病学研究的方法论 古代解剖学 临床实践总结 功能结构概念 人文科学 自然科学 经络学说 整体 辩证 恒动 系统 现代科技微观研究 络病学研究 复杂性科学非线性科学和复杂系统 还原分析方法 整体与局部 宏观与微观 定性与定量 络病证治 30 第二节络病学的学术地位 络病学的学术地位首先应从络病学说发展的历史角度去评价在现代难治性疾病 中医内伤疑难杂病和外感重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充分借助现代科学技术 开辟21世纪生命科学时代按中医学术自身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络病理论的新途径 31 络病学的学术地位 一 从络病学说发展的历史角度去评价 中医学术理论体系核心 脏腑 经络 气血 灵枢 经脉 经脉者 所以能决死生 处百病 调虚实 不可不通 汉书 艺文志 医经者 原人血脉经落 络 骨髓阴阳表里 以起百病之本 死生之分 32 络病学的学术地位 二 络病理论在中医学术中占有至为关键和重要的核心地位 脏 腑 经 络 气 血共同形成中医学术体系理论核心 气血在经络中运行而在络脉中实现其生理功能 脏腑虽为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组织器官 而阴络循行于脏腑形成该脏腑组织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 脏腑亦是通过络脉发挥其生理功能以及与其他脏腑和外界的联系 33 十二经脉 前贤论之详矣 而络脉则未之及 亦缺典也 清 喻嘉言 医门法律 络脉论 遍阅医药 未尝说及络病 医不知络脉治法 所谓愈究愈穷矣 清 叶天士 临证指南医案 络病学的学术地位 三 清代医家强调络病理论的历史价值 34 络病学的学术地位 四 络病学说的临床指导价值 络病学说是指导内伤疑难杂病临床治疗的应用理论 近年来通络药物的研制成功和显著疗效显示了其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 中医学属自然科学范畴 又兼具人文科学的显著特征 整体观念 形神合一 天人相应的理论显示其科学与人文相互融合的特色 络病理论体系构建继承了中医学的基本特征 又吸取了现代科学关于生命与疾病认识的最新进展 随着络病学说研究的深入并在临床各科广泛运用 必将对提高多种难治性疾病的临床疗效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35 第三节络病学的学科价值 络病学初步具备构成学科的基本要素络病理论发展是当代中医学发展的重大课题络病学的创新发展体现了中医药学科的发展规律 36 络病学的学科价值 一 络病学初步具备构成学科的基本要素 学科基本要素 理论研究研究领域 学科发展现状 络病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经专家鉴定认为 初步建立络病证治体系 首次形成系统络病理论 为络病学学科建立奠定了基础 内伤疑难杂病与外感重症中普遍存在的络病这一病机状态 其发病与病机特点 病机变化 辨证方法 治疗原则及方药 在心脑血管病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肿瘤 重症肌无力等重大疾病方面已取得重大进展 37 络病学的学科价值 一 络病学初步具备构成学科的基本要素 38 络病学的学科价值 一 络病学初步具备构成学科的基本要素 39 络病理论指导血管病变防治基础研究 列入2005年国家973计划 首席科学家吴以岭 承担单位河北以岭医药研究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山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协和医科大学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复旦大学第二军医大学中国医科大学 40 络病学的学科价值 二 络病学新学科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由于重经轻络的历史原因 络病学说没有像脏腑理论 脾肾学说那样发展成完整系统的学术体系并被临床医生熟练掌握及广泛应用 但由于近年运用络病学说治疗心脑血管病取得成功而使其重新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通络方药在心脑血管病治疗上取得的显著疗效 充分显示络病学说是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和独特临床价值的学术体系 41 络病学的学科价值 二 络病学新学科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深入整理 挖掘 研究 发展络病学说 建立络病学临床学科 系统研究络病发病 病机 辨证 治疗 建立 络病证治 体系 对促进多学科相互渗透融合 创建内伤疑难杂病和外感重症的新病机学说 提高临床各科多种难治性疾病的疗效并促进创新药物的研发都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临床价值 对促进中医学术理论的自身发展也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42 思考题 何为络脉 络脉的广义与狭义之分是什么 如何理解络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如何评价络病学的学术地位 络病学的学科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43 第二章 络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44 络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络病学说伴随着经络学说而创建和发展 纵观两千余年络病学说发展史 共有三次大发展 一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学奠基之作 内经 首次提出 络 的概念 并奠定了络脉与络病的理论基础 二是东汉张仲景之 伤寒杂病论 首开辛温通络 虫药通络用药之先河 络病证治 微露端倪 三是清代名医叶天士提出 久病入络 久痛入络 发展络病治法用药 将络病学说推进到新的高度 三次大发展可谓络病学说发展史上的三次里程碑 近年由于运用中医络病学说指导心脑血管病防治取得显著疗效 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成为研究的焦点和热点 45 第一节 内经 奠定了络病学说的理论基础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显示 中医学术理论萌芽时期尚无络脉及络病的记载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医学术快速发展和形成时期 出现了中医学理论奠基之作 内经 首次提出 经络 概念 并与脏腑相结合成为阐明人体生命现象及病变治疗的理论基础 络脉及络病也在 内经 中得到较为完整的阐述 46 一 内经 首次系统创立中医学的核心理论 经络学说 公元前500年左右 足臂十一脉灸经 阴阳十一脉灸经 初步记载十一条经脉的循行路线未形成特定的脏腑络属关系尚未见有关络脉的论述 47 一 内经 首次系统创立中医学的核心理论 经络学说 公元前400 300年左右 黄帝内经 首次完整论述经络学说 成为中医学术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 明确提出 经络 概念 首次提出十二经脉 创立 奇经八脉 首次提出络脉概念 论述经络 行气血 营阴阳 内属于脏腑 外络于肢节 的生理功能及其病理变化 48 二 内经 中 经 脉 概念渐行分离 心脉血液循环系统初步成形 随着中医学理论的发展 医学术语表达的内涵更为清晰 内经 以 经络 代替了 十一脉 的概念 而 脉 的概念逐渐向容纳血液的脉管转移 故 内经 以 经脉 通称时往往涵盖运行气血的经络系统 独言 经 时往往指的是运行经气的通路 以 脉 单言时则主要表达的是脉管的概念 可见 内经 之 经络 是由运行经气和运行血液的两部分组成 49 一 脉 向运行血液的 脉管 概念转移 十一脉灸经 中的 脉 经 的概念 内经 脉 的概念具有双重含义 经络学说中运行血液的脉络组成部分以运行血液为主要功能的独立实体脏器 奇恒之府 夫脉者 血之府也 素问 脉要精微论 需要指出 内经 脉的概念来源于古代解剖学 若夫八尺之士 皮肉在此 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 其死可解剖而视之 其藏之坚脆 府之大小 脉之长短 血之清浊 皆有大数 灵枢 经水 50 三 系统论述了络脉与络病 为络病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 首次提出 络脉 的概念将水利学 经落 概念引入中医学领域 把由经脉分支而出发挥沟通联络的网状系统称为络脉 记载络脉循行和分布规律 初步论述络脉生理功能 主要有渗濡灌注 沟通表里经脉 贯通营卫 津血互渗等作用 51 记载络脉病理变化 络脉瘀阻 疼痛 经脉流行不止 环周不休 寒气入经而稽迟 泣而不行 客于脉外则血少 客于脉中则气不通 故卒然而痛 素问 举痛论 痹证 病久入深 营卫之行涩 经络时疏 故不通 素问 痹论 积聚 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 络血之中 血泣不得入于大经 血气稽留不得行 故宿昔而成积矣 素问 举痛论 痈疽 病久入深 营卫之行涩 经络时疏 故不通 素问 痹论 络脉绌急 脉寒则缩踡 缩踡则脉绌急 绌急则外引小络 故卒然而痛 素问 举痛论 络邪传变 是故虚邪之中人也 始于皮肤 留而不去 则传舍于络脉 留而不去 传舍于经 灵枢 百病始生 络脉损伤 阳络伤则血外溢 血外溢则衄血 阴络伤则血内溢 血内溢则后血 素问 缪刺论 有所堕坠 恶血留内 灵枢 百病始生 三 系统论述了络脉与络病 为络病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 52 提出诊络方法和络病治法诊络方法 络色诊法 望络法 灵枢 经脉 提出依据络脉色泽变化诊断疾病的方法 形态诊法 扪络法 记载血络 盛络 结络 横络 虚络等病理性络脉 络病治法 刺络放血 缪刺 三 系统论述了络脉与络病 为络病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 53 第二节 伤寒杂病论 奠定络病证治基础 潘澄濂教授认为 金匮要略 首篇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大有概论或绪言风格 应列为两书 金匮要略 与 伤寒论 之冠 应是两书的总论 54 唐宋元明络脉与络病理论研究无重大突破与进展 汉后唐宋元明对络脉与络病理论偶有论及 如唐代孙思邈 备急千金要方 记载诊察耳后和鱼际络脉早期判断痫证发作的方法 宋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记载通络方药活络丹 总观这段时期络脉与络病理论研究无重大突破与进展 55 第三节清代叶天士发展络病学说 高度评价 伤寒杂病论 络病证治 考仲景于劳伤血痹诸法 其通络方法 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 俾飞者升 走者降 血无凝著 气可宣通 与攻积除坚 徒入脏腑者有间 提出 久病入络 久痛入络 说 使络病成为内伤疑难杂病病机概念 56 将络病学说用于温热病 创建卫气营血辨证体系 第三节清代叶天士发展络病学说 温邪上受 首先犯肺 逆传心包 吸入温邪 鼻通肺络 逆传心包络中 夫热邪 湿邪 皆气也 由募原分布三焦 营卫不主循环 升降清浊失司 邪属无形 先着气分 但无形之邪久延必致有形 由气入血 一定理也 57 记载络病表现记载络病常见病证 痹证 中风 痛证等 记述络病表现 动络 入络 伤络等 发展络病治法用药提出 络以辛为泄 的观点创立辛味通络 络虚通补等络病治法用药 第三节清代叶天士发展络病学说 58 吴鞠通重视时邪入络 林佩琴对痛证 噎膈 痫证等皆重络病治疗 张聿青扩大了通络法的应用范围 指出络病痼结难愈的特点 此后医家不乏善陈 屡有验案 但叶氏之后络病学说并未得到重视和研究 亦未形成系统理论体系 叶氏络病治疗学术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59 第四节当代的继承与发展 近年来 由于运用络病学说治疗心脑血管病取得显著临床疗效 特别是络病学说代表方通心络胶囊研制成功并广泛运用于临床 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并形成近年中医学术研究的热点和焦点 不少医家对络病学说中医文献进行了整理研究 并结合经络实质和临床研究提出一些创新的观点 促进络病理论研究向系统的学术理论体系发展 也促进了络病学说临床运用和实验研究的进展 60 理论研究邱幸凡教授对 内经 络脉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 史常永教授梳理阐发了叶天士络病学说及其治法精要 王永炎院士提出瘀毒阻络是络病形成的病理基础 吴以岭教授提出络病理论研究框架 三维立体网络系统 初步建立络病证治体系 首次形成系统络病理论 第四节当代的继承与发展 61 临床研究王永炎院士提出毒邪致病在中风发病中的重要性 指出以 毒邪 和 络病 作为切入点是进一步提高脑血管疾病疗效的突破口 吴以岭教授运用络病学说进行心脑血管病治疗研究 以络病学术创新带动络病治疗新药研发 创立络病学说指导心脑血管病防治的系列创新中药 吴以岭教授运用络病学说指导运动神经元病 重症肌无力 肌营养不良等世界性疑难病治疗 取得显著疗效 证实络病学说的重要临床价值 第四节当代的继承与发展 62 实验研究近代科学主要得益于还原分析方法 但由于其认识的重点放在部分而忽略整体性 往往带有机械唯物论的思维方法而显现出局限性 现代科学的发展趋势是将还原分析与系统综合有机结合 引入系统论 信息论 控制论等方法 将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从而实现宏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