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柳宗元的文学观柳宗元的文学观 柳宗元是中唐时期杰出的 文章之士 在文学上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 他的文学思想观点 和创作实践 不仅引领了当时文坛的新风尚 而且对当代文学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和作 用 柳宗元的文学观点 归纳起来 有如下几条 文以明道 说 文以明道 说是柳宗元在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一文中提出来的 明道 一词 南朝 齐梁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刘勰早就提到过 柳宗元对刘勰 明道 说作了更进一步的发挥 始 吾幼且少 为文章 以辞为工 及长 乃知文者以明道 是固不苟为炳炳烺烺 务彩色 夸声音而以为能也 凡吾所陈 皆自谓近道 而不知道之果近乎远乎 及长 乃知 的意思 一是说明他通过自己的写作与文学实践 才慢慢地明白了这个道 理 二是说明他通过后天的学习与借鉴 才逐渐地明白了这个道理 柳宗元的 文以明道 说 是一种文 道并重的 二元论 观点 写文章的目的是为了 明 道 道 借助于文章而更加鲜明 文章因为 道 而更加显著 它与北宋时期的代表人物周 敦颐所讲的 文以载道 观点 把 文 当作 道 的载体 甚至看作纯粹的舆论工具 有着很 大的不同 跟南宋时期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所讲的 文便是道 观点 主张 文道一体 混 淆了 文 与 道 的界限 有着更加明显的区别 非常难能可贵的是 柳宗元不仅在口头上宣讲 文以明道 而且将其付诸于实践 柳宗 元在 寄许京兆孟容书 中指出 唯以中正信义为志 以兴尧 舜 孔子之道 利安元元 为务 他坚信自己和王叔文等人所实行的改革 是正义的事业 是符合国家与老百姓利益 的行动 始终不愿改变自己的政治主张和远大的理想 更为广泛地钻研古今典籍 并加以 批判性地吸收与借鉴 因而大大提高了自己的思想水平和文学修养 他勇敢地拿起笔来 写下了大量的理论著作 愤怒批判黑暗的社会现实 大胆宣传进步的政治观点 并继续高 举散文革新的大旗 写出了许多优秀的山水游记 诗歌和辞赋 从而在思想史和文学史上 留下了光华璀璨的一页 辅时及物 说 辅时及物 说 是柳宗元在 答吴武陵 非国语 书 一文中提出来的 辅时 即 有利于 有助于时代 及物 即跟事物相联系 所谓的 辅时及物 是在 文以明道 的基础上 要更进一步地贴近现实 用现在的话来说 就是要与时俱进 服务时代 服务 社会 服务人民 辅时及物 说 在文学实践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为文学创作的根本源泉是生活 而不 应是某种理论概念的教条 如果文章所表现的只是作为观念的空疏的 道 而没有生活实 践为基础 那怎么能创造出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呢 2 刘勰的基本文学思想 主张文章要 衔毕佩实 质文并重 为了达到这一要求 反对 诡奇 淫糜 等为争一句之奇而穷思力索 主张 夸饰有节 饰而不诬 的写作原则 认 为文章的写作过程是一个而然的过程 文学的任务是要 写天地之辉光 晓生民之耳目矣 文学的社会作用在于起到 顺美匡恶 因而反对 无所匡正 无益时用 的文学 柳宗元极力提倡 辅时及物 他本人也撰写了许多这样的文章 如 脍炙人口的 捕蛇 者说 揭露暴赋酷役对人民的残害 竟然比异蛇还要厉害 故为之说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 焉 驳复仇议 针对徐元庆替父报仇的案件 从 刑而后旌 和 亲亲相仇 两个方面 提 出 刑 或 旌 必须符合国家法典 切合实际 无论官民 当刑则刑 当旌则旌 但必须刑 旌分离 二者不可同用于一人 同样 亲亲相仇 者也是无视国家法典 无视客观实际的错 误行动 为官者只有依法行政 为民者只有遵守国家法典 才能消除 亲亲相仇 的隐患 达到为国分忧为民除害的目的 敌戒 阐明了 敌存灭祸 敌去召过 的道理 指出 敌去 而舞 将会招来更大的祸害 提醒人们应当居安思危 希望宪宗不要 废备自盈 事态的果 不出柳宗元在文中所料 元和十五年 唐宪宗就被宦官陈弘志等杀掉 文章反复地阐述了 事物相反相成 矛盾相互转化的道理 体现了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对当今社会仍然具 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褒贬讽谕 说 褒贬讽谕 说 是柳宗元在 杨评事文集后序 一文中提出来的观点 褒贬讽谕 说 所强调的是写作的文体 他将所有的文章 作品 笼统地归纳为以 褒贬 为主的和以 讽谕 为主的两个大类 柳宗元在这篇序中指出 文之用 辞令褒贬 导扬讽谕而已 虽其言鄙野 足以备于 用 然而阙其文采 固不足以竦动时听 夸示后学 立言而朽 君子不由也 故作者抱其 根源 而必由是假道焉 他认为 文章的作用 就是通过言论辞语来进行表扬或批评 采 用比兴的手法来进行讽刺劝戒 给人以开导启发罢了 虽然语言粗俗的文章也足以采用 然而缺少文采 毕竟难以震撼人心 不能给后世留下示范的作用 文章写出来之后很快就 淹没无闻 君子是不愿这样做的 所以作者探求写文章的根本 一定要在文采与内容相结 合这条路上走下去才能成功 他接着说 文有二道 辞令褒贬 本乎著述者也 导扬讽喻 本乎比兴者也 著述者 流 盖出于 书 之谟训 易 之象系 春秋 之笔削 其要在于高壮广厚 词正而 理备 谓宜藏于简册也 比兴者流 盖出于虞 夏之咏歌 殷 周之风雅 其要在于丽则 清越 言畅而意美 谓宜于谣诵也 柳宗元这里所说的 文 是广义的 包括非文学的 著述 和文学的 比兴 之作 他把传 统的五经划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 书 易 春秋 等学术著作 另一类是以 诗 为 代表的文学艺术著作 说明柳宗元对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认识比较清楚 他认为 前者以 论述政治 问题为本 必须参照或借鉴 尚书 中有关谋略 开导 教诲等方面的内容 和 易经 中有关经文的解释 象传 系辞传 都是对 周易 卦爻辞的注释 以及孔子删削 春秋 的笔法 它的主要要求是结构完整 立意高广而内容厚实 语言准 确而说理周密完备 才适宜于作为来保存与收藏 后者以运用比喻 寄托 联想为本 必 须参照或借鉴虞夏时流传下来的歌谣 和殷商 周朝时的 国风 大雅 小雅 三 3 颂 等诗歌 它的主要要求是辞彩华丽而清朗动听 言语晓畅而意境优美 才适宜于传歌诵 与流传 柳宗元觉得 这两种类型的文章 各有其不同的写作目的和意义 几乎背道而驰 因 而历来作者大都只是有所专长 而难得有兼擅两体的人 如果有这样的人 必定技艺成熟 达到了 专美 炉火纯青 的境界 而这种擅长著述和擅长比兴的人才 即使在古代文学 和雅乐极盛的时代 也属于 凤毛麟角 很难同时产生 柳宗元对这两大类文章的区别 不仅认识非常明确 而且 兼擅独到 而真正做到了 褒贬讽谕 两相宜的 不是别人 正是柳宗元自己 四态 说 四态 说 也是柳宗元在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同一篇文章中提出来的观点 四态 轻心 怠心 昏气 矜气 即 轻率之心 怠惰之心 昏聩之气 骄矜之气 此处重在强调写作态度 柳宗元在文章中说 虽常好言论 为文章 甚不自是也 故吾每为文章 未尝敢以 轻心掉之 惧其剽而不留也 未尝敢以怠心易之 惧其弛而不严也 未尝敢以昏气出之 惧其昧没而杂也 未尝敢以矜气作之 惧其偃蹇而骄也 他的意思是说 我平常喜欢发表议论 写些文章 但很不敢自以为是 我每当写文章 时 从来不曾敢掉以轻心 担心过于轻浮而不深沉 不曾敢轻视懈怠 担心过于松散而不 严谨 不曾敢辞意模糊混杂 担心意义不明确而产生歧义 不曾敢以骄傲矜持的态度来进 行写作 担心过于傲慢而强词夺理 柳宗元在 与友人论为文书 中明确指出 古今号文章为难 足下知其所以难乎 非谓比兴之不足 恢拓之不远 钻砺之不工 颇颏之不除也 得之为难 知之愈难 由于 文章难写 所以绝不能自以为是 必须十分郑重 严肃认真 头脑清醒 谦和善待 保持 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 把写文章看作立身立言的大事业来做 这样 柳宗元不仅充分认识 到写作的重大意义 而且深刻体察到作文的艰难 从而也就能把它当作人生的大事业来做 并且竭尽心力去做好 他深知写作成败的关键除了学力即内容的因素之外 还有文辞即表 达方面的因素 所以他对于具体写作的要求十分严格和认真 抑之欲其奥 扬之欲其明 疏之欲其通 廉之欲其节 激而发之欲其清 固而存之欲 其重 此吾所以羽翼夫道也 他认为 在为内容服务的前提下 文章艺术手法应当丰 富多彩 通过综合运用 抑 扬 疏 廉 激 固 六种写作手法 可以起到 奥 明 通 节 清 重 六大作用 使作品更加深刻而不隐晦 鲜明而不浅露 脉络通畅而不一览无余 蕴涵丰富而又简洁明快 清新活泼而不轻浮 内容充实厚重而不呆板 注重学习和借鉴古 代文化遗产 充分汲取各种优秀作品的不同特色 加以融会贯通 博采众家之长 来形成 自己的独特风格 只有这样 才能使文章更好地担负起反映纷纭复杂的现实生活与广阔深 厚的思想内容的任务 4 柳宗元的文道观及其文学创作研究柳宗元的文道观及其文学创作研究 柳宗元是唐代文化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人物 他的成就涉及文学史 思想史和政治史 领域 他的文学创作与他的思想探索 政治实践交融在一起 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风貌 本 文在对柳宗元 中道 思想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 试图通过对其 中道 思想与文学创作关 系之分析来揭示柳宗元的文学成就的独特意义和他代表的通儒文化人格的意义 前人关于 柳宗元的研究成果虽然汗牛充栋 但这一思路尚有不少空间有待开掘 绪论部分 介绍了 与本文研究相关的研究背景 介绍了本书的写作思路和结构 第一章论述柳宗元 中道 思 想的内涵及与文学创作之关系 在前人论述中道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辨析柳宗元存在儒 释两种 中道 思想 二者互补构成柳宗元全部思想体系 重点探讨了儒家中道思想的现实 意义及其对柳宗元古文创作成就的直接影响 对于提高中唐古文的思想水平的作用 并指 出 中道 思想在思维方式上有利于柳宗元转益多师创作态度的形成和 辨惑 之文的产生 还提出屈原的人生悲剧和荀子的思想局限在柳宗元身上交织造成了他中道思想的困境和人 生的困境 而对命运无常的悲感和对大道坚守的力感相交织共同构成柳宗元全部作品的情 感底色 第二章论述柳宗元的诗歌思想与诗风转变与他 中道 思想的关系 当 中道 能在 政治行为上实践时 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和的风雅观 当 道 不得施时 提倡兴寄和不平则 鸣 创作上是发愤抒情为主 儒家中道在现实中的夭折 带来柳宗元佛家 中道 的提升 与此相应 创作了简古自然之诗 柳州时期 柳宗元的儒家中道能通过政治实践落实时 他的精神生命更加强健 创作了浓墨重彩的思乡怀友之诗 柳宗元诗歌思想与创作随着他 的 中道 主张的屈折命运发生了三次转变 第三章论述柳宗元的 文趣说 及他的山水游记 和辞赋创作 阐发了未能为 文以明道 说所涵盖的柳宗元文学思想的其它内容 及其与明 道观的内在联系 柳宗元的文趣包含情趣 理趣及 奇味 为古文创作注入了生动的艺术 精神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对山水之间形态各异的树木泉石禽鱼花草的传神描写 在散文中 完成了类似山水诗中小谢的激活山水的作用 把散文中主体与客体 情趣与意象的交融的 关系提升到了足以与山水诗中情景交融境界相比的水平 柳宗元的辞赋继承屈骚精神传统 惟道是就 的执着精神和批判精神 这种精神与他提倡的 中道 思想有着内在的联系 即用古文明道的同时 用辞赋抒发对道不得行的愤慨之情 而且柳宗元还在博采诸体 各 种辞赋体裁 的基础上 破体为文 创造了寓言赋 第四章论述以柳宗元为代表的通儒文 化人格与文以明道的关系 首先描述中唐时代通儒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指出通儒的理想人 格模式是士人为实现生命价值而作出的积极调整 认为中唐通儒与盛唐文儒相比 有三方 面的发展 注重道德砥砺 对实才的重视与实践 对史才的重视 作为通儒代表之一的陆 贽对古文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 古文运动人才储备 改造骈文的艺术经验和以骈文明道对 韩柳的启迪三方面的作用 最后阐释通儒人格中对学习精神 实践精神以及宠辱不改的弘 道精神的重视 客观上充实了 文以明道 的内涵 柳宗元之柳宗元之 道道 与文学思想与文学思想 唐晓敏 柳宗元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散文家 诗人和思想家 也是中唐古文运动中仅次于韩愈的 另一重要人物 柳宗元比韩愈更具思想家的素质 但古今论者对其思想却评价不一 本文 先对柳宗元的社会政治思想提出一些看法 再叙述其文学思想 5 一 欧阳修将韩愈与柳宗元对立起来 说 子厚与退之 皆以文章知名一时 而后世称 为韩 柳者 尽流俗之相传也 其为道不同 犹夷夏也 1 前些年 人们又往往从另一角 度 即哲学的角度将柳宗元与韩愈的思想做出区别 其实 柳宗元之 道 与韩愈之道大同 而小异 在一些最重要的方面 两人的看法常常是相同或相进的 柳宗元和韩愈一样 所信奉的都是先秦的儒家思想 在这方面 同代人中柳宗元的思想 与韩愈最为一致 韩愈称自己所继承的是自尧 舜传到孔子 孟子的思想 柳宗元也明确 讲过 吾之所云其道自尧 舜禹 汤 高宗 文王 武王 周公 孔子皆由之 韩愈对 汉代儒学加以批评 认为汉代儒生毫无作为 致使儒道 千疮百孔 其危如一发引千钧 柳宗元同样如此 他在 贞符 中写道 臣所贬州流人吴武陵 为臣言 董仲舒对三代 受命之符 诚然非也 臣曰 非也 何独仲舒尔 自司马相如 刘向 扬雄 班彪 彪子 固 皆沿袭嗤嗤 推古瑞物以配受命 其言类淫巫瞽史 诳乱后代 不足以知圣人立极之 本 显至德 扬大功 甚失厥趣 柳宗元对汉代的大儒不仅是完全否定 而且持激烈的批 判态度 说董仲舒以来的汉代儒者 其言类淫巫瞽史 诳乱后代 柳宗元与韩愈一样 特 别推重孟子的 仁政 的社会理想 韩愈在京师任监察御史时 耳闻目赌京畿百姓饿死路旁 归舍不能食 有如鱼中钩 觉得官府搜括太重而作 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 要求停止征 收当年的租税 柳宗元在永州在则目睹 苛政猛于虎的现实而作 捕蛇者说 柳宗元和韩 愈一样 也主张加强中央集权 韩愈作 原道 重申 君臣之义 所着眼的是现实中的藩 镇割据问题 柳宗元作 封建论 辨侵伐论 等文 也都包括强调中央集权的内容 韩 愈对贤者居下 不肖者在上深感不满 柳宗元也是如此 他作 封建论 一方面含加强中 央集权之意 另方面也正是强调 贤忠之别 反对贵贱之别的封建等级制度 封建论 言 使贤者居上 不肖者居下 而后可以理安 今夫封建者 继世而理 继世而理者 上果贤 乎 下果不肖乎 则生人之理乱未可知也 将欲利其社稷 以一其人之视听 则又有世大 夫世食禄邑 以尽其封略 圣贤生于其时 亦无以立于天下 封建者为之也 柳宗元反对 封建制 主张郡县制 重要原因之一即是因封建制是 世食禄邑 这种制度压抑人才 圣 贤生于其时 亦无以立于天下 柳宗元的政治理想原则 就主要方面说 与韩愈是一致的 近年来 有研究者在论及韩愈和柳宗元之 道 时 往往强调其道 的差异 一种流行的 的看法是认为韩愈维护儒家的 道统 而柳宗元则以 利安元元 为己任 他的 道 是辅时 及物之道 韩愈确是全力维护儒家道统 但他又何尝不是以 辅时及物 为道 韩愈见关中 大旱而上 御史台论天旱人饥状 见宪宗佞佛而进 论佛骨表 他 忠犯人主之怒 勇夺 三军之帅 何尝不是以 辅时及物 为己任 而柳宗元又何尝不维护儒家思想原则 他明确 表示 吾之所云者 其道自尧 舜 禹 汤 高宗 文王 武王 周公 孔子皆由之 韩 愈也好 柳宗元也好 他们的 兴尧 舜 孔子道 与所谓 利安元元 是一致的 柳宗元的思想于韩愈也有某些不同 首先 在天人关系上 两人有不同的看法 韩愈 持一种含混的天人感应观点 认为天对人有赏罚之功 柳宗元则不同 在天人关系上他相 当清醒冷静 明确地把 天 与 人 即自然与人事分别开来 认为天与人各有其规律 自然 界的变化与人事无关 天 对 人 不能有什么赏罚的作用 柳宗元的这种思想源于荀子的 天行有常 的理论 荀子认为 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 自然界的异常现象与人事 无关 并非是对人的赏罚 星坠 木鸣国人皆恐 曰 是何也 曰 无何也 是天地之变 阴阳之化 物之罕至者也 怪之 可也 而畏之 非也 柳宗元正是继承并发挥了荀子的 思想 由此 在哲学思想史上 柳宗元被看作是唯物主义的思想家 而韩愈则被划入唯心 主义之列 6 就天人关系问题而言 总体说来 柳宗元的观点更接近正确 说到具体的观点 情况 又相当复杂 柳宗元和韩愈争论天人关系时 可能各有其片面的道理 韩愈的一些观点不 见他自己的著作 但柳宗元在其 天说 中曾叙述了韩愈的观点 天说 开头就写道 韩愈谓柳子曰 若知天之说乎 吾为子言天之说 接着叙述韩愈的观点 韩愈讲的是人 对自然的影响问题 他说道 物坏 虫由之生 元气阴阳之坏 人由之生 虫之生而物益 坏 食啮之 攻穴之 虫之祸物也滋甚 韩愈由虫对物的破坏而想到人对自然的破坏 说 道 人之坏元气阴阳也亦滋甚 垦原田 伐山林 凿泉以井饮 莫以送死 而又穴为偃溲 筑为墙坦 城郭 台榭 观游 疏为川沟 沟洫 陂池 燧木以燔 革金以熔 陶甄琢磨 翠然使天地万物不得其情 幸幸冲冲 攻残败挠而未尝息 其为祸元气阴阳也 不甚于虫 之所为乎 韩愈讲 人类对元气阴阳即大自然的破坏实在日益严重 耕种田地 砍伐山林 开凿泉井饮水 掘挖墓穴埋葬死人 还要挖坑做厕所 建筑房屋 城墙 楼台 寺庙 疏 通河道 沟渠 池塘 钻木取火熔铸金属 制作陶器 瓦器 雕刻玉器 使天地万物不能 自然生长 面目全非 人们过分频繁地攻伐自然使之遭毁坏 摧残它使之被扭曲 一直未 停息 这样所造成的对元气阴阳的祸害 不是比虫类所造成的危害更严重吗 对此 柳宗 元的回答是这样的 彼在上而玄者 世谓之天 下而黄者 世谓之地 浑然中处者 世谓 之元气 天地 大果 也 元气 大疽痔也 阴阳 大草木也 其乌能赏功而罚祸乎 功 者自功 祸者自祸 欲望其赏罚者大谬 呼而怨 欲望其哀而仁者 愈大谬矣 韩愈讲的 话 其实不是毫无道理 他说的是人破坏了自然界的平衡 必然受到自然的惩罚这一道理 只是他讲的有点神秘 又说 吾意天闻其呼且怨 则有功者受赏必大矣 把 天 人格化 这又不正确了 尽管如此 韩愈的这段话还是给人留下了富于想象力的印象 而柳宗元的 回答倒使人觉得太平凡了 柳宗元与韩愈思想的另一差异是 韩愈一生力抵佛教 而柳宗元则信佛 而且时间很 长 他自述 吾自幼好佛 求其道 积三十年 并说 世之言者罕能通其说 于零陵 吾 独有得焉 韩愈曾批评柳宗元佞佛 柳宗元则为自己信佛做辩解 称 浮图诚有不可斥 者 往往与 易 论语 合 诚乐之 其于性情爽然 不与孔子异道 又说 吾之所取 者与 易 论语 合 虽圣人复生不可得而斥也 退之所罪者亦也 曰 髡而缁 无夫 妇父子 不为耕农蚕桑而活乎人 若是虽吾亦不乐也 退之忿其外而遗其中 是知石而不和 韫玉也 且凡为其道者 不爱官 不争能 乐山水而嗜闲安者为多 吾病世之逐逐然惟 印组为务以相轧也 则舍是其焉从 吾之好与浮图游以此 柳宗元实际上讲了这样几层意 思 一 佛教中有与 易 论语 相合的内容 不可一概贬斥 自己所看重和汲取的也 主要是这部分内容 二 佛教中也有不接受的东西 即 髡而缁 无夫妇父子 不为耕农蚕 桑而活乎人 之类 这些是韩愈所批评的 但这些是外在的东西 因此韩愈的批评虽然也不 无道理 但又是 忿其外而遗其中 是知石而不知韫玉 三 佛教教人 不爱官 不争能 乐山水而嗜闲安 这满足了自己的心理需要 吾之好与浮图游以此 柳宗元的这些辩护 实际上也有某些道理 从 理 的角度看 佛教传入中国以来 经过几百年的流行传播 确是在 逐渐适应中国现实及士大夫心理的需要 另方面 士大夫在接受佛教思想时 也是以自己 所熟悉的儒家经典来观察 理解佛教思想的 因此容易产生佛教与 易 论语 合的感 觉 如士大夫往往把佛教的 人皆有佛性 与儒家的 人皆可以为尧舜 相比 又往往把佛教 中的 慈悲 理解为儒家的 仁爱 这样一来 自然又感到浮图 往往与 易 论语 合 了 柳宗元信佛 除了对佛理有兴趣之外 更重要的恐怕是他被贬之后 需要以佛教作为 自己的精神寄托 吾病世之逐逐然惟印组为务以相轧也 则舍是其焉从 这种辩解给人一 种辛酸之感 柳宗元自述幼年那 好佛 然而又是 于零陵 吾独有得焉 即被贬到永州 之后才 独有得焉 这不是偶然的 柳宗元在天人关系上持唯物的看法 这似乎并不需要做特殊的表彰 他信奉佛教更表 7 现出思想的消极的一面 柳宗元思想的精华实际上在政治思想方面 这主要表现在 柳宗 元在批判世族社会意识形态方面 比同代人如韩愈 白居易等更为自觉 其思想也更为深 刻 首先柳宗元接受了中唐前期人物啖助的哲学思想 对周礼持批评态度 啖助是唐代中 期的思想家 他自己的著作没有保存下来 其思想主要见于他的学生陆质的几部书中 关 于啖助的思想 研究者大都认为他以经驳传 借经书来表达自己尊王室正陵僭的政治思想 啖助确实着重研究了 春秋 但所谓 春秋 的尊王室 并不是他所感兴趣的 他研究 春秋 提出的是这样的思想 即认为 春秋 是祖述尧舜之道 而不用周公之礼 啖助 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孔子为什么要写春秋 这一问题 本来是有答案的 如杜预认为孔 子作 春秋 是要用周礼来贬斥诸侯的失礼行为 但啖助对这一解释不满意 他认为 春秋 参用二帝三王之法 以夏为本 不全守周礼 实际上是把三代与周礼对立起来 崇尚三代 而对周礼有所不满 他引述孔子 虞夏之道 寡怨于民 殷周之道 不胜其弊 及 后代虽有作者 虞帝不可及已 等说法 证明孔子真正推重的是三代而不是周礼 啖助 的这一看法是片面的 因为孔子思想的特点是既重三代 又重周礼 孔子确实对三代的尧 舜赞叹不已 称 唯天为大 唯尧则之 但同时 他又说 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 并不 是不要周礼 啖助把三代与周礼对立起来 以三代来批评周礼 在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家看 来 这显然是异端 正因如此 旧唐书 称啖助为 异儒 新唐书 也说啖助 凿意 即以己意说经而多穿凿 啖助虽有 凿意 但从儒学思想的演进看 他的思想也可说是对 孔子和孟子思想的发展 因为先秦儒家虽然既崇尚三代又赞扬周礼 但从 礼记 礼运 就 可知道 他们更崇尚的还是三代 三代是 天下为公 的大同社会 而周代不过是小康时代 孔子在三代和周礼之间似乎不加褒贬 而孟子则 言必曰尧舜 褒奖三代之意相当明显 啖助的思想则比孟子更进一步 他已经是把三代与周对立起来 崇尚三代而认为周礼不过 是 家天下 的东西 显然 啖助的思想是中唐时期社会变革的一种反映 中唐时期 随着 礼法清检 的世家大族势力的衰落 周公之礼也就失去了原有的神圣 历史上的周 孔并 称 开始向孔 孟转化 啖助的思想正是对孟子思想的一种发展 啖助的思想对柳宗元有相当的影响 柳宗元曾师事陆质 而陆质又是啖助的学生 他 从陆质那里接受了啖助的思想 柳宗元曾作 答元饶州论 春秋 书 讲他读陆质书的收 获 说 与 纪侯大去其国 见圣人之道与尧舜合 不惟文王 周公之志 独取其法尔 这 里说的 纪侯大去其国 是 春秋 鲁庄公四年的事 这年齐襄公灭了纪国 纪侯出逃 春 秋 称他 大去其国 为何是 大去其国 啖助的解释是 纪侯离去是为民众考虑 他不 愿因自己而使生灵涂炭 啖助就此提出 若捐躯以守位 残民以守国 斯皆三代以降家天 下之意也 不难看出 啖助对周代以来的 家天下 有所不满 而柳宗元实际上正是继承了 啖助的这一思想 其次 柳宗元对封建等级制度的批判也更为激烈 如 左传 隐公三年记载了 六逆 的说法 柳宗元对六逆之说大不以为然 专作 六逆论 加以驳斥 他认为所谓 六逆 中 的 少凌长 小加大 淫破义 姑且可视之为逆 而 贱妨贵 远间亲 新间旧 不仅不是 逆 相反倒是致治之本 若贵而愚 贱而圣且贤 是以妨之 其为理本大矣 而可舍之以从斯 言乎 此其不可固也 使亲而旧者愚 远而新者圣且贤 以是而间之 其为理本亦大矣 又可舍之以从斯言乎 以此又不可也 在这篇 六逆论 中 柳宗元表现出反对 礼制 的 鲜明态度 本来 贵 不一定 愚 贱 也不一定 贤 但柳宗元却有意把贵与愚相联系 提 出 如果高贵的却很愚蠢 而出身低贱却有德有才 因为这个而妨碍了高贵者 这不仅不 是 逆 相反 这正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 柳宗元思想的激进性质更表现在 天爵论 一文中 天爵 语出 孟子 告子上 有天爵者 有人爵者 仁义忠信 乐善不倦 此天爵也 公卿大夫 此人爵也 古之人修 8 其天爵 而人爵从之 今之人修其天爵 以要人爵 既得爵 而弃其天爵 则惑之甚者也 终亦必亡而已矣 孟子的 天爵 是一种比喻说法 他提出 人本来就有一种天赋予的 爵位 这就是道德 天爵是更重要的 而 公卿大夫 不过是人爵而已 孟子用比喻的说法提出 天爵 一语 强调了人的内在本质的重要性 这是有价值的想法 不过 孟子又仅仅讲了 人的内在本质的 德 的方面 柳宗元认为这是不够的 因作 天爵论 提出自己的看法 他说道 仁义忠信 先儒名以为天爵 未之尽也 夫天之贵斯人也 则付刚健 纯粹于其 躬 倬为至灵 大者圣神 其次贤能 所谓贵也 刚健之气 钟于人也为志 得之者 远 行而可大 悠久而不息 拳拳于得善 孜孜于嗜学 则志者其一端耳 纯粹之气 注于人 也为明 得之者 爽达而先觉 鉴照而无隐 盹盹于独见 渊渊于默识 则明者又其一端 耳 故善言天爵者 不必在道德忠信 明与志而已矣 孟子讲 天爵 说的是 道德忠信 柳宗元却认为 说到 天爵 最重要的是明与志 明即聪明 志即意志或毅力 善言天爵 者 不必在道德忠信 明与志而已矣 柳宗元这一思想激进性质 须放在中唐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中才能充分理解 六朝以来 世家大族是以 礼法清俭 而自傲的 礼法使他们对外得以炫耀门弟 对内得以规范家族 是他们所离不了的 儒家的 礼学 由此得到了发展 而 道德忠信 虽与世族制度并不完全 相合 但世家大族需要以此自我标榜 儒家思想畸变为世族的工具了 中唐时期 韩愈 柳宗元 白居易等代表庶族的利益要求 对自汉至唐的 礼 都持批评态度 都反对被 礼 所凝固 僵化了的社会等级制度 由此 韩愈在 原道 中提出了 博爱之为仁 行而宜之 之为义 的重视仁义的思想 韩愈重视 仁义 是重视人的内在素质 主张以人的内在素质 重新确定社会地位 比起六朝时期的严格区别贵贱的世族社会意识 韩愈的思想无疑是进 步的 不过 韩愈突出的是仁义道德 而仁义道德可以从不同方面去理解 道德有 内容 的因素 也有形式的因素 唐代出身于庶族的诗人因自身与民众比较接近 对民众的苦难 易于产生同情之心 从这方面看 庶族知识分子是更有道德的 但从另方面看 庶族人氏 又不能 也不愿意去严守世族所规定的 礼法 因此 在庶族知识分子展露头角之时 世 族人物对这些科举出身的知识他子进行攻击 其要点或突破口正是科举之士的道德状况 他们批评的是科举之士的 浮薄 贪兢 或放浪 白居易曾作大量的讽喻诗 不仅有对社会 黑暗现实的揭露 抨击 有对民众痛苦的同情 也有深深的自责 但在当时 有些人攻击 白居易却又正从 道德 入手 后来白居易之所以被贬江州 除了有 越职言事 一条外 再 就是 道德 问题 说他 浮华无行 理由是白居易的母亲是因看花坠井而死 他却写了 赏花 及 新井 诗 甚伤名教 自然 这是 欲加之罪 真正的原因是白居易作的讽 喻诗引起达官贵人的普遍的不满和嫉恨 但这些人选择此事来攻击白居易 也是觉得这确 实是白居易的 短处 可以抓住不放 这就是说 庶族人氏只强调道德仁义还是不够的 别人还可以拿 道德 来攻击他们 从这里 即不难感受到柳元 天爵论 的激进性 柳宗 元已经不是为新兴的庶族知识分子做道德上的辩护 而是干脆否定了 道德唯一 这一标准 本身 善言天爵者 明与志而已矣 他认为孟子言 天爵 讲的还不够 如果说到 天爵 最重要的也不是仁义道德 而是 明 与 志 显然 所谓 明 与 志 正是科举之士的优势 在这方面 柳宗元比韩愈 白居易更大胆 韩愈与白居易实际上也都看重人的聪明与意志 但他们有象柳过元这样断然提出 善言天爵者 不必在道德忠信 可以说 柳宗元在表述中唐文学革新思想家的共同思想时 讲得更明确 韩愈 白居 易等人都反对魏晋直至唐初的等级礼法 反对世族占优社会的 以贵役贱 主张 以智役愚 韩愈常为 贤者 不得位而愤愤不平 甚至把牢骚发到了 天 即造物主上 说 贤者恒不遇 不贤者比肩青紫 贤者恒无以自存 不贤者志满气得 不知造物者意竟如何 无乃所好恶 与人异心哉 5 白居易也常发这种牢骚 讲 由来富与权 不系才与贤 所托得其地 虽 愚亦获安 彘肥因粪壤 鼠称依社坛 韩愈 白居易常发牢骚 柳宗元则对这种现实进行 9 深入的分析 提出自己的看法 他对社会政治现实的批评 对等级制度的不满 这是科举 出身的中唐一代士人的共同要求 因为他们都不是依仗门第而入仕的 所依仗的只是自身 的聪明才智 韩愈 白居易等人都流露过唯重贤愚的心理 不满六朝以来的封建等级制度 不过 韩愈和白居易等都未能象柳宗元这样明确地提出和论证这种思想 应当说明 柳宗元作 天爵论 并不是反对孟子 只是因孟子之说 未之尽 须加以 引伸 发展 从孟子的整个思想看 他也并非一味强调 道德 孟子主张 尊贤使能 俊杰 在位 又提出国君进贤可以使 卑逾尊 疏逾戚 贤 包含道德品格而又不限于道德 它 与 能 是分不开的 孟子讲的 俊杰在位 实际上也是侧重于能力 柳宗元作 天爵论 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展孟子的思想 孟子思想中本来包含重视人的聪明意志的思想萌芽 柳宗元让这一思想萌芽生长壮大了 中唐文学革新运动思想家都推崇先秦儒家思想 特别是其政治思想 即 尧舜之道 比起韩愈和白居易 柳宗元对这一政治思想做的阐释更多也更重要 就此而论 可以说 不是韩愈 而是柳宗元代表着中唐儒家思想的最高水平 他在阐发孔子孟子政治思想时多 有创见 表现杰出思想家的素质和才能 韩愈虽然也是儒学思想家 但他同又是政府官员 政治现实的负面因素对他有一定影响 太忙碌于现实 太驰骛于外界而不遑回到内心 理 论思考往往缺乏应的深度 与现实政治过于贴近 其理论主张也难免受功利目的的制约 这使韩愈对儒家思想 特别是其政治思想的精华未能做透彻的发挥 柳宗元则不同 他思 考历史和现实问题时 实际上处于一种与现政治疏离的状态 因而少受现实政治的影响 他的思想之花与文学花都是在远离朝廷的南方土地上开放的 二 柳宗元的文学思想 从主要方面说 与韩愈相近但不如韩愈那样丰富和系统 不过 在某些方面又有自己的特色 柳宗元和韩愈一样重视 道 对文学活动的价值 他明确提出 文者以明道 的观点 这 与韩愈的 修其辞 以明其道 是一致的 柳宗元论道论文 亦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和文化 修养 如在 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 中讲道 文以行为本 在先诚其中 其外者当先读 六经 次论语 孟轲书皆经言 左氏 国语 庄周 屈原 稍采取之 谷梁子 太史公甚 峻洁 可以出入 余书俟文成异日时也 其归在不出孔子 秀才志于道 慎勿怪 勿杂 勿务速显 道苟成 则悫然尔 久则蔚然尔 这些见解与韩愈在 答李翊书 等诗文中所 表达的大致相同 柳宗元论文时 也象韩愈一样重视先秦文学的价值 有一种流行的说法 认为柳宗元 最重视的是西汉文章 并且认为这是柳宗元与韩愈及其他古文运动成员的不同之处 这种 说法也确有其根据 这就是柳宗元讲过 文之近古而尤壮丽 莫若汉之西京 殷周之前 其文简而野 魏晋以降 则荡而靡 得其中者汉氏 汉氏之东 则既衰矣 当文帝时 始 得贾生明儒术 武帝尤好焉 而公孙弘 董仲舒 司马迁 相如之徒作 风雅益盛 敷施天下 自天 子至公卿大夫庶人咸通焉 由高帝讫于哀 平 王莽之诛 四方之文章盖烂然 柳宗 元在这篇文章中确是赞扬了西汉文章 不过 似乎应该考虑到这篇文章有一个特殊的写作情境 这就是 它是柳宗元为其弟所编的 西汉文类 写的序 柳宗元在另外一些场合中 论及 古代文章和文学 仍是多提先秦文学 对汉代文章提得不多 如前面提到的 报袁君陈秀才避 师名书 和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提到先秦的 尚书 诗经 礼记 春秋 易 孟子 荀子 老子 庄子 国语 离骚 于汉代仅提到 史记 和 谷梁传 看来 柳宗元总的说还是更多的取法于先秦时期的文学 在这点上与韩愈大致上相同 他也确实讲过西汉文章 近古而尤壮丽 不过 即使不考虑这段话的语境 也只能说 这 10 表明柳宗元与韩愈仅有小的差异 两人在重大问题上是一致的 柳宗元也象其他古文运动成员一样 反对雕琢文饰而言之无物 他作 乞巧文 批评 骈文的华靡 在 与韦中立论师道书 中更明确说 始吾幼且少 为文章 以辞为工 及 长 乃知文者以明道 是固不苟为炳炳琅琅 务彩色 夸声音而为能也 柳宗元少年时在 骈文学习上下过功夫 他对过于追求文辞的弊害是深有体会的 在 报崔黯秀才论为文书 中曾回忆过这一经历 认为 好辞 是一种 病癖 柳宗元的文学思想 在如下的几点上有自己的特色 首先 在文学的社会功用上 柳宗元明确提倡 讽谕 提出 文之用 辞令褒贬 导扬 讽谕而已 又具体说道 文有二道 辞令褒贬 本乎著述者 导扬讽谕 本乎比兴者也 柳宗元所说的 辞令褒贬 之文不限于文学 不过 其中当然也包含着文学 导扬讽谕自然 主要是诗歌的功能 柳宗元明确提倡讽谕 与白居易的文学主张相同 韩愈和其他古文运 动成员虽然在事实上也重视文学的 辞令褒贬 导扬讽谕 的功能 但论道论文时不提 讽谕 其次 在文学创作研究上 柳宗元提出过有新意的看法 在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中 他讲道 吾每为文章 未尝敢以轻心掉之 惧其剽而不留也 未尝敢以怠心易之 惧其驰 而不严也 未尝敢以昏气出之 惧其味没而杂也 未尝敢以矜气作之 惧其偃蹇而骄也 抑之欲其奥 扬之欲其明 疏之欲其通 廉之欲其节 激而发之欲其清 固而存之欲其重 此吾所以羽翼夫道也 柳宗元的这段话包含两层意思 未尝敢以轻心掉之 惧其剽而不留 也 等等 主要是讲写作要有一种严肃认真的态度 这就是清人章学诚所概括的 临文主敬 抑之欲其奥 扬之欲其明 疏之欲其通 廉之欲其节 激而发之欲其清 固而存之欲其重 则主要是讲文学创作中的艺术控制 即通过 抑 与 扬 疏 与 廉 激而发之 与 固而存 之 等相反的方法来把握分寸 在文学创作过程的分析上 柳宗元比韩愈更深入 韩愈讲文学创作问题上 主要侧重 于作家的精神建设 即道德修养与文化 文学修养 如 答李翊书 为韩愈论文的名篇 但文中主要是讲作家的修养 即 无望其速成 无诱于势利 养其根而俟其实 加其音而希 其光 以及 无迷其途 无绝其源 等等 至于写作时具体该怎么做 韩愈没怎么讲 他 只描述道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 汩汩然来矣 他的意思似乎是 写文章要靠修养 修 养达到了 那么写出好文章是自然的事 韩愈的名言 气 水也 言 浮物也 水大而物 之浮者大小毕浮 气之与言犹是也 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其实也含有这个意 思 修养达到了 文章自然会好 柳宗元与韩愈不同 在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中 他讲 的是文学创作和文章写作的一些具体方法 可操作性比较强 清人沈门评论韩愈的 答李 翊书 时 曾将之与柳宗元的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加以比较 说道 公之施功与根抵 备见与此书 而河东则于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备道之 今观二书 公之工夫 用于临文 仅十二三 其十七八用于读书养气 河东则但极言临文之刻励谨慎 至读书之详审 养气 之盛大 未尝一道 沈门显然推重韩愈而对柳宗元不无贬义 不过他指出韩愈 答李翊书 主要讲读书养气 而柳宗元的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则注重临文之刻励谨慎 这还是对的 韩愈与柳宗元的不同 还表现在两人在论及文学创作时 韩愈比较重视情感的作用 柳宗元则比较重视理性的作用 韩愈讲 气盛言宜 已是突出了情感的作用 在 送高闲 上人序 中更提出 张旭之善草书在于他有强烈的情感 即 利害必明 无遗缁诛 情炎于中 利欲斗进 有得有丧 勃然不释 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BIM咨询与监理合同样本
- 二零二五年度城市环卫车辆驾驶员劳动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美团外卖配送员权益保障及绩效考核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物流信息技术支持服务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合作协议保密协议示范文本
- 2025版房地产销售与品牌合作推广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生态养殖牛场合作经营协议
- 2025版建筑工程施工合同投标文件编制要点
- 2025年度按摩行业品牌策划与推广承包合同
- 2025年新型材料吊顶工程承包合同
-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彭剑峰
- 供应商备库协议书范文模板下载
- GB/T 16288-2024塑料制品的标志
- 2024新版PEP三年级上册U3-Amazing-animals-start-to-read教学课件
- TSG ZF003-2011《爆破片装置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 彩椒棚室栽培技术规程
- 2024光伏电站档案管理标准
- 人教版英语2024七年级上册全册单元知识清单(默写版)
- 鲜肉采购配送服务 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DL∕T 1482-2015 架空输电线路无人机巡检作业技术导则
- 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复试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