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用心 爱心 专心1 辽宁省凌海市石山初级中学九年级化学辽宁省凌海市石山初级中学九年级化学 3 3 3 3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学案二学案二 粤教版粤教版 名师导航 知识梳理 1 燃烧及燃烧的条件 1 燃烧 通常燃烧是指 与 发生的一种发光 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 物质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a b c 2 缓慢氧化 反应速率比较慢 不容易被人察觉的氧化反应 如 金属生锈 呼吸作用 食物腐败等 自燃 由缓慢氧化放热引起的自发燃烧 3 灭火的原理 1 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跟其他易燃物品隔离 2 隔绝氧气或空气 3 使温度降低到 以下 4 促进燃烧的方法 1 增大氧气的浓度 2 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 5 爆炸 爆炸指在 里发生急剧的燃烧 短时间内产生 使气体迅速膨胀的 结果 疑难突破 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爆炸 剖析 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地燃烧 就会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热 使气体体积急 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可燃性气体或粉尘跟氧气 或空气 混合 由于可燃物与氧气接触的表 面积很大 遇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问题探究 问题 2005 青岛中考 小乐同学在学习了燃烧与燃料的有关知识后 观察到家庭用的燃煤 用心 爱心 专心2 通常加工成蜂窝状 这样会燃烧得更充分 由此他联想到细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而在氧 气中能剧烈燃烧 于是引发了思考 哪些因素能影响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呢 探究 小乐同学观察到家庭用的燃煤通常加工成蜂窝状 这样会燃烧得更充分一些 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有 增大氧气的浓度 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增大氧气的浓度能促进可燃物的燃烧 将红热的木炭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 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能促进可燃物的燃烧 取质量相等的两块镁 其中一 块磨成粉末 都在空气中点燃 镁粉的燃烧程度比镁块剧烈 典题精讲 例 1 把几小块木炭放入球形管中 按图 3 18 所示连接装置 打开玻璃活塞 氧气进入球形 管 发现木炭不燃烧 关掉氧气 给球形管内木炭加热 木炭同样不燃烧 此时打开玻璃 活塞 氧气立即进入球形管 则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由此得到的结论 是 图 3 18 思路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物质燃烧的条件 物质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1 必须有可 燃物 2 必须跟氧气接触 3 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 木炭是可燃物 木炭燃烧还必须同时满足另外两个条件 温度和氧气 打开活塞不加热 木炭的温度达不到着火点 所以木炭不能燃烧 关掉氧气 即使给木炭加热 因接触不到 氧气 木炭也不会燃烧 如果球形管内的木炭加热到着火点以上 再通氧气 木炭会立即 燃烧起来 由此就证明了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答案 木炭剧烈燃烧 发出白光 放热 小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木炭燃烧生成了 二氧化碳 可燃物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a 必须跟氧气接触 b 温度必须达到着 火点 例 2 1992 年海湾战争期间 科威特大批油井被炸起火燃烧 我国救援人员在灭火工作中作 出了贡献 下列措施不能考虑用于油井灭火的是 用心 爱心 专心3 A 设法降低石油的着火点 B 设法使火焰隔绝空气 C 设法阻止原油喷射 D 设法降低油井井口的温度 思路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灭火的方法 破坏燃烧条件中的任何一点 都能达到灭火的效果 B C D 都是合理的破坏燃烧条件的方法 而 A 项则是降低可燃物温度 使温度达不到着 火点 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由可燃物的性质决定的 一般不能改变 答案 A 例 3 调查统计表明 火灾伤亡事故很多是由于缺乏自救常识 缺氧窒息是致人死亡的首要 原因 下列自救措施中不合理的是 A 室内起火 不要急于打开门窗 B 发生火灾烟雾较浓时 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 C 遇到意外情况 可用掌握的知识进行有效处理 同时拨打电话求救 D 在山林中遇到火灾时 向顺风方向奔跑 脱离火灾区 思路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习对燃烧的原理及安全常识的掌握情况 室内起火 如打开门 窗 会使室外空气进入室内 助长火势 有机物燃烧产生大量的烟尘和有害气体 应用湿 毛巾捂住口鼻 山林火灾发生后 火势顺风蔓延 燃烧产生的大量烟尘 有害气体顺风扩 散 应逆风逃离灾区 答案 D 知识导学 通常所说的燃烧可以这样理解 可燃物与氧气发生了反应 伴随有发光 发热的现象 并有新物质生成 是化学变化 但是要注意发光发热未必都是燃烧 如 灯泡通电发光 发热 并没有新物质生成 是物 理变化 我们现在学习的燃烧的定义是狭义的 有些物质的燃烧不需要氧气参与 例如 镁也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烧 物质能否燃烧从外因和内因来理解 内因 必须是可燃物 外因 1 必须跟氧气接触 2 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 燃烧 缓慢氧化和自燃三者的共同点是 1 都属于氧化反应 2 都放出热量 不同点是 反应剧烈程度不同 反应发生的条件也不相同 灭火的原理实际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 三者破坏其一就可灭火 也可同时都破坏 视 具体情况而定 要想学会灭火的方法 必须掌握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条件 用心 爱心 专心4 促进可燃物燃烧实际是增加可燃物与氧气相互碰撞的分子数 思考哪两种方法能够达 到这个目的呢 这样这个问题就好掌握了 爆炸是基于燃烧基础上的有限空间 短时间 产生大量的热才能发生 疑难导析 关键是搞清爆炸的条件 应从爆炸的实质入手分析 知道爆炸的条件 阐述可燃物在 有限的空间内急速地燃烧就会引起爆炸 描述为什么可燃物与氧气接触的表面积很大遇到 明火是否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问题导思 要知道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 首先利用课本知识总结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 然后收集一些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增大氧气的浓度 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 积有关的反应事实 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设计仍要从增大氧气的浓度和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入手 因为这是探究性实验 通过设计多个实验 根据实验现象的不同来说明燃烧现象与什么因 素有关系 设计实验的方向是 运用控制变量的思维 探究燃烧现象与哪一个变量有关系时 让 其他变量都相同 看这一个变量的不同对燃烧现象的影响 本题提供了这样一个信息 小乐同学观察到家庭用的燃煤通常加工成蜂窝状 这样会燃 烧得更充分一些 于是我们不难想到本题主要考查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 典题导考 绿色通道 涉及物质能不能燃烧的问题 直接考虑是否具备燃烧的条件 1 必须有可燃物 2 必须跟氧气接触 3 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 典题变式 1 小高用图 3 19 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图 3 19 他发现热水中的白磷熔化成白色小液滴 不久 铜片上的白磷开始燃烧 而红磷及水中的 用心 爱心 专心5 白磷都不燃烧 请回答 1 可燃物燃烧需同时满足的条件是 2 白磷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3 实验完毕 小高把烧杯中的热水慢慢倒出 水快倒完时 小高发现白磷刚露出水面就剧 烈燃烧起来了 请解释该现象 答案 1 跟氧气接触 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 2 白色 常温下为固体 密度比水大 熔点低等 答出三点即可 3 达到着火点的白磷与空气接触即剧烈燃烧 2 小红在纸叠的小船中加入适量的水 用酒精灯直接加热 纸船安然无恙 纸船没有燃烧 的主要原因是 A 纸不是可燃物 B 没有与氧气接触 C 没有达到着火点 D 水能灭火 答案 C 黑色陷阱 理解灭火的原理时 很多同学认为 可以降低着火点来灭火 实质上 着火点 是物质固有的属性 一般不易改变 只能是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使温度达不到着火点 从 而达到灭火的效果 典题变式 住宅和商场等地发生火灾 消防人员用高压水枪喷水灭火 水在灭火中的主要 作用是 A 降低燃烧物的着火点 B 阻止燃烧产物污染空气 C 降低温度到燃烧物着火点以下 D 水分解出不助燃的物质 答案 C 绿色通道 理解掌握燃烧的两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建筑节能模拟优化-洞察及研究
- 社交媒体时代的文创文化治理与传播-洞察及研究
- 2025年公需科目考试题及答案
- 注会试题及答案解析
- 高级出纳师题库及答案
- 上海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 衢州生活垃圾管理办法
- 东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
- -处方管理办法-答疑
- 专用物资专项管理办法
- 2025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观后感心得体会3篇
- 眼睛保健操教学课件
- 成人脑室外引流护理标准解读
- 数字经济时代的法律挑战
- 算法认识与体验(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全一册
- 2025年辅警笔试考试题库题库与答案
- 2025危险品押运员模拟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银发族市场洞察报告
- 第十四章 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
- 2025年幼儿园食堂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考核试题(附答案)
- 存款定期管理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