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物理高考三轮复习知识点串透_第1页
高三物理高考三轮复习知识点串透_第2页
高三物理高考三轮复习知识点串透_第3页
高三物理高考三轮复习知识点串透_第4页
高三物理高考三轮复习知识点串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用心 爱心 专心 高考物理三轮复习知识点串透高考物理三轮复习知识点串透 态度决定一切 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 细节决定成败 第一讲第一讲 物体的平衡问题的分析方法 物体的平衡问题的分析方法 一 知识网络一 知识网络 板 块 重要 知识背景 疑难问题典型问题 受 力 分 析 重力与万有引力 1 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 弹力与作用力 2 受力分析的思路和步骤 1 力的存在性判 断 2 空间力的受力 分 析 3 对摩擦力的正 确 理解 1 轻绳 轻杆 轻 弹簧的正确理解 2 整体法和隔法 的 灵活选用 物 体 平 衡 1 平衡条件 0 0 0 iy ix F F F合 构成封闭多边形 2 力的合成和分解一平行四边形法 则 3 正交分解 1 受力分析思路 2 常用方法 合成平衡法 分解平测法 1 动态分析 2 范围分析 可能性分析 临界分析 3 极值分析 4 自锁问题 二 热点透析二 热点透析 一 三个模型的正确理解 1 轻绳 1 不可伸长 沿绳索方向的速度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 2 不能承受压力 拉力必沿绳的方向 3 内部张力处处相等 且与运动状态无关 2 轻弹簧 1 约束弹簧的力是连续变化的 不能突变 2 弹力的方向沿轴线 3 任意两点的弹力相等 3 轻杆 1 不可伸长和压缩 沿杆方向速度相同 2 力可突变 弹力的大小随运动可以自由调节 二 受力分析习惯的养成 1 受力分析的步骤 1 重力是否有 微观粒子 动研究动量定理应用和圆周运宏观物体 常见 的三 种力 用心 爱心 专心 受 力 分 析 确 定 研 究 对 象 2 弹力看四周 弹簧的弹力多解性 利用牛顿定律力的存在性判断 3 分析摩擦力 大小 由牛顿定律决定 静摩擦力 由牛顿定律判定 方向 多解性 4 不忘电磁浮 2 正确作受力分析图 要求 正确 规范 涉及空间力应将其转化为平面力 三 共点力平衡的分析方法 1 判断 变量分析 1 函数讨论法 2 图解法 法 方法的 3 极限法 选择思路 4 物理法 2 平衡状态计算 Rt 三角函数勾股定理 三个 力作用 合成平衡法 F12 F3构成封闭 解 一般 正弦定理 余弦 定理 相似定理 Fx 0 受四个力及以上 分解平衡法 Fy 0 受 4 个力及以上 一般利用函数讨论 已知 2 个条件 函数式 受 3 个力 已知 3 个条件 法 选择项中无极值 极限分析法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二讲第二讲 力与运动力与运动 一 知识图表一 知识图表 二 热点透析二 热点透析 用心 爱心 专心 运动受力紧相连 严谨笃实细分析 临界隐含图助研 物理模型呈眼前 一 动态变量分析 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 1 动态过程分析 大小 力 加速度 速度变化 Vmax Vmin V 0 力 方向 有明显形变产生的弹力不能突变 2 瞬时状态的突变 无明显形变产生的弹力不能突变 接能的刚性物体必具有共加速度 矢量性 确定正方向 关键 运动示意图 对称性和周期性 v t 图 a 是否一样 3 运动会成分解方法的灵活使用 按正交方向分解 平抛运动 按产生运动的原因分解 渡河问题 二 牛顿定律与运动 1 在恒力作用下的匀变速运动 1 句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技巧 矢量性 确定正方向 关键 运动示意图 对称性和周期性 v t 图 a 是否一样 往复运动 2 研究匀变速曲线运动的基本方法 出发点 灵活运用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按正交方向分解 抛体运动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按产生运动的原因分解 渡河问题 2 在变力作用下的圆周运动和机械振动 1 圆周运动 圆周运动的临界问题 绳子 T 0 圆周轨道的最高点 最低点 绳型 杆型 的极值速 度 临界 轨道 N 0 摩擦力 f fmax 锥摆型 转台型 转弯型的轨道作用力临界 典型的圆周运动 天体运动 核外电子绕核运动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 带电粒子在多种力作用的圆周运动 等效场问题 天体运动问题 考虑多解性 2 振动过程分析 对称性 V a F 的对称 平衡位置的确定 用心 爱心 专心 特殊位置特征 3 圆周运动 振动 波的系列解的确定方法 考虑时空周期性 运动的双向性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三讲第三讲 动量和能量动量和能量 一 知识图表一 知识图表 二 热点透析二 热点透析 一 四个物理量的比较 功 F S 功的正负判断方法 变力功的求法 一对 内力功 功率 定义式 意义 平均功率 功率与加速度 机车 启动与最大速度 1 功和冲量 冲量 变力冲量的求法 对合冲量的理解 一对内力的冲 量 功和冲量比较 区别 一矢一标 2 动量与动能 关系 kk mEP m p E2 2 2 PEk 与的关系 变化 k E P 一定变化 P 变化 k E不一定变化 用心 爱心 专心 二 四个规律的比较 1 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 定 理表达式表达式性质正负意义公式的选择 动量定理 单物 pIi 系统 ii pI 矢量式 能正交分解 物理量的 方向 动能定理 单物 ki EW 系统 kii EWW 内外 标量式 不能正交分解 动力功 Wi 阻力功 Ek增 Ek Ek减 1 优先整体和 全过程 然后隔 离物体和隔离过 程 2 对动能定量 应用时特别小心 对待速度突变过 程中的能量变化 碰撞 绳子拉 紧 子弹打击 反冲 爆炸等 2 动量守恒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 1 条件的比较 碰撞模型 2 典型问题 反冲与爆炸 人船模型 三 功能关系三 功能关系 功 能的变化 ki EW pk EEW除重力 弹除弹力pk EEW 电除电力pk EW 电除安培力 EEW k 电电弹安培力弹力电场力除重力 EEEEW ppk 即 功的表述中已考虑某力对应的能 在能量变化的表述中不考虑该力对应的能的变 化 反之在能量变化的表述中已考虑该力对应的能的变化 在功的表述中不考虑该力 所做的功 第四讲第四讲 力学习题串透析力学习题串透析 用心 爱心 专心 专题一 传送带问题专题一 传送带问题 传送带类分水平 倾斜两种 按转向分顺时针 逆时针转两种 1 受力和运动分析 受力分析中的摩擦力突变 大小 方向 发生在 V物与 V传相同的时刻 运动分析中的速度变化 相对运动方向和对地速度变化 分析关键 V物 V带 分类讨论 mgsin f 传送带长度 临界之前是否滑出 友情提醒 共速以后一定与传送带保持相对静止作 匀速运动吗 2 传送带问题中的功能分析 功能关系 WF EK EP Q 对 WF Q 的正确理解 i 传送带做的功 WF F S带 功率 P F V带 F 由传送带受力平衡求得 ii 产生的内能 Q f S相对 iii 如物体无初速 放在水平传送带上 则在整个加速过程中物体获得的动能 EK 因为摩擦而产生的热量 Q 有如下 EK Q 2 2 1 传 mv 用心 爱心 专心 专题二 摩擦拖动问题专题二 摩擦拖动问题 一 摩擦拖动中的受力和运动分析一 摩擦拖动中的受力和运动分析 1 思路 速度 运动 共速时是否再相对运动 比较 隔离法 相对运动的情况 建立模型 外力与最大静摩擦力 静止 是否反向 摩擦力是否变化 是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 加速度 2 关键 滑动与不滑动 讨论 脱离和不脱离 二 摩擦拖动中的功能分析和动量分析二 摩擦拖动中的功能分析和动量分析 由牛顿定律求a i 隔离法 1 动量不守恒系统 运动学公式 位移关系 示意图 2 动量守恒系统 1 重申动量守恒的四特性 2 涉及对地位移 单物体动能定理 fS对地 Eki 涉及相对位移 系统动能定理 f S相对 Eki 3 警惕 E损 专题三 弹簧类问题专题三 弹簧类问题 一 弹簧类题的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一 弹簧类题的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 一 弹力的特点 1 弹力的瞬时性 弹簧可伸长可压缩 两端同时受力 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 弹力随 形 变量变化而变化 2 弹力的连续性 约束弹簧的弹力不能突变 自由弹簧可突变 3 弹力的对称性 弹簧的弹力以原长位置为对称 即相等的弹力对应两个状态 二 在弹力作用下物体的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 考虑压缩和伸长两种可能性 1 在弹力作用下物体处于平衡态 作示意图 用心 爱心 专心 受力平衡列方程 2 在弹力作用下物体处于变速运动状态 形变 F m F a i a变化 v 变化 位置变化 a 0 时 vmax v 0 时形变量最大 过程 抓住振动的对称性 1 变量分析 瞬时 匀变速运动 2 运动计算 一般运动 通过分析弹簧的形变而确定弹力大小 方向的改变 从而研究联系物的运 动 弹簧处于原长状态不一定是平衡态 抓住 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时 必有变化的外力作用 变化的外力常存在极值问 题 充分利用振动特征 振幅 平衡位置 对称性 周期性 F回与弹力的区 别 临界态 脱离与不脱离 必共速 共加速且 N 0 善用系统牛顿第二定律 二 弹簧类题的动量分析和能量分析二 弹簧类题的动量分析和能量分析 1 受力分析 运动分析明确 1 何时 vmax vmin Epmax Epmin Ek 总 max Ek 总 min Ekimax Ekimin 弹簧伸长最长 Epmax Ek 总 max 2 三个典型状态 弹簧压缩最短 压缩 原长 原加速的物体 v 最大 恢复原长 伸长 原长 原减速的物体 v 不一定最小 2 动量守恒的系统和过程的确定 F外 0 之后 3 能量守恒的系统和过程的确定 注意 v 突变中的能量转化 常见的有弹簧类连接 体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五讲第五讲 电场与磁场电场与磁场 一 知识图表一 知识图表 二 热点透析二 热点透析 一 电场中的三概念辩析 1 E F W 的比较 研究角度物理量性质决定因素正负意义 电场力矢量电场和电荷方向从力的特性 角度电场强度矢量电场方向 电场力功标量电场和电荷动力功还是阻力功 电势能标量电场和电荷大小 从能的特性 角度 电势标量电场高低 2 变化 大小比较的方法 电场线的疏密 1 E 常见的电场 w电 0 w中 0 利用电场线 2 与 用心 爱心 专心 与 E 无必然联系 用重力场类比 与 有联系的才成立 w电 3 功能关系 w安 E电 安培力作负功的情形 w洛 0 二 场的描述和设计 利用 均分法 找等势点后 可得等势线和电场线 1 电场 匀强电场 利用重力场类比得电场线 运动规律要求 2 磁场 边界条件 运动范围要求 第六讲第六讲 带电粒子的运动带电粒子的运动 一 分析要点一 分析要点 微观粒子重力不计 1 重力是否考虑 若考虑重力将无法计算 则重力不计 隐含判断 2 常见的几种装置 装置原理图规律 示波器 yy 上加信号电压 2 4 21 0 1 LL dU LU y y xx 上加扫描电压 23 4 21 0 1 LL dU LU y x 速度选择器若 00 B E vqEBqv 即粒子做匀速直线运动 磁流体发电机 等离子体射入 受洛伦兹力偏转 使两极板带 正 负电 两极电压为 U 时稳定 BdvUBvq d U q 00 霍尔效应 qvBq b U 为单位体积内的电荷数 为单位长度上的电荷数 nvnsqI nvnqI vBhU 电磁流量计 qvBq D U DB U v 2 2 D DB U vsQ 用心 爱心 专心 质谱仪 电子经 U 加速 从 A 孔入射经偏转打到 P 点 2 2 1 0 2 0 m eU vmveU 得 222 2 0 m eU eB m eB mv rdAP 荷质比 22 8 dB U m e 回旋加速器 D 形盒内分别接频率为 m qB f 2 的高频交流电 源两极 带电粒子在窄缝间电场加速 在 D 形 盒内偏转 二 带电粒子运动判断二 带电粒子运动判断 有无初速 等势线 电场中 电场分布 轨迹 是否只受电场力作用 电场线 磁场分布特点即 B 的变化 磁场中 运动中 v 的变化 gB mv R 轨道的曲率半径变化 三 带电粒子运动计算三 带电粒子运动计算 一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 匀速圆周运动 r v m r Qq k 2 2 点电荷电场中 变速直线运动 动能定理 匀变速直线运动 1 常见运动 匀强电场中 匀变速曲线运动 方向不变的直线运动 交变电场中 振动 迂回运动 2 处理技巧 匀速直线运动 F合 0 1 粒子作直线运动 匀变速直线运动 三法均可以 变加速直线运动 功能关系 分解方法 牛顿定律 运动学公式或能量定理 2 粒子作曲线运动 功能关系 3 粒子在交变电场中运动 运动示意图 v t 图 三管齐下 周期性和对称性 小心对待最后一个周期 分解思想的灵活应用 用心 爱心 专心 二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 无约束轨道的运动 常见的为圆周运动 1 常见运动 有约束轨道的运动 沿轨道运动 2 处理技巧 圆轨道 圆心位置的确定 n T n m R v mquB 2 2 2 1 无约束轨道 圆直径两端点间距离的应用 列式求解 的圆周运动 临界极值 磁场边界条件 几何关系 对称性 恰似中点射出的推论 2 有约束轨道运动 运动过程分析 尤其 v 的变化导致 f洛的变化 a 的变化的动态过程 明确临界和极值 的 位置条件 瞬时状态 牛顿第二定律 圆运动中的供需平衡条件 过程 功能关系 三 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运动 时间上错开 1 电磁场错开 注意时空周期性 空间上错开 2 电磁场重叠 磁场为匀强磁场 运动模型判断方法 1 带电粒子作匀速直线运动 F合 0 2 带电粒子作匀变速直线运动 F合 恒量v B 即 f洛 0 匀强电场 除 f洛以外的其它的合力等于 0 3 带电粒子作匀速圆周运动 点电荷的电场 f洛 F电 F向 功能关系 4 带电粒子作曲线运动 运动分解 第七讲第七讲 电磁感应综合问题电磁感应综合问题 一 知识网络一 知识网络 规律理解要点应用和现象 楞次定律 阻碍的含义 阻碍的表现 阻磁通变化 阻相对 运动 阻电流变化 1 自感现象及应用 2 交流电的产生和表征方法 3 变压器原理中的因果关系 及注意点 用心 爱心 专心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1 t 的区别 2 E 决定因素 t m 3 平均值 瞬时值 有效值的区别 二 热点透析二 热点透析 1 关于电磁感应的判断 发电机 电动机模型 涡流的影响 磁悬浮列车 磁单极 超导体等 等效电路 切割 磁变或均产生 电容器的充 放电 2 电磁感应中的电路问题 电量问题 电磁感应中 t q 的理解 有效值 瞬时值 平均值 最大值的正确使用 对一根金属棒 动能定理 3 电磁感应中的能量问题 对回路 能量转化和守恒 4 变压器和电能输送问题 第八讲第八讲 电学习题串透析电学习题串透析 专题一专题一 电容器问题电容器问题 一 电容器的变量分析一 电容器的变量分析 1 判 E v Q C 的变化 抓住 U Q C kd s C 4 d U E 三式讨论 2 判电流方向 关键判电量变化 3 判带电粒子运动 关键判电场强度变化 4 判电容器内某点电势变化 二 电容器的储电特征二 电容器的储电特征 关键 1 充放电时形成电流 稳定后断路 单充单放 21 qqQ 2 在计算电量变化时需考虑 先放电后反充电 21 qqQ 三 电容器中电场对运动电荷的控制作用三 电容器中电场对运动电荷的控制作用 专题二专题二 电磁导轨运动问题电磁导轨运动问题 电磁导轨的运动研究可以分别从电路特点 安培力的特点加速度特点 两个极值规律 a 0 和 v 0 及收尾时能量转化规律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 单个金属棒问题 1 力 电阻 2 力 电容 3 初速 电阻 4 初速 电容 用心 爱心 专心 二 双金属棒问题 1 动量守恒系统 初速 电阻 0 外 F 初速 电阻 0 外 F 2 动量不守恒系统 力 电阻 共加速运动 第九讲第九讲 热 光 原热 光 原 踩点踩点 复习 略 复习 略 第十一讲第十一讲 物理实验物理实验 学会正确选用仪器学会正确选用仪器 熟练掌握实验原理熟练掌握实验原理 迅速提高解设计类物理实验的能力迅速提高解设计类物理实验的能力 概述概述 物理考纲对实验有下述要求 1 在理解的基础上独立完成 19 个学生分组实验 明确 实验目的 理解实验原理 控制实验条件 2 会正确使用 13 种常用仪器 包括选器材 选电路 选量程 3 会观察实验现象 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 4 会观察实验现 象 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 4 会运用学过的实验方法 根据不同的实验要求 选 择实验原理 设计出最优的测量电路 并安排相应的实验步骤 近年高考对实验要求越来越高 占分达 20 分 除了在 II 卷中专设二道实验作图 填 空 计算 连实物等题目外 在 I 卷或在 II 卷计算题中有时还有与课本上演示实验相关或 与高科技信息相关的选择题及计算题出现 实验题的难度越来越高 进一步加强了对实验 知识迁移运用能力的考查 即频频出现设计类实验题 第一章第一章 实验基础知识实验基础知识 一 物理实验的基本要求一 物理实验的基本要求 二 高中物理学生实验的分类二 高中物理学生实验的分类 1 1 验证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 1 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2 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3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2 2 研究性实验 研究性实验 1 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 2 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 3 3 观察也描绘类实验 观察也描绘类实验 1 描述小电球的伏安特性曲线 2 电场中等势线的描绘 4 4 测定物理量的实验 测定物理量的实验 1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2 利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 3 测金属电阻率 4 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 5 测玻璃砖的折射率 6 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 7 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 用心 爱心 专心 5 5 仪器使用 组装类实验 仪器使用 组装类实验 1 长度的测量 2 用多用电表探索黑箱内的电学元件 3 把电流表改装成电压表 4 练习使用示波器 5 传感器的简单应用 附 测量对象 长度 时间 质量 力 电流 对基本仪器归纳 仪器功能 放大 间接 组合 也可以这样归类 斜槽类 对实验的主要实验装置归纳 打点计时器 其它类 三 演示实验三 演示实验 鉴于演示实验数量较多 高中物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有 106 个 实验本身比较简单 因此 高考对演示实验的考查以选择 填充题出现 在对演示实验复习应特别注意 1 重 视物理学史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实验 如紫外线照射锌板 扬氏双缝干涉实验 光的衍射中 的旧松亮 粒子散射实验 质子和中子的发现实验等等 让学生充分了解其内容及其 在物理学发展中的作用 2 把握实验中的关键要素 四 题型研究四 题型研究 基本仪器使用和读数类 选择器材和连图类 实验操作类 实验原理类 实验数据处 理类 误差分析类 设计实验类 第二章第二章 实验疑难问题选析实验疑难问题选析 一 测量仪器的使用 1 测量仪器的读数方法 1 一般情况下应估读一位 估计到最小刻度 精确度 的下一位 2 不估读的测量仪器有 数字显示的仪表 机械秒表 游标卡尺 水银气压计等 2 测量仪器的分类 类 型 仪器 名称 精确度 确定 精确度读数方法 记录结果 mm 小数点 后的位数 注意事项 刻度尺 最小 分度值 1mm 估读一位 1 测量起点及单位 n 100 1mm1 测 长 度 游标卡 尺 差分 法 n 1 mm n 为游标 上的总格 数 n 20 0 05m m L L主 k n 1 不估读 2 1 游标边界线 与零刻度的区别 2 主天上的单 位为 cm ncm 12cm 3 记录的有效 用心 爱心 专心 n 50 0 02m m 2 数字 螺旋测 微器 n d mm n 为 可动刻度 上的总格 数 n 50 d 0 5m m 0 01m m L L固 k n d 估读一位 3 1 半毫米刻度 是否 露出 直 接看 推理 2 记录的有效 数字 秒表 最小分度 值 0 1 秒 t 分针 t 秒针 1 秒为单 位 不估读 打点计 时器 t n 0 02 秒 接低压交流电源 测 时 间 闪光照 相 t nT 安培表交直流表的区别 刻度均匀情况 优特表 电 学 仪 表欧姆表 最小分度 值 略估读一位略 1 读数不忘乘 倍年 2 选档方法 其 它 测力 弹簧称 测温度 温度计 测气压 气压计 二 难点分析 二 难点分析 一 打点计时器 计算方法 T SS V nn n 2 1 V0 2V1 V2 33 2 142536 逐差法 T SSSSSS an 1 纸带分析 加速 a 与 V 一致 有关方向判断 运动方向 n 0 加速度方向 减速 a 与 V 相反 注意事项 T 的确定 区别记数点周期和打点周期 交流电频率 f 测量值 打点不清晰 振针位置稍高 未达到共振 电压低 复写纸上油墨少等 2 常见故障分析 打出短线 振针位置低 二 二 测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实验中 由于电表内阻引起的误差 可用两种研究方法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 第一从图像分析 第二从等效电源分析 现 对图 3 中 甲 乙 两电路图作以下讨论 1 图像分析过程示意如下 图 1 甲电路 读数有误差 I V R U U I 图像为图 2 甲 用心 爱心 专心 真测 真测 rr 图 1 乙电路 读数有误差 U IRA U I 图像为图 2 乙 真测 真测 rr 2 利用等效电源分析过程示意如下 图 1 甲电路 读数对其等效电源无误差 真测 真测 r rR rR r rR R V V V V 图 1 乙电路 读数对其等效电源无误差 真测 真测 rRrr A 最后说明伏特表一般内阻远大于电源内阻 利用图 1 甲测出的值误差较小 安培表内 阻与电源内阻接近 利用图 1 乙测量的值误差大 故我们常采用图 1 甲作为测电源电动势 和内阻的实验原理图 三 三 电流表改装为伏特表实验中的误差分析 1 半偏流法测得的电流表内阻偏大 偏小 由于 K2合上 总电阻略变小 导致总电流 I 略大于 Ig 所以当电流计中电流为 2 1 Ig 时 流过 R2的电流略大于 2 1 I g 由半联电路特点可知 rg 测 R2 rg 真 2 据半偏流法测得的电流表内阻而改装成的电压表与标准电压表相比 测量值偏大 偏小 改装时需与电流计串联的电阻 Rx g g x r I U R 量 由于 rg偏小 Rx偏大 IG偏小 改装 的伏特表读数偏小 3 满刻度百分误差计算 标准电压表示数 改装电压表量程标准电压表示数 第三章第三章 实验设计实验设计 一 设计型实验的设计思路和原则 一 设计型实验的设计思路和原则 设计类实验 设计类实验 属实验知识的运用类 题在书外 理在书内 1 设计原则 安全 科学性 精确 准确 性 方便易行性 省器材 节能 2 题型 a 在已知的实验器材中选择合适的器材 选择合适的量程和电路 达到题 设实验 目的 b 为达到题设实验目的 自选器材 装置或电路 安排实验步骤 c 电路计算 误差分析 故障排除等 3 设计思路 用心 爱心 专心 在熟练掌握学生分组实验基本原理和实验技能 技巧的基础上 认真审题 构建实验 情景 寻找实验原理 设计出最优方案 经反复估算后才能得出 4 流程如下 由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实验情景模型 电路图 实验装置图 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 待测物理量 递推用测出量表示的未知量的函数式 误差分析 5 思考题 a 如何测电流表内阻 b 如何测优特表的内阻 二 设计型实验的命题方式设计型实验的命题方式 一 试题列出所需实验器材 有实验步骤提示 一 试题列出所需实验器材 有实验步骤提示 这类试题条件充足 基本无迷惑性条件 解答较易 且与平时所学知识和方法有紧密 联系 但也不能轻视 解答过程中需全面分析所列出的实验器材 抓住器材特点 联系实 验步骤 并结合所学知识和方法 选择可行的实验方案 完成实验 例例 1 1 如图所示的器材是 木质轨道 其倾斜部分倾角较大 水平部分足够长 小铁 块 两枚图钉 一条细线 一个量角器 用上述器材测定小 铁块与木质轨道间的动摩擦因素 实验步骤是 1 将小铁块从 2 用图钉把细线 3 用量角器测量 4 动摩擦因素表示 分析分析 试题所列器材中只有量角器可定 量测量 结合步骤提示 可猜测 tg 联 系 tg 的物理情景及物理意义 结合试题所列出的其它器材 可作如下解答 1 将小铁块从斜板上 A 点由静止释放 运动至水平板上 B 点静止 2 用图钉把细线拉紧固定在 A B 两点间 3 用量角器测量细线与水平板间的夹角 4 动摩擦因素表示为 tg 这类试题的条件有很强的迷惑性 解答过程中须加以全面分析 辅以一定的逻辑推理 并结合所学知识和方法才能顺利完成实验 二 试题只列出所需全部实验器材 无其他任何提示试题只列出所需全部实验器材 无其他任何提示 这类试题所提供的全部信息即实验器材 因而在解答过程中须紧紧抓住所列器材与可 取实验方案间的联系 结合各器材的特点 逐步完 善实验方案 完成实验 例例 2 2 已知待测电阻 RX为 9000 欧姆左右 另有 6 伏直流电源 内阻不计 一个电流表 一个电压表 两电表量程均合适 一个阻值为 200 欧姆的滑线变阻器 一个电键和若干导 线 请画出实验设计电路并简述其理由 分析分析 就本试题而言 简述理由的过程即分析过程 也就是完成实验的过程 具体如 下 1 有电流表 电压表且量程合适 可用伏安法测电阻 2 与两电表比较 Rx 属大电阻 可用内接法 3 滑线变阻器最大阻值比 R 小得多 可用分压器接法 4 电键应对全电路起控制作用 须接在干路上 实验设计电器如图所示 三 试题所列实验器材多于所需器材或试题所列实验步骤多于实际操作步骤 即实 三 试题所列实验器材多于所需器材或试题所列实验步骤多于实际操作步骤 即实 验条件须选择使用验条件须选择使用 例例 3 3 为了测重力加速度 g 的值 实验室只有下列可供选择的器材 A 长度为 1 米的刻度尺 B 游标卡尺 C 连有细线的金属小球 D 低压交流电源 用心 爱心 专心 E 打点计时器 包括所附的纸带 复写纸 重锤等 F 蓄电池 G 铁架台 H 天平 1 从上面所列器材中挑选必须的器材有 2 写出测重力和加速度的主要计算公式及简述其中的物理量的测量方法 分析分析 初审此题 最易选择用单摆法测重力的加速度 但所列实验器材中无秒表 不能测单摆周期 故此方案不可行 根据其它器材 可选用重锤作自由落体运动来测定 重力加速度 器材齐全 但要注意 电源应选 D 不需要测量质量 因而 H 不选 要处理 纸带 因而 A 不可漏选 在具体选用测量公式时 公式不是唯 的 可选用 g v2 2h 或 g 2h t2均可 故此题应选用器材为 A D E G 其它略 例例 4 4 为了测量一个量程为 0 3V 的电压表的内阻 Rv 约为几 K 可以采用如图所 示的电路 1 在测量时 可供选择的实验步骤有 A 闭合开关 S B 将电阻箱 R0的阻值调到最大 C 将电阻箱 R0的阻值调到零 D 调节电阻箱 R0的阻值 使电压表指针指示 1 5V 记下此时 R0的值 E 调节变阻器 R 的滑动片 P 使电压表示数为 3V F 把变阻器 R 的滑动片 P 滑到 a 端 G 把变阻器 R 的滑动片 P 滑到 b 端 H 断开开关 把必要的 合理的实验步骤选出来 按操作顺序将字母代号填在横线上 2 若在步骤 D 中 读出 R0 的阻值为 2400 则电压表的内阻 Rv 用这 种方法测出的内阻 Rv 与其真实内阻相比偏 大或小 分析分析 由 2 中提示可知 步骤 D 为测量过程的重要步骤 由步骤 D 可推断 在 D 之前 只能是步骤 E 根据 E D 可以推断在 E 之前的步骤中可由 B C 中选出 C 至此 主要 实验步骤已完成 其它按实验要求及操作过程可以继续完成 即实验步骤为 F A C E D H 可见 这是一种粗略测量伏特表内阻的方法 在改变电阻箱 R0的 阻值过程中 忽略了 Uap的变化 因而 Rv 2400 但实际上 Uap在由步骤 E 到步骤 D 过程中略微增大 故考虑误差 则只 R0 2400 即测量值偏大 三 实验设计内容三 实验设计内容 一 设计实验方法 一 设计实验方法 下面是测定 重力加速度 测定物体间动摩擦因素 及 测 量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 的几种方案 供参考 测定重力加速度测定重力加速度 1 用心 爱心 专心 用心 爱心 专心 用心 爱心 专心 二 设计实验电路 二 设计实验电路 根据给定的器材和实验提出的目的 画出或补全实验电路 1 1 电路选择原理 电路选择原理 1 安培表内接 外接 待测电阻 Rx为小电阻 Rx与 RA可比 Rx RV 或 Rx Rx 伏特表的分流作用引起的安培表读数误差较小 反之待测电阻 Rx为大电阻 Rx RA Rx与 RV可比 或 Rx AVR R或试探法中示数变 A 化大 应采用安培表内接法 因 Rx RA 安培表的分压作用引起的电压表读数误差较小 2 滑动变阻器限流法 分压器法 通常情况下优先考虑限流式 因为耗电少 用心 爱心 专心 在以下三种情况考虑分压式 A 当需要待测电路的电压从零开始连续变化 B 题中提供的仪表量程或电阻的最大允许电流不够 安全性原则和适用性原则 C 变阻器电阻远小于被测电阻或电路中串联的其它电阻 准确性原则和方便性原则 3 欧姆表挡位 R 1 R 10 R 100 如何选择 先用 R 10 挡 调零欧后估测 若指针在中值附近 则 Rx等于 10 指示值 在指针偏 角太小 则换用 R 100 重新调零后测量 Rx 100 指示值 若 R 10 时指针偏角太大 则换用 R 1 挡 重新调零欧后测量 Rx 指针指示值 4 电阻测量的电路 伏安法测电阻和替代法 用欧姆表测量 此法简便易行 但读数误差较大 用久之后 内部电源发生变化 测量误差更大 因 此此法只适用于要求不太高的测量 惠斯通电桥法 例题 如图 若 uC uD 则 Rl R2 R3 Rx 其中 R1 R2 为标准电阻 R3 可用电阻箱 代替 在 C D 间接上灵敏电流计 调节 R3 使电流计示数为零 则 C D 两点一定为等势 点 电桥伏安法 如图 此法利用电桥平衡原理实现伏安法测电阻 当调节 C 点位置使电桥平衡时 电 流表示数是流过 Rx 的电流 电压表 U 的读数是两端电压 故 Rx U I 这里完全排除了电 表内阻的影响 没有系统误差 电表内阻的测量 I 测 Rg 时 用半偏法 等值替代法 电路计算法 若只有二只单刀单掷开关 一只待测表 还有二只电阻箱 R1 R1 R2 100R1以上 电路如下 若有二只电流表和一只变阻器及电源单刀单掷开关等 可采用电路计算 法 此时另一只非待测表一定要已知量程和内阻 RA 电路如下 读出 Fg 支路 I2及 I1 由 U I1RA I2Rg 得 Rg I1RA I2 若有二只电流表 一只电阻箱和一只单刀双掷开关 滑动变阻器可采用等 值替代法 电路如下 K 接 a 调 R 记下读数 然后 K 接 b 保持 R 不变 A 调 R 使读数保持不变 则 Rg R A 若有二只电流表 一只电阻箱 或定值电阻 其阻值与电流表阻值接近 和一只单刀开关 滑动变阻器可采用电路计算法 如图 G 为待测电流表 为已知电阻 若把虚线框内电路看成一扩程电流表 则该电路为一改装表与标准 表的校对电路 设 G A 表读数分别为 I1 I 则由相关知识可知 为便于器材 选取与操作 Ro 的阻值应 1 如 0 5 II 若欲测伏特表内阻 RV 怎么办 2 2 电学实验器材如何选择 电学实验器材如何选择 a 表量程如何选 表量程如何选 A V 通过估算 x m R I 保证指针偏转范围在 3 A I A I 3 2 最佳 同样指针偏转范围在 A V 3 U U 3 2 最佳 用心 爱心 专心 b 变阻器如何选 从安全性原则出发分析得 首先要求通过其最大电流小于其额定电流 从方便性和准 确原则出发分析得 要求变阻器的最大阻值 在限流电路中尽量接近待测电阻或电路中串 联的其它电阻 在分压电路中电阻尽量小 c 电源如何选 测电源电动势 和内阻时 选内阻较大的旧电池 测电流计内阻 Rg 时 若采用半偏 法测电阻时 应选电动势较大的电源 保证 R2 R1 以减小实验误差 在测小灯泡功率描 伏安特性曲线时 在测金属的电阻率时 选电动势较小的电源 在打点计时器中选 4 6V 交流电压 在描等势线实验中选 4 6V 直流电源 3 实验线路的连接 分压式和限流式的接法要求 限流式是按 一上一下各一个 的原则 且使滑片处在 阻值最大位置处 分压式是 一上二下 的原则 电源与开关串联以后直接接于下面两个 连线柱 上面任一个接线柱引出导线和下面一个接线柱上引出导线 二线之间的电阻要小 保证初始取出的电压较小 将这两导线接至被测电路中 连线的总思路为 画出电路图 滑动变阻器连接 滑片位置正确 限流分压 连接总回路 导线不能交叉 总开关控制所有元件 电表的正负接线柱 并 联伏特表的电压较小 二 设计实验方法二 设计实验方法 题目给出实验目的 电路及一些附加条件 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法 如 98 年的第 20 题 原题为 用图中所示的电路测定未知电阻 Rx的值 图中电源电动势未知 电源内阻与电流表的 内阻均可忽略不计 R 为电阻箱 1 若要测得 Rx的值 R 至少需要取 个不同的数值 2 若电流表每个分度表示的电流值未知 但指针偏转角度与通的电流成正比 则在用 此电路测 Rx时 R 至少需取 个不同的数值 3 若电源内阻不可忽略 能否应用此电路测量 Rx 答 照 伏安法测电阻 的实验 不同之处在于 Rx上的电压 U 需要由电流表的示数 I 与 电阻箱上的对应读数 R 求出 U IR 由欧姆定律可得 Rx IR I 由于电源电动势 未知 故 R 取一个值不能求出 Rx的值 必须再取一组值 R I 同理得 Rx I R I 由 消去 后解得 Rx I R IR I I 即 R 至少需要取 2 个不同的数值才可测出 Rx的值 2 电阻箱读数为 R 时 设电流表的指针偏转角为 电流值为 I 将电阻箱的阻值 调为 R 使电流表指针的偏角变为 2 此时电流表示数为 I 则 I 2I 将以上两 种数值代人 式中可得 Rx R 2 R 即 R 至少需取 2 个不同的数值 3 设电源内阻为 r 只取三个值 R1 R2 R3 对应的电流值为 I1 I2 I3 由闭 合电路欧姆定律得 用心 爱心 专心 I1 R1 Rx r I2 R2 Rx r I3 R3 Rx r 上述三个方程中显然只有三个未知量 Rx和 r 却无法求出 Rx 同学们可自己算一 下 即 R 无论取几个值都不能求出 Rx值 三 设计处理实验数据 三 设计处理实验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