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民现代性获得的研究_第1页
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民现代性获得的研究_第2页
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民现代性获得的研究_第3页
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民现代性获得的研究_第4页
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民现代性获得的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民现代性获得的研究 以天津市蓟县某村为例社会学专业学生 韩宝金指导教师 朱考金摘要:本文运用英克尔斯的关于“人的现代性”的几个指标,以天津市蓟县某村为例,分别对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民和无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民两大类群体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发现,外出务工经历可以增强农民的时间观念,使他们更加注重自身的学习提高自身技能,较为理性的面对子女的数量、性别和教育,有向社会上层流动的勇气等较为突出的现代性表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消除制度性因素阻隔、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推进进城务工农民城市融入程度等措施提高农民现代性。关键词:外出务工;城市体验;农民现代性The Analysis of its Modernity Affect that Peasants go out for WorkingTaking the Tianjin Jixians Village as ExampleStudent Majoring in Sociology Han BaojinTutor Zhu KaojinAbstract:This article utilizes several targets of Inkeles about “Humans Modernity”, take a village in Ji Xian of Tianjin as example, to carry on questionnaire survey separately on two big groups of farmers who have work experience outgoing and who have not. Through the data analysis, egressing the work experience can strengthen farmers time idea, make them more possible to pay attention to own study to enhance own skill, more rational to face childrens quantity, sex and education, have more prominent modernity performance such as the courage of flowing to social upper formation and so on. And on the basis of which the paper proposed several suggestions such as eliminating the impediment on institutional factor, speeding up the countryside urbanization advancement, advancing the integration to a city of the work farmers, and so on to enhance farmers modernity.Keywords:Going out for Working, City experience, Farmers modernity前言农民外出务工,主体是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这不仅仅是劳动力和人口意义上的流动,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社会流动,包含了地域流动、职业流动和阶层流动等多个方面的意义。农民进城后显然会受到流动带来的各种冲击,流动会对农民工的价值观念、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等多个方面产生影响。展开农民现代性的研究,有一个更广阔、更具意义的背景现代化。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最激烈、最深远并且是无可避免的一场社会变革,社会现代化是社会变迁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社会变迁在当代呈现的新形态,是制度与价值的综合变革,也是对“过去”的解构和对“现世”与“未来”的重新建构。1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人的现代化。在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又是传统文化特征、传统意识最为浓郁的人口群体,因此在我国人的现代化的主导方面就是农民的现代化。2从这一视角来看,展开关于农民现代性的研究有利于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的现代化。一、文献回顾关于人的现代性的获得途径以英克尔斯的观点最为全面,在英克尔斯看来,教育、工作职业经验、大众传播媒介、大规模的科层组织、农村合作社运动、父母的教育和家庭的环境等对个人现代性的获得有直接的影响。在我国农民现代性的获得途径中,陈俊峰在其社会化视角下的农民现代性中认为主要有教育、大众传播媒介、流动和城市体验(即外出务工经历)三个方面。其中,进入城市、获得城市体验是农民接触现代、培养个人现代性的最便捷、最直接的途径。3对于农民现代性的认识和改造,在上世纪 30-40年代的中国乡村建设运动中,中国平民教育促进会创始人晏阳初认为,农民有四大缺陷即愚、穷、弱、私,因而主张以文艺教育治愚,以生计教育治穷,以卫生教育治弱,以公民教育治私,使农民人人都成为有智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的新民。4费孝通认为,应该通过乡土工业的复兴,土地改革,都市文化来影响农民和农村,来实现乡土重建。周晓虹对北京“浙江村”的研究后发现,城市生活对“浙江村”居民的精神世界的影响已十分明显:这些在北京城里从事个体经营的浙江农民在乡土主义、平均主义、保守主义、功利主义和封闭主义等传统“小农意识”的几个主要方面的传统性已大为减弱,而他们的人格和社会心理的现代性则在快速增长。5同样,在郭正林、周大鸣的研究中,他们通过对华南一个以外出务工为主的自然条件较差的村落(湖南嘉禾县钟水乡钟水村)的剖析,从“离开村庄的频度”、“生活方式的转变”、“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对子女教育的期望”、“获得新技术与个人成就感”、以及“妇女社会地位的变化”等六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外出务工对农民现代性获得有着巨大的作用。6此外,陈俊峰在社会化视角下的农民现代性中也从农民的环境意识、职业观念、时间观念和计划性、参与意识、进取意识等六个方面论述了农民的现代化特性。尽管促成农民个人现代性增长的因素有很多,但众多研究表明,与现代文明的接触是引导农民抛弃旧有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关键所在。同乡村社会相比,城市无疑是现代的标志和象征,因此,周晓虹认为:进入城市、获得城市体验是农民接触现代、培养个人现代性的最便捷、最直接的途径。流动之所以有助于农民个人现代性的培养,周晓虹的流动与城市体验对中国农民现代性的影响北京“浙江村”与温州一个农民社区的考察中解释其原因为:首先,因为流动及因流动而获得的丰富的社会阅历能够帮助农民脱离土地的束缚,开阔他们的眼界,降低他们行为的保守性和心理封闭性,并增加他们的自我依赖和自我效能感;其次,流动可以增加农民对新事物的接受性,尤其是对异己事物的宽容性;再次,流动可以扩大农民的生活半径,为他们建立超越地缘和血缘限制的各种新型的社会关系。因此,周晓虹认为:进入城市、获得城市体验是农民接触现代、培养个人现代性的最便捷、最直接的途径。5另外还有学者如蔡志海在流动民工现代性的探讨中将农民工现代性产生的原因解释为:解构和重构。他认为农民工现代性产生的表层原因是农民工的城市生活体验和流动经历,但其深层次的机制则体现为农民工对先前的农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一种解构的同时,开始重构在流动经历和城市生活体验中所获得的新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是解构和重构同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又有两个相对应的基本动力:城市化(对传统的解构)和社会化(现代性的形成)。7二、研究设计(一)本研究中相关概念的界定1对“农民现代性”的界定在本研究中,笔者认为“现代性”是指个人的生活方式、心理状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的一种新状态的标志,其核心是现代文化观点的形成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它是与“传统性”相对应的概念,获得现代性是一个过程,是从传统性较多的个人向现代性较多的个人状态的转变。8简言之,农民的现代性获得是指农民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现代化,是由传统的思维方式转变为现代进取的思维方式,如乐于接受新事物、新观念、准备接受社会的改革和变化、思路开阔、尊重并愿意考虑多方面不同的意见,注重现在和未来、守时惜时、讲求效率、重视专门技术等等。2本研究所采取的测量人的现代性的几个指标英克尔斯认为人的现代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人的主观态度和人的客观行为。经过归纳总结,他建立了关于人的现代性的12个指标体系,即准备和乐于接受新的生活体验、新的思想观念、新的行为方式;准备接受社会的改革和变化;思路广阔、头脑开放、尊重并愿意考虑各方面不同的意见、看法;注重现在和未来、守时惜时;强烈的个人效能感,对社会和人的能力充满信心,办事讲求效率;计划,即在个人和公众生活中趋向于制定长期计划;知识,即注重对事实的考察,尽可能多地去获取知识;可依赖性和信任感,即现代人信赖他所生活的世界,相信周围的人和社会组织能够实现他们的任务;重视专门技术,有愿意根据技术水平高低领取不同报酬的心理基础;乐于让自己和后代去选择离开传统所尊敬的职业,对教育的内容和传统智慧敢于挑战;相互了解,自尊和尊重他人;了解生产及过程,期望能在认识本职工作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力。9在这次研究中,笔者根据英克尔斯的这12个指标选取了以下几个指标进行测量:对新经验新技术的态度、教育期望、职业观点、个人效能感、时间观计划性、参与意识和生育观念等7个方面。在问卷的设计中,紧紧围绕这几个指标来设计问题,一个指标至少有两道题目来进行测量。(具体情况请看“附录外出务工与农民现代性的调查问卷”)3对“外出务工经历”的界定及说明在这里,我们将外出务工超过6个月及以上的农民称之为“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民”,而将没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民称之为“无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民”。“外出务工经历”也可以说是流动或城市体验,本文中我们要研究的是“农民的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民自身的现代性的提高”是否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亦即是研究它们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着相关性。“现代性的获得”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因为“现代性”是价值观念、态度层次的概念,它的形成和转变有一个过程。一次城市的“游逛”所带来的对其现代性提高的影响远远比不上一段时间的“城市生活、体验”所带来的对其现代性提高的影响。因此,“外出务工经历”也须是一段相对较长的时间段,如本次研究所界定的两个月及以上。只有这样才可能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现实意义性。(二)研究方法1资料收集方法。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为主,并且采取访谈和文献资料收集的方法。采用普查的方式在天津市蓟县下营镇一个流动人口较多的经济落后的村子(下营镇位于蓟县的北部山区,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去往京津市区打工较多),全村共有400多人,其中16周岁以上的人口共有220人。本次调查实际发放问卷212份,回收的有效问卷有200份,有效回收率为94.3%,在所有的有效调查对象中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民有97人(占48.5%),没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民有103个(占51.5%)。两大类中所调查的样本相当,在运用比较分析时所得出的结论能够具备一定的科学性。2资料分析方法 全部问卷资料由调查员审查、核实后进行编码,然后输入计算机,利用SPSS11.5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类型主要为单变量的描述和双变量的交互分类统计、以及几个主要变量的相关分析。在此篇文章中,尤其要强调的是利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来进行研究,把研究总体分为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民和无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民两大类,然后根据英克尔斯的几个关于人的现代性的指标分别进行测量,进而得出农民外出务工和其现代性的获得和提高之间的关系。三、结果与分析 (一)农民外出务工的基本情况分析 在本文的研究中,由于主要采用的是比较分析的方法,把研究总体区分为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民和无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民两大类,在问卷调查中笔者收集到的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民有97人,没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民103人1外出务工群体中的性别表1-1 性别与有无外出经历的交互分析表(N)您有无外出经历总计有无您的性别男534396女4460104总 计97103200随着社会改革和社会的发展,农村中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流向城市,开始了城市体验,农民外出务工成为农村的一大特色。从上面的表1-1我们可以看出:有外出务工经历的男性人数(占调查总体的36.3%)是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女性人数(占调查总体的15.3%)的两倍多;同时,在所有的调查对象中,没有外出务工经历的男性也明显地少于没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女性。这种现象的产生原因同传统的家庭观念及男女生理上的差异分不开的。在调查中调查员在问卷调查的同时,也采用了个案访谈的方法。在访谈中,当女性调查对象被问及到“你为什么没有外出务工”时,他们很多人都回答说“家里有事走不了”、“照看孩子、老人和屋子”等等。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着较强的传统性因素,在农村,一直沿袭的是“男主外,女主内”的一种家庭观念。虽然随着社会转型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一些传统性的因素渐渐转变为现代性的因素,“男主外,女主内”的这种价值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城市人所抛弃,但是在农村还是多多少少存在着,并对人们的行为有着制约作用。另外,进城务工的农民大多从事的是体力、苦力活,由于男女生理上的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女性的外出务工。受教育程度与从事工作的关系分析在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民中,我们收集到的有效调查样本有97份,其文化程度和所从事的工作之间的交互分类情况如表2-1。表1-2 文化程度与有无外出经历的交互分析表(N)您有无外出经历总计有无您的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264268初中474794高中、中专181331大专及以上617总 计97103200从表1-2中我们可以看出,外出务工的农民中在文化程度上以“初中”文化及以上水平的有47人;位于文化程度两端的“小学”和“大专及以上”的则相对较少,分别有26人和6人。另外在外出务工时所从事的工作上,大部分的农民集中在“建筑工和杂工”,共有39人(占总数的40.2%),其次是从事“餐饮服务业”有20人,位于管理层工作的相对较少只有8人,仅占总数的8.2%。表1-3 文化程度与目前所从事的职业的相关分析(N)您的文化程度您目前所从事的工作是您的文化程度Pearson Correlation1.327(*)Sig. (2-tailed).001N9797您目前所从事的工作是Pearson Correlation.327(*)1Sig. (2-tailed).001.N9797*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 (2-tailed).由表1-3可以知道受教育程度和从事职业间的相关Pearson系数等于0.327,p=0.001小于P=0.01,即应拒绝总体中这两个变量的相关系数为零的假设,故可以认为,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民在受教育程度和所从事的工作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农民外出务工时,其受教育程度对其所从事的工作有一定的影响,虽然这种影响力不是很大。外出务工年龄和务工地区(1)第一次外出务工年龄表1-4 第一次外出务工时的年龄与现在年龄的交互分析表(N)年龄分组总计 12345您第一次外出务工时的年龄是 16岁及以下12000317-201211002321-2501413002726-300011201331-35006801436-400021011341-4500021345岁以上000011总 计2373322397注:年龄分组中1为20岁以下;2为21-30;3为31-40;4为41-50;5为51岁以上。在这次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外出务工的农民第一次外出务工时的年龄主要集中在17-25岁之间。从统计表格中我们知道,现在年龄比较大的农民其第一次外出务工时的年龄也比较晚,并且从上表可以看出,农民们的进城务工主要是近几年才真正进行的。从表1-4中可以看出,在本次调查中,年龄在51岁以上的有进程务工经历的农民仅有3人,并且他们第一次务工时的年龄也在40岁以上。在农村年龄在50岁以上的人可以算作是老人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基本上已经30多岁了,即便是第二个孩子也30岁左右了,已经能够“养家糊口”了,不需要父母的帮助了,不是因为生活所迫基本上不会进行打工活动了,而主要是从事简单的农业活动,安享晚年了。(2)外出务工地区表1-5 现在外出打工的地点分析表(N) 频数百分比有效百分比天津市市区5152.652.6市外的省会城市3233.085.6前两项以外的其它城市1414.4100.0总计97100.0 从表1-5我们可以看出,在所调查的农民中外出务工时在地域选择上,有52.6%的人选择了在天津市市区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据被访者回答,他们之所以这样选择“在天津市地区”的原因。几种主要的原因是“离家相对较近,随时可以回家”、“天津市内熟人较多”、“喜欢在自己熟悉的地方工作”等等。有47.4%的人选择在天津市以外地区打工,其中又有33.0%的农民选择在天津市以外省会城市,主要是南方的一些省会城市,在北方由于冬季寒冷,大部分户外工作基本上停工,使得在冬季的三个月农民基本上是“无业”状态,这就促使部分农民选择南方城市。(二)农民现代性分析在多学科的研究中,“现代性”的含义一直是模糊不清的,只能说它是与“传统性”相对应的一个概念。现代性既可以用于社会,又可以用于个人。当然我们在这里涉及到的都是社会中的个人所具有的与传统性相对应的社会属性。应用英克尔斯的关于人的现代性的研究,用于个人的“现代性”更多的是指观念、意识、心态、生活方式等。在本研究中,现代性主要涉及到七个方面。由于把农民总体分成了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民和无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民两大类,因此在下面的分析中,笔者将对这两类群体在现代性上的七个指标分别、分类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两类群体的比较研究。对新经验、新技术的态度英克尔斯认为,传统人不太愿意接受新的观念、新的感觉和新的行动方式,而现代人则恰恰相反。传统性较强的人,往往满足于世代相传的生活经验和生产技术作为谋生的基本手段,缺乏学习新技术的愿望和动力。而现代性较强的人,则乐于接受新的技术和新的经验,他们的信息观念、技术观念、市场意识、自我实现感等综合素质都较强。表2-1 学习新技术与外出经历的交互分析表(N) 如果您有机会去学一门新技术,您是否愿意去学总计 愿意不愿意说不清您有无外出经历 有46183397 47.4%18.6%34.0%100.0%无122269103 11.7%21.4%67.0%100.0%总 计5840102200在此次调查中,针对现代性的这一指标,设计了两个问题来进行测量。一是问“如果您有机会去学一门技术(如建筑、理发、养殖等),您是否愿意去学?”、一是问“假如有一种新技术能够使您在较短的时间完成更多的事情,您对此会采取何种态度”根据统计结果,可以列出表2-1。表2-2 对新技术的态度与外出经历交互分析表(N) 假如有一种新技术的应用,您对此会采取何种态度总计乐于接受等别人用了再说还是用老方法说不清楚您有无外出经历 有572461097 58.8%24.7%6.2%10.3%100.0%无19352029103 18.4%34.0%19.4%28.2%100.0%总 计76592639200从表2-1、2-2中可以看出,在“学新技术的意愿”、“对待新技术的态度”上,没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民和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民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其中,前者在“学技术的意愿”上只有11.7%的人愿意学, 21.4%的人选择了“不愿意”,另外还有67.0%的人选择了“说不清”。同时,两者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396,p=0.000P=0.01接受原假设,两者之间没有存在着显著相关性,并且是微弱的负相关性,说明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民对子女教育期望反而更低。同时表格2-3中我们不难看出,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民和无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民在对子女的教育期望上有一定的区别:没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民对教育的期望主要集中在“大学本科”占到67.0%,由此可以看出农民对大学本科教育的期望很高,但是对职业教育(中专、大专)的认同比较差,几乎很少有人愿意自己的孩子接受职业教育,认为那是成绩差的人才去的地方,加之职业教育收费较高,许多农民宁可花钱“择校”上高中,然后走上本科的“正规路线”;有外出务工经历农民由于在城市生活,对大学生就业现状有所了解,“有学历还不如有技术”他们更希望自己的孩子去中专学习技术,更好就业。外出务工经历越丰富的农民其对自己或孩子的教育期望更为理性。职业观念农民的职业观点是农民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于正处于变迁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农民来讲。首先,在当前职业与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社会声望直接相关;其次,农民实际上对职业的选择范围有限,尤其是对有助于实现社会垂直流动的社会变动。因此,在一般人看来,农民不是一个职业,而是一种身份。英克尔斯也认为,一个现代性较高的个人倾向于做自己满意的工作,当遇到不满意时,他们不是像传统人那样继续干下去,而是企图另找一份工作或者其他。表2-4 外出经历与职业观念交互分析表(N) 如果您对目前的职业不满意,您会总计仍然坚持干下去换个工作看情况 您有无外出经历 有15334997 15.5%34.0%50.5%100.0%无261661103 25.2%15.5%59.2%100.0%总 计4149110200在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中,当问及“如果您对目前职业不满意,您会怎么做”时,发现无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民中有20.4%的人选择仍然坚持干下去,而在有外出务工经历的调查对象中有大多数的人会选择换个工作,占到了样本总体的34.0%。另外,从表2-5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有无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民对“如果您现在生活比较稳定,收入也不错,外省市有一个地方生活条件比较差、风险也大,但挣钱多、机会也多,您是否愿意去工作”的选择上有较大的差异,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民更多地愿意从事风险大但机会多的工作(占总数的45.4%),两者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304,p=0.000P=0.01拒绝原假设,两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从这几个方面可以看出,务工经历对人们的职业观念有着很大的改变作用,经历越丰富其职业观就越趋近现代化。表2-5 外出经历与职业选择交互分析表(N) 生活条件比较差、风险也大,但挣钱多、机会也多,您是否愿意去工作总计比较愿意说不清不太愿意 您有无外出经历 有44371697 45.4%38.1%16.5%100.0%无214438103 20.4%42.7%36.9%100.0%总 计658154200 中国社会的乡土性形成了农民安土重迁的特征,它深厚地影响着农民的职业流动和职业选择,亦即这里所说的职业观,而与此同时农民的城市体验也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中国社会的乡土性,使得人们在职业观上更符合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10个人效能感安于天命、知足常乐是人们对传统社会小农心态的描述。在根深蒂固的中庸思想影响下人们体现出了极大的保守性,特别是传统农民,缺乏竞争意识和进取观念,习惯于安定和清净的生活,简单地重复着自然再生产。改革开放和社会流动给农民带来了进取观念,市场化的作用下,流动的农民越来越感到竞争的压力,从而产生紧迫感,激发进取心。11英克尔斯认为个人效能感是现代人的一个突出特征,它体现在对自己能力的肯定上以及对自己行为应负有责任感。而较传统的人常常持宿命态度,认为事情的结果主要依赖于外在的力量。在用调查问卷来测量农民的个人效能感这一现代性的指标(英克尔斯的关于人的现代性的12个指标之一)时,笔者设计了两个问题:一是“您认为一个人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一是采用表格的形式询问对“富贵贫贱是命中注定的”、“知识改变命运”观点的态度。下面将分别对两大类群体(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民和无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民)在个人效能感上的情况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表2-6中可以看出,在对没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民问及到个人成功的主要原因时,有47.6%的人认为是“家庭条件好、有后台”、有15.5%的人认为是“跟领导搞好关系、得到领导赏识”、有15.5%的人认为是“命好、有运气”,这三项加起来共占无外出务工经历的调查总体的78.6%。由此可见,在这类群体中,大部分人认为事情的结果主要依赖于外在力量。在有外出务工经历的这类群体中,有超过半数的人(占56.7%)认为个人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是“自己勤奋努力、有能力”,主要强调个人的因素而非外在因素。同时有无外出务工经历与“个人勤奋努力”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363,p=0.000小于P=0.01拒绝原假设,两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性,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说明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民更不认为“个人勤奋努力”是成功的最重要因素。表2-6 外出经历与个人要成功最重要的因素的交互分析表(N) 您认为一个人要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总计个人勤奋努力家庭条件好、有后台命好、有运跟领导搞好关系 您有无外出经历 有551272397 56.7%12.4%7.2%23.7%100.0%无22491616103 21.4%47.6%15.5%15.5%100.0%总 计77612339200通过进一步考察,笔者发现外出务工经历与对宿命论的态度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相关关系。外出务工经历越多、越丰富,就越倾向于反对宿命论。根据调查统计资料,我们可作外出务工与农民对“富贵贫贱是命中注定的”的态度的交互分类表如下(见表2-7)。表2-7 外出经历与对富贵贫贱是命中注定”的看法交互分析表(N) 富贵贫贱是命中注定的总计较赞同说不清较不赞同很不赞同 您有无外出经历 有1524471197 15.5%24.7%48.5%11.3%100.0%无3429319103 33.0%28.2%30.1%8.7%100.0%总 计56626220200农民进城务工或者说城市体验,打破了乡村社会的封闭状态,为农民提供了充分的发展空间,也冲击着因循守旧、安于现状的保守观念,要求农民主动地适应社会变革,体现出开拓进取的现代风貌。由此可以看出,具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民的个人效能感获得了显著的提高,他们逐渐摆脱了宿命的观念,相信自己的成就更多的是靠后天自己的努力得来的,而不是外界的因素。与之相比,没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民受传统思想意识的影响比较大,对于激烈的竞争还没有充分的认识,过于追求平淡、安稳的生活,不愿意去改变自身生活的环境,缺乏竞争意识。时间观和计划性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农民时间观念的特点是具有很大的凝固性和恒常性,而现代社会则赋予了时间更大的价值。在集中体现了现代社会文明的城市中,时间在被尽可能地利用着,正如孟德拉斯所说,“时间在农村和城市里并不具有同样的价值”。12时间观念的变化同时也意味着效率意识的提高。表2-8 外出经历与时间观念交互分析表(N) 如果你约别人到家里商量事情,会不会与他约定一个准确的时间总计会不会没想过您有无外出经历 有49173197 50.5%17.5%32.0%100.0%无243148103 23.3%30.1%46.6%100.0%总 计734879200调查统计资料显示,外出务工经历的有无影响着农民对时间的态度。问卷设计了“你约别人到家里商量事情,会不会与他约定一个准确的时间时”,统计结果显示:在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民中,有50.5%的人选择了“会”,另外还有32.0%的人选择了“说不清”;而在没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民中,只有23.3%的人选择了“会”,选择“说不清”的人最多,其次是选择“不会”,分别占46.4%、30.1%。时间观念是与一定的生活节奏想适应的。今天的大部分中国农民仍然在不紧不慢地生活,他们生活的村庄也在不紧不慢地发生变化。但在城市,社会却在加速地发生变化。农民走出农村进入城市务工,在体验城市生活的同时,其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也会相应发生变化。农民工在放下以春夏秋冬来计算时间的时间观念后,在城市、在工厂中,他们要严格地遵守作息制度,要在上班时间内争分夺秒地工作,他们的生活已具体到了每一小时、每一天。表2-9 外出务工经历与计划性交互分析(N) 计划总赶不上变化,所以不必有长远计划总计 很赞同较赞同说不清较不赞同很不赞同您有无外出经历 有42315292697 4.1%23.7%15.5%29.9%26.8%100.0%无11344864103 10.7%33.0%46.6%5.8%3.9%100.0%总 计1557633530200与时间观念紧密相连的是计划性。在传统社会中,生产和生活在按部就班地进行。事实上,农业劳动者是在一定的时间界限中生活、思考和做出决定的,这种时间界限不仅仅是自然周期和大气条件强加给农业劳动者的,而且也是、还可能主要是传统文化的遗产。而在现代生活中,不确定因素大量增加,这就需要一定的计划来指导行动,来保证个人生活目标的实现。因此作为现代性较强的个人一定也具备较强的计划性。表2-10 外出务工经历与计划性相关分析(N) 计划总赶不上变化,所以不必有长远计划您有无外出经历计划总赶不上变化,所以不必有长远计划 Pearson Correlation1-.396(*)Sig. (2-tailed).000N200200您有无外出经历 Pearson Correlation-.396(*)1Sig. (2-tailed).000.N200200*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 (2-tailed).在问卷中设计了“有人说,计划总赶不上变化,所以不必有长远计划,您同意这个说法吗?”的问题,调查统计结果见表2-9。从表中可以看出,在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民中,有56.7%的人不同意“计划总赶不上变化,所以不必有长远计划”这种观念,而在无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民中,只有9.7%的人不认同这种说法,另外还有相对较多的46.6%的人对此表示“说不清”。同时,两者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396,p=0.000P=0.01拒绝原假设,两者之间存在着相关性,并且是负相关的关系,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民较无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民更有计划性。农民的参与意识农民的参与意识,是指农民对生产、生活各个领域的参与愿望,即是否愿意参与或主动参与。参与意识不等于参与行动,但确是参与行动的前提,没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就不可能有参与行动。在政治参与意识方面,本次问卷的调查问题是对村委会的产生的认识,由于党和政府对村民自治的长期宣传,无论有无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民对村委会的产生有了一个较为共同的认识“村民选举”。农民的参与意识,除了政治参与意识外,还包括其他各个方面的参与意识。在问卷中设计了两个题目,一是问对“家里的事情应由父母做主”的态度,以测量农民对家庭事务的参与意识。一是问对“少管闲事是为人处事的重要原则”的态度,以测量农民对社会公众事务的参与意识。调查资料统计结果显示,在对家庭等相对私人领域的事务的参与意识上,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民和无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民并不存在很大的差别,但是在对待相对公众领域的事物的参与意识上,前者比后者有更强列的参与愿望。 7生育观念生育是农民生活领域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它已经超出了生育保持代际延续本身的意义。生育观念可以从五个维度来考察,它们构成了一套关于生育的价值及其评判标准的体系,即:第一,生育态度,即对生育目的和意义的认识;第二,生育偏好,即对生育子女的性别的期望;第三,对生育子女的数量的期望;第四,对子女质量的期望;第五,对生育年龄和孩子间隔次数的期望。在测量作为现代性指标之一的生育观念时,主要从生育偏好和生育子女数量的期望这两个角度来进行。13 根据资料统计结果显示,在生育孩子数量的这个维度上,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民和无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民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生育子女的数量上,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民更愿意要一个孩子(占总数的50.5%),而没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民对孩子数量的期望还是存在一个较高的数量上,希望有3个以上的人占了43.7%,仅有22.3%的人希望要一个孩子。两者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302,p=0.000P=0.01拒绝原假设,两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说明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民对子女数量的期望更少。表2-11 外出经历与孩子数量期望交互分析表(N) 您希望有几个孩子总计1个2个3个以上 您有无外出经历 有49272197 50.5%27.8%21.6%100.0%无233545103 22.3%34.0%43.7%100.0%总 计726266200这也表明,在我国农村,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农民对家族的人口“兴盛”有了更高的要求,更加注重“儿女双全”,不惜花重金违反国家政策进行生育,由此可见计划生育形势仍然比较严峻,要使农民接受现代生育观念还有一段过程;而城市的生活经历,使农民更加看重孩子的教育和就业,增加了孩子抚育的成本,对农民对孩子的期望数量上有一定的缓解作用。表2-12 外出经历与孩子性别期望的交互分析表(N) 如果只能生育一个孩子,您希望是男孩还是女孩总计 男孩女孩生男生女都一样您有无外出经历 有49143497 50.5%14.4%35.1%100.0%无781114103 75.7%10.7%13.6%100.0%总 计1272548200 另外,在生育子女的性别偏好上,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民和无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民的差异不是很明显,两者中大多期望生男孩: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民希望生育男孩的比例为50.5%,生育女孩的比例为14.4%;没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民希望生育男孩的比例为75.7%,生育女孩的比例为10.7%。可见,男孩在农民的思想意识中仍然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外出务工经历在这个方面的影响不是很大,男女真正的平等在农村中还需要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四、讨论与小结(一)外出务工经历与农民现代性之间的关系同封闭的农村社会相比,现代城市集中了现代化的文明成果。人口密集、交通发达、工厂林立、科层组织发达、通讯先进这些还只是表面上的区别,深层次来讲,城市意味着一种与农村社会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它由现代社会产生又引导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即把农村的意识、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为城市的意识、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在城市,每天感受的、参与的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以往在农村生活时的文化氛围,这种巨大“文化震荡”让他们不知所措,而又无法抗拒,从而对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进行消解或解构。解构传统并不意味着产生城市性、现代性,它的形成还需要“社会化”的路径,即进城务工的农民以“城里人”为参照群体,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重构新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以适应城市生活对自身要求的社会过程。进城务工的农民进入城市,随着职业和居住环境的改变,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并最终使自己整合入城市社会,正如诺顿金斯堡所说,“现代化的定义,在某种程度上,不仅偏向变化,而且更重要的是偏向效能这个概念,即增加人类与空间的互动以及人类关系的极端复杂性这些观念永远同城市联系在一起。”因此,进入城市、获得城市体验是农民接触现代、培养个人现代性的最便捷、最直接的途径。笔者将作为一个群体的农民总体区分为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民和无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民两大类,然后对两类群体在现代性的7个测量指标上进行比较分析,虽然从调查的结果中关于农民的产于意识、“对孩子性别的期望”等方面的测量两类群体所体现的差异性不大外,其它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差异性仍然可以验证“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民现代性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总而言之,没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民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上较接近“传统性”,而在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民中,他们在这些方面的表现更接近于“现代性”,或者说是正在从“传统性”到“现代性”的转变。农民的外出务工经历对其自身的现代性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在我国,由于制度因素、政策因素和流动的农民自身素质因素的影响以及二元社会结构导致的城乡居民长期隔阂等原因,进城务工的农民长期处于城市社会的边缘,不能享受劳动和社会保障,甚至连人身权利和经济权益都得不到切实保障,无法实现正向的社会流动,与城市社会整合。(二)提高农民现代性的思考提高农民现代性的途径有很多,在英克尔斯看来,教育、工作职业经验、大众传播媒介、大规模的科层组织、农村合作社运动、父亲的教育和家庭的环境等对个人现代性有直接的影响。但在这里,我们可以从研究得出的结论出发,对如何增强和提高农民的现代性提出自己的思考:1要消除制度性因素阻隔。尽管目前各地在进行户籍制度和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制度性障碍正逐步被扫除。政府在住房、医疗、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上的改革,最终的取向也是建立一个开放的、社会化的、市场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改变原有的按户籍、甚至按单位的利益分配格局。但是旧制度还残留,新制度还没有从促进农民工向市民转变的角度进行设计。只有真正实现城市中人口社会身份的平等,城市中对农民的歧视和偏见也才能够逐渐消除。在城市体制没有根本改革的情况下,职业歧视、教育歧视、人格歧视这种不平等现实,使农民在心理上有受歧视感和地位低劣感,这从社会心理上形成了无形的屏障,阻碍了农民对城市与市民的认同、靠拢与适应,农民工存在着高度的疏离感。这种歧视和偏见是农民在城市中现代性成长的心理障碍。只有逐步实现城市中人口社会身份的平等,城市中对农民的歧视和偏见才能逐渐失去存在的基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