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地理 名校全攻略限时检测 第1部分 专题7 第2讲 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_第1页
2012高考地理 名校全攻略限时检测 第1部分 专题7 第2讲 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_第2页
2012高考地理 名校全攻略限时检测 第1部分 专题7 第2讲 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_第3页
2012高考地理 名校全攻略限时检测 第1部分 专题7 第2讲 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_第4页
2012高考地理 名校全攻略限时检测 第1部分 专题7 第2讲 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用心 爱心 专心1 专题七专题七 第二讲第二讲 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 限时 45 分钟 满分 100 分 一 选择题 每小题 4 分 共 48 分 下图为近年来影响我国耕地减少的因素构成图 读图 回答 1 2 题 1 图中因素对农业用地造成实质性减少的有 A B C D 2 下列地区中退耕因素与图中 对应不正确的是 A 内蒙古高原退耕还草 B 三江平原退耕还湿 C 云贵高原退耕还林 D 河西走廊退耕还湖 解析 第 1 题 注意题干 实质性减少 的关键词 农业结构调整和生态退耕等只是 改变了农业用地类型 而没有改变农业用地的实质 第 2 题 河西走廊的退耕还湖是不正 确的 河西走廊降水稀少 不可能形成和存在大量湖泊 应退耕还草 还林 答案 1 C 2 D 精选考题 桂林模拟 我国北方土石山区主要分布在松辽 海河 淮河等河流的发源 地 地面组成物质是石多土少 石厚土薄 地面土质松散 夹杂石砾 据材料回答 3 4 题 3 我国北方土石山区最主要的生态问题是 A 水土流失 B 荒漠化 C 盐碱化 D 洪涝 4 关于北方土石山区治理措施正确的是 A 土石山区全部封山育林 B 与等高线垂直方向修梯田 植树种草 C 治理与开发相结合 发展立体农业 用心 爱心 专心2 D 引进南方速生树种 尽快恢复植被 解析 北方土石山土层薄 受降水集中 变率大的影响 容易形成水土流失 对于该 地山区的治理要因地制宜 治理与开发相结合 发展立体农业 答案 3 A 4 C 2009 年 12 月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特别强调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必须遵循 共同但有区别 的责任 原则 完成 5 6 题 5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原则 主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 A 持续性原则 B 整体性原则 C 共同性原则 D 区域性原则 6 我国是近年来节能减排力度最大的国家 在对控制 CO2排放量所采取的主要措施中 错误的是 A 植树造林 B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C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D 发展循环经济 解析 第 5 题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原则主要强调共同性原则 第 6 题 题干强调 减排 植树造林是加强对二氧化碳的吸收 答案 5 C 6 A 谋求人地协调 实现可持续发展 是当前人类的共识 人口激增 资源短缺 环境污 染 生态破坏等问题是当前影响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 据此回答 7 8 题 7 下列举措 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是 A 世界各国承担同等责任 共同保护地球 B 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 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C 改变生产方式 寻求经济活动的利润最大化 D 制定全球统一目标和政策 以解决跨国界环境问题 8 关于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认识 正确的是 A 农村环境问题以生态破坏为主 环境污染危害不大 B 农村经济落后 应先发展经济 再治理污染 C 发展经济需协调好与生态 社会的关系 D 植树造林 防治水土流失是治理污染最有效的措施 解析 第 7 题 共同保护地球是人类的目标 但是制定全球统一目标和政策 各国承 担同等责任等都是不科学的 寻求经济活动的利润最大化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第 8 题 农村环境问题以生态破坏为主 也有环境污染问题 尽管我国农村经济落后 但是我 们也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污染类型不同 治理措施也不同 植树造林不是治理 一切污染的最有效措施 答案 7 B 8 C 用心 爱心 专心3 精选考题 南开模拟 下图为某市循环经济示范区体系图 读图 回答 9 10 题 9 图中的 a b c 分别代表 A 自然 市场 资源 B 资源 市场 自然 C 自然 资源 市场 D 资源 自然 市场 10 该循环经济示范区体系中 A 钢铁 石化等部门的污染物被完全回收利用 真正实现了零排放 B 海水淡化的副产品浓盐海水再回归大海 以保障海洋生态环境不被破坏 C 中水等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是该示范区的突出特色 D 该示范区运输总量虽大 但多以中小型货物运输为主 解析 第 9 题 图中钢铁 石化等生产企业有三个重要指向箭头 根据企业生产特点 除了废弃物的排放外 指向生产企业的应该是资源原料 企业指向的应该是产品市场 示 范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体系也有三个箭头 表示流入体系的是废弃物 流出的一个是处 理后再利用的中水 另一个应是达标后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的废弃物 第 10 题 根据图示生 产企业的特点 钢铁 石化等部门的污染物不会被完全回收利用 A 错 海水淡化的副产 品浓盐还应提炼加工 不能再放到海里 B 错 钢铁 装备等都是运量大的工业 宜采用 大型货物运输 D 错 中水循环利用是该示范区的突出特色 答案 9 B 10 C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 低碳经济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 及生产模式 生活方式 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 回答 11 12 题 11 在低碳经济时代 下列工业部门中受益最大的可能是 A 汽车工业 B 电子工业 C 核电工业 D 服装工业 12 目前在我国实现 低碳经济 的主要途径是 产业转移 推行清洁生产 提倡绿色消费 控制人口增长 减轻环境压力 加快产业升级步伐 淘汰落后产业 A B 用心 爱心 专心4 C D 解析 第 11 题 核电工业对环境污染很小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 发展核电工业可以减 少对化石燃料的使用 从而减少对二氧化碳的排放 第 12 题 推行清洁生产 加快产业升 级可以推进和实现低碳经济 答案 11 C 12 A 二 综合题 共 3 大题 52 分 13 精选考题 邯郸模拟 阅读以下材料 完成下列各题 20 分 材料 1 世界某区域 半岛及附近岛屿 图 材料 2 该半岛所在国的能源领域相关数据统计 1980 年1999 年2005 年 石油 PJ 546355350 煤炭 PJ 241328165 天然气 PJ 082192 消 费 结 构 可再生能源 PJ 2450130 能源自给率 552156 CO2排放 万吨 5 3105 2704 940 材料 3 该半岛所在国的 GDP 增长与能耗比较 用心 爱心 专心5 1 依据材料 1 描述图示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8 分 2 图示区域受 和 影响 冬季平均气温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 2 分 3 据材料 1 分析该半岛水能蕴藏量不丰富的原因 2 分 4 我国是 CO2排放总量的大国 而图示区域所在国是全球将能源问题解决得最好的国 家之一 并走上一条能源可持续发展之路 试说明我国 CO2排放总量大的原因 并结合材 料 2 材料 3 就该国解决能源问题谈谈对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8 分 解析 第 1 2 3 题 从图示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地形 河流以及气候资料 等归纳总结 第 4 题 从我国能源消费量 能源结构 处理技术等方面总结原因 从原因 中归纳启示 答案 1 该区域由半岛和岛屿组成 临近海洋 面积小 气候属温带海洋性气候 终年温和湿润 地形以平原为主 中部高 四周低 地势比较平坦 河流短小 独流入海 或支流少 水量季节变化不大 水能资源不丰富 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2 北大西洋暖流 盛行西风 3 该区域面积小 流量小 或河流短小 落差小 或地势起伏小 4 原因 人口总量大 经济高速增长 能源消费总量大 技术相对落后 单位能源消 耗高 矿物能 煤 石油和天然气 占能源消费构成的比重 很 极 高 启示 能源利用多样化 减少能源对外依存度 或能源安全 降低单位产值能耗 提 高能源利用效率 优化能源结构 发展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 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 减少 常规能源中化石能源的使用 注重环境保护 减少 CO2等污染物排放 14 下图示意吉林省某地 1970 2000 年湿地面积 年均温与年降水量的变化 读图完 成下列问题 12 分 用心 爱心 专心6 1 说出 1980 年以后该地湿地面积的变化 并分析自然原因 6 分 2 简述 1990 年后湿地变化可能对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 并提出对策 6 分 解析 第 1 题 注意 1990 年为重要拐点 从降水和蒸发的对比和变化上分析原因 第 2 题 1990 年后湿地不断减少 会影响局部气候 生物多样性 旱涝灾害等 要注意 保护湿地 退耕还湿等 答案 1 80 年代湿地面积扩大 90 年代湿地面积缩小 80 年代降水量增多 90 年代 降水量减少 气温升高 蒸发加强 2 不利影响 生物多样性减少 气候的大陆性增强 旱涝灾害增多 水质下降 对策 建立自然保护区 生态退耕 严禁围垦 15 精选考题 浙江高考 根据材料 完成下列问题 20 分 中国科学院构建的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体系 由生存 发展 环境 社会和智力 五个支持系统组成 其中生存支持系统与生存资源禀赋 土地资源 水资源 气候资源等 农业投入水平 资源转化效率等有关 发展支持系统与区域发展水平 区域产业结构等 区域发展成本等有关 下图是 1995 2007 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变化趋势图 表是 2007 年中国东 中 西部发展支持系统评估表 地区发展支持系统 用心 爱心 专心7 注 1995 年全国为 100 0 1 说明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变化趋势 这种趋势主要是由哪些支持系统的变化来驱 动的 2 分 2 中国生存支持系统的变化有何特点 试从农业角度简析其原因 4 分 3 中国环境支持系统的变化有何特点 简析其原因 6 分 4 中国东 中 西部的发展支持系统存在着差异 请从三次产业结构和工业结构角度 给予说明 8 分 解析 第 1 题 先读懂 1995 2007 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变化趋势图中的可持续发 展能力折线分布趋势 再回答有哪些支持系统的变化来驱动 第 2 题 前半题先看清图例 找到折线 读懂趋势 再回答生存支持系统变化特点 后半题从农业角度简析其原因 从 材料中得出 生存资源禀赋 农业投入 资源转化效益 及政府政策等方面分析 第 3 题 前半题解法同第 2 题 后半题主要是分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结合当今世界发展主题 节能减排 可持续发展 第 4 题 注意题干提示 发展支持系统与区域性发展水平 区域 产业结构 区域发展成本 有关 我国东 中 西部的三次产业结构与工业结构各不相同 产业结构与工业结构对本地区发展支持系统的贡献也不相同 答案 1 呈上升态势 发展 智力和社会三个支持系统 2 2003 年前徘徊波动 2003 年后较快上升 2003 年后平稳发展 农业投入水平增加 资源转化效率提高 农业政策调控取得成效 3 变化缓慢 近几百年有所下降 但基本保持稳定 或尚未持续恶化 原因 经济高 速发展正在带来的环境冲击部分得到缓解和遏制 或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取得一定的成效 4 三次产业结构差异 东部加工制造业为主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 中 西部农业占较 大的比重 工业结构 东部以轻型和轻重混合型产业为主 西部以重型产业为主 中部呈 过渡性特征 民勤地区现已成为我国沙尘暴四大沙源地之一 阅读材料 完成 1 2 题 年份石羊河年均径流量 108m3 流入民勤年均径流量 108m3 195713 314 64 东部地区121 2 中部地区113 3 西部地区110 2 用心 爱心 专心8 200013 030 98 1 民勤绿洲水资源最充沛的季节是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2 导致近 50 年来 民勤绿洲迅速退化的根源在于 A 全球变暖 石羊河水量明显减少 B 流域内用水量增加 上游来水减少 C 大量地表径流在沙漠地区下渗 D 草原破坏使地表径流减少 解析 民勤绿洲水资源主要靠祁连山冰雪融水来补给 夏季气温高 融化量最大 此 时绿洲水资源最充沛 50 年间 全球变暖的影响不很明显 主要是流域内用水量增加 上 游来水减少 导致下游水量减少 出现绿洲退化严重 答案 1 B 2 B 读 中国生态环境问题分布图 回答 3 5 题 3 图中反映我国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A 土壤侵蚀 B 生物多样性锐减 C 草地退化 D 森林破坏 4 甲 乙两地区森林主要生态功能的差异是 A 甲防风固沙 保护农田 乙涵养水源 保持水土 用心 爱心 专心9 B 甲涵养水源 保持水土 乙防风固沙 保护农田 C 甲保护草原 杜绝沙尘 乙减少地震 防治滑坡 D 甲绿化美化 保持水土 乙吸烟除尘 保护生态 5 丙 丁两处都存在土壤侵蚀 丙地危害较为严重 其理由并不包括 A 地形起伏大 土层薄 B 河流下游城市密集 经济发达 C 土地生产能力高 D 农业以种植业为主 粮食面积大 解析 第 3 题 结合图示 根据图中各种问题的分布 可以看出图中显示的我国最主 要的生态问题是土壤侵蚀 第 4 题 甲在农耕区和畜牧区之间 主要是防风固沙 保护农 田 乙地在西南横断山区 主要作用是涵养水源 保持水土 第 5 题 丙地指东南丘陵地 区 这里农业类型主要不是粮食种植 D 项理由不对 答案 3 A 4 A 5 D 读图 回答 6 7 题 6 生态农业将物质和能量多层次循环利用 图中 分别表示 A 畜牧场 沼气池 耕作业 B 畜牧场 耕作业 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