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中历史 5.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1(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2012高中历史 5.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1(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2012高中历史 5.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1(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2012高中历史 5.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1(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用心 爱心 专心1 5 15 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学案学案 1 1 人教版必修 人教版必修 2 2 知识梳理知识梳理 一 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一 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 1 城市社会生活状况的变化城市社会生活状况的变化 1 变化原因 鸦片战争以后 西方列强在通商口岸建立工厂 清政府为杜绝列强的 觊觎 发展近代工商业 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城市近代化的基础设施逐步兴起 人们 的生活习俗也随之发生变化 2 变化表现 环境 城市近代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兴起 穿衣 上海等地的买办率先穿起了西装 继 而是留美幼童揭开 断发易服 的序幕 辛亥革命以后 孙中山提倡中山装 饮食 西式 餐饮出现并逐渐为普通百姓所接受 居住 富有之家和高官显贵住起了西式住宅 妇女解 放 推行妇女剪辫与放足和倡导婚姻自由 社交礼仪 握手 鞠躬取代等级森严的跪拜礼 称呼习惯 先生 同志 取代 大人 老爷 新节日的产生和历法的改变 增添了国 庆 元旦等新节日 2 2 农村社会生活状况农村社会生活状况 1 基本状况 广大农村仍然处在落后 封闭的状态 过着贫穷的生活 2 新的生活因素的出现 少量的洋油 洋火 洋布等洋货 进入中等农民家庭 二 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二 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 1 前提 新中国成立后 人民当家作主 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 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 善 2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1 物质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 国家对粮食 食用油 棉花 棉布等实行统购统销的 政策 稳定了物价 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 但农民的温饱问题长期未能得到解 决 2 风俗习惯 新中国成立以后 下令取缔卖淫嫖娼 聚众赌博 反动会道门等社会 丑恶现象 涤荡了封建糟粕 1950 年 政府制定 婚姻法 实行婚姻自由 一夫一妻 男女平等的新婚姻制度 3 3 改革开放后改革开放后 1 物质生活 1987 年 中国人民已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 为了进一步提高饮食 水平 政府发动了 菜篮子工程 中国人的着装也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 为改善人民 的住房状况 1995 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 安居工程 2 风俗习惯 实行双休日后 休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知识导学知识导学 1 注意本课时间线索是近代 现代 开放前 开放后 内容线索是服饰 饮食 居住 婚丧嫁娶 社交礼仪 2 可用列表法将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等在某一历史时期的变化及变化的主要因素加以 分析掌握 3 运用比较的方法 把中国近现代生活变迁放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和世界历史环境下去 考察思考 如饮食方面 由食不果腹到实现温饱 由南米北面到西餐出现 4 近现代的物质生活和风俗习惯往往在影视等文艺作品中有直观的表现 如小说 阿 Q 正传 中的假洋鬼子的 断发易服 电影 小二黑结婚 反映了近代解放区人民由父母 包办婚姻向自由恋爱的婚姻习俗的转变 用心 爱心 专心2 疑难突破疑难突破 1 1 安居工程安居工程 安居工程是政府的一项 德政工程 是政府运用市场机制的基本原理 解决中低收入 居民的住房问题的一种手段 兼有调控住房市场 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 建设安居解困房 有助于逐步缓解居民住房困难 不断改善住房条件 正确引导消费 实现住房商品化 最 终目的是解决城镇居民的住房问题 提高城镇居民的居住水平 安居工程体现了政府对住 房困难户的关怀 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从 1995 年开始建设首期安居解困房 在建设 中 选址 施工 造价及销售管理等方面坚持做到公开公正 建设地点选在地价低廉 又 邻近学校 市场 医院 交通方便的地方 尽量减少有关费用的收取 并采取分期投入 稳步推进 加快周转的方针 建一幢 售一幢 最大限度降低造价成本 严格管理工程施 工 确保工程质量 严格按成本测定 报市物价局审批 坚持政策行为 不以盈利为目的 按物价局核定价格向社会公开销售 优先售给教师 离退休干部职工和社会救济户 受到 市民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赞扬 2 2 近代以来影响我国人民生活变化的因素近代以来影响我国人民生活变化的因素 鸦片战争以后 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 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涌进我国 一些先 进的中国人也通过近代以来的战争和交往 发现了自己的落后 所以也积极主动吸收外国 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 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 使得中国人 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 生活水平在一定范围和一定时期内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新中国成立后 人民当家作主 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农民分得土地 住房 城市解 决劳动就业问题 市民大多有了稳定的工作 社会福利也在不断增加 人民的生活水平有 了极大改善 改革开放以后 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随着现代化 建设的蓬勃发展 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到 1987 年 中国人民已基本上 解决了过去几千年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 影响人民生活的因素主要有社会制度的作用 生产力发展水平 党在 不同时期的经济建设方针政策和成就 人口多少等 典题精讲典题精讲 例题观察下列图片 老建筑与它的百年邻居 上海徐家汇掠影 问题 问题 从图片中可以看到和汲取哪些信息 思路解析 思路解析 从图 A 可以看出该地过去以农业为主 从图 B 可以看出该地城市的崛起 前后变化反映出时代发展变化和文化传承嬗变的鲜明主题 用心 爱心 专心3 答案要点 答案要点 A 大片的农田 稀疏的建筑 教堂 或西式建筑 小路 以农业为主 但已可看到西方的影响 B 现代化的建筑群 灯光 或夜景 和道路 保留着原先的教堂 或西式建筑 呈现繁荣景象 A B 跨时代的变化和城市的发展特征 绿色通道 绿色通道 解答图片材料题要善于观察图片 提取图片的有效信息 特别要注意审题 搞清图片突出的主题是什么 变式训练变式训练读下图 完成问题 图 1 20 世纪初人民流离失所 图 2 小脚老太跳起了迪斯科 从上面图片中可以看到和汲取哪些信息 思路解析 思路解析 提取有效信息 对比分析 找出原因并抓住主题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图 1 旧中国人民饥寒交迫 流离失所 缺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图 2 改 革开放后 人民生活富裕起来 在实现温饱后人们的精神追求也在提高 休闲成为现代中 国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 1 和图 2 的对比反映出中国新旧社会两重天 中国人民 的基本人权 生命健康权在新中国有了保障 问题探究问题探究 问题问题 鸦片战争以后 西装传入中国 与西方接触密切的买办 富商 洋行职员以及 留学生等 最先穿起西装 但多数人仍然习惯穿长袍 辛亥革命以后 西装迅速流行起来 一些更舒适 便于行动 漂亮大方的西装逐渐被采用和推广 成为男子的礼服之一 着西 装人数急剧增加 请思考 西式服装为什么在辛亥革命以后能够迅速流行 导思 导思 中华民国初年的服饰崇洋风气主要是受西化思潮的推动 探究 探究 从穿着的角度讲 清朝的服装 男子以袍 褂 袄 衫 裤为主 女子以旗袍 袄 褂 裙和披风为主 都长过膝盖 没有腰身 没有曲线 而西装 窄袖革履 穿着适 体 潇洒 从中国社会政体的转变角度看 西装的流行是辛亥革命以后剪发易服的产物 中华民 国成立后 剪除辫子 移风易俗成为时代的潮流之一 必然引起服饰的变化 因而剪发风 行必然推动易服潮流的兴起 与此同时 色彩 花纹 质料 款式无不为等级制度所规范的清朝袍褂 补服等都已 用心 爱心 专心4 经过时 满式的鞋帽 服饰已经受到人们的厌弃 但是 成熟的中式服装在民国初年尚未出现 从而在易服的风气中出现了一股盲目的 西化倾向 从当时的社会思潮角度看 中华民国初年的服饰崇洋风气受西化思潮的推动 民主共和的建立实质上是在制度层面学习近代西方文化 而辛亥革命的理论及其制度模式 都直接来源于西方 资产阶级革命党人长期在海外活动 接受西方文化较多 因此 当民主共和政体确立后 中华民国政府以西方社会政治为原本进行大量改革 仿行西方政治和西方风俗成为一时的风气 从而在都市兴起了一股西化的思潮 习题详解习题详解 第一题 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生活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 第一题 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生活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 1 解析思路 从衣 食 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描述变化 2 答案要点 从 衣 来说 由清末笨拙的旗人服装转变为西装 中山装和五彩缤纷 的休闲服等服饰 从 食 来说 引进了西餐 而且考虑到膳食结构和营养配套 从 住 来说 以传统的平房为主转变为整洁宽敞的楼房 从社会风俗来说 传统的陈规陋俗转变 为简约文明的习俗 第二题 近代以来影响我国人民生活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第二题 近代以来影响我国人民生活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1 解析思路 从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