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_第1页
2012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_第2页
2012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_第3页
2012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_第4页
2012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用心 爱心 专心1 十四十四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学习目标 1 了解 格物致知 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从整体上把握文章 内容 2 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 结合自身学习实际 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 有开拓精神的人 学习重点 1 理解作者观点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 学习 摆事实 讲道理 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正确理解 格物致知 的真正含义 知识链接 1 了解作者 丁肇中 1936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1936 年 1 月 27 日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 伯 当时他的父亲在密执安大学念书 后来到台湾大学任教 青少年时期 丁肇中是在祖 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 在国内念完 小学和中学后 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 1959 年获得 工程学士学位 1960 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 1962 年获得 物理学 哲学博士学位 1963 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 1964 年 回到美国 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 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 1969 年提升为物理学教 授 1977 年被委任为 核仪器与方法 编辑委员会委员 也是美国 意大利等地物理学会 会员 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 2 写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在被 暸望 周刊授予 情系中华 征文特别荣誉奖时的一篇发言稿 节 选时省略的内容是 我非常荣幸地接受 臁望 周刊授予我的 情系中华 征文特别荣誉 奖 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 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 一部分是西方教 育 缅怀我的父亲 我写了 怀念 这篇文章 3 格物致知 注释补充 格 推究 致 获得 礼记 大学 致知在格物 格物而后知至 意谓推究事 物 方能获得事物的知识 宋 洪迈 容斋随笔旧序 因命纹梓 播之方舆 以弘博 雅之君子 而凡志于格物致知者 资之亦可以穷天下之理云 严复 原强 顾彼西洋 以格物致知为学问本始 中国非不尔云也 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 中国成语大 用心 爱心 专心2 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6 年 自主学习 1 朗读课文 积累词语 1 注音 肇 埋没 彷徨 2 理解词义 格物 致知 彷徨 修身 清谈 诚意 正心 齐家 袖手旁观 一帆风顺 2 速读课文 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 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 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承 上启下的段落 各段的关键句等 并找出本文论点 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合作探究 3 大学 里 格物致知 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4 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 格 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用心 爱心 专心3 5 为什么要提倡 格物致知 的精神 有何现实意义 6 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 格物致知 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精读精练 聚焦论证方法 重点学习 摆事实 讲道理 相结合的说理方法 7 提问 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 请结合课文内容作简单分析 主题阅读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 节选 杨振宁 今天 大家在讲科技的时候都要讲创新 创新 在中国已经是一个非常流行的名词 在报上经常可以看到 究竟怎样才能鼓励创新呢 这 甲 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在这个 问题上 我个人有深深的感受 因为我是在中国出生 成长 念完了中学 大学 还拿到 用心 爱心 专心4 了一个硕士学位之后才到美国去的 博士学位是在美国拿的 然后做研究 教书 到现在 已经五十多年 我觉得自己对中国 美国的教育哲学都有相当深入的认识 这两个教育哲 学是相当不一样的 这两个不同的教育哲学在怎样鼓励创新这件事情上的差异 值得我们 深思 到底这两种教育哲学哪个好 这 乙 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要用辩证的方法来仔 细了解 我认为 这两种教育哲学都能够鼓励创新 不过它们各自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产生 的最大效应是不一样的 我觉得 美国的教育哲学对排在前面 30 40 的学生明益的 因 为这些学生不需要按部就班地训练 他们可以跳跃式学习 给了他自由 他可以自己发展 出很多东西 当然他的知识不可避免地会有很多漏洞 但如果他真是很聪明的话 将来他 自己可以弥补这些漏洞 所以这种学生受到美国式的教育训练 会比较快 比较容易成功 可是亚洲的教育哲学对排在后面 30 40 的学生有益处 为什么 因为这些学生通过按部 就班的训练 可以成才 而且成才之后可以跟比他聪明的学生竞争 因为他有扎扎实实的 知识 可以了解很多不是几天就可以学会的东西 这方面我有亲身的体验 记得我刚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念研究院 两三天后就看见很多同学都非常聪明 随便讲 什么题目好像都知道 当时我觉得美国的学生很厉害 可是过了两个月之后 我发现不是 那么一回事了 因为他们对名词知道得很多 可是如果你连问他三个问题 他就回答不上 来了 所以到了考试的时候 我们的分数比他们的高得多 回到刚才那个问题上 究竟哪一种教育哲学比较好呢 或者说 对于学生来讲 应该 着重哪一种教育哲学 我最后得出的结论是 如果你讨论的是一个美国的学生 那就要鼓 励他多进行一些有规则的训练 如果你讨论的是一个亚洲学生 他的教育是从亚洲开始的 那么就需要多鼓励他去挑战权威 以免他太胆怯 8 文中两处加点的 这 指代的内容各是什么 甲 处 乙 处 9 选取出对第 选段中的两个 相当 理解正确的一切 A 前者表示程度深 后者表示差别大 B 前者表示差别大 后者表示程度深 C 两者都表示程度深 D 两者都表示差别大 10 杨振宁认为中国和美国在教育方式上的差异是 用心 爱心 专心5 11 作者在第 段中写自己 亲身的体验 其目的是 12 怎样才能鼓励创新呢 作者最后得出的结论是 既要 又要 13 对中国式和美国式的教育 你更喜欢哪一种 用一句话说明理由 拓展提升 14 阅读下面短文 请从文中丁肇中教授所谈四个体会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 写 一篇小议论文 丁肇中在中科院讲故事 在中国科学院建院 50 周年中外著名学者学术报告会上 丁肇中 我所经历的 20 世纪的 实验物理学 的报告尤为引人注目 他讲了 4 个故事 谈了 4 个体会 第一个故事是测量电子半径 根据量子电动力学 电子的半径为零 1964 年 哈佛大 学和康奈尔大学的著名科学家进行了哈佛一康奈尔实验 其实验结果与这种理论不相符 丁肇中认为这个实验很重要 他们于 1966 年在德国用不同的方法重复了实验 得到的结果 则是电子确实小到不可以测量 他由此得出的体会是 不要盲信专家的结论 第二个故事是发现新粒子家族 1970 年 人们认为基本粒子都可以归纳为 3 种夸克 丁肇中对此持怀疑态度 但他想进行实验的想法却遭到了几乎所有国家大型实验室的反对 最终 他们在美国布鲁海文国家实验宣开展了实验 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夸克 由此得到的 体会是 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 做你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 第三个故事是发现胶子 光子传播原子之间的力 胶予传播夸克之间的力 丁肇中与 中科院唐孝威等科学家合作 在 1979 年发现了胶子 而这一结果是他们事先没有料到的 由此得出的体会是 要对意料之外的现象有充分的准备 第四个故事是寻找反物质 在地面上不可能找到反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