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三历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经济和文化课时跟踪检测 大纲人教版_第1页
2011高三历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经济和文化课时跟踪检测 大纲人教版_第2页
2011高三历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经济和文化课时跟踪检测 大纲人教版_第3页
2011高三历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经济和文化课时跟踪检测 大纲人教版_第4页
2011高三历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经济和文化课时跟踪检测 大纲人教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心 爱心 用心 1 第四课时第四课时 三国 两晋 南北朝的经济和文化三国 两晋 南北朝的经济和文化 一 选择题一 选择题 1 1 2010 2010 基础题精选基础题精选 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区域分布逐渐趋向合理 其表现有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区域分布逐渐趋向合理 其表现有 从江东扩展到长江流域和闽江流域从江东扩展到长江流域和闽江流域 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河西走廊和辽东地区得河西走廊和辽东地区得 到开发到开发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A A B B C C D D 解析 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开发 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解析 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开发 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这为此后的经济重心南移打下了基础 但此时经济重心并没有开始南移 经济重心开始这为此后的经济重心南移打下了基础 但此时经济重心并没有开始南移 经济重心开始 南移是在唐中期安史之乱之后 故排除南移是在唐中期安史之乱之后 故排除 答案为 答案为 A A 答案 答案 A A 2 2 基础精典基础精典 魏晋南北朝时期 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是魏晋南北朝时期 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是 A A 寺院经济占主导地位 寺院经济占主导地位 B B 北方经济发展较快 北方经济发展较快 C C 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 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 D D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和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 通过分析比较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和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 通过分析比较 B B D D 选项叙述错误 此时北方经济受到战乱的破坏 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隋唐时期 选项叙述错误 此时北方经济受到战乱的破坏 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隋唐时期 A A 项容易误选 需注意题干中的项容易误选 需注意题干中的 突出突出 一词 经过分析比较做出选择 一词 经过分析比较做出选择 答案 答案 C C 3 3 2010 2010 改编改编 下图是南朝时期的一枚钱币 在当时货币流通范围减少 功能萎缩 标准下图是南朝时期的一枚钱币 在当时货币流通范围减少 功能萎缩 标准 不一 形制各异 减重普遍 这主要说明不一 形制各异 减重普遍 这主要说明 A A 社会不需要货币 社会不需要货币 B B 冶炼水平低 金属奇缺 冶炼水平低 金属奇缺 C C 商品经济不很发达 商品经济不很发达 D D 社会分裂动荡 社会分裂动荡 答案 答案 C C 4 4 齐民要术齐民要术 序序 舍本逐末 贤者所非 日富岁贫 饥寒之渐 故商贾之事 阙而不舍本逐末 贤者所非 日富岁贫 饥寒之渐 故商贾之事 阙而不 录 录 对这段引文理解正确的是对这段引文理解正确的是 A A 是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是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专心 爱心 用心 2 B B 总结了我国 总结了我国 6 6 世纪前南北方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世纪前南北方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 C C 含有重农抑商的思想观念 含有重农抑商的思想观念 D D 反映当时社会贫富悬殊状况 反映当时社会贫富悬殊状况 答案 答案 C C 5 5 北魏贾思勰在 北魏贾思勰在 齐民要术齐民要术 一书中认为一书中认为 耕锄不以水旱息功 必获丰年之收耕锄不以水旱息功 必获丰年之收 这主要是 这主要是 强调强调 A A 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的观点 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的观点 B B 应当抓紧农时进行耕作的观点 应当抓紧农时进行耕作的观点 C C 主张改革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主张改革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D D 介绍如何选种 浸种 施肥的经验 介绍如何选种 浸种 施肥的经验 答案 答案 B B 6 6 2010 2010 模拟精选模拟精选 齐民要术齐民要术 序序 中写道 中写道 今采捃经传 爰及歌谣 询之老成 验今采捃经传 爰及歌谣 询之老成 验 之行事 起自耕农 终于醯醢之行事 起自耕农 终于醯醢 肉酱肉酱 资生之业 靡不毕书 号曰 资生之业 靡不毕书 号曰 齐民要术齐民要术 故故 商贾之事 阙而不录 商贾之事 阙而不录 这段材料表明作者这段材料表明作者 采集古今资料的编辑原则采集古今资料的编辑原则 总结资生之业的选材标准总结资生之业的选材标准 重视生产技术的指导思想重视生产技术的指导思想 崇尚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崇尚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 A A B B C C D D 解析 解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 在此基础上 答题时可按备选项的中心词解析 解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 在此基础上 答题时可按备选项的中心词 编辑原则编辑原则 选材标准选材标准 指导思想指导思想 重农抑商重农抑商 分析材料 对号入座 本题是一道材料型选择题 分析材料 对号入座 本题是一道材料型选择题 选项实际上是归纳所给材料的观点 选项实际上是归纳所给材料的观点 答案 答案 D D 7 7 2010 2010 基础题精选基础题精选 下图是一块币值为下图是一块币值为 5 5 元的纪念银币 图中人物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元的纪念银币 图中人物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 的数学家 他之所以被后世纪念 是因为的数学家 他之所以被后世纪念 是因为 A A 发明了地动仪 发明了地动仪 B B 编制了 编制了 授时历授时历 C C 对圆周率的精确推算 对圆周率的精确推算 D D 编写了 编写了 本草纲目本草纲目 答案 答案 C C 8 8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 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 这反映了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 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 这反映了 专心 爱心 用心 3 A A 佛教的传入 佛教的传入 B B 疆域的扩大 疆域的扩大 C C 民族的融合 民族的融合 D D 全国的统一 全国的统一 答案 答案 C C 9 9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中国的科技文化依然在很多领域取得领先于世界的成就 其原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中国的科技文化依然在很多领域取得领先于世界的成就 其原因 有有 各族人民的大融合各族人民的大融合 北方经济的发展和江南的开发北方经济的发展和江南的开发 以秦汉文化为基础以秦汉文化为基础 外来宗教文化的传播外来宗教文化的传播 A A B B C C D D 答案 答案 B B 1010 2010 2010 改编改编 范缜在范缜在 神灭论神灭论 中说 中说 浮屠浮屠 佛教的别称佛教的别称 害政 桑门害政 桑门 佛教的僧侣佛教的僧侣 蠹蠹 俗 俗 竭财以赴僧 破产以趋佛 而不恤亲戚 不怜空匮 竭财以赴僧 破产以趋佛 而不恤亲戚 不怜空匮 家家弃其亲爱 人人家家弃其亲爱 人人 绝其嗣继 致使兵挫于行间 吏空于官府 粟罄于惰游绝其嗣继 致使兵挫于行间 吏空于官府 粟罄于惰游 指僧侣的游手好闲指僧侣的游手好闲 货殚于土 货殚于土 木木 指修建寺院指修建寺院 从上文看和范缜反佛原因无关的是从上文看和范缜反佛原因无关的是 A A 佛教造成社会的分裂战乱 佛教造成社会的分裂战乱 B B 佛教破坏了家庭和亲属关系 佛教破坏了家庭和亲属关系 C C 佛教妨碍了政府的行政活动 佛教妨碍了政府的行政活动 D D 佛教造成了社会的经济负担 佛教造成了社会的经济负担 答案 答案 A A 1111 2009 2009 长春模拟长春模拟 历史上曾有北魏太武帝 北周武帝 唐武宗历史上曾有北魏太武帝 北周武帝 唐武宗 三武灭佛三武灭佛 的故事 造的故事 造 成佛教与世俗政权严重对立的主要原因是成佛教与世俗政权严重对立的主要原因是 A A 佛教传播危及儒学正统习俗 佛教传播危及儒学正统习俗 B B 佛教成为农民起义暴动的思想武器 佛教成为农民起义暴动的思想武器 C C 佛教与世俗政权争夺经济利益 佛教与世俗政权争夺经济利益 D D 佛教教义不符合中国传统习俗 佛教教义不符合中国传统习俗 答案 答案 C C 1212 2010 2010 改编改编 2008 2008 年年 1 1 月月 1313 日日 燕赵都市报燕赵都市报 报道 邢台柏乡县城出土一批古代石雕报道 邢台柏乡县城出土一批古代石雕 佛教造像 这次出土的石佛造像时代跨度较大 有北魏 北齐 唐 明代等 但佛像残佛教造像 这次出土的石佛造像时代跨度较大 有北魏 北齐 唐 明代等 但佛像残 损之严重达到令人不可思议的程度 损之严重达到令人不可思议的程度 如图如图 有关专家向采访的记者解释说 有关专家向采访的记者解释说 这一现象这一现象 并非偶然 应与历史上著名的并非偶然 应与历史上著名的 三武灭佛三武灭佛 事件有着密切关系 事件有着密切关系 回顾历史 和北魏灭佛回顾历史 和北魏灭佛 的原因无关的是的原因无关的是 A A 寺院与官府争夺劳动人手和税收寺院与官府争夺劳动人手和税收 专心 爱心 用心 4 B B 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兵役来源 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兵役来源 C C 佛教思想是唯心主义 欺骗了广大人民群众 佛教思想是唯心主义 欺骗了广大人民群众 D D 佛教势力的膨胀严重威胁了封建统治的稳固 佛教势力的膨胀严重威胁了封建统治的稳固 答案 答案 C C 二 非选择题二 非选择题 1313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一 对于江南 对于江南 史记史记 记载为记载为 楚越之地 地广人稀 饭稻羹鱼 或火耕而水耨楚越之地 地广人稀 饭稻羹鱼 或火耕而水耨 而而 南朝南朝 宋书宋书 的记录是的记录是 地广野丰 民勤本业 一岁或稔地广野丰 民勤本业 一岁或稔 庄稼成熟庄稼成熟 则数郡忘饥 则数郡忘饥 材料二材料二 下表是据下表是据 江南社会经济研究江南社会经济研究 六朝隋唐卷六朝隋唐卷 整理的永嘉之乱后江南地区北方整理的永嘉之乱后江南地区北方 移民的地域分布移民的地域分布 部分部分 迁入地迁入地知名人物知名人物原原 籍籍时期时期 建康建康庾亮庾亮颍川鄢陵颍川鄢陵 今河南今河南 西晋西晋 京口京口祖逖祖逖范阳遒县范阳遒县 今河北今河北 西晋西晋 三吴三吴王羲之王羲之琅琊临沂琅琊临沂 今山东今山东 东晋东晋 材料三材料三 东吴时 南方已普遍应用耦耕 孙权曾亲自将驾车的八头牛改充耕牛 东吴时 南方已普遍应用耦耕 孙权曾亲自将驾车的八头牛改充耕牛 以为四以为四 耦耦 东晋时 区田法已传入南方 并已使用粪肥 东晋时 区田法已传入南方 并已使用粪肥 东吴时已出现东吴时已出现 再熟之稻再熟之稻 东晋和刘宋时都曾以政府命令推广种麦 麦类逐渐成为南方仅次于水稻的主要农作东晋和刘宋时都曾以政府命令推广种麦 麦类逐渐成为南方仅次于水稻的主要农作 物 物 许辉许辉 六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与发展述论六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与发展述论 1 1 指出材料一中江南经济开发的历史意义 指出材料一中江南经济开发的历史意义 2 2 据材料二 三和所学知识 分析材料一中江南经济发生变化的原因 据材料二 三和所学知识 分析材料一中江南经济发生变化的原因 答案 答案 1 1 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 基础 基础 2 2 北方人口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 江南地区农业技术的不断提高 南方统治者对农北方人口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 江南地区农业技术的不断提高 南方统治者对农 业发展的重视 南方的民族融合不断加强 业发展的重视 南方的民族融合不断加强 1414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一 云冈石窟第云冈石窟第 2020 窟佛像窟佛像 和南京鸡鸣寺和南京鸡鸣寺 被称为被称为 四百八十寺四百八十寺 之首之首 材料二材料二 南朝彩绘巫舞画像砖南朝彩绘巫舞画像砖 专心 爱心 用心 5 材料三材料三 东晋丹丸东晋丹丸 图图 材料四材料四 葛洪在炼制丹药的过程中 也同时观察到 铁和硫酸铜中的铜离子起置换作用 葛洪在炼制丹药的过程中 也同时观察到 铁和硫酸铜中的铜离子起置换作用 生成金属铜 生成金属铜 1 1 根据材料一 二 三 你能够得到哪些结论 根据材料一 二 三 你能够得到哪些结论 2 2 根据所学的知识 分析造成材料一 二 三这些现象的原因 根据所学的知识 分析造成材料一 二 三这些现象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材料都反映了什么现象 这种现象在当时有哪些具体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材料都反映了什么现象 这种现象在当时有哪些具体 表现 表现 答案 答案 1 1 主要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我国宗教主要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我国宗教 佛教 道教佛教 道教 得到空前发展 封建迷信得到空前发展 封建迷信 活动在民间比较普遍的状况 活动在民间比较普遍的状况 2 2 统治者的推崇 统治者的推崇 宗教教义欺骗性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 宗教教义欺骗性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 在苦难中挣扎的百姓需在苦难中挣扎的百姓需 要精神寄托 其根本原因是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 要精神寄托 其根本原因是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 3 3 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