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三部分3-1满分练兵场_第1页
2011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三部分3-1满分练兵场_第2页
2011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三部分3-1满分练兵场_第3页
2011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三部分3-1满分练兵场_第4页
2011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三部分3-1满分练兵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用心 爱心 专心 1 20112011 届高考第一轮总复习满分练兵场第三部分届高考第一轮总复习满分练兵场第三部分 第第 3 3 单元单元 考点考点 1 1 一 单项选择题 2008 南通 5 月 读下图 回答 1 3 题 1 甲省与乙省自然地理特征相似的是 A 水循环类型 B 植被类型 C 气候类型 D 土壤类型 解析 甲是山西省 乙是台湾省 甲乙两省从水循环类型上看 都属于海陆间循环 答案 A 2 乙省向甲省转移的主要产业是 技术密集型产业 资金密集型产业 资源密集型产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 A B C D 解析 台湾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不利于劳动密集型工业的发展 而山西有大量的廉 价劳动力资源和煤炭资源 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工业 答案 C 3 产业转移对甲省的有利影响有 提升产业结构 增加就业机会 提高城市化水平 改善生态环境 A B C D 解析 大量产业转移到山西 利于山西劳动力的就业 促进经济发展 从而利于提 高城市化水平 发展资源密集型工业 会带来一定的环境压力 答案 A 2008 全国 产业重心是区域产业产值空间分布的重心 下图示意中国三次产业重心的 经 纬度变化 不含台湾 香港 澳门的统计资料 完成 4 6 题 用心 爱心 专心 2 4 图中 线依次代表 A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B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 C 第一产业 第三产业 第二产业 D 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解析 由上图可知 1986 2002 年间 线代表的产业在三次产业重心变化中表现出 产业重心向西转移的特点 线代表的产业 产业重心表现出向东转移的特点 线代表的 产业重心东西振荡 但总体变化不大 结合我国三大产业发展方向 综合判断 线代表第二 产业 线代表第三产业 线代表第一产业 答案 B 5 从产业重心的纬度变化看 A 三次产业重心均向北移动 B 第一产业重心移动最快 C 第二产业重心移动最快 D 第三产业重心移动最快 解析 由右图可知 1986 2002 年间 线代表的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重心变化中 纵坐标 即纬度 变化最大 线最陡 说明纬度方向上重心转移最快 A 选项错误明显 易排 除 B D 选项相对于 C 选项都不能说最快 故选 C 答案 C 6 自 1985 年至 2003 年 产业重心移动的趋势是 A 第二产业向东南 B 第二产业向东北 C 第一产业向东南 D 第三产业向东南 解析 综合以上两图 1985 2003 年 产业重心移动趋势是 第一产业向西北 第 二产业向西南 第三产业向东南 故 D 选项正确 答案 D 2009 河南平顶山检测 读下面 中国三大自然区图 完成 7 9 题 7 图中甲与乙的界线大致是 A 昆仑山 祁连山 贺兰山 B 昆仑山 阿尔金山 祁连山 C 喜马拉雅山 祁连山 D 昆仑山 阿尔金山 贺兰山 用心 爱心 专心 3 8 图中甲与丙的界线大致是 A 5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B 2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C 4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D 8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9 决定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是 A 气候和植被 B 气候和地貌 C 地貌和土壤 D 植被和水文 解析 图中甲为西北干旱 半干旱区 乙为青藏高寒区 丙为东部季风区 结合图 示各界线经过的地形区即可解答 答案 7 B 8 C 9 B 2008 吉林通化 读下表 完成 10 12 题 我国东 中 西部农业产业结构及变化 东部中部西部 全国 19912000199120001991200019912000 59 7351 966 457 565 9662 963 1355 6 种植业 19912000199120001991200019912000 林业 4 23 54 893 94 644 14 513 8 牧业 26 2827 025 5232 728 3431 226 4329 7 渔业 9 7917 63 25 91 051 85 9310 9 10 表中三个地带 农业构成差异最大的农业部门是 A 种植业和林业 B 林业和牧业 C 渔业和牧业 D 种植业和渔业 解析 由表中各部门比重可知 渔业和种植业差异较大 答案 D 11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三个地带农业部门比重一直在下降的是 A 种植业和林业 B 林业和牧业 C 渔业和牧业 D 种植业和渔业 解析 三个地带农业部门比重均下降的是种植业和林业 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牧 业比重上升 三个地带渔业比重均上升 答案 A 12 造成三个地带农业部门差异的主要自然区位因素是 A 气候 劳动务 自然资源 B 科学技术 劳动力 交通运输 C 气候 地形 自然资源 D 气候 地形 科学技术 解析 选项中劳动力 科技 交通均不属自然区位因素 答案 C 2009 韶关 5 月 下图为我国经济格局模式图 读图回答 13 15 题 13 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 正确的是 M 城市代表上海 d 包括京广 兰新等铁路 N 城市代表武汉 c 可能是长江 也可能是黄河 A B C D 解析 从图中信息能判断出 a 是亚洲太平洋沿岸的经济地带 b 是中国东部沿海经 用心 爱心 专心 4 济地带 c 是长江沿线经济地带 M 地处东部沿海与长江沿线的交点 必定是上海市 我国 重要的铁路沿线经济带主要是沿京广线 陇海 兰新线 沪杭 浙赣线 湘黔 贵昆线等 则 d 应属于上述铁路线 图中的 N 城应是重庆市 答案 A 14 关于我国经济格局模式图的正确叙述是 b 经济带的发展是因为劳动力资源丰富 经济最发达的是 b 经济带 d 经济带矿 产资源 能源丰富 a 经济带技术指向型工业发达 A B C D 解析 东部沿海经济地带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带 主要原因是有便利的海陆交通 条件 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和开放的政策等 我国主要的铁路经济地带沿线矿产资源较丰富 但能源资源较缺乏 亚太地区经济发达 科技力量雄厚 技术指向型工业发达 答案 B 15 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称为产业转移 我国台 湾电子企业生产工厂大量西移至广东东莞等地 其考虑的因素是 劳动成本 土地成本 科技成本 原料成本 A B C D 解析 电子企业的设计 研发要求有较高级的人才 但生产装配主要是需要较多的 廉价劳动力 台湾工人工资水平较高 则把生产装配厂建在大陆可降低成本 另外大陆土地 价格较低 也可减少其厂房的土地租金 答案 A 2010 河北唐山 2 月 判读卫星遥感图像时常使用对比分析法 具体说就是对不同时间 不同地面物体的卫星图像进行对比和分析 如下图 虚实两线分别代表玉米和大豆两种农作 物在不同时间对两种不同电磁波的反射强度 图中符号分别代表播种 30 75 100 140 天后 两种农作物反射的电磁波强度 读图回答 16 17 题 16 区分两种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最佳遥感图像应拍自播种 A 30 天后 B 75 天后 C 100 天后 D 140 天后 17 该卫星图像可能拍自 A 江汉平原 B 松嫩平原 C 洞庭湖平原 D 太湖平原 解析 第 16 题 从图中可以看出两种农作物反射的电磁波强度在 30 天后差别最大 对比最鲜明 所以区分两种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最佳遥感图像应拍自播种 30 天后 第 17 题 我国大豆和玉米播种面积大 是当地主要农作物的主要是东北地区 而江汉平原 洞庭湖平 原 太湖平原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 主要油料作物是油菜 答案 16 A 17 B 二 综合题 18 2009 上海 我国是一个耕地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 比较不同区域的耕地资源变化 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对协调人地关系 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读以下图 表回答问题 用心 爱心 专心 5 图 1 苏州 徐州 1990 年 2006 年耕地年递减率变化 耕地年递减率为上年年底耕地面积减去当年年底耕地 面积与上年年底耕地面积的比值的百分数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苏州 徐州经济发展水平比较 1990 年2000 年2006 年 年份和地区 项目 苏州徐州苏州徐州苏州徐州 GDP 亿元 202 14112 841540 68616 954820 261428 80 人均 GDP 亿元 361714382669269487880115363 GDP 每增加亿元占 用的耕地面积 万平 方米 111 41318 9285 2776 4354 258 93 1 填表比较苏州和徐州农业生产区位条件 苏州徐州 面积8848 平方千米11258 平方千米 地理位置 江苏省东南部 长江以南 江苏省西北部 淮河以北 地形区 气候类型 农业地域类型 2 读图比较 1990 年至 2006 年苏州和徐州耕地面积总体变化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3 读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苏州 徐州经济发展水平比较 表 比较两地 GDP 和 GDP 每增加亿元占用的耕地面积 变化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4 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就两地 协调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 提出合理建议 对苏州的建议 对徐州建议 解析 第 1 题 两地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地形区 气候类型和农业地域类型 抓 住秦岭一淮河是我国亚热带和暖温带分界线是关键 第 2 题 读图分析 注意图中纵坐标 是耕地年递减率 且都为正值 第 3 题 要从 GDP 和 GDP 每增加亿元占用的耕地面积 变化两个方面来分别比较 GDP 两地都在增加 但苏州增加幅度远高于徐州 GDP 每增加 亿元占用的耕地面积 变化都呈下降趋势 但徐州降幅大 4 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既要加 快经济发展 同时注意保护耕地 苏州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加强管理 降低每增加亿元产 值占用的耕地面积 徐州要保护耕地 靠科技加快产业升级 加快经济发展 答案 1 苏州徐州 地形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 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农业地域类型水田农业旱作农业 2 1990 年至 2006 年两地耕地面积总体均呈减少的趋势 苏州耕地面积减少快 徐州耕 地面积减少相对缓慢 3 苏州和徐州 GDP 都呈上升趋势 但苏州 GDP 始终高于徐州 苏州 用心 爱心 专心 6 和徐州 GDP 每增加亿元占用的耕地面积 均在下降 但下降幅度徐州大于苏州 4 苏州地 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要注意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 努力降低每增加亿元产值占用的 耕地面积 徐州地区在保护好耕地的同时 要依靠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 加快经济的 发展 19 2009 大连 5 月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 世纪末开始 我国重工业加速发展 重工业增长值占工业增长值的比重由 1998 年的 60 22 提高到 2004 年 67 58 钢铁 汽车 化工等重化工业的快速成长 加快了 我国工业化进程 与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单位产值的能耗 资源耗 水耗明显高于国际先进 水平 我国能源利用率低 单位 GDP 能源消耗量为美国的 3 倍 日本的 6 6 倍 我们的经济 增长仍是以资源消耗为主的 粗增长 材料二 珠江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 京津冀 大东北 四大经济圈 比较表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地区东北三省 2003 年经济总 量 万亿元 23798113351309412957 增速均值 14 8 15 5 12 2 10 7 2002 年三大产 业结构比重 6 52 1 41 9 4 9 49 8 45 3 10 0 45 7 44 3 12 8 49 7 37 5 2003 年三大 产业结构比重 5 1 54 6 40 3 4 1 52 4 43 5 9 5 47 2 43 3 12 5 50 4 37 1 材料三 四大经济圈中某中心城市区域工业集聚规模随时间变化 示意图 依据上述材料 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 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 我国四大经济圈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是 借鉴 发达国家发展经验 今后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是 2 目前我国重化工业加快发展带来的主要问题有 3 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相比 珠江三角洲地区单位 GDP 能源消耗量较低 主要原因是 4 依据材料三 可以看出该城市中心工业规模随时间的变化特点是 简 要分析 T5后阶段该城市工业集聚地的空间变化趋向及其形成原因 趋向 原因 解析 第 1 题 认真分析表中数据就可得出答案 第 2 题 重化工工业是资源和 能源消耗很大的工业 同时有较大的环境污染 第 3 题 单位 GDP 能耗高低与 GDP 的来源 第一 二 三产业 有关 一般的第二产业的能耗要大些 同时第二产业的轻重工业结构的 能耗也有所不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