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宋明理学》同步课堂跟踪训练 人民版必修3_第1页
2012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宋明理学》同步课堂跟踪训练 人民版必修3_第2页
2012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宋明理学》同步课堂跟踪训练 人民版必修3_第3页
2012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宋明理学》同步课堂跟踪训练 人民版必修3_第4页
2012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宋明理学》同步课堂跟踪训练 人民版必修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用心 爱心 专心1 宋明理学宋明理学 归纳小结 三教并立 儒 佛 道并立成为儒学复兴的重要背景理 学创立的先声 韩愈和李翱的思想 开创北宋五子 建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关 键 信 息 新发展陆王心学推进新发展 主旨提炼 1 两汉以来 儒学占据了统治地位 魏晋南北朝时期 佛教 道教迅速传播 争取了许多社会信徒 儒学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危机 儒 佛 道三教并立 成 为中唐后儒学复兴的重要背景 2 以程颢 程颐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认为 理 是世间万物的本原 提出了 格物致知 以求理的方法 到了南宋 人们开始对程朱探究真理的繁琐方 式表示不满 陆九渊提出了 心即是理 和通过 发明本心 以求理的方法 明代王守仁则提出了 致良知 的思想 这样儒学就发展到了心学的阶段 开 创了儒学发展的新时代 随堂演练 1 宋代理学的形成是由于 A 道教思想融入儒学 B 佛教思想融入儒学 C 儒家的伦理观出现本质变化 D 吸收佛道的思辨哲学阐释儒学 解析 宋代儒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形成了理学 它是在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思 想后形成的 答案 D 2 清风吹动旗幡 一人说是风动 一人说是幡动 禅宗六祖慧能说 不是风动 不是 幡动 而是两位的心动 在世界本原问题上 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A 孔子 B 程颢 C 朱熹 D 王阳明 解析 不是风动 不是幡动 而是两位的心动 说明慧能的观点是 主观唯心论 这与王阳明的观点 心即理也 心外无物 相似 用心 爱心 专心2 答案 D 3 朱熹对 四书 加以注解 写成 四书章句集注 使之成为儒学经典 四书 是 指 A 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B 诗经 尚书 论语 春秋 C 诗经 春秋 论语 孟子 D 易经 春秋 论语 孟子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 根据教材知识 四书 为 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答案 A 4 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时引用了宋代一位理学家的一段话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这段话 A 否定了传统儒学 B 创立了心学 C 阐明了纲常伦理 D 说明了理学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解析 这段话表达了理学家在开创理学之初服务社会的理念 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它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不是对儒学的否定 这段话也没涉及理学的具体主张 不 能得出 B C 两项的结论 答案 D 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1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天得之而为天 地得之而为地 凡生于天地之间者 又 各得之以为性 其张之为三纲 其纪之为五常 盖皆此理之流行 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 材料 2 南宋陆九渊说 此心此理 我固有之 所谓万物皆备于我 昔之圣贤先得 我心之所同然者耳 请回答 1 从材料 1 可以看出 朱熹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这一思想的本质目的是什么 说出你 的理由 2 与朱熹相比 陆九渊的思想有何特点 3 简述朱熹和陆九渊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 解析 本题考查朱熹和陆九渊思想的比较 从材料 1 可以看出 朱熹认为 理 是世 界的本原 三纲五常是 理 在社会上的表现 从材料 2 可以看出 陆九渊思想的核心就 是 心即理也 用心 爱心 专心3 答案 1 朱熹认为 理 是世界的本原 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 永恒存在的普遍原 则 这一思想的本质是维护封建统治 因为材料指出 儒家道德伦理 三纲五常就是 理 在社会上的体现 2 陆九渊将理学发展为心学 主张用内心的反省以求 理 认为不需要到身心以外 的事物上去寻找 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3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他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的理学成就 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 理学体系 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 地位仅次于孔孟 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 儒学 影响了后世六七百年之久 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陆九渊是心学 的开创者 在当时引起强烈的反响 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想体系 限时 30 分钟 满分 60 分 一 选择题 每小题 5 分 共 40 分 1 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 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 唐代儒学状况是 A 已沦为笺注之学的官方儒学不断受到质疑 B 士大夫们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 C 韩愈提出了儒学的 道统 思想 D 儒学开始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 儒学在唐代时期仍受到佛 道两教的冲击 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发生在北 宋 答案 C 2 下列观点与二程理学观点不符的是 A 心即理也 B 万物皆只有一个天理 C 人伦者 天理也 D 父子君臣 天下之定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 分析能力及再认 再现能力 A 项是以 心 为出 发点 是陆九渊的心学观点 二程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是 天理 B C D 三项都提到 天理 定理 是二程的理学观点 答案 A 3 朱熹提出 存天理 去人欲 其中 天理 主要是指 A 天体运行法则 B 社会发展规律 C 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用心 爱心 专心4 D 天人感应 理论 解析 朱熹认为 道的价值内涵是 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是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等 级秩序 答案 C 4 2011 苏州月考 宋代理学家张载提出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 学 为万世开太平 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反映了当时学者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 B 体现了理学家们关注国计民生的价值取向 C 说明理学反对封建专制统治 D 说明理学在当时有利于维护社会政局的稳定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 分析问题的能力 理学的产生适应了当时统治者维护 秩序 巩固专制统治的需要 答案 C 5 又问 人或有孤孀贫穷无托者 可再嫁否 曰 只是后世怕寒饿死 故有是 说 然饿死事极小 失节事极大 上述内容反映的思想内核是 A 存天理 去人欲 B 格物致知 C 致良知 D 发明本心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 个人修养要以敬畏天理为准则 才能达到圣贤 之道 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 就要 存天理 去人欲 答案 A 6 2011 杭州学业水平测试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他认为仁者必然无私无畏 大 智大勇 襟怀磊落 仁民爱物 其仁者境界与佛老境界的最大不同在于 A 强调获得精神方面的自足 B 宣扬追求来世的幸福 C 强调拥有强烈社会责任感 D 宣扬追求自由的生活 解析 本题要求区别 仁者境界与佛老境界 的主要不同 突出表现在仁者境界强调 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答案 C 7 古代某学者曾在白鹿洞书院 见右图 讲学 后人赞之为 反躬践实 穷理致知 传二程而分流 讲学授徒 著书立说 配十哲之永馨 此人应是 A 孟子 B 董仲舒 C 朱熹 D 王守仁 用心 爱心 专心5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 分析能力 从材料的核心信息可判断是朱熹 答案 C 8 苦海无边 回头是岸 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 与禅宗这一理论类似的是 A 老庄思想 B 程朱理学 C 王阳明 心 学 D 孔颜之乐 解析 本题以世人熟知的禅宗理论考查宋明理学 作答本题时要求对宋明理学主张有 清晰地把握 同时对程朱理学与心学的区别能有正确地认识 题干阐述的佛教理论 讲求 领悟 自身认识到罪恶 才能放下屠刀 这与王阳明 心 学要求的 致良知 是一致的 答案 C 二 非选择题 20 分 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1 故致知之道 在乎即事观理 以格夫物 物格者 事物之理 各有以诣其极 而无余之谓也 理之在物者 既诣其极而无余 则知之在我者 亦随所亦诣而无不尽矣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 言欲致吾之知 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 而天下之 物莫不有理 惟于理有未穷 故其知有不尽也 是以大学始教 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 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 以求至乎其极 至于用力之久 而一旦豁然贯通焉 则众物 之表里精粗无不致 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此谓物格 此谓知之致也 大学章句 材料 2 心之本体 原是个天理 原无非理 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 故良知即天 理 知是心之本体 心自然会知 见父自然知孝 见兄自然知弟 悌 见孺子入井 自然 知恻隐 此便是良知 不假外求 传习录 心之良知 是谓圣人之学 惟是致此良知而已 自然致之者 圣人也 勉强致之者 贤人也 自蔽自昧而不肯致者 愚不孝也 愚不孝者 虽具蔽昧之极 良知又未尝不在也 苟能致之 即与圣人无异矣 大学问 请回答 1 材料 1 主要体现了朱熹 格物致知 的观点 根据材料信息 对此作简要解释 6 分 2 在朱熹看来 认识事物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4 分 3 材料 2 反映了王守仁怎样的观点 2 分 与朱熹的思想相比 心学的突出特点是什 么 8 分 用心 爱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