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土基永久变形的设计指标研究_第1页
控制土基永久变形的设计指标研究_第2页
控制土基永久变形的设计指标研究_第3页
控制土基永久变形的设计指标研究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3 9卷 第 6期 2 0 1 4年 1 2月 公 路 工 程 Hi g h wa y En g i n e e r i n g Vo 1 3 9 No 6 De c 2 0 1 4 控制土基永久变形的设计指标研究 高启聚 马 霞 孙兆云 1 苏州科技学院 道路工程研究中心 江苏 苏州2 1 5 0 0 9 2 山东省道路结构与材料重点试验室 山东 济南 2 5 0 0 3 1 摘要 以我国 1 9 7 8年柔性路 面设计规 范规定 的路 面结构破坏标准为基础 利用 弹性层状体 系计算程序计 算了典型粒料基层沥青路面的土基顶面压应变和路表理论弯沉值 并利用弯沉值修正公式对理论弯沉值进行修 正 在此基础上 首先建立 了路表实际弯沉值与土基 顶面压应 变之 间的 回归 公式 结合 1 9 7 8年柔 性路面结 构设计 规范中的弯沉值控制模型 初步建立了控制土基永久变形的土基顶面压应变控制模型 关键词 道路工程 土基 永久 变形 土基顶面压应变 粒料基层 沥青路面 中图分类号 U 4 1 6 2 2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4 0 6 1 0 2 0 1 4 0 6 0 1 5 2 0 3 Re s e a r c h o n De s i g n I n d e x f o r Co n t r o l l i n g Pe r ma n e n t De f o r ma t i o n o f S u b g r a d e GAO QU u MA Xi a S UN Z h a o y u n 1 R o a d E n g i n e e r i n g R e s e a r c h C e n t e r o f S u Z h o u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S u z h o u J i a n g S u 2 1 5 0 0 9 Ch i n a 2 S h a n d o n g P r o v i c a i l K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Ro a d S t r u c t u r e s a n d Ma t e r i a l s J i n a n S h a n d o n g 2 5 0 0 3 1 C h i n a Ab s t r a c t B a s e d o n d e t e r i o r a t i o n c r i t e r i o n e s t a b l i s h e d b y d e s i g n s p e c i fi c a t i o n s f o r fl e x i b l e p a v e me n t i n 1 9 78 a n d u s i n g c a l c u l a t i o n pr o g r a m s u i t a b l e f o r e l a s t i c l a y e r e d s y s t e m t h e c o mp r e s s i v e s t r a i n o n t o p o f s u bg r a d e a n d t he t h e o r e t i c a l v a l u e o f t h e r o a d s u r f a c e d e f e l c t i o n we r e c a l c u l a t e d i n t y p i c a l f e l e x i b l e p a v e me n t s t r u c t u r e s wi t h u n b o u n d g r a n u l a r b a s e a n d d e fl e c t i o n v a l u e r e v i s i o n f o r mu l a p u t f o r wa r d i n d e s i g n s pe c i fic a t i o n s f o r fle x i b l e p a v e me n t i n 1 9 78 wa s u s e d t o t r a n s f o rm r o a d s u r f a c e t h e o r e t i c a l de f e l e t i o n v a l u e s i n t o r o a d s u r f a c e f a c t u a l d e f e l c t i o n v a l u e s Ab o v e t h e 0 n r e g r e s s i o n f o r mu l a b e we e n t h e c o mpr e s s i v e s t r a i n o n t o p o f s u bg r a d e a n d t h e r o a d s u rfa c e f a c t u a l d e f e l c t i o n v a l ue s wa s c r e a t e d Co mb i n e d o n t he c o n t r o l l i n g mo d e l o f d e f e l c t i o n a d o p t e d b y d e s i g n s pe c i fi c a t i o ns for fle x i b l e p a v e me n t i n 1 97 8 t he c o n t r o l l i ng mo d e l o f c o mp r e s s i v e s t r a i n o n t o p o f s ub g r a d e wa s p r e l i mi n a r i l y s e t u p t o c o n t r o l pe r ma ne n t d e f o r ma t i o n o f s u b g r a d e Ke y w o r d s R o a d e n g i n e e r i n g s u b g r a d e p e r m a n e n t d e f o r ma t i o n c o mp r e s s i v e s t r a i n o n t o p o f s u bg r a d e u n b o u n d g r a n u l a r b a s e a s p h a l t p a v e me n t 1 概 述 永久变形是中轻交通粒料基层沥青路面的主要 破坏形式 许多国家把土基顶面压应 变作为主要 设计指标 利用限制土基顶面竖 向压应 变大小控制 粒料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的永久变形 土基顶面竖向压应变法是一种适应设计使用的 近 似方法 D o r mo n等 利 用 A A S H O试验 路的 观测 资料 5 0个 试 验 段 以现 时 服 务 能 力 指 数 P S 2 5时路面临界破坏状况 通过结构反算 建立 了标 准轴载 8 0 k N 作用次数与土基顶面容许竖向压应 变的经验关系式 s a N b 1 式中 B z 为路 基顶 面容许 压应变 N为标准轴载 累 计作用次数 0 b为统计 回归系数 这一压应变关系式 随后 成为壳牌设计方 法 收稿日期 2 0 1 3 1 2 1 l 基金项 目 山东交通科技计划项 目 2 0 0 9 Y 0 1 7 作 者简 介 高启聚 1 9 7 3 一 男 山东梁山人 工学博士 副教授 主要从事路面结构和材料研究 第 6期 高启聚 等 控 制土基永久变形 的设计指标研究 1 5 3 的一项设计指标 其经验回归系数经历了多次修订 于 1 9 8 7年 壳牌设计方法又利用 A A S H O试验路全 部试 验段 3 0 0个 的观 测 资 料 对 回 归公 式 进 行 了 重新整理 得到了不同保证率时的系数值 A I 法 则按照车辙量为 l 2 7 m m 的路况标准反算 出路基 顶面容许压应变关系式 我 国沥青路面设计指标 主要采用路表弯沉 但 弯沉设计指标仅能控制路面结构总变形 并不能完 全控制土基和粒料层的永久变形 因此 建立适应 我 国国情的土基顶面压应变设计指标是势在必行 2 土基顶 面压 应变设计指标建立基础 我 国 1 9 7 8年柔性路面设计规范首次采用 了容 许弯沉值设计指标 并在大规模的沥青路面调查和 弯沉值测定基础上 建立 了控制模型 在弯沉值调 查测定时 按路表外观特征将沥青路面划分为五个 等级 见表 1 并把第 四等级路面弯沉值 的低 限 第 三级和第四级路面弯沉值的交界面 作为路面处于 破坏临界状态的划界标准 对临界状态 弯沉值和相 应 的轴载作用次数进行统计 回归 得到如下容许弯 沉值控制模型 1 3 7 2 式中 为路面达到破坏临界状态时的标准轴载 累 计作用次数 A 为与路面类型有关 的系数 见表 2 表 1 沥青路面外观状况等级划分标准 Ta b l e I Cr i t e r i a f o r t h e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o f a pp e a r a nc e s i t u a t i o ns o f a s ph a l t p a v e me n t z 等级 外观状况 路面表面外 观特征 一 好 二 较好 三 中 四 较坏 五 坏 坚实 平整 无裂纹 无变形 平整 无 变形 少量发裂 平整 有轻微变形 有少量纵 向或不规则裂纹 有明显变形 和较多纵横向裂纹或局部 网裂 连片的严重网 龟 裂或伴有沉陷 车辙 表 2路面类型系数 Ta bl e 2 Co e f f i c i e n t s o f p a v e me n t t y p e s 我国 1 9 7 8年路 面设计规范明确 了路面结构损 坏标准 而且是后续各版本设计规范的基础 因此以 此 为基 础进 行 土基顶 面压 应变设计 指 标 的研 究 3粒料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力学分析 3 1 选取 路 面结构 与材料 参数 调研了我国 1 9 7 8年沥青路面设计规范所推荐 的路面结构形式和材料设计参数 在此基础上拟 采用表 3所示典型路面结构 及其材料参数见表 4 表 3典型粒料基层路面结构 Ta b l e 3 Ty p i c a l Pa v e me n t S t r u c t ur e s wi t h Un b o u nd Gr a n ul a r Ba s e c m 路 面结 沥青粒料 粒料 路面结 沥青粒料 粒料 构编号 顽层基层底基层 构编号 面层基层底基层 l 4 l O l 5 6 8 l 5 l 5 2 4 l 5 l 5 7 8 1 O 2 O 3 4 l 0 2 O 8 8 l 5 2 O 4 4 1 5 2 O 9 1 2 l 5 l 5 5 8 l 0 l 5 l O l 2 l 5 2 O 表 4 路面结构层材料 参数 Ta b l e 4 Ma t e r i a l p a r a me t e r s o f pa v e me nt s t ruc t u r e l a y e r s 3 2路 面结构 计算 方 法和计算 结果 首先 利用 我 国双 圆均 布 荷 载 B Z Z 一 1 0 0和 弹 性 层状体系计算程序 b a s a r 3 0分 别计算各路面结构 的土基顶 面压 应变 和面 层表面 双轮 中心 连线 中点 处 的理论弯沉值 其次利用我国 1 9 7 8年弯沉值综合修 正系数公式 F 1 4 7 Z 2 对理论弯沉值 进行综合修正 将理论弯沉值转 化为实际弯沉值 其修正过程如下 J Z z R F 1 4 7 f E o 2 根 据上 述公 式进行 推 导 得 出 z 1 4 7 I R E 0 2 p t 3 此公式即为理论弯沉值修正后得 出的实际弯沉值计 算公式 式 中 I s 为实际弯沉值 z 为理论弯沉值 p 0 7 MP a 6 0 1 0 6 5 m 为土基模量 M P a 表 5为路面结构 1的力学分析结果 其余路面 结构与此相同 不再一一示出 表 S 计算 结果 结构 1 T a b l e 5 C a l c u l a t i o n r e s u l t s N o 1 l 5 4 公路工程 3 9卷 续表 5计算结果 结构 1 T a b l e 5 C a l c u l a t i o n r e s u I t s N o I 4 土基顶面压应变控制模型的建立 4 1 土基顶 面 压应 变与修 正 弯沉值 之 间 的 回 归关 系 把各路面结构的土基顶面压应变与路表修正弯 沉值计算结果 5 4 0组数据 按照幂指数形式进行数 学统计回归 回归结果如图 1所示 得到回归公式 如下 0 0 3 7 7 R 0 9 3 9 2 4 式巾 8 为土基顶面压应变 f 为弯沉修正值 i 础 陶 隧 埘 1 图 1统计 回 归结 果 Fi g u r e 1 St a t i s t i c a l r r e s s i o n r s u hs 4 2土基 永久 变形控 制模 型 的建立 把我国 1 9 7 8年弯沉值控制模型公式 2 代入 到统计 回归公式 4 中 推导后得到如下 土基 顶面 压应 变控制 模 型 8 z 5 8 5 8 1 0 N 勰 5 4 3不 同土基 顶 面压应 变控 制模 型 的比较 把 所建 立 的土基 顶面压 应变 控制模 型 与较有 影 响的 A I 设计法 S h e l l 设计法所采用的土基 顶面压 应变控制模型进行 比较 由于国外设计轴载为双轮 组单轴载 8 0 k N 首先把轴载作用次数统 一换算成 我国标准轴载作用次数 然后再进行土基顶面压应 变计算结果 的 比较 比较 结果见 图 2 轴载作用次 数换算公式 叫如下 N1 0 0 Na 0 x 0 4 1 9 5 6 出 陋 晤 回 O1 0 0 荷载 作用次数 l o g N 图 2 土基顶面压应变控制模型的比较 Fi g u r e 2 Co mp a r i s o n o f c on t r o l l i ng mo de l s o f c o mp r e s s i v e s t r a i n o n t o p o f s ub g r a de 下转 第 l 8 5页 第 6期 吴 晕 阻燃剂对 隧道 阻燃 沥青混合料技术性能 的影响 1 8 5 剂改性后 阻燃沥青混合料的浸水 马歇尔残留稳定 度 冻融劈裂强度均远大于规范 8 0 的要求 因此 采用复合阻燃剂改性方案在降低阻燃剂总掺量的同 时 提高 了阻燃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 4 结论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阻燃剂的掺加质量 种类均对 S B S改性沥青 混合料的阻燃性能有显著影响 无机阻燃剂虽然有 较好的阻燃效果 但其掺量较大 阻燃沥青的制备较 为 困难 从不同阻燃剂掺量下的极 限氧指数 变化规 律来看 本 文 推 荐 无 机 阻燃 剂 A 的最 大掺 量 为 2 0 膨胀阻燃剂的最大掺量为 8 有机阻燃剂 的 最大掺量为 8 阻燃剂的添加在提高 S B S改性 沥青混合料 高温稳定性 的同时会对 S B S改性沥青混合料 的低 温抗裂性和水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 相比单一阻燃剂与 S B S复合改性沥青 采用 复合阻燃 剂改性方案可有效改善 S B S改性 沥青混 合料的水稳定性和低温抗裂性 参考文献 I 谭 东 丛林 复合阻燃剂对花岗岩石料路用性 能的影响 J 公 路 工程 2 O l 1 4 2 李立寒 邹小 龙 陈春羽 阻燃 沥青混合 料阻燃 抑烟性 能及路 用性 能研究 J 建筑材料学报 2 o 1 2 1 o 3 王薪钢 毛朝军 浅谈公 路隧 道火灾 及其结 构 防火保 护措 施 J 消防技 术与产 品信息 2 0 0 5 3 4 李祖伟 陈辉强 陈仕周 等 沥青 阻燃改性技 术研究及其 阻燃 机理 J 长沙交通学院学报 2 0 0 2 1 8 4 4 4 4 7 5 陈辉强 陈仕周 沥青 阻燃改性技 术研究 J 公 路交通科 技 2 0 0 3 2 1 9 2 0 6 欧育湘 李建军 材料阻燃性能测试方 法 M 北京 化 学工业 出版社 2 0 0 7 7 陈春羽 沥青及其混合料阻燃性能评价方法 与性 能研究 D 上海 同济大学 2 0 1 1 8 徐婷 隧 道阻 燃抑 烟沥 青及 其 混合料 技 术性 能 与机 理研 究 D 西安 长安大学 2 0 0 9 9 黄刚 高温条件下抑烟改性 沥青开发及混合料性能研究 D 重庆 重 庆交通大学 2 0 1 4 1 O 杨群 郭忠印 蔺习雄 隧道路面阻燃多孔沥青混凝土性能研 究 J 同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 0 0 5 3 1 1 张厚记 沥青路 面的矿 物组分 阻燃机理 与技术 研究 D 武 汉 武汉理工大学 2 0 0 7 1 2 彭建 康 董瑞琨 苏胜斌 长大隧道沥青 路面阻燃剂及阻燃 机 理研究 现状 J 材料导报 2 0 0 9 7 1 3 剑英 罗小锋 吴少晨 阻燃 S B S改性沥青的制备及性 能 J 中国公路学报 2 0 0 7 2 1 4 邓学钧 路基路面工程 M 北京 人民交通 出版社 2 0 0 1 1 5 孙立军 沥青 路面结 构行 为理论 M 上海 同济大 学 出版 社 2 0 0 3 上接 第 1 5 4页 从上述 比较结果可以看 出 在相同荷载作用次 数下 所建立的土基顶面压应 变控制模型计算结果 大 于 A I s h e l l S O 保 证 率 s h e l l 8 5 保 证 率 和 s h e l l 9 5 保证率土基顶面压应变控制模型的计算结 果 这种状况与我国较大的设计轴载相适应 从而说 明 了建立 的 土基顶 面压应 变控 制模 型的适 宜性 5 结语 初 步提 出了控制粒料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土 基永久变形的土基顶面压应变设计指标 建立了土 基 顶 面压应 变控 制模 型 对 我 国沥 青路 面 结 构 设计 指标的修订具有参考价值 模型公式未进行现场修正与验证 有必要在 下一步的工作中对控制模型进行修正与验证 参考文献 1 沙庆林 高速公路 沥青路 面早期破坏 现象 及预防 M 北京 人 民交通 出版社 2 0 0 1 2 林绣贤 柔性路面结构设计方法 M 北京 人 民交通 出版社 1 9 8 8 3 沈金安 国外沥青 路面设计 方法总 汇 M 北京 人 民交通 出 版社 2 0 0 4 4 D o r mo n K R T h e e x t e n s i o 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