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三册 10故都的秋(备课资料).doc_第1页
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三册 10故都的秋(备课资料).doc_第2页
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三册 10故都的秋(备课资料).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课资料一、课文析读1作家简介 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1911年起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1912年考人之江大学预科,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1914年7月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后开始尝试小说创作。1919年人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等人酝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7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问世,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 1922年3月,自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归国。5月,主编的创造季刊创刊号出版。7月,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发表。1923年至1926年间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26年底返沪后主持创造社出版部工作,主编创造月刊洪水半月刊,发表了小说论戏剧论等大量文艺论著。 1928年加入太阳社,并在鲁迅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12月,小说迟桂花发表。 1933年4月移居杭州后,写了大量山水游记和诗词。1936年任福建省府参议。1938年,赴武汉参加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并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大会上当选为常务理事。 1938年12月至新加坡,主编星洲日报等报刊副刊,写了大量政论、短评和诗词。1942年,日军进逼新加坡,与胡愈之、王任叔等人撤退至苏门答腊的巴爷公务,化名赵廉。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军宪兵杀害。 2故都的秋赏析 追寻深沉或许也可以用这四个字来概括郁达夫写作故都的秋前后思想情绪的主旨。1933年4月,郁达夫由上海移家杭州定居。他的本意,大约是要逃避沪上国民党反动派的政治高压和白色恐怖,同时也远离文艺界的纷争。写于半年前的小说迟桂花,已流露了避世隐居的去意。然而,郁达夫很快就发现,“杭州一隅,也绝不是世外的桃源,这样要捐,那样要税,居民的负担,简直比世界哪一国的首都,都加重了”。当时,中国北方战云密布,继东北沦陷之后,日寇又相继占领了山海关和承德,进而凯觎整个华北乃至全中国。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之下,郁达夫唯有借用自己旧日的诗句来抒写心头的愤懑和无奈:“烽火满天殍满地,儒生何处可逃秦?”在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从表面上看他似乎是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或流连诗酒,或徜徉山水,或品茗赏花,或浏览闲书。然而,实际上他生活得并不轻松。一方面,他是一个靠卖文为生的自由职业者,没有别的来源,手停口停;另一方面,一个有责任心的正直知识分子的良知和长期从事进步的、革命的文艺活动的经历,又使得他无法忘情于世事,为换钱度日而敷衍塞责,去写那些媚俗的无聊文字。这样一来,他便常陷入想写的不能写,能写的不能写的创作苦闷之中。1933年8月,他在一首记游诗的诗后写道:“近来生活为左右所夹,颇觉烦闷,精神躯体,都不能自由,创作生活,怕将从此告终矣。”在第二天的日记里,他又这样写道:“想作东西,终不能动笔,当决计离开杭州。”“决计离开杭州”自然只是愤言而已,但如果用这里的“杭州”指代内外夹击,庸碌烦闷的日常生活,则大体上是符合郁达夫彼时彼地的思想情绪的实际上,故都的秋的“抑南扬北”的抒情基调,对于人在南国之秋中只能“混混沌沌”度日的鄙夷,似乎还保留着“决计离开杭州”的余愤。 1934年7月,郁达夫在难耐的酷热中“决计离开杭州”(当然只是暂时的),去青岛避暑。八月又转赴北平。好像忽然眼前一亮,一下子发现了寻常巷陌中处处可见的,与中国历史文化精神息息相关的“深沉的地方”,一下子走出了“混混沌沌”,于是也就一下子写出了故都的秋。我们读故都的秋,如果读得细一些,似乎还可以听到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喜不自禁,乃至喜极而泣的深长感喟。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文中的“秋天”“故都”“北方”“南方”“色彩浓”“回味永”等关键词,大约也都不是普通的、单纯的季节概念、地域概念和形容词组,这些“关键词”的背后,也都蕴涵着时代、历史、社会、人生的大课题。从一定的意义上也许可以说,作者所挚爱、所追寻的“故都的秋”,其实正是经过千秋岁月淘洗的,深沉的,清、静、悲凉的中国历史文化精神的象征。(江锡铨追寻深沉赏析,见名作欣赏2002年5期) 郁达夫幼小失怙,家境贫穷,从小就经历过的人生悲苦养成了他忧郁敏感的气质。乃至他在自传中,把自己的降世称为“悲剧的出生”“觉得人生一切都是虚幻,真真实在的只有凄切的孤单”,他似乎天性易于感受落寞颓唐的情调,郁达夫并非是一味经营自己狭小天地的颓废者,他对祖国及中华文化的命运时时以心系之。昔日强大的泱泱大国和辉煌一时的传统文化已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九一八”事变以后,日寇步步紧逼,北平的陷落不过迟早的事。故都的秋写于1934年8月,三年后的8月14日,北平失守,郁达夫不经意中为一座历史名城唱了一曲凄恻的挽歌。此生如寂的人生孤寂感,本来就最容易为萧索的秋天所激发,更何况在这多事之“秋”? 故都的秋里颓唐的情调,首先表现为“悲凉”的氛围。“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仿佛就是为了来饱尝这种悲凉。落蕊寒蝉,凉风秋雨,不惟北国独占,江南也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在古都,寒蝉的残声处处可闻,槐树的落蕊满街都是不胜浓郁的悲凉!作者“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今朝相逢,该是怎样的惊喜呀!然而,古城与历史赋予它的文明似乎在时代风云和战争的硝烟中,朝不保夕。这不禁让人生出怎样的眷恋呀!留住过去的辉煌、过去的色彩、过去的北国的秋天,缠绵于既往的久久不能释怀的眷恋,是故都的秋颓唐情调的另外一层意味,也是最动人心弦的地方,因为对逝去的“美”的眷恋有谁不曾有过呢?然而又有谁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留取这逝去的“美”呢?假使有,这该是一种浓墨重彩的“颓唐”了吧!在故都的秋结尾一节,作者喃喃自语道:“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郁达夫三岁丧父,中年丧子;抗战前,因第三者插足与爱妻离异;抗战中,母亲被日寇炸死,兄长也死于日伪的屠刀下;抗战后,自己在苏门答腊身死敌手,成了异域之魂。重读故都的秋,每每念及此,再想到作者古城三游三年后北平的沦陷,从“悠悠的态度和颓唐的情调”里,读出了更多的沉重与无奈! (易前良悠悠的态度 颓唐的情调,见名作欣赏2002年5期) 二、类文荐读 写给秋天 罗 兰 尽管这里是亚热带,但我仍从蓝天白云间读到了你的消息。那蓝天的明净高爽,白云的浅淡悠闲,隐约仍有北方那金风乍起、白露初零的神韵。一向,我欣仰你的安闲明澈,远胜过春天的浮躁喧腾。自读小学的童年开始,我就深爱暑假过后,校园中野草深深的那分宁静。夏的尾声已近,你就在极度成熟蓊郁的林木间,怡然地拥有了万物。由那澄明万里的长空,到穗实累累的秋天,就都在你那飘逸的衣襟下安详地找到了归宿。接着,你用那黄菊、红叶、征雁、秋虫,一样一样地把宇宙染上含蓄淡雅的秋色;于是木叶由绿而黄而萧萧地飘落,芦花飞白,枫袜染赤,小室中枕簟生凉,再加上三日五日潇潇秋雨,那就连疏林野草间都是秋声了!想你一定还记得你伴我度过的那些复杂多变的岁月。那两年,我在那寂寞的村学里,打发凄苦无望的时刻,是你带着哲学家的明悟,来了解慰问我深藏在内心的悲凉。你让我领略到寂寥中的宁静,无望时的安闲,于是那许多唐人诗句,都在你澄明的智慧引导之下,一一打入我稚弱善感的心扉。是你教会了我怎样去利用寂寞无聊的时刻,发掘出生命的潜能,寻找到迷失的自我。 你一定还记得,我们为你唱“红叶为他遮烦恼,白云为他掩悲哀”的郡两年怆凉的日子。情感上的折磨使我们觉察到人生中有多少幻灭、多少残忍,有多少不忍卒说的悲哀!但是,红叶白云终于为我们冲淡了那胶着沉重的烦恼和忧郁。如今时已过,境早迁,记忆中倒真的只残留着当时和我共患难的那个女孩落寂的素脸。是“白云如粉黛,红叶如胭脂”,还是“粉黛如白云,胭脂如红叶”!那感伤落寂的心情如今早已消散无存!原来一切的悲哀,如加以诗情和智慧去涂染,将都成为深沉激动的美丽。你是曾如此有力地启迪了我们,而在我逐渐沉稳的中年,始终领悟到你真正的豁达与超然! 你接收了春的绚烂和夏的繁荣,你也接收了春的张狂和夏的任性;你接收了生命从开始萌生到稳健成熟这期间的种种苦恼、挣扎、失望、焦虑、怨愤和哀伤;你也容纳了它们的欢乐、得意、胜利、收获和颂赞。你告诉我:生命的过程注定是由激越到安详,由绚烂到平淡。一切情绪上的激荡终会过去,一切色彩喧哗终会消隐。如果你爱生命,你该不怕去体尝。因为到了这一天,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一切终要返回大地,消溶于那一片渺远深沉的棕土。到了这一天,你将携带着丰收的生命的果粒,牢记着它们的苦涩和甘甜,随着那飘坠的落叶消隐,沉默在秋的泥土中,去安享生命最后的胜利,去吟唱生命真实的凯歌! 生命不是虚空,它是如厚重的大地一般的真实而具体。因此,它应在执著的时候执著,沉迷的时候沉迷,清醒的时候清醒。 如今,在这亚热带的蓝天白云间,我仍然读到你智慧的低语。我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