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北建工考研招生简章_第1页
2011北建工考研招生简章_第2页
2011北建工考研招生简章_第3页
2011北建工考研招生简章_第4页
2011北建工考研招生简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欢迎全国各地应届本科毕业生和在职人员报考我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欢迎全国各地应届本科毕业生和在职人员报考我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2011 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一 学校概况一 学校概况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前身是创办于 1936 年的北平市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土木科 至今已有 70 余 年的办学历史 1978 年成为国家首批学士学位授权高校 1985 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硕士学位 授权单位 2002 年被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确定为首都城市规划 建设 管理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服 务基地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西城校区占地约 13 3 公顷 校舍建筑面积约 16 万 m2 大兴新校区于 2009 年 3 月开工建设 占地约 67 公顷 规划建筑面积约 38 万 m2 列入北京市重点工程建设项目 计划 2011 年 9 月投入使用 新校区一期工程建成后 生均占地面积约为 101 m2 生均校舍面积约为 41 m2 生均教学科研用房约为 23 m2 学校一贯坚持 立足首都 面向全国 依托建筑业 服务城市化 的办学定位 形成本科教育 研究生教育 继续教育 留学生教育等协调发展 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环境 学校的建设发 展与首都城乡建设紧密相关 与城市规划 建设 管理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息息相关 学校把握办学 定位 以满足首都经济建设发展的需求为使命 适时调整学科专业布局 结构和人才培养目标 修 订专业培养方案 形成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 服务于城市规划 建设 管理 以工为主 理 工 管 法 文等多学科相互支撑 协调发展 行业关联紧密为优势的学科专业体系 目前 学校固定资产总值约 4 亿元 其中教学科研仪器值为 1 47 亿元 生均设备值为 1 98 万 元 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座位 9205 个 计算机 3754 台 图书馆藏书 112 1 万册 生均 149 册 电子图书文献 21 5 万册 大型电子文献数据库 24 个 自建特色数据库 8 个 中外文期刊 1237 种 并与建设部中国建筑文化中心共建中国建筑图书馆 成为全国建筑类图书最齐全的高校 学校现设有 10 院 3 部 即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经济与管理工程学院 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 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 文 法学院 理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计算机教学与网络信息部 体育部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 学校重视学科专业规划建设 形成了市级 校级重点 建设 学科和国家级 市级 校级特色 专业等层次清晰 服务城市规划 建设 管理领域的较完整的学科专业体系 成为土建类专业设置 最齐全的建筑类院校之一 学校通过实施 质量工程 建设 优化专业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 以提 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突出服务首都城市规划 建设 管理领域的学科专业特色和发展要求 将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体现在课程设置及各个教学环 节中 学校 1999 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 2006 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2 多年来 学校已为首都城乡建设领域输送了 50000 余名优秀的专业人才 成为不可替代的建筑类人 才培养基地 学校的建筑学等 5 个专业通过建设部专业教育评估 十一五 期间 在教育部和北 京市 质量工程 建设过程中获得市级以上质量工程标志性成果近百项 位居同类院校前列 目前全校共有 26 个全日制本科专业 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 3 个 北京市特色专业 7 个 有 3 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 17 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和 4 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培养类别 领域 有北京市重点学科 11 个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1 个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1 个 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 1 个 北京市级重点实验室 2 个 共建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 1 个 北京高等学 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3 个 北京高等学校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3 个 北京市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 1 个 大学科技园 1 个 学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 治学严谨 实践经验丰富 具有较高学术和教学水平的师资队伍 两 院院士周干峙教授 李德仁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圭白教授和一批国内外有影响的教授 专家和 政府高层管理人员与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受聘为学校兼职和客座教授 学术队伍中现有专任教师 567 人 其中教授 101 人 副教授 248 人 159 人具有博士学位 目前 学校有北京市政府参事 1 人 北京市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市级人才 1 人 北京市拔尖 创新人才 4 人 北京市高层次人才 1 人 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专家 1 人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4 人 北 京市教学名师 4 人 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 6 个 北京市优秀教师 4 人 北京市科技新星 2 人 北京 市中青年骨干教师 52 人 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 12 个 北京市管理创新团队 1 个 在全国各类专业 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担任委员的专家 12 人 学校借助地缘优势 与 100 余家在京企业建立了密切的校企合作关系 选聘了 200 余名企业高 级工程专业技术与管理人员担任校外研究生指导教师 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鼓励交叉学科选题 校企 联合培养 不仅拓宽了研究生的视野 也锻炼了其创新实践能力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 广泛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 目前已与美国 法国 英国 德国 俄罗 斯 荷兰 意大利 新西兰 澳大利亚 香港 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 24 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与 合作关系 并与美国奥本大学 荷兰代尔夫特大学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联合培养博士 硕士研究生 与澳大利亚南澳大学联合培养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与美国玛赫西大学联合培 养本科生 与法国佩雷集团联合建立了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中法能源培训中心 并联合培养高职生 学校经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批准于 2004 年招收外国留学生 学校现有各类在校生 10544 人 其中 普通本专科生 6424 人 研究生 888 人 留学生 60 人 成人教育本专科生 3172 人 人才培养质量水平不断提高 得到行业和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 学生 就业率连年保持在 95 以上 近 5 年 毕业研究生主要就业于在京的工程设计研究 科研单位及建 筑工程企业等 直接从事城市规划 设计 研究 开发 施工及管理等工作 为首都城乡建设作出 了积极贡献 许多毕业生已成为相关专业领域的学术骨干 带头人和业内技术及管理骨干 学校 2009 年被评为 北京地区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2010 年成为第二批 北京地区高校示范性就业指导 中心 学校积极开展围绕城乡建设领域的应用技术研究 近 5 年 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 1600 余项 其中国际合作课题 20 余项 国家级课题 193 项 省部级课题 217 项 科技服务总经费达到 5 94 亿元 到校科研经费 2 65 亿元 连续 4 年位于市属院校前 3 位 公开发表科研 教研论文 3 4095 篇 其中核心期刊 1797 篇 三大索引收录 608 篇 出版著 译 作和教材 237 部 获专利 45 项 获省部级以上奖励 34 项 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在市属高校中位居前列 学校坚持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遵循现代高等教育规律 坚持以人 为本 重视立德树人 突出教学中心地位 以学科为引领 以科技做支撑 以质量求发展 充分发 挥依托行业办学的优势 根据服务首都城乡建设的要求 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建筑大学的步 伐 在未来 10 年 使学校办学水平居全国建筑类院校和北京市属高等学校先进行列 二 学科专业介绍二 学科专业介绍 一 学术型研究生 以学科专业代码为序 一 学术型研究生 以学科专业代码为序 1 1 设计艺术学 设计艺术学 050404050404 本学科设置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在国内有较高的知名度 本学科在艺术学 建筑学等学科 的协同建设中 成为特色突出的 城市规划设计 建筑设计 空间环境设施与产品设计 公共艺术 设计 多学科专业交叉链接综合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6 年成为文学硕士学位授权点 本学科拥有一支由善于创新 结构良好的学术队伍 现有校内研究生导师多人 并借助在京著 名高校资源和校企合作优势 聘请了一批有学术和行业影响的兼职导师 本学科具有良好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环境 具备工艺系统配套 设备先进的设计 实验 艺 术创作等条件 国内外专业图书 学术期刊 文献检索等资源丰富 研究生在校可以开展形式多样 的设计艺术理论学习和实践 2008 年 建筑与环境模拟 设计 实验中心 成为北京高等学校实 验教学示范中心 2009 年成为 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数据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共建学科 2010 年成为 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 北京市级重点实验室共建学科 本学科与意大利 德国 俄 罗斯 澳大利亚 新西兰 香港 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同类院校相关学科 以及国内高校 相关企业 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保持定期的交流 可以更快地掌握学科发展动态 近年来 本学科人员主持或承担多项国家级 省部级课题和 160 余项各类工程设计研究项目 出版编 译 著 画册和教材近 40 部 发表论文 300 余篇 公开展出和发表艺术作品近 300 件 科研经费累计 1500 余万元 一部分作品参加了国际 国内的重要竞赛 展览等并获得奖励 本学科设置 7 个研究方向 1 空间环境与设施设计研究 2 空间环境产品设计研究 3 空间环境导识系统设计研究 4 展示设计研究 5 公共艺术设计研究 6 数字化设 计艺术与技术研究 7 空间环境美学与伦理研究 本学科的培养目标是 以设计艺术学为主干 依托艺术学 建筑学 机械工程 哲学等相关学 科 通过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培养 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 艺术修养 敬业精神和综合素质 以及 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 了解国内外设计艺术学专业理论 历史 现状和发展趋势 掌握一门 外国语 有能力检索和阅读专业中外文资料及开展专业交流 有能力独立从事某一研究方向的设计 与研究 毕业研究生侧重在城市与建筑环境规划设计 城市 际 轨道交通与公共交通工程 历史城市 与建筑艺术保护 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中 从事较高层次的专业设计 艺术创作 项目开发 管理 等方面的工作 2 2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081101081101 4 本学科设置于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主要从事控制理论及其在建筑领域的工程应用研究 多年 来 本学科已形成了以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技术为专业特色 控制理论和信息处理技术相结合的人才 培养体系 2006 年成为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 本学科现有教授 10 人 副教授 12 人 教师皆毕业于国家重点大学且具有博士 硕士学位 同 时还聘请了多名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校外高级工程师为兼职教授 形成了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 结 构合理的学术梯队 本学科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实验中心于 2007 年成为北京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 范中心 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可为研究生提供优良的研究环境 近年来 本学科人员承担国家级 省部级项目 20 多项 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 1 项 多项省部 级奖项 出版专著 30 余部 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 100 余篇 其中有数十 篇论文被国际三大检索数据库收录 本学科设置 4 个研究方向 1 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 2 网络化控制 3 建筑设备控 制与节能 4 先进控制理论及其应用 本学科旨在培养高层次科研和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掌握系统的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 了解自动 控制领域的发展动向 具有扎实的控制理论基础 熟练掌握建筑智能化技术 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网 络通信技术 能够创造性地研究和解决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 具有一定的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管理 工作的能力 本学科毕业生就业范围广 就业率高 3 3 建筑历史与理论 建筑历史与理论 081301081301 本学科设置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在国内有较高的知名度 本科专业 建筑学 为国家级特 色专业建设点 本学科 1996 年成为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 2008 年成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 本学科学术队伍由一批知名教授组成 并形成了发展特色 本学科拥有大量国内外专业图书 期刊和良好的教学环境以及先进的研究设备 学生在学习期间 能够体验到高等学府浓郁的治学氛 围 汲取丰富的专业知识 本学科与德国 俄罗斯 澳大利亚 新西兰等国家的建筑类院校相关学 科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每年进行教师和研究生的设计交流 定期举办学术讲座 更快地使学生 掌握国内外建筑发展动态 本学科现有专职导师及住建部 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文物 研究所等单位的兼职导师多人 近年来承担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的科研项目 如北京旧城保护规划研 究 长江三峡库区文物保护研究 长城保护研究等 为研究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与研究条件 本学科设置 5 个研究方向 1 中国建筑史 2 外国建筑史 3 历史城市与建筑保护 4 乡土建筑 5 当代建筑理论 通过学习 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 了解学科国内外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动态 奠定扎实的中国古代文献基础与外文文献基础 具有从事建筑史学研究的功底 具有文物建筑保护 设计能力 具有数字化设计能力 具有从事科学研究 教学工作和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4 4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081302081302 本学科设置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在国内有较高的知名度 自 1984 年起联合培养硕士研究 生 1985 年成为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 本科专业 建筑学 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自 1996 年 起 已连续 4 次顺利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 可授予毕业研究生建筑学硕士专业学 位 2002 年成为北京市重点学科 本学科学术队伍由一批知名教授 学者组成 形成了发展特色 2005 年 历史城市与建筑保 5 护及更新设计团队 成为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 本学科拥有大量国内外专业图书 期刊和良好的教 学空间环境以及先进的研究设备 学生在学习期间 能够体验到高等学府浓郁的学术氛围 汲取丰 富的专业知识 本学科与德国 俄罗斯 新西兰 意大利等国家以及香港 台湾地区的建筑类院校 相关学科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每年进行教师和研究生的设计交流 举办学术讲座 使学生及时 地掌握国内外建筑发展动态 本学科在医疗 体育 交通等公共建筑设计以及城市住宅 村镇住宅设计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 目的成果 本学科聘请了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等科研设计单位的全国工程 设计大师 总建筑师 主任建筑师以及在京著名建筑事务所的主持建筑师担任兼职导师 近年来本 学科人员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的科研项目 多项全国各地及北京市重要建筑工程设计 出版了 大量研究专著和论文 本学科设置 6 个研究方向 1 公共建筑设计 2 居住区规划与住宅建筑设计 3 室 内设计 4 景观建筑设计 5 城市设计 6 工业建筑设计 通过学习 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能够系统地掌握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 具有扎实的 中外文文献基础 了解学科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动态 具有从事实际工程的建筑与城市设计能力 具有从事建筑设计理论研究的功底 具有数字化设计能力 具有从事科学研究 教学工作和独立承 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5 5 城市规划与设计 城市规划与设计 081303081303 本学科设置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在国内有较高的知名度 2006 年成为工学硕士学位授权 点 2010 年成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 本学科现有本校专职导师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在京城市规 划设计单位的兼职导师多人 近年来本学科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各类科研课题 以及北京市重 要的科研项目 出版了多部研究专著 有多项研究成果获得了省部级奖励 2009 年 本学科 北京小城镇规划设计与实施保障机制研究 团队成为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 2009 年成为北京高等学校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主持单位 依托单位是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本 学科与德国 俄罗斯 澳大利亚 新西兰 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以及国内的城市规划类 建筑类院 校相关学科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通过定期的教学交流 学术讲座 使学生更快地掌握学科在国 内外的发展动态 本学科设置 6 个研究方向 1 城市规划 2 城市设计 3 景观规划与设计 4 小 城镇规划与设计 5 居住区规划 6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本学科的培养目标是 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城市规划与设计基础理论 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了 解学科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动态 具有从事城市规划与设计所需要的数字化设计能力 具有从事 城市规划与设计方面的科学研究 教学工作和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6 6 建筑技术科学 建筑技术科学 081304081304 本学科设置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本科专业 建筑学 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自 1996 年起已连续 4 次顺利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 本学科自 1984 年起联合培养硕士研 究生 2003 年获得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 本学科学术队伍由一批知名教授组成 并形成发展特色 本学科拥有大量国内外专业图书 期 6 刊和良好的教学环境以及先进的研究设备 学生在学习期间 能够体验到高等学府浓郁的治学氛围 汲取丰富的专业知识 本学科与德国 俄罗斯 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建筑类院校相关学科建立了良好 的合作关系 每年进行教师和研究生的设计交流 举办定期的学术讲座 使学生更快地掌握国内外 建筑发展动态 本学科聘请了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等科研设计单位的总建 筑师 主任建筑师以及在京著名建筑事务所的主持建筑师担任兼职导师 近年来本学科承担了多项 国家和省部级的科研项目 出版了一批研究专著 在专业期刊上发表了大量论文 本学科设置 4 个研究方向 1 建筑构造技术与结构体系 2 建筑节能与生态技术 3 建筑防灾与安全 4 建筑物理环境 通过学习 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 了解学科国内外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动态 具有扎实的中外文文献基础 具有从事建筑技术科学研究的功底 具有建筑技术科学领域的设计研 究能力 具有数字化设计能力 具有从事科学研究 教学工作和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7 7 岩土工程 岩土工程 081401081401 本学科设置于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2008 年所在土木工程一级学科成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 本学科拥有一支长期从事岩土工程 结构工程 土木工程施工及建筑材料的教师队伍 师资队 伍年龄结构 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 共有 10 名专任教师 其中 6 人获得博士学位 3 人为博 士后 本学科还有多名来自国内著名设计研究院所的校外兼职导师 本学科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 作 特别聘请俄罗斯教授共同参与岩土工程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本学科有良好的科研实验条件 配有各类先进的科研及检测设备 设备总值 2000 余万 设有 直接用于实践教学的地下工程施工仿真实验室 近几年 本学科人员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及省 市级科研项目多项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安全生产科技成果 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近 5 年公开发表论文 100 余篇 其中以第一作者被 EI 收录的有 20 余篇 本学科设置 4 个研究方向 1 地下结构理论及地下结构动力分析 2 地下工程施工技术 研究 3 地下工程防水与防腐蚀性能研究 4 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 本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致力于首都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 城市地铁建设 地下工程施工技 术 地下结构的设计 地下工程防水材料的研究 培养岩土工程领域从事设计 施工 管理方面的 专门人才 8 8 结构工程 结构工程 081402081402 本学科设置于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学术声誉 土木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 色专业建设点 2006 年通过建设部土木工程专业教育评估 本学科自 1982 年起联合培养硕士研究 生 1998 年成为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 2008 年所在土木工程一级学科成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 学术梯队结构合理 本学科现有教授 10 人 副教授 20 人 具有博士学 位的教师约占 70 本学科聘请数名全国工程设计大师和全国知名设计 研究院所高级专家作为研 究生导师 近年来承担国家和省部级 局级项目 50 余项 科研经费 1000 余万元 20 多项科研成 果获得省部级奖励 发表学术论文 300 余篇 出版教材近 30 部 在学术界具有较大的影响 2009 年本学科 工程结构抗震新技术 团队成为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 本学科注重加强国际交流与合 作 先后与美国 澳大利亚 俄罗斯 波兰 亚美尼亚等国家院校的相关学科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 7 系 与澳大利亚南澳大学联合培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本学科具有良好的教科研实验条件 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为北京市 土木工程结构与新材料 工程研究中心和北京市级 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 重点实验室主持学院 实验中心设置结构实验室 道桥实验室 岩土实验室 建筑材料实验室 施工仿真与计算机模拟实验室和交通工程实验室 6 个 专业实验室 设备总值 2000 余万 面积达 3000 m2 配有先进的美国 MTS 水平拟动力试验系统和各 类道路 先进的建材科研及检测设备 2007 年落成的 2000t 长柱伺服控制试验机 是华北地区唯 一的同类大吨位实验设备 2010 年落成的 600t 卧式拟动力反复拉压试验系统 系国内首创 2000t 压剪试验系统为国内最大吨位隔振实验装置 实验中心现有仪器设备 150 余件 为人才培养 科研和社会服务提供了保证 本学科设置 5 个研究方向 1 工程结构理论及应用 研究钢筋混凝土结构 钢结构 钢 混凝土混合结构 砌体结构的静力 动力分析及工程设计 2 预应力结构理论及技术 研究预 应力混凝土结构 预应力钢结构的设计理论 锚机具及施工技术 3 现代施工技术与管理 研 究建筑 结构的现代施工技术及施工管理 4 结构监测与加固 5 建筑材料 研究建筑垃圾 尾矿资源的再生利用技术及相关机理 粉煤灰的活化处理 绿色高性能混凝土配制 结构与性能 高强 超高强高性能混凝土以及新型特种混凝土应用技术 9 9 市政工程 市政工程 081403081403 本学科设置于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 目前实验室面积达 1000 m2 包括给排水实验室 化学实 验室 微生物实验室及中荷合作的 可持续环境生物技术研发中心 等 本学科的本科专业 给水 排水工程 为北京市特色专业 本学科自 1981 年起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1986 年成为工学硕士学 位授权点 2002 年成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 2008 年所在土木工程一级学科成为北京市重点建设 学科 本学科学术队伍结构合理 现有教授 4 人 博士 6 人 本学科人员先后承担国家 十一五 科 技支撑项目和 863 科技攻关项目及省 市级多项科研项目 科研经费 1000 多万元 多次获得科 研成果奖励 本学科设置 4 个研究方向 1 给水与废水处理理论与技术 2 建筑给排水理论与技术 3 给水排水工程系统优化 4 市政工程技术管理与经济 这些方向的研究成果为解决首都城 市建设中的现实问题作出了突出贡献 特别在一些新兴的交叉学科领域 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建 筑居民小区的可持续水循环 雨水利用等方面的研究 在全国有一定影响 本学科重视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 与北京市政管理委员会 北京市排水集团 市政工程设计研 究院等有良好的协作关系 与荷兰的 Delft 大学等建立了信息交流 联合培养人才等合作关系 毕 业研究生在管理部门 如北京市排水集团 国家专利局 环保局等 设计单位 房地产公司 环 保产业 科研单位及大专业院校等从事有关市政工程的各种工作 成为技术骨干 受到单位好评 10 10 供热 供燃气 通风及空调工程 供热 供燃气 通风及空调工程 081404081404 本学科设置于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 1993 年成为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 目前已形成较为突出 的学科特色和优势 2001 年 供热 供燃气 通风及空调工程 实验室成为首批北京地区普通高 等学校北京市级重点实验室 2004 年本学科成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 2008 年所在土木工程一级 学科成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 本学科的本科专业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 8 点 本学科现有教授 7 人 副教授 10 人 其中博士 11 人 多年来 本学科不断为北京市输送暖通 空调和燃气工程高级技术人才 本学科还拥有国内领先水平的 中法能源培训中心 实验教学基地 实验室拥有价值为 1500 多万元的教学科研用仪器设备 本学科人员先后承担国家 十一五 科技 支撑项目 省部级 北京市科研教研攻关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 40 多项 科研经费 1000 多万元 重 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经费 1500 多万元 先后获得各类专利及省部级奖 20 余项 目前本学科的实验室已成为北京地区具有先进水平的建筑环境与设备 产 学 研 用 相结 合的教学 科研基地 教学及科研实验设施的水平已达到国内同类学科的先进水平 部分研究领域 及其成果居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 本学科优势是拥有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 具有很强的师资队 伍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和中法联合办学 在城市能源结构调整 建筑节能及改善居住环境质量等方 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突出成果 积极开展国内外的合作与学术交流 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 英国诺丁汉大学 天津大学联合培养博士 硕士 为促进首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作出了突 出贡献 本学科设置 8 个研究方向 1 室内人工热湿环境和空气质量 2 通风空调制冷技术与设 备 3 供热与热能利用 4 城市燃气输配 5 燃气燃烧与应用 6 流动传质传热 7 建筑节能技术 8 建筑设备设计方法及理论 11 11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081405081405 本学科设置于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本学科早在上世纪 70 年代唐山地震后 在全国率先举办 抗震讲习班 共 32 期 为在全国普及抗震设计作出了重要贡献 郭继武教授主编了中国第一部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大学统编教材 著名结构动力学家钱培风教授早在上世纪 60 年代初 编著 了中国第一部 结构动力学 为中国地震工程奠定了理论基础 2008 年 本学科所在土木工程一 级学科成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 现有教授 6 人 副教授 7 人 高级工程师 4 人 本学科具有良好的科研 和教学条件 结构实验室 MTS 拟动力加载设备及 2000t 长柱伺服控制试验机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先 进的结构动力检测设备和小型震动台 发挥了较大的科研作用 本学科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抗震 所 防火研究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聘请了来自北京著名研究院所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兼职导 师 本学科先后与美国 澳大利亚 俄罗斯 波兰等国家的大学建立了科研与教学的交流合作关系 本学科教师多年从事工程结构防灾减灾领域的研究工作 完成了一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 发表了一批较高学术水平的论文 科研成果丰硕 在国内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和学术地位 本学科由 刘栋栋教授负责的北京市 公共安全 学术创新团队 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防火研究所合作 在 建筑防火和地下交通枢纽公共安全研究方向上开展建筑防火研究 完成了一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 目 在国内具有较高的学术声誉 本学科设置 3 个研究方向 1 工程结构抗震减震与控制 2 公共安全评价与人员疏散研究 3 建筑防火与结构防火 12 12 桥梁与隧道工程 桥梁与隧道工程 081406081406 本学科设置于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2008 年所在土木工程一级学科成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 9 本学科拥有一支长期从事桥梁工程 隧道工程 岩土工程研究的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年龄结构 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 本学科现有 10 名专任教师 其中 6 人获得博士学位 聘有多名来自国 内著名设计研究院所的校外兼职导师 本学科积极开展国内外交流活动 聘请了国内外知名学者参 与桥梁及隧道工程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本学科具备良好的科研实验条件 配有各类先进的科研及检测设备 设备总值 2000 多万元 近年来 本学科人员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级基金项目及省 市级科研项目 并获得了省 市级多种 奖励 近 5 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100 余篇 其中以第一作者被 EI 收录的有近 50 篇 本学科属土木工程一级学科 是集设计 施工与工程管理为一体的 具有很强实践性的工程学 科 旨在培养与工程建设领域相关的各种高级技术与管理人才 本学科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中基础工 程建设 涉及工民建 交通 水利 矿山 铁道及空港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本学科除了与结 构工程学科有许多共同的基础理论外 在水文 地质 荷载作用 结构体系和基础工程方面也有一 定的特殊性 本学科设置 4 个研究方向 1 桥梁结构理论及工程应用 2 桥梁结构施工控制与健康监 测技术研究 3 桥梁结构安全评定方法研究 4 隧道工程理论及工程应用 本学科旨在培养德 智 体全面发展 掌握桥梁与道路学科的基本理论 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 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研究生主要在政府机关 企事业单位 高校等从事桥梁与隧道的研究 教学 规划设计 施工和管理工作 13 13 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 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 081603081603 本学科设置于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 2003 年成为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 2008 年成为北京 市重点建设学科 现有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1 个 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 2 个 本科专业 测绘工程 为北京市特色专业 本学科学术队伍的教学与科研水平高 技术开发与创新能力强 现有教授 6 名 副教授 12 名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教师 1 名 北京市教学名师 1 名 北京市拔尖创新人才 2 名 北京市中青年骨 干教师 4 名 90 以上教师具有博士学位 本学科聘请国际著名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 两院院士李 德仁教授为讲座教授 聘请陈军 林宗坚 朱宜萱等 3 位著名教授为本学科兼职教授 本学科以 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数据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为依托 努力建设研究方向齐全 特色鲜明 设备先进的科研条件与环境 本学科拥有一批国际一流的仪器设备 其中三维激光扫描 仪 6 台 激光跟踪仪与关节臂各 1 台 多光谱相机 1 套 高分辨率相机 1 套 移动道路测量系统 1 套 连续测量参考站系统 CORS 1 套 GPS 20 台套 测量机器人 1 台 全站仪 50 台套 高性能 图形图像工作站 80 余台 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企业版 6 套 教学版 40 套 有 75 个节点的 ArcGIS 桌面版和 25 个节点的 ArcGIS Server 仪器设备总价值近 3000 万元 为研究生教学 科研与技术 开发提供技术保证 近年来 本学科出版学术专著 教材多部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 100 余篇 其中包括三大检索论文 50 余篇 十一五 期间 本学科人员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 7 项 省部级科研项目 20 余项 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近 100 项 到校科研经费 1000 余万元 获国家测绘科学技术一等奖 2 项 国家测绘科学技术二等奖 1 项 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 10 1 项 建设部华夏科学技术三等奖 1 项 以及北京市各类科研奖多项 本学科积极与建筑学 城市规划与设计 土木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合作 在城市空间 信息获取 城市与建筑三维重建 城市数字文化遗产保护 变形监测等领域取得一定研究成果 故 宫太和殿三维激光扫描与数字化工程 激光扫描技术与国家体育馆大型钢架安装与变形检测 基于 网格影像的数字城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项目在国内外都产生一定影响 已经形成核心竞争力 本学科设置 4 个研究方向 1 激光雷达技术及大型工程和复杂建筑精密测量 2 数字摄 影测量技术及城市三维建模 3 遥感与移动测量技术及城市管理 4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及城 乡规划和遗产保护 本学科侧重培养在国土资源 测绘 交通 城建 规划等国民经济建设领域 政府各部门以及 军事 教育 科研单位从事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 古建筑数字化测绘与保护 空间分析与应用 辅助决策与管理 城市规划与管理 数字地图设计与制作 数字地图分析与应用等方面教学 科研 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14 14 道路与铁道工程 道路与铁道工程 082301082301 本学科设置于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2006 年成为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 本学科具有良好的科研和教学条件 拥有先进而齐全的试验与检测设备 路基路面材料的实验 研究条件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新近落成的交通工程实验室 为研究生提供了最先进的研究设备和 各种分析软件以及宜人的研究环境 本学科有教授 4 名 副教授 8 名 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7 人 北京市拔尖创新人才 2 人 并有多名来自国内著名科研院所的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校外兼职导师 2010 年本学科徐世法教授 负责的 交通基础设施建造关键技术研究 团队成为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 本学科人员有较雄厚的 技术储备和丰富的经验积累 在国内外沥青再生技术 温拌沥青混合料技术 路面病害治理及预防 性养护 宏观交通政策分析建模技术等方面形成一定地位和影响力 近年来 本学科教师承担国家级 国际合作项目和省部级项目近 30 项 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 奖 20 余项 与住建部 交通部及北京市 河南省等地区的相关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完成 横向课题 60 余项 科研经费达 700 多万元 课题来源广 经费充足 发表相关论文 100 余篇 其 中多篇被 SCI EI ISTP 收录 出版专著与教材 20 余部 本学科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 与美国加州 Davis 大学 德国 Wupptal 大学 美国佛罗里 达国际大学以及日本武臧工业大学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本学科设置 4 个研究方向 1 道路交通规划与管理 2 交通安全与环境 3 路基路 面结构与设计理论 4 道路工程材料 本学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需要 德 智 体全面发展 掌握道路 与城市交通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获得专业的基本训练 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研究生主要在政府机关 企事业单位等从事道路建设与城市交通网络的规划设计 施工和管理 工作 15 15 环境工程 环境工程 083002083002 本学科设置于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 2003 年成为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 与市政工程学科密切 配合 协同发展 2010 年获批 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为科学研究 11 创造了良好的研究平台 本学科现有教授 4 人 副教授 4 人 博士 6 人 形成了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 本学科具备良好的科研条件 价值 1000 多万元的仪器设备可用于开展水环境 大气和固体废 弃物处理 流体 化学 计算模拟等实验研究 本学科人员先后承担了科技部 住建部 教育部 北京市教委 北京市科委的科研项目和实际的水环境工程项目数十项并多次获奖 近 5 年的科研经 费达 800 多万元 发表论文 200 余篇 本学科在城市雨洪控制利用与管理 水污染控制与水资源可 持续利用技术 水环境生态系统及其修复 固体废弃物处置与管理 大气污染控制 环境规划与管 理等一些新兴交叉学科研究领域具有优势 本学科设置 4 个研究方向 1 城市水环境科学与系统工程 2 水污染控制与水资源可持 续利用技术 3 大气污染控制 4 固体废弃物处置与管理 本学科特别重视 产 学 研 用 相结合的办学模式 同首都的环境保护紧密相连 与许多 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有多方面的实践教学与科研基地 本学科注重国际学术交流 与荷兰 德国 日本 新西兰 加拿大 澳大利亚的专家学者建立 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及时掌握国际上的前沿领域和最新发展 科研工作及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 有 力地促进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16 16 管理科学与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 120100120100 本学科设置于经济与管理工程学院 1998 年成为管理学硕士学位授权点 2010 年成为一级学 科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 本学科主要从事工程项目管理 项目风险管理 项目财务管理 建设工程法律及合同管理 招 标采购管理 房地产项目经济技术分析 决策支持系统 DSS 技术经济 城市数字化 建设领域 信息化 可再生能源利用和建筑节能等方向的理论和政策研究 侧重培养城市建设管理高级专门人 才 本学科学术队伍由全国知名教授与学术骨干组成 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 在各个研 究方向上取得了显著成绩 本学科现有研究生导师 14 人 其中教授 5 人 副教授 9 人 博士生导 师 2 人 本学科与其他科研机构及国家发改委 住建部 科技部等国家部委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 为 学科发展提供了较好的资源 近年来 本学科人员承担科研项目 60 多项 其中国家级科技攻关项 目 7 项 包括 十一五 科技支撑和 UNDP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及世界银行 全球环境基金等多项国 家和省部级项目 获省部级以上奖励 6 项 其他科研奖励 6 项 科研成果转让 6 项 科研成果被采 用 18 项 发表学术论文 380 余篇 其中多篇被 SCI EI ISTP 收录 出版专著 20 多部 教材 60 多部 获得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1 项 本学科设置 4 个研究方向 1 工程项目管理 2 房地产经营与管理 3 工程法律与 合同管理 4 建筑业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本学科培养的研究生具有扎实的工程和管理学理论基础 能正确地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 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 以及相应的工程技术方法 解决建设行业管理方面的有关 理论与实际问题 毕业研究生可在建设行业内的政府机关 事业单位 金融机构 咨询机构 科研 机构 建筑及房地产企业等单位工作 12 17 17 技术经济及管理 技术经济及管理 120204120204 本学科设置于经济与管理工程学院 2006 年成为硕士学位授权点 本学科依托建筑业 房地产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从事建筑和房地产企业管理 房地产经济 房地产市场营销 物业管理 建筑与房地产电子商务 建设项目经济技术分析 技术经济 建筑节 能经济等方向的理论和政策研究 本学科学术队伍由全国知名教授与学术骨干组成 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 在各个研究 方向上取得了显著成绩 本学科现有研究生导师 14 人 其中教授 5 人 副教授 9 人 博士生导师 2 名 本学科与其他科研机构及国家发改委 建设部 科技部等国家部委有着良好的协作关系 为学 科发展提供了较好的资源 近年来 本学科人员承担科研项目共 30 多项 其中国家级科技攻关项 目 5 项 包括 十一五 科技支撑和 UNDP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及世界银行 全球环境基金等多项国 家和省部级课题 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 4 项 其他科研奖 5 项 科研成果转让 4 项 科研成果被采 用 16 项 发表学术论文 180 篇 其中多篇被 SCI EI ISTP 收录 出版专著 10 多部 教材 40 多 部 获得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1 项 本学科设置 5 个研究方向 1 技术经济决策理论与方法 2 项目评价与投资决策 3 投资评估与管理 4 房地产经济 5 风险管理 本学科培养的研究生具有扎实的技术经济和管理学理论基础 能正确地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 识 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 解决建筑与房地产行业经济管理方面的有关理论与实 际问题 毕业研究生可在建筑与房地产行业内的政府机关 事业单位 金融机构 咨询机构 科研 机构 建筑及房地产企业等单位工作 二 专业学位研究生 以类别 领域代码为序 二 专业学位研究生 以类别 领域代码为序 1 1 建筑学硕士 建筑学硕士 08510851 建筑学硕士类别设置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在国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自 1984 年起联合培 养硕士研究生 1985 年成为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 建筑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自 1996 年起 已连续 4 次顺利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 可授予毕业研究生建筑学硕士专业 学位 2002 年成为北京市重点学科 本学科 类别 学术队伍由一批知名教授 学者组成 形成了发展特色 2005 年 历史城市 与建筑保护及更新设计团队 成为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 本学科 类别 拥有大量国内外专业图书 期刊和良好的教学空间环境以及先进的研究设备 学生在学习期间 能够体验到高等学府浓郁的学 术氛围 汲取丰富的专业知识 本学科 类别 与德国 俄罗斯 新西兰 澳大利亚 意大利等国 家以及香港 台湾地区的建筑类院校相关学科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每年进行教师和研究生的设 计交流 举办学术讲座 使学生及时掌握国内外建筑发展动态 本学科 类别 在医疗 体育 交通等公共建筑设计以及城市住宅 村镇住宅设计等方面取得 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本学科 类别 基于地处北京良好的地缘优势 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北京 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一批设计单位 科研 院所等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共建硕士研究生校外培养基地 本学科聘请了在京自各大城市规划 建筑设计研究单位的全国工程设计大师 总建筑师 主任建筑师以及在京著名建筑事务所的主持建 13 筑师担任兼职导师 近年来 本学科 类别 人员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的科研项目 多项全国 各地及北京市重要建筑工程设计 出版了大量研究专著和论文 本类别设置 8 个研究方向 1 公共建筑设计 2 居住区规划与住宅建筑设计 3 城 市与村镇规划设计 4 景观规划与设计 5 工业建筑设计 6 中外建筑史 7 历史城 市与建筑保护 8 建筑技术与设计 通过学习 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能够系统地掌握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 具有扎实的 中外文文献基础 了解学科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动态 具有从事实际工程的规划设计能力 具有从 事建筑学理论研究的功底 具有数字化设计能力 具有从事科学研究 教学工作和独立承担专门技 术工作的能力 2 2 建筑与土木工程 建筑与土木工程 085213085213 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由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主持 由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 测绘与城市空间信 息学院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等二级学院共同建设 2002 年获得工程硕士 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专业学位授权点 同年学校被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确定为首都城市规划 建设 管理人才培养基地 为适应首都城乡建设及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旺盛需求 近年来学校紧密围绕专业学 位教育的宗旨和要求 逐年扩大招生规模 突出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的行业特色 依托学校在重点 研究领域的影响 同时综合在职人员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 设置了培养目标明确 特色鲜明 可操 作性强的培养方案体系 本学科 领域 学术队伍由一批知名教授与学术骨干组成 具有丰富教学经验 实践经验和科 研能力 在各个研究方向上取得了显著成绩 本学科 领域 研究生导师中教授 或相当职称 41 人 副教授 或相当职称 33 人 主要来自在京各大设计单位 科研院所等的兼职导师 61 人 本领域现分别在 5 个二级学院设置 12 个研究方向 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设置 1 结构工程 2 施工技术与管理 3 岩土与地下工程 4 桥梁与隧道工程 5 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