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_第1页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_第2页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_第3页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_第4页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1 页 共 9 页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教案教案 苏 轼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掌握相关重点字 词 句 以及文言 句式特征 能力目标 通过阅读人物的的几个事件 把握人 物形象 情感目标 感悟文章主题 探索哲理深意 教学重难点 1 归纳掌握相关重点字 词 句 以及文言句 式特征 2 感悟文章主题 探索哲理深意 教学方法 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时安排 2 课时 课前预习 1 结合注释 理解文意 对不了解的字 词 句做标记 2 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3 文中记叙了文与可的哪些事情 说明了文与 可是怎样的一个人 第 2 页 共 9 页 4 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一主题 思想的 第 一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中国古代有句成语 叫做 胸有成竹 亦称 成竹在胸 宋代大文豪苏轼的 文与可画筼筜谷 偃竹记 讲的就是这个有趣的故事 北宋时期 有个 擅长画竹的人 也是苏轼的表兄弟 姓文名同字与可 据有关史料说 他在自己的寓所周围种了许多竹 子 无论冬夏 晴雨 晨昏 他都要仔细观察竹子 研究其在不同的季节 不同天气里的变化和姿态 时 间久了 他墨绘的竹子 幅幅动人 富有生气 他的 一个好友曾题诗赞叹 与可画竹时 胸中有成竹 这就是说 与可在落笔前 就把竹子的形象孕育在 心中了 即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无独有偶 据说我国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老先生 也曾在室内置一器 养虾其中 时时观其姿 体其态 以致齐老先生笔下之虾 姿态各异 栩栩如生 两则 故事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 必须对客观事物反复观察 仔细研究 最终才能创作出完整而有生气的艺术形象 第 3 页 共 9 页 苏轼自己不擅作画 但文章却从 胸有成竹 中 精辟的展示了从观察到构思 从学习到实践 再到表 达这一艺术创作的主要环节和基本过程 其实 文章 并非仅仅在告诉人们该如何去作画 予不能然也 而心识其所以然 这里面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寓意 二 题解 文与可 是苏轼的表兄 比苏轼大 18 岁 文与 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 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 神宗熙宁八年出任洋州知州 元丰二年正月改知湖州 赴任途中死于陈州 元丰二年三月 苏轼任湖州知州 这时文与可已 去世 七月七日 苏轼在晾晒书画时 发现亡故的文 与可送给自己的一幅 筼筜谷偃竹图 见物生情 就写了这篇杂记 本文庄谐相衬 情深意切 是篇典 型地体现苏轼文理自然 姿态横生的特点的优秀散文 三 检查预习 读准下列字的音 与可以书遗余 近语士大夫 萃 寒梢 笔砚 斤斧何曾赦箨龙 喷饭 畴昔 第 4 页 共 9 页 四 朗读课文并思考 通读全文 疏通文意 把你在阅读本文时产生的 问题记录下来 五 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段 阐述文与可的绘画理论 谈自我艺术实 践的体会 第 1 层 由竹说起 提出画竹应当有成竹在胸 第 2 层 写作者自己学习文与可画论的心得 第 3 层 评价苏辙的看法 表明自己比弟弟更能 领悟文与可的画论 第二段 追忆二人在交往过程中与画竹相关的几 件趣事 第 1 件 投求画者的绢于地 并言当袜穿 传为 笑话 第 2 件 书信往来各自表述艺术创作中神似重于 形似的美学观点 第 3 件 追述自己一首 筼筜谷 诗令文夫妇为 之喷饭 第三段 交代写作此文的缘由 并表明二人关系 感情深厚 亲密无间 六 知识积累 重点掌握词语 第 5 页 共 9 页 1 为 墨竹赋 以遗与可 2 投诸地而骂 3 以为口实 4 而读书者与之 5 余因而实之 6 月落庭空影许长 7 近语士大夫 8 因以所画 筼筜谷偃竹 遗 予 9 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 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 1 与可没与陈州 2 少纵即逝矣 1 初不自贵重 2 月落庭空影许长 3 废卷而哭失声 4 吾将以为袜 5 发函得诗 6 而读书者与之 7 以书遗余曰 词类活用现象 1 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2 余因而实之 3 与可厌之 4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 5 初不自贵重 虚词 为 1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 2 子由为 墨竹赋 以遗与可曰 3 余为徐州 4 而予以为有道者 5 吾将以为袜 第 6 页 共 9 页 乃 1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 2 乃见其所欲画者 其 1 乃见其所欲画者 2 岂独得其意 3 而予亦悔其随之 4 以追其所见 5 其所以然 6 岂独得其意 然 1 自视了然 2 予不能然也 3 然二百五十匹绢 以 1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 2 与可以书遗 予曰 3 吾将以为袜 之 1 竹之始生 2 一寸之萌耳 3 生而有之也 4 临事忽丧之 5 士大夫传之 6 而读书者与之 文言句式 1 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 内外不一 心手不 相应 不学之过也 2 子由为 墨竹赋 以遗与可曰 3 足相蹑于其门 4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 生而有之也 5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 6 吾将以为袜 7 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第 7 页 共 9 页 8 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9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10 轮扁 斫轮者也 11 岂复有竹乎 12 世岂有万尺竹哉 难句翻译 1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 生而有之也 2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 叶叶而累之 岂复有 竹乎 3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 内外不一 心手不相应 不学之过也 4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 平居自视了然 而临事忽焉丧之 岂独竹乎 5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 而予以为有道者 则非耶 6 袜材当萃于子矣 7 苏子辩矣 然二百五十匹 吾将买田而归老 焉 第 二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第 8 页 共 9 页 二 仔细阅读 思考以下问题 1 本文侧重于阐发 胸有成竹 心手相应 的创作思想 还是追述与文与可的深厚友谊 2 文章主旨是写理还是写情 3 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文中记叙了与文与可的哪 些事件 分别说明了文与可的什么个性 4 文章第一节描绘了那幅画 其用意何在 5 文章题目既然为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为何作画经过描写甚少 文末作者借曹操与桥玄之事 侧面反映了自己与文与可的亲密 这与文章主旨有何 关联 三 问题探讨 1 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2 文中记叙了文与可的哪些事情 说明了文与 可是怎样的一个人 3 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一主题 思想的 明确 1 文体 杂文 2 记叙了文与可厌世俗求画 不自贵重 说明 了他的脱俗淡泊 与苏轼诗画互答 说明了他是个才 情过人 无拘率直的人 第 9 页 共 9 页 3 文章的主旨主要是叙述两人的深挚友谊以及 睹物思人的悲痛 文章不仅仅通过日常趣事来表现两 人的亲密无间的关系 而且又借用典故表达两人的深 厚情谊 从而写出了对文与可的思念和缅怀之情 四 感悟与思考 通过阅读苏文 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哪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