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_第1页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_第2页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_第3页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_第4页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中中山山市市应应急急避避难难场场所所建建设设技技术术标标准准 T Te ec ch hn no ol lo og gy y S St ta an nd da ar rd d o of f Z Zh ho on ng gs sh ha an n C Ci it ty y E Em me er rg ge en nc cy y S Sh he el lt te er r C Co on ns st tr ru uc ct ti io on n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第一章 总总 则则 第一条 为适应城市综合防灾 抗灾需要 规范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制 定本标准 第二条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应符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体现 以人为 本 的建设理念以及 合理规划 平灾结合 综合利用 因地制宜 的原则 第三条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应与国家经济建设相协调 与各类防灾专项规划 相衔接 与公园 绿地 广场 室内场馆和人防工程等建设相结合 第四条 本标准中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分为场地型和场所型两类 第五条 本市新建 改建和扩建应急避难场所工程应按本标准执行 各镇 区 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可参照执行 第六条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除执行本标准外 还应符合国家及行业现行相关 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第二章 术术 语语 2 0 1 应急 Emergency Response 破坏性灾害 如地震 战争等 或其它重大危害性突发事件发生前所做的各种防 御和减轻灾害的准备以及发生后所采取的紧急抢险救灾行动 3 2 0 2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 City Emergency shelter 城市内配套建设了应急救援设施 设备 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场地和按防灾要求设计 或加固的场所 2 0 3 场地型应急避难场所 Ground type Emergency Shelter 利用公园 绿地 学校操场 广场等开敞空间建设的具有灾时紧急避难和临 时生活功能的场地 2 0 4 场所型应急避难场所 Venue type Emergency Shelter 利用地下空间 含人民防空工程 体育场馆 学校教室等公共建筑具有灾时紧急 避难和临时生活功能的场所 2 0 5 避难单元 Evacuation Unit 场所型应急避难场所中具有独立避难功能的空间单元 2 0 6 避难场所出入口 Entrance of Shelter 能够满足人员疏散 物资运输等安全出入的通道 2 0 7 基本设施 Basic Facilities 为保障避难人员基本生活需求设置的配套设施 2 0 8 一般设施 General Facilities 为改善避难人员生活条件 在基本设施的基础上增设的配套设施 2 0 9 综合设施 Comprehensive Facilities 为提高避难人员的生活条件 在已有的基本设施 一般设施的基础上增设的配套 4 设施 2 0 10 场地 所 有效避难面积 Ground Venue Effective area of Evacuation 作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资源的场地 场所 面积中减去不适合作为应急避难场地 所 使用的面积后的可用于避难场所建设的场地 所 面积 包括人员避难区 综合保障区和出入口集散区面积 2 0 11 人均避难面积 Effective area per capita 在应急避难场所中 避难人员人均所占有的场地避难面积 第三章第三章 场地型应急避难场所场地型应急避难场所 3 1 分 级 3 1 1 场地型应急避难场所按安置时限和功能分为三级 级应急避难场所 级应急避难场所 级应急避难场所 3 1 2 级应急避难场所为长期避难场所 避难时间 30 天以上 具有完备的避 难生活设施 能满足人员长时间避难需要 3 1 3 级应急避难场所为中短期避难场所 避难时间 3 30 天 含 30 天 具备避灾所需的设施 3 1 4 级应急避难场所为紧急避难场所 用于紧急疏散居民 避难时间一般在 3 天以内 具备最基本的生活 保障设施 3 1 5 各级场地型应急避难场所面积可按表 3 1 5 确定 5 表 3 1 5 各级应急避难场所设置要求 项 目 级 别 场地占地面 积 m2 人均避难面积 m2 级应急避难 场所 50000 以上5 7 级应急避难 场所 10000 5000 0 3 5 级应急避难 场所 2000 100001 5 2 3 2 选 址 3 2 1 场地型应急避难场所选址应综合考虑地形 地貌 气象 水文 地质等条 件 并应符合如下要求 1 应避开易发生地质灾害和气象 水文地质条件恶劣区域 2 场地地形较平坦 周边道路畅通 交通便利 3 远离城市重要经济目标 4 应急避难场所离城市重大危险源安全距离应不小于 500m 5 避开高压线走廊区域 3 2 2 地震烈度 6 度以上 含 6 度 地区 城市开放绿地必须按场地型应急避难 6 场所建设 其他地区新建 改建 10000m2 以上城市公园 绿地及广场等可按场地 型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3 2 3 应急避难场所内的建 构 筑物及周边配套设施 应达到国家规定的抗震 设防要求 3 3 平面布局 3 3 1 场地型应急避难场所按功能划分为人员避难 综合保障和出入口交通集散 三个区域 各区域应因地制宜 合理布局 并有场内道路连接 3 3 2 场地型应急避难场所出入口的数量 宽度和形式应符合表 3 3 2 的要求 并应与疏散道路连接 表 3 3 2 各级场地型应急避难场所出入口要求 项 目 类 型 数 量形 式总宽度 级应急避难场所4 个以上 级应急避难场所2 4 个 坡道式 不小于 0 3m 百人 级应急避难场所敞开 坡道式 3 3 3 场地型应急避难场所疏散道路的数量和宽度应符合表 3 3 3 的要求 表 3 3 3 各级场地型应急避难场所疏散道路要求 项 目 类 型 数 量 条 路 宽 m 7 级应急避难场所 以上 要安排 在不同方向上 15 级应急避难场所2 10 级应急避难场所 2 6 10 3 3 4 场地型应急避难场所场内道路应符合如下要求 1 场地型应急避难场所内应建有内部道路 级和 级应急避难场所内部主道路 宽度应不于 5m 道路转弯半径不小于 12m 级应急避难场所内主道路宽度为 3 5 5m 2 场地内桥梁应满足消防和救灾物资运输车辆通行要求 3 3 5 场地型应急避难场所内各类设施应按国家相关规定进行无障碍设置 3 3 6 场地型应急避难场所外围四周应设置防火安全带 其宽度应符合表 3 3 6 的要求 表 3 3 6 应急避难场所外围防火安全带宽度要求 等 级防火安全带宽度 m 级应急避难场所25 以上 级应急避难场所20 25 级应急避难场所 10 15 3 4 设施与设备 8 3 4 1 场地型应急避难场所应按表 3 4 1 要求配置相应设施 表 3 4 1 应急避难场所设施配置要求 项 目 类 型 基本设施一般设施综合设施 级应急避难场所 级应急避难场所 级应急避难场所 说明 具备 不具备 3 4 2 场地型应急避难场所基本设施配置应包括 应急指挥管理设施 应急集结 区 应急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设施 应急供水设施 应急供电设施 应急厕所 应急标志等 3 4 3 场地型应急避难场所一般设施配置应包括 应急篷宿区 应急物资储备设 施 应急垃圾储运设施 应急排污设施 应急通道 应急消防设施 应急停车场 等 3 4 4 场地型应急避难场所综合设施配置应包括 应急指挥中心 应急停机坪 应急洗浴设施 功能介绍设施 应急救援驻地等 3 5 基本设施要求 9 3 5 1 应急指挥管理设施中设有广播 图像监控 有线通信等系统 1 应急指挥管理设施的面积 级不小于 100m2 级不小于 500m2 2 广播系统应覆盖应急避难场所 3 图像监控范围应覆盖应急篷宿区和应急避难场所内道路及出入口 3 5 2 应急集结区为避难人员提供短时间使用的露天避难场地 需要时部分区域 可设置帐篷 3 5 3 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区设有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设施 并应符合如下要求 1 级 级应急避难场所每 5 个应急篷宿区设置 1 个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站 最低配置面积不小于 500m2 2 级应急避难场所内应设置 1 个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站 最低配置面积不小于 300m2 3 5 4 应急供水设施可选择设置供水管网 供水车 蓄水池 水井 机井等两种 以上供水设施 并根据所选设施和当地水质设置净水设备 使水质达到直接饮用 标准 并应符合如下要求 1 每 100 人应至少设一个水龙头 每 250 人应至少设一处饮水处 2 人员饮用水量 3L 人 日 生活用水量 10L 人 日 3 5 5 应急供电设施应设置多回路电网供电系统或太阳能供电系统 也可以设置 移动式发电机组 1 供 发电设施应具备防触电 防雷电保护措施 10 2 电气设备的安装必须牢固可靠 设备和装置的固定螺栓或焊接强度必须满足抗 震要求 3 应急避难场所场内道路照度不应低于 50Lx 篷宿区应设置安全照明 照度值 不应低于 50Lx 指挥通信间 手术医疗间等的照明标准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3 5 6 应设置暗坑式厕所或移动式厕所 并应符合如下要求 1 应急厕所之间距离应小于 100m 且位于应急避难场所下风向 距离篷宿区 30 50m 2 暗坑式厕所按每 30 50 人一个坑位设置 应为水冲式 并附设或单独设置化 粪池 容量按 1 2kg 人 日 设计 3 5 7 应急避难场所及周边应设置避难场所标志 具体要求参见附录 B 3 6 一般设施要求 3 6 1 应急篷宿区内设置帐篷或活动简易房 并应符合如下要求 1 篷宿区周边和场所内要按照防火及卫生防疫要求设置通道 2 每个应急篷宿区不应超过 1000m2 应急篷宿区之间应有宽度大于 2m 的人行通 道 3 应急篷宿区应配置灭火器材 消防用水储备量应大于 40m3 3 6 2 应急垃圾储运设施为可移动式 并实行分类储运 应急垃圾储运设施距离 应急篷宿区应大于 10m 且位于应急避难场所下风向设置 按 200g 人 日 标 准建设 3 6 3 应急排污系统应设置污水排放管线和简易污水处理设施 并应与市政管道 11 相连接 有条件的可设独立排污系统 3 6 4 应急物资储备设施应放置在场地内或场地周边 并应符合如下要求 1 应利用场内或周边的饭店 商店 超市 药店 仓库等进行应急物资储备 2 场地周边的应急物资储备设施与应急避难场所的距离应小于 500m 3 有条件的应设置永久性专用物资库 粮食储存标准为 400 900g 人 日 医疗药品 器材按 2 受伤者率的需求量储备 3 6 5 应急避难场所附近应设置应急车辆停车场 3 7 综合设施要求 3 7 1 应急指挥中心是收集 传达 分析各种信息 处理 组织 指挥应急避难 场所内一切行动的场所 1 应急指挥中心面积应不小于 1500m2 2 图像监控范围应覆盖应急篷宿区和所内道路及出入口 3 广播系统应覆盖应急避难场所 4 应配置有线 无线通信设备和网络接口 3 7 2 应急避难场所内或周边应设置供直升机起降的应急停机坪 要求如下 1 起降坪地应平坦 坚硬 坡度不大于 5 10m 范围内不应有树木 周围无高 大建 构 筑物 2 起降坪地中心左右 15 范围 1000m 距离内 直升机进出通道向上 5 视野内没 有任何障碍物 保证升空平行安全角度 12 3 起降场面积可参考表 3 7 2 表 3 7 2 我国主要装备直升机起降坪幅员尺寸 直升机机型起降场面积 m 米 117 60 60 米 8 直 5 直 9 60 40 米 6 50 50 云雀 30 20 3 7 3 应急洗浴设施可结合应急厕所设置 也可以设置移动式洗浴设施 3 7 4 应设置功能介绍图版 宜设置触摸屏 电子屏幕等设施 3 7 5 有条件的可在场地内或场地附近设置救援人员的驻地 第四章第四章 场所型应急避难场所场所型应急避难场所 4 1 分 级 4 1 1 场所型应急避难场所按安置时限分为以下三级 级应急避难场所 可安置避难人员 30 天以上 级应急避难场所 可安置避难人员 3 30 天 含 30 天 级应急避难场所 可安置避难人员 3 天以内 各级应急避难场所具体要求应符合表 4 1 1 的规定 表 4 1 1 各级场所型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要求 13 级 别 安置时 限 天 场所面积 建筑面积 m2 人均避难 面积 m2 级30 以上 3 5 级3 301 5 2 级3 以内 4000m2 以上单建式地下空间 含人防工程 或大型体育馆 展览馆 学校等 1 1 5 4 2 建筑物选择 4 2 1 选择场所型应急避难场所应符合如下要求 1 大型体育馆 展览馆 学校等 2 建筑面积不小于 4000m2 单建式地下空间 含人防工程 4 2 2 用作场所型应急避难场所的公共建筑和地下空间 含人防工程 必须符合 抗震 抗风及防洪要求 不符合要求的应在加固改造后方可使用 4 3 平面布局 4 3 1 规模较大的应急避难场所应划分避难单元 每个避难单元的建筑面积不应 大于 4000m2 避难单元之间应设置连通口 4 3 2 每个避难单元应设置指挥 生活 医疗 物资储备 供水 供电 排污 等设施 4 3 3 每个避难单元出入口不应少于两个 避难场所出入口应布置在地面建筑倒 塌范围之外 4 3 4 避难场所出入口通道净宽之和 应按避难人数每 100 人不小于 0 3m 确定 14 每个通道通过人数不应超过 800 人 当通道内设置门时 通道净宽应按门净宽计 算 4 4 设 施 4 4 1 避难单元内应设指挥区 内设广播 图像监控 有线通信 无线通信等应 急通信设施 要求 1 指挥区建筑面积应不小于 50m2 2 广播系统应覆盖整个避难单元 3 图像监控应覆盖整个生活区和主要出入口 4 4 2 避难单元内应设生活区 生活区应进行分区 每个分区不应超过 800m2 分区之间应有大于 2m 的人行通道 4 4 3 避难单元内应设物资储备区 其建筑面积可按 80 100m2 确定 4 4 4 避难单元内应设水冲厕所 厕所之间的距离应小于 100m 厕所应设置排 风设施 4 4 5 避难单元内应设垃圾储存间 其建筑面积可按 5 10m2 确定 垃圾储存间 宜布置在排风口附近 4 4 6 避难单元内应设饮水处 其数量不少于 4 个 每个饮水处的建筑面积可按 5 10m2 确定 4 4 7 避难单元内应设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点 其建筑面积可按 15 20m2 确定 4 4 8 避难单元宜充分利用自然条件 合理组织自然通风 采用自然通风时 平 15 面布置应保证气流通畅 避免死角和短路 尽量减少风口和气流通路的阻力 当 采用机械通风时 人员新风量按不小于 10m3 p h 确定 4 4 9 避难单元应利用城市供水管网 蓄水池等进行应急供水 饮用水 生活用 水的水质 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避难单元内应设置饮用水 生活用水贮水池 箱 贮水池 箱 的贮水时间按 7 天计 用水量标准为 1 饮用水 3L 人 日 2 生活用水 10L 人 日 4 4 10 避难单元内应设排污系统 并与市政管网连接 有条件的可单独设置 4 4 11 避难单元内应设置多路供电 同时应配置应急电源 应急电源应满足照 明 通风和医疗等最低负荷要求 4 4 12 应急避难单元生活区应配置灭火器材 16 第五章第五章 应急转换应急转换 5 0 1 拟作为应急避难场所的新建 改建项目 应在该项目平时功能设计的基础 上增加应急避难场所的专项设计 5 0 2 应根据应急避难场所类型 分级和容纳避难人数来确定应急避难场所的设 施与设备 数量不足的应在避难场所启用前实施应急转换并设置到位 5 0 3 应急转换分为 一次性土建安装到位设施设备 临时构筑设施设备 临时 增添设施设备 灾时引入设施设备 具体要求参见附录 17 附录附录 A A 用词说明用词说明 1 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 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 表示很严格 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用 必须 反面词采用 严禁 2 表示严格 在正常情况下均这样做的词 正面词采用用 应 反面词采用 不应 3 表示允许稍有选择 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词 正面词采用用 宜 反面词采用 不宜 表示有选择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 采用 可 2 标准中指定应按其他有关标准 规范执行时 写法为 应按 执行 或 应符合 的规定 或要求 18 附录附录 B B 应急标志应急标志 一 图形符号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标志设计应当美观大方 经久实用 图形符号如表一 可将所 示图形结合场所实际情况设计 根据现场情况 场所内外需要增加新的标志 可 以按照本标准给出的标志牌样式 结合实际情况设计 二 统一标志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统一标志由应急避难场所图形符号和本避难场所汉语名称及 英语名称组成 为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标志牌不可缺少内容 见表二 三 组合标志 组合标志是统一标志基础上增添有关避难场所文字说明的标志 可设在应急避难 场所各入口的显著位置 说明本场所功能区规划图 疏散道路图 注意事项 应 急避难知识等内容 见表三 四 场所内道路指示标志 场内外指示标牌可采取立杆式标牌 地表上标牌高度 1 0m 横宽 0 67m 其中尖 端长度 0 07m 纵宽 0 2m 应急避难场所内道路指示标志 见表四 五 场所周边道路指示标志 应急避难场所周边道路指示标志用于在周边道路上指示位置及距离 标志见表五 六 标志设置要求 1 场所周边主干道 路口应设置周边道路指示标志 19 2 场所出入口应设置应急避难场所组合标志或统一标志 并要设置标有文字说明 的应急避难场所平面图和周边居民疏散线路图 3 场所内主要通道路口应设置应急设施的道路指示标志 4 场所内各类配套设施及设备应设置明显的标志及简易的使用说明 20 附录附录 C C 应急转换设施设备表应急转换设施设备表 序号序号 应急避难场所应急避难场所 所需设施设备所需设施设备 内容与要求内容与要求应急转换要求应急转换要求 一 一次性土建安装到位的设施设备 建筑一 一次性土建安装到位的设施设备 建筑 1应急供水 按人员避难区设置的供水管网 供水龙头 洗消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