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用心 爱心 专心1 第第 4 4 课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一 七国之乱与汉武帝的集权措施一 七国之乱与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1 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汉初年的封国制 A 都是中央集权制 B 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C 都是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而实行 D 都是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瓦解 2 据 史记 吴王濞列传 记载 上 汉高祖 患吴 会稽轻悍 无壮王以填 镇 之 诸子少 乃立濞于沛为吴王 王三郡五十二城 又据 汉书 述评 汉兴之初 海内新 定 同姓寡少 惩戒亡秦孤立之败 于是剖裂疆土 上述材料表明汉高祖分封同姓王的基 本想法是 A 秦朝残余势力强大 应封王加以防范 B 认为孤立无援是秦王教训 封王拱卫中央 C 继承者年幼 封王以帮助皇帝治天下 D 汉初社会动荡 封王以发展各地农业生产 3 下列各项制度 属于汉朝在秦朝基础上沿用并发展的是 A 刺史制 封国制 B 三省制 封国制 C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D 一省制 刺史制 4 阅读下面的一幅历史地图 此图所反映的历史内容是 A 西汉时期监察区的划分 B 汉初的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的形势 C 西周初年分封诸侯的情况 D 唐朝时在边境设置军镇的情况 5 2004 全国 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官僚的监察 控制而采取的措施是 A 实行察举制 B 设置刺史 C 取消封国 D 创设御史大夫 6 2002 广东 史书记载 主父偃说上曰 愿陛下令诸侯得到推恩分子弟以地 侯之 于是上从其计 文中 上 指 A 汉高祖 B 汉文帝 C 汉景帝 D 汉武帝 7 西汉时的刺史代表中央行使 A 监察权 B 行政权 C 军权 D 财权 8 刘邦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 其目的是 A 确立 天下一家 的格局 B 巩固皇权 稳定天下 C 消灭异姓诸王和功臣 D 效法西周 广建封国 用心 爱心 专心2 9 晁错的 削藩策 与主父偃建议实行的 推恩令 在关于削减封国实力的论述方面 A 方式不同 B 目的不同 C 本质不同 D 完全相同 10 贾谊 治安策一 载 欲天下之治安 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力少则易使以义 国小则亡邪心 贾谊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 A 剥夺王国的封地 B 推恩令 C 夺取王侯的爵位 D 继承西周的分封制 11 汉武帝削弱相权的主要措施是 A 设立中朝 B 设立外朝 C 广招贤才 D 扩大御史大夫权限 12 西汉 七国之乱 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A 地方势力的强大 B 中央削夺王国的封地 B 开国功臣的反叛 D 诸侯争夺王位 13 下列关于封国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 B 侯国直属朝廷 C 封国起了拱卫中央的作用 D 封国的出现削弱了中央集权 14 公元前 112 年 汉武帝为祭宗庙 要列侯献酎金助祭 以所献酎金的分量不足或成色 不好为借口 废列侯 106 人 这段材料说明了 A 汉武帝贪财暴虐 B 列侯献酎金的金子有问题 C 汉武帝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 汉武帝削弱了相权 加强了皇权 15 刘邦封同姓王以保刘家天下 但后来却发生了七国之乱 这说明 A 分封制不合时宜 B 铲除异姓王失策 C 七国势力过大 D 中央放松对封国的控制 16 公元前 106 年 汉武帝分天下为 13 州 每州设刺史一名 刺史的主要职责是 A 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B 征收赋税 征发徭役和兵役 C 推荐和选拔地方人才 D 加强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管理 17 三公九卿 机构的职能在汉武帝时期演变成为 A 决策机构 B 执行机构 C 审议机构 D 监察机构 18 汉光武帝改革中央政治制度 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构是 A 外朝 B 丞相府 C 御史大夫府 D 尚书台 19 刘邦建立的政治制度与秦朝相比 最大的差别表现在 A 中央机构设置上 B 地方制度上 C 皇帝权力上 D 根本目的上 20 西汉时期 刘邦为巩固其统治在地方上实行的制度是 用心 爱心 专心3 A 郡县制 B 郡国并行制 C 分封制 D 行省制 21 君主近臣 代起执政 品位既高 退居闲曹 这种情形以汉武帝为例的话 下列哪 一项的叙述是正确的 A 重用近臣 攘夺相权 朝廷始分内外朝 丞相属外朝 B 尚书被中书取代 C 以三公决策 辅政武帝 D 将相权一分为三 互相制衡以分削相权 22 公元前 106 年 汉武帝分天下为 13 州 每一州设刺史一名 刺史的主要职责是 A 监察地方诸侯王和官员 B 征收赋税 征发徭役和兵役 C 推荐和选拔地方人才 D 加强对地方官的控制和管理 23 西汉末年与东汉初年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是 A 由封国 郡县并存演变为郡县制 B 由州 郡 县三级制演变为郡县两级制 C 由郡县两级制演变为州 郡 县三级制 D 由郡县制演变为州县制 24 中外朝制度的形成反映了 A 地方割据势力的削弱B 决策中枢的转移 C 相权加强 皇权削弱D 三公九卿制度被废除 25 秦朝实行郡县制而不分封诸侯王 汉朝逐步削夺诸侯王的封地和权力 目的都是 A 加强各地的经济交往 B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 加强对劳动人民的统治 D 发展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 26 历史记载 虽置三公 事归台阁 与之对应的历史史实是 A 秦始皇实际上并未任命太尉 B 汉武帝逐步设立起 中朝 机构 C 东汉光武帝进一步扩大尚书台的权力 D 魏晋南北朝形成三省体制 27 汉代颁行 推恩令 规定 诸侯王死后 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 其他子弟可分割王 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 由郡守统辖 其目的是 A 壮大皇族力量 B 保证列侯利益 C 加强中央集权 D 笼络王侯人心 二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二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28 公元 757 年 杜甫身陷长安 国事家愁涌上心头 挥笔写就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 深 造成 国破 的直接原因是 A 安史之乱B 藩镇割据C 五代十国混战D 陈桥兵变 29 安史之乱 和 七国之乱 发生的相同原因是 A 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 B 封建统治腐朽 C 内地兵力空虚 D 皇帝不问政事 用心 爱心 专心4 30 唐代藩镇的特点不包括 A 自己任免电视剧吏 管辖州县 B 自行掌握本地税收 C 军事上有强悍的武装 D 控制着中央与地方的多级政权 31 五代十国时期 与五代几乎同时存在的十个割据政权中 处在北方山西的是 A 北周 B 后周 C 北魏 D 北汉 32 后周世宗改革其最主要的历史作用是 A 使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B 使后周的军队战斗力提高 C 统一了黄河以北地区 D 为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33 下列哪一史实不是地方势力膨胀的表现 A 七国之乱 B 安史之乱 C 藩镇割据 D 外戚宦官专权 6 外戚和宦官能够掌握中央政权的根源是 A 皇帝年幼 B 官僚腐败 C 皇权专制 D 地方割据 34 旧唐书 载 文武将吏 擅自署置 贡赋不入于朝廷 虽称藩臣 实非王臣 对 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反映了方国对中央的威胁 B 反映了 天下共主 地位受到地方势力冲击 C 反映了藩镇割据威胁到中央集权 D 反映了藩镇问题得到解决 35 唐代藩镇的特点不包括 A 节度使主要来自郡守和安史降将 B 管辖州县 大者十余州 小者三四州 C 职位往往父死子继 兄终弟及 或由部下拥立 D 军事上有强悍的武装 36 下列措施中有利于限制地方割据势力的是 秦始皇建立郡县制 汉武帝颁布 推恩 令 唐玄宗设置军镇 宋太祖派文臣做知州 A B C D 37 西汉王国问题与唐朝藩镇割据同属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统一与分裂的矛盾 统治阶 级内部的矛盾 封建军阀之间的矛盾 A B C D 38 五代十国时期 皇帝要调动一个实力较大的地方将领 事先总是调兵遣将防备其反抗 如临大敌 这反映出 A 地方将领会发动兵变 B 皇权专制制度已趋没落 C 地方将领反对封建专制 D 皇权与割据势力矛盾尖锐 三 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三 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39 西汉初和北宋初都面临制度上的问题是 用心 爱心 专心5 A 地方与中央争权 B 郡县与封国并存 C 皇权与相权矛盾 D 内朝与外朝并存 40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直接原因是 A 陈桥兵变的教训 B 藩镇割据的教训 C 辽国的军事威胁 D 统一天下的需要 41 清朝学者赵翼写诗说 千秋疑案陈桥驿 一著黄袍便罢兵 该诗讲的是下列哪一位 皇帝 A 秦始皇 B 汉高祖 C 宋太祖 D 明太祖 42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最突出特点是 A 极力加强皇权 B 竭力削弱相权 C 削弱将帅权力 D 削弱地方势力 43 宋太祖从哪些方面加强中央集权 A 权 兵 人 B 权 钱 兵 C 权 兵 D 权 钱 44 北宋初年禁军布防的原则是 A 先北后南B 内外相制 C 强干弱枝 D 兵将分离 45 为削弱唐末以来的藩镇的权力 北宋采取的措施是 州郡直属中央 设通判 文臣出 任州郡长官 控制地方财政 A B C D 46 2004 全国 北宋削夺地方财政权的措施是 A 派文臣做知州 B 各州设通判 C 设立转运使 D 设立布政使 47 2001 上海 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 赵匡胤 黄袍加身 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 未发生类似的现象 一般认为 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 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 其体制变革的一项 A 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 B 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C 降低将帅之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D 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48 2000 全国 宋太祖从地方军队中挑选精壮士兵编入禁军主要是为了 A 加强中央集权 B 消灭割据政权 C 防御辽兵进攻 D 节省军费开支 49 王彦超及诸藩朝 帝 宋太祖 宴于后苑 酒酣 从容谓之曰 卿等皆国家宿旧 久临据镇 王事鞅掌 非朕所以优贤之意也 彦超喻意 即前奏曰 乞骸骨 归丘 园 臣之愿也 引自 宋史纪事本末 太祖之 意 是 A 准备赏赐开国宿旧 B 鼓励诸藩为国操劳 C 表白歉意抚慰群臣 D 暗示他们自解兵权 50 宋太祖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 其主要策略是 A 以三衙分割宰相的军权 B 设置枢密院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C 以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权 D 设置转运使分割宰相的财权 51 宋太祖时 禁军的统领机构是 用心 爱心 专心6 A 三衙 B 枢密使 C 宰相 D 州郡长官 52 北宋建立后 首先集中兵权是为了 A 加强军事力量 B 抵抗少数民族进攻 C 防止军事割据 D 完成全国统一 53 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北宋规定 A 中央向各州郡派驻刺史 B 实行一省制 C 在州郡长官之上设通判 D 派文官出任州郡长官 54 北宋前期兵员增长示意图 其反映的现象说明了 A 地方将领擅自扩充兵员 拥兵对抗中央 B 宋初削弱地方军事力量的国策发生了变化 C 政府为抵御边患和稳定内政而扩充军队 D 宋太祖以后 统兵将领的地位逐渐提高 55 北宋制钱谷 对加强中央集权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 保证了中央的财政收入 B 使地方丧失了割据的经济经济基础 C 避免了地方官吏的贪污 D 使北宋政府有足够的财政同辽等议和 56 北宋出现 冗兵 冗官 冗费 的局面 从反而证明了 A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在当时弊大于利 B 政府改革要有经济作保证 C 兵越多战斗力越强 D 政府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57 宋太祖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加强中央集权 其核心是围绕 A 削弱中央大将和丞相的权力 B 解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C 解决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 D 削弱地方军队的实力 58 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影响有 加强了中央集权 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 造成了 积贫积弱 的后患 改变了藩镇割据局面 A B C D 59 地方势力威胁中央政权的危险基本解除始于 A 隋唐时期 B 北宋时期 C 元朝时期 D 清朝时期 60 在中国古代史上 经常出现地方分裂或者叛乱的现象 对这种现象的评述 正确的是 根本原因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主要原因是某统治政策的失误导致中央弱地方强 破坏生产 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给我们的启示是地方政权不宜过大 必须保持中央政 令的畅通 A B C D 61 北宋初 大将符彦卿驻军大名府 专横一时 目中无人 963 年 太祖任命京官周渭 为永济知县 周到任时 符彦卿虽心中不满 但也无可奈何 符彦卿 无可奈何 的原因 主要是 用心 爱心 专心7 A 周渭身为高官 身份特殊 B 节度使的权位在知县之下 C 地方权力分离 无隶属关系 D 地方行政长官掌握地方将领任免权 四 非选择题四 非选择题 6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兴之初 海内新定 惩戒亡秦孤立之败 于是剖疆裂土 立二等之爵 然诸侯原本以大 末流滥以至溢 小者淫荒越法 大者睽孤横逆 以害身丧国 汉书 诸侯王丧 材料二 晁错 说上曰 昔高祖初定天下 昆弟少 诸子弱 大封同姓 今削之 亦反 不削之亦反 削之 其反亟 祸少 不削 反迟 祸大 史记 吴王濞列传 材料三 主父偃 说上曰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 地方千里 以法割削 则逆节萌起 前日晁错是也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 以地侯之 佊人人喜得所愿 以上德放 实分其国 必稍自销弱矣 汉书 主父偃 请回答 1 材料一 二认为汉初分封诸侯国的原因是什么 这一局面的出现使西汉地方行政体制 与秦相比出现什么变化 后来为何又要解决王国问题 2 材料二 三所提出的解决王国问题的方案在实施的手段上和产生的结果有何不同 3 有人说七男这乱根本上是因为 削藩 而造成的 这种观点是否正确 为什么 4 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根本上说明了什么 解析 1 根据两段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 归纳分析西汉初分封诸侯国的原因及危害 从 中比较与秦的区别 2 根据课本知识比较汉景帝和汉武解决王国问题的不同措施 3 要认识到七国之乱的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各国力量壮大 4 紧扣中央集权的加强 答案 1 惩戒亡秦孤立之败 初定天下 昆弟少 诸子弱 实行郡国并行 使诸侯势力膨 胀 严重影响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 2 前者采取强制剥夺的办法 后者主张渐进的缓和的办法 前者使矛盾迅速激化 引发 七国之乱 后者达到了削弱王国 使之无力对抗中央的目的 3 不正确 七国之乱是西汉统治集团内部争夺中央政权的斗争 是王国问题发展的必然 结果 无论是 削藩 还是 推恩 都触及诸侯王的利益 必定引其反抗 王国问题解决 的主要条件 一是景帝的举措得当 二是汉武帝统治时的强盛 如果没有上述举措 单靠 推恩 是不会奏效的 4 强大的中央集权和得当的施政 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 63 列举汉 唐 宋统治者关于地方管理的措施及效果 并谈谈你从中受到的启发 解析 本题审题难度不大 关键是根据题意组织答案 要注意针对题目限定的角度 最重 要的是通过解答本题 形成汉 唐 宋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观点 措施及效 果 主要列举相关史实 启发 应结合史实从正反两方面去思考 答案 1 措施及效果 汉朝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后来王国势力膨胀 汉景帝至汉武帝时逐步 削弱王国 加强了中央集权 汉武帝后期 实行刺史制 加强对诸侯和地方高官的监察 东汉末年逐渐演变为地方行政区 唐朝中后期 地方军镇节度使越设越多 权力增长 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宋朝为了削弱藩行政权力 政府规定所有州郡直属中央 在州郡 长官之下设置通判 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 废除了节度使管辖驻地以外郡的制度 派文臣 出任州郡 长官 设转运使 负责将一路各州县的财赋运输到中央 地方的财政权收归中央 造成了 冗官 冗兵 冗费 的国家财政危机 用心 爱心 专心8 2 启发 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国家 地方权力过 大 容易形成藩镇割据 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过度地削弱地方权力 容易造成地方官 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 人浮于事 难以对付地方实行有效地治理 分化事权也容易导 致官僚机构庞大等问题的出现 64 阅读下列材料 朱熹总结北宋败亡的教训时说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 遂尽夺藩镇之权 兵也收了 财也收了 赏罚刑政 一切收了 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子语类 请回答 1 北宋吸取五代藩镇的教训 怎样尽夺藩镇之权的 2 朱熹关于北宋败亡原因的观点你同意吗 查一查有关资料 说说你的观点 答案 收精兵 撤销殿前都点检 将禁军统领机构改为殿前司 侍卫马军司 侍卫步军 司 合称 三衙 在中央设枢密院 按 强干弱枝 守内虚外 原则部署兵力 削实 权 削弱 剥夺宰相 州郡长官和武夫悍将的权力 规定州郡直属中央 州郡长官之下设 通判 派文臣任州郡长官 制钱谷 各州郡的财赋 除自留一小部分外 其余运往开封 或其他指定地点 2 同意说 宋初的各种措施虽然达到了加强中央集权 改变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 面的目的 但是这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也造成了 冗官 冗兵 冗费 的 积贫积弱 的后患 这些都是宋败亡的原因 不同意说 宋亡的原因最主要的是封建政府的腐败以及严重的社会危机 6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日召赵普问曰 自唐季以来 数十年间 帝王凡易八姓 战斗不息 生 民涂炭 其何故也 吾欲息天下之兵 为国家长久之计 其道何如 普曰 陛下之言及此 天下人神之福也 此非他故 方镇太重 君弱臣强而已 今 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 惟稍夺其权 制其钱谷 收其精兵 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 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异 遂尽夺藩镇之权 兵也收了 财也收了 赏罚刑政 一切收了 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熹 请回答 1 赵普是如何分析唐末以来政局动乱原因的 赵匡胤据此采取了哪些加强中央集权 的措施 原因 藩镇太重 君弱臣强 措施 收精兵 削实权 制钱谷 具体内容按教材整理 2 朱熹的评价是否正确 你的看法如何 用心 爱心 专心9 基本正确 他指出加强中央集权虽然消除了五代十国的分裂 但过分削弱地方又造成 州郡困弱的局面 北宋的集权措施是必要的 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但过分的集权也使官僚机构膨胀 官俸军费开支猛增 军队战斗力削弱 留下了积贫积弱 的祸根 66 汉武帝和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有何异同 思路 同 削弱相权 加强皇权 削弱地方机构的权力 采取和的平方式加强中央 集权 异 汉武帝设立中朝削弱相权 宋太祖分割宰相的军权 财权和行政权 在地方上汉 武帝削弱王国实力 宋朝收地方精兵 财权 行政权 6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乾德元年 963 年 春正月 初以文臣知州事 夏四月 诏设通判于诸州 凡军民之政皆统治之 事得专达 与长吏均礼 大州或置二员 又令节镇所领支郡皆直隶 京师 得自奏事 不属诸藩 于是节度使主权始轻 材料二 三年 965 年 三月 初置诸路转运使 赵普乞命诸州度支经费外 凡金 帛悉送汴都 无得占留 材料三 965 年 八月 选诸道兵入补禁卫 复立更戍法 分遣禁旅戍守边城 使往来道路 以习勤苦 均劳佚 自是将不得专其兵 而士卒不至于骄惰 皆赵普之谋也 以上均引自 宋史纪事本末 收兵权 请回答 1 材料一规定的措施是针对谁的 目的是什么 2 材料二的措施解决了什么问题 有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23335-2025天然气汽车定型试验规程
- 【正版授权】 ISO/IEC 9234:2025 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Information modelling for virtual,augmented and mixed reality based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s
- 【正版授权】 ISO/IEC 29110-5-2-1:2025 EN Systems and software engineering - Life cycle profiles for very small entities (VSEs) - Part 5-2-1: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 guidelines
- 【正版授权】 ISO 7819:2025 EN Lithium - Vocabulary
- 泰州市交通运输局下属事业单位招考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河北衡水市人民政府招待处选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16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使用挖机安全协议书
- 江苏淮安市农业委员会直属事业单位招考研究生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使用物品协议书模板
- 杭州市西湖区古荡街道计生服务员招考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子痫前期预测与预防指南(2025)解读
- 小学生反假币培训
- DB14-T 1319-2021 公路工程标准工程量清单及计量规范
- 新能源行车安全培训总结课件
- 食品企业安全培训课件
- 洗脸猫专业知识培训课件
- 油品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档案基础知识培训资料课件
-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管理办法及范本
-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研究
- 山东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项目 工程总承包合同 示 范 文 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