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校园欺凌行为及其对策研究方案14级小学教育综合1班 1404017004 邓智康一、研究缘起学校作为人才培养之地,理应是充满和谐温馨的净土。当前,在小学校园中,欺凌事件频频发生,让学校蒙上了一层灰雾。据有关统计表明,从2016年1月到2017年5月期间发生或曝光的、公开报道的严重校园欺凌事件达100多起(表1)。为什么孩子们寻求知识的乐园,现如今充满一些暴戾之气呢?校园欺凌行为发生机制到底如何,如何对其进行有效防治?为了保障孩子们身心健康的发展,这些问题必须得到充分认识和有效解决。表1 2016年1月-2017年5月较为严重的校园欺凌事件(仅部分)序号事发时间事件12016年5月安徽怀远县火星小学13岁的副班长逼迫同学喝尿吃粪22016年6月青海互助县威远学校的陶成鹏长期受到同学欺负,终不堪忍受,选择自杀32016年9月江西南昌象湖实验学校发生一起多人围殴女生事件,5名女生对1名女生连扇耳光,不时用脚踹其身体各个部位42016年11月北京中关村二小一名学生家长称,孩子长期遭到同班两名同学的欺凌,被两人用厕所垃圾筐扣头52017年4月云南大理弥渡小学,一学生在校园内遭毒打,多次下跪求饶,被打学生身体局部软组织挫伤二、文献综述校园欺凌系统研究源于上世纪70年代末,以Olweus的Agression in the Schools:Bullies and Whipping Boys为开端。相比而言,我国起步稍晚,90年代末学者张文新进行了“中小学生欺负”的探索研究。通过查找大量资料,截至2017年5月31日,国内外关于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现状调查和预防策略的研究,相对于校园欺凌的研究成果较少。在CNKI上,通过“主题”检索含有“校园欺凌”关键词的文献在2015年前很少,仅有35篇。同样以“小学校园欺凌”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得到的相关的文献在2016年前仅有7篇,并得到了以下相关数据。表2 校园欺凌研究趋势与对比年份/年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校园欺凌/篇100002762小学校园欺凌/篇100001010(续表)年份/年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截至5月31日)合计校园欺凌/篇24741810790250小学校园欺凌/篇01111171034通过对以上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对“校园欺凌”和“小学校园欺凌”的研究总体上较少,但整体上是呈现上升趋势,尤以2015年之后增速最快,说明这一问题突出,有待急切解决。2. 目前关于“校园欺凌”研究较多,但直接探讨“小学校园欺凌”的研究成果特别少,说明对“小学校园欺凌”问题的重视度不够。3. 根据上述表格信息,我们大致可以对“小学校园欺凌”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2002年之前,为萌芽阶段;2002年至2014年,起步阶段;2015年至今为发展阶段。搜索与整理到的与“校园欺凌”相关的研究成果,与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有着一定的联系。通过阅读归纳,可以得出以下四个方面的认识:(一)校园欺凌概念界定未形成共识1. 长期将“校园欺凌”“校园暴力”二者混为一谈吴桂翎,辛涛(2009)在校园暴力研究的回顾与前瞻中把“校园欺凌”认定为“一种低水平的暴力行为,但却是校园暴力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张琼(2014)在小学校园欺凌行为及其对策研究基于湖南省永州市X小学的个案研究提出了“学校情境中学生间的欺凌可以普遍被看作为属于校园暴力的范畴,并且是最为普遍的校园暴力形式”的观点。陶建国(2015)在瑞典校园欺凌立法及其启示开篇第一句话叙述的是“校园暴力”,中间未有过渡句,第二、三句话就转而研究“校园欺凌”,将这两个概念等同来看。综上,我们发现这些学者都未将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严格区分开来,认为校园欺凌属于校园暴力,将前者归为了后者的范畴下,甚至将二者等同起来。二者存在怎样的区别,未作出相应解释。2. 对“校园欺凌”本身的概念界定不一致王楚婧(2016)在校园欺凌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中认为,校园欺凌是指由学生实施的对其他学生暴力行为,并造成心理上、精神上或身体上的巨大伤害及痛苦。任海涛(2017)在“校园欺凌”的概念界定及其法律责任指出,校园欺凌是在幼儿园、中小学及其合理辐射区域内发生的教师或者学生针对学生的持续性的心理性或者物理性攻击行为,这些行为会使受害者感受到精神上的痛苦。孙时进(2017)在校园欺凌的心理因素和治理方法:心理学的视角提出,校园欺凌可以广义地理解为在校园背景下一方对另一方进行的蓄意的、重复的攻击(包含身体、言语、关系、网络各个层面的攻击),这些攻击行为往往会影响行为参与者的身心健康。在已有的关于论述校园欺凌的概念的研究当中,我们可以得知上述研究者在表述校园欺凌的概念时在“空间(地点)、参与者(主要是欺凌者和被欺凌者)及伤害影响范围”都存在差异。3. 对校园欺凌行为的特点及表现方式的认识存在差异Olweus(1993)在Bullying at School: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can do提出了“欺凌行为是一群或单个学生,用某种负面行动,重复且长期地对待某特定学生或一群学生”的观点。张文新等人(2001)在学校中的欺负问题中将力量的非均衡性和重复发生性作为校园欺凌行为的根本特征,并根据欺凌的发生方式和表现形式,把欺凌划分为直接欺凌和间接欺凌。前者又可分为直接身体欺凌(如打、踢、抓、咬、推搡以及勒索、抢夺、破坏物品等身体动作行为)和直接言语欺凌(如辱骂、讥讽、嘲弄、挖苦、起外号等言语行为)。间接欺凌则是欺凌者借助于第三方实施的欺凌行为,主要包括背后说人坏话、散布谣言和社会排斥等。任海涛(2017)在“校园欺凌”的概念界定及其法律责任认为欺凌行为特点有“欺凌者与受害人具有一定交往关系”“校园欺凌具有长期反复性和对象固定性”“双方权力、地位不平等,且受欺凌者不得自由选择处于被支配地位”。并认定其多样的表现方式,人身财产伤害(殴打、霸占财物等),精神伤害(谩骂、嘲笑、取绰号或者进行孤立),性侵害(如取笑其性别、性取向等)。欺凌行为还可以当面进行,也可以通过电子信息手段(如通过电子邮件、微信、网站等散布图像或者侮辱语言等)来进行。通过整理国内外关于校园欺凌特征及其表现方式,可以发现国外倾向于将“重复发生性”作为欺凌行为核心特征,我国学者多将“力量不均衡性”作为其本质特征。欺凌行为呈现出传统与新型(网络为载体)并存的两种方式,并且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表现方式进行了具体划分。(二)校园欺凌行为的现状研究1. 小学普遍存在校园欺凌问题张文新(2001)通过利用修订的Olweus儿童欺凌问卷对我国9235名城乡中小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在小学阶段,受欺凌者和欺凌者所占的比例分别是22.2%和6.2%,其中严重的受欺凌者和欺凌者所占的比例分别是13.4%和4.2%。孙临美和林玲(2009)在调查小学校园被欺凌与欺凌现状发现,小学生经常受欺负或偶尔受欺负的比例达到97.5%,经常欺负别人或偶尔欺负别人的比例也有98.1%。Chan和Wong(2015)在2015年度报告中总结了我国校园欺凌的现状,结果发现,在我国大陆的不同学校中,有从2%到66%不等的学生曾被欺凌过,实施欺凌的则从2%到34%不等。从上述调查结果中不难发现,我国小学普遍存在校园欺凌问题,并且有一种愈演愈烈的态势。2. 校园欺凌行为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张文新等人(1999)在儿童欺侮问题研究综述提出童欺凌存在性别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男孩比女孩更多地卷入欺凌行为,女生更多地使用言语和心理欺凌,而男生则更多地使用身体欺凌。张文新等人(2001)在学校中的欺负问题指出通过对我国9235名城乡中小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在小学阶段,儿童受欺凌的比例从二年级的25.1%逐步下降到六年级的17.5%,而欺凌者的比例保持在4.4%-7.7%之间。通过对相关文献阅读整理发现,小学校园欺凌行为性别差异方面表现在男女参与率上和欺凌方式上;在年级差异上表现为受欺凌发生率随年级升高而呈现下降趋势,相对于受欺凌者而言,欺凌者在各年级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三)校园欺凌的成因与危害研究1. 校园欺凌行为的成因胡春光(2017)在校园欺凌行为:意涵、成因及其防治策略中对校园欺凌的成因运用学理进行解释,包括“权力根源理论”“挫折-攻击假说”“社会认知理论”“精神技能理论”等四大理论。孙临美和林玲(2009)在儿童校园欺凌问题的现状、归因及对策中将生理因素和社会影响因素(家庭、学校、教师、同辈群体、大众传媒)归结为校园欺凌的成因。王楚婧(2016)在校园欺凌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认为导致校园欺凌的发生的原因具体有:(1)网络社会发达,青少年过早接触暴力色情;(2)我国校园安全法律法规建设的滞后性;(3)学校教育的欠缺,学生法律意识模糊;(4)家庭不睦;(5)学校和社会管理的缺位。在已有的有关校园欺凌成因的文献中不难发现,研究者有的采用了生理学和社会学等抽象理论阐述成因,也有根据现实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归因。但都遵循着相同的原则: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2. 校园欺凌行为的危害张文新等人(2001)在学校中的欺负问题提出,欺凌对儿童身心健康及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严重危害,在极端情况下甚至会导致学生自杀。对受欺凌者来说,受欺凌会导致身体受到伤害、自尊心和自信心损害、情绪郁闷、失眠、注意力分散、逃学以及学习成绩下降等;而对欺负者来讲,容易形成攻击性人格、增加其反社会行为等。罗建河(2007)在国外中小学校园欺侮行为研究述评认为校园欺凌行为会给学生身心造成极为严重的消极影响,这不仅仅表现在受害者和欺侮者身上,还表现在旁观者身上。其会使围观者对学校感到恐惧,同时也会给他们带来一种与受害者相同的无力感,这种无力感最终会导致他们自信心和自尊心的隐性遗失。叶徐生(2016)在欺凌并非暴力的子概念中提出,欺凌者、被欺凌者、围观者都是有一定关系的学生,校园欺凌给欺凌者和被欺凌者、围观者都会带来的长期甚至终身的精神伤害。综上,我们可以发现,欺凌行为主要会对受欺凌者和欺凌者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研究者开始关注欺凌行为中对第三方即“围观者”危害的问题。(四)校园欺凌问题的策略研究王德伟(2015)在对校园欺凌现象的教育反思中从学校的角度出发,认为阻止和杜绝校园欺凌现象,必须从学校实施反欺凌教育:(1)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班级文化;(2)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培养人际交往能力;(3)在学校德育中多渗透和加强反欺凌教育。程斯辉和李汉学(2016)在学校欺负类型及其应对策略中提出了欺凌问题要分类治理,并认为当下要做好:(1)关注性别差异,加强女生教育;(2)加强对欺负行为旁观者的教育,避免学校欺负行为升级;(3)完善学校欺负行为的人防、技防;(4)优化家庭、网络、法治环境。王楚婧(2016)在校园欺凌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中认为解决校园欺凌问题必须从五个方面着手:(1)各方要高度重视校园欺凌事件;(2)加强法律意识教育,一方面强化法律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强化对法律的敬畏心理;(3)做到有法可依;行为矫正与依法惩治两者不可偏废;(5)强化心理矫正和保护。通过整理已有学者提出的有关校园欺凌问题的策略研究,我们发现由于研究者所站的角度不同,在具体对策方面存在一些差异,有学校层面、法律层面、家庭层面的区别。但这些策略对的核心理念基本一致:以问题为中心,坚持以生为本,遵循规律,防治结合。以上文献综述是笔者根据自己所研究的方面进行的分析,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无疑为我们全面认识小学校园欺凌问题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需要指出的是,相关研究也还存在一些需要更加完善的地方,这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1)缺乏对小学校园欺凌问题专门的研究,使得对这一主题缺乏深度认识;(2)相关研究大多是从理论上指出了校园欺凌的产生、表现及危害,缺乏实证研究,从而使得理论缺乏实践依据;(3)在对校园欺凌行为进行逻辑分析时,多是采用实然逻辑分析,使得认识过于表面、简单,随机性较强,不能从不断深化认识的纵度出发。这些不足正是本课题需要再深入研究和拓展的地方。三、目的意义(一)研究目的小学生是国家发展的希望、强大的力量,更是民族复兴的人才保证,其成长状况直接关乎国家的未来。但校园欺凌无疑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了伤害,因此解决校园欺凌问题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正确认识校园欺凌行为,保障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必须加强对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的研究和探讨,以期给出相应解决策略,进行防治。(二)研究意义1. 理论意义通过对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的研究,一是有利于丰富有关“校园欺凌”研究的理论,形成一系列完善的、具有实用价值的、可以广泛适用的解决小学校园欺凌的理论。二是有利于政府和学校进行有关防治“校园欺凌”的决策时,提供理论参考和决策依据。2. 实践意义针对出现的小学校园欺凌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一是有利于促进反“校园欺凌”教育实践开展,更有效地解决该顽疾;二是有利于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创建和谐温馨校园,在进行该问题研究时,我们最根本的、最重要的对象是人小学生,因而给出的解决方法一定是以生为本,促进学校发展为核心;三是有利于促进校园欺凌问题防治的科学化、规范化,探索出更加完善的解决策略。四、目标内容(一)校园欺凌的基本涵义1. 界定校园欺凌概念为了针对性地解决校园欺凌问题,必须对校园欺凌作出规范性的概念界定,廓清其内涵和外延。校园欺凌(亦称校园霸凌、校园欺负、校园欺侮)是指发生在幼儿园、中小学及其合理辐射区域(学校200米以内)强势的学生对弱势的学生以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故意重复地实施攻击性行为,这些行为会对参与者带来身心健康上的伤害。2. 区分“校园暴力”与“校园欺凌”并分析其特点身体上的或暴力上的欺凌攻击行为暴力行为欺凌行为图1 攻击行为、欺凌行为与暴力行为关系示意图欺凌行为与暴力行为都属于攻击行为,二者不可划等号。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双方地位或者力量是否均衡。当攻击行为的双方之间存在着较为悬殊的力量对比,可视为欺凌行为;反之,双方力量对比处于势均力敌的情况下,且攻击行为给参与方带来极大的的伤害时,则这种攻击行为可看作暴力行为。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的二者辨别不仅要以欺凌行为和暴力行为的区别为标准,还要考虑明显的“学校”特征:(1)校园欺凌中的参与者为校内学生,欺凌者和受害者均是学生,校园暴力的施暴者是师生或者校外人员,受害人包括学校和师生;(2)校园欺凌具有持续性和反复性,校园暴力大多是偶发性的攻击行为;(3)精神上的侮辱属于校园欺凌,不属于校园暴力。换言之,校园欺凌具备三个典型特征:力量不均衡性,重复性,蓄意性。3. 划分校园欺凌的类型及其表现形式身体欺凌以“打、踢、推、抓、咬、抢”等方式教唆他人去攻击别人.打、踢、推、抓、咬、抢、勒索等.间接欺凌直接欺凌利用第三方,技巧性地操纵同伴关系,蓄意或恶意将某人排除在团体之外或者进行孤立的行为.(1)当面进行言语侮辱、叫绰号、嘲笑等;(2)以网络或媒体为载体进行谣言传布、诋毁、恐吓、威胁等.非身体欺凌图2 校园欺凌的类型划分及表现方式从两个基本维度出发:直接间接,身体非身体。但这样分类还是存在一定缺陷,应该还需要考虑当事人的看法和态度。在实践的调查、访谈当中,应根据相关专家学者普遍认为的欺凌行为,将其罗列成一个分类表,把所制定的分类表发放给学生和教师去填写,学生、教师以及专家学者共同认为的即为研究的欺凌行为。(二)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的现状根据所进行的调查研究,包括所收集到的问卷、访谈、观察结果探求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的普遍性,分析其是否在“年级”“学段”“性别”“班干部/非班干部”“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单亲家庭/非单亲家庭”中存在差异。(三)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的成因与危害整理在实践中收集到的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的资料,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把握两个基本维度:主观与客观因素。并对欺凌行为于参与者(欺凌者、被欺凌者、围观者)的影响作出相应分析。(四)防治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的对策根据所收集的资料和实践分析的成果,充分结合小学校园欺凌行为产生的原因,提出防治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科学全面的应对策略和建议。要确保坚持“以问题为中心,坚持以生为本,主体明责,统筹协调,遵循规律,防治结合”的原则,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入手,对小学校园欺凌行为实施标本兼治的综合治理策略。五、研究方法(一)文献研究法查阅搜集国内外有关“校园欺凌”的资料,充分总结并提炼已有的研究理论、策略,为本次研究内容的设计、操作、成果奠定基础。(二)观察法深入学校一线,对被调查者进行直接观察,观察其在学校的行为表现并收集相关信息。(三)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的需要,将张文新和武建芬(1999)修订的Olweus儿童欺凌问卷中文版与时代特点相结合,制定出一份全面有针对性的问卷,并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进行实际调查。(四)访谈调查法分别与各学段、各年级的小学生以及各科任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进行访谈,询问有关校园欺凌的问题,并将谈话内容记录下来,收集所需资料。研究方法六、研究框架研究思路基本内容研究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校园欺凌的基本涵义防治小学校园欺凌的对策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的现状小学校园欺凌的成因与危害问卷法观察法访谈法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反馈调整七、程序步骤(一)准备阶段:2017年5-8月1. 选题,撰拟研究计划;2. 收集、整理、分析文献,构建研究框架;3. 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问题。(二)实施阶段:2017年9-12月1. 深入学校,观察实情;2. 对小学各个年级的学生、教师随机抽样,并进行个别访谈;3. 整理访谈材料,以便及时修改和补充;4. 对小学生进行欺凌问卷调查,回收统计;5. 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得出结果。(三)总结阶段:2018年1-3月1. 根据整理的文献与实践资料,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形成报告或论文初稿;2. 根据导师建议修改报告或论文;3. 修改数次,最终定稿。参考文献1 Olweus,D.Aggression in the schools: Bullying and whipping boys.Washington,DC: Hemisphere,1978.2 Olweus,D.Bullying at school: 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can doM.Oxford,U.K.: Blackwell,1993.3 张文新.学校中的欺负问题我们所知道的一些基本事实J.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3-8.4 张文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曹县社工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
- 2025自愿租房合同协议范本房屋租赁合同
- 2025购销铝材合同范文
- 2025经济适用房购房合同范本
- 物体沉浮条件试题及答案
- 2025电子产品销售租赁合同
- 《2025租赁协议及房产出租合同范本》
- 2025肉牛养殖合作协议范本
- 2025酒店员工劳动合同协议书
- 2025年租赁房屋转租协议模板
- 新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测试卷(全套31份)含答案
- 输血科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 2016年山东水利水电建筑工程预算定额((下册))
- 建设工程验收授权委托书模板
- 2023年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练习题(一课一练)
- 2023年05月海南东方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公开招聘综合行政执法辅助人员28名笔试题库含答案解析
- 北师大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册第十章《机械能,内能及其转化》检测题(包含答案解析)
- 通信原理第7版樊昌信版新版
- 一汽商用车企业级BOM技术方案V1.7
- GB/T 13808-1992铜及铜合金挤制棒
-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问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