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Q KM ZJ 2008 液体洗涤剂杀菌试验规程 内部使用 2008年月日内部执行 质量管理中心实验室 引用标准 1 GB15979 2002 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 2 QB T2738 2005日化产品抗菌抑菌效果的评价方法 3 QB T2850 2007抗菌抑菌型洗涤剂 4 2002 年版 消毒技术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5 2001 年版 药品微生物学检验手册 科技出版社 杀菌率试验规程 1 试验菌 试验温度 作用时间 试液浓度 试验菌种 金黄色葡萄球菌 ATCC 6538 大肠杆菌 8099 或 ATCC 25922 白色念珠菌 试验温度 20 1 作用时间 最短不得小于 30s 常规作用时间为2min 5min 10min 20min 试液浓度 中和剂鉴定用试液浓度应为正式杀菌试验最高浓度 菌悬液用量 正式 杀菌试验 用菌悬液的浓度 取量应与 中和剂鉴定中 1 组 2 组所用 菌悬液的浓度 取量相同 2 细菌繁殖体悬液 菌片的制备程序 2 1 菌悬液的制备 取冻干菌种管 在无菌操作下 以毛细吸管加入适量营养肉汤 轻柔吸吹数次 使菌种融化分散 取含 5 0ml 10 0ml营养肉汤培养基试管 滴入少许菌种悬液 置37 培养 18h 24h 用接种环取第1 代培养的菌悬液 划线于营养琼脂培养基平板上 于37 培养 18h 24h 挑取上述第2 代培养物中典 型菌落 接种于营养琼脂斜面 于37 培养 18h 24h 即为第 3 代培养物 放在 4 左右冰箱中保藏 每隔 2 3 个月移种一次 继续保藏 取第 3 代 14 代的营养琼脂培养基斜面新鲜培养物 经18h 24h 培养 用 5 0ml 吸管吸取 3 0ml 5 0ml稀释液加入斜面试管内 反复吹吸 洗下菌苔 随后 用5 0ml 吸管将洗液移至另一无菌 试管中 在手掌上振敲80 次 力度适中 勿溅出 以使细菌悬液均匀 或从新鲜菌种斜面沾取少量菌 苔 接种在适合试验菌生长的培养基中 37 培养 18h 24h 或适宜时间 作为原菌液 源于 药品 微生 物学检验手册 211 页 细菌繁殖体悬液应保存在4 冰箱备用 尽量减少在室温下放置时间 以减少细菌的自然死亡 应当 天使用不得过夜 44 回收菌数为 1 10 9 10cfu ml用 PBS 液配置GB15979 2002 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 回收菌数为1 10 8 5 108cfu ml 用 TSB 营养肉汤配置 2002 消毒技术规范 2 2 菌片的制备程序 消毒技术规范 取冻干菌种管 在无菌操作下 以毛细吸管加入适量营养肉汤 轻柔吸吹数次 使菌种融化分散 取含 5 0ml 10 0ml营养肉汤培养基试管 滴入少许菌种悬液 置37 培养 18h 24h 用接种环取第1 代培养的菌悬液 划线于营养琼脂培养基平板上 于37 培养 18h 24h 挑取上述第2 代培养物中典 型菌落 接种于营养琼脂斜面 于37 培养 18h 24h 即为第 3 代培养物 取第 3 代 14 代的营养琼脂培养基斜面新鲜培养物 经18h 24h 培养 用 5 0ml 吸管吸取 3 0ml 5 0ml TSB 营养肉汤 加入斜面试管内 反复吹吸 洗下菌苔 随后 用 5 0ml 吸管将洗液移至另一 无菌试管中 在手掌上振敲80 次 以使细菌悬液均匀 含菌量1 10 8 5 108cfu ml 用无菌镊子夹住已灭菌10mm 10mm 滤纸一角 一面朝上 注入10ul 菌悬液 放到无菌平板内 37 温箱中干燥 20min 30min 或在室温自然阴干后使用 制成菌片 每个菌片回收菌落 按活菌培养计数 所 得结果 应为5 105 5 106 cfu 片 细菌繁殖体悬液和菌片 用毕应随时保存在4 冰箱内 尽量减少在室温下放置时间 以减少细菌的 自然死亡 应当天使用不得过夜 3 操作程序 3 1 悬液定量法杀菌试验操作程序 样品用无菌标准硬水稀释至同中和剂鉴定用试液浓度 或低于中和剂鉴定用试液浓度 制成 稀释 液 试验样液 将试管按需要数量分别排列于试管架上 各组由左向右 排序 标记 44 配制菌悬液 浓度为1 10 9 10cfu ml GB15979 2002 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 或1 88 10 5 10 cfu ml 2002 消毒技术规范 取杀菌试验用无菌大试管 先加入0 5ml 试验用菌悬液 再加入0 5ml 有机干扰物质 混匀 置 20 1 5min 用无菌吸管吸取步骤1 中的试验样液 4 0ml 注入其中 立即开启计时器 并迅速混匀 在 手掌上振摇 80 次 见 消毒技术规范 或吸取试验用菌悬液0 1ml 加入到含 5ml 样液的试管中 立 即开启计时器 并迅速混匀 在手掌上振摇80 次 见 QB T 2738 2005 作用 2min 5min 10min 20min 即刻用无菌吸管吸取0 5ml 移入鉴定合格的 4 5ml 中和剂溶液 中 中和剂的浓度与容量应与鉴定试验结果规定的相同 充分混匀 中和作用10min 后 取样液 10 倍 系列稀释液 0 5ml 见 GB15979 2002 或分别吸取 1 0 ml 见 消毒技术规范 见图四 置于 2 个灭菌平皿 用凉至40 45 营养琼脂培养基或沙氏琼脂培养基 酵母菌 15ml 作倾注 转动平皿 使其充分均匀 琼脂凝固后翻转平板 35 2 培养 48h 细菌 或 酵母菌 25 2 培养 72h 作活菌菌落计数 同时用稀释液代替样液进行平行试验 作为阳性对照管 阴性对照组 分别吸取试验用相关溶液和培养基进行培养 观察有无污染 计数菌落时 一般以肉眼观察 必要时用放大镜检查 以菌落数在 15cfu 300cfu 的平板为准 每 个稀 释度 3 个平板生长菌落数全部合乎上述标准 则以该 3 个平板的菌落平均值作为结果 若有 2 个符 合合乎上 述标准 则以该合格的 2 个平板菌落的平均值作为结果 试验重复 3 次 求其平均值 根据各组活菌浓度 cfu ml 计算杀菌率 见计算公式1 或根据 各组活菌浓度换算为对数值 N 计算杀灭对数值 见计算公式2 3 2 载体法杀菌试验操作程序 试验样品用无菌标准硬水 过滤除菌 稀释至规定浓度 制成 稀释液 试验样液 吸取样液 5 0ml 放入灭菌平皿 另吸取PBS 5 0ml 注入平皿中 作为阳性对照皿 每皿用无菌镊子 夹住菌片一角放入试样皿和阳性对照皿 作用至设定时间后 即刻用无菌镊子夹住菌片一角 投入含5 0ml 中和剂的试管中 中和剂的浓度 与容量应与鉴定试验结果规定的相同 充分混匀计时 见图三 中和 10min 后 取样液或 10 倍系列稀释液 1 0ml 见图四 置于两个灭菌平皿 接种凉至 40 45 营养琼脂培养基或沙氏琼脂培养基 酵母菌 15ml 转动平皿 10 20 下 使其充分均匀 凝固 后 于 35 2 培养 48h 细菌 或 72h 酵母菌 作活菌菌落计数 试验重复 3 次 求其平均值 阴性对照组 分别吸取试验用相关溶液和培养基进行培养 观察有无污染 A PBC 液 0 03mol L 磷酸盐缓冲液 B 无菌标准硬水 1ml 置于灭菌平皿内 C 空白平皿 倾注营养琼脂培养基 细菌 或沙氏琼脂培养基 酵母菌 15ml 培养 计数菌落时 一般以肉眼观察 必要时用放大镜检查 以菌落数在 15cfu 300cfu 的平板为准 每 个稀 释度 3 个平板生长菌落数全部合乎上述标准 则以该 3 个平板的菌落平均值作为结果 若有 2 个符 合合乎上 述标准 则以该合格的 2 个平板菌落的平均值作为结果 4 计算公式 1 杀菌率 X1 A B A 100 式中 X1 杀菌率 A 对照样品平均菌落数 B 被试样品平均菌落数 2 杀灭对数值 KL 对照组平均活菌浓度的对数值 No 试验组活菌浓度的对数值 Nx 备注 计算杀灭对数值时 取小数点后两位值 可以进行数字修约 如果消毒试验组消毒处理后平 均生产菌落数 小于等于1 时 即大于等于试验前对照组平均活菌浓度的对数值 5 评价标准 杀菌率 90 产品有杀菌作用 悬液定量杀灭试验中 各次的杀灭对数 值 5 00 可判定为消毒合格 6 操作要点 消毒技术规范2002 版 1 对接触消毒剂 杀菌剂 的样本 在达到规定作用时间 即刻取样移入鉴定合格的中和剂 溶液中 中和剂的浓度与容量应与鉴定试验结果规定的相同 2 即刻混匀 并按规定时间吸取样液进行随后的培养检测 3 在将样本接种培养基以前的操作 应按规定时间内进行 以免微生物与中和剂或中和产物 接触过久 审核 编制 中和剂悬液定量鉴定试验操作程序 引用标准 QB T2738 2005日化产品抗菌抑菌效果的评价方法 试验菌悬液在1 104 9 104cfu ml 4 9 104 GB 15979 2002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 试验菌悬液在1 10 7 5 107 cfu ml 2002消毒技术规范 试验菌悬液在1 10 一 定义和术语 cfu ml 中和剂 在微生物杀灭试验中 试验微生物与杀菌剂作用达到规定时间的终点时 用以中和残留的杀 菌剂 使其不在持续抑制和杀灭微生物的试剂 中和产物 中和剂加杀菌剂 样品 9 1 作用 10min 配置而成 二 中和剂鉴定试验原理 中和剂鉴定试验原理 试验分组第 1 组 杀菌剂 菌液 培养 第 2 组 杀菌剂 菌 液 中和剂 第 3 组 中和剂 菌液 培养 第 4 组 杀菌剂 中 和剂 菌液 第 5 组 阳性菌数对照 第 6 组 阴性对照 培养 培养 观察杀菌剂对观察残留杀菌观察中和剂是观察中和产阳性对照组 阴性对照组 试验菌有无杀剂被中和后 否抑菌 物 或未被完 灭或抑制能力受到杀菌剂作全中和的残留 试验目的 用后的试验菌杀菌剂对试验 是否能恢复生菌的生长繁殖 长 是否有影响 三 中和剂鉴定试验中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出现的问题解决方法 1 组无菌生长或 组平板上少于5 个菌 落 其它组正常 降低消毒剂浓度或缩短作用时间 2 菌落数较多且数量基本相同 其它组正 常 提高消毒剂浓度或延长作用时间 3 组中和剂菌落数明显少于PBS 组菌数降低中和剂浓度或改变中和剂成分 4 组 中和产物 菌落数明显少于 PBS 组菌数 其它组正常 提高中和剂浓度或改变中和剂成分 5多次更换中和剂均不能得到满意结果 选用载体法进行中和剂鉴定 杀菌试验同时用 载体法进行 四 1 鉴定试验操作程序 中和剂悬液定量鉴定试验操作程序 消毒技术规范 试验分组第 1 组第 2 组第 3 组第 4 组第 5 组第 6 组 取试验样品 4 0ml 加入各 对应组 取 4 5ml 中和 剂 加 入 对 应 组 取 4 9ml 中 和产物 b 加 入对应组 取 4 5ml PBS 稀释液 加 入对应 组 20 1 恒温 5min 菌悬液 1 0ml 菌悬液 1 0ml 0 1ml 菌悬液 0 4ml 硬水 混匀 0 1ml 菌悬 液 0 1ml 菌悬液 0 4ml 硬水 混 匀 振敲 80 次 混匀 作用至试验预定时间 取 0 5ml 加入下列对应组 作用 10min 取 0 5ml 加入下列各对应组 PBS 4 5ml 中和剂 4 5ml 中和剂 4 5ml 中和产物 4 5ml PBS 4 5ml 振敲 80 次 混 匀 作用 10min 取适宜稀释度悬 液 1 0ml 接种平 板 2 个 样本 活菌培养计 数 活菌培养计 数 用中和剂 10 倍系列稀释 用中和产物 10 倍系列稀 释 用稀释液 10 倍系列稀释 PBS 中和剂 各 1 0ml 接 种平板 cfu ml 第 1 组不长第 2 组菌数第 3 4 5 组菌数相似 第 6 组无菌 中和剂鉴定评 价规定 菌或明显少 于第 2 组 大于 5 且明 显少于第 3 4 5 组 误差率 15 生长 三组间平均菌数 第 3 4 5 组菌数 3 误差 率 三组平均菌数 各组菌落平均数 中和剂鉴定合 格标准中对 1 2 组菌数要求 0 5 X 1 10 X 5 Y 10 1 5 Y 的绝对值之和 3 三组间平均菌数 100 符合上述评价的中和剂表明可消除试验样品对指示菌的作用 中和剂与试验样品的中 结论 和产物对指示菌无毒害 鉴定为该试验样品的中和剂 a 菌悬液浓度及制备 消毒技术规范 用 PBS 试验菌悬液在1 10 7 5 107 备注 b 中和产物的配置 先将试验样液1 0ml 与中和剂溶液 9ml 混合 作用 10min 后制成 四 2 鉴定试验操作程序 中和剂鉴定试验操作程序 载体法 试验分组 用无菌镊子取 菌片加入下列 第 1 组 吸取试验 样品 5 0ml 第 2 组 吸取试验样品 5 0ml 于无菌平 第 3 组 吸取中和剂 5 0ml 于无菌 第 4 组 吸取中和产 物 5 0ml 于 第 5 组 吸取 PBS 5 0ml 于无菌 第 6 组 对应组于无菌平皿内平皿内无菌平皿内平皿内 皿内 作用至预定时间 立即用无菌 镊子取出菌片移入对应组 混匀作用 10min 立即用无菌镊子取出菌片移入对应组 试管振打 80 次PBS 5 0ml 中和剂 5 0ml 中和剂 5 0ml 中和产物 5 0ml 稀释液 5 0ml 作用 10min作用 10min 取原液或稀释用稀释液用稀释液 10 倍用中和剂 10用中和产物用稀释液 10稀释液 液 1 0ml 接种 平板 2 个 样 10 倍系列 稀释 系列稀释倍系列稀释10 倍系列稀 释 倍系列稀释中和剂 各 1 0ml 本 接种平板 操作要点即刻混匀 并按规定时间接种培养基 cfu ml 中和剂鉴定评价 第 1 组不第 2 组有且较第第 3 4 5 组菌数相似 且其误差率 15 第 6 组无 评价规定 长菌或明 显少于第 2 组 1 组为多 较第 3 4 5 组为少 的菌数生长 并 三组间平均菌数 第 3 4 5 组菌数 3 菌生长 中和剂鉴定合 格标准中对 1 2 组菌数要求 符合下表要求 0 5 X 1 10 X 5 Y 10 1 5 Y 误差率 三组平均菌数 各组菌落平均 数 的绝对值之和 3 三组间平均菌数 100 符合上述评价的中和剂表明可消除试验样品对指示菌的作用 中和剂与试验样品的中 结论 和产物对指示菌无毒害 鉴定为该试验样品的中和剂 a 菌悬液浓度及制备 用 PBS 将指示菌制成1 10 4 9 104 cfu ml 悬液 GB15979 备注 消毒技术规范用 PBS 试验菌悬液在1 107 5 107 b 中和产物的配置 先将试验样液1 0ml 与中和剂溶液 9ml 混合 作用 10min 后制成 四 3 鉴定试验操作程序 中和剂悬液定量鉴定试验操作程序 GB T 15979 试验分组第 1 组第 2 组第 3 组第 4 组第 5 组第 6 组 取 0 10ml 菌悬取试验样品 5 0ml 加入各取 5 0ml 中和取 5 0ml 中取 5 0ml PBS 液 分别加入各 组 对应组剂 加 入 对 应 组 和产物 b 加 入对应组 稀释液 加 入对应组 振敲 80 次 混匀 作用至试验预定时间 取 0 5ml 加入下列对应组 作用 10min 取 0 5ml 加入下列各对应组 PBS 4 5ml 中和剂 4 5ml 中和剂 4 5ml 中和产物 4 5ml PBS 4 5ml 振敲 80 次 混 匀 作用 10min 取适宜稀释度悬 液 1 0ml 接种平 板 2 个 样本 活菌培养计 数 活菌培养计 数 用中和剂 10 倍系列稀释 用中和产物 10 倍系列稀 释 用稀释液 10 倍系列稀释 PBS 中和剂 各 1 0ml 接 种平板 第 1 组不长第 2 组菌数第 3 4 5 组菌数相似 第 6 组无菌 中和剂鉴定评 价规定 菌或明显少 于第 2 组 大于 5 且明 显少于第 3 4 5 组 误差率 15 生长 三组间平均菌数 第 3 4 5 组菌数 3 误差 率 三组平均菌数 各组菌落平均数 中和剂鉴定合 格标准中对 1 2 组菌数要求 0 5 X 1 10 X 5 Y 10 1 5 Y 的绝对值之和 3 三组间平均菌数 100 符合上述评价的中和剂表明可消除试验样品对指示菌的作用 中和剂与试验样品的中 结论 和产物对指示菌无毒害 鉴定为该试验样品的中和剂 a 菌悬液浓度及制备 用 PBS 将指示菌制成1 10 4 9 104 cfu ml 悬液 GB15979 备注 b 中和产物的配置 先将试验样液1 0ml 与中和剂溶液 9ml 混合 作用 10min 后制成 七 消毒剂的常用中和剂的配置 1 用于氯型杀菌剂 有效氯0 1 0 5 硫代硫酸钠 2 用于非氧化型杀菌剂 a 磷酸二氢钾 1 36g 磷酸氢二钠 2 83g 卵磷脂 10 0g 甘氨酸 10 0g 吐温 80 30 0g 蒸馏水 1000ml b 磷酸二氢钾 1 36g 磷酸氢二钠 2 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T/CCUA 038-2024版本典藏资源智慧展陈手势交互系统技术要求
- 高中多普勒效应课件
- 高中友谊开头课件
- GIL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输电产品放量契机
- 高一必修三红楼梦课件
- 房屋买卖合同物业管理与入住指导服务协议
- 特色小镇建设用地租赁与综合运营管理协议
- 离婚协议男方放弃抚养费支付及子女抚养权协议书
- 农业科技创新预案
- 快乐拼图:拼出快乐的每一天
- 2025年度全国保密教育线上培训考试题库及答案(完整版)
- 预防交通事故知识培训课件
- 题型专攻: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八大题型】(原卷版)
- 个人车辆租车合同4篇
- 宠物洗澡美容免责协议书
- 2025-2026学年广美版(2024)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二手乐器平台竞争格局-洞察及研究
- 教科版(2024)九年级上册物理教学计划含进度表
- 2025-2026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英语教学计划 (三篇)
- (2025年标准)分手房产归属协议书
- 2025中金证券港股通开通测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