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中历史 1.4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17每课一练 岳麓版必修1_第1页
2012高中历史 1.4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17每课一练 岳麓版必修1_第2页
2012高中历史 1.4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17每课一练 岳麓版必修1_第3页
2012高中历史 1.4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17每课一练 岳麓版必修1_第4页
2012高中历史 1.4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17每课一练 岳麓版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用心 爱心 专心1 第第 4 4 课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高考真题高考真题 1 1111 广东文基 广东文基 下列王朝 不曾设置丞相的是 A 清 B 明 C 汉 D 秦 2 1111 辽宁文综 辽宁文综 明朝 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六部所掌握的主要是 A 决策 B 行政 C 监察 D 司法 3 1111 四川文综 四川文综 中央和地方关系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问题 下列措施中属于通过经 济手段防止地方割据的是 A 颁布附益之法 B 设置转运使 C 推行募兵制度 D 实施行省制度 4 1111 浙江文综 浙江文综 关于明代内阁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明太祖罢除丞相职位 设内阁制 B 内阁成员的权势和地位有过提高 C 内阁正式成为统率六部百司的机构 D 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 5 1111 广东历史 广东历史 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 能反映这一情况 的是 A 战国时秦国以王为首 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 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 隋代实行内史 门下 尚书三省制 C 唐代决策 审议 执行权分离 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利牵制体系 D 明初废除丞相 清初 军国政事 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6 11 11 宁夏文综 宁夏文综 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 三千索 直秘阁 五百贯 擢通判 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 这句话所反映的情况发生在 A 秦代B 汉代C 唐代D 宋代 7 1111 上海单科 上海单科 渔阳鼙鼓动起来 惊破霓裳羽衣曲 马嵬坡下泥土中 不见玉颜空 死处 这几句诗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七国之乱B 八王之乱 C 安史之乱D 三藩之乱 8 1111 上海单科 上海单科 中国历史上推行重文轻武 大将不得据地拥兵政策的朝代是 A 西汉B 隋朝C 宋朝D 清朝 9 1111 海南单科 海南单科 3 3 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 特别诏令 非刘氏而王者 若无 功 上所不置而侯者 天下共诛之 其目的在于 A 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B 禁止分封异姓王侯 C 鼓励臣民建立军功D 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 10 1111 山东文综 山东文综 9 9 服饰是一个时代政治 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 图一到图三是 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种男子帽式 你从中得到的确切信息是 图一 图二 图三 A 朱元璋关心民众生 B 朱元璋鼓励发展纺织业 C 明朝极力加强专制皇权 D 明朝百姓服饰都有统一规范 用心 爱心 专心2 11 1111 天津 天津 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 曾先后出现了三公九卿 三省六部 内阁 军机处等制度 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A 专制皇权B 中央集权 C 监察权力D 对农民的控制 12 1111 宁夏文综 宁夏文综 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 统领六部 处理各种政务B 参与决策 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 参与机要政务 但没有决策权 D 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13 1010 广东 广东 反映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的排列是 参知政事的设置 丞相制度的废除 军机处的设立 三省六部制的创立 A B C D 14 1010 天津文综 天津文综 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 从 海内新定 同姓寡少 惩戒亡秦孤立 之败 的认识出发 采取的措施是 A 实行郡 国并行制度B 颁布 推恩令 C 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D 颁布 附益之法 各地模拟题各地模拟题 1 1 11 11 辽宁月考辽宁月考 钱穆曾说 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 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 内 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厅秘书 不是外朝正式丞相之职 于是皇帝在法理上变成在政府里 的真正领袖 钱穆认为皇帝成为 政府里的真正领袖 是因为 w A 唐朝设政事堂 B 元朝设中书省 C 明朝废除丞相制 D 清朝设军机处 2 1111 北京模拟 北京模拟 明朝仁宣时期 朝廷内制的敕 诏 册 表等专由内阁负责 内阁权 力迅速膨胀 其地位已经超过六部 对其理解最准确的是 A 内阁成为行政权力的中心B 内阁权力已经完全合法化 C 内阁成为决策中心D 内阁权力比以往扩大 3 1111 北京模拟 北京模拟 在中国古代 丞相制度从创立到废除的过程中 下列哪些官职的设置达 到了加强君权 削弱或牵制相权的目的 秦朝的御史大夫 唐朝的中书令 侍中 尚书令三省长官 宋朝的参知政事 明 朝的六部尚书 A B C D 4 1111 北京模拟 北京模拟 汉书 中有 汉兴之初 海内新定 同姓寡少 惩戒亡秦孤立之败 于是剖裂疆土 立二等之爵 的记载 这表明 A 汉初统治者在部分地区实行封国制B 汉初把有实力的异姓王分割出去 C 汉初的推恩令有利于巩固新政权D 汉初从原则上否定了秦代的郡县制 5 1111 北京模拟 北京模拟 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在中央政权组织和官 制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革 下列选项中符合明朝的中央政权机构构成特点的是 皇帝 A B C D 6 1111 北京模拟 北京模拟 右图为中国明朝内阁大堂旧址 中国明朝的内阁与近代英国 的责任制内阁有着本质区别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B 明朝内阁必须对皇帝负责 C 英国内阁首相实际上掌握了国家大权 D 英国内阁既要对国王负责 也要对议会负责 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皇帝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皇帝 中书省 枢密院 宣政院 皇帝 内阁 六部 三司 用心 爱心 专心3 7 1111 北京模拟 北京模拟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曾说 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 统 政府 于 王 室 之下 真不免为独夫专制之黑暗所笼罩者 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 则相沿亦已六 百年之久 对其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明朝废宰相造成了政治的极度黑暗B 在明朝以前政府并不完全直接统属于王室 C 明朝以前的中国社会并非专制社会D 明清两代都是极端专制集权的社会 8 1111 北京模拟 北京模拟 2011 年 1 月 8 日 备受关注的安徽西汉墓的墓主被确定为西汉六安国第 一代王刘庆 根据文献记载 汉武帝元狩二年 公元前 121 年 封康王少子庆为六安王 从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 A 汉武帝废除了分封制度B 分封制强化了西汉的统治 C 汉武帝推行推恩令政策D 六安王为西汉最后的封王 9 1111 宁夏银川 宁夏银川 地方势力威胁中央政权的危险基本解除始于 A 隋唐时期B 北宋时期C 元朝时期D 清朝时期 10 1111 宁夏银川 宁夏银川 有位学者指出 中国政治传统中 君权和相权的关系 是一部不断 摩擦 不断调整的历史 下列有关朝代加强皇权的说法 不正确的是 A 汉武帝为加强皇权而设立中朝B 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C 宋代设置枢密使掌管财政 分割宰相的权力D 元朝废除三省 只设中书省 11 1111 广东汕头 广东汕头 宋太祖曾说 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 分治大藩 节度使辖区 即使 他们都贪浊 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 为此 宋太祖采取的最重要措施是 A 派文臣做知州B 设 三衙 收精兵 C 设转运使 管理地方财政D 强干弱枝 守内虚外 12 1111 广东汕头 广东汕头 某一本历史著作有这样的叙述 在万历的祖父嘉靖皇帝以前 大学 士为三至六人 皇帝可能对其中的一人咨询较为频繁 但从名义上说 他和另外的几位大 学士仍处于平等的地位 这以后的情况发生了变化 张居正名为首辅或称元辅 其他大学 士的任命则出于他的推荐 文中所指的制度是 A 汉代内外朝B 唐代三省制 C 明代内阁制D 清代军机处 13 1111 山东潍坊 山东潍坊 你看过 宰相刘罗锅 吗 号称 贪污之王 的军机大臣和珅一定给 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军机处设置于 A 顺治时期B 康熙时期 C 雍正时期D 乾隆时期 14 1111 广东广州 广东广州 东汉尚书台 唐朝三省六部 明朝内阁 清朝军机处等机构的设立 本质上反映了 A 宰相权力不断削弱B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 专制皇权不断强化D 文臣地位不断提高 15 1111 广东汕头 广东汕头 宋太祖去世前立遗嘱说 你们子孙相传 绝对不能杀一个读书人 他 之所以这样做 主要是 A 宋代吸取前朝教训 重文轻武B 宋太祖重视教育 C 文人受理学熏陶 忠君思想浓厚D 宋太祖是文人出身 16 1111 广东深圳 广东深圳 据 汉书 记载 汉武帝时 某一官员 周行郡国 省察治状 黜陟 能否 断治冤狱 这一官员的身份应是 A 丞相B 郡守C 州牧D 刺史 17 1111 广东潮州 广东潮州 在中国历史上 赵匡胤 陈桥兵变 也称赵氏 黄袍加身 朝廷重臣 的家庭被称为 满门朱紫 这些名词来源于服饰的何种功能 A 区分等级贵贱B 标记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C 说明社会分工的不同D 美化程度的不同 18 1111 山东临沂 山东临沂 明朝的内阁距离皇帝寝宫 1 000 米 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宫只有 用心 爱心 专心4 50 米 政务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宫的这一过程 从本质上体现了 A 皇宫建筑布局愈益合理B 政府行政效能不断提高 C 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D 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19 1111 山东威海 山东威海 春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春联之设 自明太祖始 朱元璋始令 春联用朱砂纸作底 用黑墨写字 取名为 万年红 因 红 与 朱 义同 朱元璋此举 用意在于 A 强调 朱 姓的尊贵显赫B 营造红红火火的新年气氛 C 祈盼专制政权的长治久安D 改革节日的风俗习惯 20 1111 山东德州 山东德州 孟德斯鸠说 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 它的原则是恐怖 在最初的 那些朝代 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 但是 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 下列最能够反 映引文中 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 含义的史实是 A 明朝废除宰相制度B 唐朝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C 清朝设置军机处D 清朝延续明朝的内阁制度 21 11 11 广州测试 广州测试 请根据下述图片判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反映皇权和相权之争始终贯穿于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之中 B 反映的趋势是皇权逐渐加强 相权逐渐削弱 最终被废止 C 反映的发展趋势易形成暴政 压抑民主政治 D 反映了秦朝 唐朝 元朝 明朝四朝的中央机构的设置情况 22 11 11 福建联考 福建联考 在我国古代 社稷 是国家的代称 其中 社 指土地之神 稷 指主管五谷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 反映了我国古代 A 非常重视祭祀 B 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 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 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23 11 11 广州长坡中学检验 广州长坡中学检验 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 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 文武群臣即 时劾奏 处以重刑 此令出自 A 汉武帝 B 宋太祖 C 明太祖 D 清雍正帝 达标测试 1 对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 以下结论中最全面的是 A 始终有力地推动着中国历史前进的步伐 B 它造成官僚机构膨胀 大大降低了行政效 率 C 在封建社会前期 积极作用是主要 后期阻碍社会的进步 D 妨碍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成长 使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方 2 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 依样胡芦画不难 胡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样旧胡芦 要把胡芦仔细看 该诗直接说明了 A 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 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 处理军国大事 B 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没有任何地位 C 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 替皇帝处理政事 D 军机处的设置 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3 以下关于内阁的表述正确的是 明太祖时设立殿阁大学士并开始参与决策 内阁制度是明成祖时正式形成的 内阁是专 制皇权强化的产物 内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制约皇权的作用 A B C D 用心 爱心 专心5 4 某一本历史著作有这样的叙述 在万历的祖父嘉靖皇帝以前 大学士为三至六人 皇 帝可能对其中的一人咨询较为频繁 但从名义上说 他和另外的几位大学士仍处于平等的 地位 这以后的情况发生了变化 张居正名为首辅或称元辅 其它大学士的任命则出于他 的推荐 文中所指的制度是 A 三省制 B 行省制 C 内阁制 D 军机处 5 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 统领六部 处理各种政务 B 参与决策 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 参与机要政务 但没有决策权 D 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6 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的标志是 A 明代宰相制度被废除 B 明万历初年 内阁首辅张居正当权时 部权尽归内 阁 C 清康熙帝时 内阁 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 D 清雍正时军机处的设立 7 从秦朝到清朝 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牢固的血缘关系 B 君权和相权的矛盾终于得到解决 C 浓厚的专制色彩 D 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8 我国古代丞相一职的设立与废除 主要体现了 A 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B 相权威胁皇权 C 国家统一的需要 D 权利的相互制约 9 下列措施中 使专制皇权得到不断加强的是 三省六部制的建立 丞相制度的废除 清朝设置议政王大臣会议 清朝的军机处 A B C D 10 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汉初年的封国制 A 都是中央集权制 B 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C 都是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而实行 D 都是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瓦解 11 据 史记 吴王濞列传 记载 上 汉高祖 患吴 会稽轻悍 无壮王以填 镇 之 诸子少 乃立濞于沛为吴王 王三郡五十二城 又据 汉书 述评 汉兴之初 海 内新定 同姓寡少 惩戒亡秦孤立之败 于是剖裂疆土 上述材料表明汉高祖分封同姓王 的基本想法是 A 秦朝残余势力强大 应封王加以防范 B 认为孤立无援是秦王教训 封王拱卫中央 C 继承者年幼 封王以帮助皇帝治天下 D 汉初社会动荡 封王以发展各地农业生产 12 下列各项制度 属于汉朝在秦朝基础上沿用并发展的是 A 刺史制 封国制 B 三省制 封国制 C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D 一省制 刺史制 13 阅读下面的一幅历史地图 此图所反映的历史内容是 A 西汉时期监察区的划分 B 汉初的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的形势 C 西周初年分封诸侯的情况 D 唐朝时在边境设置军镇的情况 14 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官僚的监察 控制而采取的措施是 A 实行察举制 B 设置刺史 C 取消封国 D 创设御史大夫 15 贾谊 治安策一 载 欲天下之治安 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力少则易使以义 用心 爱心 专心6 国小则亡邪心 贾谊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 A 剥夺王国的封地 B 推恩令 C 夺取王侯的爵位 D 继承西周的分封制 16 西汉 七国之乱 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A 地方势力的强大 B 中央削夺王国的封地 B 开国功臣的反叛 D 诸侯争夺王位 17 公元前 112 年 汉武帝为祭宗庙 要列侯献酎金助祭 以所献酎金的分量不足或成色 不好为借口 废列侯 110 人 这段材料说明了 A 汉武帝贪财暴虐 B 列侯献酎金的金子有问题 C 汉武帝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 汉武帝削弱了相权 加强了皇权 18 三公九卿 机构的职能在汉武帝时期演变成为 A 决策机构 B 执行机构 C 审议机构 D 监察机构 19 刘邦建立的政治制度与秦朝相比 最大的差别表现在 A 中央机构设置上 B 地方制度上 C 皇帝权力上 D 根本目的上 20 君主近臣 代起执政 品位既高 退居闲曹 这种情形以汉武帝为例的话 下列哪 一项的叙述是正确的 A 重用近臣 攘夺相权 朝廷始分内外朝 丞相属外朝 B 尚书被中书取代 C 以三公决策 辅政武帝 D 将相权一分为三 互相制衡以分削相权 21 历史记载 虽置三公 事归台阁 与之对应的历史史实是 A 秦始皇实际上并未任命太尉 B 汉武帝逐步设立起 中朝 机构 C 东汉光武帝进一步扩大尚书台的权力 D 魏晋南北朝形成三省体制 22 汉代颁行 推恩令 规定 诸侯王死后 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 其他子弟可分割王 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 由郡守统辖 其目的是 A 壮大皇族力量 B 保证列侯利益 C 加强中央集权 D 笼络王侯人心 23 公元 757 年 杜甫身陷长安 国事家愁涌上心头 挥笔写就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 深 造成 国破 的直接原因是 A 安史之乱B 藩镇割据C 五代十国混战D 陈桥兵变 24 安史之乱 和 七国之乱 发生的相同原因是 A 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 B 封建统治腐朽 C 内地兵力空虚 D 皇帝不问政事 25 下列哪一史实不是地方势力膨胀的表现 A 七国之乱 B 安史之乱 C 藩镇割据 D 外戚宦官专权 26 外戚和宦官能够掌握中央政权的根源是 A 皇帝年幼 B 官僚腐败 C 皇权专制 D 地方割据 27 旧唐书 载 文武将吏 擅自署置 贡赋不入于朝廷 虽称藩臣 实非王臣 对 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反映了方国对中央的威胁 B 反映了 天下共主 地位受到地方势力冲击 C 反映了藩镇割据威胁到中央集权 D 反映了藩镇问题得到解决 28 下列措施中有利于限制地方割据势力的是 秦始皇建立郡县制 汉武帝颁布 推恩 令 唐玄宗设置军镇 宋太祖派文臣做知州 A B C D 29 西汉初和北宋初都面临制度上的问题是 A 地方与中央争权 B 郡县与封国并存 C 皇权与相权矛盾 D 内朝与外朝并存 30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直接原因是 A 陈桥兵变的教训 B 藩镇割据的教训 C 辽国的军事威胁 D 统一天下的需要 用心 爱心 专心7 31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最突出特点是 A 极力加强皇权 B 竭力削弱相权 C 削弱将帅权力 D 削弱地方势力 32 宋太祖从哪些方面加强中央集权 A 权 兵 人 B 权 钱 兵 C 权 兵 D 权 钱 33 北宋初年禁军布防的原则是 A 先北后南B 内外相制 C 强干弱枝 D 兵将分离 34 为削弱唐末以来的藩镇的权力 北宋采取的措施是 州郡直属中央 设通判 文臣出 任州郡长官 控制地方财政 A B C D 35 北宋削夺地方财政权的措施是 A 派文臣做知州 B 各州设通判 C 设立转运使 D 设立布政使 36 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 赵匡胤 黄袍加身 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 未发生类似的现 象 一般认为 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 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 项 A 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 B 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C 降低将帅之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D 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37 宋太祖从地方军队中挑选精壮士兵编入禁军主要是为了 A 加强中央集权 B 消灭割据政权 C 防御辽兵进攻 D 节省军费开支 38 北宋制钱谷 对加强中央集权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 保证了中央的财政收入 B 使地方丧失了割据的经济经济基础 C 避免了地方官吏的贪污 D 使北宋政府有足够的财政同辽等议和 39 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影响有 加强了中央集权 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 造成了 积贫积弱 的后患 改变了藩镇割据局面 A B C D 40 地方势力威胁中央政权的危险基本解除始于 A 隋唐时期 B 北宋时期 C 元朝时期 D 清朝时期 41 在中国古代史上 经常出现地方分裂或者叛乱的现象 对这种现象的评述 正确的是 根本原因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主要原因是某统治政策的失误导致中央弱地方强 破坏生产 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给我们的启示是地方政权不宜过大 必须保持中央政 令的畅通 A B C D 42 明太祖废丞相 撤行中书省的目的是 A 健全地方职能 B 厉行思想控制 C 监视官吏百姓 D 强化君主专制 43 据史料记载 明太祖朱元墇有一天问大臣 天下谁人最快活 有的人回答 金榜 题名 有的人说 功成名就者快活 朱元墇听了都不以为然 当听到一位叫万钢的大 臣回答说 畏法度者快活 时 却极为赞赏万钢并委以重任 朱元墇赞赏万钢并委以重任 的原因是 A 其他大臣的回答自相矛盾 B 万钢的回答强调了对专制统治的服从 C 万钢的回答提示了快乐的源泉 D 其他大臣的回答背离了主题 44 票拟 是 A 大臣的奏章B 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 C 内阁大臣帮皇帝起草的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 D 内阁大臣讨论作出的决策意见 45 万历初年 内阁首府张居正当权时 部权尽归内阁 六部几乎变成内阁下属机构了 这事反映的是 A 说明张居正擅权专恣 B 说明明朝中期宰相制度 借尸还魂 C 明朝中期 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D 内阁设立后 地位提高 权利日益增大 用心 爱心 专心8 46 关于明清时期内阁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明成祖时选翰林院官员以辅助丞相 B 明内阁不是法定的行政决策机构 C 票拟是否采纳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D 清初时与六部 议政王大臣会议共存 47 清朝初期 对皇权构成重大威胁的是 A 议政王大臣会议 B 内阁的设立 C 六部的存在 D 南书房的设置 48 下列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评述 正确的是 A 秦始皇提出并且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B 汉武帝实行科举制 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 唐朝开创了三省六部制 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D 清朝设立军机处 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49 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的标志是军机处设立 因为军机处 A 取代了议政王大臣会议 B 设立的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 C 只是听命于皇帝的工具 D 是处理军国大事常设机构 50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B 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C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D 阶级矛盾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51 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 明清时期 消极因素逐渐增大 主要在于 A 激化了阶级矛盾 B 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C 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斗争激烈 D 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52 清朝前期 中央机构发生过多次重大变化 最主要的变化是 A 国初定制 设议政王大臣数员 如坐朝仪 B 率循祖制 咸复旧章 废内阁 恢复内三院 C 选调翰林等官人南书房当值 非崇班贵值 上所亲信者不得入 D 军国大计 罔不总揽 自雍乾后百八十年 威命所寄 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 53 皇帝对丞相的礼仪 由赐座 探病到站着奏事 由站着奏事到必须跪着奏事 实质可以 反映出 A 皇帝对大臣要求提高 B 皇帝与大臣隔阂不断加深 C 朝廷礼仪的完善 D 皇权的加强 大臣地位的不断下降 54 下列关于清朝军机处的表述 正确的是 雍正皇帝设立 只能参与处理军务 是专制皇 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军机大臣只能跪奏笔录 A B C D 55 清朝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顶峰的时候 西方国家正在 A 进行反封建的思想革命 B 开辟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C 掀起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 D 实行资本主义的工业化 56 对军机处这一机构职能的理解正确的是 A 相当于唐代的三省合一机构 B 是替代宰相职能的工作班子 C 主要职能是监督各级大臣 D 是皇帝的机要秘书班子 57 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皇权与相权势力的消长图 哪一幅是正确的 皇 权 年代 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