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第四章 平面一般力系平面一般力系 第一节第一节 力的平移定理力的平移定理 上面两章已经研究了平面汇交力系与平面力偶系的合成与平衡 为了将平面一般力系 简化为这两种力系 首先必须解决力的作用线如何平行移动的问题 设刚体的 A 点作用着一个力 F 图 4 3 a 在此刚体上任取一点 O 现在来讨论 怎样才能把力 F 平移到 O 点 而不改变其原来的作用效应 为此 可在 O 点加上两个大 小相等 方向相反 与 F 平行的力 F 和 F 且 F F F 图 4 3 b 根据加减 平衡力系公理 F F 和 F 与图 4 3 a 的 F 对刚体的作用效应相同 显然 F 和 F 组成一个力偶 其力偶矩为 OFMFdm 这三个力可转换为作用在 O 点的一个力和一个力偶 图 4 3 c 由此可得力的平 移定理 作用在刚体上的力 F 可以平移到同一刚体上的任一点 O 但必须附加一个力偶 其 力偶矩等于力 F 对新作用点 O 之矩 顺便指出 根据上述力的平移的逆过程 共面的一个力和一个力偶总可以合成为一个 力 该力的大小和方向与原力相同 作用线间的垂直距离为 F m d 力的平移定理是一般力系向一点简化的理论依据 也 是分析力对物体作用效应的一个重要方法 例如 图 4 4a 所示的厂房柱子受到吊车梁传来的荷载 F 的作用 为分析 F 的作用效应 可将力 F 平移到柱的轴线上的 O 点上 根据力的平移定理得一个 力 F 同时还必须附加一个力偶 图 4 b 力 F 经平移后 它对柱子的变形效果 就可以很明显的看出 力 F 使柱子轴向受压 力偶使柱弯曲 第二节第二节 平面一般力系向作用面内任一点简化平面一般力系向作用面内任一点简化 一 简化方法和结果一 简化方法和结果 设在物体上作用有平面一般力系 F1 F2 Fn 如图 4 5 a 所示 为将这力系 2 简化 首先在该力系的作用面内任选一点 O 作为简化中心 根据力的平移定理 将各力全 部平移到 O 点 图 4 5 b 得到一个平面汇交力系 F1 F2 Fn 和一个附加 的平面力偶系 n21 mmm 其中平面汇交力系中各力的大小和方向分别与原力系中对应的各力相同 即 F1 F1 F2 F2 Fn Fn 各附加的力偶矩分别等于原力系中各力对简化中心 O 点之矩 即 n0n202101F FF FF FMmMmMm 由平面汇交力系合成的理论可知 F1 F2 Fn 可合成为一个作用于 O 点的力 R 并称为原力系的主矢 图 4 5 c 即 R F1 F2 Fn F1 F2 Fn Fi 4 求主矢 R 的大小和方向 可应用解析法 过 O 点取直角坐标系 oxy 如图 4 5 所示 主矢 R 在 x 轴和 y 轴上的投影为 Rx x1 x2 xn x1 x2 xn X Ry y1 y2 yn y1 y2 yn Y 式中 xi yi 和 xi yi分别是力 Fi 和 Fi在坐标轴 x 和 y 轴上的投影 由于 Fi 和 Fi大小相等 方向相同 所以它们在同一轴上的投影相等 主矢 R 的大小和方向为 4 2 22 22 YXRRR yx 4 3 X Y R R x y tan 为 R 与 x 轴所夹的锐角 R 的指向由 X 和 Y 的正负号确定 由力偶系合成的理论知 m1 m2 mn可合成为一个力偶 如图 4 5 c 并称 为原力系对简化中心 O 的主矩 即 4 4 iOnO1On1 O F FF FMMMmmM F F 综上所述 得到如下结论 平面一般力系向作用面内任一点简化的结果 是一个力和 一个力偶 这个力作用在简化中心 它的矢量称为原力系的主矢 并等于原力系中各力的 矢量和 这个力偶的力偶矩称为原力系对简化中心的主矩 并等于原力系各力对简化中心 的力矩的代数和 应当注意 作用于简化中心的力 R 一般并不是原力系的合力 力偶矩为 MO 也不是原力系的合力偶 只有 R 与 MO 两者相结合才与原力系等效 3 由于主矢等于原力系各力的矢量和 因此主矢 R 的大小和方向与简化中心的位置无关 而主矩等于原力系各力对简化中心的力矩的代数和 取不同的点作为简化中心 各力的力 臂都要发生变化 则各力对简化中心的力矩也会改变 因而 主矩一般随着简化中心的位 置不同而改变 二 平面一般力系简化结果的讨论二 平面一般力系简化结果的讨论 平面力系向一点简化 一般可得到一力和一个力偶 但这并不是最后简化结果 根据 主矢与主矩是否存在 可能出现下列几种情况 1 若 R 0 MO 0 说明原力系与一个力偶等效 而这个力偶的力偶矩就是主 矩 由于力偶对平面内任意一点之矩都相同 因此当力系简化为一力偶时 主矩和简化中 心的位置无关 无论向哪一点简化 所得的主矩相同 2 若 R 0 MO 0 则作用于简化中心的力 R 就是原力系的合力 作用线通 过简化中心 3 若 R 0 MO 0 这时根据力的平移定理的逆过程 可以进一步合成为合 力 R 如图 4 6 所示 将力偶矩为 MO 的力偶用两个反向平行力 R R 表示 并使 R 和 R 等值 共线 使它们构成一平衡力图 4 6 b 为保持 MO 不变 只要取力臂 d 为 R M R M d OO 将 R 和 R 这一平衡力系去掉 这样就只剩下 R 力与原力系等效 图 4 6 c 合力 R 在 O 点的哪一侧 由 R 对 O 点的矩的转向应与主矩 MO 的转向相一致来确定 4 R 0 MO 0 此时力系处于平衡状态 三 平面一般力系的合力矩定理三 平面一般力系的合力矩定理 由上面分析可知 当 R 0 MO 0 时 还可进一步简化为一合力 R 见图 4 6 合力对 O 点的矩是 dRM O R R 而 OOO F FMMMdR 所以 OO F FMRM 由于简化中心 O 是任意选取的 故上式有普遍的意义 于是可得到平面力系的合力矩 定理 平面一般力系的合力对作用面内任一点之矩等于力系中各力对同一点之矩的代数和 4 例例 4 4 1 1 如图 4 7 a 所示 梁 AB 的 A 端是固定端支座 试用力系向某点简化的 方法说明固定端支座的反力情况 解 解 梁的 A 端嵌入墙内成为固定端 固定端约束的特点是使梁的端部既不能移动也不 能转动 在主动力作用下 梁插入部分与墙接触的各点都受到大小和方向都不同的约束反 力作用 图 4 7 b 这些约束反力就构成一个平面一般力系 将该力系向梁上 A 点简 化就得到一个力 RA和一个力偶矩为 MA的力偶 图 4 7 c 为了便于计算 一般可将 约束反力 RA 用它的水平分力 XA和垂直分力 YA来代替 因此 在平面力系情况下 固 定端支座的约束反力包括三个 即阻止梁端向任何方向移动的水平反力 XA和竖向反力 YA 以及阻止物体转动的反力偶 MA 它们的指向都是假定的 图 4 7 d 例例 4 2 已知素混凝土水坝自重 水压力在最低点的荷载kN600 1 GkN300 2 G 集度 各力的方向及作用线位置如图 4 8 a 所示 试将这三个力向底面 kN m80 q 点简化 并求简化的最后结果 解 解 以底面 为简化中心 取坐标系如图 4 8 a 所示 由式 4 2 和式 4 3 可求得主矢 R 的大小和方向 由于 kN900300600 kN320880 2 1 8 2 1 21 GGY qX 所以 70 43 813 2 320 900 tan kN 2 955 900 2 320 2 2 2 X Y YXR 因为 X 为正值 Y 为正值 故 R 指向第一象限与 x 轴夹角为 再由式 4 4 可求得主矩为 5 mkN 3 2953 43005 16008 3 1 880 2 1 45 18 3 1 8 2 1 21 AA GGq MMF F 计算结果为负值表示 MA 是顺时针转向 因为主矢 R 0 主矩 MA 0 如图 4 8 b 所示 所以还可进一步合成为一个 合力 R R 的大小 方向与 R 相同 它的作用线与 A 点的距离为 m10 3 2 955 3 2953 O R M d 因 MA 为负 故 MA R 也应为负 即合力 R 应在 A 点右侧 如图 4 8 c 所示 第三节第三节 平面一般力系平衡条件及其应用平面一般力系平衡条件及其应用 一 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条件一 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条件 平面一般力系向任一点简化时 当主矢 主矩同时等于零 则该力系为平衡力系 因 此 平面一般力系处在平衡状态的必要与充分条件是力系的主矢与力系对于任一点的主矩 都等于零 即 R 0 MO 0 根据式 4 2 及式 4 4 可得到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条件为 6 4 5 0 0 0 OM Y X 式 4 5 说明 力系中所有各力在两个坐标轴上的投影的代数和均等于零 所有各 力对任一点之矩的代数和等于零 式 4 5 中包含两个投影方程和一个力矩方程 是平面一般力系平衡方程的基本形 式 这三个方程是彼此独立的 即其中的一个不能由另外两个得出 因此可求解三个未知 量 例例 4 4 3 3 梁 AB 一端为固定端支座 另一端无约束 这样的梁称为悬臂梁 它承受均 布荷载 q 和一集中力 P 的作用 如图 4 9 a 所示 已知 P 10kN q 2kN m l 4m 梁的自重不计 求支座 A 的反力 45 解 解 取梁 AB 为研究对象 其受力图如图 4 9 b 所示 支座反力的指向是假定的 梁上所受的荷载和支座反力组成平面一般力系 在计算中可将线荷载 q 用作用其中心的集 中力来代替 选取坐标系 列平衡方程 2 ql Q kN07 7 707 0 10cos 0cos 0 A A PX PXX kN07 11707 0 10 2 42 sin 2 0sin 2 0 A A P ql Y P ql YY mkN28 404707 0 10 8 423 sin 8 3 0sin 422 ql 0 22 A A lP ql m lP ll mMA 力系既然平衡 则力系中各力在任一轴上的投影代数和必然等于零 力系中各力对任 一点之矩的代数和也必然为零 因此 我们可以列出其它的平衡方程 用来校核计算有无 错误 校核 028 40407 11 4 4 2 42 42 AAB mlY lql M 可见 YA和 mA计算无误 例例 4 4 4 4 图 4 10 a 所示一伸臂梁 受到荷载 三角形分布荷载kN2 P 作用 如果不计梁重 求支座 A 和 B 的反力 kN m1 q 7 解 解 取 CD 梁为研究对象 受力图如图 4 10 b 所示 列平衡方程 kN25 0 12 2 3 2 1 0213 2 1 1 0 0 0 B BA A qY YqPM XX kN75 3 25 0 1 2 3 2 2 3 03 2 1 0 BA BA YqPY qPYYY 得数为正值 说明实际的反力方向与假设的方向一致 得数为负值 说明实际的反力 方向与假设的方向相反 例例 4 4 5 5 一水平托架承受重的重物 如图 4 11 a 所示 A B C 各处kN20 G 均为铰链连接 各杆的自重不计 试求托架 A B 两处的约束反力 解解 取托架水平杆 AD 作为研究对象 其受力图如图 4 11 b 所示 由于杆 BC 为 二力杆 它对托架水平杆的约束反力沿杆 BC 轴线作用 A 处为固定铰支座 其约束反 B S 力可用相互垂直的一对反力和来代替 取坐标系如图 列出三个平衡方程 A X A Y kN43 42 2 23 45sin2 3 03245sin 0 B BA GG S GSM kN30707 0 43 4245cos 045cos 0 BA BA SX SXX 8 kN1020707 0 43 4245sin 045sin 0 BA BA GSY GSYY 校核 0 1707 0 43 42310 145sin3 AD B SYM 说明计算无误 例例 4 4 6 6 钢筋混凝土刚架 所受荷载及支承情况如图 4 12 a 所示 已知 试求支座处的反力 kN20 m kN2 kN 10 kN m 4 QmPq 解 解 取刚架为研究对象 画其受力图如图 4 12 b 所示 图中各支座反力指向都是 假设的 本题有一个力偶荷载 由于力偶在任一轴上投影为零 故写投影方程时不必考虑力偶 由于力偶对平面内任一点的矩都等于力偶矩 故写力矩方程时 可直接将力偶矩列入 m 设坐标系如图 4 12 b 所示 列三个平衡方程 kN3446106 06 0 A A qPX qPXX kN29 6 4182203104 6 1834 036346 0 B BA qmQP Y qmQPYM kN92920 0 0 BA BA YQY QYYY 校核 0 3462203102 9 6 34 6 363266 C qmQPYXM AA 说明计算无误 9 从上述几个例题可以看出 平面一般力系平衡问题的解题步骤为 1 选取研究对象 作出研究对象的受力图 2 对所选取的研究对象 列出平衡方程 3 由平衡方程解出未知量 4 将计算结果代入不独立的平衡方程 以校核解题过程有无错误 二 平面一般力系平衡方程的其他形式二 平面一般力系平衡方程的其他形式 前面我们通过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条件导出了平面一般力系平衡方程的基本形式 除 了这种形式外 还可将平衡方程表示为二力矩形式及三力矩形式 1 二力矩形式的平衡方程 二力矩形式的平衡方程 在力系作用面内任取两点 A B 及 X 轴 如图 4 13 所示 可以证明平面一般力系的 平衡方程可改写成两个力矩方程和一个投影方程的形式 即 4 6 0 0 0 B A M M X 式中 X 轴不与 A B 两点的连线垂直 证明 证明 首先将平面一般力系向 A 点简化 一般可得到过 A 点的一个力和一个力偶 若 成立 则力系只能简化为通过 A 点的合力 R 或成平衡状态 如果又成立 0 A M0 B M 说明 R 必通过 B 可见合力 R 的作用线必为 AB 连线 又因成立 则0 X 即合力 R 在 X 轴上的投影为零 因 AB 连线不垂直 X 轴 合力 R 亦不垂0 X XR 直于 X 轴 由可推得 可见满足方程 4 6 的平面一般力系 若将其向 A0 X R0 R 点简化 其主矩和主矢都等于零 从而力系必为平衡力系 2 三力矩形式的平衡方程 三力矩形式的平衡方程 在力系作用面内任意取三个不在一直线上的点 A B C 如图 4 14 所示 则力系的 平衡方程可写为三个力矩方程形式 即 4 7 0 0 0 C B A M M M 式中 A B C 三点不在同一直线上 同上面讨论一样 若和成立 则力系合成结果只能是通过 A B0 A M0 B M 10 两点的一个力 图 4 14 或者平衡 如果也成立 则合力必然通过 C 点 而一0 C M 个力不可能同时通过不在一直线上的三点 除非合力为零 才能成立 因此 力0 C M 系必然是平衡力系 综上所述 平面一般力系共有三种不同形式的平衡方程 即式 4 5 式 4 6 式 4 7 在解题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取某一种形式 无论采用哪种形式 都只能写出 三个独立的平衡方程 求解三个未知数 任何第四个方程都不是独立的 但可以利用这个 方程来校核计算的结果 例例 4 4 7 7 某屋架如图 4 15 a 所示 设左屋架及盖瓦共重 右屋架受到风kN3 1 P 力及荷载作用 其合力 与 BC 夹角为 试求 A B 支座的反力 kN7 2 P 2 P 80 解 解 取整个屋架为研究对象 画其受力图 并选取坐标轴 X 轴和 Y 轴 如图 4 15 b 所示 列出三个平衡方程 kN39 2 342 0 770cos 070cos 0 2A 2A PX PXX 030tan470cos1270sin416 0 221BA PPPYM kN34 5 16 577 0 342 0 7494 0 71234 16 30tan70cos470sin124 221 B PPP Y 030tan470cos470sin12 16 0 221AB PPPYM kN24 4 16 30tan70cos470sin412 221 A PPP Y 校核 11 0 94 0 7334 5 24 4 70sin 21BA PPYYY 说明计算无误 例例 4 4 8 8 梁 AC 用三根支座链杆连接 受一力作用 如图 4 16 a 所示 kN50 P 不计梁及链杆的自重 试求每根支座链杆的反力 解 解 取 AC 梁为研究对象 画其受力图 如图 4 16 b 所示 列平衡方程时 为 避免解联立方程组 最好所列的方程中只有一个未知力 因此 取和的交点 O 为 A R B R 矩心列平衡方程 kN 2 37 6 866 0 5045 0502 6 60sin460cos2 0460sin260cos6 0 C CO1 PP R PPRM 取与的交点 O2为矩心列平衡方程 B R C R 0260sin460cos 45cos 6 0 AO2 PPRM kN99 21 6 707 0 866 0 5025 0504 6 60sin260cos4 A PP R 取 060cos45cos45cos 0 BA PRRX kN37 13 707 0 5 050707 0 99 21 45cos 60cos45cos A B PR R 校核 0 866 0 50 2 37707 0 37 13707 0 99 21 60sin45sin45sin CA PRRRY B 12 说明计算无误 3 平面力系的特殊情况 平面力系的特殊情况 平面一般力系是平面力系的一般情况 除前面讲的平面汇交力系 平面力偶系外 还 有平面平行力系都可以看为平面一般力系的特殊情况 它们的平衡方程都可以从平面一般 力系的平衡方程得到 现讨论如下 1 平面汇交力系 平面汇交力系 对于平面汇交力系 可取力系的汇交点作为坐标的原点 图 4 17 a 所示 因各力的 作用线均通过坐标原点 O 各力对 O 点的矩必为零 即恒有 因此 只剩下两0 O M 个投影方程 0 0 YX 即为平面汇交力系的平衡方程 2 平面力偶系 平面力偶系 平面力偶系如图 4 17 b 所示 因构成力偶的两个力在任何轴上的投影必为零 则恒 有和 只剩下第三个力矩方程 但因为力偶对某点的矩等于力偶矩 则力0 X0 Y 矩方程可改写为 0 O m 即平面力偶系的平衡方程 3 平面平行力系 平面平行力系 平面平行力系是指其各力作用线在同一平面上并相互平行的力系 如图 4 17 所示 选 OY 轴与力系中的各力平行 则各力在 X 轴上的投影恒为零 则平衡方程只剩下 两个独立的方程 4 8 0 0 O M Y 若采用二力矩式 4 6 可得 4 9 0 0 B A M M 式中 A B 两点的连线不与各力作用线平行 平面平行力系只有两个独立的平衡方程 只能求解两个未知量 例例 4 4 9 9 图 4 18 所示为塔式起重机 已知轨距 机身重 其作用m4 bkN260 G 13 线到右轨的距离 起重机平衡重 其作用线到左轨的距离 荷m5 1 ekN80 Qm6 a 载 P 的作用线到右轨的距离 1 试证明空载时 时 起重机时否会向左倾m12 l0 P 倒 2 求出起重机不向右倾倒的最大荷载 P 解 解 以起重机为研究对象 作用于起重机上的力有主动力 G P Q 及约束力和 A N 它们组成一个平行力系 图 4 18 B N 1 使起重机不向左倒的条件是 当空载时 取 列平衡方程0 B N0 P 0 0 BA beGbNaQM 0kN 5 237 680 45 1 260 4 1 1 B aQbeG b N 所以起重机不会向左倾倒 2 使起重机不向右倾倒的条件是 列平衡方程0 A N lPeGbaQ b N lPeGbNbaQM 1 0 0 A AB 欲使 则需0 A N 0 lPeGbaQ kN17 34 5 1260 46 80 12 1 1 eGbaQ l P 当荷载时 起重机是稳定的 kN17 34 P 三 物体系统的平衡三 物体系统的平衡 14 前面研究了平面力系单个物体的平衡问题 但是在工程结构中往往是由若干个物体通 过一定的约束来组成一个系统 这种系统称为物体系统 例如 图示 4 19 a 所示的组 合梁 就是由梁 AC 和梁 CD 通过铰 C 连接 并支承在 A B D 支座而组成的一个物体 系统 在一个物体系统中 一个物体的受力与其他物体是紧密相关的 整体受力又与局部紧 密相关的 物体系统的平衡是指组成系统的每一个物体及系统的整体都处于平衡状态 在研究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时 不仅要知道外界物体对这个系统的作用力 同时还应 分析系统内部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通常将系统以外的物体对这个系统的作用力称为外 力 系统内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称为内力 例如图 4 19 b 的组合梁的受力图 荷 载及 A B D 支座的反力就是外力 而在铰 C 处左右两段梁之间的互相作用的力就是内 力 应当注意 外力和内力是相对的概念 是对一定的考察对象而言的 例如图 4 19 组 合梁在铰 C 处两段梁的相互作用力 对组合梁的整体来说 就是内力 而对左段梁或右段 梁来说 就成为外力了 当物体系统平衡时 组成该系统的每个物体都处于平衡状态 因而 对于每一个物体 一般可写出三个独立的平衡方程 如果该物体系统有个物体 而每个物体又都在平面一n 般力系作用下 则就有个独立的平衡方程 可以求出个未知量 但是 如果系统中n3n3 的物体受平面汇交力系或平面平行力系的作用 则独立的平衡方程将相应减少 而所能求 的未知量数目也相应减少 当整个系统中未知量的数目不超过独立的平衡方程数目 则未 知量可由平衡方程全部求出 这样的问题称为静定问题 当未知量的数目超过了独立平衡 方程数目 则未知量由平衡方程就不能全部求出 这样的问题 则称为超静定问题 在静 力学中 我们不考虑超静定问题 在解答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时 可以选取整个物体系统作为研究对象 也可以选取物 体系统中某部分物体 一个物体或几个物体组合 作为研究对象 以建立平衡方程 由于 物体系统的未知量较多 应尽量避免从总体的联立方程组中解出 通常可选取整个系统为 研究对象 看能否从中解出一或两个未知量 然后再分析每个物体的受力情况 判断选取 哪个物体为研究对象 使之建立的平衡方程中包含的未知量少 以简化计算 下面举例说明求解物体系统平衡问题的方法 下面举例说明求解物体系统平衡问题的方法 例例 4 4 1010 组合梁受荷载如图 4 20 a 所示 已 知 梁自重 kN 16 1 PkN20 2 PmkN8 m 不计 求支座 A C 的反力 解 解 组合梁由两段梁 AB 和 BC 组成 作用于每 一个物体的力系都是平面一般力系 共有 6 个独立的 平衡方程 而约束力的未知数也是 6 A 处有三个 B 处有两个 C 处有 1 个 首先取整个梁为研究对 15 象 受力图如图 4 20 b 所示 kN1060cos 060cos 0 2A 2A PX PXX 其余三个未知数 和 无论怎样选取投影轴和矩心 都无法求出其中任何一 A Y A m C R 个 因此 必须将 AB 梁和 BC 梁分开考虑 现取 BC 梁为研究对象 受力图如图 4 20 c 所示 kN1060cos 060cos 0 2B 2B PX PXX kN66 8 2 60sin 0160sin2 0 2 C 2B P R PRM C kN66 8 60sin 060sin 0 2CB 2BC PRY PYRY 再回到受图 4 20 b kN98 655260sin4 0260sin45 0 C12A A12CA mRPPm mmPPRM kN66 2460sin 060sin 0 C21A 21CA RPPY PPRYY 校核 对整个组合梁 列出 0 866 8 2866 0 20111666 24398 65 260sin113 C21AAB mRPPYmM 可见计算无误 例例 4 4 1111 钢筋混凝土三铰刚架受荷载如图 4 21 a 所示 已知 kN m16 q 求支座 A B 和铰 C 的约束反力 kN24 P 16 解 解 三铰刚架由左右两半刚架组成 受到平面一般力系的作用 可以列出六个独立的 平衡方程 分析整个三铰刚架和左 右两半刚架的受力 画出受力图 如图 b c d 所示 可见 系统的未知量总计为六个 可用六个平衡方程求解出六个未知量 1 取整个三铰刚架为研究对象 受力图如图 4 21 b 所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气安装工程施工规范及验收流程
- 2022年物流运输企业安全检查总结
- 小学四年级汉字书写规范训练计划
- 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规划建议书
- 机械通气相关肺炎预防及护理对策
- 公路工程资料填写标准范本
- 企业员工自画像写作指导
- 供应链管理操作流程手册
- 初中英语定语从句测试与解析合集
- 企业安全生产目标管理与评估体系
- 食品配料人员培训
- 消防救援队伍灭火救援作战训练安全专题授课
- 公安审讯技巧培训
- 人教版2025初中物理实验室安全使用指南
- 考古调查勘探辅助工程方案投标文件(技术方案)
- 建筑幕墙知识培训课件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练习含答案
- 星地激光通信技术-洞察分析
- 《室外管网工程施工》课件
- 餐饮外卖窗口改造方案
- 糖尿病足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